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荆轲传读后感

2024/05/1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荆轲传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荆轲传读后感 篇1

《荆轲传》主要讲述了荆轲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剑客,他在卫国时因为只喜爱读书和击剑,不愿和别人发生冲突,所以没有人理解和赏识他;荆轲到燕国后遇见了田光,得到田光的赏识和厚待,才成就了他一生中上天注定的那个身份——成为一名刺客。他在田光的推荐下认识太子丹,被太子派去刺杀秦王,但最终失败,被秦王和侍从夏无且合力杀死。

田光看出荆轲内在的天赋之后,认为他可以承担重大的使命,为了能够成就荆轲成为一名刺客,田光不惜自刎而死,希望可以激发荆轲内心的血性;同样樊於期亦是如此,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荆轲的身上,为了使刺杀秦王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他甚至主动献出了自己的首级作为信物。可见在田光和樊於期的心里,生命的可贵不能和刺秦的重要相提并论,为了这个崇高目标,他们可以把生命托付给值得的人。

而荆轲尽管最后行刺的意图为秦王所识破,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依旧尽全力完成他作为一个刺客的使命。他为人最讲究一个“义”字,至死也没有投降。在被夏无且重创后,他已经明知自己失败,走到了生命尽头,竟然还“倚柱而笑”,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豁达,想必这个笑容也应该是他对自己这一生的交代吧。

荆轲的一生,虽没有成就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还为自己唯一的任务献出了生命;尽管他辜负了田光和樊於期的期望,没能成功杀死秦王嬴政;但作为一个刺客,他是尽职尽责的。而最令人感叹和钦佩的,是他早就明知无论刺秦成功还是失败,都逃不过死亡的结局,但他依然无惧无畏,慷慨赴死。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秦王的`剑下,也许是荆轲生命的归宿,可他的精神,却没有尽头,将被传承下去,发扬下去。而这,一个刺客的侠义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始终在传承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了一个心中的“义”字,人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付出生命,远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到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心怀大义,都具有崇高忘我的精神,这样的伟大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学习,成为我们心中共同的榜样。

荆轲传读后感 篇2

读完《荆轲传》,内心仍处于无限的震撼中,作者简短精悍又生动传神的描写紧紧扣住了心弦,字里行间,除了精彩紧张的情节,我看到的还有贯穿整篇文章的一个字,义。

义,《荆轲传》里,每个人都有义。不仅是敢于刺杀秦王的荆轲,还有以死激发荆轲的田光、为报仇雪恨献出自己头颅的樊於期、为完成朋友遗愿而惨死的高渐离,甚至是收留樊於期的太子丹……

荆轲的义,体现在他受田光之托,哪怕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要完成太子丹的愿望,不负田光的信任,为樊於期报仇,或是为自己,为完成自己一生的心愿,亦或是为国家,做出最后的挣扎,为正义殊死一搏。

而除了荆轲,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田光先生。阅读文章时,我一直无法理解“欲自杀以激荆轲”。为什么田光只因太子丹说了一句“所言者,国家大事也,愿先生勿泄”就要自刎来表决心?为什么以死来激发荆轲?这值得么?值得,一定是值得的,我现在终于能理解,对于田光来说,“义”是最重的,大于生命,重于一切。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被世人所歌颂的侠义之风。田光显然已经洞察了一切,他早已看出了太子丹不信任所用之人的不“义”,但他终究还是自刎了,他依然认定自己“非节侠也”。这就是义,是震撼人心的义!为义而死,田光一定觉得很值得吧,他一定不会感到后悔,死而无憾吧。我想,所有为义而献身的人,一定都如田光那样,包括荆轲、樊於期等人,他们都一定是“笑”着离去的吧。

正因为“义”,中华民族才能发展至今,仍未枯落衰竭,留下一个个传说,正因为有“义”,才会有历史上那么多传诵至今的伟大人物。希望“义”的精神一代代传承、延续,现在的人们不必一定像荆轲那样献出自己的生命,只是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不顾一切的放手一搏,只要剩最后一束光就不惜一切,刺破懦弱与束缚,坚守自己的“义”,成为自己心中的刺客英雄。

荆轲传读后感 篇3

阅读《荆轲传》之前,听到荆轲的名字的时候,只会想起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却不曾知道荆轲在受此重任之前的故事。

他曾经被别人看不起,凭着剑术游历四方却不得赏识,怀才不遇。和酒徒混在一起,却从来没有忘记初心,喜好读书,与贤士相交甚厚。与高渐离相互哭泣,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却被当作怪人。被隐士田光先生举荐,却不被太子丹看好。

出发去刺杀秦王,别人来饯行却身着白衣。或许已经知道到自己不会再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了吧,便和高渐离悲歌击筑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回味无穷。那悲壮的情绪,悲凉的心情,凄凉的气氛,或许只有荆轲自己才能体会到吧。前来饯行的人们看到荆轲和秦舞阳渐行渐远的背影,听着高亢又凄婉的乐曲,不知是否有所感触呢?他手中抱着那个装着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那是冰凉的;透过燕督亢的地图便能看到那把寒光闪烁的匕首,照亮了那布满荆棘的道路。匣子里装着的,不仅仅是樊将军的首级,更是荆轲的赤诚之心。他或许已经知道,自己可能会让太子丹失望的。

事实纵然是——荆轲没有成功,但他名垂千古,笑着,平静地走了。在临终前,他或许想到了鞠武先生为说服太子丹,未成,辞官而去;田光先生看透太子丹的疑心,自刎而亡;高渐离和他是知己,听到他的死会怎样呢?樊於期将军自刎而亡,是为了燕国,也是为了自己不再忍受这份屈辱吧……临终前的那一笑,是嘲笑,是苦笑,是对知己好友的道义的笑。

“侠义”这两个字,贯穿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身上流淌着的,是带有“义”字的血脉。荆轲的壮举让我会想到一千年后南宋的文天祥,为了“义”字,即使结果是死,也宁死不屈。文天祥兵败被元军俘虏,荣华富贵摆放在他的面前,他没有被这种奢侈的生活所诱惑,坚决没有投降。那著名的《过零丁洋》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了千古名句。他的死是为了国家的,为了道义,他忠于国家的爱国精神永恒。

孟子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譬如荆轲和诸如此类的英雄们,总会做出与凡人做不出的事情,因为他们舍弃了同一样东西,生命,以此来表现了自己的义气。

荆轲传读后感 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司马迁的《史记:荆轲传》,司马迁笔下有很多失败的英雄,项羽和荆轲是我两个印象最深的。

荆轲是卫国人,他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这个人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书击剑”和结交贤者。在荆轲的母国卫国被秦国兼并形势下,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卫元君对荆轲的才学不以为然,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两人共同谋划如何对付秦国。面对太子丹“刺秦”的.计划,荆轲先是沉默继而是推辞,在太子丹的恳请之下最后才应允。

荆轲向太子丹要求。荆轲先是犹豫,然后是推辞,在太子丹的恳请之下最后才应允。

荆轲提出刺杀秦王,首先要接近秦王才行,荆轲提出要接近秦王需要向秦王表示燕国要归顺秦国,就需要燕国的地图。然后还要樊於期的人头。只要有这两个信物就可以得到秦王的信任,然后接近秦王。

樊於期因为在和李牧的战争中失败,得罪了王而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忍心伤害他。于是荆轲与樊於期见面,表达了他的意思后,樊於期自杀,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头颅。

接着太子丹又未荆轲选定了一名勇士,名叫秦舞阳,跟着荆轲一起面见秦王。

秦王知道消息后非常高兴,荆轲和秦舞阳一起进入秦宫时,秦舞阳看见秦国士兵吓得不敢抬头。荆轲见到秦王后,拿出樊於期的人头,取得了秦王的信任,然后荆轲又拿出地图,秦王正开心的看着,突然荆轲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大惊,然后迅速闪开了,荆轲就拿着匕首在后面追,直到后来有人告诉秦王,拔出宝剑,结果,荆轲就被杀了。荆轲死后秦王又犹豫了很久。跟随荆轲而来的秦舞阳也迅速被杀。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荆轲的英雄气概,荆轲为了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义无反顾走上了杀秦王的路,虽然荆轲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故事却广为传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为荆轲的勇敢感到敬佩。相比之下,在生活中我做事情有时候就没有那么勇敢,很多时候常常因为害怕而放弃。荆轲的经历是时代的悲剧,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还是值得回味,反思。我们应该好好工作认真学习,国家强大以后,才不会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