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开》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城门开》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城门开》读后感 篇1
北岛的名气无疑太大了,在“城门”待开未开之际,《读书》杂志就忙不迭地登出了《城门开》的广告。想想当年诗人北岛的粉丝们也多变换了角色,大概都沦为散文家北岛的拥趸了。
读完《城门开》,很难想象这是诗人北岛的出手,除了个别明显诗化的句子。60多岁的北岛大概对“诗人”、“散文家”等等称谓早已淡然。他在《城门开》里丝毫不炫技,静静地打开“时光机”聆听从前,也许他更认同“老人家”的身份。
满头华发,重回北京,老年北岛忍受“故乡的一个异乡人”的疼痛,试图通过强悍的记忆力,回溯自己与老北京的一生交葛。此时,诗人天性里的偏执再度被唤醒,迟疑中他不再选择组诗去还原老北京,而是迂缓地在篇篇散文中温习过往的光影和气息。
面对面目全非的新北京,北岛需要站出来辩驳和指认,冬天大白菜的酸腐味,董老师的柔爱目光,满是槐花香的巷子口……其实,北岛的“老北京”已经死了,他只是用文字试图去复活记忆。眼前大修土木高楼拔起的北京,显然与这个异乡人是无关的。
北岛变了个魔术,像普鲁斯特回忆玛德琳小点心一样,一点点地将过去的好时光捉到眼前。他也是个拼图高手,哪一块是光影,哪一块是声音,哪一块是童年伙伴,哪一块又是父亲,拼凑后终于出现了内心完整的“北京地图”。随着年岁日增,靠近生命原点的那一块愈加清晰,心中不化的记忆印迹成了纠结。正因此,老年北岛不能免俗地陷入了一场怀旧的滥觞。
很难说《城门开》的成就大,与早年的诗集与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集相比,《城门开》也许是离“朦胧诗代表人物”最远的一本。于我看,此书的意义只在标志着北岛老年时代的到来。和缓篡改了激荡,急迫变成了沉静,温情替代了激情,他更加细心地补缀粘贴着印象的碎片,我们似乎能听到岁月河流向前的潺潺之音。那样一个动荡时代已过去了,北岛也来过了。如今又是一个更动荡的时代,北岛却故意绕过了。
诗人已老,我尚不忍用“彩笔渐秃”去形容。40后的他与70后的我之间依然横亘着岁月的长河,我在彼岸默诵过那些不朽的诗作,一同见证了诗人的火热青春。如今,他大开“城门”,给大家讲故事,谈传奇,在记忆的'胡同口神情回眸早已逝去的“老北京”。显然,他的语速明显慢下来,他的神情也渐渐安然了。他深知城门一旦打开,那些光影、气味、玩具和伙伴会一齐扑过来。当然,让他束手就擒的还有“老年”,气势汹汹地将他一下子就放倒了。
阔别多年,北岛还是遭遇了眼前一个光怪陆离的新北京。北京变得触目惊心,人情早已离散,北岛清楚知道走到哪里都是异乡人。无论旅居海外还是重归故里,北岛都无改变自己“无根之人”的可能性。
美人迟暮,英雄白首,千古一叹。老年的北岛偎在炉火边取暖,边执拗地重组构建心里的老北京,火花跳动着,忽隐忽现的是什么?诗人写完告别父亲的末一章,终于不舍地关上了城门。生命规律前,我们经历的轮回和变局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最后,我们和诗人都将将永远地关上自己的城门,尽管城门里珍藏着我们一生的爱恋和传奇。
《城门开》读后感 篇2
近几日过乏了千篇一律的生活,趁着借阅证刚办下,我同室友去图书馆夹了几本书来。其中一本就是《城门开》,这是北岛写的'赵振开'童年的故事。
北岛写得非常悠闲,悠着悠着用笔催生了声色光影,书的代入感也很不错。隐隐约约你能见着那座城,闻着一股地道京味儿。那座城唤做他幼时的北京,他父母年轻时的北京。那会儿,诗人不是诗人。北岛也只是北京四中的学生而已。
他用他平实的文字条分缕析地为我们窥探往事。
五十米一个路灯原来是可以给下班回家的人们壮胆的。倘若某个路灯憋了,或被孩子用弹弓打碎,那一边骑车一边哼下流小调的男人就会惊慌,开骂,捎上祖宗八代:原来显灵的鬼也是一种对童年的怀恋;落日它就像两分钱的水果糖。余晖同蜜水勾兑在一起,想来既温馨又好吃吧。然后,一堆冬储大白菜,煤烟味儿,灰尘味儿,从字里行间漏出来。万没想到,北岛那时候的北京已需戴口罩防尘了。苦恼没消受过他口中大雪后的云中薄荷味是怎样的。我记不清宁波最近一次大雪是什么时候了。槐树下的吊死鬼——蠕虫,亦是我童年早远的记忆了。北岛另说自己要常备几块大白兔奶糖,好不教人发笑。
北岛家是请得起保姆的,想来家境不错,但就是这样的家庭,苦难时期也常难以饱肚。以至于赵振开要舔食味精,就像吸毒那样。他带我们走进他活色生香的那座城,见他走过的地方,遇到过的人儿。喜乐间,茶半酒满。
他曾在序里这般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口气很大,但他似乎也做到了。看过老舍笔下的北京,你再去看北岛的,会觉着同样的北京,不同作家描画出来是不一样的。可他们记忆特有北京味儿是不变的。
读了一半,你不难这样想:北岛有他的'城,他记忆中的城,他用笔再造了一个,给他灵魂居住,给我们参观。但继续读下去,好像北岛又没成功,他构建了半座城,接着就是一串串的往事了。就像别人讲北岛太随性,以至于塌了这座城。北岛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以至于他的北京成了一层空中楼阁。但我仍是能从中找到些共鸣点。笔者自小随父母离乡,从萍聚于宁波到定居于宁波,未免不有些戚戚然的惆怅。他乡似故乡,教我叹喟好久。怀感之余,要去北岛的城里坐坐,听他唠唠老北京的光影声色,暂却自己的乡愁。因为北岛的半座城上还有着悠悠往事砌成的砖。那砖依着下面夯实的底子往上继续拼凑遥远的城。这城并不全然是水泥钢筋,他有血肉灵魂。
这世上,许多人的城门可能是闭着的。寻一座最适合自己的,推开它斑驳的门是很有益处的。兴许不用明儿你就可以见着藏在旮旯里的记忆了。
合上书,想来我得去造访自己城里的故人故事了。
《城门开》读后感 篇3
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城门开》。北岛的18篇散文为他重建起记忆中的北京,游走在其中,为他惊人的记忆力所叹服,故事里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地名人名在几十年后竟然被完整的复原,可见在游子心中故乡的感召是多么强大。我同样惊奇的是北岛所描述的童年竟与我的童年是如此相似,除了没有自然灾害和文革的冲击,其他的许多事情似乎我也曾经经历过,比如我也曾弹过玻璃球拍过三角片养过兔;比如我家里曾经的旧家具似乎也与他描述的有几分相似;再比如他描述老北京的声音、气味似乎也都是我儿时所经历过,而现在所再也找不到的了;甚至连他的小名也与我相同。北岛描述他的小学时光,历历在目,可是我努力回忆,却想不起来什么,时间就那么过去了。记忆是带有选择性的,也这些记忆只是在冬眠,不到一定的时候醒不来。
“回溯生命的源头相当于某种史前探险,伴随着发现的快乐与悲哀。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这句话对我同样适用,只是我走的还不够远,还没有足够的回忆复苏让我重建记忆里的城。但是我所庆幸的是我赶上了一个时代,一个后计划经济下的时代,我捉住了它的尾巴,以至于我在看这些回忆时能找到许多亲切感。我想现在孩子在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可能再也不会去撅着腚弹玻璃球,也不会再遇见挑着扁担卖小鸡和蝈蝈的游商、甚至没有见过挑粪的驴车或是绿皮闷罐火车。的确时代在变,虽然我的童年已经缺失了很多东西,但是能有这些回忆已经够了。
北岛写他大串连时在广州的经历很有意思:“广州是另一个世界。对我们北方人来说,那热带风情充满异国情调,甚至就是异国——连语言都不通。半路找厕所,人家根本听不懂,急中生智,用笔写下来才行。更甭提街头那些女孩子了,她们风情万种,即使穿绿军装蓝外套,也会露出藕红杏黄的内衣一角。”这描述的是1966年的广州,即便是45年后,我来到广州还是能感受到这“另一个世界”的文化冲击,女孩子依旧风情万种,但至少我能用普通话找到厕所了。
北岛的《回答》是不多的我欣赏的现代诗歌,他也是那一代不多的没有自杀的著名朦胧派诗人,加上他的流亡经历,我一直对他感到好奇。书中描述的北岛其实与当时的孩子并无差异,儿时调皮捣蛋,青年时疯狂躁动,如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文革时期北京青年的生活如出一辙。北岛的家境不错,父母当时能领到239元的月薪。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排老大。从小的成长还算顺利,自然灾害时期也并没有受多大制,甚至一直有保姆。文革时期,他的亲妹妹意外身亡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幸。再后来北岛和朋友们创办了《今天》,并任主编至今。这大概该是整本书的时间线从童年到文革结束。
最后关于我与《城门开》。一零年刚出版时我就曾留意过,后来也找到了不全的电子书版本,然后就因为忙碌逐渐淡忘了。前几天考完试后想读些文学书籍,最先想到就是这本,在图书馆一搜,还真有,赶紧去借。书的封皮已有些褪色,边角被磨得发白,但书的质感还是很好的。我喜欢读一些散文尤其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它能让我看到自己的过去或者了解自己未来。
这便是我一天的收获,完全放松身心去阅读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了,于是在我还能享受的时候,痛痛快快地享受了一次。
《城门开》读后感 篇4
近几日过乏了千篇一律的生活,趁着借阅证刚办下,我同室友去图书馆夹了几本书来。其中一本就是《城门开》,这是北岛写的赵振开童年的故事。
北岛写得非常悠闲,悠着悠着用笔催生了声色光影,书的代入感也很不错。隐隐约约你能见着那座城,闻着一股地道京味儿。那座城唤做他幼时的北京,他父母年轻时的北京。那会儿,诗人不是诗人。北岛也只是北京四中的学生而已。
他用他平实的文字条分缕析地为我们窥探往事。
五十米一个路灯原来是可以给下班回家的人们壮胆的。倘若某个路灯憋了,或被孩子用弹弓打碎,那一边骑车一边哼下流小调的男人就会惊慌,开骂,捎上祖宗八代:原来显灵的鬼也是一种对童年的怀恋;落日它就像两分钱的水果糖。余晖同蜜水勾兑在一起,想来既温馨又好吃吧。然后,一堆冬储大白菜,煤烟味儿,灰尘味儿,从字里行间漏出来。万没想到,北岛那时候的北京已需戴口罩防尘了。苦恼没消受过他口中大雪后的云中薄荷味是怎样的。我记不清宁波最近一次大雪是什么时候了。槐树下的吊死鬼——蠕虫,亦是我童年早远的记忆了。北岛另说自己要常备几块大白兔奶糖,好不教人发笑。
北岛家是请得起保姆的,想来家境不错,但就是这样的家庭,苦难时期也常难以饱肚。以至于赵振开要舔食味精,就像吸毒那样。他带我们走进他活色生香的那座城,见他走过的地方,遇到过的人儿。喜乐间,茶半酒满。
他曾在序里这般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口气很大,但他似乎也做到了。看过老舍笔下的北京,你再去看北岛的,会觉着同样的北京,不同作家描画出来是不一样的。可他们记忆特有北京味儿是不变的。
读了一半,你不难这样想:北岛有他的城,他记忆中的城,他用笔再造了一个,给他灵魂居住,给我们参观。但继续读下去,好像北岛又没成功,他构建了半座城,接着就是一串串的往事了。就像别人讲北岛太随性,以至于塌了这座城。北岛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以至于他的北京成了一层空中楼阁。但我仍是能从中找到些共鸣点。笔者自小随父母离乡,从萍聚于宁波到定居于宁波,未免不有些戚戚然的惆怅。他乡似故乡,教我叹喟好久。怀感之余,要去北岛的城里坐坐,听他唠唠老北京的光影声色,暂却自己的乡愁。因为北岛的半座城上还有着悠悠往事砌成的砖。那砖依着下面夯实的底子往上继续拼凑遥远的城。这城并不全然是水泥钢筋,他有血肉灵魂。
这世上,许多人的城门可能是闭着的。寻一座最适合自己的,推开它斑驳的门是很有益处的。兴许不用明儿你就可以见着藏在旮旯里的记忆了。
合上书,想来我得去造访自己城里的故人故事了。
《城门开》读后感 篇5
六年级时接触到的诗,和一个完全不了解的诗人,曾经用这首诗参加过小学的诗歌朗诵大赛,短短五个字,下面的同学还没反应过来,我已经走下台了,有人问我:“你在讲什么?”那时只是高傲的抬起头,心里默默的说,说了你也不懂。
只是怀揣着对诗歌的迷惘,读完一本本诗集,如今回头来看同是散文家的北岛,单纯的文字又是掺杂着无奈的心,对时代的不满、对生活的希望、消失的北京和已经变了的人,都完完全全被包围在那个奇妙的字里。
赵振开40岁,他离开生活了40年的北京,他写诗说:“我不相信。”那是一个属于我们父母的记忆,是胜利者的耻辱,也是所谓“人民”的信仰。
短短的十几年,中国所有一线城市都以无法理解的速度改变着,当一座座高楼竖起,马路代替了原本的河流,白色的洋楼抹去了儿时的记忆。那些人,竟也都四方流散,那些愁,随着冉冉升起的青烟不知飘向何处,那些爱,去了哪里。那个北京、恐怕也只能留在我们心里了。画笔、将城门涂去,那根桩、残败的屹立。北岛心中却还有一扇徐徐打开的城门,通向北京,通向儿时的北京。
十三中,北岛初初明白了暴力与权力。差点误食抹了鼻涕的烤馒头,北岛突然大悟人与人恐怕有一种天然的权力关系,接受保护没有失去尊严来的重要,有些人无形中拓展着他们的权力。今天的人们只会小声议论,正是校园中小政治团体的压迫和暴力,才铸就了当今中国政治体系以及几年之后文革中各派之间的残忍斗争。在这之间,赵振开选择了坚强和容忍。中饭在菜包子里吃到死蟑螂,和一群同学找管理员抗议,而在处分的威胁下,赵振开才悟出权力本来就是不讲理的,造反、也只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才行。
北京四中的第二年,赵振开恍然意识到,文革爆发了。四中既是“贵族”学校、也是“平民”学校。因为突然形式大变,这之间的那道分隔却也消失混为一体。那些曾经华丽出场的老师们,在学生的羞辱、拳脚中爬行,或齐唱我是人民的罪人,在巷子里剪出声带自杀。那个年代的教室们,在尝尽心酸的同时,何不为原朝夕相处的学生们痛惜。政治的魅力太大了!这是我对文革的唯一评价,当精神需求冲破常规的牢笼,学生们对政治的渴望或许是几个世纪以来绝无仅有的,他们殴打批判爱他们的教师,甚至与亲人划清界限。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怎样的政治系统,怎样的意识形态,可以让书本中的人们如此疯狂,如此爱慕。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极度缺乏,潮水般的人们趋之若鹜像是找到了他们渴望的意识形态,便以奇怪的姿态追随,并没有仔细思考,政治诉求是否与意识形态一样,值得我们给予希望。
失败者、流亡者、漂泊者、父亲重病北岛回到北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足球场。”北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接受采访的他嘴上说着香港,眼里却分明望着北京,着一代人对故乡的渴望也许只能在漫天星星的深夜去梦中游览。
唯独这样的文字被记录下来,一代一代的流传,呈现出一个古老的北京。他们总是这样想着,回忆里的故乡永远不会变的,那些声音、那些味道、那些兔子、那些巷口、那些人、那些愁、那些爱,只要你推开那扇支离破碎的城门,这些都在里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