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2024/05/1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的本质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学习的本质》,总体感觉很头大,里面专业名词比较多,读起来比较绕,趣味性差了一点。但是坚持读下去还有有不小的收获的。

根据书籍前面的阅读指导,我觉得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因此我选择从书的第三部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开始阅读,中间偶尔回到第二部分查看一二,了解为什么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和媒介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里面包含了很多可以直接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是我受益匪浅。在这一部分中重点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先有概念”。

所有儿童和成年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不过,先有概念是多种多样的。与学习者个人、其周边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的一切都有相应的先有概念。也就是说,先有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经验和认知。由此可见,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先前基础的确很重要,但是学不好也不能仅仅归因于基础弱底子薄上。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其他的先有因素,比如对英语学科的先有认知因素,内心里认定了它很难学不会;或者先有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英语学。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先有概念,不能一味地归咎于以前基础不好,重点应该放在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先有概念是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打破先有概念进而接受新概念是一件困难且耗费时间心力的事情。要理解新事物,必须在相关领域内拥有一个成型的参照框架,还必须对这一框架进行操作,让意义浮现出来。在此,也就体现出教学中设置情境的重要性了。学生需要在一个情境中建立先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联系,而非凭空想象,这也是一再强调情境设计要贴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激动、惊讶的情绪和适合孩子年龄的情节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或是让他们产生问题。我认为这一点这是我所欠缺的。课堂上老师的情绪起伏,表情变化,音调的变化都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而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劲头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自己的情绪太平,没有起伏,学生可能不是故意不配合而是真的没有兴趣去配合。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不要太刻板,适时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下气氛,效果会更好。

总之,《学习的本质》这本书使我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习,从而,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2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讲台的新教师来说,看着全班四五十个孩子,却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学习,这的确是让老师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学习,那就意味着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费着他们的大好青春在听你讲一些和他们并不相关的东西。更糟糕的是,这种持续性的无聊会让他们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失去兴趣,而且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高效的学习效率而相反有的学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为英语老师,我宁愿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语言老师而不是某个科目的老师。如果把语言当做一门科目来学习,那么我想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学科了。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语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机械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材料,难免枯燥。那可能学生学习的兴趣仅仅来自于极少数学生的对语言极强的敏锐。我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产生的有意义的联系。这在语言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称,再学习Iike这个句型,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意义构建——那就是学生可以表达表达自己对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学习在发生之后还应该保持一个持续巩固的.过程。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技能形成的过程。在语言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带给学生关于语言的基本知识,也需要赋予学生一些语言技能。否则学习完之后却没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学生也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我之前告诉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发生在课堂里的事情。学习无处不在。尤其是语言学习,我们就应该随时留意身边的语言学习素材。把课外观察到或者学习到的东西带到课堂上并结合课内知识,又把课内知识不断用于课外实践。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对于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来说,你在原有基础上讲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完全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她脑海里并没有你所说的原有基础,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强调动词后面用宾格,可是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动词,什么又是宾格,更不知道宾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语言类学科的确应该小班教学才能使这个问题得到改善。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3

《学习的本质》是一本相对来说比较晦涩的书,加之发下来的这本书有点像教科书的样子,所以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当我偶然翻到“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相关内容时,我兴奋了起来,因为它与我在美国学习的课程有许多吻合的地方,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慢慢读了下去,有了一些浅显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这本书让我充分意识到了“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对于这句话而言还是非常有感触的。因为正面强化激发的是孩子的内驱力也就是内在动机在20xx级,我新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的英语非常弱,父母帮他找过很多老师辅导过,对于他而言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他根本不感兴趣,父母说辅导班的老师给他讲的时候他也不好好听,永远都是想着玩。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着怎么能让他认真对待一下,惩罚和奖励手段都用过。最后发现还是先交朋友赢得孩子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他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亮点和进步,比如书写的26个字母更认真了,单词发音真棒等等,对于期盼孩子做好的某些方面由原来的“你的单词发音不标准,还需要继续强化”转化为“你的英文单词发音原来可以这么好,在注意一下某个音,坚持练习就更好了”,后来孩子慢慢地找到了自信、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自然学习英语不再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被鼓励被肯定,这就是内心深户最重要内驱力。

其次,充分利用好建构主义的思想,建构主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生成的过程,也就是文中说的“对质与自我发问”,刷新以往的认知体系。在本书中读到“建构主义”一词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这与我在美国学习的MED课程的内容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正是基于这个观点我们想在下学期实习学习中践行我们所感,即我们要对于我们教育的知识先进行解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生一起学习”,让自己的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我们所教育的知识,反复强化知识,解构再重构,打破学生所固有的观点,从而带着疑问去理解所学知识,带着兴趣,走进课堂。从而更加有利与我们的教学。

第三,对于学习而言,动机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关于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若扮演的角色以及今后教师的职业,目前而言教师大部分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当然许多老师在着力于改变这一个现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鼓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变成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手于创新,文章中提到教师应该适应于环境的变化,否则,固守旧知只会被时代摒弃。学习最终还是自己的事,即使外界给学生提供多么完善的资源、环境等等,或者是最终通向学习型社会,如果一个学生不愿意去学,没有动力,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正如作者所言,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只需要十几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而支撑学习者坚持下来的,便是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如今的学生,从小的学习动机几乎都是来自外界的刺激,或是出人头地的抱负,或者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都缺乏一些学习者内在的自发的兴趣,俗语有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习持续进行下去,最本质的方法便是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需要从幼年时期便开始培养,在学生求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使之能够成为激励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

第四,究竟应该如何学习。本书中探讨的如何进行学习,并不是老生常谈的所谓通用学习方法,而是从脑部构造原理,社会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为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回想起以往自己被迫传输入大脑的学习方法,往往是某一学科的公式化的定论,比如学语文就要多阅读,学英语就要记单词,文科靠背,理科要刷题等等,这些公式化的所谓学习方法,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先暂且不提,它们对学生带来的实际作用同样有待考究。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4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讲台的新教师来说,看着全班四五十个孩子,却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学习,这的确是让老师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学习,那就意味着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费着他们的大好青春在听你讲一些和他们并不相关的东西。更糟糕的是,这种持续性的无聊会让他们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失去兴趣,而且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高效的学习效率而相反有的学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为英语老师,我宁愿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语言老师而不是某个科目的老师。如果把语言当做一门科目来学习,那么我想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学科了。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语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机械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材料,难免枯燥。那可能学生学习的兴趣仅仅来自于极少数学生的对语言极强的敏锐。我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产生的有意义的联系。这在语言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称,再学习Iike这个句型,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意义构建——那就是学生可以表达表达自己对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学习在发生之后还应该保持一个持续巩固的过程。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技能形成的过程。在语言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带给学生关于语言的基本知识,也需要赋予学生一些语言技能。否则学习完之后却没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学生也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我之前告诉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发生在课堂里的事情。学习无处不在。尤其是语言学习,我们就应该随时留意身边的语言学习素材。把课外观察到或者学习到的东西带到课堂上并结合课内知识,又把课内知识不断用于课外实践。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对于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来说,你在原有基础上讲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完全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她脑海里并没有你所说的原有基础,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强调动词后面用宾格,可是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动词,什么又是宾格,更不知道宾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语言类学科的确应该小班教学才能使这个问题得到改善。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5

最近根据集团要求统一阅读了《学习的本质》,读的比较慢,边读边结合教学来思考,原来我们271集团研究的好多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和学习的本质有关,让我找到了继续追随271教育的理论依据呢。

由于边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比较慢,基本上40页的时间大概6个小时左右。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但是,作者的重点在于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建议方案,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271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的让学生发现学习,指导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用到什么地方,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骄傲。

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未来的教师职业应该是怎样的?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适合的?显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散播知识,我们已经看到授递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对知识意义获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说,学习者只有依当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意义。不过如果没有他当的参与,学习者也无法学习,即使自学当也是如定。人们必须借助他者或是因为他者——才能学习,有时则是为了反对他者而学习。这里的他者是各式各样的:可能是偶然選到的一个人,一个不经意间启发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专业人上,给学习者造了一套促进其学习的机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师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中,教师的职业性质改变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握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这并不意末若教师的作用被贬低了。相反,“中间人”促进、丰富、创造者学习的条件。知识从来不是即使获得的,它是长期的文化炼制的产物,人们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最棘手的任务是要成为学习的启动者,师要通过自己提出的问越、做出的反应或是棍议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惊计。老师讲了多少证不重要,他的倾听和在场激励、促进着学生的夜达,他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原因,教师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操控者,他不应该只顾着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计划、诠释教学进程,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然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权。教师扮演着唤者的角色,不应等待学生达到了既定的水平之后再促进他们学习。教师可以确保提问、炼制、参与和意识觉的时间。他是可以确保学习者与环境、教育情境互动的空间,促进交流与对质。

比如我们刚刚完成的优秀案例评选,各校创新情境,让问题存在于情境,目标又高于情境。对于集团的要求找到理论依据,明确修改任务的重要性,特别是二中于老师修改教师提出的问题,让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为了教知识和赶进度,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行进路线,但是又不能失去他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设计中更是准确地定位教师的作用,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在271学子身上。

这本书越读越耐读,所以后边我将继续研读。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6

近期拜读了《学习的本质》一书,每天按照计划阅读并做了摘抄和批注,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颇深,收获很大。

教育不仅仅是需要爱就足够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如何引领教育,智慧的爱需要通过学习的道路得以展现,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师如何研究学习,从知识立意到学习的高级思维发展,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本书对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非常有价值,也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育如何发生,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虽然晦涩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前后贯通,仍然收获颇多。

学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阻碍,建构主义的学习者自主生成依据的正是其头脑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现有学习内容能及时的和学生的先有概念相联系,便能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为学生的真正学习的开始。其次书中对学习的目标管理是作者所强调的,分阶段设置的目标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所能实现的目的,通过层层递进的目标设计,一步步的闯关达成,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被作者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作者眼里,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内容在需求,以及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兴趣,愿望和期待,还可以采取一些外在说服手段,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或者其他媒介的。最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能带来一种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动机指引着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进一步的强化学习者本身的兴趣,进而更推动学生能明确行动与愿望,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成果的对比,线上学习的互联网学习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存在,但缺乏目标管理和动机激发的学习,最终只能是学生面对冰冷的电脑感受来自遥远空间的声音,没有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损,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和督促,学习品质变差,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对线上班级学习期间的待优生,应表现出教他们的热情,表达对他们能力的信任,去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的前兆,老师要进行夸大性的表扬。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教学不是件轻松的差事,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术要求,教师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创新。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7

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他必须传递欲望。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打破常规,打破这种先有概念的束缚,是更进一步地学习要跨越的一个关口。这也意味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每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学与种族主义》这本书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事实的确如此。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8

近期拜读了《学习的本质》一书,每天按照计划阅读并做了摘抄和批注,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颇深,收获很大。

教育不仅仅是需要爱就足够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如何引领教育,智慧的爱需要通过学习的道路得以展现,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师如何研究学习,从知识立意到学习的高级思维发展,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本书对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非常有价值,也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育如何发生,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虽然晦涩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前后贯通,仍然收获颇多。

学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阻碍,建构主义的学习者自主生成依据的正是其头脑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现有学习内容能及时的和学生的先有概念相联系,便能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为学生的真正学习的开始。其次书中对学习的目标管理是作者所强调的,分阶段设置的目标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所能实现的目的,通过层层递进的目标设计,一步步的闯关达成,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被作者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作者眼里,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内容在需求,以及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兴趣,愿望和期待,还可以采取一些外在说服手段,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或者其他媒介的。最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能带来一种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动机指引着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进一步的强化学习者本身的兴趣,进而更推动学生能明确行动与愿望,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成果的对比,线上学习的互联网学习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存在,但缺乏目标管理和动机激发的学习,最终只能是学生面对冰冷的电脑感受来自遥远空间的声音,没有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损,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和督促,学习品质变差,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对线上班级学习期间的待优生,应表现出教他们的热情,表达对他们能力的信任,去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的前兆,老师要进行夸大性的表扬。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教学不是件轻松的差事,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术要求,教师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