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1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2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3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4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乱和神宗变法虐得哭哭,也没正经写个读后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对“文艺腔”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5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6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7
再次翻开这本书,已是两年后的今天了。这是两年前,我在参与我校的一个关于省级写字课题时学校给每位课题组的成员购买的这本书籍。朴素的页面,文中的插图,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其中还有自已当时阅读时留下的痕迹,不同的符号,三角,波浪线,红笔、记忆着阅读时的感受与理解。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作者蒋勋先生知之甚少,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第一次读他的书,但是,就是这样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关于汉字的书籍,却让我对这位陌生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其中的第一部分正和自己正在参与的汉字书法之美所做的课题息息相关。不是为了课题而读,而是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似一本学术专著,但却可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真切的启示。
最让自己喜欢的是这段文字:我喜欢看商代的甲骨,在一片斑驳的牛骨或龟甲上凝视着那一匹“马”有身体、头、眼睛、腿、鬃毛、像画、又不像画。那绞成两股的线是“丝”,那被封闭在四根线条中的人是“囚”。我想象着,用这样生命遗留下来的骨骸上深深的刻痕来卜祀一切未知的.民族,何以传承了如此久远的记忆。
这段文字给我们形象地阐述了甲骨文的内涵: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上,或者一块鹿的头额骨,像文字又像图像的符号,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遥远记忆。这文字,就是祖先智慧的象征,也是我国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正是这些图像文字,引领我们进入初民天地初开,万物显形、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图像世界。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我总是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这些心情,一如那些远古的初民,对这些线条与图画融合的古文字,是那样的熟悉与陌生。在这些已经斑驳的文化之中,凝注着怎样的沧桑?经过漫长的岁月,颜色白了,没有留一点血肉的痕迹,像是没有记忆的过去,像洪荒以来不曾改变的月光,像顽强不肯消失的存在,在亘古沉默的历史之前,努力着要呐喊出一点打破僵局的声音,这大约近十五万片,可以整理出的近五千多个单字似乎在努力地拥挤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等待着,等待了近五千年的历史,等待着我们跨越五千年的光阴走进它们,聆听着历史的诉说。这些线条的背后,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见证。每当看到了这些“日”、“月”、“水”、“火”、“土”、“井”、“田”甚至“车”时,我多会由衷的一笑,原来,21世纪的我们与数千年前的古人如此靠近,近的足以看见他们的面庞,足以聆听他们的声音,近的足以走进他们的生活。
这些内容,也让我由衷的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被自己遗忘的东西,能借着这本书,借着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它走进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份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
就这样一路读着,一路用着、一路教着,这注定是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前行的方向。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8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9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10
现在的社会进步如此之快,网络交流如此发达,还需要练习写字、练习书法吗?大家日常交流也不靠书信往来,都是用手机、iPad或者电脑,通过微信、微博什么的来进行,很少动笔。甚至,大部分人连读书也比较少,更多的是听书,或者看微信短文,时间这么宝贵,怎么可能还有大段的时间来练习书法?现在学书法还有意义吗!
看了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以上的疑问或许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我却像掀起大戏台上幕帘的孩子,不经意间看到了后台里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精深博大!
个人觉得中国书法,即使在现代社会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书法能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元朝开始,延续到明清,中国的诗书画,就基本上合三为一。书法由原来的交流工具,变成了艺术表达。比如颜真卿写的《祭侄子文》,是对自己年轻的侄子在战乱中被杀的哀悼,这篇悼文是其在最悲痛时的情绪表达,甚至还保留了涂改的墨迹。这样的书法看上去混乱,实则因为寄托了作者浓烈的情绪,因而显得更加能够打动人心。当相隔千年时光的人们被书法中蕴含的感情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还有,中国的建筑和书法是互相融合的。西方的建筑,不会在门头挂个“卢浮宫”几个大字。但中国的有名的建筑,会先写上“故宫”、“天下雄关”,然后还有无数牌匾对联等你去欣赏。再有,西方的建筑,追求向上帝的无限接近,追求垂直线的上升,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而中国的农耕社会,重视土地,追求对土地的无尽占有,于是建筑倾向于水平方向的拉伸。这样的建筑美学,对应于书法是汉代隶书的波磔,左撇曰波,右捺曰磔,正像是屋檐飞张翘起。
中国绘画经常化竹子,画中的叶子,其实就是抽象化的书法笔法,如撇似捺。画上提首诗,书法边上配点画,甚至在画面上印章成堆,收藏者于空白处签名,一幅字最后变成书法、绘画、诗词、印章等中国传统美学的`综合体。
第二,书法与生命相通,书法是修行。
高明的书法家能通过书法,来获得对世界的感知。比如卫夫人在教王羲之《笔阵图》时,她用把“点”字注解为“高峰坠石”。高山上石头的坠落,有形状、有重量、有速度、有气势,一个点可以体验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一个字能体悟一段人生也就绝非虚言了。《笔阵图》里,把横叫“千里阵云”,从中学习开阔的胸怀,把竖叫“万岁枯藤”,让我们知道强韧的坚持……
我们训练自己正襟危坐,训练自己握笔的姿势,训练自己屏蔽写字时心里的慌乱。这种对肌肉的控制,训练出一个人精神的专注,这其实就是修行。
第三,书法之美,蕴含人生哲理。
练字的字帖上,方块汉字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九宫格,我们写字总是隐隐被这个格子所限制。在学习写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学习如何在人与人相拥挤的社会里遵守规矩。
写字时我们缓缓呼吸,仔细地一笔一划,就宛如我们认真地做人。从一点开始起步,于横中把握平衡,于竖中坚定初心,于转折处停顿,于撇捺处左右逢源、披荆斩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慢慢而仔细地完成一生。
汉字是人类文明唯一的,传承超过五千年的,非拼音的文字,它还可以在现代网络时代方便使用。它不同于拼音文字,不同于听觉思维,它是一种视觉思维。书读此处,终于能够体会到蒋勋老师所说“书法不是技巧,书法是审美”,于是心生喜悦,美绕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