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1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是一本幼教的百科宝典,这是一位老师苦心钻研的结晶,这更是值得我学习的一本书!
在学前主任——杜主任的介绍下,我们全体幼师都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启发颇深!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坐着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是不断的关注孩子,体谅孩子,还有就是研究孩子。每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从生活小事到学习方法都要尽心尽力,因为他是你的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更是祖国的未来。
作者本书中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深入我心的'有几点:
1、我们是朋友。师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师生关系是对话关系。所以做什么,我会想下他们是否愿意去做,不会太强迫他们,问什么我也会蹲下来,和他们平等后问清楚事情,讲什么,我会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去讲述,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平等。
2、我会试着了解你。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仅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孩子。在六岁这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有些情绪是会左右孩子心情的,所以要尽早观察到,尽早解决,这样才会让他们快快乐乐。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喜爱孩子不是一味地溺爱,虽然我是孩子的老师,但是师者在我看来,就是爱孩子,教孩子。教,包括所有,当然也包括教他们生存技能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孩子一天都在学校,这个时间不可小觑,它完全可以养成好的习惯和也会助长坏毛病的滋生。在我们大一班就充分响应这个理念,让孩子们什么都自己干,慢点没关系,弄不好没关系,一定自己做,有了自理能力,以后无论到哪里都能适应环境!现在倒剩饭,叠被褥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多棒!
书中第五部分有个爱心家园,我们可以每周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家长需要解决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学案例,更可以是一次育儿心得的交流。
我要学习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习作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态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2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笔无法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本书我会经常阅读,一直珍藏。它让我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激发我去反思、体验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自己真实地活着,做真实的事情,用自己真实的声音生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细想来,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原来我平时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当成我的镜子,经常来照照,因为我知道我是喜欢我的职业,我也能从观察、了解并理解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
本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有着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其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看这本书时,觉得真像是自己在写日记。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所以边读书边思考,是阅读《爬上豆蔓看自己》中养成的习惯,会被一句话、一个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来细细思索。因为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新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所以刚开学的时候也曾试着每天在博客里写写自己的教学感悟,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瞬间,觉得也是一份快乐,但是后来因为家里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尔想到了就写点东西在里面。
高美霞的日记给我最深的印象有这样几点:
第一,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这些教育日记反映的就是教师和孩子的生活,是对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叙述,也是对教师生活感悟的叙述。其中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敏感,体现了教师的生活趣味,生活态度。在日记里,我们可以感受老师和幼儿鲜活的生活场景和活动,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个反复出现的有自己思想的、充满活力幼儿。在日记中,我们也能看到老师的困惑和苦恼,看到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磨合。在日记中,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作者的文笔平实中透着优美,叙述的很多生活事实充满情趣,让人感受到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诗意的生活。
第二,有反思的职业习惯。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事实的文本,也是一个心理的文本,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其实,这些日记本身就是反思的产物,写日记本身就是给自己“照镜子”,就是审视自己言行。这些日记中,作者对自己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有自觉的学习精神。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作者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有自觉的学习精神。对教育实践的敏感,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论和综合素养的支撑。从日记中可见,作者的阅读面是很广的,对一些理论和思想有一种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读的,充满感悟的。这种学习精神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能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习与个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努力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自己。
第四,有美好的职业理想。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幼儿园生活是多彩的,灿烂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也是充满快乐的职业。我们所得到的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作者美好的职业理想的基础之上的。对孩子充满爱,充满关怀,对孩子给予宽容,给予理解,给予展现自我的机会,这就是一种新的儿童观引领的职业态度,有了这种职业态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职业,而不是忍受职业;去迎接职业生活的挑战,而不是回避职业生活中的困难。读了这些日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职业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之中的。是职业理想在支撑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职业理想在引领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断努力。
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学习(向其他老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我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平和与理智。如果头脑中装有更多对理性重要性的认识,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识,那家长原来那些不科学、不理智的做法肯定会越来越少。家长们一定要抛弃这样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气的人,根本改变不了,孩子将来会明白我发火是为他好的。我个人的切身经历使我相信:知识和智慧拥有强大的力量,如果用它们武装头脑,任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可以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
二、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讨厌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变成对孩子无意的伤害,当孩子遍体鳞伤时,父母或许还浑然不觉,以为都是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关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敷衍了事地应付他们的请求;三心二意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达思想,原因正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孩子怎么可能信任并接纳我们?其实全身心的关注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跟孩子一起沉浸在一个游戏中,陶醉于一个故事里,认真的表情、专注的眼神……都能给予孩子莫大的满足,增进孩子与父母间亲密的情感。
三、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长和老师需要细腻、再细腻。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应该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我们的教育的确太粗线条了,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家长通常觉得反正我是为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说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终处于可怜的被动地位。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加耐心加爱心的事情。
羡慕作者身上那种蓬勃向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激情。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努力的,他们会为自己讲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而高兴,为孩子们对活动的聚精会神而欣慰,为自己的收获而欢欣鼓舞,但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直存在的,他们会灰心,会沮丧。为什么孩子这么浮躁?为什么家长这么难以沟通?这种状态说明教师还没有把工作当作心灵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务后,教师反思过今天的活动了吗?孩子和自己都收获了什么?享受到什么?翻看教师的反思笔记,写得更多的可能是有关孩子的情况,以及一日教学活动环节哪些需要改进等,很少写到自己一天的心情。其实,教师应该记下自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教师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师做事的精神状态。孩子的激情需要教师来点燃。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激情,而只是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选择的内容和材料对孩子没有挑战,那么孩子在活动中就无法产生来自活动本身的原动力,就像作者说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发亮的、渴求的眼神”。因此,只有教师产生蓬勃向上的激情,才有可能点燃孩子的激情。教师应该用心灵去享受工作。
从辛黛瑞拉的这些日记中,可以感受到高老师的职业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也正是作者只言片语中所表达出来的对教育的信仰、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份坚持,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的,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更要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3
《爬上豆蔓看自己》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也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
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其实好多的东西我们都在做,但是我们都没有及时留下足迹,没有像幼儿园开展过的很多活动写下一点反思,一些报道,日后翻开的时候看看原来我们做过那么多,做得那么好。读完此书,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我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平和与理智。
第二,有反思的职业习惯。
本书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
第三,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
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讨厌我,甚至不要我了。
感谢《爬上豆蔓看自己》为我点亮一盏灯,教我学会积极乐观、宽容豁达、团结互助。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一定能活得更超然、洒脱,能带着好心情去热爱生活和享受人生,让我们的心每天都开出一朵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学生。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一书中的第一章,我在第一章中发现了一篇名为《发现孩子画中的美》的文章。确实是这样,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记得我又一次开展美术活动《春天来了》。在活动中,要求孩子们在感受到春天事物变化的基础上画出春天美丽的景色。主题是明确的,内容却没有限定,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大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开始,由几枝迎春花引出主题,在回忆了春天发生的变化和听了春天的'诗歌以后,孩子们就开始动手画了。我来回观察着,发现很多孩子都画了小草、太阳,也有的孩子画上了人,仔细观察一下,我发现了有的人还有表情呢,并且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走到伊伊旁边,我发现她画了一条蓝蓝的小河,河里有一条小船,有一个人在划船,在高高的天空上挂着一个紫色的太阳。看了这幅画我马上反映出的是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这个概念,可还没等我开口,伊伊就看到我了。她高兴的拿起那幅画对我说:“老师你看,我画的。”我接过画说:“那你能跟我说说你画了什么吗?”她想了一下说:“我画了星期天,天气很好,姐姐到公园里去划船。”我又问:“那这个太阳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她微笑着说:“因为现在是春天啊,红色的太阳太热了,所以我就给它换上了紫色的衣服。”听了她这么美好的想法,我真庆幸我刚才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
孩子们都画得差不多了,我又去看了几个孩子的画。我又发现了有几个孩子画了太阳,但不是红色的。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其中的快乐是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无法体会得到的。
当我走到佳妮旁边时,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佳妮的画里,树叶和小草都是红色的。这使我觉得很奇怪,一般的孩子都会把小草画成绿色的。但是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我没有这么提醒她。我问她:“小草和树叶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她笑着回答我,说:“你不知道呀,因为小草和树叶都穿上了漂亮的红色的衣服来迎接春天啊。”
这是孩子多么天真的想法啊,看看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太阳一定要是红色的吗?我想此刻的你也不会再坚持。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太阳可以是紫色的,小草可以是红色的,小兔子可以长上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的一切只凭他们的想象。孩子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想象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5
今天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一书中的第一章,我在第一章中发现了一篇名为《发现孩子画中的美》的文章。确实是这样,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记得我又一次开展美术活动《春天来了》。在活动中,要求孩子们在感受到春天事物变化的基础上画出春天美丽的景色。主题是明确的,内容却没有限定,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大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开始,由几枝迎春花引出主题,在回忆了春天发生的变化和听了春天的诗歌以后,孩子们就开始动手画了。我来回观察着,发现很多孩子都画了小草、太阳,也有的孩子画上了人,仔细观察一下,我发现了有的人还有表情呢,并且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走到伊伊旁边,我发现她画了一条蓝蓝的小河,河里有一条小船,有一个人在划船,在高高的天空上挂着一个紫色的太阳。看了这幅画我马上反映出的是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这个概念,可还没等我开口,伊伊就看到我了。她高兴的拿起那幅画对我说:“老师你看,我画的。”我接过画说:“那你能跟我说说你画了什么吗?”她想了一下说:“我画了星期天,天气很好,姐姐到公园里去划船。”我又问:“那这个太阳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她微笑着说:“因为现在是春天啊,红色的太阳太热了,所以我就给它换上了紫色的衣服。”听了她这么美好的想法,我真庆幸我刚才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
孩子们都画得差不多了,我又去看了几个孩子的'画。我又发现了有几个孩子画了太阳,但不是红色的。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其中的快乐是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无法体会得到的。
当我走到佳妮旁边时,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佳妮的画里,树叶和小草都是红色的。这使我觉得很奇怪,一般的孩子都会把小草画成绿色的。但是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我没有这么提醒她。我问她:“小草和树叶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她笑着回答我,说:“你不知道呀,因为小草和树叶都穿上了漂亮的红色的衣服来迎接春天啊。”
这是孩子多么天真的想法啊,看看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太阳一定要是红色的吗?我想此刻的你也不会再坚持。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太阳可以是紫色的,小草可以是红色的,小兔子可以长上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的一切只凭他们的想象。孩子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想象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6
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颇深。全书涵盖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反映了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流露出教育工作者对孩子充满爱心、关怀和宽容的职业操守。从作者的文笔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态度,在阅读中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与反思,只有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中,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实现工作、生活的升华与统一。
全书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强调了理解和宽容的高尚情怀。作者在文中说到,理解和宽容并非仅仅放在语言和文字上,还需要贯穿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沟通和理解才能够实现幼儿和教师的共同进步。我以高度自觉的态度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籍,被作者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知识储备所折服,在各个章节和细节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爱和沟通。作者经常弯着腰而轻声询问幼儿:宝贝,“你同意这样做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意见?”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而展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教师形象。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孩子们的语气过于生硬,不能弯下腰和孩子平等交流,这使我认识到此后还需要用真挚的爱和亲切的态度来建立和谐相融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的反思而不断获得进步。作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彷徨迷茫,作者在这本教育日记中展现了似曾相识的教育场景,教育过程中所接触的主体包括孩子、家长、同事与领导等,为了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就需要保持天真和单一的心境,以幼儿为中心,架起家园共育的桥梁,主动与家长沟通互动。
书中将幼儿教育点滴与不同环节都做出了详细地分析,认为“公平、公正”是教育的主要核心原则。我在工作中秉持着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由于幼儿教育工作较为繁琐,每逢涉及到思考与反思教育的问题时,都会觉得无从思考也无法解决现有的矛盾问题,也会产生很多困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画画,我在旁边指导其中的一个宝宝。教室里很安静,突然传来一阵说话的声音,原来是一个孩子在给另一个孩子悄悄讲故事呢?当时,我就阻止了她,我认为画画时,不应该做其他事情。从品读该作品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要做一个耐心细致的倾听者。在闲暇时我常常思考,用什么好的教育方法来让孩子们更懂事更听话,通过反复思考与实践发现,只有用无私细腻的爱去感化孩子,宽容平和的心态去赏识孩子,才能实现真心与信任的互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踏踏实实坚守工作岗位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细腻且公平的爱与关心,在平等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未来的具体教学还需要用心感受与了解孩子,针对特殊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自己教育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书中说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这是作者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孩子的进餐,入厕,饮水等习惯,每天都要说:“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净”,“要排队入厕”,有时我在想每天都大声大气地说,孩子会不会觉得太唠叨,老师的嗓音变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儿歌,先是示范,再引导又是提示,再请孩子跟老师一起念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跟着念下来……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重复……只能说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当然,这本书还需要慢慢体会,并将理论上升到实践,去体验工作和生活的平凡意义,用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到自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将书本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幸福,生命正是在枯燥无味中寻找快乐和幸福,不是吗?这正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尚与生命价值的伟大。教师在与家长和孩子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在对生活、工作的感悟中,我也在不断成长。幼教事业是多彩的、阳光灿烂的,我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不是回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幼儿教育就像谱写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不应该掺和功利的心态,需要保持纯洁明净的心理,将平平淡淡的日子转变为绚丽多彩的生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本书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却有着很大的启示。回想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反思较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仔细想来,我与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平时我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所以在此基础上,我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在成长历程中省悟自己;从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念。这本书成为我今后教育工作的指明灯,使我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新的层次。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使我有了更多的自信,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生活化,我将书中提倡的“坚持”引入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即使在工作再忙,也要坚持反思和记录每天的教学心得,对教育实践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心研读各种教育专著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让自己心中的那个我慢慢地爬上藤蔓,一直爬到藤蔓伸到云端上面,在拨开云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
幼教生涯日复一日,并非枯燥重复的机械化,而是需要保持更持久的热情和激情,才会发现,幼教其实很美,很美!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7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是一本幼教的百科宝典,这是一位老师苦心钻研的结晶,这更是值得我学习的一本书!
在学前主任——杜主任的介绍下,我们全体幼师都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启发颇深!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坐着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是不断的关注孩子,体谅孩子,还有就是研究孩子。每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从生活小事到学习方法都要尽心尽力,因为他是你的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更是祖国的未来。
作者本书中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深入我心的有几点:
1、我们是朋友。师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师生关系是对话关系。所以做什么,我会想下他们是否愿意去做,不会太强迫他们,问什么我也会蹲下来,和他们平等后问清楚事情,讲什么,我会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去讲述,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平等。
2、我会试着了解你。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仅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孩子。在六岁这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有些情绪是会左右孩子心情的,所以要尽早观察到,尽早解决,这样才会让他们快快乐乐。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喜爱孩子不是一味地溺爱,虽然我是孩子的老师,但是师者在我看来,就是爱孩子,教孩子。教,包括所有,当然也包括教他们生存技能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孩子一天都在学校,这个时间不可小觑,它完全可以养成好的习惯和也会助长坏毛病的滋生。在我们大一班就充分响应这个理念,让孩子们什么都自己干,慢点没关系,弄不好没关系,一定自己做,有了自理能力,以后无论到哪里都能适应环境!现在倒剩饭,叠被褥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多棒!
书中第五部分有个爱心家园,我们可以每周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家长需要解决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学案例,更可以是一次育儿心得的交流。
我要学习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习作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态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 篇8
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颇深。全书涵盖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反映了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流露出教育工作者对孩子充满爱心、关怀和宽容的职业操守。从作者的文笔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态度,在阅读中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与反思,只有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中,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实现工作、生活的升华与统一。
全书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强调了理解和宽容的高尚情怀。作者在文中说到,理解和宽容并非仅仅放在语言和文字上,还需要贯穿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沟通和理解才能够实现幼儿和教师的共同进步。我以高度自觉的态度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籍,被作者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知识储备所折服,在各个章节和细节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爱和沟通。作者经常弯着腰而轻声询问幼儿:宝贝,“你同意这样做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意见?”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而展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教师形象。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孩子们的语气过于生硬,不能弯下腰和孩子平等交流,这使我认识到此后还需要用真挚的爱和亲切的态度来建立和谐相融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的反思而不断获得进步。作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彷徨迷茫,作者在这本教育日记中展现了似曾相识的教育场景,教育过程中所接触的主体包括孩子、家长、同事与领导等,为了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就需要保持天真和单一的心境,以幼儿为中心,架起家园共育的桥梁,主动与家长沟通互动。
书中将幼儿教育点滴与不同环节都做出了详细地分析,认为“公平、公正”是教育的主要核心原则。我在工作中秉持着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由于幼儿教育工作较为繁琐,每逢涉及到思考与反思教育的问题时,都会觉得无从思考也无法解决现有的矛盾问题,也会产生很多困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画画,我在旁边指导其中的一个宝宝。教室里很安静,突然传来一阵说话的声音,原来是一个孩子在给另一个孩子悄悄讲故事呢?当时,我就阻止了她,我认为画画时,不应该做其他事情。从品读该作品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要做一个耐心细致的倾听者。在闲暇时我常常思考,用什么好的教育方法来让孩子们更懂事更听话,通过反复思考与实践发现,只有用无私细腻的爱去感化孩子,宽容平和的心态去赏识孩子,才能实现真心与信任的互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踏踏实实坚守工作岗位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细腻且公平的爱与关心,在平等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未来的具体教学还需要用心感受与了解孩子,针对特殊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自己教育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书中说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这是作者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孩子的进餐,入厕,饮水等习惯,每天都要说:“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净”,“要排队入厕”,有时我在想每天都大声大气地说,孩子会不会觉得太唠叨,老师的嗓音变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儿歌,先是示范,再引导又是提示,再请孩子跟老师一起念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跟着念下来……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重复……只能说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当然,这本书还需要慢慢体会,并将理论上升到实践,去体验工作和生活的平凡意义,用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到自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将书本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幸福,生命正是在枯燥无味中寻找快乐和幸福,不是吗?这正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尚与生命价值的伟大。教师在与家长和孩子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在对生活、工作的感悟中,我也在不断成长。幼教事业是多彩的、阳光灿烂的,我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不是回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幼儿教育就像谱写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不应该掺和功利的心态,需要保持纯洁明净的心理,将平平淡淡的日子转变为绚丽多彩的生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本书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却有着很大的启示。回想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反思较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仔细想来,我与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平时我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所以在此基础上,我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在成长历程中省悟自己;从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念。这本书成为我今后教育工作的指明灯,使我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新的层次。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使我有了更多的自信,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生活化,我将书中提倡的“坚持”引入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即使在工作再忙,也要坚持反思和记录每天的教学心得,对教育实践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心研读各种教育专著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让自己心中的那个我慢慢地爬上藤蔓,一直爬到藤蔓伸到云端上面,在拨开云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
幼教生涯日复一日,并非枯燥重复的机械化,而是需要保持更持久的热情和激情,才会发现,幼教其实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