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2024/05/0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1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黄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选自《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

——选自《教育与人生》

“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选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小学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他们好的影响,是他们往后升学或者就业都得到好处,一辈子立身处世都得到好处,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

——选自《小学教师的工作》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让星星之火闪耀成横跨时空的教育恒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辑,叶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学。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读完全书,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2

曾经有人问过我关于《叶圣陶教育名篇》相关内容,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什么,都说过哪些教育名言,师从何人等,面对这些问题,先是大脑一片空白,接着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乎一些自己所知的教育名言便脱口而出,问者微笑摇头,答者则羞愧无语。

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习惯。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习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习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习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3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叶圣陶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4

最近,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第二,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习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5

最近,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己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习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6

最近,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习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7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黄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选自《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

——选自《教育与人生》

“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选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小学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他们好的影响,是他们往后升学或者就业都得到好处,一辈子立身处世都得到好处,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

——选自《小学教师的工作》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让星星之火闪耀成横跨时空的教育恒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辑,叶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学。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读完全书,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8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9

最近,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习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10

曾经有人问过我关于《叶圣陶教育名篇》相关内容,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什么,都说过哪些教育名言,师从何人等,面对这些问题,先是大脑一片空白,接着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乎一些自己所知的教育名言便脱口而出,问者微笑摇头,答者则羞愧无语。

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习惯。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习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习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习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11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让星星之火闪耀成横跨时空的教育恒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篇12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黄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选自《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

——选自《教育与人生》

“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选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小学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他们好的影响,是他们往后升学或者就业都得到好处,一辈子立身处世都得到好处,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

——选自《小学教师的工作》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让星星之火闪耀成横跨时空的教育恒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辑,叶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学。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读完全书,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