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纳兰词》读后感

2024/05/1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纳兰词》读后感(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纳兰词》读后感 篇1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题记

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一些人说:纳兰性德的词句不太有深意,且多困于儿女私情。

我却不以为然。纳兰性德活得真切,待人更是情深义重。我爱他的词,更爱他字里行间的情。这情伴着我时,仿若手执玉兰,一路走,一路开。

“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早期的纳兰,仕途坦荡,生活美满,与其妻卢氏琴瑟和鸣。此时的“纳兰词”,轻松愉快。写的竟是攀条折荣,遗以相思的思恋。我读着他与他的“蝉鬓”;他与他的“蛾眉”,只觉得心中最为柔软的弦被一阵阵相思奏出和谐的曲调。我起初就是被这温柔与婉约所吸引,只看见浅层的欢喜。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妻子病逝,纳兰可谓心灰意冷。人虽未老,却已经开始伤心了。此时的“纳兰词”已初显悲伤。我读着他与他的“断肠”;他与他的“泪纵横”,也发觉,心绪被牵引至赌书泼茶香,归期信如潮后,又被带向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他的无奈。时时困扰着我的“何处觅知音”,也在纳兰这里,找到了容身之所。

“莫对明月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不知不觉间,纳兰已如离群失伴的孤鸿。只能以拟写书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此时的纳兰,已深感“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他深知,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杏花微雨,只能泼尽笔墨偷拭青衫泪。我读着他与他的“长叹”;他与他的“飘零”,总觉得,没有了之前的激烈,那也许是多次宽慰自己无果的平静。我那不值一提的同情,又怎能施予这样的纳兰。我开始触碰到更深的.,关于纳兰性德的心事。他是人间惆怅客,以笔墨为药,用文人的方式自医。我掀开他明媚的过去,看到了他清冷孤寂的现在。那种莹莹子立,才更让人着迷。

立身于如今的繁华都难免生出几许孤独。更不用说与我们相隔遥远时光的纳兰。人们只争相吟诵他的饮水词,却少有人探寻他的心事。他没有苏轼的豪迈,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的这番恰似亭亭玉兰清清冷冷的温柔,散发的幽香,却足以慰这风尘。

我被纳兰的婉约温暖所吸引,最后却着迷于他的清冷孤寂。我解不完他的心事,但我可以沉浸其中,尽情感受其中的真挚。

纳香吐兰,性孤德芳。

我希望这玉兰可永执我手,常开不败,花香满径。

《纳兰词》读后感 篇2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纵观纳兰容若的一生,总是无法脱离离殇二字。无论是从初恋入宫、父母离世,亦或是妻子病故、朋友离去。纳兰这一生都在经历生离死别。

初识纳兰,他还是那个‘掩红窗,梦到江南,依家博山沉水香”的少年;是那个因无法与相爱之人在一起而痛苦不堪的少年;是那个无法与伊人割断情丝的少年。

从他写给沈婉的词中,能够读出纳兰的无尽悲伤,也感受到了他的万般无奈。

再遇纳兰,我知他是那个写出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词人,是那个‘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将军,是那个有着“乡关何处是”疑问的思想之人。

钟于纳兰,我爱上了他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我艳羡于他'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的深情,我感慨于他对'人生若只如初,何事秋风画悲扇”的美好憧憬。

在旁人看来,纳兰容若的一生或许顺风顺水,但在我看来,他是不如意的,始终寻觅不到“称意即相宜”的意中人。

读完<纳兰词>,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淅沥的风雨中,寂静的金井旁,为伊人葬落花的痴情之人;我仿佛看见了那位在禄水亭畔,清风徐徐的合欢树下,与朋友赏花观荷的潇洒之人;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深秋的黄昏,萧瑟的西风中,独自前行的忧郁之人。

读完<纳兰词>之后,我明了这位少年对爱情的期许,我明白他对世事的无奈,我愿在他的诗词中沉醉,为他悲,为他叹。

<纳兰词>,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极具阅读价值。(马佳莹)

《纳兰词》读后感 篇3

很多时候想起纳兰容若,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幕,他落寞的身影永远都是背对着世人,衣诀临风,吹起一袭白衣,孤寂而清冷的气质,那来自灵魂的悲伤,深深的灼伤了我的心。

我的容若,如此至情至性的男子,却饱受情爱之痛。

年少爱恋深情如许,却如同泡沫般易碎,成婚后与妻琴瑟和鸣,奈何佳人早逝,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而后结识江南女子沈宛抚慰了他满是哀愁的心,然而却因满汉不能通婚,沈宛在身怀有孕的时候被迫离开,久居江南。所爱之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无能为力的痛失去挚爱的痛,如何不让他痛不欲生。

我的容若,如此显赫无比的男子,短暂的一生却是郁郁而终。

生于金鸣鼎赫之家,为父乃权倾朝野的明珠丞相,而他又身居一品的带刀侍卫,深受康熙喜爱,如此天生富贵极尽荣耀的贵公子,如此身世,却依然没能带给容若片刻的快乐与幸福,他自喻天上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如此不着一点人间烟火气的公子,连着眉宇间都带着丝丝忧愁。世人把他喻为寒梅,傲立雪中,遗世独立,独自散发着暗暗的清香,让人不禁为之黯然伤魂。

我的容若,如此绝才潋滟的男子,却早早离世,享年三十一。

英年早逝,是遗憾还是解脱,我们不得而知。他曾在诗中这样说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身为文官却被康熙当武官用,心有所爱却无法相守,看似风花雪月炫耀四射,心却敏感自省,是以,他总是逃不过寂寞,寂寞是容若最终的定命。

我的容若,我透过这三百年的时光来看你,却依然会心疼到为你落泪,如若你有来世,愿做一个平凡,简单的爱着你所爱的人,如若你有来世,愿我遇见你,为你抚平那眉间的哀愁。

《纳兰词》读后感 篇4

很多时候想起纳兰容若,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幕,他落寞的身影永远都是背对着世人,衣诀临风,吹起一袭白衣,孤寂而清冷的气质,那来自灵魂的悲伤,深深的灼伤了我的心。

我的容若,如此至情至性的男子,却饱受情爱之痛。

年少爱恋深情如许,却如同泡沫般易碎,成婚后与妻琴瑟和鸣,奈何佳人早逝,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而后结识江南女子沈宛抚慰了他满是哀愁的心,然而却因满汉不能通婚,沈宛在身怀有孕的时候被迫离开,久居江南。所爱之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无能为力的痛失去挚爱的痛,如何不让他痛不欲生。

我的容若,如此显赫无比的男子,短暂的一生却是郁郁而终。

生于金鸣鼎赫之家,为父乃权倾朝野的明珠丞相,而他又身居一品的带刀侍卫,深受康熙喜爱,如此天生富贵极尽荣耀的贵公子,如此身世,却依然没能带给容若片刻的快乐与幸福,他自喻天上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如此不着一点人间烟火气的`公子,连着眉宇间都带着丝丝忧愁。世人把他喻为寒梅,傲立雪中,遗世独立,独自散发着暗暗的清香,让人不禁为之黯然伤魂。

我的容若,如此绝才潋滟的男子,却早早离世,享年三十一。

英年早逝,是遗憾还是解脱,我们不得而知。他曾在诗中这样说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身为文官却被康熙当武官用,心有所爱却无法相守,看似风花雪月炫耀四射,心却敏感自省,是以,他总是逃不过寂寞,寂寞是容若最终的定命。

我的容若,我透过这三百年的时光来看你,却依然会心疼到为你落泪,如若你有来世,愿做一个平凡,简单的爱着你所爱的人,如若你有来世,愿我遇见你,为你抚平那眉间的哀愁。

《纳兰词》读后感 篇5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词》读后感 篇6

《纳兰性德词传》讲的是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其中有一节——“知己何时泪纵横”,讲的是纳兰性德的人生知己顾贞观,顾贞观有一诗友,名叫吴兆骞,他因放荡不羁的性子惹怒了顺治皇帝,别发配到宁古塔。顾贞观日夜难熬,想救出吴兆骞,纳兰性德知道后,自告奋勇,十年努力,终救出了吴兆骞。

谁会相信,当时的纳兰性德——一个锦衣玉食的'官家公子,为了朋友竟冒着入狱的危险,一心只想救出吴兆骞呢!更何况,顾贞观,只是个汉人。可以说,纳兰性德能救出吴兆骞实在是一个奇迹。吴兆骞的案子是顺治帝亲定的,这个案子之所以可以翻案,不是康熙一时高兴应允的,而是纳兰性德日日夜夜地奔波、努力换来地。十年,谁会为一个不相干地人,辛辛苦苦努力十年?在那时,恐怕只有纳兰性德一人吧?

读完《纳兰性德词传》,我若有所思,纳兰性德,他是一品大臣家的少爷,要什么没有,却为了朋友,付出到这种地步。用一句话便可诠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无问其他!”

《纳兰词》读后感 篇7

他一直受皇帝的宠爱,他的父亲又是权倾天下的大学士明珠,他的俊彦性格更从无在官场树敌之事,就连宫中的奴婢也喜欢他,热爱他,开他的玩笑。但是,他依然疲倦,他卷了,累了,渴望退下来了。就象天空虽然广阔艳美,但不会被鱼儿所羡。他要辞官,他要去寻他的红楼,但红楼又在那里,梦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那么,他所思念的到底是一个真实的红楼,还是一处虚拟的红楼。流芳百世的红楼梦,令人叹息的人生百态。正如康熙所说的:这就是容若人生的翻版。他有可遇不可求得的爱情,他有出色的文采武功,他是真正的八旗子弟,他生活无忧,管运通达。

可是,他不快乐,他的心游离在喧闹之外。最终,他在风华正茂之时,匆匆离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纳兰容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消魂--纳兰容若(有的感情我们很好理解,但对容若或是以他为代表的古人--为什么一定回爱上自己的表妹呢?呵呵,不解啊。)“昏鸦尽,小立恨因谁?”秋去冬来,夕阳西下,寒鸦空掠,容若一个人站在曾经是他“家“的院子里,想着那个他一而再,再而三错过的女子,甚至,是那个此生注定无缘的女子。他们的爱情太累,注定了只有在昏鸦飞尽的黄昏,一个人冷冷的站着,不想去管,也不想去想自己就这样站在黄昏里究竟是为了谁?或者说,自己是在爱着谁,还是在恨着谁。但是,他是真的恨吗?恨他的心上人就这样将他们的梦砸碎在这个曾经的家里吗?不是的,他只是在感叹,感叹命运同他的人生开的这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所拥有的一切,不是与他的志向相反就是注定了他为了他的出生必须放弃他所爱的一切,包括他的心上人-沈宛,他知道他们的缘分以尽,他只是无法忘怀,因为他太在乎了,一次次的放弃,一次次的无能为力,他已经累了,纵然他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在这个他不爱的世界里,唯一能带给他快乐的玩偶他都保不住,他还能爱什么呢?他又如何去恨?恨自己,还是恨现实。他只有站在那,静静的回忆,将之与真实的快乐的江南重合,而后,又让冬日的冷风吹醒自己,或许,最好是能把自己吹到江南,吹到她的身边吧。这是一个典故,讲的是荀奉十分爱他的妻子,有一回他的妻子在寒冷的冬天发起了高烧,他就把自己全部的衣服脱了,跑去庭院里的冰面上爬着,等自己冷透了又跑回妻子身边用自己的身子贴着她。

但最终他的妻子还是死了。他也在之后追随爱妻而去。[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引自《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荀粲情深》这是一个很出名的典故,本义是讽刺男人不该这样痴情,但用在容若的词里,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因为容若认为这样的爱虽然不理性,但是却可以表达他的深情,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止的爱你的决心。我愿意用我生命的所有来珍惜你,爱护你。在容若的词里,我总是可以看见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以如此艺术,形象的手法展现在眼前,不得不佩服他的用典手法精湛。还有就是他真实的情感流露。这些无一不打动着我继续读他的词。在这首掉亡词里,他是在思念妻子卢氏,词中句子都透露出他的悲伤。

容若,一个用天真和孤独钓成的孩子,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上,失去了他唯一的玩伴。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先来个名词解释:“谢桥”是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还有就是与心上人相会之地。这首词读来有一种无奈的凄凉之感,凄凉的彻夜无眠,眼看着灯影变换,渐渐成为了一个消瘦的人影,到后来,越来越凄凉,就越来越无聊,醒着也无聊,醉了也无聊,那干脆就思念一下远方的佳人吧。可是,对于容若来说,这又是怎样的无眠与无聊呢。为了什么。要怎样解决。难道真的是相思吗。何人让他相思无眠?难道是在谢桥上遇到的那位佳人,还是他在谢桥上遇到的相会的情侣让他起了相思意,而那位谢娘又让他想起了过往的感情。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纠缠了他整整一个夜晚,同时,这似乎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素,一种矛盾的心理,有自责,也许也有自朝吧。因为自己竟然被这些莫须有的事物所折磨,还偏偏会产生这样无奈的思念,毕竟,这世上自己能思念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自己又怎么会这样呢?或许,是陷入了回忆吧,只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才能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刻意被掩埋的感情。当我们已经在新的生活轨道里渐渐生出了习惯,有时候,也难免在不经意间镜子里照见了从前的影子。那一刻,我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恩,如果,我是说如果,我待在一个角落里,你是否会一刻不停的找我?)典故。

今天看了两个关于古代美男子的典故,当然也是容若词里面的啦。第一个就是“沈郎腰”相传在南朝时,美男子沈约在一次书信中提到自己日渐清瘦腰围瘦损,此事便成为了一个典故,它的习惯用法便成为了沈郎腰或是沈腰。还有古人对情感的表达甚为婉转啊,比如说前面的约会在谢桥。现在又把自己思慕的女子遥比天上的仙子,即符合古人的婉转情感,又把全诗的意境拔高了不少。此比有:玉清宫最后还有个《侧帽词》,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啊,它的典故就更神奇了。

这是北朝独孤信的典故:独孤信姿容绝代,大为时人所慕,一天他出城打猎,回来的时候不小心被风吹歪了帽子,独孤信要急忙赶在宵禁之前回城,并没有留心到这个小小的细节。等到第二天,城里却突然出来一件怪事:满城的男子们尽是歪戴帽子的造型,流行就是这样,比风吹得还快。我觉得这个于现如今的时尚有得一拼,不过如果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成一样,恐怕又有好多人要不习惯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们都怕撞衫,毕竟和那么多人穿成一样的,时尚就不再是那么经典的时尚了。

《纳兰词》读后感 篇8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题记

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一些人说:纳兰性德的词句不太有深意,且多困于儿女私情。

我却不以为然。纳兰性德活得真切,待人更是情深义重。我爱他的词,更爱他字里行间的情。这情伴着我时,仿若手执玉兰,一路走,一路开。

“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早期的纳兰,仕途坦荡,生活美满,与其妻卢氏琴瑟和鸣。此时的“纳兰词”,轻松愉快。写的竟是攀条折荣,遗以相思的思恋。我读着他与他的“蝉鬓”;他与他的“蛾眉”,只觉得心中最为柔软的弦被一阵阵相思奏出和谐的曲调。我起初就是被这温柔与婉约所吸引,只看见浅层的欢喜。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妻子病逝,纳兰可谓心灰意冷。人虽未老,却已经开始伤心了。此时的“纳兰词”已初显悲伤。我读着他与他的“断肠”;他与他的“泪纵横”,也发觉,心绪被牵引至赌书泼茶香,归期信如潮后,又被带向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他的无奈。时时困扰着我的“何处觅知音”,也在纳兰这里,找到了容身之所。

“莫对明月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不知不觉间,纳兰已如离群失伴的孤鸿。只能以拟写书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此时的纳兰,已深感“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他深知,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杏花微雨,只能泼尽笔墨偷拭青衫泪。我读着他与他的“长叹”;他与他的“飘零”,总觉得,没有了之前的激烈,那也许是多次宽慰自己无果的平静。我那不值一提的同情,又怎能施予这样的纳兰。我开始触碰到更深的,关于纳兰性德的心事。他是人间惆怅客,以笔墨为药,用文人的方式自医。我掀开他明媚的过去,看到了他清冷孤寂的现在。那种莹莹子立,才更让人着迷。

立身于如今的繁华都难免生出几许孤独。更不用说与我们相隔遥远时光的纳兰。人们只争相吟诵他的饮水词,却少有人探寻他的心事。他没有苏轼的豪迈,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的这番恰似亭亭玉兰清清冷冷的温柔,散发的幽香,却足以慰这风尘。

我被纳兰的婉约温暖所吸引,最后却着迷于他的清冷孤寂。我解不完他的心事,但我可以沉浸其中,尽情感受其中的真挚。

纳香吐兰,性孤德芳。

我希望这玉兰可永执我手,常开不败,花香满径。

《纳兰词》读后感 篇9

夜色已浓,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缠绵而落,嵌入大地。

我聆听者富有节奏的雨声,一滴一滴,宛若海浪拍打,却不雄壮,细如蚕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得正是这些银针般的细雨。

我捧着一本《纳兰词》。思绪随着这场秋雨飘入容若构思的那个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飞落,天空微蓝,泛着霞光。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街市纵横交错,热热闹闹,一派和气。转眼,场景又转换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容若笔下那娇慵动人的宫廷女子,望穿秋泪,却被禁锢在高强下,终是笼中之鸟。

品读纳兰性德的诗词,好似那一地的残烛香。明月高挂,蓉蓉月色,塞外的词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间却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词如人生,容若更是把人生汇入到小小的笔尖,从中涌出江河般或壮阔或抒情的词句。它们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这压力巨大的城市,拥有一本意境如此优美的书,在忙碌中品读,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旧在下着,滴答、滴答。流入梦境,花枝上晶莹的雨露悬挂。

隔着时空,我仿佛闻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纳兰容若所开创的世界中,在一弯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

《纳兰词》读后感 篇10

——情与谁共?

纳兰容若,诗般的名字。毛晓雯先生言:“纳兰容若,重21克。”因为21克是灵魂的重量,纵观纳兰的一生,高昂的开端,悲怆的过程,无奈的结局……那是纳兰身处尘世喧哗,却以他渐弱羸弱的肉身抵御灵魂的寂寞荒凉。如诗如画的人生篇章,我想不到,他的肉身中除却灵魂的重量,还剩下些什么?也许在他的词作中,我们能窥见他灵魂的一斑。

不是人间富贵花

初闻纳兰,是源于高中时无意寻得的那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细品此句,只识得它底中的孤冷、执狂。仿似那孤傲男子背手挺立于眼前,人间富贵不落于心。

翻阅《纳兰词》,惊叹于纳兰的出生,震撼于纳兰的才华,成德一名,纠结于他的一生。纳兰成德,在我国的文人史上,又有几人能堪称“人间富贵花”?又有几人能拥有比他更优渥的出生?

《易经》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成德之名便来自于此。又,《仪礼》中却是“弃尔幼志,顺尔成德”,难道除却君子的言行能成就自己的德业外,还得抛却自己的童心?然,纳兰并未除却自己的童心,终其一生,他放弃自己的现实逻辑,听从心灵的指引,但却付出了太过沉重的代价。短短三十一年,他远离了唾手可得的高贵,远离了深厚积淀的血脉,执着地沿着脱线的轨道,似乎在越行越远。一个没有童年的权臣父亲,一个拥有显赫出生的乖戾母亲,纳兰的血脉中融合着当时最为高贵的两大姓氏——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但是他似乎无意于自己的出生,一句“不是人间富贵花”,道尽了他在汉文化的洗礼下,自己的血脉中仅遗留了一处原始的痕迹,那就是单纯,亦或,我们称之为童心。

叹哉,纳兰;赞哉,纳兰。

如果,是你,你是否愿意付诸一切,去换取心中的安宁?你是否愿意摒弃一切,去保留心中的那最后一抹纯真?纳兰啊,纳兰!你心中的情思能与谁分享?

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时,高考的压力,我已无心亦无暇去品读他的诗,去品味他的人。囫囵吞枣,我直觉其诗幽怨中不乏干劲,但又为何,吾不懂,亦无知。时光荏苒,当我终于收拾行囊,迈入大学的门槛,我终可静心与之相会。彼时,翻阅《纳兰词》,落于心间的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人生若能后悔,若能回归,那能多好。带着希冀,我吟着全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看着这首《木兰花令》,我无法想象纳兰是在怎样的情景把这样的字词落于笔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低吟此句,将它当作爱情诗来读吧!几百年来,它拂过了多少痴男怨女的新湖,他们又用它来诉说过多少次自己心中的不为他知?请与谁共?纳兰的情又能与谁共享?是悲苦的初恋?是早亡的发妻?是离愁的红颜?还是他身侧的她们?

情与谁共?也许他的心中只有他的发妻卢氏吧!我读懂他诗中的典故,也许,我也读懂了他的爱情。班婕妤收扇入箱,是啊,再华美的团扇也敌不过秋风的来临。唐玄宗泪雨霖铃,是啊,再坚贞的盟誓亦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情与谁共?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我,闲暇时,再次翻阅《纳兰词》,我想,大学时的我还读不懂他的爱情。我发现,纳兰在词牌下还有这样的一个词题——《拟古绝词柬友》。原来,是赠与友人?是以彼身的感慨劝解他人?还是想与他们缓化心中的凄苦?他是否后悔曾经的错过?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啊,纳兰,我懂得了你笔下的爱情,却不懂了你的心。直到,我看到它——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个人千万不要体悟此中的真意。爱情的失意,让纳兰一头扎进书堆,以书中景回忆惋惜温馨,以书中情抚慰心中烦思。这其中以易学为最,纳兰深处其中,决然昏花,超脱现实。因为现实中只剩下了那正在嘶哑的寂寞。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我们不禁低语这一句时,也许就是我们成长的代价。

情与谁共?我想在纳兰的肉身重量中,除却灵魂的重量,还有与灵魂共存的爱和童心。但,我呢?我的重量中,又是什么比例呢?常扪心自问,现在的我目标是什么?我是否读懂了自己的心?我是否知道要该做什么?站在教师的讲台上,我知道底下的孩子是我的责任;回到温暖的家庭,我知道我的家人是我的牵挂;来到……我知道……我知道……埋首于一句纳兰词,我读懂了词中告诉我的——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不要如纳兰般泪眼相望,抱憾。纳兰病弱于床榻,在抱憾中离开了人世。是啊,是无奈,是抱憾,是愧疚……纳兰,在世匆匆三十一年,最终无法挽留自己心中所愿。朋友们,千万,别道——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其词,细细品来,唇齿留香,悠思深远。情与谁共?手握一手,暂且远离人间富贵,仿似初见人生,不言当时只道是寻常。与书共享。

《纳兰词》读后感 篇11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古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快乐和感动往往来自于不求甚解,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比如说一句我们经常用以自励的话:“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觉得这才是君子气概,古人真是教会了我们很重要的人生哲理啊。“人生若只如初见”直指人心地写出了一种爱情世界里的普遍情怀,尽管他的本意未必如此。

拟古是诗人们常见的写法,一般是模拟古乐府,容若这回拟古拟的“决绝词”便可见于《宋书·乐志》所引的《白头吟》:“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对于决绝词最的是元稹的一组三首《相和歌辞·决绝词》:“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怨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关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矢引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有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余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生憎野鹊往回迟,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瞳咙,华星次明天。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天公若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但容若的意思应该是:虽然古人变了心,往日难再,但好歹过去我们也是有过一段交情的。以过去的山盟海誓对比现在的故人变心,似有痛楚,似有责备。

然而我们始终无法说清容若的这首词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泛泛而谈。也许这是他一位故友的绝交词,也许只是泛泛而论的交友之道,都不好说。这首词,若作情事解,则看似写得浅白直露;若依词题解,实则温婉含蓄,怨而不怨,正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士人之风。

《纳兰词》读后感 篇12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少英雄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多少才俊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多少谋士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耀眼的光芒划破长空,书写一段段传奇故事。

最近读纳兰容若的词,又激起我的感叹:好一个翩翩贵公子,好一个多情少年郎,好一个传奇人物啊!

纳兰的人奇。纳兰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在天生贵胄的家族中——纳兰家族在当时显赫一时,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公子,注定了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个富二代,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已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富贵唾手可得,而他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

纳兰的才奇。词这门艺术发展到清代,出众的.词人并不多,而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容若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年纪轻轻就可鼎立词坛,容若的才华不可小觑。更奇的是,他是满清贵族,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但却能够将汉文化掌握,并且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容若最让人称奇的地方,这也让同时代的文人情何以堪哪!

纳兰的词真。读他的词,如阵阵清风吹拂,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他的真情流露,也能窥见他的哀愁,他的无可奈何,他的隐隐痛楚。欢乐后隐藏的苦涩心情又有几人真正能懂。和花间词的华丽相比,他的词多了一份清秀。明代哲学家张岱说“人无痴者,不可与之交,因其无真气;人无癖者,不可与之交,因其无深情也。”对世间对万物有情有爱才算人。有了深情,在面对心灵的选择时才会走向善的一边。真、善、美是一起的。试读纳兰的《木兰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淸霄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起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三百年来,多少人还是会用这句话说出心中的感叹。无论这首词是在咏叹爱情还是描写友情,这一句代表了纳兰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甜,那样真,那样快乐,该多好!一个渴望着真,憧憬着真的多情男子形象跃然于纸上!再看这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的往事,在当时看来,很平常,只是,世事难料,人生际遇风云变幻,当日的寻常已是今日的不可得了。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之所以如此推崇纳兰,是因为纳兰是真性情的人。

纳兰的情真。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纳兰是重情重义的好男儿。他与妻子卢氏伉俪情深,可惜,爱妻早亡,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这段时间为亡妻写下大量的悼亡诗,祭奠二人曾经的深情。读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其满心凄苦,满眼迷离,哀怨缠绵而又发自肺腑,真切自然,虚实相间,绝无刻意雕饰,极为质朴感人。此词是容若悼亡词中的绝唱。堪比苏轼所做的同样感情真挚、笔力深沉的《江城子》一词。又如《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反复回味,百味杂陈,作者心中波涛汹涌的愁绪仿佛弥漫开来,把读者的心也弄湿了。思念无法停止,相思痛彻骨髓。容若的心被痛苦浸染得太久、太苦,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无人能懂。没有经历过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恋与痛失吾爱的悲伤,无法明了纳兰的苦。

纳兰的传奇人生,让人感叹;纳兰的词,让人欲罢不能。

《纳兰词》读后感 篇13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词》读后感 篇14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古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快乐和感动往往来自于不求甚解,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比如说一句我们经常用以自励的话:“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觉得这才是君子气概,古人真是教会了我们很重要的人生哲理啊。“人生若只如初见”直指人心地写出了一种爱情世界里的普遍情怀,尽管他的本意未必如此。

拟古是诗人们常见的写法,一般是模拟古乐府,容若这回拟古拟的“决绝词”便可见于《宋书·乐志》所引的《白头吟》:“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对于决绝词最的是元稹的一组三首《相和歌辞·决绝词》:“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怨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关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矢引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有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余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生憎野鹊往回迟,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瞳咙,华星次明天。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天公若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但容若的意思应该是:虽然古人变了心,往日难再,但好歹过去我们也是有过一段交情的。以过去的山盟海誓对比现在的故人变心,似有痛楚,似有责备。

然而我们始终无法说清容若的'这首词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泛泛而谈。也许这是他一位故友的绝交词,也许只是泛泛而论的交友之道,都不好说。这首词,若作情事解,则看似写得浅白直露;若依词题解,实则温婉含蓄,怨而不怨,正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士人之风。

《纳兰词》读后感 篇15

一 怀人篇

一人独坐,思绪万千,看《丰乐亭记》,想环滁之山水,而毫无可乐之趣,亦思纳兰,诗词尽显脑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思至此,但恐触景思人。纳兰,一介武将,亦知一位感伤词人,众人喜诗,唯他偏爱诗余,有人尝言“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又言:“北宋至此仅一人而已”。纳兰尚重感情,一生痴情,但求得一真爱,而人有悲欢离合,仅三年,纳兰卢氏便撒手人寰,往日欢娱尽现脑海“被酒莫惊春意重,煮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更添伤感,终日思妻,常作悼念词,以寄思念。吾常读纳兰小词,且读且泣,至此,已不能言!

二 感伤篇

又读纳兰,几多见解,但与尔共享。吾怨其不知怜取眼前人,及卢氏死后,方知其灵慧大方,常作悼亡词,词中之叙大抵是往日与妻欢娱之景,委婉感伤,使人不忍卒读。世间之人,常忘却当下,多于已逝之物感慨,或喻人之风流倜傥,或喻情之惆怅,或喻花卉之异香,重忆往事才觉草木之凋零,花不复香矣。吾敬其长情,终日思妇,茶饭不思,更无心进仕,梦妻复生,一身素衣,素未工诗,而得此佳言,叹妻之学,既醒,才知只梦耳。其后,偶读江南才女沈婉之词作,倾其兰心蕙质,属其兄顾贞观寻其红颜,即而,两人相视,虽素未谋面,已似相识多年之故交。纳兰终获其爱,然满汉不通亲之言,将其分隔,纳兰只言:一片伤心画不成。终以三十一之壮龄与世长辞,闻之伤感,而今吾亲视之已泣不成声。

三 励志篇

而今又读纳兰,不叹其长情,不悲其早逝,生命亦长亦短,可悲乎?非也。且只道其才华洋洋也,岂非尔等可及也。汝知其为感伤词人,大体闻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成圆,夕夕都成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皆为其著名词作。一生短短三十一之春秋,然其成就吾等之辈莫及。

清顺治十二年,明珠夫人诞下纳兰,只一孩童,谁知其为“清朝第一词人”,且道其亦为“一品带刀侍卫”,纳兰一生不求富贵,只道:冷处偏佳,别有枝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奈何生在富贵家。虽如此,纳兰并非纨绔,于其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因其才华出众,得国子监祭酒赏识,举其至内阁学士徐乾学处。十八岁中举人,可知其才华非凡,然其毫无恃物之气。其为吾等学习之圭臬。不道其伤感之事,只道其洋洋学识,吾等可敬也。其于妻之长情,人人有之?非也,吾亦应习之。“被酒莫惊春意重,煮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可见一斑。

古道“家家争唱纳兰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吾愿知其心事,但且道不足知其事也。时过境迁,吾仍爱其长情,爱其才气,此吾所以作文也。

后记: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纳兰词》读后感 篇16

夜色已浓,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缠绵而落,嵌入大地。

我聆听者富有节奏的雨声,一滴一滴,宛若海浪拍打,却不雄壮,细如蚕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得正是这些银针般的细雨。

我捧着一本《纳兰词》。思绪随着这场秋雨飘入容若构思的那个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飞落,天空微蓝,泛着霞光。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街市纵横交错,热热闹闹,一派和气。转眼,场景又转换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容若笔下那娇慵动人的宫廷女子,望穿秋泪,却被禁锢在高强下,终是笼中之鸟。

品读纳兰性德的诗词,好似那一地的.残烛香。明月高挂,蓉蓉月色,塞外的词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间却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词如人生,容若更是把人生汇入到小小的笔尖,从中涌出星河般或壮阔或抒情的词句。它们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这压力巨大的城市,拥有一本意境如此优美的书,在忙碌中品读,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旧在下着,滴答、滴答。流入梦境,花枝上晶莹的雨露悬挂。

隔着时空,我仿佛闻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纳兰容若所开创的世界中,在一弯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

《纳兰词》读后感 篇17

很多时候想起纳兰容若,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幕,他落寞的身影永远都是背对着世人,衣诀临风,吹起一袭白衣,孤寂而清冷的气质,那来自灵魂的悲伤,深深的灼伤了我的心。

我的容若,如此至情至性的.男子,却饱受情爱之痛。

年少爱恋深情如许,却如同泡沫般易碎,成婚后与妻琴瑟和鸣,奈何佳人早逝,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而后结识江南女子沈宛抚慰了他满是哀愁的心,然而却因满汉不能通婚,沈宛在身怀有孕的时候被迫离开,久居江南。所爱之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无能为力的痛失去挚爱的痛,如何不让他痛不欲生。

我的容若,如此显赫无比的男子,短暂的一生却是郁郁而终。

生于金鸣鼎赫之家,为父乃权倾朝野的明珠丞相,而他又身居一品的带刀侍卫,深受康熙喜爱,如此天生富贵极尽荣耀的贵公子,如此身世,却依然没能带给容若片刻的快乐与幸福,他自喻天上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如此不着一点人间烟火气的公子,连着眉宇间都带着丝丝忧愁。世人把他喻为寒梅,傲立雪中,遗世独立,独自散发着暗暗的清香,让人不禁为之黯然伤魂。

我的容若,如此绝才潋滟的男子,却早早离世,享年三十一。

英年早逝,是遗憾还是解脱,我们不得而知。他曾在诗中这样说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身为文官却被康熙当武官用,心有所爱却无法相守,看似风花雪月炫耀四射,心却敏感自省,是以,他总是逃不过寂寞,寂寞是容若最终的定命。

我的容若,我透过这三百年的时光来看你,却依然会心疼到为你落泪,如若你有来世,愿做一个平凡,简单的爱着你所爱的人,如若你有来世,愿我遇见你,为你抚平那眉间的哀愁。

《纳兰词》读后感 篇18

夜色已浓,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缠绵而落,嵌进大地。

我聆听者富有节奏的雨声,一滴一滴,宛若海浪拍打,却不雄壮,细如蚕丝。“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形收留得恰是这些银针般的细雨。

我捧着一本《纳兰词》。思绪跟着这场秋雨飘进收留若构思的那个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飞落,天空微蓝,泛着霞光。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街市纵横交错,暖暖闹闹,一派和气。转眼,场景又转换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收留若笔下那娇慵动人的宫廷女子,看穿秋泪,却被禁锢在高强下,终是笼中之鸟。

品读纳兰性德的诗词,好似那一地的残烛香。明月高挂,蓉蓉月色,塞外的词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间却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词如人生,收留若更是把人生汇进到小小的笔尖,从中涌出江河般或壮阔或抒怀的词句。它们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这压力巨大的城市,拥有一本意境如斯柔美的书,在忙碌中品读,是一件多么舒服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旧在下着,滴答、滴答。流进梦境,花枝上晶莹的雨露吊挂。

隔着时空,我仿佛闻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纳兰收留若所开创的世界中,在一弯清月梨花下,安然进睡。

《纳兰词》读后感 篇19

《纳兰性德词传》讲的是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其中有一节——“知己何时泪纵横”,讲的是纳兰性德的人生知己顾贞观,顾贞观有一诗友,名叫吴兆骞,他因放荡不羁的性子惹怒了顺治皇帝,别发配到宁古塔。顾贞观日夜难熬,想救出吴兆骞,纳兰性德知道后,自告奋勇,十年努力,终救出了吴兆骞。

谁会相信,当时的纳兰性德——一个锦衣玉食的官家公子,为了朋友竟冒着入狱的'危险,一心只想救出吴兆骞呢!更何况,顾贞观,只是个汉人。可以说,纳兰性德能救出吴兆骞实在是一个奇迹。吴兆骞的案子是顺治帝亲定的,这个案子之所以可以翻案,不是康熙一时高兴应允的,而是纳兰性德日日夜夜地奔波、努力换来地。十年,谁会为一个不相干地人,辛辛苦苦努力十年?在那时,恐怕只有纳兰性德一人吧?

读完《纳兰性德词传》,我若有所思,纳兰性德,他是一品大臣家的少爷,要什么没有,却为了朋友,付出到这种地步。用一句话便可诠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无问其他!”

《纳兰词》读后感 篇20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纵观纳兰容若的一生,总是无法脱离离殇二字。无论是从初恋入宫、父母离世,亦或是妻子病故、朋友离去。纳兰这一生都在经历生离死别。

初识纳兰,他还是那个‘掩红窗,梦到江南,依家博山沉水香”的少年;是那个因无法与相爱之人在一起而痛苦不堪的少年;是那个无法与伊人割断情丝的少年。

从他写给沈婉的词中,能够读出纳兰的无尽悲伤,也感受到了他的万般无奈。

再遇纳兰,我知他是那个写出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词人,是那个‘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将军,是那个有着“乡关何处是”疑问的思想之人。

钟于纳兰,我爱上了他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我艳羡于他'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的深情,我感慨于他对'人生若只如初,何事秋风画悲扇”的美好憧憬。

在旁人看来,纳兰容若的一生或许顺风顺水,但在我看来,他是不如意的,始终寻觅不到“称意即相宜”的意中人。

读完,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淅沥的风雨中,寂静的金井旁,为伊人葬落花的痴情之人;我仿佛看见了那位在禄水亭畔,清风徐徐的`合欢树下,与朋友赏花观荷的潇洒之人;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深秋的黄昏,萧瑟的西风中,独自前行的忧郁之人。

读完之后,我明了这位少年对爱情的期许,我明白他对世事的无奈,我愿在他的诗词中沉醉,为他悲,为他叹。

,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极具阅读价值。(马佳莹)

《纳兰词》读后感 篇21

也许是最近天天读纳兰词的缘故,我梦到了纳兰。

于是这个梦变得特别的漫长,从他少年起,到31岁逝世,我跟在他身边足足十几年。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自叹“别有根牙,不是人间富贵花”。阳羡赌茶,西泠醉酒,秦淮听橹,梁溪赏画,这才是纳兰该有的生活,却又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就这样看着这个把一生都献给友情与爱情的人,一生都在寂寞与悲伤中不能自拔,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他离去的那天,我哭得撕心裂肺,声断整个纳兰府。第二天早上醒过来,发现枕头全都湿了,泪还未干,梦就这么结束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到底是庄生梦碟,抑或是碟梦庄生?梦过于真实,却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转眼便是几百年。

我记得他一身白衣,隐隐中有花香扑鼻,雪落无声,腊雪冬梅美,不及眼前人。

我记得他抚上枝头,眉轻蹙,似有万千愁绪不得语,只得垂目轻叹一声,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我记得他潜入皇宫内院,窥到朝思暮想的`表妹,却只能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

我记得他对夫人卢温百般爱护,却终究天人两隔,涧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我记得他泪送沈宛回江南,情知此后来无计,却强说欢期,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我记得他从不看重名利,却被困在康熙给他造的笼子里,摆脱不了,恨不了,也爱不了。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他听了一夜玉笛音,幽叹只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

记得太清楚,有时反而是件坏事,会不自主地去回想,去感受,然后,继续任泪流淌。

公子,你这辈子爱过这么多,最后悲伤的却是你自己,何苦,何苦啊……

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竟要生生夺去你仅有的一点幸福……

从前那个有着明亮笑颜,仿佛阳光般快乐的公子哪去了?……我不要你这么痛苦,我宁愿代你去受这等罪过,上天还我的公子啊…………

我想我该是动真情了,从来没有如此撕心的痛楚,却仅仅是为了一个隔我几百年的文人。

梦醒人未醒,断肠声里,凄凄惨惨凄凄。

历史的洪流摧毁了一个时代,却留下这样一位浊世白衣佳公子,忧伤的笑容,一如其名,忧如兰,形容若。

《纳兰词》读后感 篇22

夜色已浓,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缠绵而落,嵌入大地。

我聆听者富有节奏的雨声,一滴一滴,宛若海浪拍打,却不雄壮,细如蚕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得正是这些银针般的细雨。

我捧着一本《纳兰词》。思绪随着这场秋雨飘入容若构思的那个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飞落,天空微蓝,泛着霞光。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街市纵横交错,热热闹闹,一派和气。转眼,场景又转换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容若笔下那娇慵动人的宫廷女子,望穿秋泪,却被禁锢在高强下,终是笼中之鸟。

品读纳兰性德的诗词,好似那一地的残烛香。明月高挂,蓉蓉月色,塞外的词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间却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词如人生,容若更是把人生汇入到小小的笔尖,从中涌出江河般或壮阔或抒情的词句。它们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这压力巨大的城市,拥有一本意境如此优美的'书,在忙碌中品读,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旧在下着,滴答、滴答。流入梦境,花枝上晶莹的雨露悬挂。

隔着时空,我似乎闻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纳兰容若所开创的世界中,在一弯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