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读起来。
这是一本侦探小说,我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本书主要讲了道正与小叶子的女儿被杀,而凶手被宣判死刑后,他们觉得人生已经失去了目标,女儿已无法再生,两人被迫分手。过了几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电话,小夜子被杀了。虽然凶手不久后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却在小叶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另有玄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东野圭吾的一句话:“无论凶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事实的确如此,只要犯了错误,无论事后多么努力地去补偿,也就无法挽回当时的损失。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的办案细节。侦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属那种据理力争永不放弃的精神,誓死也要给死者讨回一个清白的执着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如何?是让他人听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社会,用自己的一生来赎罪。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作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用呢?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值得思考。一本好的书一定是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不断去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2
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貌似简单的故事却让人心情沉重。
因犯杀人罪而被判无期徒刑的蛭川在假释期间,仅仅因为吃的问题杀害了八岁的爱美。爱美的父母中原和小夜子在蛭川被判死刑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二人的婚姻也以离婚告终。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小夜子致力于反对死刑的废除,在采访有偷窃瘾的沙织时,竟意外得知二十一年前沙织和史对自己亲生孩子所犯的罪行。史也的岳父作造为了掩盖史也的罪行,将小夜子杀死。
中原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杀人者的日子并不好过:史也挽救了怀有身孕想要自杀的花惠,将孩子当做自己的亲自儿子抚养;在儿童医院工作的他挽救了一个个幼小孩子的生命,减轻他们的痛苦。而沙织因心里内疚,一次次的逼迫自己,最终堕落,成为一个偷窃者。
故事的主题不难理解:要不要废除死刑和凶手被判死刑后遗族的心理问题。作为遗族的小夜子是坚决反对废除死刑的,“要求杀人凶手自己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就像在她的手记中写的“只要杀人就判处死刑——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这个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但是当似史也这种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前行的事发生,作者却给出了另外的结尾:孩子的尸体找不到了。这也许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日本死刑的废除与否,命题很大,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相通的,我想从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爱美的被杀案中,八岁爱美的死让人痛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知道要有惨案发生,作为专职家庭主妇的小夜子绝对会去附近超市时带上爱美。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也不可能倒流,就算时光可以倒流,爱美躲得过这次的危机,能躲得过下次的危机吗?作品中也说小夜子认为“带爱美一起去买菜很麻烦。反正一会儿就回来了,之前也曾经多次让爱美短时间独自留在家”。能将八岁的孩子独自放在家里一次,就是独自放在家里第二次,只要不出事,就可以独自放在家里无数次。其实,就到底就是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不到位,虽然这样说有点残忍,但是没有要为凶手开脱的意思,只是个人觉得小夜子的确要对爱美的死承担一定的责任。
前段时间倪萍主持的《等着我》中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寻找失散的儿女,细听原因,有很多是孩子自己走丢或被人拐卖。为了找到因自己一时失误而丢失的孩子,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家庭为此付出巨大的钱力和精力。新闻中经常看到几岁的孩子从几层的楼上坠下,多数也是因为要外出一小会儿,认为短时间会回来,孩子在睡觉或自己玩,没有问题,哪想会发生意外。只要父母的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估计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意外完全可以避免。所以父母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责任。
不要说告诉孩子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不要接电话;有人敲门或是按门铃都不要应门;窗帘要拉起来;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如果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一定要在原地等待等等,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心理和心智的不成熟,加上陌生的环境与人群,有几个孩子可以真正做到平时家长和老师们的要求。有人试验,一小会儿的时间就可以成功“诱拐”四十多名小朋友跟他离开。当然这不是说安全教育不重要,而是说在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能加上安全实践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史也和沙织杀子案中,我们应当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哪些缺失。沙织懂事以前母亲就因罹患脑肿瘤去世,父亲洋介因忙于工作和沙织较为懂事,对沙织的教育日益减少。史也作为一个男孩子,青春期的迷惘好似也没有父亲给予及时疏导。因此,当洋介将“家渐渐变成只是睡觉的地方而已”时,沙织家就为二人的初尝禁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沙织怀孕后,母爱的缺失和父亲的加班次数的增多,让沙织思想上和生理上的问题无处可诉,只能默默承受;而作为学校的老师,虽然发现了沙织的怀孕,“但可能故意假装没有察觉,很可能觉得反正学生快毕业了,避免引起麻烦。况且当时的班导师又是男老师”,而“一部分人注意到了,担心万一事情曝光,会影响学校的风评”,种种原因,让沙织生下了孩子,却在生下的那一刻和史也亲手将他杀死,埋于树海。正如史也自己说的“当年做了蠢事,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但担心被骂,担心对方会和自己分手,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却用了最不明智的方法。甚至为了帮助史也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史也的岳父将小夜子杀死。
如果当年的洋介不那么热心于工作,能对沙织多一些关心,哪怕是观察也好,小夜子就不太可能会生下孩子;史也在得知消息后能及时告知双方父母,悲剧也可以避免;老师或同学能及时进行干预,而不是“漠不关心等于在背后推了一把”,即使生下孩子也不至于杀死。所以,父母们在自以为给孩子们挣得一片丰厚的物质生活时,能不能关心一下孩子们心中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学校在关心自己名誉时,能否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关注一下情商教育。毕竟现在的社会,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社会比学校复杂,人与人的沟通就更加重要。
总之,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我们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平安的成长。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才有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平安的成长!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3
看完这本书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去埋孩地点没有找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孩子呢?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小夜子目睹了自己女儿由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不禁思索:到底犯罪过后所背负的十字架是什么?无期徒刑在监狱里忏悔?还是从心出发体会到了自己所犯的罪,并下决心弥补?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自己看书确实囫囵吞枣,只是被情节所牵引,而而隐藏在句子里的意蕴却没有深深体味……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4
开始读《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纯属意外,机缘巧合在书架看到这本书。
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文字。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作品常常与犯罪、暴力、复仇这样冷漠的词汇联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社会的炎凉。但也不乏一些温暖的语句。“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寻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选自《放学后》)“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选自《白夜行》)这些都曾给过我启迪。
《虚无的.十字架》也是如此。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犯罪、刑罚讲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杀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执着于争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属,平淡的语言述说故事,通过人物命运批判法律。我读书向来只能触及文字最为浅薄之意。在我看来,十字架是说让人的心灵和肉体都得到惩罚的处置。虚无的十字架嘛,是说法律不能让罪犯得到应有的、能够让他内心忏悔的审判,只是关进监狱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实质性作用,受害者家属也不会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抚。从这个层面讲,法律并没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虚设,所谓虚无。“死刑很无力”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将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样适用。教师教书育人,最重不过一个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养一杆秤,使其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其次,惩罚和奖励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内心,唤起他的羞耻感、自豪感;最后引导孩子主动的重构那一杆秤,达到内心的道德平衡。这样让十字架不再虚无,惩罚才能是真的惩罚。如何判断他是真的悔过,还是为了逃避再惩罚的假意伪装或是根本无惧惩罚,这是个问题。希望能在之后的阅读和教育实践中得到答案。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5
推理结果和沉默的巡游有点类似,这过程我没有多兴奋。主要是针对虚无的十字架有感。什么叫虚无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给那些犯了杀人罪的背负的,但由于会各种理由将死刑判为无期,然后释放,所以也就成了虚无的十字架。
主要是围绕是否要取消死刑来发展。因为没有让这些人付出代价,所以就会好奇要不要取消死刑?如书中,提到有许多凶手不会得到死刑,判死刑的案例反而较少。为了遗族,这个凶手是要执行死刑的。但死刑就是剥夺了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如果这个人“愿意”悔过,那这死刑是否能变成无期呢?书里引入了除了当事人双方外的看法,比如律师等。
1、引入了一个新的观点,如果你要废除死刑也好,那能给出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法吗?
2、凡事都有两面,没一个杀人犯的杀人动机都不一样,比如可能有些人只是防卫过当。那这些人是不是要实现死刑?许多案件提供的选项只有死刑!
最后,虽然叫《虚无的十字架》东野圭吾最后也写出来了一对背着真正的十字架负重前行,在为自己赎罪的男女。两相对比,我觉得这部推理属性可能要稍微的让一下位置给对社会的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6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读起来。
这是一本侦探小说,我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本书主要讲了道正与小叶子的女儿被杀,而凶手被宣判死刑后,他们觉得人生已经失去了目标,女儿已无法再生,两人被迫分手。过了几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电话,小夜子被杀了。虽然凶手不久后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却在小叶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另有玄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东野圭吾的一句话:“无论凶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事实的确如此,只要犯了错误,无论事后多么努力地去补偿,也就无法挽回当时的损失。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的办案细节。侦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属那种据理力争永不放弃的精神,誓死也要给死者讨回一个清白的执着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如何?是让他人听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社会,用自己的一生来赎罪。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作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用呢?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值得思考。一本好的书一定是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不断去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7
东野圭吾的小说,越看越有味。开篇引人入胜,过程迂回曲折又峰会路转,让人摸不着头脑,最终柳暗花明,待合上书本又让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爱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盗窃的小偷杀死。在参与审判的过程中,她为爱女极力寻求检方判处对方死刑然而并没有成功。(杀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释期间再犯)。小夜子无法接受爱女被害,在案件判决后,她致力于维持死刑。然而,执念终究还是成了偏执,导致她发现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行(初中时生孩子后把孩子杀了)时,执意要求他们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罚,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她自己被杀害。
对于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他们虽没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们一直背负着这个虚无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纱织自我放逐与堕落,企图通过自虐来赎罪,她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人救治幼儿,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们的自我反省与赎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罚在监狱之内服刑的罪人们更甚。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案件,都应该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同样痛失爱女的中原,或许是他对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没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书本,第一个念头,教育是容不得丁点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恒。纱织和史也的悲剧,纱织怀胎十月,她父亲居然没发现;读后感.这样的父亲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儿?!怀孕这么大的事情,为啥没有人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是因为害怕父母和老师而不敢说?现实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实例。这正是大多数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而爱美的悲剧,则是因为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个念头是,为啥同一事件对男女的影响天差地别?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纱织和史也,为什么都是女的心理出问题?是因为男人更坚强女人柔弱吗?我想大概是因为孩子是女人怀胎十月所生,女人对于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没生过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8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9
“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
——东野圭吾
故事开始于甜蜜羞涩的爱情。然而后续渐渐转入正题。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残忍杀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们无法面对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离婚了。然而,再次听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为警察询问。小夜子死了,被一个老人杀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认不讳。但是太顺畅却令人生疑。一层层抽丝剥茧与搜寻小夜子生前的踪迹,中原渐渐发现了这真相。真相总是令人惊讶。
沙织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伤害者。因为沙织和史也偷尝禁果,犯下了弥天大错,怀孕。之后更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告诉父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丛林。再也不能面对彼此的两人继续交往没多久就分手了。
沙织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不敢面对爸爸,独自离家却又经历坎坷,最后,染上偷窃瘾,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狱。史也做了儿科医生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还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关于建议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织,从而知晓当年事,从而被害。富士宫,青木原。
一瞬间,这些事,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画。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不能断定死刑该不该废除。这是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蛭川反复杀人犯罪,监狱没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个个小生命,他帮助了很多人。无论怎样,我们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结果。
我们对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爱惜,我们厌恶,我们生存,我们生活,我们思考,我们……我们对生命,应该保持一个最基本的态度,那就是尊敬。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对待自我灵魂,我们要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是恩赐。
自我的行为是选择,但是无论什么选择都应该是基于自愿且不给他人造成伤害的。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你不爱自己,伤害自己,将自己推入深渊,但是无论生活怎么操蛋的对你,你都不应该以同种方式不道德的还在他人身上。
每个人,生来都有他们的使命。当然,不可选择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但是,这从来不能成为不努力和伤害别人的借口。在每一个称之为人的身上,我们都应该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线与修养。以上,与学历无关。
当我们讨论生活的时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时存在,他们是成长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谓的不幸从来不能成为破坏幸福的托词。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这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处罚,无论有期无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凶手无法自我惩戒。因为当他们做出罪行的时候,内心被邪恶包围,他们也许会在某时意识到自己的所为,却不代表他们能做出什么来弥补。他们会想到罪恶,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无法做出什么的时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软弱无力,也强壮无比。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形式,即使只能让罪犯呆在狱中,受到惩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虚无的十字架。我们知道,犯过罪的人受到惩戒后回到社会继续犯罪的几率十分高,但是我们仍然要让他们受到惩戒,因为那些惩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虚无,它们也起到了压迫作用。于局外人看来,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时刻,我们即使知道虚假,但背负着,就好过什么也没有。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10
看完这本书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去埋孩地点没有找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孩子呢?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小夜子目睹了自己女儿由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不禁思索:到底犯罪过后所背负的十字架是什么?无期徒刑在监狱里忏悔?还是从心出发体会到了自己所犯的罪,并下决心弥补?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自己看书确实囫囵吞枣,只是被情节所牵引,而而隐藏在句子里的意蕴却没有深深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