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历时一周的小学数学科组长培训已落下帷幕,一段时间的高密度学习虽然让我有些疲惫,但对比个人的收获,这已是不足挂齿的了。每天的学习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到晚上9点,课程安排丰富、多样:有阳光二小老师带来的教研组现场观摩活动、市教研员关于如何进行教研活动选题、策划和实施的讲座、李一鸣老师精彩的课堂观察和诊断技术、以及优秀课题主持人关于课题研究的选题、策划和组织实施的经验介绍。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李一鸣老师专业、风趣、一针见血的课堂点评。针对李敏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节复习课,李一鸣老师点出了,老师们常犯的几个错误:
1、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练,说多了。
2、课堂的调控太明显了,不够自然。
3、学生自主学习不够,就算有也是比较虚的,应付式的。
4、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自我反思,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在我们的课堂中,这也就使得我们的课堂不够智慧了。对教材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对课程标准没有一个正确的'解读,一味追求生动的情景、激烈的竞赛、丰富的课堂内容。脱离了教学实际,一节课下来,又形成了一批“边缘学生”。
一鸣老师认为数学课一定要练,要多做题才实用的。复习课一般有三种模式:
1、先说再做——先回顾再练习
2、先做再说——先练习再回顾
3、边做边说——一边联系一边回顾。
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多用第二种方法。其实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价值所在的,只要操作恰当,都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李敏老师设计的课堂内容丰富,练习多样,而且多从拓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一节课上下来,看似精彩,但不懂的学生还是不懂,懂的学生早就懂了,这样的复习课有意义吗?学生连本单元的知识都还没有进行的整体的归纳和把握,由于活动安排多,为完成任务,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这就不实在了。针对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李一鸣老师的建议和我的做法形成了交织点:复习课其实主要是为中下生服务的,因为还要归纳小结知识点,所以练习并不需要多,但题目一定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要运用多个知识点才能解决的,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题:棱长总和为72米的正方体,求表面积和体积。再求三个这样的正方体要用纸包装,应如何包最节约包装纸。这道题几乎用到了这个单元所有的知识,每让学生算出一个结果就可以复习相应的知识点。第二个问题则需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复习的形式灵活、多样起来。
总而言之,数学复习课要在有效的基础上,研究它的生动有趣性。我认为制定复习课课程计划时要着重六个字:典型(针对性要好)、集中(数量不宜多)、有趣(形式要多样)。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2
10月21下午,晋江市初中数学教师一行100余人到达莆田市第九中学和哲理中学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封闭性培训,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共举行了16节课的同课异构和6场专家讲座,在此期间,我从授课教师和专家讲座中学到许多数学经验,也针对自身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改进,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学实际不同,教学的目标有别,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手中现成的课本。
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分析教材的优势和弱点,认认真真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从实际出发,取教材之长、补教材之短,“自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
在这一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课异构中,十六位教师均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情景引入、例题和练习题,跟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更能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为了准备莆田市的这一节同课异构课,我校数学组进行了专题磨课,在教研活动中,各位组员各抒己见,深入研讨,立足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听课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所有与会老师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想法。通过交流、评议、对比分析、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推动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反思。通过同课异构,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让老师们从“异构”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此次“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使老师在比较、反思和研讨的过程中,思维得以碰撞,灵感得以激发。通过观摩学习,有利于老师们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三、一线教师应随时关注中考改革新动向,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从考试科目到考试形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考试学科从九个学科到十个学科的转变,体育作为中考考试学科进入了总分的计算,考试形式也将从10科举行学业考试,变成语数英学科4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折算成310分,再加体育40分,总分为800分;其次,中考考试评价也将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一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是本次中考改革的一大重任,从20xx年秋季新生开始,20xx届将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二是克服高中招生唯分数论的弊端,改革后将考试科目分为必考学科、选考学科和体育考试,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四、作为一名教师,应立足校情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教书,就不是老师;如果你不研究,就不是好老师。因此,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认清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曾经,我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也非常害怕做课题。觉得教育科研与我无关,觉得这是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事。虽然也尝试着在做一些课题,但更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一些“任务”、为了评职称,有些“被逼无奈”。其实,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因此,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教师要明确定位,立足校情开展教育科研的课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怕做课题,是因为感到教育科研无从下手,不明白教育科研工作到底该干些什么,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我们进行教育科研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开展教育研究的问题或者方向应该来源于自己或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比较具体的应用性问题。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目前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班级的管理,课程开发等是否有值得关注的点。
三是教师要进一步梳理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内容与方法,找到课题研究的门路。完成了选题,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么接下来该怎样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怎样实施课题,进行过程管理哪?我们要进一步去认真学习,从而让我清晰了开展课题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找到了做课题的门路,为我今后开展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
四是教师要理清思路,明确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要求。一直以来,研究论文的写作是教师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想法,但是写起来总是感觉不到位、不清晰。而陈清华院长从选题,如何进行课题立项申报,说课题,怎样“做”课题,写课题,评课题等方面进行讲解,让我收获颇多。通过这次的学习和培训使我清晰地认识到,要使自己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科能力,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以更新教育理念,活化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与自己专业的持续成长。而我也会将这次学习当作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五、立足课堂,以生为本,逐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我觉得:
一、教学过程要从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只是配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思想虽然在上学时已经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因为找不到出口而难于落实,学习了核心素养之后不仅从思想上,更从“从学出发”为抓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要从“片面教授”提升为“全面发展”,应以传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素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因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终落脚点。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认同感。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基础学科,其根本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成长要从经验积累上升为科学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数学学习尤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要多问多学多积累,并要勤于笔耕,善于思考,将教学研究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总之,通过本次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训,在思想方面让我更加明白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教师工作的特殊意义,实践方面我会通过研读课堂教学纪实和点评找到差距,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3
20xx年5月18日上午在临高县思源学校听了陈专家的专题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专家指出课堂教学要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知识交流的过程。如果仅仅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还有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教学过程起着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问题要围绕教学中心内容,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用“新”唤起学生的“心”,学生才会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要善于变换角度,改变方式地提出,并且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新鲜感,才会启动思维神经,才能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动手操作和活动是激活学生兴趣的舞台,是促进发展的`战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增设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进入角色。这些活动可跟学生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也可跟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下午,听了陈凤云老师《搭配》的展示课,陈老师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寻找搭配,使我懂得对学生的引导要有耐心,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显得轻松而又活跃,是一节优质课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这样,能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双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双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一、主动才能得到收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时能解“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而外出学习就是好的途径。市教科所为我们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动才能取得学习成果。我们主动就坐前排近距离的听取示范课。
二、交流才能常进步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标准是统帅
我认为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但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驻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身上,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标。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次,正如王老师所言,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课标”做过许多的解读,但是进入到操作(教学实践)层面或环节时,可能很快就脱钩了。课标的实施出现了专家解读热后的断层器和真空期。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认真学习张开思维的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对数学生活不熟悉的话,参加这样的公开课就会疑惑重重,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就好比去听一堂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备过、没有讲过的课,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在听课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在沉浸于公开课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学习之路是鼓励之路,温情之路
在此次学习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们讲授了新的理论、实践的经验。鼓励我们继续前行。这次学习,很值!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6
10月21下午,晋江市初中数学教师一行100余人到达莆田市第九中学和哲理中学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封闭性培训,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共举行了16节课的同课异构和6场专家讲座,在此期间,我从授课教师和专家讲座中学到许多数学经验,也针对自身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改进,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学实际不同,教学的目标有别,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手中现成的课本。
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分析教材的优势和弱点,认认真真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从实际出发,取教材之长、补教材之短,“自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
在这一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课异构中,十六位教师均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情景引入、例题和练习题,跟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更能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为了准备莆田市的这一节同课异构课,我校数学组进行了专题磨课,在教研活动中,各位组员各抒己见,深入研讨,立足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听课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所有与会老师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想法。通过交流、评议、对比分析、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推动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反思。通过同课异构,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让老师们从“异构”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此次“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使老师在比较、反思和研讨的过程中,思维得以碰撞,灵感得以激发。通过观摩学习,有利于老师们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三、一线教师应随时关注中考改革新动向,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从考试科目到考试形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考试学科从九个学科到十个学科的转变,体育作为中考考试学科进入了总分的计算,考试形式也将从10科举行学业考试,变成语数英学科4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折算成310分,再加体育40分,总分为800分;其次,中考考试评价也将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一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是本次中考改革的一大重任,从20xx年秋季新生开始,20xx届将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二是克服高中招生唯分数论的弊端,改革后将考试科目分为必考学科、选考学科和体育考试,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四、作为一名教师,应立足校情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教书,就不是老师;如果你不研究,就不是好老师。因此,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认清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曾经,我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也非常害怕做课题。觉得教育科研与我无关,觉得这是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事。虽然也尝试着在做一些课题,但更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一些“任务”、为了评职称,有些“被逼无奈”。其实,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因此,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教师要明确定位,立足校情开展教育科研的课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怕做课题,是因为感到教育科研无从下手,不明白教育科研工作到底该干些什么,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我们进行教育科研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开展教育研究的问题或者方向应该来源于自己或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比较具体的应用性问题。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目前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班级的管理,课程开发等是否有值得关注的点。
三是教师要进一步梳理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内容与方法,找到课题研究的`门路。完成了选题,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么接下来该怎样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怎样实施课题,进行过程管理哪?我们要进一步去认真学习,从而让我清晰了开展课题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找到了做课题的门路,为我今后开展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
四是教师要理清思路,明确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要求。一直以来,研究论文的写作是教师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想法,但是写起来总是感觉不到位、不清晰。而陈清华院长从选题,如何进行课题立项申报,说课题,怎样“做”课题,写课题,评课题等方面进行讲解,让我收获颇多。通过这次的学习和培训使我清晰地认识到,要使自己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科能力,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以更新教育理念,活化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与自己专业的持续成长。而我也会将这次学习当作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五、立足课堂,以生为本,逐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我觉得:
一、教学过程要从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只是配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思想虽然在上学时已经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因为找不到出口而难于落实,学习了核心素养之后不仅从思想上,更从“从学出发”为抓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要从“片面教授”提升为“全面发展”,应以传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素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因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终落脚点。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认同感。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基础学科,其根本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成长要从经验积累上升为科学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数学学习尤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要多问多学多积累,并要勤于笔耕,善于思考,将教学研究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总之,通过本次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训,在思想方面让我更加明白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教师工作的特殊意义,实践方面我会通过研读课堂教学纪实和点评找到差距,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一、主动才能得到收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时能解“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而外出学习就是好的途径。市教科所为我们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动才能取得学习成果。我们主动就坐前排近距离的听取示范课。
二、交流才能常进步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标准是统帅
我认为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但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驻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身上,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标。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次,正如王老师所言,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课标”做过许多的解读,但是进入到操作(教学实践)层面或环节时,可能很快就脱钩了。课标的实施出现了专家解读热后的断层器和真空期。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认真学习张开思维的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对数学生活不熟悉的话,参加这样的公开课就会疑惑重重,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就好比去听一堂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备过、没有讲过的课,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在听课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在沉浸于公开课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学习之路是鼓励之路,温情之路
在此次学习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们讲授了新的理论、实践的经验。鼓励我们继续前行。这次学习,很值!
七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