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散文
亲情散文(精选20篇)
我的奶奶
文/罗跃 李艺茗
今年,是奶奶走向另外一个世界的第五年。这五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挥之不去。奶奶,你在天堂还好吗?8月24日,艺向记者讲述了她和她奶奶的故事。
我的奶奶,姓杨,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2010年3月10日10时10分,她去世了,享年88岁,属有福之人。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上个世纪中期,奶奶便嫁为人妻,生儿育女。奶奶生育了8个孩子,因生活艰苦6个孩子夭折,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两个,爸爸便成为其中一个。在那个年代,因生活的艰苦,医疗技术并不完善的年代,能够生存下来,是很难得的。我无法想象奶奶,作为一位母亲,是如何去承受自己的孩子一个个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现实。
1968年,文革期间。爷爷在这一年过世,那时爸爸刚满一岁,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整个家的担子全落在了奶奶的肩上。一个女人抚养着两个孩子,很是艰辛。那一年,奶奶得了偏瘫,大小便都在床上。这时,好心的邻居给奶奶找来了乡村医生,开了一些偏方进行医治,一年后,奇迹诞生了,奶奶恢复到了正常人一样。每当谈起奶奶这段不幸而又幸运的往事,村里的人都说这是奇迹,只有我知道,这是奶奶的福气,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
奶奶的两个孩子,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奶奶把所有帮助过她的人,都记在了心底,她想用一辈子来还。那时,奶奶在生产队食堂煮饭,她总是把锅底的糊渣留下来,悄悄包好,递给那些家里人多、没饭吃的人家。她时常在自家周边地里种些小菜,目的是让那些没饭吃的人,能够有一顿饱饭吃。乡下的老邻居都说,我的奶奶是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分给需要帮助的人。即使是生活变好了,物质丰富了,她也非常节约,不准我们有一丁点的浪费。奶奶说,那时候日子苦,现在生活好了,知足就好。
每次回老家,爸爸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新鞋子,还有各种各样好吃的,她总是放到柜子里锁起来,直至把箱子塞满,她都从未动过。等我们这些小的回去了,她就把箱子打开,一件件的翻出来,塞到我们怀里。有时候,吃的东西都放到过期了,她总想把她认为好的东西通通留给我们。以前,每次回老家看望奶奶,她都会煮上一大锅洋芋,然后坐下来,静静地看着我们吃。我们吃得再多,奶奶都会不停唠叨:“吃得太少了,怎么又瘦了。”只有我明白,奶奶不想让我们这些后人们,受到一丁点的苦,因为苦难都被奶奶一个人撑下了。
奶奶好学,识字。在生产队时,有夜校,一有机会奶奶就去听课。后来因为认识不少字,又慢慢学会了做账。奶奶用她的方式,用她的努力,养活了两个孩子,延续这个家的香火。每次离开老家时,奶奶总是在叮嘱孩子们,要把身体养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自己要有真本事。
那年冬天,最后一次见到奶奶,因病重,她已经下不了床,饭也咽不下去了,一直呻吟着。我坐在她床边,握着奶奶的手,冰冷干枯。我不敢看她,我不想她看见我哭,我知道,这是在这个世上,最后一次和奶奶见面了。奶奶一边抹眼泪一边跟我说:“保重身体,好好读书”。后来,我才明白了奶奶临终时说给我的话。爸妈离婚的事,她心里全明白,只是不说破。奶奶怕我受苦,怕我难过,她自责的是,她的身体已经不允许继续守护我了。
每次回老家时,奶奶总会早早地站在田坎边等我,听我远远地喊她,然后咯咯地一直笑着;每次离开奶奶时,她总会在田坎边一直目送着我,直至我看不见她,她看不见我。因为知道,每次回家时,我会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就大声喊她奶奶,能够让她听到;因为知道,我会在离开时,一步三回头地挥挥手,让她能够一直看见。
我的奶奶,受了一辈子的苦,却从不喊苦的老人,一个住在我心里,最亲最亲的人。
记者手记
人世间,亲情伟大、友情甘甜,爱情缠绵。唯有亲情,血浓于水,让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直至离开这个世界,亲情都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在外漂泊的人,每当受到委屈时,亲情就是拯救心灵慰藉的港湾,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所有烦恼便会烟消云散。因为,亲情能够分享快乐,亲情能够化解烦忧。
我的奶奶,一位善良、坚强、高大的奶奶形象历历在目。经历过苦难,让她变得坚强,经历过苦难,让她更加仁慈,经历过苦难,让她更懂得珍惜,经历过苦难……
事业与亲情
文/张承永
最近这段时间,我连续几个周末不是出差就是加班,一直没抽出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只能偶尔打个电话对老人表示一下问候和关心。
昨天晚上,我刚给父母打完电话,老婆就说:“这么长时间不回家看看老人,真是有点说不过去了。知道的是因为你忙,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不懂事呢。这个周末还是尽量回趟家吧,事业固然重要,但亲情也同样重要呀。”
老婆说了这一番话,我正深受感动反思自己呢,却见儿子笑嘻嘻地蹭到老婆跟前,大声说道:“妈妈说得太对了!这下我就放心了。”我和老婆对视了一眼,正捉摸不透儿子说这话啥意思呢,只听他接着说:“要是我考试考砸了,请爸爸妈妈一定记住,不能只盯着我的事业,而忽略了我们之间的亲情!”
今夜,漂泊的心被亲情温暖
文/邓文丹
今晚,夜色漆黑,心却在这片黑暗中找到了它特有的归宿。
一阵阵的蛙鸣声惊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心弦,思绪也回到了儿时。记得也是在这样的春夜里,爸爸吃完饭放下碗筷后并没有像其他家庭的男人那样喝着茶,他的心早已飞到了那片绿油油的菜地里,因为那里有他的期望和寄托。就这样,我们全家人看着他换上高筒靴,拿着手电筒,挑着水桶走向了黑暗的田野里。我在半夜睡梦中,听到开门的声音,之后,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有时候我们起床了,才看到爸爸踏着清晨的雨露,身子疲软地回到家,急冲冲地吃完早饭,忽而又不见了人影。
记得还有段时间,家里弄了个鱼塘,爸爸也喜欢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拿着工具,打着手电筒去抓泥鳅、黄鳝,倒进水塘里做种
苗。如果弟弟周末放学回来,那必然也是拿着水桶,带着满心的欢喜,跟着爸爸到田里去的。这时候我和妹妹也坐不住了,有时候就邀着同村玩得好的两个伙伴去摸田螺,几个女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脱掉凉鞋就往水里跳,管他泥塘里有碎玻璃还是蚂蝗呢。一直记得那时候的月光明亮得像一面镜子,而我们的欢声笑语一直在空中回荡……
年纪慢慢变大,就越爱回忆以前的过往。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的场景,总能触动自己柔软的心,给予自己一份薰衣草那样颜色的忧伤和感动。
那时候的爸爸体力充沛,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怎么赚钱,怎么赚更多的钱。爸爸对他的三个儿女充满期望,希望通过自己执着的毅力和决心,送他的儿女全部读上大
学,为我们三姐弟创造一片美丽的天地。现在,我和弟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妹妹还在读研,爸爸的梦想基本上实现了,内心的牵挂应该减少了许多。那时候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爸爸会有老的一天,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面容憔悴,牙齿脱光,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更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为了儿女的未来,真的可以拿生命做赌注,拿健康来投资我们的未来。
我很庆幸这次“五一”能回到家乡,陪伴爸爸,给了我一种心安,这种心安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对抗外面的工作压力,也让我的心更加柔软地去爱我该爱的人。
有时候,内心会有焦虑,总在担心着,我们来不及做到爸爸妈妈期望中的样子,然后他们就老了。但我又总在庆幸着:这一刻,他们都在。
《感恩父母》读后感
文/徐子婷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或者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就离不开亲情。古往今来,亲情曾被多少诗人讴歌,曾被多少人惦念。亲情到底有多高多厚,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感恩父母》这本书用了八部分讲述亲情。“最深慈母情”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母爱的力量。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部分,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在“父亲,最温柔的名字”这部分,让我看到了父爱无言的伟大。“心灵的港湾”这一部分让我明白,父母的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人们常说母爱如船伴我航行,父爱如远方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每天早晨起床,我总能看见一个背影忙来忙去。忙家务,忙着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忙着培养我成人成才。到单位还要忙自己的工作,她就是妈妈。我习惯了每天被妈妈照顾的生活,妈妈也习惯了照顾我的生活,我知道这忙来忙去的背后就是——爱。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爸爸的爱总是有一种安全感,让我不再恐惧,我害怕走夜路,每当晚上下课时,爸爸总是会拉着我的手,他那厚厚的手掌,宽大的肩膀,顿时让我有了力量,恐惧消失,勇敢向前,瞬间变得幸福起来。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只要有爱,有父母,我们就是宝。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的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我们不必用任何事物去比拟,也不必用任何词汇去修饰,我们只需用心去感受。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上天赋予的那份亲情。
亲情是伟大的,我感恩亲情。
葡萄园内念亲情
文/何旭
“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回到故乡的老庭院,满园的葡萄正旺,让人心旷神怡。
最忆那片葱茏的葡萄园。每年春季,洋洋洒洒的春雨一飘,枯黄的老藤上便一夜间冒出点点鹅黄。再过些时日,新绿的葡萄叶便神奇般舒展开来,迎着暖阳,尽情沐浴。很快,新长出的葡萄藤偷偷爬上事先搭好的架子,挤挤挨挨地往四方打探,给庭院带来一片浓荫。有的藤蔓还试探着爬出墙头,探望外面明丽的世界。
待到夏日,葡萄园是另一番清凉世界。每日清晨,推窗而望,葡萄叶泛着青翠的绿,将烈日分割开来,在架子下面筛出细碎的光影。葡萄花淡雅清香,一切皆清澈而悦目,俨然一幅超凡脱俗的画卷。不久,成百上千粒成串的青色小葡萄挂在枝头,颗颗挂着芳香的润露。在这静好的岁月里,沉醉在葡萄般浓密的光影里,别有一番风味。
儿时,清凉的葡萄园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玩耍嬉戏的好地方,也是家人和邻里纳凉下棋的好去处。晚上,吃完饭,我和小伙伴们总爱手持蒲扇,在葡萄园内听老人们讲故事,许多逸闻野史,至今记忆犹新。
眼下,置身老家葡萄架下,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缀满珠玑的珍宝世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黑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园都是醇甜四溢的果香。
“快吃,最新鲜的甜葡萄。”母亲端上从葡萄园摘下的葡萄,她的叫声将我从记忆中拉回。猛然间瞥见母亲鬓间的白发,心中竟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母亲的笑脸依然那么慈祥,她用岁月证明,爱就像这满眼的葡萄缀满藤,只要心中装着爱,努力让它花满枝果满藤,便能收获一生的甜蜜。
怀念那片青翠的葡萄园,怀念那份浓浓的母爱情深。
友情与亲情
文/黎宇芮
人之一生,俯仰一世,其实就是友情、亲情。此二者,人之真情也:友情为真,亲情为善。
我相信真,我相信友情。友情就像两个相离的圆,虽然有距离,没有相交点,可流露出的是浓烈的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友情。高渐离击筑刺秦王,只因他与荆轲有至深至真的友情;伯牙抚琴毁琴祭子期,只为纪念知音难觅的友情。我相信友情,友情是人与人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真的体现,真的流露。我相信会有友情陪伴踏遍漫漫人生路。高适有诗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信友情,相信会有知己陪伴人生旅途。
我相信善,我相信亲情。亲情好比两个相切的圆,有相交的一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亲情。曾国藩情真意切,充满谆谆教诲的家书是亲情,赵太后爱子,为之计深远是亲情。我相信亲情,亲情是血缘联系产生的至善之花。亲情如一杯茶,越泡越浓,散发出醉人的茶香。不论我们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亲情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避风港。杜甫有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信亲情,相信有亲情陪伴的人生征程将无所畏惧。
明月下的相思
文/苏幕哲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称“中秋”。
月下,携满怀银辉,嗅月饼香气,心灵驾驭着舒心的音乐,悠然自在,浓浓的亲情飞扬着。乡音阵阵,泥土芬芳,朴实中挽起灵魂深处的真切,热热的泪水溅起真诚的依恋。
思绪漫随月影,轻轻浅浅勾勒着静静的诉说,风儿已然离去,静寂中唯有月,清冷,孤寂,独守中天一方净土,恬静微笑。千年的思念,千年的孤独,于宽广洁净的梦境通往远方。繁华如过眼云烟,月圆之夜,是瞬间圆满的承载,幽静的小巷,秋风依然会萧瑟而至,羞涩的星影层层出现,醉入月缺月圆的巡回。
月舒展的身姿,摇摆着循环的述说,重又优雅高贵地轻轻吟咏,如露滴,晶莹爽目;如温泉,清澈暖心;如春天的抚摸,婀娜悄然,沐浴大海的辽阔,于简单的航线中泛起思绪的航船,徐徐而来……
中秋节,中国传统的团圆夜,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名句如珠光般璀璨生辉,如今,它不仅只是一个特色符号,而是承载着上下几千年的文明,集合智慧,凝聚亲情,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感人的节日。面对如此明月,祝愿普天大众合家团圆,静享人间美好生活。
这些年,我们一起错过的亲情和定格的青春
文/向阳花木
那一年,你十九岁。
轻盈、优雅;灵动、任性……在每一个日升月落的日子里让我担心、牵挂,惹我开心和生气,带我在平常的纠缠、唯美与幸福中读懂青春的轻狂、憧憬与感伤。
就这样,山高水长;就这般,山河无疆。
文字,记录了我们一起有过的甜蜜、伤感和倔强;岁月,染指了你我眉间那一点无色的期望、失落和成长。
于是,总怀念你洗脸时喜欢探出脑袋轻轻一笑的模样;怀念你呲牙对着镜子臭美的傻样;怀念你穿着睡裙洗衣、做家务时来来回回的晃荡;怀念我们只牵手不拥抱和那些一起走过的时光……
青春,是一道围墙,我们轻易、简单的在定点相遇,却又简单的在向左走、向右走后迷失了各自的方向。墙里,是我们回不去的曾经;墙外,是我们一起到不了的未来。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而我的世界,不过是你的心。”
忘不掉你低眉垂泪的俊俏,亦如忘不掉这些年有过的心酸和烦恼。生活是一座小岛,我们一个是静静等待的城堡,一个却是永远也上不了岸的潮。那些年,轻易的习惯了你小女人半懂不懂学着操持家务的笨拙;习惯了你细心添置袜子、内衣的照料;习惯了你任性地调皮和所带来的烦恼。
那些年,只有你批判、责难我的不好,却也只有你带给我最贴心的味道。于是,好多次清晨醒来时,会静静的看你睡着的样子,然后忍不住掉下眼泪;于是,不管学习、生活多么纠缠多么无力,都告诫自己认真、坚韧,要给你平静、温暖、快乐的依靠。
忘了告诉你,你和妈妈一直都是我对未来的坚守和希望,是我创造生活最坚实的动力,而努力是为了那些更加靠近你的日子。
只是,命运对我开了一个狠毒的玩笑,我们败给了地域、时间和空间,一起错失了曾经憧憬过的亲情、今天和明天。
男人最好的信仰是女人,成长最有效的良药是悲伤。终究,痛楚漫了心防,却洗涤了心灵的怯懦。在失去彼此的日子里,慢慢于苦闷彷徨中学会了独立、选择了承担。将错失的爱情埋进心底,在触目荒凉、铭心刻骨的伤疤中给自己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投入未尽的梦想。
而今,早已不再单纯;而今,也早已习惯45度仰望,但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那一段曾一起走过的时光,不会忘记青春的热烈、坚持与惆怅,不会忘记带你一起兑现当初有过的祈望。
就算,当幸福来敲门,你却已经不在家;哪怕,完成了心愿会映照满地伤。但,这是回馈那段岁月、那段青春唯一的报偿。
风,停了,云知道;爱,走了,心自然明了。年华的流逝让我们可耻的成熟,当初有过的记忆会慢慢消褪,但总有一份思念和牵挂不会嫌时间太过漫长。每一次看你偷偷来我空间又快速删除痕迹,会一阵心酸、一阵心疼,会默默在心底问你:这些年,过得好不好?
“亲爱的,我多么幸运,人海中能够遇见你。亲爱的,我多么盼望,每一天在这里永远永远有家的感觉……”。错过了总会留下遗憾,总会有些心酸,亦如你知道我现在的女朋友后,直白的说声“有些不爽”,亦如你说要结婚时我只是淡淡的说“好好过你的日子”,却在挂断电话后泪流满面。
那些年,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这些年,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慢慢的,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我也早已不在夜里安静地凝望文字中那些无家可归的忧伤。终究,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当知道你有人疼、有人爱,一样会心酸的幸福。
中秋亲情渐浓月渐圆
文/徐静媛
秋意日浓,中秋又至。糕点铺里好多人已经在排队加工月饼了,老远便能闻到那股香香的独有的月饼味道。每到这时便不由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故去的父亲,想起那些经年往事。
我小时候好静,不爱跟伙伴们出去疯跑。中秋月圆之夜,哥哥姐姐都跑出去跟孩子们在场院里玩,钻在莜麦秸里捉迷藏,享受月光的沐浴。而我只是鼻子尖儿扁扁地贴在小方格窗的玻璃上,看月亮幽幽地悬在天空。这时候父亲用他那惯有的慢腾腾的脚步走过来,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香槟果放到我手里,脸蛋红红的槟子被父亲用线绳拴着把儿,香味飘出好远,我便抓着线绳的一头,一会儿绕着果子转圈,看那圆圆的红红的“陀螺”转成一个飞旋的圆圈,我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一会儿放在鼻子下贪婪地、使劲地闻那扑鼻的果香。在我的记忆中所有的水果里唯有槟子最香,父亲会把几个槟子放到家里唯一的两节红木柜里,只要一揭开柜,一股香甜立马钻入肺腑。都快到冬天了,那几个槟子还好好的,我想闻味儿了,就把柜压个缝,任那独有的果香自柜子里飘满小屋,我则使劲地吸鼻子。
记得我8岁时,母亲说用脸盆盛了清水照月亮,从水中能看到月亮里有小白兔在捣药,还有吴刚不停地砍桂花树。我端了多半盆凉水,院里院外换好几个不同地方,在脸盆里专注地找,却总是看不到母亲讲的故事里,所谓的白兔和砍桂花树的吴刚,更不要说美丽的嫦娥,但是嫦娥却一直在我心中。我常常想,要是有嫦娥姐姐的美貌那该多好!
中秋节晚上,每到月儿爬上了中天,娘准备照月的供品,让父亲把几个孩子都喊到院里开始祭月。小红木供桌上两只红蜡温柔地亮着,像在对我说着什么;红烛之间是剜成花篮造型的西瓜,后面立着大团圆饼,娘说这是照月饼。周围的小瓷盘里是白面做的各式各样的小馍,还有满满摆放在碟中的葡萄和槟子等水果。桌角放一杯茶水,那茶特红,是湖南外公寄来的砖茶。供桌的最前面是一个碗,里面放了多半碗小米。父亲点着三炷香,对着天空中的圆月拜了三次,然后把香插到米碗里。然后母亲也点着三炷香,一边对月鞠躬一边把自己的愿望告诉月儿。
烟香袅袅,一缕缕飘向清朗高远的天空,传递着对月亮的虔诚,又似乎倾诉着对远方亲人的期盼。我凝望着那轮明月,真想知道月亮里面到底有没有玉兔,长大后才知道只不过是个传说。
祭完月亮,母亲把供品给我们五个孩子每人分了一份。娘用大铁锅烙出来的月饼虽然扁扁的,边缘没有棱,正面也没有图案,远没有商店的好看,但是对于我们姐弟五个来说简直胜于蟠桃盛宴。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感觉。
20年前搬到县城后,由于环境等原因,家人供月的习惯停止了,但父母那份对月的虔诚却丝毫未减。他们肯定在心里进行着拜月的仪式,祈求着全家团圆,儿女平安。母亲每到中秋月圆,总会打开话匣子讲起跟父亲在一起经历的苦辣酸甜,讲起拉扯我们五个孩子经历的艰辛,讲起那些年拜月的趣事。这两年,母亲对父亲回忆的少了,口中不离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子,远嫁外地的两个女儿。她对中秋的期盼再不是“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而是希望她的几个孩子每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轻柔的月光撒进房间,《弯弯的月亮》轻柔地唱着。一首歌,一杯茶,历历往事竟然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有种热热的东西盈入眼眶。凝望着一轮明月,脑海中幻映出的是母亲盼儿归的热切神情,幻映出的是在外工作、生活的姐姐、弟弟在中秋前夕赶回家与老母亲团圆的画面。
月到中秋分外明,愿每个在外奔忙的游子,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到父母身旁,吃一牙老爸老妈备好的月饼,陪老爸老妈到月色中走走,远望高天,听听他们跟月亮仙子的对话。
亲情就在身边
文/陈璐
每当一个人走在大街上,风“呼呼”地吹来了,多么凄凉啊!一片一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哦!原来是秋天已来临,多么孤寂的季节,就如同我没有一丝丝温度的心。已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走在大街上,只是感觉爸爸妈妈那温柔和蔼的脸庞已变得越来越陌生。
如果你想问我,家在哪里?我会告诉你,家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家了。自从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后,简单的只是几次通话。那丰富多彩的红色已不在,取而代之的只是白色,单调的白色。每次与妈妈通了话,我都会大哭一场。我真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我爱你们。”可是说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这么难,它流着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果我说了之后,母亲会怎样呢?她会不会感觉到我的孤独。为什么?别人都有父母的疼爱,可我虽有父母,但是从7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我多么想有父母的疼爱,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呀!
在大街上,有三个人走在一起,旁边的两个是爸爸和妈妈,中间是个女孩,多么温馨的一家啊!我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一个家庭该多好!那该是多么的幸福啊!”想着想着,小女孩忽然跌倒了。但是她没有哭,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是在夸小女孩:“你真棒!”我稳住步伐,脑海中忽然想起发生在家中的一件事:国庆节放假了,爸爸妈妈都在忙来忙去,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闲着。妈妈走过来对我说:“要是没有什么事可做,那就赶紧去写作业吧。”说完,我就向房间走去,可是妈妈还是有些不放心,就对我说:“还是我监督着你写吧。”写着写着,我有一题写错了,妈妈就仔细地为我解析。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有些不耐烦了,我就乱写一通。妈妈就对我说:“错了那么多,你是不是不想学了?”我就对妈妈大吼:“你不用管我。”妈妈就狠狠地打了我一下。我哭了,虽然妈妈打了我一下,但那也是对我的一点教训。后来我们就去了大姨家。大姨说:“你为什么不吃饭。”我说:“我不想吃。”后来妈妈小心翼翼地给我端来一碗饭,我本来是不想吃的,但是这是妈妈第一次为我盛饭,我就端起来吃了。那时我妈已患病一年多了,我不应该对着妈妈那样大吼大叫,真想对妈妈说:“对不起。”可又很难说出口。
第二年的秋天,我又走在那条大街上,心里却多了一分温暖。秋风吹起,看到那漫天飞舞的枫叶,我觉得亲情并没有离去,它已在我心中筑了巢。
其实,亲情每时每刻都在我的身边。
今夜,漂泊的心被亲情温暖
文/邓文丹
今晚,夜色漆黑,心却在这片黑暗中找到了它特有的归宿。
一阵阵的蛙鸣声惊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心弦,思绪也回到了儿时。记得也是在这样的春夜里,爸爸吃完饭放下碗筷后并没有像其他家庭的男人那样喝着茶,他的心早已飞到了那片绿油油的菜地里,因为那里有他的期望和寄托。就这样,我们全家人看着他换上高筒靴,拿着手电筒,挑着水桶走向了黑暗的田野里。我在半夜睡梦中,听到开门的声音,之后,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有时候我们起床了,才看到爸爸踏着清晨的雨露,身子疲软地回到家,急冲冲地吃完早饭,忽而又不见了人影。
记得还有段时间,家里弄了个鱼塘,爸爸也喜欢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拿着工具,打着手电筒去抓泥鳅、黄鳝,倒进水塘里做种
苗。如果弟弟周末放学回来,那必然也是拿着水桶,带着满心的欢喜,跟着爸爸到田里去的。这时候我和妹妹也坐不住了,有时候就邀着同村玩得好的两个伙伴去摸田螺,几个女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脱掉凉鞋就往水里跳,管他泥塘里有碎玻璃还是蚂蝗呢。一直记得那时候的月光明亮得像一面镜子,而我们的欢声笑语一直在空中回荡……
年纪慢慢变大,就越爱回忆以前的过往。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的场景,总能触动自己柔软的心,给予自己一份薰衣草那样颜色的忧伤和感动。
那时候的爸爸体力充沛,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怎么赚钱,怎么赚更多的钱。爸爸对他的三个儿女充满期望,希望通过自己执着的毅力和决心,送他的儿女全部读上大
学,为我们三姐弟创造一片美丽的天地。现在,我和弟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妹妹还在读研,爸爸的梦想基本上实现了,内心的牵挂应该减少了许多。那时候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爸爸会有老的一天,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面容憔悴,牙齿脱光,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更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为了儿女的未来,真的可以拿生命做赌注,拿健康来投资我们的未来。
我很庆幸这次“五一”能回到家乡,陪伴爸爸,给了我一种心安,这种心安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对抗外面的工作压力,也让我的心更加柔软地去爱我该爱的人。
有时候,内心会有焦虑,总在担心着,我们来不及做到爸爸妈妈期望中的样子,然后他们就老了。但我又总在庆幸着:这一刻,他们都在。
亲情年味浓
文/林国强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节了。
我特别想爸爸妈妈。脑海里常会浮现与他们一起吃团圆饭的情景,感受那份难忘的浓浓的亲情。在这渐进的年味中,我突然明白,自己内心对亲情的渴求,竟是如此强烈。
二十年前,每到除夕夜,我们兄妹仨携全家都会到爸妈家去吃团圆饭。母亲总会忙里忙外,我帮衬着做些下手活,开席后我会第一个给母亲敬酒,晚饭后与母亲聊一聊,再陪老爸玩会麻将回家。望着笑如花的爸爸妈妈,全家真的很开心,尽情享受这种浓浓的亲情。与其他人相比,那时的我是幸福的。感谢亲情为我带来微温和所有的感动。
每逢佳节临近,爸妈对亲情的渴望和期盼,那一 份 牵 挂 真 是 难 于 言表。爸妈离退休在家待久了,每遇休息日和佳节,我们兄妹仨总会轮流看望,俩老马上就精神焕发。因为,对常年生活在家的爸妈来说,儿女的探望和问候,是最看重的。
生活中,亲情就如一盏明灯,在悄无声息中照进我们内心的每个角落,或明或暗间,安抚着疲惫的心灵和神经,警醒我们即使在冷漠的社会中仍存在的温暖。当我们在这滚滚红尘之中,承受人世间的种种磨难与挫折,心力憔悴,唯有无私的亲情能带给我们内心真正的温暖。亲情,无求回报,从来不会,它是需要一辈子来读懂……
随着爸妈年岁递增和身体原因,显然不能在家操办团圆饭了,后来还是我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免得给爸妈添麻烦,我们兄妹仨大家轮流做东去饭店,然后返回爸妈家叙亲情,一直延续至俩老离世。如今,春节年年过,只是除夕夜的团圆饭,少了我们最想念的敬爱的爸爸妈妈。
虽说爸爸妈妈去世已好多年,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默默无闻的爸爸妈妈的身影就在我面前变得高大清晰,那份淋漓尽致的亲情倾泻在我的面前,我对亲情的理解更加深刻,作为长兄的我始终牢记俩老生前的教诲,“兄妹永远要团结,亲情比啥都珍贵!”我们兄妹仨延续父母的好传统,身教言传,因为,小辈们看着呢。如今,我可以告慰在天堂的爸爸妈妈:我们兄妹很团结,一切都很好,请俩老放心。
人的一生,亲情占的比重应该比爱情和友情都多且重,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无可分割的血缘情,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但是却不会因为我们的疏忽而减少,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悄悄地撞上心头,让我们的心在喧嚣红尘的冷眼讽喻中不再那么冰凉。在我心里,亲情,它虽不如爱情热烈,也不如友情那么醇厚,但它会为你担心、向你关心、替你懆心、想你欢心、逗你开心、请你放心。懂得亲情才是难得。亲情是一种享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亲情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亲情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春节,让我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幸福感。品年味,悟亲情,让我的心灵得以成长,对生命的认识也藉此有更精辟的见解。那心头流淌的文字与思绪,在深情追忆爸爸妈妈的同时,也是那亲情小小的芬芳吧?
亲情最可贵
文/李燕玲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整日都无精打采。到了晚上,更是头晕目眩,渐渐地,我不由自主地进入梦乡。
蒙胧中一束耀眼的光把我射醒,睁开眼,只见妈妈站在电灯下,再一看,妈妈在分药。这时妈妈伸了个懒腰。我原以为妈妈是去睡觉,可她却拿好药,拿着倒好的一杯水,见我醒来,连忙说:“给,你先把药吃了再睡吧!”妈妈的脚步缓缓地走来,恍恍惚惚地。她把水和药递给我之后拖着脚步回房间了,看着妈妈疲劳的身影,我久久不能入眠。
亲情是无价的,任何东西都买不来亲情。失去了亲情,没有了亲情的关怀,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亲情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情意,它可以为你驱寒冷,让你感到温暖;它可以抹去你心中的伤害,使你感到舒心;它可以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你渡过难关……
亲情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没有亲情的生活是乏味的。如果没有人照顾你,这是多么孤单!亲情是无价的,去珍惜亲情吧!
亲情,难以割舍
文/梧桐
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却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高耸的树木,五彩缤纷的落叶,平顶的房屋,还有屋顶上堆得高高的玉米。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可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先生每次提及他家族辉煌历史的时候,都会不无怜悯地看着我:你们姐弟真可怜,长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老家在何方。
前些年,读席慕容的《乡愁》,有这样一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模糊的怅惘”,多贴切的字眼,突然之间就触动了我,于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感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恰如“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曾经有过一次和老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是十九年前,我在济南读书。趁五一放假,我心血来潮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一趟聊城,看望正在聊师上大学的姑姑和刚参加工作的叔叔。没通电话,也没有书信联系,连半个招呼都没打,我就坐上了由济南通往聊城的汽车。聊城是个古城,民风也很淳朴。在好多热心人的引领下,我没费多少周折就打听到了聊师,见到了比我年长几岁的姑姑。老家离聊城市还有接近一百里路,在是否带我回去这个问题上,叔叔和姑姑没有达到共识,我也没有坚持。或许是因为交通的相当不便利?也许是那时年轻的他们和我一样,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亲情的可贵?已经走得那样近了,却又要无奈地远离。仅仅是一念之差,这份遗憾就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光阴。老家的爷爷奶奶抚摸着我在环城湖边笑颜灿烂的照片时,泪眼婆娑地叹息不已,我那不懂事的叔叔和姑姑自然少不了一通责备。
车上的导航仪一路顺畅地把我们带到了八百里外的教场铺,在通往村庄的道路上,它却是矜持地再也不肯言语半声。高科技还远不能普及到每个边角旮旯,还得借助最原始的问路方式。朴实善良的家乡人啊,他们的热情劲儿真让人感动。看那些正在匆匆赶路的行人,急忙停下车子;悠然在道路旁逗弄孩子的大妈,眯缝着的眼睛里盈满笑意;还有那在屋顶上晾晒农作物的大嫂,恨不得从屋顶上跳下来为我们指路。
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还有弟弟妹妹们早已在路边守候多时了吧。车刚停下,他们就围了上来。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爷爷奶奶拉住我的手,亲切地叫着我的名字,问长问短。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说着笑着。两个小家伙兴奋地围在老爷爷老奶奶身边连蹦带跳。笑容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抬头,蓦然发现老人的眼角里分明还在闪动着泪花。
“这地方我肯定来过。”小侄子清脆的话语引得全家人哄然大笑。是在梦中吗?“真的,也有这样一颗石榴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大石榴,那石榴还是甜的呢。”小侄子用手比划着,天真地望着大家。
饭,吃了什么,基本没什么印象。话,说了不知道有几箩筐,也无从称量。
挂在正屋墙上的两个大相框却是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些黑白的彩色的相片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沧桑,大都已泛黄。仔细地搜索寻找,竟然发现了几张连我自己都没见过的老照片,从我几个月大,到两三岁,七八岁,十几岁……一直到我结婚时。可能因为我是他们的长孙女吧,爷爷奶奶对我倾注了那么多的关注,尽管这关注遥远得触不可及。相框的中间是我年轻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和年幼的弟弟一家四口的合影,大约近三十年了吧。记得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心想,每次收到远方寄来的照片时,爷爷奶奶是怎样小心翼翼地取下相框,如何拧开后面的螺丝,把新照片镶进去,然后又是如何端端正正地重新挂在墙上。多少年来,老人一次次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时,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还是酸涩的?这是老人的一颗心哪。再看爷爷奶奶那满头的银发,菊花般的笑脸,不觉心中怅然。
“看这院墙,这门楼,还是85年你爸回家的时候垒的呢,我帮他搬砖。”大姑看我在发愣,赶紧拉着我的手,走到院子里,小声地给我诉说多年前的事情。我悄悄地转回头,看见奶奶正拉着妈妈的手,开心地笑着,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幸亏她老人家没听见,要不然会作何感想?“没事了,”大姑及时打消了我的顾虑,“昨天你奶奶还在念叨呢,怎么就单单缺一个人呢?为你爸的事,她去年病了整整一年,明显地消瘦了许多。在全家人的劝说下,今天终于开晴了。”
带着相机,走在通往孟尝君遗址的乡间小路上,我和先生再一次成为了村里人关注的对象。他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俩,我很随意地冲他们笑笑。相互一笑,没了隔阂。“你们是外地来的吧?”他们终于善意地提问了。“不,我的家就在这儿。”我自豪地回答。
正如有人所说,爱情会因时间的无情而随波逐流,友情会因为不堪重负而渐行渐远。唯有亲情,即使你把它伤得体无完肤,它依然会不计前嫌地为你守候。
我终于知道,无论我飞得多高,走得多远,我的老家在这儿,我的根永远在这儿。这片依然苍凉的土地,是我的故乡。
亲情永不下岗
文/乔伟伦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就开始上岗,你用爱温暖了我成长的每一天。“姥爷,我要吃像腰带那样宽的山楂糖!”少不更事的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却让你在大热天顶着烈日跑几家店。“你呀!哪天他让你上天摘月亮,你也去把它摘下来?”姥姥总是这样说你,而你却倔强地回答:“如果真是这样,为了他,我还真愿意试一试!”“真拿你们俩没办法!”姥姥笑着摇摇头。
如今,时光悄悄偷走了你的年华。许多事,你开始感觉力不从心。
那天,天空突降暴雨,我在校门口,极力从人群中寻找你的身影,但你没来,直到姥姥撑着伞向我走来。“姥爷呢?他怎么没来?”我急切地问道。姥姥强忍住泪花对我说:“孩子,姥爷病了,老了,他再也无法照顾你了!”我的心中顿时刮起了狂风暴雨:“怎么会?那么强壮的姥爷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我不愿面对!我承认是我太依赖你,害怕失去你!
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当有一天,你成了我的孩子》,我终于明白:由于岁月的侵蚀、病魔的纠缠,你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照顾我。是时候让我来照顾你了——就像原来你照顾我那样。
从那时起,妈妈说我长大了:当你吃饭时,身边多了一个不时给你夹菜的我;当你坐车时,身边多了一个小心搀扶你的我;当你被往事所纠缠烦恼时,身边多了一个和你说话聊天的我……
姥爷,就算时光带走了你对我所有的记忆,但你对我的爱,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之间的亲情永远不会下岗!
父母是年
文/王忠范
小年刚过,单位里的小林就买了火车票,打点好东西,早早回家过年去了,一副归心似箭的表情。他说没准儿父亲正站在门口张望,盼他回家呢。而人到中年的老刘,因为主管办公室工作,杂事多,挺忙的,恐怕难以带着老婆孩子准时到家,心急心乱。他给家里打电话说明情况,母亲说:“啥时候到家都行,回来就好。”
看来,中国人大多数都想回家过年,这也是家中老人渴盼的。过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意义,其主要内容应是讲究大团圆,创造阖家欢乐的氛围。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品年味儿,同享新春,既温暖又和谐亲近,自然喜气洋洋、快乐融融了。唐高适《除夜作》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戴叔伦也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诗句。类似这样游子未归而伤感痛叹的诗很多,说明古人分外看重回家过年。而现代社会取向繁多,生活节奏加快,行色匆匆,忙碌浮躁,便渐渐淡化了回家过年的千年习俗和思想情感。好些人利用现代社会的富有与先进,或寄钱寄物,或网上问候,或打电话、发短信……使年味儿和亲情大打折扣。
有位女作家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年。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确,不管你官位多高、怎样富有、名气如何大,也不管你多忙、多远、多难,春节时都该千方百计回归家的港湾,实现团圆。如此,父母释念,兄弟姐妹和美,孩子们欢天喜地,这才是年的圆满。年绝不仅仅是酒肉、饺子、春联、鞭炮等这些形式,重要的是“过”的过程、心情与气氛,从中体味文化、亲情,享受家的幸福和年的吉祥、欢乐。回家过年,必须突出孝敬,陪陪父母听听教诲,让老人顺心、悦心、放心。千万不可把自己当成“客人”,不做什么,一切只等现成的。
“生命中最宝贵的不是狂欢,不是金钱,而是浓浓的亲情。”记不清这是谁说的,但是句至理名言。中华民族有许多的规矩方圆都是情深意重的,都充满道德品行的内涵,到什么时候都应延续、发扬,这与现代社会的先进、时尚无关。就是思想观念再前卫的人,过年时也会产生乡情、亲情、友情的渴望,人间血脉之情总是难以磨灭的。春节时,凡有可能,就该回家,因为父母是年。
亲情
文/周雪梅
真心地照看,倾情地守候,是最容易让人感动的,尤其是在生病时,最需要亲人的照顾和安慰。
记得一年前的中秋节,我得了重感冒,全身还起包包,又疼又难过,连续发了几天的高烧,让我有点神志不清,说起了胡话,这可吓坏了爷爷奶奶。因为我,他们不仅没有过上轻松快乐的节日,还整天整夜呆在医院里陪我,守候在我的床边,不时地问我哪里不舒服,看吊瓶里的药水是否快输完了,是否要叫医生。等有好转了,爷爷奶奶征得了医生的同意,我们就回到了家,可是每天早上还要到医院去打针、输液。身体是极度地不舒服,有时还会让我的脾气爆发,还会对爷爷奶奶发脾气,而且还乱砸家里的东西。爷爷奶奶做的饭菜是最好吃的,但由于生病,我一点胃口都没有,即使再香再好吃,我也不想吃。有时经常让爷爷奶奶担心和着急,生病的我,有时晚上很冷,盖了两床被子还是冷,出太阳也还是冷。害得爷爷奶奶在大白天还烧火给我烤,现在想起来,我那时把爷爷奶奶害得好苦好苦啊!
后来,我的身体有了大大的好转,有的时候爷爷来陪我,爷爷还跟我说:“不要担心我们的身体,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时是奶奶来陪我,有时是他们两个一起来陪我,看着他们憔悴的面孔,我忍不住想哭出来。奶奶既做饭又要照顾我,爷爷也一样。他们为我做的让我感动,也让我感到愧疚。
我知道,亲人给予的爱是永远无法偿还的,我会好好地珍惜、保存。
思念与惆怅
文/韦良秀
清明,紧挨着四月的足尖,又一次向我们走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脑海中总会滑过一些熟悉的身影。那些记忆中的留存,在这一刻更加清晰生动,只是未等我伸手留牵,心底翻腾的触痛早已顺着眼角溢出。
千百年来,清明总与思念息息相关。缕缕青烟在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晕染开来,暖暖的春意和淡淡的惆怅在心中缓缓升起,这似乎是每年都要经历的清明情结。清明,是一个悲凉的词语;清明,是一个闻之断肠的节日;清明,是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这一天,让你听见风声、雨声和鸟儿的歌唱,让你看见清晨的露珠、傍晚的阳光以及郊野上走过的人群。
“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捧着鲜花,提着祭品,沿着山道,顺着花溪,迎着春雨,脚步急匆,走向深处的山林。一路上的感叹,稠密了清明的节气,而心中的悲痛,却稀疏了头顶的雨丝。那丝丝细雨,更在人的心里平添了几分忧愁。怀揣一缕对逝去亲人的念想,任光阴的柳笛吹响一世的希冀。那路边的迎春花,不止鲜亮了人间的哀思,更在闭目孕育骨朵的修行里,让颜色铺展出深深的凝眸。清明时节的呼唤,把一颗欲滴的泪挂在思念的花瓣上,濡湿了太多往日的岁月。
年年鸢飞草长,年年春色烂漫,那些断断续续的片断也会在这个时节再现于脑海之中。先人们在世时的种种好处,在这个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对他们思念的同时,也会得出很多人生启示:我们不仅仅要怀念那些已经离开的亲人,更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都能在有生之年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世代流传有序的清明,是亲情与血缘情感上的清明。对于崇尚亲情和文明礼仪的中国人来说,清明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割舍的节日,是一个悼念、追思亲人的机缘。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种习俗也会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一天,生人在墓前与先人对话,感受过去那难忘的如海亲情,咀嚼着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揉进亲情的馍香
文/雨中彩虹
夜晚,突然空气中飘来一阵久违的“馍香”,那是一种用“酵子”做的馒头的香甜味道。闻到这香味,我的心底顿时升腾起一股浓浓的乡情。馒头的香味牵引着我的思绪,让我仿佛回到儿时的故园。
儿时的故园虽然不富裕,但在那炊烟袅袅的地方,充满着温馨和快乐。屹立在院子里的两个枣树上每年收获的大红枣是迎接新年奶奶做的圆圆的馒头里的夹心。是做枣花馒头的主要材料。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每到腊月大人们置办年货,其中一项是蒸馒头。
蒸馒头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事情,因为怕买馒头浪费钱,奶奶就做手工馒头。
奶奶是一个蒸发面馒头的能手。她是怎么做的呢?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她先抓一把自制的“酵头子”,泡在一碗温水里,等“酵头子”泡松软,充分和水融合后,就加入面粉,边加边搅拌,放置一段时间,待伴有面粉的酵母水上冒出很多小气泡时,奶奶第二次加入面粉,搅拌。再放置一段时间,酵母面糊中再次冒出很多气泡。奶奶便会拿出一个红盆,放进几碗面粉,把碗中的酵头子面糊全部倒进面粉中,用温水把碗涮干净,也倒进面粉,用双手将酵母面糊与面粉搅拌均匀,揉搓,并时不时地把手放进温水里湿几下,继续和面,揉搓,直到奶奶把面团揉得光光的,盆子里光光的,手上光光的,她就会自言自语:“和面要做到三光。做出来的面才好吃”。我就会好奇地问:“奶奶,哪三光?”听到我的话,她会说:“你是小孩子,哪会知道。三光是:面光,盆光,手光。”
奶奶把和好的几盆面盖上盖子,上面捂上棉被,两天以后,面开了,奶奶会先在案板上撒一些干面粉,然后把盆里的面都扒到案板上,用干面粉把盆里的面清理干净,便开始一遍遍对案板上的面进行揉搓,揉成面团,直到把面团中的空气排出后,才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状,她左手把着面,右手把长条的面分成等分的“馍剂子”然后对每个“馍剂子”进行揉搓,按扁,把大红枣装进里面,捏好,再撒一些面粉,双手团馍,转了七八圈,才做成一个馍馍。当案板上全是一排排站得整整齐齐的“馍士兵”时,奶奶就说:“让它长长”。等生馍长到两倍大时,妈妈把水烧开,奶奶把生馍放进篦子上,半小时后,就会闻到新鲜的“馍香”。
每年一般是蒸完4锅馒头。最后把蒸好凉凉的馒头放在缸里面过年自家人食用,还可以招待客人用。
奶奶很疼爱我们,她每年蒸了四锅馒头以后,就会专门做枣花馒头。她先把面搓成细长条,然后把长条的面弯曲成梅花形状的图案。在梅花的正中心放一颗红枣,梅花的五个花瓣内各放一颗红枣。当梅花图案的枣花馍馍蒸熟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白白的梅花上红色诱人的大红枣,看着真的是一种享受!越看越想吃啊!
记得每次奶奶把热馒头从锅里拿出来,一放进“兆头子”里,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馒头就吃。等奶奶把菜炒好,稀饭盛好,一家人正式开饭时,我们早已吃半饱。奶奶看着我们这样狼吞虎咽地抢着吃馒头,便会一面责怪我们只顾吃馍,没吃上菜,会影响身体健康,一面笑得合不拢嘴。妈妈这时候就会说:“你奶奶做的馒头太好吃了,你们只知道抢馒头,把菜剩下了。下次吃饭你们要吃馍,菜都要吃,不能偏食。”妈妈嘴上在批评我们,实际上她也和我们一样,一说吃饭,她也是先拿馒头吃。这时候,我和弟弟就会告诉奶奶:“奶奶,看妈妈也是先吃了大半个馒头才开始吃菜呢。”妈妈就会狡辩说:“你们看错了,我是先吃几口菜,喝几口稀饭才吃的馒头。”听到妈妈的狡辩,奶奶就回扭过脸去偷着乐。我可看得清清楚楚呢。
光阴似箭,转眼我已经长大,奶奶也撒手离我们而去。在没有奶奶的日子里,我们再也吃不到那津津有味的馒头了。
结婚以后,我曾做过多次蒸馒头实验。做出的馒头表面上看起来和奶奶蒸的馒头极为相似,但吃起来口感却相差甚远。我细细回忆起奶奶做馒头的整个过程。“不差呀?为什么味道远不如奶奶的馒头呢?”我说。细心品味,我知道了原因。因为我爱奶奶,在奶奶做的馒头里咀嚼到了奶奶对家的付出和爱,那馒头的味道是亲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是奶奶爱的芳香留在我心中的永久记忆。
朴实无华的手工馒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机器做的馒头所取代,在岁月的长河里演绎着悲欢离合。今日闻到那久违的馒头香味,想起已在天堂的奶奶,想起奶奶那揉进亲情的馍香,我不仅潸然泪下。我再也吃不到带有奶奶芳香的馒头了。我朝着天堂里奶奶所在的方向鞠躬,默默祝福她在那里一切安好!
感谢亲情
文/李敏
我要感谢亲情,它使我成长;我要感谢亲情,它让我坚强;我要感谢亲情,因为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亲情是山,我则是山上的小树。是山为我遮风挡雨,是山给我成长的空间,让我在风雨中不倒,是它让我享受着白天的日光,欣赏皎洁的月光。是它给了我最好的成长环境。
亲情又像奔腾的流水,而我是水中的一条小鱼,随着河流奔向大海。一路上,听着泉水叮咚,听着鸟儿鸣叫,看着花儿开放,是它赋予了我生命。
家,永远是我最好的归宿,当我累了回到家,听到父母温馨的问候,就会觉得精神抖擞,忘记所有的烦恼,我想这就是亲情的魔力吧。无论相隔多远,还是心有灵犀。
如果把亲情比做一种花,那么它就是茉莉花,它清雅高贵,是平凡的,散发的也是淡淡的清香,那份浓浓的爱,这就是它的伟大!
亲情的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
亲情像滔滔江水,连绵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