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孔子世家读后感

2024/05/0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1

翻阅《史记》,心涌波澜 ,孔子世家读后感。 千年岁月,如在目前。

列国纷争,遍地硝烟。 权奸害国,朝代更换。

时光推延,历史春秋。 《孔子世家》万事之圣。

河图出书,凤凰来仪。 尼山诞圣,泰山北斗。

阙里孔子,坎坷一生。 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人生不幸,未能压倒。

忆孔子昔,慈母垂教。 寻师问难,昼夜苦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年奋学,博古通经。

自强不息,终成大器。 千古美名,夫子贤圣。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 首办私学,济世救时。

设立杏坛,有教无类。 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于世。 至圣之师,千古孔子。

哦吁!孔子,倡举仁政。 以德育民,主张仁爱,

推崇礼乐,和谐大同。 伟大之举,令人嗟叹!

叹惜孔子,生于乱世。 礼崩乐坏,壮志难酬。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几遭不测,抱负不改。

嗟呼!孔子,辛劳一世。 倦鸟知返,晚年归里。

删改诗书,编订礼乐。 修整春秋,排序易经。

开先学易学之先河, 创先学易学之先声。

杏坛育人,桃李满园。 弟子三千,贤者七二。

中华人物,功盖千秋。 中华文化,名垂万世。

悲呼!孔子,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心中忧愤。

死前扶门,一曲悲歌。 催人泪下,太山环乎!

梁柱摧乎!哲人委乎! 凄凄惨惨,抱琴而终。

呜呼!孔子,名垂千古, 星移斗转,地覆天翻。

沧海桑田,泰山难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叹孔子,帝王之师。 臣民之师,天下之师。

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2

读《史记·孔子世家》是读《论语》的继续。读了《论语译注》和《丧家狗》,对《论语》的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还是比较模糊,所以看《史记·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读《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司马迁把《论语》中散乱的对话通过孔子一生事件串连起来了。司马迁其他的资料来源,有《左传》、《孟子》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也语怪力乱神,至少说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种叫坟羊的怪物)、“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人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那么长)。可能原意是要体现孔子的博学多闻,但说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另外“有隼集于陈迁而死”一节也有些离奇。

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3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

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果哉?子贡曰:“夫子盖少贬焉?”子曰:“而志不远矣!”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学者之为,道也。不容于世,亦宜矣。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孔子不悦桀溺,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以此知子之执也。孔子自云:“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楚令尹子西曰:“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所言不一,所执亦异。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矢溺亦有道。”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无他,时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

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4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

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果哉?子贡曰:“夫子盖少贬焉?”子曰:“而志不远矣!”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学者之为,道也。不容于世,亦宜矣。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孔子不悦桀溺,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以此知子之执也。孔子自云:“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楚令尹子西曰:“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所言不一,所执亦异。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矢溺亦有道。”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无他,时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