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国学经典》有感

2024/05/1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

《北大国学课》,在细细品读之后,我越来越能“品”到国学的奥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北大国学课》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以下本人就“儒”、“道”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读《北大国学课》以及一些其他的史料书籍,我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人类日益被迫地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忧心忡忡。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现代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限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返璞归真”,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是儒、道两家极力呼吁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觉得“国学无涯”,同时我也觉得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细细的品一品中国的国学。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

近因身体原因推掉了很多活动,最遗憾的是未能抵省会参加《河北传统村落图典》的发行仪式。对此郑一民先生专门打电话问候,深为感动。后一天我接到了快递,拆包后是郑一民先生新著《国学河北简明读本》(简称《国学河北》)一书。

郑一民先生是我的知遇老师之一,尤其是在近几年,他常常邀请我参与河北的古村落研究工作,使我对本就熟知的先生有了新了的认识。在先生的身上我可以看到年轻人的活力,更从他的工作精神读出他对河北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感。郑先生虽然已经古稀之龄,但他以七零后的工作热情,笔耕不缀编撰了一大批河北化著作,将河北的化精彩的一页展现给世人面前,今天读到的《国学河北》就是其中的一本。

翻开扉页就会读到这样一句有激情的话:"这是一部认识河北的书,也是一部让国人激情澎湃的书。"这让我忍不住一的读起有渐入佳境之感,佩服郑先生对历史精深的造诣,对国学化的热爱,亦感受到郑先生在河北化引领的人格魅力,真是受益匪浅。

郑一民先生将《国学河北》分为五编,即第一编河北的地脉与脉,第二编燕赵历史与先贤凝炼的国学之光,第三编国学名家掌故与名言选粹,第四编历代国学名家简介,第五编弘扬国学须知。从地理环境到河北历史,再到河北的国学名家深入浅出的进行叙述。

我从事河北历史化学习工作已经三十余年,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感叹河北的国学博大精深。在这部著作中,郑先生从国学教育的视角将河北的化精粹展现给广大读者,使我这个学习者获得了新的认识。

河北大地古称燕赵,数千年就是中华明的中心,造就这样的`丰厚的历史化得宜于天然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河北中南部地区西依太行,良好的水及台地使这里的化形成绝对的高度,历朝历代政治、经济、化的中心都没有离开这个地区,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河北大地,以夏商周三代为重要标志的化,成为黄河明的中心区域。

《禹贡》说,至于大陆播于九河。此言是说黄河流至大陆泽后,向北播于九河。从黄河变迁史看,古河水的河道在古代时不停的变换。而上古的河水还相对的稳定。自邯郸到保定地区,黄河沿太行前形成河道向北漫流,今天的衡水湖、白洋淀、永年洼、大陆泽都是当时黄河积水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大陆泽位于太行以东的广大区域,后河道变迁后才与今天的河流形成河系。而太行前的台前成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良好区域,使这里不仅是天然的农业产区,还是政治、经济、化的中心。

中原逐鹿,黄帝与蚩尤,无论是河北的唐县、还是张家口的涿鹿、邢台的尧,这些地点的化都与中华明的起是分不开的。郑先生用大量的笔墨将东方人类从泥河湾起步,华夏化的发祥地,商民族的发祥地,唐尧故里分阐述,把河北的化与中华明紧密的联系起。

"查史究典,‘冀’字的内涵是希望,专家学者们将河北誉为中华明的发祥地,摧生和造就国学之光的摇篮。郑先生为大量的篇幅解读了河北国学化的成因,从三皇五帝传说时期的女娲氏,到炎黄逐鹿的中原大地,用传说、故事、历史、物去印证国学化的根及影响。

化是思想高度凝聚的结晶。郑先生汇聚了河北历代的思想家、先贤大哲如百家之一的荀子,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慎到,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及宋代程朱理学;不仅如此,郑先生还装化的延伸于近代,将清代末年洋务运动的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诠释;(fsir)着重介绍了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深刻准确的挖掘革命先贤的追求真理,倡导实践,与时俱进的先哲精神

什么是燕赵化精神?郑一民先生以燕赵历史事史印证河北"改革、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剖析"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华民族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上人才战略极其重要,历史是面镜子,燕昭王的"黄金台"是河北古代人才战略的精典事例,是广纳群贤、尊重人才的真实写照。黄金台不仅完成燕昭王的强国梦想历史壮举,还成就了苏秦、郭隗、乐毅、邹衍等人的千古英名,"更为重要的是,他施行的很多改革措施,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汉化的影响,对中华明的延续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作者语)。为此我认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和燕昭王"黄金台"人才战略实施,是体现河北燕赵化"改革、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体现。

时代楷模对时代的进步有着很深的影响,"古为今用"楷模精神在教育着一代代人,激励着每一个河北人。这些先哲的精神品格是河北人的"精气神"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忘小家顾大家"家国"奉献,到伯夷、叔齐"仁礼"之德构筑了河北化之魂,丰富了燕赵化精神的内涵。

陶潜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国学河北》就是这样一本让你"开卷有益"的良书,是激发河北人热爱河北热情的好书,是增加河北人自豪感而求取进步的励志书,值得每一个人,特别是年青人去用心品读。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3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

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4

先生买给我的那本《北大国学课》太重了,太厚了。习惯性的首先包书皮,然后写上我的名字。

今天专心的开始看,虽然里面提到的很多历史书我没有看过,但其中部分还是知道的,大体上可以看懂。

首先看大师章太炎讲的第一课《国学课概论》。没有机会再坐到大学的课堂上听课了,特别是大师级的老师的课,那就看看他们讲的书吧,一切皆有缘,就像买这本书,去超市买东西,哪想到会买书。而这本书是先生先一天晚上一个人去超市先看到的,推荐给我,第二天两人就去超市才买回来的,他说适合我,只是因为我爱写作。其实拿到书,我都很有压力和沉重感。自以为自己没有那份天才读懂大师的书,但既然先生那样恭维我,我也就顺杆子爬了,仿佛自己真的'厉害。

读书,真的要沉下心来读,我给自己说,认真仔细的读这本书,懂多少算多少,记多少就多少,起码读过了,对自己来说,没有损失,多少都对自己的学识增加了些许东西。读书可以培养自信,改善气质,有好处,所以要读书,况且有很多时间,想想自己也很惭愧,没有充分的利用时间,上网的时间较多了,想想很多是无聊的东西,所以克服这一点,同书多亲密才对,让自己活得简单,单纯,有质感,内心丰富,这才是我,一个真正的我。

不知为什么,看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的甲,合上书,心里有些伤感涌上来,很想哭,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溢满眼眶了,可能这段时间没有品尝眼泪了。有时不知内心的深处的某点被什么事所触碰,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体现在我的眼泪上,想想在这干燥才有秋意的离家乡遥远的这里,内心的情感世界是如此的脆弱。很多年过去了,愈来愈易心生伤感,也许流出来还好,就当湿润干涩的眼睛。

一个人坐在这里,感受着内心的波动,丝毫的触摸心灵,都会让人不觉眼泪默然滴落在衣衫上。秋意愈来会愈浓厚,那屋顶上的杂草似乎也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干干的茎随风无奈的摇过去,摆过来,鸟儿也许已飞走了,几天没有听到它们的歌声了,传来的是风儿拉动树枝、树叶的无奈的低吟声。

心里落寞的很,恍惚间似坐在世界的某一孤岛上,周围没有什么生灵,只有我自己,向外望去,窗户、防盗网、屋顶、杂草、树梢,两个世界。

同样的世界,同样的时空被防盗网隔开了两个世界,谁能说清两个世界的命理呢!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5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6

《北大国学课》,在细细品读之后,我越来越能“品”到国学的奥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北大国学课》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以下本人就“儒”、“道”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读《北大国学课》以及一些其他的史料书籍,我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人类日益被迫地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忧心忡忡。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现代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限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返璞归真”,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是儒、道两家极力呼吁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觉得“国学无涯”,同时我也觉得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细细的品一品中国的国学。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7

五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我仍然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其中的道理随着一天天长大也明白了不少。

快开学了,吃完早饭,妈妈让我拿出作业单梳理一下,看有没有作业没完成,查漏补缺。我一看还真是粗心,第三个作业读《我爱国学》并写出读后感给漏了,于是我赶紧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儿子,吃饭了。儿子,吃饭了”,妈妈叫了好几遍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只好打开房门叫我,唉,我回应了一声,这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原来我读了整整4个小时,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我读过许多书,被感动过被吸引过,但读的时间都不太长。像今天这样4个小时坐着不动专心读书还是头一回,妈妈总说我有多动症,原来我不多动,我的脚被书中的香味勾住了。

《闵子骞的故事》中“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的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我真正体会到孝行的感化力量和伟大所在。我要以闵子骞为榜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有时同学碰我一下,我非要打他一下才觉得不吃亏;有时同学把我的笔袋弄到地上,我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才行;有时同桌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笔用,我会发脾气,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做了。

然而更让我心动的是《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5岁时,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他只能与双目失明并有糖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奶奶,他每天5点起床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灌到暖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准备好早饭、午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这是马鹏飞每天的必做事情,9年过去了,从没间断过。如今14岁的马鹏飞品学兼优,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他长大想当医生去帮助向奶奶一样患糖尿病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感动的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享受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我还在福中不知福,动不动发脾气,使小性子,学习不用心,成绩好坏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感到很惭愧,不由自主地说:“马鹏飞,你真了不起!”我此时才明白妈妈经常唠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我陷入了沉思……回归神来,我想起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现在就改掉不良的习惯,向马鹏飞学习。沉重的心变得愉快起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生活中,爸妈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奶奶58岁那年因煤气中毒导致半身不遂。爸爸妈妈除了上班还要护理奶奶,每天为奶奶按摩30分钟,搀扶着走1小时,每次爸妈都感觉很累很累,但他们从无怨言。13年过去了,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下奶奶竟能拄拐自己走了,医生都说不可思议。我想是爸妈的“孝行”感动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的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我也会主动抽课余时间给奶奶讲学校的趣事,帮奶奶洗脚、剪指甲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夸我长大了,我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龙的传人。孔子曰:“孝,就是给父母长辈好脸色”。我会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争做一名有“孝行”的好少年。

阳春三月,让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成长,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又大声地背诵起来,心如同被微波炉烘烤着,暖暖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8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学期以来,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弟子规》的内容,而这本书传承着历史文化。

书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学会了很多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触颇多。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无微不至,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我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温和而又关切地说“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的那一丝丝银发……

让我们用心去体悟亲情,感恩父母吧,愿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健康长寿,平安快乐的生活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9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4、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还获得了证书。

4、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0

周一的时候,梅老师就指定了10个人参加国学知识大赛,其中也包括我。

比赛那天到了,我们全都学校电脑房里进行了考试。测试时我发现我有好多题目都不会做,但我还十分阿Q,安慰自己,自己不会做的,别人肯定更不会做。

可是当测试结果出来时,令我大跌眼镜:我居然只考了34分!这个结果我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亏我刚开始还笑人家只考了36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并没有比人家好多少。这时我才开始后悔,当时比赛前为什么不多看看,为什么嫌麻烦就不看了呢!哎,现在考出了个这么丢人的成绩当初还……哎呀!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分数都比我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再到排行榜上去一看,其他同学不是90分就是100分,最低的也有80 多分。像我这样——30分,真是比“名落孙山”还“名落孙山”。

看来,我真的得用功地看一看了,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那是不可能的。老天爷是公平的,他不可能让懒的人不劳而获,只有那些勤奋的人才能拥有自己所想有的东西。就像这个国学大赛,只有多看,勤记,才能考出好的名次来。一切收获都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同时我也看到了同龄人中的强者,我们对于那些佼佼者来说,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也许,你在一个小领域内是“鸡头”,但是再扩大范围比一比我们也许就只是凤尾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不要只满足于现状,要充满斗志,时刻准备着,去拼搏一把。

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1

记得,寒假的一天,我在家无聊,就去我的书架上找了一本书看。那时,我到书架前,看到一本外皮是蓝色的,又不是很厚的一本书,我就抽出来看看了。抽出来一看,原来是《国学经典》。记得,这是那次诵读比赛时发下来的。因为是以前,很多内容都已经忘了,我有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遍:

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目录里有弟子规、千字文、古今贤文……一些教做人要做到有仁、信、礼、智、义的片段。我就慢慢翻着,津津有味地品味着其中的品质和精神。

当我读到《重拾感恩》中的“感恩,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使我们保持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学会感恩,感恩是多么快乐啊!我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感恩,来自于生活的爱与希望。……”当我读到:“重拾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时,我才知道了感恩的`真正意义。我又继续往下读,过了一会儿,当我将这一本诵读读本全部读完一遍,我有回过头来想:这本书真好。一本小小的书,经包含了我们祖先遗传千年的品德。比如说:《弟子规之信》是教我们要讲信誉;《母亲》是告诉我们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重拾感恩》告诉了我们学会感恩是美好的,它能敲开幸福之门,使自己快乐,别人也舒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那时学校为什么要我们读这本书。不正是因为他们想我们永远记住祖先们遗传千年的美德,待日后,我们长大之时在将这些美德发扬光大,遗传万古吗?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2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3

“国学”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对世人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弟子规虽浅显却极富哲理,能够给人以生活上的指点、学习上的教导,成长中的导航……它教会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还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父母长辈的行为准则,因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国学激励着我们,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应乐观积极,努力争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人生。古人所言:“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记载:“周朝闵损因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全,便再取了后母,而后母却虐待子骞。在寒冷的冬天只给他穿单衣,父亲知道子骞受后母虐待后,便要休了她,子骞便为后母求情,最终一家人生活和谐美满——单衣顺母。想想我们呢?身为人子,我们对父母却知之甚少,关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还天真地说着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话语。真的觉得自己不懂事。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着尊重师长、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可贵的品质,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让我们一起了解国学,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跟我们共同走进《弟子规》,体会国学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国学,品味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倡导经典国学,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4

记得,寒假的`一天,我在家无聊,就去我的书架上找了一本书看。那时,我到书架前,看到一本外皮是蓝色的,又不是很厚的一本书,我就抽出来看看了。抽出来一看,原来是《国学经典》。记得,这是那次诵读比赛时发下来的。因为是以前,很多内容都已经忘了,我有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遍:

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目录里有弟子规、千字文、古今贤文……一些教做人要做到有仁、信、礼、智、义的片段。我就慢慢翻着,津津有味地品味着其中的品质和精神。

当我读到《重拾感恩》中的“感恩,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使我们保持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学会感恩,感恩是多么快乐啊!我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感恩,来自于生活的爱与希望。……”当我读到:“重拾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时,我才知道了感恩的真正意义。我又继续往下读,过了一会儿,当我将这一本诵读读本全部读完一遍,我有回过头来想:这本书真好。一本小小的书,经包含了我们祖先遗传千年的品德。比如说:《弟子规之信》是教我们要讲信誉;《母亲》是告诉我们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重拾感恩》告诉了我们学会感恩是美好的,它能敲开幸福之门,使自己快乐 ,别人也舒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那时学校为什么要我们读这本书。不正是因为他们想我们永远记住祖先们遗传千年的美德,待日后,我们长大之时在将这些美德发扬光大,遗传万古吗?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5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4、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1、我把字写得很好。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4、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6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7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8

五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我仍然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其中的道理随着一天天长大也明白了不少。

快开学了,吃完早饭,妈妈让我拿出作业单梳理一下,看有没有作业没完成,查漏补缺。我一看还真是粗心,第三个作业读《我爱国学》并写出读后感给漏了,于是我赶紧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儿子,吃饭了。儿子,吃饭了”,妈妈叫了好几遍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只好打开房门叫我,唉,我回应了一声,这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原来我读了整整4个小时,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我读过许多书,被感动过被吸引过,但读的时间都不太长。像今天这样4个小时坐着不动专心读书还是头一回,妈妈总说我有多动症,原来我不多动,我的脚被书中的香味勾住了。

《闵子骞的故事》中“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的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我真正体会到孝行的感化力量和伟大所在。我要以闵子骞为榜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有时同学碰我一下,我非要打他一下才觉得不吃亏;有时同学把我的笔袋弄到地上,我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才行;有时同桌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笔用,我会发脾气,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做了。

然而更让我心动的是《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5岁时,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他只能与双目失明并有糖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奶奶,他每天5点起床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灌到暖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准备好早饭、午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这是马鹏飞每天的必做事情,9年过去了,从没间断过。如今14岁的马鹏飞品学兼优,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他长大想当医生去帮助向奶奶一样患糖尿病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感动的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享受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我还在福中不知福,动不动发脾气,使小性子,学习不用心,成绩好坏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感到很惭愧,不由自主地说:“马鹏飞,你真了不起!”我此时才明白妈妈经常唠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我陷入了沉思……回归神来,我想起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现在就改掉不良的习惯,向马鹏飞学习。沉重的心变得愉快起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生活中,爸妈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奶奶58岁那年因煤气中毒导致半身不遂。爸爸妈妈除了上班还要护理奶奶,每天为奶奶按摩30分钟,搀扶着走1小时,每次爸妈都感觉很累很累,但他们从无怨言。13年过去了,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下奶奶竟能拄拐自己走了,医生都说不可思议。我想是爸妈的“孝行”感动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的'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我也会主动抽课余时间给奶奶讲学校的趣事,帮奶奶洗脚、剪指甲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夸我长大了,我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龙的传人。孔子曰:“孝,就是给父母长辈好脸色”。我会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争做一名有“孝行”的好少年。

阳春三月,让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成长,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又大声地背诵起来,心如同被微波炉烘烤着,暖暖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9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他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

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能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峥峥傲骨;能体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更能体会到“莫道

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在生活中,我不但听见过许多名诗佳词,还见证过国学的非凡魅力。

一次退休的奶奶正和楼下的几位邻居聊家常,其中一位邻居说道:“现在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什么‘民主投票’都干得有模有样的.。”“是啊!你们看,这不,退休职工的工资又要涨了。”一位邻居说道。大家听后都随声附和。听了她们的话,我心想:“是呀!国家这些年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推出和改进各项政策,让人民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使我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奶奶突然深有感触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听后连忙纠正她说:“奶奶,现在说这句诗不合适了,现在流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们听了我的话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奶奶还夸我说:“你这个孩子,还懂得不少呢。”我听后得意的笑起来。

国学,是你使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0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1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4、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还获得了证书。

4、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2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

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3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学期以来,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弟子规》的内容,而这本书传承着历史文化。

书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学会了很多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触颇多。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无微不至,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我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温和而又关切地说“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的那一丝丝银发……

让我们用心去体悟亲情,感恩父母吧,愿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健康长寿,平安快乐的生活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4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