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黄帝内经读后感

2024/05/2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3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4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5

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读过——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

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从出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如果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肯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现在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10年都不会生病的~

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便宜,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有好身体,贵在坚持。

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锻炼身体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钱,又乐在其中的事啊~

看了《黄帝内经》收获颇丰嘛,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6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7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这三部奇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从《黄帝内经》原始的内容看,《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其中所引述的古代医籍多达五十多种。主要有《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热论》、《诊经》、《脉经》、《针经》、《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等等。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时,就已经有很多的更为远古的相关医书流传于世,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认为《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逻辑大总结。

第三、从《内经》的创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于战国时期。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内经》得以见诸于世可能在大约2000年前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

第四、从《黄帝内经》涉及的知识领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阐述,不仅仅涉及医学,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很多的学科。

第五、从《内经》的问世及其深远影响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正是深受《内经》成书思想的熏陶,经过自己不断地刻苦研读,深得其内容精要后再不断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重新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终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第六、从《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看,《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期可能被称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载于《汉书艺文志》中,仍为十八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魏末晋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时,王冰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崧将其家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始成为《黄帝内经》基本固定的两大组成部分,分别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藏象、病症、诊法、治则、针灸等九大方面,并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始对中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从以上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总结:《黄帝内经》决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著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还标志着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战胜疾病方面已经不再迷信天命论的封建迷信思想,更标志着优秀的中华儿女所肩负的孝敬父母、造福子孙后代的人生重任!与此同时,《黄帝内经》的问世,不仅为当世的人们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学等医学研究上奠定了相对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对巩固世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如何战胜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科学引导作用。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黄帝内经》汇集了战国时期前后众多远古的医家乃至道家成功的治病救人经验,为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敲响了防重于治的治世警钟!

首先,在医学理论上,《黄帝内经》不仅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中医学上虽然比较抽象但却相当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中医学基础理论,还从宏观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在治病救人方面应该从诊断上努力做到望闻问切、综观全局,从治疗上应该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指导。直到现在,在人们大力提倡中外结合、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年代,《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等等标本兼治的中医学理论仍然不失为人类社会得以实现走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内径。

其次,在相关理论上,《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很多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宏观上,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朴素唯物主义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同我国世界闻名的天才级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治世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如果世人能够站在宏观思维的角度,从心灵出发,重新去看

《黄帝内经》自始至终都是一部可以和《老子》道德经相媲美的治世经典,是作为和谐社会的每一位公民得以实现走向完善自己、战胜自己的外径。

总而言之,作为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影响上首屈一指的人类文明始祖之一黄帝,历代的著作者既然愿以黄帝的名字去命名、并不断为《黄帝内经》补充更新的内容,所以,无论是把它作为指导人类得以健康发展的外径还是内径,我想,其社会价值自然是流芳百世,其社会影响必然会福满人间。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8

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读过——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

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从出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如果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肯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现在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10年都不会生病的~

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便宜,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有好身体,贵在坚持。

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锻炼身体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钱,又乐在其中的事啊~

看了《黄帝内经》收获颇丰嘛。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9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0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1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2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3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还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养护我们的身体,保养我们的心灵,都应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形与神相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之目的。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4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5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6

周日我们的黄帝内经学习小组举行第二次沙龙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最初结缘中医是因为身体不太好,我是一边学习中医,一边治疗自己,所以这几年真实的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中医。通过中医治疗,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了不少提升。每吃一次中药都用身体去感受这个方药传递给身体的信息,吃疏肝的药心情会舒畅,吃补气的药身体会有劲,吃补血的药睡眠会好些。从一开始吃遍各种中药,到现在吃药越来越少,一个是身体变好了,一个就是中医水平提升了。感谢自己这糟烂的躯壳,痛苦却也让自己幸运的结缘中医,并深深切切感受中医带给我自己身、心的影响。所以自己是立志一定要在中医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我觉得这是我能坚持学习下去的动机。

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是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病症找各种偏方、奇方,自己给自己下药,有时候用了,有效,有时候用了,没效果,就再到网上查,当看到一些药有很多负面反馈的时候,就吓怕了,再去找原因。比较幸运的是,网络上流传了海派中医倪海厦老师的全套人纪课程,讲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我系统的完成了一遍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就是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经典的学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知,让我对自己的治疗也更有底气而不再盲目。所以我是很感谢倪海厦老师的,倪海厦老师带我走进了中医经典的世界,让我能感受真正中医的魅力。真正中医的魅力就来自中医的经典古籍,尤其是《黄帝内经》,这是中医的理,每个段落章节言简意赅,直中要害。比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书中写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读着读着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祖先就站在眼前,把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给自己讲的透透的。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经典就是比我们自己还明白自己。但是没读经典的时候,那就真是用泣血的经验去感悟这些道理,身体毁到底却也未必能想的明白。所以经典值得反复去读去体悟,读经典就是和古代诸多先贤在沟通在交流,最终我们收获的是身心灵的全面提升。

读经沙龙活动能有这么多同好在一起同读经典书籍,并能相互监督,所以读经沙龙这个活动非常好。借着这个活动又能重温一遍经典,又有了和诸多同好交流沟通打开视野的机会。我自己其实每天诵读也还有好些地方读不通顺读不明白,但是我想坚持读就好。

《黄帝内经》是个大金矿,能从《黄帝内经》书中挖出一点点东西也足够受用终身。我相信坚持每天读,我们都能挖出一点点,一沟通,每个人又多一点点。最后呢,我也祝福大家在中医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能将中医传承发扬光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7

今天读中医名为《黄帝内经》,深入思考了人们生病短寿的原因,特别是担心自己的病情和短寿:

1、现代人的视野太宽,看得太多,这也是短寿的原因之一。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你有这么多知识,所以你一定有很多烦恼,肯定会影响你的情绪和心态。想想看,不是吗?看到什么好吃就想吃,看到什么好吃就想喝,看到什么好穿就想穿,看到什么好玩就想玩,看到什么赚钱就想赚,看到什么好事就想占一份,看到什么美女就想多看看,看到谁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羡慕?我怀疑自己的信仰,推倒自己的风俗习惯,抛弃自己的美德修养,放松自己的守护......

2、现代人的腿太长,社会关系太复杂,这是短寿的第二个原因。俗话说,经常过河一定有湿脚,但你每天东西南北到处跑,你经受的自然考验和受伤的机会会少吗?关键是你的腿有多长,你的社会关系会有多复杂。社会关系很复杂。你的琐事、喧嚣、恩怨、爱恨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或缺的结果是,你纠缠在一起,努力工作,生气和生气。最后,你急于把自己交给马克思。

3、现代人吃得太多,内脏负担太重,这是短寿的三个原因。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以一些站得高看得远的人为例,现在还有什么人不敢吃呢?各种各样的肉,各种各样的菜,各种各样的牛奶,各种各样的零食,零食,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添加剂,防腐剂……我无能为力的是,现代人吃各种各样的药,如果谁不懂几种药,不知道一些民间处方,秘密处方似乎会被看不起。更可怕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医生,这是非常致命的。你现在敢在朋友圈里说你不舒服?嘿,很多关心你的人马上就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处方。

四、现代人生活得太好,高楼大厦不碰地,这是短寿的原因之四。俗话说,人是土造的。我们经常要求别人脚踏实地,不是给群众买一袋面条,而是让你走到群众生活的土地上,看看,和群众谈论土地。拆迁难,群众刁难,群众刁难,群众刁难不,群众真的不想上楼,群众真的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你真的明白吗?高层建筑阻断了人们与地球母亲的亲密接触,阻断了三里五村的邻里关系,阻断了人们与自然的交流。高层建筑有什么好处?活动少,见阳光少,辐射多,抑郁多......

在古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教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谈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免。他们应该心情干净,放松,消除妄想,这样才能使真正的精神顺畅,保持精神和内心。这样,疾病就不会发生。因此,人们可以放松,没有欲望,情绪稳定,没有焦虑,身体工作而不疲劳,真正的气体因此调整,每个人都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不管人们吃什么食物,他们都会感到甜美和满意。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风俗习惯,守护自己的礼仪,简单快乐地生活,与世俗打交道,糊涂地生活,所以这些人可以称之为朴实无华。因此,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任何淫秽的东西都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无论愚蠢、聪明、能力大还是能力小,都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超过100岁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他们理解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身体不受内外邪气的干扰。

法天、法地、法自然、法自体,简单快乐地生活,与世俗打交道,迷茫地生活,尊重和亲近自然,尊重和适应规律,控制自己的嘴,控制自己的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看到美女时,你能做到吗?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8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19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你增长智慧的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0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下面来说说我阅读《黄帝内经》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的读后感。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我们人体也是一样。人们为什么说某个人贪生怕死就说这个胆小如鼠,很多人会意认为只是个口头禅而已,其实它是有道理可寻的。子时—胆经当今,而“子”在生肖中为鼠,这个时辰阳气特别的小就象老鼠一样。故此,“胆小如鼠”这个词就出现在大家的口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十二时辰的养生法和道由。《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它把事物全归为一类是分析,为什么猪想胖那么快呢,那是因为亥时就是三焦当令,从属相上来讲,这一时段的状态就像是猪,猪怎么跟亥时相关呢?实际上就是猪总是处于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管。吃饱了喝足了就躺那儿哼哼,以次来养自己所以猪就是养胖的。从取象次类的角度来讲,它是归为一类的。猪是茅艾郁闷情绪的,猪要郁闷也长不胖了,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就是一个身体全部通常的象。人体是一个系统,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1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后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2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3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4

周日我们的黄帝内经学习小组举行第二次沙龙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最初结缘中医是因为身体不太好,我是一边学习中医,一边治疗自己,所以这几年真实的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中医。通过中医治疗,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了不少提升。每吃一次中药都用身体去感受这个方药传递给身体的信息,吃疏肝的药心情会舒畅,吃补气的药身体会有劲,吃补血的药睡眠会好些。从一开始吃遍各种中药,到现在吃药越来越少,一个是身体变好了,一个就是中医水平提升了。感谢自己这糟烂的躯壳,痛苦却也让自己幸运的结缘中医,并深深切切感受中医带给我自己身、心的影响。所以自己是立志一定要在中医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我觉得这是我能坚持学习下去的动机。

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是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病症找各种偏方、奇方,自己给自己下药,有时候用了,有效,有时候用了,没效果,就再到网上查,当看到一些药有很多负面反馈的时候,就吓怕了,再去找原因。比较幸运的是,网络上流传了海派中医倪海厦老师的全套人纪课程,讲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我系统的完成了一遍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就是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经典的学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知,让我对自己的治疗也更有底气而不再盲目。所以我是很感谢倪海厦老师的,倪海厦老师带我走进了中医经典的世界,让我能感受真正中医的魅力。真正中医的魅力就来自中医的经典古籍,尤其是《黄帝内经》,这是中医的理,每个段落章节言简意赅,直中要害。比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书中写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读着读着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祖先就站在眼前,把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给自己讲的透透的。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经典就是比我们自己还明白自己。但是没读经典的时候,那就真是用泣血的经验去感悟这些道理,身体毁到底却也未必能想的明白。所以经典值得反复去读去体悟,读经典就是和古代诸多先贤在沟通在交流,最终我们收获的是身心灵的全面提升。

读经沙龙活动能有这么多同好在一起同读经典书籍,并能相互监督,所以读经沙龙这个活动非常好。借着这个活动又能重温一遍经典,又有了和诸多同好交流沟通打开视野的机会。我自己其实每天诵读也还有好些地方读不通顺读不明白,但是我想坚持读就好。

《黄帝内经》是个大金矿,能从《黄帝内经》书中挖出一点点东西也足够受用终身。我相信坚持每天读,我们都能挖出一点点,一沟通,每个人又多一点点。最后呢,我也祝福大家在中医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能将中医传承发扬光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5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6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7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8

临窗的夜晚,坐于桌前,翻看起流传千年的典籍——《黄帝内经》,典籍并不厚重,但是我们谁又敢说《黄帝内经》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轻轻的、自然不过的字句,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被多少人拜读过、思索过、注释过、解说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本次读书心得分享会中赵坤教授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对生命探索了几千年,但我们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也不了解情绪对生命的影响,我们不了解命运安排的真相,我们不清楚灵魂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意念对思想的左右,我们不知道梦境为什么有神奇的预见。我们体内有太多看不见的生命现象。”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未能全面的了解生命,但是所有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体现生命本身。《黄帝内经》是一本书写人类生命自然的书,包罗万象,但又整体统一,密不可分,去阅读《黄帝内经》,去思考它,去应用它,我们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进入学习真正中医的`第一步。

关于《黄帝内经》,我们常常谈论的有:治病求本、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脉学和经络等等,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卫出三焦理论”的思索和应用,更让人受益匪浅的还有关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维拓展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通过本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不仅要阅读它,掌握它,要从中提炼精华,还要抓住一点,分析、联系它,从而达到以点知面的高度。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就是作为我们中医人的三大原则,要想体验中医有多么神奇,就要知道经典有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比现在开始更早的了,让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路上扬帆起航,道路越来越宽广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29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李奕诺)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0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1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2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

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还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养护我们的身体,保养我们的心灵,都应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形与神相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之目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3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4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5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篇36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你增长智慧的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