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1
孔子一直是许多人所尊崇的圣人,他的一生弟子遍布天下,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语录至今都为大家学习和拜读,其中的内涵意义丰富。以下是一位老师在阅读了论语之后的感悟,希望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天下君王至于现任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于世,学者宗之。”这是古人司马迁对孔子的称赞,而现今中国有夫子庙,国外也有孔子学院。这些种种无疑不是对孔子在教育事业贡献上的肯定。而在《论语》一书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书中洋洋万言中,我想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今天也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得到的一点简单的东西。
一、因人而异,循循善诱
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所想谈的是在我上班的这段时间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学生,有调皮捣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对于这些学生,刚开始对于他们,我可以说是无计可施,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总想着做一些事来吸引别人,只不过做的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时我就扮演和他们一样的角色去和他们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词需要我们老师去践行,一些事需要我们老师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去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去用关心融化学生的不足。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进内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学生对本学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乐课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二、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赵校长也曾说过:“班级的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亚于我们老师”前段时间上课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问我老师你会唱小星星么?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考我没看过抖音?我就说了不会啊!那位学生又说那我来教你吧,然后他就开始唱了,她唱了几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这时学生就说,老师你骗人,你不是说你不会唱么,我没有说话,最后这个小插曲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事后想想如果学生当时提出的歌我不会唱那就真的变成她教我了!后来我发现这个切磋的小插曲后我和那个小女孩在无形中距离被拉进了,同时她在平时的课上表现的也很积极!
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友善的朋友从身边来,那是世界快乐的事了,这是我在工作这段时间里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一,和学校里的老师做朋友,朋友不仅仅只在处室内,还要在校园内,相遇时的点头微笑,谈谈工作,谈谈学校生活;第二,和社会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学习增进自己,那会是一种享受;第三和学生做朋友,做好良师益友这个角色,增进彼此的距离,不疏远,拉近彼此的关系,不生疏,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去生活,去学习,如何快快乐乐的成长!
万世师表,三尺讲台,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2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3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论语》,个人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许多处事的智慧,更加坚定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感谢各位老师,是你们的学习精神,激励我一直奋力前进。
人生一世,或志于仕,或志于士,或志于市,或无大志,快乐自在,平凡而真实,了过一生。如何为人,为君,为官,为师,为父,为子?无论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立身于世?生活中有了疑惑,如何应对解决?通过学习,从《论语》中找到了答案。
一是懂得了如何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贤教导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知识,就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会精神疲倦一无所得。
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一定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知过改过,遇事善于思考,“不怨天,不忧人”,不盲从,不懈怠,切勿“道听而途说”,学会明辨是非,时刻保持一颗淡定平静的心,沉着应对。
二是学会了当下行动。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总在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空想是没有用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时刻警醒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行动,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会离梦想进一步,只想不做,将一无所成。抓住现在,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从而实现人生的梦想。
三是明白了尊德守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礼,“礼之用,和为贵”。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要明礼,知礼,守礼,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这样才能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心灵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四是坚定了诚信待人。
子曰:“民无信不立。”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诚实的人,因为有正义公理作为后盾,所以能无畏地面对世界,大多数人都会信赖他,并取得长久不衰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真诚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于世。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为人之道,立身处事之本。“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心存敬畏,不自欺,不欺人,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五是涵养了仁义道德。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具有强大力量,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有些人追求金钱,有些人追求道德。有些人死后如过眼烟云,转眼即失,有些人死后仍活在人们心中,虽死犹生。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要时刻把政治品德、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胸怀仁爱之心,将仁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私奉献,利益社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依道而行,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掉不好的习惯,化掉自己的脾气,清除心中的怨气,尊德守礼,敬天爱人,孝悌诚信,成己达人,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5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清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廉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体味与摸索吧!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6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说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有许多激励人学习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得到不少启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些只是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个读论语的人无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对于孔子,真觉得颜回说得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然善诱人;对于孔子,颜回没说到的一点,后代也时常忽略的一点,而很吸引我的一点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动而感人。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7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清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廉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体味与摸索吧!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8
听过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的一些讲演,简直精彩极了!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掷地有声,话语中充满着对人生信念的执著,焕发着大方得体、健康豁达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买了《于丹心得》,的确是充满智慧的一本人生启迪书,看完这本书才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这种学者风范不仅影响了国学爱好者,更打动和挽救了许多彷徨于人生坎途中的人们孤寂无助的心灵。
100个人读《论语》就会有100个孔子,每个人对这本经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写一些我的体会。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第一)
贫穷却不向富人谄媚,富有却不恃财而骄。前者是一种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后者则是一种谦虚谨慎的低调作风。在如今这样的社会,能做到这两点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渊明式的桃源隐士。
孔子认为做到这种高风亮节是不够的,还要有内心的富足与安适。清贫却内心充满着希望,充满着人生的理想,对生活始终没有失去信念,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境界啊!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是如天地般宽广,如江海般豁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这是于丹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仁者”之所以“不忧”,“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惧”,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无比强大。禅学中有一句话:“见心见性”,就是说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因此,能够掌控内心,了解心性的人是相当了不起的。
同时,在这里我们还要探讨一下“勇”。
以勇猛著称的子路问孔子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以上是书中的一段解释,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苏轼的《留侯论》中也有一段关于勇者的阐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我对这段话中的“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十分钦佩。这是一种韩信式的隐忍的态度和精神,年轻人更应以此为戒。
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有人问孔子:井里有个贤德的人掉进去了,那么我是不是该也跟着进去?孔子说:“你用脑子想想嘛,那干嘛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问在现代看来似乎有点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却也折射出了很多现代社会的现象。一个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从,而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后做出理性的、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4,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这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还有一句话使用得更广泛:“过犹不及”。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对待朋友也是如此,有个豪猪的哲学,说豪猪们相隔太远会觉得寒冷,相隔太近又会被刺痛,最后它们找到了最合适的距离。人也一样,朋友之间应该讲求一种适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
我认为这是一种关心朋友的正确态度,相信对方也不会因为你的不再劝告而觉得你有失朋友之义。
6,“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我们慢慢来看很有意思。多见阙殆,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了,听多了,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你听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但听别人走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多听点间接经验,你心里头疑问就越来越少了。你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这些,其它的还是少说,尽量少说,则寡尤。
这是我所提倡的一种作风,少说话多做事,做个实干主义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该不该做,会不会产生什么令人后悔的结果,这是为人处世十分重要的一点。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这是一种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是众多孔子论君子的理论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着衣食居住等物质生活。
君子怀刑,“刑”是制度、规矩,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小人怀惠,这个“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小人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他容易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但他一定能够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观地处理问题;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总是对人求全责备。这个中间表现的是君子与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三者损矣。
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第三种,所谓友便佞,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10,“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意思是说:和君子相处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第二,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第三,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
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责己从严,责人从宽,就会少招怨恨。)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而又敢于作自我批评的人,将能赢得更多人的拥护与爱戴。相反,一个揽功推过的人,到头来总是一个孤家寡人。
1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意思是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这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了解社会、了解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用内心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9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步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论语>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亲身去品味《论语》那些古老的文字,还得亲身去体味孔子的箴言,亲自去领悟孔子的智慧。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20_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这个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10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步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亲身去品味《论语》那些古老的文字,还得亲身去体味孔子的箴言,亲自去领悟孔子的智慧。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20_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这个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11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12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说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有许多激励人学习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得到不少启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些只是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个读论语的人无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对于孔子,真觉得颜回说得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然善诱人;对于孔子,颜回没说到的一点,后代也时常忽略的一点,而很吸引我的一点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动而感人。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13
听过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的一些讲演,简直精彩极了!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掷地有声,话语中充满着对人生信念的执著,焕发着大方得体、健康豁达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买了《于丹<论语>心得》,的确是充满智慧的一本人生启迪书,看完这本书才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这种学者风范不仅影响了国学爱好者,更打动和挽救了许多彷徨于人生坎途中的人们孤寂无助的心灵。
100个人读《论语》就会有100个孔子,每个人对这本经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写一些我的体会。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第一)
贫穷却不向富人谄媚,富有却不恃财而骄。前者是一种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后者则是一种谦虚谨慎的低调作风。在如今这样的社会,能做到这两点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渊明式的桃源隐士。
孔子认为做到这种高风亮节是不够的,还要有内心的富足与安适。清贫却内心充满着希望,充满着人生的理想,对生活始终没有失去信念,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境界啊!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是如天地般宽广,如江海般豁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这是于丹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仁者”之所以“不忧”,“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惧”,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无比强大。禅学中有一句话:“见心见性”,就是说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因此,能够掌控内心,了解心性的人是相当了不起的。
同时,在这里我们还要探讨一下“勇”。
以勇猛著称的子路问孔子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以上是书中的一段解释,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苏轼的《留侯论》中也有一段关于勇者的阐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我对这段话中的“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十分钦佩。这是一种韩信式的隐忍的态度和精神,年轻人更应以此为戒。
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有人问孔子:井里有个贤德的人掉进去了,那么我是不是该也跟着进去?孔子说:“你用脑子想想嘛,那干嘛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问在现代看来似乎有点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却也折射出了很多现代社会的现象。一个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从,而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后做出理性的、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4,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这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还有一句话使用得更广泛:“过犹不及”。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对待朋友也是如此,有个豪猪的哲学,说豪猪们相隔太远会觉得寒冷,相隔太近又会被刺痛,最后它们找到了最合适的距离。人也一样,朋友之间应该讲求一种适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
我认为这是一种关心朋友的正确态度,相信对方也不会因为你的不再劝告而觉得你有失朋友之义。
6,“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我们慢慢来看很有意思。多见阙殆,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了,听多了,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你听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但听别人走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多听点间接经验,你心里头疑问就越来越少了。你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这些,其它的还是少说,尽量少说,则寡尤。
这是我所提倡的一种作风,少说话多做事,做个实干主义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该不该做,会不会产生什么令人后悔的结果,这是为人处世十分重要的一点。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这是一种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是众多孔子论君子的理论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着衣食居住等物质生活。
君子怀刑,“刑”是制度、规矩,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小人怀惠,这个“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小人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他容易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但他一定能够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观地处理问题;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总是对人求全责备。这个中间表现的是君子与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三者损矣。
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第三种,所谓友便佞,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10,“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意思是说:和君子相处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第二,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第三,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
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责己从严,责人从宽,就会少招怨恨。)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而又敢于作自我批评的人,将能赢得更多人的拥护与爱戴。相反,一个揽功推过的人,到头来总是一个孤家寡人。
1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意思是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这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了解社会、了解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用内心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14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__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
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说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有许多激励人学习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得到不少启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些只是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个读论语的人无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对于孔子,真觉得颜回说得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然善诱人;对于孔子,颜回没说到的一点,后代也时常忽略的一点,而很吸引我的一点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动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