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雷雨》有感

2024/05/0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雷雨》有感(精选3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雷雨》有感 篇1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感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知地犯下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都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周萍、周冲、四凤死了,鲁大海与生父周朴园反目,两位母亲亦走向了崩溃。

矛盾环环相应,扣人心弦的同时,却做得那般自然,似乎从一开始我们读到雷雨时,面前就有这样一幅画面: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异的电煽动着淅趋紧张的空气,忽然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考时,当头响起了一个炸雷电闪雷呜,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这像是寓示剧中人物之间的危险关系。

看完故事,我很矛盾,我问很想知道这场悲剧谁是制造者?蘩漪吗?还是周朴园和鲁侍萍?可细细想想,他们又有什么错呢?

蘩漪在《雷雨》中有些扎眼,但她浇不灭的热情和颗强悍的`心让我喜欢她,尽管她的漂亮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不是所谓的“可爱”女性,她是辛竦的,尖锐的,有魅惑力的,甚至她就是所谓的魔。可能正因如此,我喜欢她,她为爱不惜一切,她的执着我从内心敬佩,他们都没错,他们只是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可谁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呢?我渐渐开始发现或许是封建社会所谓的门当户对害了他们,或许当时朴大少爷娶了鲁侍萍,那么今天也就不会发生这一幕的哀嚎。

今天的社会布满着阳光,驱散了过去的阴霾,现在的天天对恋人都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彼此是自己的选择,我希望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再会奏响雷雨天特有的隆隆乐奏,因为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读《雷雨》有感 篇2

何为悲剧?悲剧就是将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合上《雷雨》的最后一页,我的心情无疑是复杂而又沉重的。抬头看了看天空暗淡的星光,脑海里的影像却久久挥之不去。我不知道是否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狂风霸道的席卷着天地,似是要毁灭一切;雷雨交叠,奏响的是最后的哀乐。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四凤,得知即将与自己共度一生的竟是自己的亲哥哥,不堪忍受打击冲入雨中,去不辛触电身亡。我想知道她在那最后一刻是否后悔过?她单纯的幻想甜蜜的爱情,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以至于一心在勾勒辛福蓝图的她,却忽视了和睦下的波涛汹涌。可当残酷的现实,像被接开伤疤一样,一层一层的接开,相信她痛得不只是皮肉,涌入心头的更是无法言喻的苦楚……。

同样是一个为爱情撞得头破血流的女人,疯了才是她——繁漪最终的归宿。繁漪惹人怜楚的外表下,有着一种极端,敢爱敢恨的性格,从骨子里流入出了无法抑制的.蛮力,这使她忽然做出了不顾一切的决定。为了留住心爱的人——周萍,她将自己与继子畸形的恋情告诉了自己的亲身儿子——周冲,那她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呢?繁漪的一生是有爱恨交织而成,对周萍的爱,对周朴园的恨,一点一点编织成了繁漪破碎的人生。她周身无不透着冷漠,妖娆,诡异的气息,散发着最凄美的寒冷,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中最深处的共鸣。正如曹禺先生评价的那样:“繁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的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

周朴园无疑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30年前,他同侍女侍萍私下相爱了,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因周家父母的反对,硬是把侍萍给逼走了。侍萍怀着满腔的悲愤抛下大儿子,抱着小儿子投河自尽……因果循环,造化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因,哪儿有后来悲剧发生的苦果。周朴园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代表了冷股无情的资产阶级,是整本故事的矛头指向。

就如别人称赞朱迪-皮考特的作品那样。曹禺他借由家庭的疏离,情感的背叛与救冷峻地描写出旧社会的大家庭中无所畏惧却有恐慌的微妙的心理变化,令人感概万千。更令人称赞的是他以毫不矫情的文字,令人心碎的情节,使一个万般纠结,焦灼悲伤的故事曲折丰满,将读者的胃口一直吊到了最后。

读《雷雨》有感 篇3

读完《雷雨》,我的内心似乎有太多的感慨,我总是想曹禺先生要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人世间的残忍,这种社会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

故事发生在夏天,夏天是个闷热又让人不安于状得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夏天的时候,炎热高高升起,天空变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即使不是头破血流地回去,也是将自己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这样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但是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她们前者才显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间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了两个极端的阶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会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故事的开始是回忆,开局便给读者留下了种种悬念,楼上的夫人是谁?为什么会那个样子?楼下的太太又是谁?为什么每当腊月三十他会总到窗前观望然后陷入深深的冥思?她盼望的是什么?这一切的疑问每一个读者不会不想弄明白,这就要求每个读者必须读下去以揭开这种种谜团。

周朴园,是矿厂的董事长,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所以在他的性格方面也处处为“绝对权威”这四个字服务,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在现代社会里演出这一幕封建家庭的悲剧,周朴园的性格或许只能从它对女性的态度上来反映,他年轻时爱上了自家的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但是为了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尽。尽管可以说此事主要是封建家长做主的,但周朴园本人似乎没有做出任何形式的反抗,而是默然的接受了,这就是他要在周宅内摆着侍萍的照片,以及她爱的那些家具,甚至保持着夏天不许开窗户的习惯,这家人包括仆人只是觉得有一点奇怪,但没有知道这故事里的故事。

前面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的小姐就是后来周朴园的妻子周蘩漪。蘩漪的出场我记得作者是用了这几个词的,它们是“文弱、哀静、明慧”。可以说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女性。蘩漪由爱到恨、由倔强到疯狂的转变就已经是一部悲剧了。她是不顾一切的爱着周萍,或许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着自由和幸福,但周萍又不得不背叛这爱情,这不能不使蘩漪发疯、变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肯定的绝不是关系而是蘩漪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所做出的牺牲,和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

周朴园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自己的故事又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从新上演。由此我想到一句话“历史没有绝对的重演,确实惊人的相似。”我认为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

书中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周冲,周蘩漪的儿子。周冲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四凤的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又许多的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重的幻念束缚住了他。他看不清社会,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他犯者年轻人犯得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他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敲醒他的梦。在喝药的那一景,他才真认识了父亲的权威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的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侮慢,他才发现他和大海之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末尾,蘩漪唤他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是偶,他才看出来他的母亲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连续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受的惩罚。他痛苦的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甚至在情爱里,他依然认不清真实。抓住他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是任何美丽的女人。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说破了她和周萍的事情,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一个着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待到连母亲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的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也这样的丑恶地围着情爱痉挛地叫喊,他才彻头彻尾地感觉现实的粗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哪一点憧憬。他于是整个死了他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那感情的激荡。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是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其实在生前他始末不隐隐觉得他是追求着一个不可及的梦想。他在鲁贵的家里说过他白日的梦,那一段对着憧憬的四凤讲的。在四凤和周萍同走的时候,他只说,我好像觉得……似乎……我是在胡闹。于是他慷慨的让四凤跟着周萍走了。这不像爱一个人在申说,而是一个梦幻者探寻着自己。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剧中周冲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当然这是较之剧中的其他人物而言也是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但他并非真真正正的年少无知。这不仅表现在他懂得了爱与憎,还在于他的言语是自然的,行动也是发自内心的,这其中少了许多人们经常加上去的封建的、传统的东西。或许这个人物被作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来挽救这个封建的家庭,但结局却那么不尽人意,他死了,他的死我们不得不真真正正的去深思一下。

至于蘩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卑怯、懦弱而又不负责任的人呢?我们或许只能问蘩漪的命了,她为什么落在周朴园的家庭中。这或许只能归因于时代,这是时代的不幸。

还有四凤和大海,长辈们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是快乐、是幸福?他们的人生又是怎样的灰暗,他们又是多么的无辜,许多书在分析《雷雨》时通常只会分析,周朴园、蘩漪、周萍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命运,可我认为四凤也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角色人物,虽然她没有文化,但他却懂得自己的爱与恨,虽然他没有贵妇人的气质、仪态。但他却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善良、淳朴、美丽。他在世上没有享受到什么,除了她心中的那点所谓的爱情,可在她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之后,那么她的死亡似乎又成为必然,对她来说一切来的多么的突然,又是多么的难以自信。这世界对四凤来说是不公平的,她的死也是雷雨这一幕大悲剧中的重要的一幕悲剧。想想,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些什么?长辈们给她留下的是些什么?多么滑稽! 多么荒谬!!!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

读《雷雨》有感 篇4

前几天,看完了,想写一写读后感.

故事先从10年后的场景写起,待到引出故事的线索,又用插叙的手法,回到10年前的某一天.并就这一天展开描写.故事以一场雷雨做大背景,故事的跌宕起伏全跟这场雨紧密相连,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看似只是描绘天气,却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情节,这是无可厚非的.

文章另一个亮点自然是作者对情节的描写,作者单单描绘了一天里发生的各种事,却揭露了10几年来的恩恩怨怨,足见其写作功底的高超.

作为话剧,人物形象要鲜明..周朴园看似冷淡,但内心还是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周蘩漪虽然有违妇道,但也体现了她对周萍执着的'爱;周萍深深爱着四凤,却迫于种种压力,只能以酒解愁;四凤天真,纯洁,心地善良,她深爱着周萍,却不想她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因接受不了最后的实情,奔出大门,最后竟和周冲一同电死~~~这些,在作者的描绘下,各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

花了3天,看完"雷雨",感受很多.现在不知为什么喜欢看名著了,而且一读就爱不释手.诚然,看完一本书,不会记得里面的内容,甚至可能看了就忘了,但读书过程中的收获,那种心里的共鸣,情绪受书中的情节牵动,这样的感觉想必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读书的乐趣,那种精神的陶醉,是一种享受.晚上路过书店,又有了兴致,买了本这本书是以前初三老师课堂上介绍的.

爱上读书,并快乐着.寻找到读书的乐趣了,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喜欢读书.

读《雷雨》有感 篇5

“——雷雨倾盆,对生活怀着憧憬的三个年轻人,瞬间死于非命,存者仍在毁灭的痛苦中挣扎——”这是雷雨整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让我不由想起好友曾经的一句签名: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雷雨》写了一种情绪,这情绪发酵的过程让我想到,生活有的时候就像个连环扣,一环扣着一环,任何一步的不慎都将在与之相扣的一环中尝到后果。雷雨中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那是让我无法想象的复杂的情感,像理不清的线团,错杂缠绕。如果雷雨是一幅画,那这画在我严重就是色彩间有着强烈反差的抽象画。

剧中的人物身上处处反映了矛盾,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四凤和周萍之间的血缘矛盾,甚至是周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情感矛盾,画面处处冲突,满是不和谐的曲调,而这画面的扭曲、纠结似乎也正预示了这样一场悲剧的发生。剧中先前种种的压抑、纠结、矛盾不断地积累升级,终于在最后化作一场雷雨倾盆,似是洗净一切,徒留下旁观者的满目震惊。那是我不能理解的感情,尤其鲁侍萍。她不懂反抗,默默忍受。她自己承担了那个时代那样社会造成的悲剧。然而这种妥协伤害了她的女儿,一个天真的向往爱情的少女就无辜的陷入了这场可笑的情感拉锯战中。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可她们把一切都归于可笑的命运。曾看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虽然不能理解他们之间不理智的感情,但大体也看出了这背后些许的一己私欲。曾经向往爱情却终究妥协的周朴园因为自己的私情与侍萍相爱,却又为自己狠狠抛弃了无依靠的侍萍;周蘩漪为留住周萍,使尽手段。当他们被一时积淀已久的强烈个人情感冲昏了头脑,他们不再掩饰,展现扭曲的人性,狰狞的.面目,一切是那么触目惊心。

曾经的我也经历这样的“雷雨”,但那是我初中时代的友情。当利益产生冲突,所有和善的目光就不会再掩饰内心的狰狞。那时候的我锋芒毕露,倒是有些像这里的蘩漪。但我没那么执着,我软弱的逃避了。然而,我来了现在的高中,一个有大片梧桐的地方。我开始变得坚强,像沿着校墙的梧桐,高高的,挡住了所有的光。挡住了所有能摧毁我的东西。每天迎着阳光,站在五楼,看鲜红的灼热的阳光穿过镂空的冰凉金属,温和的依附在身上,一瞬间竟失了所有棱角。

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身命运的漩涡,忘了自己最初的单纯。

我用陌生的风景回复我最初的单纯,因为我知道仇恨它会侵染我的心。当一切的本性暴露,谁还记得当初单纯的爱情,谁还记得当年的温存,都忘了的。

读《雷雨》有感 篇6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雷雨读后感 范文三: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 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三、周萍和周朴园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四、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五、鲁四凤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

六、鲁侍萍

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读《雷雨》有感 篇7

读完《雷雨》,我的内心似乎有太多的感慨,我总是想曹禺先生要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人世间的残忍,这种社会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

故事发生在夏天,夏天是个闷热又让人不安于状得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夏天的时候,炎热高高升起,天空变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即使不是头破血流地回去,也是将自己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这样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但是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她们前者才显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间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了两个极端的阶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会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故事的开始是回忆,开局便给读者留下了种种悬念,楼上的夫人是谁?为什么会那个样子?楼下的太太又是谁?为什么每当腊月三十他会总到窗前观望然后陷入深深的冥思?她盼望的是什么?这一切的疑问每一个读者不会不想弄明白,这就要求每个读者必须读下去以揭开这种种谜团。

周朴园,是矿厂的董事长,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所以在他的性格方面也处处为“绝对权威”这四个字服务,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在现代社会里演出这一幕封建家庭的悲剧,周朴园的性格或许只能从它对女性的态度上来反映,他年轻时爱上了自家的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但是为了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尽。尽管可以说此事主要是封建家长做主的,但周朴园本人似乎没有做出任何形式的反抗,而是默然的接受了,这就是他要在周宅内摆着侍萍的照片,以及她爱的那些家具,甚至保持着夏天不许开窗户的习惯,这家人包括仆人只是觉得有一点奇怪,但没有知道这故事里的故事。

前面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的小姐就是后来周朴园的妻子周蘩漪。蘩漪的出场我记得作者是用了这几个词的,它们是“文弱、哀静、明慧”。可以说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女性。蘩漪由爱到恨、由倔强到疯狂的转变就已经是一部悲剧了。她是不顾一切的爱着周萍,或许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着自由和幸福,但周萍又不得不背叛这爱情,这不能不使蘩漪发疯、变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肯定的绝不是关系而是蘩漪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所做出的牺牲,和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

周朴园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自己的故事又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从新上演。由此我想到一句话“历史没有绝对的重演,确实惊人的相似。”我认为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

书中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周冲,周蘩漪的儿子。周冲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四凤的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又许多的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重的幻念束缚住了他。他看不清社会,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他犯者年轻人犯得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他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敲醒他的梦。在喝药的那一景,他才真认识了父亲的权威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的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侮慢,他才发现他和大海之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末尾,蘩漪唤他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是偶,他才看出来他的母亲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连续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受的惩罚。他痛苦的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甚至在情爱里,他依然认不清真实。抓住他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是任何美丽的女人。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说破了她和周萍的事情,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一个着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待到连母亲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的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也这样的丑恶地围着情爱痉挛地叫喊,他才彻头彻尾地感觉现实的粗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哪一点憧憬。他于是整个死了他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那感情的激荡。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是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其实在生前他始末不隐隐觉得他是追求着一个不可及的梦想。他在鲁贵的家里说过他白日的梦,那一段对着憧憬的四凤讲的。在四凤和周萍同走的时候,他只说,我好像觉得……似乎……我是在胡闹。于是他慷慨的让四凤跟着周萍走了。这不像爱一个人在申说,而是一个梦幻者探寻着自己。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剧中周冲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当然这是较之剧中的其他人物而言也是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但他并非真真正正的年少无知。这不仅表现在他懂得了爱与憎,还在于他的言语是自然的,行动也是发自内心的,这其中少了许多人们经常加上去的封建的、传统的东西。或许这个人物被作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来挽救这个封建的家庭,但结局却那么不尽人意,他死了,他的死我们不得不真真正正的去深思一下。

至于蘩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卑怯、懦弱而又不负责任的人呢?我们或许只能问蘩漪的命了,她为什么落在周朴园的家庭中。这或许只能归因于时代,这是时代的不幸。

还有四凤和大海,长辈们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是快乐、是幸福?他们的人生又是怎样的灰暗,他们又是多么的无辜,许多书在分析《雷雨》时通常只会分析,周朴园、蘩漪、周萍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命运,可我认为四凤也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角色人物,虽然她没有文化,但他却懂得自己的爱与恨,虽然他没有贵妇人的气质、仪态。但他却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善良、淳朴、美丽。他在世上没有享受到什么,除了她心中的那点所谓的爱情,可在她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之后,那么她的死亡似乎又成为必然,对她来说一切来的多么的突然,又是多么的难以自信。这世界对四凤来说是不公平的,她的死也是雷雨这一幕大悲剧中的重要的一幕悲剧。想想,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些什么?长辈们给她留下的是些什么?多么滑稽! 多么荒谬!!!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

读《雷雨》有感 篇8

记得在高中的语文书上有雷雨的片段那时候刚刚接触戏剧就被情节里的人物所吸引了。现在将它重新阅读确实有另一番感受。

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中感觉较真切的是周蘩漪其次是周冲。我欢喜看周蘩漪这样的女人可谓是当时生活背景下的典型妇女。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埃

回念着《雷雨》象一场噩梦惨痛如一只钳子似地夹住人的心灵喘不出一口气来荡漾在读者心里的应该是水似的悲哀。

读《雷雨》有感 篇9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读《雷雨》有感 篇10

周朴园是名声和地位显赫的地主阶级,带着资产阶级的特点。对他而言,头衔和金钱是最重要的.。年少时的爱情也要屈服于此,于是他努力创造一个“年轻。贤惠、规矩”的小姐侍萍,他欺骗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儿子。他把自己塑造成重情重义、遵守封建礼仪的正派人物。

再看30年后的相逢,在周朴园认出了眼前的鲁侍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但这威胁是他自己加给自己的,他试图使用金钱摆平一切。在这里不仅仅是虚荣心,还有对声名的贪恋和紧握。

在那段地位身份悬殊的感情中,周朴园也曾用心过,总是关着窗的房间,遇到还不明身份的无锡人最先询问的是三十年前的事,最后无法回避时还是让周萍与鲁侍萍相认了……把这些部分简单地说成周朴园自欺欺人是不妥的。在时代背景下,周朴园当年的抛弃妻儿是有其他封建人物支持的,他的行为是受封建摆布而做出的顺应的选择,他不过是可怜的封建思想的奴隶。

经典中的人物、情感基于现实,对人的评定、人与人间的关系都不是可以用好坏来简单概括的。所以回到现实中来,所有的人、事也不能单纯看待。人是复杂且矛盾的。侵华的日军固然可很可恶,所犯罪行固然罄竹难书,但我们不能抹杀他们在亲人面前的情感是善良真实的,同样也是自私的。举这样极端的、国人皆知的例子并不是想为当年的侵华的日军罪行抹些明亮色彩,而是要指出在人性的分析上,不能单从一种行为中片面判断。

而单纯的好坏标签的滥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随处可见的影视作品中,反派角色大多坏的彻底,不见一点人性的闪光点。家长在面对不利于孩子教育的人事时,也习惯于用“他是坏人”或“这是坏事”来简单概括。这就养成了单纯的一代,不会全面评点,也会给阅读带来障碍,无法理解经典中的人物的饱满的人性,提出“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疑问。这是可悲的,看不清人和世界。

品读到了这些,在成长中,也就学会了客观和全面,拒绝单纯武断的贴标签。品读经典,重要的是从中抽离出现实,作为自己的人生装备。

读《雷雨》有感 篇11

《雷雨》一书我看了两遍,一遍是高中在学习《雷雨》选段时,我将全书阅读过,第二次就是在前不久。两次读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有一种感情是一致的。那就是心情无疑是复杂而又沉重的。

抬头看了看天空暗淡的星光,脑海里的影像却久久挥之不去。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四凤,单纯善良的周冲,懦弱不敢爱的周萍,还有敢爱敢恨的周繁漪,可怜的被抛弃的侍萍,更有那个深藏不露的幕后黑凶周朴园。一切的相遇,一切的发生,一切的不想。好似都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一点点的逐步的浮现在暗夜中。就这样不停地冲击着剧中人物的心理防线,最终在那个黑暗的夜里,一声惊天雷响,一阵瓢泼大雨。将一切的一切说明,让所有复杂的纠结的黑暗的沉重的事实全部公开。让所有人的感情,无论好与坏,喜与忧,悲与乐。在雷雨的伴随下全部迸发······

不得不说的一个人——周繁漪。一个为爱情撞得头破血流的女人,一个最终为爱情疯狂的女人。——繁漪最终的归宿。繁漪惹人怜楚的外表下,有着一种极端,敢爱敢恨的性格,从骨子里流入出了无法抑制的蛮力,这使她忽然做出了不顾一切的决定。为了留住心爱的人——周萍,她将自己与继子畸形的恋情告诉了自己的亲身儿子——周冲,这一举动,那是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呢?繁漪的一生是有爱恨交织而成,对周萍的爱,对周朴园的恨,一点一点编织成了繁漪破碎的人生。

读《雷雨》有感 篇12

周朴园是名声和地位显赫的地主阶级,带着资产阶级的特点。对他而言,头衔和金钱是最重要的。年少时的爱情也要屈服于此,于是他努力创造一个“年轻。贤惠、规矩”的小姐侍萍,他欺骗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儿子。他把自己塑造成重情重义、遵守封建礼仪的正派人物。

再看30年后的相逢,在周朴园认出了眼前的鲁侍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但这威胁是他自己加给自己的,他试图使用金钱摆平一切。在这里不仅仅是虚荣心,还有对声名的贪恋和紧握。

在那段地位身份悬殊的感情中,周朴园也曾用心过,总是关着窗的房间,遇到还不明身份的无锡人最先询问的是三十年前的事,最后无法回避时还是让周萍与鲁侍萍相认了……把这些部分简单地说成周朴园自欺欺人是不妥的。在时代背景下,周朴园当年的抛弃妻儿是有其他封建人物支持的,他的行为是受封建摆布而做出的顺应的选择,他不过是可怜的封建思想的奴隶。

经典中的人物、情感基于现实,对人的评定、人与人间的关系都不是可以用好坏来简单概括的。所以回到现实中来,所有的人、事也不能单纯看待。人是复杂且矛盾的。侵华的日军固然可很可恶,所犯罪行固然罄竹难书,但我们不能抹杀他们在亲人面前的情感是善良真实的,同样也是自私的。举这样极端的、国人皆知的例子并不是想为当年的侵华的日军罪行抹些明亮色彩,而是要指出在人性的分析上,不能单从一种行为中片面判断。

而单纯的好坏标签的滥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随处可见的影视作品中,反派角色大多坏的彻底,不见一点人性的闪光点。家长在面对不利于孩子教育的人事时,也习惯于用“他是坏人”或“这是坏事”来简单概括。这就养成了单纯的一代,不会全面评点,也会给阅读带来障碍,无法理解经典中的人物的饱满的人性,提出“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疑问。这是可悲的,看不清人和世界。

品读到了这些,在成长中,也就学会了客观和全面,拒绝单纯武断的贴标签。品读经典,重要的是从中抽离出现实,作为自己的人生装备。

读《雷雨》有感 篇13

读完《雷雨》,我的内心似乎有太多的感慨,我总是想曹禺先生要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人世间的残忍,这种社会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

故事发生在夏天,夏天是个闷热又让人不安于状得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夏天的时候,炎热高高升起,天空变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即使不是头破血流地回去,也是将自己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这样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但是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她们前者才显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间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了两个极端的阶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会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故事的开始是回忆,开局便给读者留下了种种悬念,楼上的夫人是谁?为什么会那个样子?楼下的太太又是谁?为什么每当腊月三十他会总到窗前观望然后陷入深深的冥思?她盼望的是什么?这一切的疑问每一个读者不会不想弄明白,这就要求每个读者必须读下去以揭开这种种谜团。

周朴园,是矿厂的董事长,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所以在他的性格方面也处处为“绝对权威”这四个字服务,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在现代社会里演出这一幕封建家庭的悲剧,周朴园的性格或许只能从它对女性的态度上来反映,他年轻时爱上了自家的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但是为了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尽。尽管可以说此事主要是封建家长做主的,但周朴园本人似乎没有做出任何形式的反抗,而是默然的接受了,这就是他要在周宅内摆着侍萍的照片,以及她爱的那些家具,甚至保持着夏天不许开窗户的习惯,这家人包括仆人只是觉得有一点奇怪,但没有知道这故事里的故事。

前面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的小姐就是后来周朴园的妻子周蘩漪。蘩漪的出场我记得作者是用了这几个词的,它们是“文弱、哀静、明慧”。可以说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女性。蘩漪由爱到恨、由倔强到疯狂的转变就已经是一部悲剧了。她是不顾一切的爱着周萍,或许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着自由和幸福,但周萍又不得不背叛这爱情,这不能不使蘩漪发疯、变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肯定的绝不是关系而是蘩漪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所做出的牺牲,和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

周朴园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自己的故事又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从新上演。由此我想到一句话“历史没有绝对的重演,确实惊人的相似。”我认为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

书中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周冲,周蘩漪的儿子。周冲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四凤的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又许多的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重的幻念束缚住了他。他看不清社会,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他犯者年轻人犯得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他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敲醒他的梦。在喝药的那一景,他才真认识了父亲的权威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的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侮慢,他才发现他和大海之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末尾,蘩漪唤他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是偶,他才看出来他的母亲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连续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受的惩罚。他痛苦的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甚至在情爱里,他依然认不清真实。抓住他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是任何美丽的女人。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说破了她和周萍的事情,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一个着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待到连母亲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的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也这样的丑恶地围着情爱痉挛地叫喊,他才彻头彻尾地感觉现实的粗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哪一点憧憬。他于是整个死了他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那感情的激荡。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是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其实在生前他始末不隐隐觉得他是追求着一个不可及的梦想。他在鲁贵的家里说过他白日的梦,那一段对着憧憬的四凤讲的。在四凤和周萍同走的时候,他只说,我好像觉得……似乎……我是在胡闹。于是他慷慨的让四凤跟着周萍走了。这不像爱一个人在申说,而是一个梦幻者探寻着自己。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剧中周冲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当然这是较之剧中的其他人物而言也是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但他并非真真正正的年少无知。这不仅表现在他懂得了爱与憎,还在于他的言语是自然的,行动也是发自内心的,这其中少了许多人们经常加上去的封建的、传统的东西。或许这个人物被作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来挽救这个封建的家庭,但结局却那么不尽人意,他死了,他的死我们不得不真真正正的去深思一下。

至于蘩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卑怯、懦弱而又不负责任的人呢?我们或许只能问蘩漪的命了,她为什么落在周朴园的家庭中。这或许只能归因于时代,这是时代的不幸。

还有四凤和大海,长辈们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是快乐、是幸福?他们的人生又是怎样的灰暗,他们又是多么的无辜,许多书在分析《雷雨》时通常只会分析,周朴园、蘩漪、周萍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命运,可我认为四凤也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角色人物,虽然她没有文化,但他却懂得自己的爱与恨,虽然他没有贵妇人的气质、仪态。但他却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善良、淳朴、美丽。他在世上没有享受到什么,除了她心中的那点所谓的爱情,可在她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之后,那么她的死亡似乎又成为必然,对她来说一切来的多么的突然,又是多么的难以自信。这世界对四凤来说是不公平的,她的死也是雷雨这一幕大悲剧中的重要的一幕悲剧。想想,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些什么?长辈们给她留下的是些什么?多么滑稽! 多么荒谬!!!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

读《雷雨》有感 篇14

今天上了四节课,四节课四种讲法。

十班很顺利,学生的感悟从结构到人物,从语言到主题,基本上把我想讲的都说了,特别感谢张晓宇、栾博玉、王琪、谭嘉、何欣、冯琦。

十二班遭到我的批评,学生准备不充分,只好又用一节课时间写感受。明天交流探讨。

十三班刚接手,强调读戏剧的的方法,写感受。

十四班也是才接触,仍然是强调读戏剧的方法,还讲了大概情节,领着初步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写感受。

周朴园:

仆人满园,这里没有温情脉脉的亲情,没有相濡以沫的亲人,没有生死相许的爱情,没有天伦之乐的幸福,只有统治与被统治,只有主人和仆人。在这个令人压抑、窒息、沉闷、黑暗的周公馆,不要奢谈真情,真情有几许,真情值几文。

周朴园是可怜的,是孤独的王,他的仆人或敬而远之,或畏而避之,或冷漠而不屑之。生冷的墙壁隔在他和每一个人的中间不可逾越;他是可悲的孤独的王,连腰缠的万贯都可能会嘲笑他,连不可怀疑的威严都可能会可怜他。最高的统治者、富有的资本家,你已经不是人了。倘若还能些许嗅到你身上一丝人的味道,也就是那些旧家具,那家旧雨衣和绣了梅花的旧衬衫,还有关窗的习惯。真的是不思量,自难忘吗?我不得不怀着叵测的居心,恶意地去推测你的用意。大概是想以此来告示天下人:看!我是个有情有意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即使曾经有过,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看似好像朴素地守着真爱,但那五千洋钱、生后开支的筹码以及永不踏进周家大门的条件又怎能掩盖住你虚伪冷酷的嘴脸。你宁愿活在想象和过去,宁愿对着一个死去的侍萍忏悔,却不愿面对活着的证据。相认的那一刻,哪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互诉衷肠的缠绵、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断肠,有的是彻头彻尾的掩饰、猜忌、怀疑、惊慌、恐惧和竭斯底里的愤怒。我不得不怀疑,你貌似情谊深厚的自难忘了。当年的侍萍是多么的温顺,小鸟依人,唯命是从,那朵梅花是为你开得鲜艳娇媚,开得芳香四溢。繁漪可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她是不会轻易就范,屈从你的淫威,她的繁漪涟涟是一丝生气,是一丝打破死寂的生气,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她是异类,让你搞到麻烦和不安。你的药治不了她的病,你的药只能让她更亢奋,反抗更疯狂,不惜代价,甚至是病态的追求,畸形的执着。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三十之夜将侍萍冷酷地赶出周家是情不得已,情非所愿,暂时算作你还有一丝人的良知尚存,那么,在此之后,你彻底地堕落,堕落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三十个工人,两千二百个小工的

的性命,只为那使你更加堕落的金钱。社会名流、优雅风度下是蛇蝎心肠。此时你一定会得意洋洋地看着鲁大海吧,因为你的金钱加大棒的伎俩有一次得逞了。但那绝子绝孙的昧心财是怎样的一句具有报复性预言,更有报复性的是不该死的都死了,想死该死的偏偏活着。

雷雨过后,天依然阴沉,周朴园,在此之后你的记忆里不止一个鲁侍萍吧!

周朴园真真地一个可怜可悲孤独的王,你的仆人都已死去,剩下的只有苍老。

读《雷雨》有感 篇15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

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

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

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读《雷雨》有感 篇16

《雷雨》一书我看了两遍,一遍是高中在学习《雷雨》选段时,我将全书阅读过,第二次就是在前不久。两次读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有一种感情是一致的。那就是心情无疑是复杂而又沉重的。

抬头看了看天空暗淡的星光,脑海里的影像却久久挥之不去。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四凤,单纯善良的周冲,懦弱不敢爱的周萍,还有敢爱敢恨的周繁漪,可怜的被抛弃的侍萍,更有那个深藏不露的幕后黑凶周朴园。一切的相遇,一切的发生,一切的不想。好似都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一点点的逐步的浮现在暗夜中。就这样不停地冲击着剧中人物的心理防线,最终在那个黑暗的夜里,一声惊天雷响,一阵瓢泼大雨。将一切的一切说明,让所有复杂的纠结的黑暗的沉重的事实全部公开。让所有人的感情,无论好与坏,喜与忧,悲与乐。在雷雨的伴随下全部迸发······

不得不说的一个人——周繁漪。一个为爱情撞得头破血流的女人,一个最终为爱情疯狂的女人。——繁漪最终的归宿。繁漪惹人怜楚的外表下,有着一种极端,敢爱敢恨的性格,从骨子里流入出了无法抑制的蛮力,这使她忽然做出了不顾一切的决定。为了留住心爱的人——周萍,她将自己与继子畸形的恋情告诉了自己的亲身儿子——周冲,这一举动,那是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呢?繁漪的一生是有爱恨交织而成,对周萍的爱,对周朴园的恨,一点一点编织成了繁漪破碎的人生。

读《雷雨》有感 篇17

周朴园是名声和地位显赫的地主阶级,带着资产阶级的特点。对他而言,头衔和金钱是最重要的。年少时的爱情也要屈服于此,于是他努力创造一个“年轻。贤惠、规矩”的小姐侍萍,他欺骗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儿子。他把自己塑造成重情重义、遵守封建礼仪的正派人物。

再看30年后的相逢,在周朴园认出了眼前的鲁侍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但这威胁是他自己加给自己的,他试图使用金钱摆平一切。在这里不仅仅是虚荣心,还有对声名的贪恋和紧握。

在那段地位身份悬殊的感情中,周朴园也曾用心过,总是关着窗的房间,遇到还不明身份的无锡人最先询问的是三十年前的事,最后无法回避时还是让周萍与鲁侍萍相认了……把这些部分简单地说成周朴园自欺欺人是不妥的。在时代背景下,周朴园当年的抛弃妻儿是有其他封建人物支持的,他的行为是受封建摆布而做出的顺应的选择,他不过是可怜的封建思想的奴隶。

经典中的人物、情感基于现实,对人的评定、人与人间的关系都不是可以用好坏来简单概括的。所以回到现实中来,所有的人、事也不能单纯看待。人是复杂且矛盾的。侵华的日军固然可很可恶,所犯罪行固然罄竹难书,但我们不能抹杀他们在亲人面前的情感是善良真实的,同样也是自私的。举这样极端的、国人皆知的例子并不是想为当年的侵华的日军罪行抹些明亮色彩,而是要指出在人性的分析上,不能单从一种行为中片面判断。

而单纯的好坏标签的滥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随处可见的影视作品中,反派角色大多坏的彻底,不见一点人性的闪光点。家长在面对不利于孩子教育的人事时,也习惯于用“他是坏人”或“这是坏事”来简单概括。这就养成了单纯的一代,不会全面评点,也会给阅读带来障碍,无法理解经典中的人物的饱满的人性,提出“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疑问。这是可悲的,看不清人和世界。

品读到了这些,在成长中,也就学会了客观和全面,拒绝单纯武断的贴标签。品读经典,重要的是从中抽离出现实,作为自己的人生装备。

读《雷雨》有感 篇18

《雷雨》所描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误会,以前种种恩恩怨怨,爱恨情愁,混乱而不清的家庭伦理。仅仅一天的时间,牵扯,披露了他们多年苦心隐瞒的事实。表现出两个家庭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悲剧。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死,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周萍假如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命运有时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对命运低头。这黑暗就犹如剧场的幕一样,我们知道会有闭幕的时候,有我们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瞬间漆黑之后会有更精彩的剧目。而不是应该让黑暗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于心灵。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应该去朝着光明前进。

读《雷雨》有感 篇19

前几天,看完了,想写一写读后感.

故事先从10年后的场景写起,待到引出故事的线索,又用插叙的手法,回到10年前的某一天.并就这一天展开描写.故事以一场雷雨做大背景,故事的跌宕起伏全跟这场雨紧密相连,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看似只是描绘天气,却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情节,这是无可厚非的.

文章另一个亮点自然是作者对情节的描写,作者单单描绘了一天里发生的各种事,却揭露了10几年来的恩恩怨怨,足见其写作功底的高超.

作为话剧,人物形象要鲜明..周朴园看似冷淡,但内心还是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周蘩漪虽然有违妇道,但也体现了她对周萍执着的爱;周萍深深爱着四凤,却迫于种种压力,只能以酒解愁;四凤天真,纯洁,心地善良,她深爱着周萍,却不想她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因接受不了最后的实情,奔出大门,最后竟和周冲一同电死~~~这些,在作者的描绘下,各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

花了3天,看完"雷雨",感受很多.现在不知为什么喜欢看名著了,而且一读就爱不释手.诚然,看完一本书,不会记得里面的.内容,甚至可能看了就忘了,但读书过程中的收获,那种心里的共鸣,情绪受书中的情节牵动,这样的感觉想必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读书的乐趣,那种精神的陶醉,是一种享受.晚上路过书店,又有了兴致,买了本这本书是以前初三老师课堂上介绍的.

爱上读书,并快乐着.寻找到读书的乐趣了,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喜欢读书.

读《雷雨》有感 篇20

今天上了四节课,四节课四种讲法。

十班很顺利,学生的感悟从结构到人物,从语言到主题,基本上把我想讲的都说了,特别感谢张晓宇、栾博玉、王琪、谭嘉、何欣、冯琦。

十二班遭到我的批评,学生准备不充分,只好又用一节课时间写感受。明天交流探讨。

十三班刚接手,强调读戏剧的的方法,写感受。

十四班也是才接触,仍然是强调读戏剧的方法,还讲了大概情节,领着初步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写感受。

周朴园:

仆人满园,这里没有温情脉脉的亲情,没有相濡以沫的亲人,没有生死相许的爱情,没有天伦之乐的幸福,只有统治与被统治,只有主人和仆人。在这个令人压抑、窒息、沉闷、黑暗的周公馆,不要奢谈真情,真情有几许,真情值几文。

周朴园是可怜的,是孤独的王,他的仆人或敬而远之,或畏而避之,或冷漠而不屑之。生冷的墙壁隔在他和每一个人的中间不可逾越;他是可悲的孤独的王,连腰缠的万贯都可能会嘲笑他,连不可怀疑的威严都可能会可怜他。最高的统治者、富有的资本家,你已经不是人了。倘若还能些许嗅到你身上一丝人的味道,也就是那些旧家具,那家旧雨衣和绣了梅花的旧衬衫,还有关窗的习惯。真的是不思量,自难忘吗?我不得不怀着叵测的居心,恶意地去推测你的用意。大概是想以此来告示天下人:看!我是个有情有意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即使曾经有过,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看似好像朴素地守着真爱,但那五千洋钱、生后开支的筹码以及永不踏进周家大门的条件又怎能掩盖住你虚伪冷酷的嘴脸。你宁愿活在想象和过去,宁愿对着一个死去的侍萍忏悔,却不愿面对活着的证据。相认的那一刻,哪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互诉衷肠的缠绵、三十年生死的断肠,有的是彻头彻尾的掩饰、猜忌、怀疑、惊慌、恐惧和竭斯底里的愤怒。我不得不怀疑,你貌似情谊深厚的自难忘了。当年的侍萍是多么的温顺,小鸟依人,唯命是从,那朵梅花是为你开得鲜艳娇媚,开得芳香四溢。繁漪可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她是不会轻易就范,屈从你的淫威,她的繁漪涟涟是一丝生气,是一丝打破死寂的生气,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她是异类,让你搞到麻烦和不安。你的药治不了她的病,你的药只能让她更亢奋,反抗更疯狂,不惜代价,甚至是病态的追求,畸形的执着。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三十之夜将侍萍冷酷地赶出周家是情不得已,情非所愿,暂时算作你还有一丝人的良知尚存,那么,在此之后,你彻底地堕落,堕落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三十个工人,两千二百个小工的

的性命,只为那使你更加堕落的金钱。社会名流、优雅风度下是蛇蝎心肠。此时你一定会得意洋洋地看着鲁大海吧,因为你的金钱加大棒的伎俩有一次得逞了。但那绝子绝孙的昧心财是怎样的一句具有报复性预言,更有报复性的是不该死的都死了,想死该死的偏偏活着。

雷雨过后,天依然阴沉,周朴园,在此之后你的记忆里不止一个鲁侍萍吧!

周朴园真真地一个可怜可悲孤独的王,你的仆人都已死去,剩下的只有苍老。

读《雷雨》有感 篇21

一天下午,我在家中看书,突然天暗了下来,乌云密布,我连忙放下书,把窗户关好。

不一会儿,一道刺眼的光芒在窗前掠过,紧接着,“噼里啪啦”的巨响闯进我的耳里。随后密密麻麻的如豆子般的雨点从天而降,楼下的行人纷纷快跑,因为又一个雷阵雨之夜降临了。大风在咆哮,将一棵棵大树吹的左摇西晃;雷电在发怒,不断地在空中展现他的愤怒;乌云在肆虐,仿佛要把整片天空吃掉;暴雨在扫荡,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浇成落汤鸡。渐渐地,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豆大的雨点冲撞着大地,仿佛在考验大地的耐力。雷声轰鸣,使人听了心惊胆战。乌云遮天,使世界沉浸在黑暗之中。此时此刻,不是因为太阳下山而天黑,而是乌云笼罩而黑,再加上暴雨,大风,雷电,更是显得黑暗的狰狞。

雨下到半夜,雨声渐渐的小了,偶尔会听到雷电与狂风的合奏。到了早晨,乌云早已散去大半,阳光从云彩中透了出来,雨也停了,雷电已不在嚣张,像只斗败的公鸡,灰溜溜的退去,只有风依然呼呼的吹着,像个不屈的`战士。我走到楼下,楼下全是雨水,在阳光照耀下,倒是另有几分色彩。

雷阵雨之夜,是肆虐的,是咆哮的,更是令人心惊胆战的。但是雷雨过后,天空还是那样的蓝。

读《雷雨》有感 篇22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 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三、周萍和周朴园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四、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五、鲁四凤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

六、鲁侍萍

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读《雷雨》有感 篇23

四幕情节,高潮起伏,跌宕不已.

周朴园与周繁漪,虽为夫妻但没有感情,繁漪吃了好多年的药,吃腻了,不愿意吃了,而周朴园却逼着她喝下去,但只是为了建立一个最圆满的,最有秩序的家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形象。

第三幕主要讲述在鲁贵家中,鲁贵与鲁大海的冲突。

悲惨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无限的想象,本是美好的爱情却发展到最终的死亡,这只能怪这腐朽的旧制度。是这旧制度产生的人导致这一切,人们的心都被利益染黑了,心中只有钱,去不顾别人的死活,如文章中的鲁贵与周朴园。正是由于这,进而产生了悲剧的鲁侍萍与四凤,疯狂的周繁漪,以及无辜的周冲。

我们记住了《雷雨》,亦不能忘记他的伟大的作者,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去读书,且不止这,应该怀着感恩的心读千万本书,感恩这些伟大的作者们。

读《雷雨》有感 篇24

今天上了四节课,四节课四种讲法。

十班很顺利,学生的感悟从结构到人物,从语言到主题,基本上把我想讲的都说了,特别感谢张晓宇、栾博玉、王琪、谭嘉、何欣、冯琦。

十二班遭到我的批评,学生准备不充分,只好又用一节课时间写感受。明天交流探讨。

十三班刚接手,强调读戏剧的的方法,写感受。

十四班也是才接触,仍然是强调读戏剧的方法,还讲了大概情节,领着初步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写感受。

周朴园:

仆人满园,这里没有温情脉脉的亲情,没有相濡以沫的亲人,没有生死相许的爱情,没有天伦之乐的幸福,只有统治与被统治,只有主人和仆人。在这个令人压抑、窒息、沉闷、黑暗的周公馆,不要奢谈真情,真情有几许,真情值几文。

周朴园是可怜的,是孤独的王,他的仆人或敬而远之,或畏而避之,或冷漠而不屑之。生冷的墙壁隔在他和每一个人的中间不可逾越;他是可悲的孤独的王,连腰缠的万贯都可能会嘲笑他,连不可怀疑的威严都可能会可怜他。最高的统治者、富有的资本家,你已经不是人了。倘若还能些许嗅到你身上一丝人的味道,也就是那些旧家具,那家旧雨衣和绣了梅花的旧衬衫,还有关窗的习惯。真的是不思量,自难忘吗?我不得不怀着叵测的居心,恶意地去推测你的用意。大概是想以此来告示天下人:看!我是个有情有意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即使曾经有过,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看似好像朴素地守着真爱,但那五千洋钱、生后开支的筹码以及永不踏进周家大门的条件又怎能掩盖住你虚伪冷酷的嘴脸。你宁愿活在想象和过去,宁愿对着一个死去的侍萍忏悔,却不愿面对活着的证据。相认的那一刻,哪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互诉衷肠的缠绵、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断肠,有的是彻头彻尾的掩饰、猜忌、怀疑、惊慌、恐惧和竭斯底里的愤怒。我不得不怀疑,你貌似情谊深厚的自难忘了。当年的侍萍是多么的温顺,小鸟依人,唯命是从,那朵梅花是为你开得鲜艳娇媚,开得芳香四溢。繁漪可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她是不会轻易就范,屈从你的淫威,她的繁漪涟涟是一丝生气,是一丝打破死寂的生气,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她是异类,让你搞到麻烦和不安。你的药治不了她的病,你的药只能让她更亢奋,反抗更疯狂,不惜代价,甚至是病态的追求,畸形的执着。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三十之夜将侍萍冷酷地赶出周家是情不得已,情非所愿,暂时算作你还有一丝人的良知尚存,那么,在此之后,你彻底地堕落,堕落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三十个工人,两千二百个小工的

的性命,只为那使你更加堕落的金钱。社会名流、优雅风度下是蛇蝎心肠。此时你一定会得意洋洋地看着鲁大海吧,因为你的金钱加大棒的伎俩有一次得逞了。但那绝子绝孙的昧心财是怎样的一句具有报复性预言,更有报复性的是不该死的都死了,想死该死的偏偏活着。

雷雨过后,天依然阴沉,周朴园,在此之后你的记忆里不止一个鲁侍萍吧!

周朴园真真地一个可怜可悲孤独的王,你的仆人都已死去,剩下的只有苍老。

读《雷雨》有感 篇25

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当年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朴园明知鲁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却没有说一句话。如果说当时的周朴园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封建制度的压力二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鲁侍萍离开,那么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更加印证了他对鲁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在他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问他说:“姥爷愿意帮帮他么?”周朴园只是说“让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会在听了侍萍的悲惨遭遇之后只是淡淡的说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侍萍心存怀念和愧疚,难道不应该万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么?如果说这还是周朴园的'克制和隐忍,那在他认出鲁侍萍的时候,全无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甚至仔细端详侍萍这样本能的动作都没有。有的只是戒备,只是一句严厉的质问,也许他那一刻顾念的只是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做到如此绝情还能说周朴园是在克制自己吗?如果他对侍萍还有感情,为什么他连三十年前的死都不愿侍萍提?。我想这并不是他对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于抹去自己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污点。后来他居然急于打发侍萍离开。“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这表现出他急于撇清和侍萍的关系。到最后他也可笑地想用钱解决他们之间恩怨。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当然,不可否认,周朴园的确在怀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欢的家具,还保留着她的生活习惯。坚持了三十年实属不易。这一切似乎在无言的告诉所有人周朴园还在还念着鲁侍萍,似乎还在证实着周朴园对她念念不忘。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周朴园在怀恋自己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更像是周朴园贪恋的表现。人总在觊觎。心理学上有一种“契可尼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好。这种效应放在周朴园身上何尝不是一样。他怀恋的只是他无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无疾而终的爱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有感情,也许周朴园自己也这样以为。其实鲁侍萍只是他这种未得到的贪恋的寄托。

可能三十年前他对她的确是真情实意,但他可能为这爱活一瞬,绝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毕竟,人首先要爱自己。

读《雷雨》有感 篇26

故事先从10年后的场景写起,待到引出故事的线索,又用插叙的手法,回到10年前的某一天。并就这一天展开描写。故事以一场雷雨做大背景,故事的跌宕起伏全跟这场雨紧密相连,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看似只是描绘天气,却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情节,这是无可厚非的。

文章另一个亮点自然是作者对情节的描写,作者单单描绘了一天里发生的各种事,却揭露了10几年来的恩恩怨怨,足见其写作功底的高超。

作为话剧,人物形象要鲜明。。周朴园看似冷淡,但内心还是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周蘩漪虽然有违妇道,但也体现了她对周萍执着的爱;周萍深深爱着四凤,却迫于种种压力,只能以酒解愁;四凤天真,纯洁,心地善良,她深爱着周萍,却不想她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因接受不了最后的实情,奔出大门,最后竟和周冲一同电死~~~这些,在作者的描绘下,各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

花了3天,看完"雷雨",感受很多。现在不知为什么喜欢看名著了,而且一读就爱不释手。诚然,看完一本书,不会记得里面的内容,甚至可能看了就忘了,但读书过程中的收获,那种心里的共鸣,情绪受书中的情节牵动,这样的感觉想必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读书的乐趣,那种精神的陶醉,是一种享受。晚上路过书店,又有了兴致,买了本<欧叶妮>这本书是以前初三老师课堂上介绍的。

爱上读书,并快乐着。寻找到读书的乐趣了,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喜欢读书。

读《雷雨》有感 篇27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重读《雷雨》时,我的心不仅是初读时被那波澜磅礴般的内容吸引,更多的是作者对那家庭中的专制所表现出来的永久的厌弃与诅咒的情绪。

作者曹禺生于没落的旧军官家庭。家里终日弥散烟雾,永远是下午的昏暗郁闷,专制的父亲,废人一样的哥哥……这样的生活场景,让作者注定永久的厌弃与诅咒的情绪,奠定了作者写作《雷雨》的无限情怀。《雷雨》所展示的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年,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患却又不自如地犯下更大错误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无罪的,无辜的人也一起走向毁灭。

当我看后,我被深深地震动了。《雷雨》震动了文坛,巴金看后也被深深地震动了!不错,这本书深深地抓住我的心与年灵魂。看时,我曾几次流泪过,但当我看年后却流不出任何一滴眼泪,更多的是心中的那份沉重与悲哀。我曾看完开头后,试图看最后一章的结果,却又怕忽略了书中精彩的一幕幕。在书中让我深深地感叹到生命的脆弱。

培孕了几十年对它格外珍惜甚至为了它而努力了几十年的生命,却在一个晚上一瞬间的时间内飞快地失去了生命。真可谓是“死得容易,活得难”一个人的离去是命中注定,从我们赤裸裸地降生于世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承受的一个必然的'终结,我从来也未曾想过要去逃避这样一个问题。但是不明白的是,一个已经参透的问题,当他真正来临时,为什么却总会给生者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无论她做足了多么充分的心理准备,仍然会嫌它来得太快,太突然,也太残酷。

前几个星期,我父母口中知道一个消息。我们的一个亲戚得了癌症,听后我感到无比的沉重。一年前见时,他是神采奕奕,一年后见时,却是头沉沉而泪汪汪。生命是最容易变得脆弱的,如一只手里握着的鸡蛋,手一打开,鸡蛋在一瞬间碰到地面,碎在地上。流出心中的蛋黄与蛋白。

命是如此的脆弱啊!人,一不小心就出来了,同样的,也一不小心就走了。生命就只有那么一次,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无人可以总结生命,归纳生命。生命就好比纪实电影。一卷卷胶片就是你一路走来的印迹,见证了你的生命。生命的脆弱是因为生命中祸福难料。但我们可以体验人生中的一切,苦辣酸甜,喜怒哀乐,这都是极为珍贵的财富。可叹的是:生命一次,脆弱一次!

读《雷雨》有感 篇28

因为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缘故,重读了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这是一段不轻松的阅读过程。剧本并不长,人物也不多。慢慢的展开剧本,沉进去,慢慢的读。80年前,旧上海,那一个郁热的夏天,一幢老宅子,两代人在冥冥间遭遇了命运的雷雨。一瞬间的痛快淋漓,释放尘封二十年的恩怨,开启半生不绝忏悔。

掩卷沉思,有很多感慨,似有所悟,却又说不出更多的新东西来。

喜欢《雷雨》的人,多半喜欢谈论那几个老一辈的主要人物:雷雨的化身——周繁漪,罪恶的始作俑者——周朴园,矛盾中的母亲——鲁侍萍。她们占据了大部分的舞台,吸引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尤其是周繁漪,这个让人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女人,是很多学生喜欢讨论的中心人物。

我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感慨。在那些主要人物的光彩背后,我开始越来越多的注意到两个年轻人:四凤、周冲。我越来越多的去感慨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感慨他们那一场如梦的青春。

看完剧本,我常常会想到一句话:性格即命运。在这场悲剧中,懦弱使周萍选择了自杀,隐忍使鲁侍萍成了一个沉默的精神病人,爆发使周繁漪成了一个狂躁的精神病人,顽强(不得不承认这是周朴园的特点)使周朴园成为这场劫难之后唯一的精神正常者。两个年轻人,两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梦想的方向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四凤和周冲,双双倒在那个雷雨之夜。是偶然?是必然?

在围绕着周公馆的所有纷扰之中,似乎只有那个年轻的周冲是在世俗之外的,他天真,明朗,阳光,不谙世事,没有周朴园的心机,没有周萍的犹疑,没有周繁漪的决绝,有时候,看着剧本我真的会奇怪,周公馆那么一所阴森的大宅子怎么会走出周冲这样的阳光少年来?!舞台提示语中是这样形容他的:“他身体很小,却有着很大的心,也有着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青,才十七岁,他已经幻想过许多许多不可能的事实,他是在美的梦里活着的。”真的,这是一个生活在梦想中的孩子。梦境是美好的,可一旦梦醒了,就是该走的时候了。

周冲正是在迷迷糊糊的梦境之中被歇斯底里的母亲唤醒的。那一瞬间,周冲突然发现,母亲不再是母亲,父亲不再是父亲,兄长不再是兄长,情人不再是情人。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周冲冲进了雷雨之中。也许死亡是他最安详的、最永恒梦境。

曾经有人把周冲称之为《雷雨》中的“仲夏夜之梦”。甜蜜、温馨而短暂,最终被夏夜的雷雨席卷得无影无踪。

读《雷雨》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二十年后的相认,也不是一切真相大白时的爆发,而是周冲对四凤的那段表白:

“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梦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并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想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对了,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头微仰,好像眼前就是那么一个所在,忽然)你说好么?”

那样一颗纯净的心灵,无遮掩的奉献在四凤面前,却无法吸引四凤那被世俗迷惑的双眼。四凤感觉不到,我却依稀听到那颗水晶心破裂的声音。

但是,我没法责怪四凤。我没法站在道德先生的角度去指责这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我总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她世俗或者势利。

鲁四凤,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健康,诚恳,爱笑。她知道自己笑起来是很好看的。母亲不在身边,跟着一个酒鬼、赌棍、势利眼的父亲鲁贵在周公馆做女佣。不可否认,鲁贵带她进周公馆,打的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如意算盘。事情也真的就这么发生了。尽管四凤以为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可到底有哪件事逃过了鲁贵那双精明的醉眼呢?四凤不懂什么女性解放、人权主义、劳工剥削等等大道理,她只想踏踏实实的获得自己的幸福。我们的道学先生们啊,站在这个孩子长的角度为她设计一个将来吧,有比得到少爷的爱而一劳永逸的解脱自己的更好的办法吗?尤其是这个少爷看起来又那么真诚,那么依恋她的时候,她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她错了吗?她就错到了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鲁贵需要女儿去攀龙附凤。

周萍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给他摆脱不伦之恋的力量。

四凤需要从灰姑娘的故事中得到自己人生最大的肯定。

于是,带着少女粉色的梦想,四凤执着的走上了母亲的老路。

悲剧,就此不可挽回。

错过了周冲那水晶般纯净的心灵是四凤的遗憾,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都看到了周萍凝视四凤的双眸中有太多爱情以外的东西,只有她看不到。

实际一点吧。鲁迅当年很尖刻也很残忍的为我们指出,娜拉走后怎样,不外乎回来或是堕落。从梦想的天堂坠落到现实的地面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吧。如果四凤幸运的躲开了那场雷雨,在不知道兄妹相恋真相的前提下和周萍成功出走,她真的会得到幸福吗?历史总会出现惊人的巧合。这场四凤投入全身心的爱情不过是周萍摆脱后母畸恋的一根救命稻草。除去身份的差距,这是一场感情投入完全不对等的爱情。当摆脱周繁漪的威胁,当生存的经济危机摆在眼前,我们无法不为四凤的明天叹气。

鲁侍萍用二十年的苦难,半生的沉默等待来为自己年轻的梦想买单。

鲁四凤用生命为青春的梦想画上句号。

雷雨之夜,周公馆明亮的灯光下,一切都扭曲了。被真相惊得无路可走的四凤冲向沉沉黑夜。死亡张开双翼收容了这个年轻人,也一同带走了年轻的梦想家——周冲。

走吧,现实已经没有他们的存身之处。

留下那一场如梦的青春。

读《雷雨》有感 篇29

一段错误的情

那个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萦绕耳旁的并不是雨声而是那惊心的悲声,无情的雷击打着,击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渗透进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戏”。

一段错误的情

人生如戏,人情如雷雨。人之间的情有对有错,选择的不同也意味着演绎最终结局的不同。掩上《雷雨》那一段段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不由感慨这上辈人留下的情,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产生的“爱情”, 这错误的情。而他们的情却难逃以“悲戏”终了。深爱周公子的侍萍带着年幼的小儿子含泪投江,她的“死”没有挽回这段“情”反而为自己留下“千古骂名”。而那位放荡成性的周公子,在他抛弃侍萍之后娶了富小姐忘记了那个“小丫环”。或许是老天想“延续”这段情吧,让这受了“情伤”的鲁侍萍活了下来。回眸,《雷雨》外的人儿在同一个社会,不一样的地位依然可以相爱,他们的情有了可喜的结果,而那“周鲁”的情为何是错误的悲剧呢?

一段可笑的情

在《雷雨》中有这么两段可笑的情。情可激人但又能伤人,侍萍的大儿子竟会爱上自己的后母蘩漪,让这个失去“情”的女人重新有了感觉。当年少无知的周大少爷明白后决定与后母划清界线但又偏偏爱上了同母异父在家做下人的妹妹,可悲可笑啊。当他们卿卿我我时,却不知自个已经陷进了无法挽回的泥潭中。当侍萍埋怨自己造下的恶果竟在两孩子身上灵验。而得知真相后的四凤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在那雷雨下,被横躺的电线给触死了。“当年海上惊雷雨”,我看“惊”的是那一段可笑可叹可悲可惜的情吧!

一段仇恨的情

常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儿子是爸爸的贴心宝”。但在《雷雨》中我看到了一对互相敌视的父子情,当初被侍萍带走的小儿子大海成了周府矿上的矿工,但他不满周朴园对矿工不理不睬的态度,带头罢工,也正是因为这样糊里糊涂的父亲叫人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来,周朴园知道真相想要弥补大海,可一切都太晚了。儿子心中对这个多余的仇人地主父亲充满了仇恨,对自己的亲哥哥也想“一毙而快之”。就这样,本应该幸福的父子情,手足情竟充满了仇恨。

一场雷雨,一场人生戏。当年的雷雨停了,屋中的人生戏终结了,但他却留下了“千年不朽”的期盼和思索。《雷雨》,你将人心的情感呈现在我的眼前,你诠释了错误,可笑、仇恨、凄惨的情。小小的你蕴含大大的哲理,你让我内心的雷儿颤动,雨儿不止,让我懂得学会用不同眼光去看待别人留下的伤痛!

那个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萦绕耳旁的并不是雨声而是那惊心的悲声,无情的雷击打着,击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渗透进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戏”。

读《雷雨》有感 篇30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它描写了一个具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的鼎盛和崩溃。故事发生在20年代的半封建本殖民地的旧社会。由于曹禺处于黑暗旧社会,在一个封建气氛很浓厚的家庭里长大,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做过认真观察,而且又受了五四的影响,这些都推动了他的感情,他发泄了被压抑的愤慨,批判了旧中国的旧家庭,旧社会。又由于他在剧中真实形象的表现了周家内部的种种冲突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其中交织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所以它成为中国话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它对五四以来到30年代的妇女反对封建统治,工人反对资本家压迫剥削的重要社会现实进行了概括,对周家的腐朽,糜烂和周家代表人物周朴园专横,伪善和残酷的反动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斗争,有力的抨击了丑恶,黑暗的封建社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说“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雷雨”随处可见。它也许是物质上的缺乏,它也许是感情上的稀有,它也许是生离死别的痛苦,但它或许只是老师亲人的一句批评。总而言之,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到,当它来临时,你要微笑的迎接它,不需伤心,但是不经历它,就没有人生的辛酸,那就无法将它转为幸福!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会体会到经过雷雨产生希望的味道。

书中的“百宝屋”不是财富、权力,而是丰富的知识,是教人处事的道理。它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知识改变命运,创造未来!

读《雷雨》有感 篇31

读完《雷雨》,我的内心似乎有太多的感慨,我总是想曹禺先生要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人世间的残忍,这种社会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

故事发生在夏天,夏天是个闷热又让人不安于状得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夏天的时候,炎热高高升起,天空变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即使不是头破血流地回去,也是将自己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这样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但是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她们前者才显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间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了两个极端的阶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会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故事的开始是回忆,开局便给读者留下了种种悬念,楼上的夫人是谁?为什么会那个样子?楼下的太太又是谁?为什么每当腊月三十他会总到窗前观望然后陷入深深的冥思?她盼望的是什么?这一切的疑问每一个读者不会不想弄明白,这就要求每个读者必须读下去以揭开这种种谜团。

周朴园,是矿厂的董事长,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所以在他的性格方面也处处为“绝对权威”这四个字服务,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在现代社会里演出这一幕封建家庭的悲剧,周朴园的性格或许只能从它对女性的态度上来反映,他年轻时爱上了自家的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但是为了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尽。尽管可以说此事主要是封建家长做主的,但周朴园本人似乎没有做出任何形式的反抗,而是默然的接受了,这就是他要在周宅内摆着侍萍的照片,以及她爱的那些家具,甚至保持着夏天不许开窗户的习惯,这家人包括仆人只是觉得有一点奇怪,但没有知道这故事里的故事。

前面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的小姐就是后来周朴园的妻子周蘩漪。蘩漪的出场我记得作者是用了这几个词的,它们是“文弱、哀静、明慧”。可以说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女性。蘩漪由爱到恨、由倔强到疯狂的转变就已经是一部悲剧了。她是不顾一切的爱着周萍,或许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着自由和幸福,但周萍又不得不背叛这爱情,这不能不使蘩漪发疯、变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肯定的绝不是关系而是蘩漪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所做出的牺牲,和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

周朴园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自己的故事又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从新上演。由此我想到一句话“历史没有绝对的重演,确实惊人的相似。”我认为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

书中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周冲,周蘩漪的儿子。周冲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四凤的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又许多的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重的幻念束缚住了他。他看不清社会,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他犯者年轻人犯得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他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敲醒他的梦。在喝药的那一景,他才真认识了父亲的权威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的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侮慢,他才发现他和大海之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末尾,蘩漪唤他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是偶,他才看出来他的母亲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连续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受的惩罚。他痛苦的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甚至在情爱里,他依然认不清真实。抓住他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是任何美丽的女人。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说破了她和周萍的事情,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一个着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待到连母亲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的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也这样的丑恶地围着情爱痉挛地叫喊,他才彻头彻尾地感觉现实的粗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哪一点憧憬。他于是整个死了他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那感情的激荡。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是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其实在生前他始末不隐隐觉得他是追求着一个不可及的梦想。他在鲁贵的家里说过他白日的梦,那一段对着憧憬的四凤讲的。在四凤和周萍同走的时候,他只说,我好像觉得……似乎……我是在胡闹。于是他慷慨的让四凤跟着周萍走了。这不像爱一个人在申说,而是一个梦幻者探寻着自己。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剧中周冲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当然这是较之剧中的其他人物而言也是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但他并非真真正正的年少无知。这不仅表现在他懂得了爱与憎,还在于他的言语是自然的,行动也是发自内心的,这其中少了许多人们经常加上去的封建的、传统的东西。或许这个人物被作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来挽救这个封建的家庭,但结局却那么不尽人意,他死了,他的死我们不得不真真正正的去深思一下。

至于蘩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卑怯、懦弱而又不负责任的人呢?我们或许只能问蘩漪的命了,她为什么落在周朴园的家庭中。这或许只能归因于时代,这是时代的不幸。

还有四凤和大海,长辈们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是快乐、是幸福?他们的人生又是怎样的灰暗,他们又是多么的无辜,许多书在分析《雷雨》时通常只会分析,周朴园、蘩漪、周萍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命运,可我认为四凤也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角色人物,虽然她没有文化,但他却懂得自己的爱与恨,虽然他没有贵妇人的气质、仪态。但他却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善良、淳朴、美丽。他在世上没有享受到什么,除了她心中的那点所谓的爱情,可在她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之后,那么她的死亡似乎又成为必然,对她来说一切来的多么的突然,又是多么的难以自信。这世界对四凤来说是不公平的,她的死也是雷雨这一幕大悲剧中的重要的一幕悲剧。想想,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些什么?长辈们给她留下的是些什么?多么滑稽! 多么荒谬!!!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

读《雷雨》有感 篇32

因为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缘故,重读了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这是一段不轻松的阅读过程。剧本并不长,人物也不多。慢慢的展开剧本,沉进去,慢慢的读。80年前,旧上海,那一个郁热的夏天,一幢老宅子,两代人在冥冥间遭遇了命运的雷雨。一瞬间的痛快淋漓,释放尘封二十年的恩怨,开启半生不绝忏悔。

掩卷沉思,有很多感慨,似有所悟,却又说不出更多的新东西来。

喜欢《雷雨》的人,多半喜欢谈论那几个老一辈的主要人物:雷雨的化身——周繁漪,罪恶的始作俑者——周朴园,矛盾中的母亲——鲁侍萍。她们占据了大部分的舞台,吸引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尤其是周繁漪,这个让人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女人,是很多学生喜欢讨论的中心人物。

我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感慨。在那些主要人物的光彩背后,我开始越来越多的注意到两个年轻人:四凤、周冲。我越来越多的去感慨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感慨他们那一场如梦的青春。

看完剧本,我常常会想到一句话:性格即命运。在这场悲剧中,懦弱使周萍选择了自杀,隐忍使鲁侍萍成了一个沉默的精神病人,爆发使周繁漪成了一个狂躁的精神病人,顽强(不得不承认这是周朴园的特点)使周朴园成为这场劫难之后唯一的精神正常者。两个年轻人,两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梦想的方向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四凤和周冲,双双倒在那个雷雨之夜。是偶然?是必然?

在围绕着周公馆的所有纷扰之中,似乎只有那个年轻的周冲是在世俗之外的,他天真,明朗,阳光,不谙世事,没有周朴园的心机,没有周萍的犹疑,没有周繁漪的决绝,有时候,看着剧本我真的会奇怪,周公馆那么一所阴森的大宅子怎么会走出周冲这样的阳光少年来?!舞台提示语中是这样形容他的:“他身体很小,却有着很大的心,也有着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青,才十七岁,他已经幻想过许多许多不可能的事实,他是在美的梦里活着的。”真的,这是一个生活在梦想中的孩子。梦境是美好的.,可一旦梦醒了,就是该走的时候了。

周冲正是在迷迷糊糊的梦境之中被歇斯底里的母亲唤醒的。那一瞬间,周冲突然发现,母亲不再是母亲,父亲不再是父亲,兄长不再是兄长,情人不再是情人。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周冲冲进了雷雨之中。也许死亡是他最安详的、最永恒梦境。

曾经有人把周冲称之为《雷雨》中的“仲夏夜之梦”。甜蜜、温馨而短暂,最终被夏夜的雷雨席卷得无影无踪。

读《雷雨》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二十年后的相认,也不是一切真相大白时的爆发,而是周冲对四凤的那段表白:

“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梦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并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想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对了,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头微仰,好像眼前就是那么一个所在,忽然)你说好么?”

那样一颗纯净的心灵,无遮掩的奉献在四凤面前,却无法吸引四凤那被世俗迷惑的双眼。四凤感觉不到,我却依稀听到那颗水晶心破裂的声音。

但是,我没法责怪四凤。我没法站在道德先生的角度去指责这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我总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她世俗或者势利。

鲁四凤,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健康,诚恳,爱笑。她知道自己笑起来是很好看的。母亲不在身边,跟着一个酒鬼、赌棍、势利眼的父亲鲁贵在周公馆做女佣。不可否认,鲁贵带她进周公馆,打的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如意算盘。事情也真的就这么发生了。尽管四凤以为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可到底有哪件事逃过了鲁贵那双精明的醉眼呢?四凤不懂什么女性解放、人权主义、劳工剥削等等大道理,她只想踏踏实实的获得自己的幸福。我们的道学先生们啊,站在这个孩子长的角度为她设计一个将来吧,有比得到少爷的爱而一劳永逸的解脱自己的更好的办法吗?尤其是这个少爷看起来又那么真诚,那么依恋她的时候,她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她错了吗?她就错到了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鲁贵需要女儿去攀龙附凤。

周萍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给他摆脱不伦之恋的力量。

四凤需要从灰姑娘的故事中得到自己人生最大的肯定。

于是,带着少女粉色的梦想,四凤执着的走上了母亲的老路。

悲剧,就此不可挽回。

错过了周冲那水晶般纯净的心灵是四凤的遗憾,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都看到了周萍凝视四凤的双眸中有太多爱情以外的东西,只有她看不到。

实际一点吧。鲁迅当年很尖刻也很残忍的为我们指出,娜拉走后怎样,不外乎回来或是堕落。从梦想的天堂坠落到现实的地面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吧。如果四凤幸运的躲开了那场雷雨,在不知道兄妹相恋真相的前提下和周萍成功出走,她真的会得到幸福吗?历史总会出现惊人的巧合。这场四凤投入全身心的爱情不过是周萍摆脱后母畸恋的一根救命稻草。除去身份的差距,这是一场感情投入完全不对等的爱情。当摆脱周繁漪的威胁,当生存的经济危机摆在眼前,我们无法不为四凤的明天叹气。

鲁侍萍用二十年的苦难,半生的沉默等待来为自己年轻的梦想买单。

鲁四凤用生命为青春的梦想画上句号。

雷雨之夜,周公馆明亮的灯光下,一切都扭曲了。被真相惊得无路可走的四凤冲向沉沉黑夜。死亡张开双翼收容了这个年轻人,也一同带走了年轻的梦想家——周冲。

走吧,现实已经没有他们的存身之处。

留下那一场如梦的青春。

读《雷雨》有感 篇33

要读《雷雨》之前,我就看了话剧版的《雷雨》,也是十分精彩。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我们高中生阅读的。

隆……要下雨了,闷热急躁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房间。闷级了。从开头到结尾,全文都突出了一种紧张的状态。

文章错综复杂的情节,并没有使读者感到无从下手。而是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时间在这里,没有了他的特殊功能。没有使人忘记那曾经的事实。时光弄人,有使人想起了那伤心的往事。现实总是很残酷。残酷的人,残酷的社会。人物对所处社会的反抗,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剧依旧重演。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

人物对所处社会的反抗,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悲剧依旧重演。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使我们更有了一种享受当下的时光。我们庆幸有这样的好时光,有这样和谐的社会。人们可以自由的追寻自己的美好,不再虚伪,不在为社会的束缚而寸步难行。

爱情,自古至今都是痴男怨女所追寻的。而以往封建社会摧残人的内心,腐朽思想侵蚀着人们。敢于反抗的人们,总是没有一个好的下场。社会总是在进步,我没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作者美妙的语言,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文学的修养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好书,多读大家之书,这样我们在自己的写作当中,才会有不断的提升。

读《雷雨》有感 篇34

“——雷雨倾盆,对生活怀着憧憬的三个年轻人,瞬间死于非命,存者仍在毁灭的痛苦中挣扎——”这是雷雨整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让我不由想起好友曾经的一句签名: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雷雨》写了一种情绪,这情绪发酵的过程让我想到,生活有的时候就像个连环扣,一环扣着一环,任何一步的不慎都将在与之相扣的一环中尝到后果。雷雨中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那是让我无法想象的复杂的情感,像理不清的线团,错杂缠绕。如果雷雨是一幅画,那这画在我严重就是色彩间有着强烈反差的抽象画。

剧中的人物身上处处反映了矛盾,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四凤和周萍之间的血缘矛盾,甚至是周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情感矛盾,画面处处冲突,满是不和谐的曲调,而这画面的扭曲、纠结似乎也正预示了这样一场悲剧的发生。剧中先前种种的压抑、纠结、矛盾不断地积累升级,终于在最后化作一场雷雨倾盆,似是洗净一切,徒留下旁观者的满目震惊。那是我不能理解的感情,尤其鲁侍萍。她不懂反抗,默默忍受。她自己承担了那个时代那样社会造成的悲剧。然而这种妥协伤害了她的女儿,一个天真的向往爱情的少女就无辜的陷入了这场可笑的情感拉锯战中。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可她们把一切都归于可笑的命运。曾看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虽然不能理解他们之间不理智的感情,但大体也看出了这背后些许的一己私欲。曾经向往爱情却终究妥协的周朴园因为自己的私情与侍萍相爱,却又为自己狠狠抛弃了无依靠的侍萍;周蘩漪为留住周萍,使尽手段。当他们被一时积淀已久的强烈个人情感冲昏了头脑,他们不再掩饰,展现扭曲的人性,狰狞的面目,一切是那么触目惊心。

曾经的我也经历这样的“雷雨”,但那是我初中时代的友情。当利益产生冲突,所有和善的目光就不会再掩饰内心的狰狞。那时候的我锋芒毕露,倒是有些像这里的蘩漪。但我没那么执着,我软弱的逃避了。然而,我来了现在的高中,一个有大片梧桐的地方。我开始变得坚强,像沿着校墙的梧桐,高高的,挡住了所有的光。挡住了所有能摧毁我的东西。每天迎着阳光,站在五楼,看鲜红的灼热的阳光穿过镂空的冰凉金属,温和的依附在身上,一瞬间竟失了所有棱角。

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身命运的漩涡,忘了自己最初的单纯。

我用陌生的风景回复我最初的单纯,因为我知道仇恨它会侵染我的心。当一切的本性暴露,谁还记得当初单纯的爱情,谁还记得当年的温存,都忘了的。

读《雷雨》有感 篇35

——读《雷雨》有感

曹禺的《雷雨》一直被喻为“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它同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一样是一部经典之作。因此我看了这部短剧的剧本虽然它并没有华丽的词语加以修饰但却以话剧独有的形式清晰的向我展示了一场两代人之间的家族矛盾。

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最终一切种种不幸的发生。当周朴园与一个真正门当户对的小姐周蘩漪结婚后这也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只不过是最终那场雷雨的爆发时增添了一根导火线直接点燃了那场大火。我以为周蘩漪是一个极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行为没有一个是不极端的她有着最不容忍的恨及最残酷的爱。但也就是这样的极端性致使她的生命烧到最终化为乌有短促却充满着“矛盾”。

周萍和鲁四凤的相恋我认为是对当时封建观念的'一个讽刺明明是亲兄妹却由于上一代的过错错误地结合了。而最终成为这场悲剧的牺牲品。而周冲我觉得是一个最无辜的人物虽然他充满着不切实际的想法总是沉浸在自己理想的堡垒里对现实抱有许多憧憬但他却遭受了与四凤同样残酷的结果。当他真正领悟到现实的残酷伴随他美丽的梦一个个的破碎时他的生活最宝贵的部分——情感的激荡最终死了。一个花季少年扼杀在现实的粗恶里。鲁贵不用细谈他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市井之徒满脑子都是金钱他从不有着对家庭的丁点责任感为了钱可以抛弃自尊和子女这令人发指。但鲁大海却是一个正直的青年他敢于对周朴园反抗争论。这也应该是曹禺当时想传达的那种精神——在强权面前所表现出的不畏惧不退缩;同时这也是现今所受提倡的一种品质。

总而言之这部《雷雨》将这四代人之间的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通过这两代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分别细致地描绘了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是一部成功之作。也许我的感受还比较肤浅但至少我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读《雷雨》有感 篇36

因为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缘故,重读了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这是一段不轻松的阅读过程。剧本并不长,人物也不多。慢慢的展开剧本,沉进去,慢慢的读。80年前,旧上海,那一个郁热的夏天,一幢老宅子,两代人在冥冥间遭遇了命运的雷雨。一瞬间的痛快淋漓,释放尘封二十年的恩怨,开启半生不绝忏悔。

掩卷沉思,有很多感慨,似有所悟,却又说不出更多的新东西来。

喜欢《雷雨》的人,多半喜欢谈论那几个老一辈的主要人物:雷雨的化身——周繁漪,罪恶的始作俑者——周朴园,矛盾中的母亲——鲁侍萍。她们占据了大部分的舞台,吸引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尤其是周繁漪,这个让人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女人,是很多学生喜欢讨论的中心人物。

我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感慨。在那些主要人物的光彩背后,我开始越来越多的注意到两个年轻人:四凤、周冲。我越来越多的去感慨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感慨他们那一场如梦的青春。

看完剧本,我常常会想到一句话:性格即命运。在这场悲剧中,懦弱使周萍选择了自杀,隐忍使鲁侍萍成了一个沉默的精神病人,爆发使周繁漪成了一个狂躁的精神病人,顽强(不得不承认这是周朴园的特点)使周朴园成为这场劫难之后唯一的精神正常者。两个年轻人,两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梦想的方向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四凤和周冲,双双倒在那个雷雨之夜。是偶然?是必然?

在围绕着周公馆的所有纷扰之中,似乎只有那个年轻的周冲是在世俗之外的,他天真,明朗,阳光,不谙世事,没有周朴园的心机,没有周萍的犹疑,没有周繁漪的决绝,有时候,看着剧本我真的会奇怪,周公馆那么一所阴森的大宅子怎么会走出周冲这样的阳光少年来?!舞台提示语中是这样形容他的:“他身体很小,却有着很大的心,也有着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青,才十七岁,他已经幻想过许多许多不可能的事实,他是在美的梦里活着的。”真的,这是一个生活在梦想中的孩子。梦境是美好的,可一旦梦醒了,就是该走的时候了。

周冲正是在迷迷糊糊的梦境之中被歇斯底里的母亲唤醒的。那一瞬间,周冲突然发现,母亲不再是母亲,父亲不再是父亲,兄长不再是兄长,情人不再是情人。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周冲冲进了雷雨之中。也许死亡是他最安详的、最永恒梦境。

曾经有人把周冲称之为《雷雨》中的“仲夏夜之梦”。甜蜜、温馨而短暂,最终被夏夜的雷雨席卷得无影无踪。

读《雷雨》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二十年后的相认,也不是一切真相大白时的爆发,而是周冲对四凤的那段表白:

“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梦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并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想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对了,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头微仰,好像眼前就是那么一个所在,忽然)你说好么?”

那样一颗纯净的心灵,无遮掩的奉献在四凤面前,却无法吸引四凤那被世俗迷惑的双眼。四凤感觉不到,我却依稀听到那颗水晶心破裂的声音。

但是,我没法责怪四凤。我没法站在道德先生的角度去指责这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我总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她世俗或者势利。

鲁四凤,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健康,诚恳,爱笑。她知道自己笑起来是很好看的。母亲不在身边,跟着一个酒鬼、赌棍、势利眼的父亲鲁贵在周公馆做女佣。不可否认,鲁贵带她进周公馆,打的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如意算盘。事情也真的就这么发生了。尽管四凤以为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可到底有哪件事逃过了鲁贵那双精明的醉眼呢?四凤不懂什么女性解放、人权主义、劳工剥削等等大道理,她只想踏踏实实的获得自己的幸福。我们的道学先生们啊,站在这个孩子长的角度为她设计一个将来吧,有比得到少爷的爱而一劳永逸的解脱自己的更好的办法吗?尤其是这个少爷看起来又那么真诚,那么依恋她的时候,她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她错了吗?她就错到了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鲁贵需要女儿去攀龙附凤。

周萍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给他摆脱不伦之恋的力量。

四凤需要从灰姑娘的故事中得到自己人生最大的肯定。

于是,带着少女粉色的梦想,四凤执着的走上了母亲的老路。

悲剧,就此不可挽回。

错过了周冲那水晶般纯净的心灵是四凤的遗憾,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都看到了周萍凝视四凤的双眸中有太多爱情以外的东西,只有她看不到。

实际一点吧。鲁迅当年很尖刻也很残忍的为我们指出,娜拉走后怎样,不外乎回来或是堕落。从梦想的天堂坠落到现实的地面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吧。如果四凤幸运的躲开了那场雷雨,在不知道兄妹相恋真相的前提下和周萍成功出走,她真的会得到幸福吗?历史总会出现惊人的巧合。这场四凤投入全身心的爱情不过是周萍摆脱后母畸恋的一根救命稻草。除去身份的差距,这是一场感情投入完全不对等的爱情。当摆脱周繁漪的威胁,当生存的经济危机摆在眼前,我们无法不为四凤的明天叹气。

鲁侍萍用二十年的苦难,半生的沉默等待来为自己年轻的梦想买单。

鲁四凤用生命为青春的梦想画上句号。

雷雨之夜,周公馆明亮的灯光下,一切都扭曲了。被真相惊得无路可走的四凤冲向沉沉黑夜。死亡张开双翼收容了这个年轻人,也一同带走了年轻的梦想家——周冲。

走吧,现实已经没有他们的存身之处。

留下那一场如梦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