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1
“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教书的根本,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所坚持的。因为无论做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静悄悄的革命》中记录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令我印象深刻。这节课是要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学生们各出其力,为的是博老人一笑。于是他们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陪老人打扑克,有的喂老人吃东西,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但学生们并不死心,教师也没有阻止,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继续做事情,最后让学生把活动实录记下。这节课最后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他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这位教师不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只默默地陪坐在老人身边呢?因为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学习,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是综合学习的特点,离开这一特点的综合学习,其结果只会一事无成。”其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我们就好比引路人,带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方法,至于以后成长为什么性格的人,取决于孩子的本心。
既然是人的教育,我们就要依据课标、学情、教材来决定我们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我们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获取的`多少,对我们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曾经有一家长问我,他说:“老师,我们孩子的乘法口诀背的特别的熟练,随便问张嘴就来,他的每一笔开销也记得特别清楚,但是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是不会,这可怎么办啊?”其实这个家长的做法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可以让孩子养成做事情有条理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于是我就问他:“孩子的帐是怎么记得?”他回答我说:“就是买什么东西花多少钱一条一条的记清楚啊!”我在等待着他后面的回答,因为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条件而已。我等了会也不见他开口,我们陷入了沉默的尴尬局面。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让孩子算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他笑了笑说没有,我说你下次再试试让孩子算下孩子还剩多少钱。就这样,过了段时间后,这位家长说孩子面对这类问题正确率提高了许多。其实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孩子,了解还在需要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孩子的父母谁都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他们的一辈子,去为他们谋划未来,为他们遮风挡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陪他们的这段日子里,交给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2
从书声朗朗到议论纷纷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学习状态,然而这种情形在小学最为常见,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盛况似乎不复存在。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仿佛窥探到了这种情形的原因。小学生对事物较为新奇,敢发表自己的言论,会说出心中的质疑,慢慢的,在课堂上不知所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我们的,我们有时过分追求内心想要的答案;有时过分追求掌控课堂,关注进度,从而忽略一些较慢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不专心听讲,或故意为之;有时我们过于追求形式主义,会在教学中利用一些手势或者行动表达他们的意见,比如说“同意他的回答的同学请举手”之类的语言,这看似高效的课堂活动可能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本就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会通过其他孩子的行为来衡量自己的答案,同意人数过多则还好,如果是同意人数较少或是哄堂大笑,那么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或者是就此沉默。因此,我们应学会等待,或者用恰当的言辞去鼓励孩子,尤其是那些较慢的孩子。
说到倾听,不得不说我时常会犯下的错误,我以为倾听学生的语言就是对他的回答加以解释或者是重复,以此达到和学生共鸣的效果。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发觉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书中是这样叙述倾听的:“倾听不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倾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简而言之,就是从内心深处倾听,让学生知道你的倾听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有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以赞美的言语回馈,以鼓励的眼神答复,育人于无形之中,让学生也慢慢的静心倾听,而不是固执己见,忽略他人的想法,错过精彩的言论。也许,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等待发言,以自身的行为示范倾听应该怎么做,默默的倾听,关切的注视,不急于打断,不机械的重复,让学生各抒己见。我们所做的就是懂他,知音难觅也得寻觅,情感上的共感共鸣是最好的倾听。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内心深处倾听,彼此成为知己,高效的课堂便会逐渐形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3
“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教书的根本,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所坚持的。因为无论做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静悄悄的革命》中记录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令我印象深刻。这节课是要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学生们各出其力,为的是博老人一笑。于是他们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陪老人打扑克,有的喂老人吃东西,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但学生们并不死心,教师也没有阻止,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继续做事情,最后让学生把活动实录记下。这节课最后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他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这位教师不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只默默地陪坐在老人身边呢?因为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学习,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是综合学习的特点,离开这一特点的综合学习,其结果只会一事无成。”其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我们就好比引路人,带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方法,至于以后成长为什么性格的人,取决于孩子的本心。
既然是人的.教育,我们就要依据课标、学情、教材来决定我们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我们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获取的多少,对我们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曾经有一家长问我,他说:“老师,我们孩子的乘法口诀背的特别的熟练,随便问张嘴就来,他的每一笔开销也记得特别清楚,但是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是不会,这可怎么办啊?”其实这个家长的做法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可以让孩子养成做事情有条理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于是我就问他:“孩子的帐是怎么记得?”他回答我说:“就是买什么东西花多少钱一条一条的记清楚啊!”我在等待着他后面的回答,因为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条件而已。我等了会也不见他开口,我们陷入了沉默的尴尬局面。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让孩子算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他笑了笑说没有,我说你下次再试试让孩子算下孩子还剩多少钱。就这样,过了段时间后,这位家长说孩子面对这类问题正确率提高了许多。其实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孩子,了解还在需要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孩子的父母谁都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他们的一辈子,去为他们谋划未来,为他们遮风挡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陪他们的这段日子里,交给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4
在我国当今教育界反复强调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要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基于现实的要求,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得以倡导,并在各地积极实施,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了吗?我看不见得,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比存在,使学生喘不过气来.另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行为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之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继而转变为探究性的学习,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们这学期老师共读的书。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主要叙述笔者在一些学校参观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中确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思想在慢慢对新课程由批判转变为认同,再到身体力行的去执行新课标。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一件件鲜活的事例来描述当下日本教学改革的实况,我们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我国的相差不大。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这些话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私学,特别是孔子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对话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对话是要把沉默后面蕴藏着的声音转化为语言,对话是学习的核心问题。只有对话才能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所以现在大学里面的读书沙龙对学习十分重要。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
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参与的事情,包括家长。家长应该常常去学校了解教育。此书中,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5
在我国当今教育界反复强调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要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基于现实的要求,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得以倡导,并在各地积极实施,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了吗?我看不见得,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比存在,使学生喘不过气来.另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行为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之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继而转变为探究性的学习,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们这学期老师共读的书。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主要叙述笔者在一些学校参观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中确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思想在慢慢对新课程由批判转变为认同,再到身体力行的去执行新课标。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一件件鲜活的事例来描述当下日本教学改革的实况,我们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我国的相差不大。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这些话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私学,特别是孔子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对话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对话是要把沉默后面蕴藏着的声音转化为语言,对话是学习的核心问题。只有对话才能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所以现在大学里面的读书沙龙对学习十分重要。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
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参与的事情,包括家长。家长应该常常去学校了解教育。此书中,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6
“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教书的根本,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所坚持的。因为无论做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静悄悄的革命》中记录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令我印象深刻。这节课是要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学生们各出其力,为的是博老人一笑。于是他们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陪老人打扑克,有的喂老人吃东西,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但学生们并不死心,教师也没有阻止,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继续做事情,最后让学生把活动实录记下。这节课最后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他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这位教师不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只默默地陪坐在老人身边呢?因为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学习,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是综合学习的特点,离开这一特点的综合学习,其结果只会一事无成。”其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我们就好比引路人,带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方法,至于以后成长为什么性格的人,取决于孩子的本心。
既然是人的教育,我们就要依据课标、学情、教材来决定我们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我们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获取的多少,对我们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曾经有一家长问我,他说:“老师,我们孩子的乘法口诀背的特别的熟练,随便问张嘴就来,他的每一笔开销也记得特别清楚,但是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是不会,这可怎么办啊?”其实这个家长的做法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可以让孩子养成做事情有条理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于是我就问他:“孩子的帐是怎么记得?”他回答我说:“就是买什么东西花多少钱一条一条的记清楚啊!”我在等待着他后面的回答,因为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条件而已。我等了会也不见他开口,我们陷入了沉默的尴尬局面。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让孩子算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他笑了笑说没有,我说你下次再试试让孩子算下孩子还剩多少钱。就这样,过了段时间后,这位家长说孩子面对这类问题正确率提高了许多。其实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孩子,了解还在需要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孩子的父母谁都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他们的一辈子,去为他们谋划未来,为他们遮风挡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陪他们的这段日子里,交给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7
佐藤学教授说:“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想想我之前的教育设想以及每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自以为自豪的地方现在想想,自己做的真不够好,学生的倾听效果怎么样,我不知道。
从他的教学案例中能够感受到佐藤学教授比我们有更深一层的关爱之心。我们都知道言由心生,学生的每次发言都是包含者心情和想法的',我们要透过言语看看孩子们的心情和对课堂的对学习的看法,帮助孩子们更愉悦地进行学习。为了能够帮助后进生,我太关注学生的方式、方法,理解、包容等,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在林莘校长的这节课中,我听不到激情的老师讲课声,更多的是宁静的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倾听的声音。大家对一个个有深度的问题,探讨、交流。
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我曾经认为这样的课堂是我的骄傲,看了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后,我发现我错了。我所得到的只是片面的,是我自己所希望的答案,学生有没有其它想法我并不知道。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佐藤学告诫我们:应当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不要总想着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希望孩子说出你想要的那个结果,当我们和学生真的融为一体时,真正的课堂对话才算发生,学生的学习也才能真正发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8
与优秀的人同行是一种幸福。
从未细读过地道的江南小镇,所以在暑假听说安排班主任去杭州培训时,异常兴奋,去火车站之前,买了一大袋子吃的,想着可以打发八个多小时的动车。大家一块出去在车上最方便的就是能随意的换座位。最终,李靖老师在我身边“安顿”了下来。厉害的老师到底是厉害,坐下没多久李靖老师就从背包中拿出了让我汗颜的物件------《静悄悄的革命》,并且对喧哗的车厢无感,认认真真的边读边画。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大概这是其中之一。而我也在她休息的时候借来读了几页。果然,左右嘈杂阵阵,再也入不了我的耳。
回来的路途上,李靖老师还拿着这本书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你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看看,我们刚开始那会儿,都是自己摸索,没人教给我们怎么做,你们现在多好,书里面好多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番话,平静如水,但我的内心已经激流暗涌。
《静悄悄的革命》,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的空洞理论,整本书读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刻苦钻研的老教师在给自己说话一样,不是书面语言但又非常凝练,没有一句话是毫无意义的,平实、质朴,深中我意。而且让我讶异的是,我现在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年前佐藤学先生同样也遇到过,在各项艰苦的任务完成之后,还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法。下面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给我的启发略谈一二。
一、 教室里的风景
高二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被失落环绕,因为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口沫横飞、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形成了超强的免疫功能,我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不解。但书中给出了答案:“在扯着嗓门喊叫的教室里,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里,在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发言的教室里,在有若干学生几乎从不发言的教室里,在声音都感到带刺儿的教室里,学生笼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弃的气氛里,要进行自立、合作的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造成这种教室分为的根源在于老师的对应……要把教室变成能让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切发言和倾听的教室,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回到教室,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三开学之前,读到了这一章,我决定开学之后一定要让班级发生一些变化。
开学之后,因为时补课时间,所以学校的管理部门都不在。在以前,我认为板报的制作非常耽误时间,所以就怎么简单怎么来,甚至有些图画我觉得画的还不错就让学生下期接着再用。但是,高三开学之后我就急切的想办板报,心想着:对我的话形成免疫,那就再刺激一下同学们的其他感官。把我们班的板报小组长孙春阳叫过来,大致说了一下要怎么办,让他准备准备,趁周六的时候时间多些把这件事情做了。
周日进班,我是真正的被震撼到了,刚开门觉得班级气氛有些异样,再抬头一看“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几个大字铺满了后黑板,黄色的毛笔字体,红色的阴影,像火焰中我们拼搏前进的青春。我不太容易感动,但是那几个大字确确实实触动了我的心底。还有照片墙,同学们会有一种家庭的温馨感。虽然是小小的变化,却起了大大的作用。
这一段路程很难走,但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 与冷漠作战
高中有段时间,我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的不接受。所以,外界与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别人好,我这样;别人不好,我还是这样。因为没有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对外界漠不关心也是必然,可怕的是外界也包括成绩。后来真正刺激到自己还是成绩,到了低谷才开始知道反弹。一段时间的低沉给自己的成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考之前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拒绝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