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精选3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
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会使人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4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
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
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5
刚拿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想看看今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看了一下《序言》,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介于纯理论类和纯实用类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的这么有用吗?我不禁开始读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辑的第一篇《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该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精彩的文笔,有的只是几个小例子和一段总结性的话:“教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爱、真感情来呵护每一个孩子,他们同样会喜欢你、信任你,并把幸福给你。”“如果你要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很简单: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确实如此。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怎么懂得去爱孩子?何况刚工作时在小学呆了两年,小学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幼儿园的教学,所以总感觉孩子和我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怎么敢亲近我,对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地对孩子越来越喜欢,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可爱,就算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处。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课间能和孩子一起嬉闹、玩笑,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话、游戏,他们不把我当“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一点都不“怕”我,有的`孩子甚至在上课时还会调皮地拉拉我的衣服,或者偷偷地打我一下。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烦恼,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
这一次,孩子们临近毕业了,白天刚和他们分开,晚上就经常有小朋友打电话给我,有的问我在干什么?有的说“老师给我留的电话号码我打打看通不通,以后想老师了就可以打电话给老师了。”有的孩子有点怕难为情,拨通了电话又挂断了,挂了两次。第二天到幼儿园对我说:“毛老师,我昨天打电话给你了。”还有一次,在给孩子们盛饭时,余苏洋突然对我说:“毛老师,我好爱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说:“毛老师,我好喜欢你!”“毛老师,我也爱你!”
我心里一阵感动,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换来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还有班里的xxx小朋友,有一段时间退学回了老家,***妈打电话告诉我说:“孩子一直说很想毛老师,想小朋友,要回毛老师那里上学。”孩子也在电话那头说:“老师,我好想你!”我对着电话说:“老师也想你,小朋友也想你,希望你能早点回来上学。”挂断电话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数不胜数。孩子们能喜欢老师,关键当然在于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6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事实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当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我庆幸自己拥有了这本书,他的书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7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觉得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
如他提到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我觉得获益匪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拥有热情,才能无悔的付出,才能孜孜不倦的钻研,合理地运用空闲及有效时间来工作,学习。
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这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同时,我觉得做为老师应该要多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最要是读书。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8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9
我以前也听说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本好书,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这本书,认真品读。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我由衷敬佩:“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觉得自己十几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拿到这本书,并没有从头至尾,按部就班的阅读,而是先翻阅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写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我也想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但有些学生总能挑战我的耐心极限 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最近,有幸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要继续学习”
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0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全书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读后我受益匪浅,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每读一部分,我都在反思自己,对照自己教学中点滴,惭愧而激动,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两套教学大纲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书中的意思是这样: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折和观察的对象。
语文学科是一门繁琐而复杂的学科,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积累的过程。往往很多学生觉得简单,课堂上她们总在问着这样那样好奇的问题,可是考试的时候却成绩平平。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问,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感受性就越敏锐。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让我有了很深的反思:觉得孩子们习惯从教师口中获得知识并不好……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想到自己要怎么去改变这个现实。现在,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作者说自己在教学中始终运用的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这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平时每周的语文课上我都会拿出一节给学生当阅读课,静静的读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籍,不过我总觉得这么一点点的时间不足以给学生足够的滋养,所以应该多引导学生阅读、积累,平时养成做积累笔记的习惯,养成多读书的习惯,最好争取班级中有图书一角,常换常新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就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联系前文,就是要教会孩子们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更被学生和家长所忽视。而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尤为重要。
二:爱学生
霍姆林斯基针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的阅读这部经典之作,走近大师,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1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永不放弃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
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
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3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收获很大。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断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在《心理学》这本书中,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例如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小看了一个个的细节,这些细节却关系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都应该关注他要干什么,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
感谢读书,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感谢读书,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份量;感谢读书,让我能够用智慧的大脑去浇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爱的心灵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读书,让我变得更加聪明,让我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轻松。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4
为了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于是选择了读书。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确收获很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被作者的许多话所打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动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我读了阿尔伯特·哈伯特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触动很大。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三个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
事实上,触动我的并非这个浅显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传达的那些精神——敬业、忠诚、勤奋。“把信送给加西亚”,已演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的象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之类的话题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实上,转型期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强烈,人们总在感叹到哪里寻找到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充斥着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做事态度的现状下,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正因为有这么深的体会,我才领略到了“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语)的真谛。
所以说,我们还是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吧:“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在读书中成长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5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拿起这样一本厚厚的书,读了前面的10个建议,其实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原因吧。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总是希望自己能把学生教好,在期末的时候获得喜人的成绩,可是往往总有一些让我头疼的学生,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有的孩子甚至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就这样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看书时不由得想起我们班的小南同学,她是一个让我很是头疼的孩子,因为她的成绩让我很为她着急,我在教室只要有时间都会帮她补习,讲了一遍不明白又讲一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但是就算这次会了,等到下次又不会了,我每次都会很生气,我也很烦恼,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在教授时讲的不够清楚呢?看到作者的建议,其实我是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高了,把对他们的要求统一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要“个别对待”。我们要按学生的分层,分别要求学生,分别对待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待他们。“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这就是让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做到不同对待,像小南这样的学生,不能把对她的要求和别人统一起来,要为她另外选择不同基础的知识,首先要为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她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经常鼓励和表扬她的进步,相信她们的能力一定会发展的。
个别对待学生,还要在备课中注重,在备课中先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考虑到每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要个别对待,为她们挑选适合她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在成绩上能取得小小的进步。让我们一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儿童在上课时就不会再调皮,做小动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6
最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可说到收获却不大。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这本书中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一、读书提高内在素质。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同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让人们切实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读书提高教学水平。
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成为“老古董”。这样教师在学生眼里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海阔天空,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7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收获很大。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断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在《心理学》这本书中,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例如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小看了一个个的细节,这些细节却关系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都应该关注他要干什么,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
感谢读书,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感谢读书,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份量;感谢读书,让我能够用智慧的大脑去浇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爱的心灵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读书,让我变得更加聪明,让我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轻松。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8
当你是为了解惑求知而去读书,经常能体验到一种与智者谈话的乐趣;当一种新的观点或理论出现时,会使人感觉到眼前突然一亮;当长久的困惑一旦得到解决,便像走出了漫长的黑暗的隧道,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在上学的时候就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没有多大的见解。而工作以后,再次翻阅,能从中产生些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曾经翻过一位学生的英语书,写满了规律和语法,问他,都会吗?孩子摇摇头。其实,对于新授的东西,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和发现,如果强塞给学生,那么他将永远都记不住。比如在教学生学习序数词时,对于基数词如何变成序数词,我怕学生会弄不清楚,原来打算,直接告诉他们变化规则,当上课临讲到这个的时候,我突然改变了主意,除了特殊的第一,第二,第三,其余的变化类型我各举了个例子,孩子们很快的发现了规律,将剩下的`基数词换成了序数词。在稍微掌握了变化规则时,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如此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东西,往往会记得更深刻。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通过寻找后而掌握的。用同样的方法,讲了动词过去式加-ed的读音,学生掌握的也很好。
作为教师,积累和反思更能提高教师的创造力。比如,根据单词的音节教学生拼读单词,效果的确很好,而在学生用音节拼读法学习完单词后,当堂课就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发音,默写出单词,既让学生反馈了刚学的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背单词的痛苦,更能让那些不
爱背单词的学生没偷懒的机会。又或者,以猜单词的方式,告诉学生该单词由几个字母组成,含有什么字母,既反馈了学生的单词读音,同时又奠定了学生记单词的基础,如此一来,学生背单词就轻松容易多了。
读书让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读书,给我带来思考,更多的是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9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收获很大。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断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在《心理学》这本书中,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例如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小看了一个个的细节,这些细节却关系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都应该关注他要干什么,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
感谢读书,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感谢读书,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份量;感谢读书,让我能够用智慧的大脑去浇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爱的心灵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读书,让我变得更加聪明,让我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轻松。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0
为了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于是选择了读书。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确收获很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被作者的许多话所打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动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我读了阿尔伯特·哈伯特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触动很大。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三个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
事实上,触动我的并非这个浅显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传达的那些精神——敬业、忠诚、勤奋。“把信送给加西亚”,已演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的象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之类的话题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实上,转型期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强烈,人们总在感叹到哪里寻找到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充斥着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做事态度的现状下,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正因为有这么深的体会,我才领略到了“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语)的真谛。
所以说,我们还是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吧:“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在读书中成长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1
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随意性很强,已历时半月余,仍未通览一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写点感想的文字。其实,写作读后感必须领会作品的精髓,断章取义是大忌。但为了不让瞬时的体会消逝,就暂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给教师的建议 11》的主旨是“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在谈及怎样有效完成课堂作业的.检查时,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经验,推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这种方法可以“把检查知识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课堂作业可以这样检查,那么课外作业又该如何处理呢?联系实际,课外作业的检查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揽型”。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学生的作业检查一遍。这些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实际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应也非常好。以作业检查为抓手,学生每天疲于应对班主任的检查,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作业不敢马虎,学习成绩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严,家长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师“亲力亲为型”。负责任的科任教师知道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即使耽搁一些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把学生作业认真检查,以查缺补漏、督促后进。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崇,不过耗时耗力,效率存在问题。
三是班干部“分工协作型”。在教师的指导下,构筑作业检查网络: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组员,分工协作,无缝对接。各科作业情况经班干部汇总,反馈于科任教师,对作业检查中的棘手问题,则反映到班主任处。这种方法现在应该是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主流。
四是“捆绑家长型”。也有不少教师采取此方法,家庭作业的检查有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经家长检查后,签字确认。此种方法对教师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家校联合,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哪种方法最有效,这还要根据校情、学情而定。笔者认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没能充分尊重课外作业的主体——学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信任每个孩子。
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还是有些说头的。这就涉及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何在?课外作业实际上既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习结果的巩固;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化、一种提高;既是对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又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而这些都离不开完成作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呢?那就把作业检查权还给孩子吧。督促、指导孩子检查好自己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让检查作业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应该大有裨益。
当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操作,还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2
近段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虽然只读了几条建议,但受益匪浅。每条建议都会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所启发。
1.没有也不可能抽象的学生。
以前我对学生分组会倾向于每个组内有优秀,中等和学困生,而本书建议老师对于平行班的分组也是按成绩,但对每组是同一水平的学生,并且课堂上对于不同组的学生教的学习任务及布置的作业也不一样,非常适用于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
2.教师的知识从哪里来?
对于一节课准备多长时间?准备一辈子。这样的回答让我震惊。教师想要每堂课上的精彩,需要准备的工作就是读书。读书不仅要读,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通读相关的学术著作。就比如数学,不仅要读初中教材,也要对小学,高中,甚至是大学的高等数学通读,有必要也读一下数学史,这样把数学学科打通,上课是会发现教数学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课讲的有趣,学生喜欢,对提高数学成绩很有帮助。
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相信很多教师会采用量化积分对学生进行管理,方便省事。但在评分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把所有的都用分数来衡量,殊不知有些情况是没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比如课堂对学生提问,我们会简单粗暴用分数刻画回答对或者是错误,但对于知识储备不够,或者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准备的同学,是不公平的。那评分也就失去了初衷的目的。所以评分要慎重。尽量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不妨从给学生一种欢乐的情绪开始,而这种情绪的可以来源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
这本书我会继续读下去,读完每个建议去写一下反思,也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将理论用于实践。教师成长的道路上,经验可贵,但更需要理论作指导,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爱读书之人,成长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4
苏霍姆林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脉博。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分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任务。在论述教育时,既强调了教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证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觉得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
如他提到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我觉得获益匪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拥有热情,才能无悔的付出,才能孜孜不倦的钻研,合理地运用空闲及有效时间来工作,学习。
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这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同时,我觉得做为老师应该要多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最要是读书。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6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7
读书是由译者根据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所编写,其中还融合了苏氏的其他著作的精彩条目,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著就了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文章事例生动,理论精辟,见解独到,可读性极强。
文章一共介绍了100条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有几条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让我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我想每位老师听到别人形容教师放假时间长,工作内容轻松时,都会感到很无奈,只有真正做教师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辛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事情让老师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尤其是当班主任的同事,在备课时总会有各种事情被打扰,于是书中介绍了一位历史老师,结束了一个观点,备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一节课都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的,这种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随着教师的`知识储备越来越长,量变就会变成质变,在教书的过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正如作者所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其次,第33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
作者总结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的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的,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地精神财富——教育是明智的。”所以趁着年轻,我们需要做的事有很多。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精神教育自己,要使共产主义的理想通过多种多样的,具有深刻个性的特征从每个不同的独立个体中体现出来,最后,年轻的朋友们,每个月要有三本书,学科方面,榜样人物以及关于人的心灵的书,这会让你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光传授知识,更能充盈学生的思维和心灵。教育者要具备一种对美丽的精细的感觉,要在创造美的劳动跟人有精神交往。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中记载的100条建议可以说为我们教师量身打造,深入浅出,发人深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光要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其养成好的习惯和性格,不光要呵护学生成长,还要让他们拥有自信和坚强的意志,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我们所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这条“百年育人”的教育长河中,我们需要不停学习,不停积累,才能不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8
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已经五年有余了,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许多的甜蜜,却也有诸多的困扰,可是每份工作都不会有人来教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在我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时,眼前不觉一亮,可是又在那想,会不会又是一些理论知识呢?因为我需要的实践的经验,需要在碰到困惑时,从中取得一些启示。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目录由七辑组成。
第一辑中我喜欢里面的一篇小文章——爱可以这样简单,写出了我的心声。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个魔术师,面对不同的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教育当时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那份爱。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不乏来自同事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没法再像爱过去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真累!”确实,老师们一天下来,有时用“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但爱孩子就真的那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爱,也许是简单的'一个拥抱、甜美的一个微笑、轻轻的一声问候。也许还可以更简单!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去爱孩子,可每次爱得却有点急,急着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孩子年龄太小,尚未成人,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全面,难于一下子把爱转移到老师身上来。老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其慢慢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我们老师爱的面太窄,只爱“好孩子”,只爱孩子“好的方面”,难于接受“不听话的孩子”及孩子发展“不完善的方面”。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即使同一个孩子,他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标准来要求他。再次,我们的教育目标太高,缺乏针对性。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早场目标与实际的脱节,难于让孩子接受,更难于让孩子爱上老师。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对工作本身充满兴趣与狂热?而那些一开始工作就板着脸,好似痛苦莫名的人,到头来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可见,成功的奥秘来自微笑。微笑是人间的花朵,它芬芳动人;微笑时生命的绿洲,它清新怡人。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灵动、可爱又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更是需要微笑。
孩子的认知是感性的,他们不会从品德、行为等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往往仅从一个人的外表便直接得出结论。不管你学历高低,不管你是不是名师,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展示出他心中的秘密,接受你的教育。
我们班梁凌菲小朋友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她的确也是个很爱动的孩子,有时她会把她的脚放在椅背上,有时大声地与小伙伴说话,上课中总要被打乱几次,但只要她仔细听,每次的回答也都能说到点上。所以我对她比较严格,记得有一次与***妈交流时,知道现在的她还在让爸爸喂饭吃,就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爸爸一直想要主动喂她吃,并不是她愿意这样做的,***妈还说,女儿在家里说,她喜欢笑起来的余老师···
看来,在我们心目中,爱她就对她严格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微笑的老师,才是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我觉得我又该反思了。是呀,虽然是老师,可我们却一直在不停地学习着,在反思着。
我们的容貌是天定的,明眸皓齿、面若桃花,那是上天的恩赐,谁都不能强求;我们的品味是自主的,高雅脱俗、卓然优雅,那是我们的选择,谁都可以做主。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微笑,因为连蜗牛都知道,微笑也是礼物,可以送给朋友,让大家一起快乐!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要做到言行举止健康、高雅、自然,待人接物真诚、热情、谦恭,仪容整洁、美观、得体,这些都是对于教师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只有我们自身不放弃对于正直、正义、宽容、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高尚品格的追求,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比如,提高了文学方面的修养,谈起话来就有内涵,使用语言就会文明、优雅;提高了美学方面的修养,便能了解色彩的搭配,提高审美情趣,穿着打扮自然会更得体;提高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举手投足、声音表情灯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美感。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爱更是相互的。我们平等地、友善地、真诚地爱孩子,孩子也一定会给予我们同样的爱。只要我们热爱这份职业,它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喜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9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0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教育叙事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教室后面,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课堂上看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1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个问题,那就是热爱学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深深地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对于学习较差我总是责备他们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进心不强。现在看来,原因是我对他们的关怀远远不够!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2
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书中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这对于我今后如何处理好和推优生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可以理解:现在学校里都在搞各种考核,平均分、升学率、及格率是校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先、职称直接挂钩,与名师、名校评选直接挂钩,与学校、老师的前程直接挂钩……试问,谁能不食人间烟火?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习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除了后进生的关系处理,本书在教育教学的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对我触动最深的。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追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3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毕竟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本书第六条,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其实后进生也有其闪光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关注优秀学生,而忽略后进生,那么我们也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其实后进生的内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对待后进生我们应该换为思考,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或许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当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教给他自觉阅读的方法,引起他自觉思考的意识,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断关心鼓励这些孩子,尽可能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下慢慢找回自信,从而追求积极上进。但也要适时运用批评。有比较才有体会,因此我觉得有时“严厉批评”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调味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就如《论语》里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阅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阅读,在作者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可以看出,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学生需要阅读,同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4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5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翻开书本第一页,便看到郑校长在书中谦逊地写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正是这一句话,给了我读完此书的欲望,因为我想看一看这位 “另类校长”究竟有何另类之处。然而读完全书之后,我深深地被郑校长独到的教育教学观点所吸引,真是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自己感触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静气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23条中写到: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地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回想自己两年的教学经历,似乎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燥气。其实,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工作之后的我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有时候在学校工作累了,就回家发泄一顿,有意无意之间伤害自己的家人。每次看到学生做错事情或是做错作业,我总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先是对学生发火,然后再来解决问题,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所以,我要趁这暑假期间,好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带着平稳的心绪去工作、去生活。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的教育观念提倡的也是“终身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学习。正如郑校长所说的,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生活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那么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课程将会变得沉闷、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又如何让他们做到“终身学习”呢!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教学必须满足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引入自己的课堂,使学生轻松地学、快乐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我们教师的魅力。
三、教师要学会赞美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9条中写到:学会赞美真的很难。在我们的学校文化成分里批评和挑毛病压倒赞美,我们的常用表情是批评时的一脸严肃、被批评时的满脸无辜;我们的心态是挑毛病时的尖锐刻薄、被挑毛病时的紧张与痛苦;我们学校的通用语言是批评者的指责与训斥、被批评者的不满与抱怨。学校的空气因缺少了赞美而时常凝固。
的确,现在的社会,要想听到赞美确实不容易。在学校里,每次开周前会,班级表现不好的班主任总要受到领导的批评,而班级表现好的.也不会受到特意的表扬。长此以来,有时候真的难免会产生惰性的心理,总觉得反正工作做得再好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无论是谁,总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他人的赞美,那么老师都如此,更何况是学生呢?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低段的学生往往会比高段的学生发言要积极。这不光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我觉得有时候是我们教师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他们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但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在学习上总落后于优等生,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长此以往,他们受到的是老师的批评,使他们厌倦了学习,更严重的是丧失了信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逐渐地驱散,使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总之,读完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百条建议,正如一百个药方,为我们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我们教师有着现实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这本书确实值得我细细地去品味,去领悟它的精髓所在。但由于能力有限,有些建议还需要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