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2024/05/0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篇1

最近读过了《林语堂散文选集》这本书,感受颇深。

本书以一种新的风格来撰写文章,读者在一字一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语堂的幽默和观点独特等特点,他常常就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来谈论,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在《论买东西》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带领着读者来重新认识我们熟悉的“买东西”这件简单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来谈:本是不想买东西,只在门外看看,却因为一时感情冲动,总是看而不去买也实在尴尬,便由停足观看改为跨进店门,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也确实很多,本来只是去逛超市,散散步,舒畅一下心情,却往往做上一笔“小交易”,带一大捆东西回家,这也实在难免。

而接下来作者又写了“见人下菜碟”这种近代社会人们的通病,又让人联想回味一番,也为下文做了一个简单巧妙的铺垫,最后作者写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将文章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孩子的眼睛、心灵是最纯洁的`,没有阴险与虚伪,“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与小孩子做交易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到高兴,而这也正是买东西的本质与艺术。

卖家高兴,买家也同样高兴,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现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见,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写好一篇文章其实只需用朴素的语言记录自己内心对某个事物的的真实感受或某种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灵一样干净、纯洁,这便足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读懂你想表达的心意,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篇2

看一位博友的感叹,没时间看书,当然是指纸质的,且以无比悠闲的心境。他说想看,又抵挡不住电子产品的各种诱惑,是呵!~如今仍旧固守着电话功能的手机不多了,固守着电视功能的电视不多了,电子产品把生活中的零星时间几乎都霸占了,如果不是刻意地放下,眼神根本难以移动到屏幕以外的任何东西上。好吧!你别笑我,我是诺基亚的铁粉,手上这款仍无上网功能,不过耗电量低,信号稳定,音质好,音量大,听歌杠杠的,简单经济,我想,够了,物质上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刚刚好就好。

随手从书架上拿来,忘了这是哪年买得书,装订潦草,已有两页脱落,但印刷还好,排版很清秀合理,是《林语堂散文》。对林大师我心存崇敬,却没距离感,大师们身上常会凝聚有强大魅力,他们常癫狂骄傲不羁,又博学多才,散发无限生机,字里行间有谦卑有亲和有质朴,让人开眼界,也能在平淡叙述中令人洞悉人间百态。

《论读书》,我记得我读过,但也模糊了,所兴再读再感。一直对书有渴求,或可弱弱地说对知识。具体到科学地阅读,却没个具体的方向,能力有限,所以想看大师说法。读到一句,孟子曰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汗!以后一定少说多看。虽然他一再重申只是谈谈并非训诫,但在我看来,一样一样的。跟他笔下谈到的种种读书对号入座,窃喜我的读书真的就是种心灵活动,没那么多现实目的,只是以解心灵饥渴疑惑,也算能安静读书的所谓雅事乐事吧!这么想想我都惭愧地呸了一声,也配!嘿嘿!文中批评学校只顾应试,忽略学生对于好作品的阅读,深有同感,即使今天还不是一样。前几天,月亮回来我问有时间看闲书没?即课外自由阅读,说,阅览室形同虚设,只有些过期的杂志,对于刚刚开始产生阅读欲望和意识的月亮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吧!深表遗憾。这样看来,应试教育一天不改革,由此催生出来的应试机器工厂,比如我省如日中天的不铃不铃的衡水中学就会一年年红火下去,且会由此复制出数枚东施,看2013年衡中的高考成绩,最有说服力的是成绩:不仅囊括河北文理科状元,且考入清华北大104人,独占两校河北招生人数的80%。这说明什么?别说伦家学校怎么畸形,制度不合理呀!

闲时的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我心里嘀咕,我竟不记得自己曾有过好学好问的聪明过往,那都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记忆,至于这层包膜,就更谈不上了。哇咔咔咔。我只记得那时候学习好了,也没个人夸奖。学习不好,就有了父母口实,逢人便无比欣慰地夸老妹聪明漂亮,我于是总是后面无限遗憾惆怅的叹息或省略号,大不了被委婉地说老实勤快,而已,我于是就真得变成只剩下老实和勤快的那枚丑小鸭,回忆里就一直一直一直地自卑来着。直到离家到外地上学,我记得真没有惆怅几天,反而是浑身轻松自在,像摆脱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枷锁,所幸也没学坏,知识掌握的多少不论,最可贵是找到自信,没人说我不漂亮,也没人说笨,再加上一直以来就仅存的那点老实和勤快,于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同学出现了。呵呵,美的唻!

作者提出要时时读书,瞧!我也是这样认为,并跟着这种精神的需求而去。他说,不然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个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我倒没想排脱什么俗气,真没那么高远的目标,只为了不偏执少走弯路,排忧解闷罢了。

读书得‘合’,书读得合了,就能把相貌平平读出个风韵、姿态、可爱来。把书读出味儿来也不容易,一人一种口味,合了个人口味,方能品出味道。像我们常听到同事喊‘某某!我逛街时帮你相中件衣服,可好看呢!’这人真打听着去试,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个人眼光不同,选择差距当然很大,即使你以为你够了解其品味风格,当,那件衣服真上了她的身儿,仍有可能这里那里不协调,或脸色或身材细节处,总归多数是遗憾收场,反正我是对这种事不抱什么希望。读书亦需气质相合。

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的,它必定有它形成的道路,世上无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我想就像我们加博友一样,志同道合,才肯长久的交流下去,否则对彼此都是煎熬,何苦。我最喜欢后面两句:找到思想相近的大家,文学上的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如此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大师就是大师,佩服!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篇3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

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

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

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

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

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

“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

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ss骂ss,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

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

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篇4

馋了!随手从书架取下林语堂大作。这本是三九折买来滴!当时,只是因为他是大家,相信他一定不会令我失望,定会对于我的人生有所启迪,所以入手。

昨晚,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朗读,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滴冲动。大师果然不负我之所望,知己呀!

大师说:“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警醒呵,第一次看到这句古训,反省!偶尔我也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虽说旁观者清,毕竟事未临头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能想当然地侃侃而谈,把书中的大道理强加给人家,强势地指责或批评,不顾忌他人感受,不讲究方式方法,冷静滴想想,微薄的内心并不能完全服人,却要从态度上压倒对方,气焰嚣张,不可取呵。

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当然还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我忽然想,大师如果不能撼得动这现象,那么是否大师把浪漫滴读混同于求生存的读了嗫?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接着,转入正题,是自由读书。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射手座的强势主观使我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就是这句,“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现在处于中年的我,回忆前面的路,发现幼年时是多么滑稽好笑可爱,因为不懂,所以对什么都感兴趣,盲目地摸索痴迷地流恋。青年时以为顿悟了,终于成年了,多了几许忧愁几许忐忑,其实只是看见了幼年时的可笑。中年时以为这次真得成熟了,所以有一点感触就忙着记下来,热衷于不停地写,记录,慨叹原来这才叫‘知道’,渐渐,发觉,有些东西并不是那样,就微微地有些茫然起来,呵,原来就是在变老。

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具体我也不敢妄言,但读过一点书后,真得偶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嫌,不仅如此,即便那人的笑声刺耳,都会令人不爽。我想,这跟健康报上的气味说有雷同罢,各人找适合各人气味的朋友才是。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疳积胃滞。所谓“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读书需顺其自然之势。世上无必读之书,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状态,当某人某日某种心境下,有了某种读得冲动,想应和心境地读,必能在彼时读出一时之味来。比如,我小学时候钻在闲置书堆里读《红楼梦》,只是少年时期的春心萌动,好奇它与课本的不同,感受它直抒男女之情的奇妙。二三十岁,关注的是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性情,场面的恢弘。

大师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这是我最欣喜的一段收获。我记得以前我说过,我找到了我的群,我一直相信有那么一个群,这个群的人无需太多解释就能理解对方。因为大家气味相投,想想满眼都是我的菜,各种喜欢各种有爱,那么就不会有太多的不融洽不和谐。我相信从星座血型里我们都能找到这种类同感,而读书,使我们寻找组织的强度更大,能够感应气质性灵相近的同类更多。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篇5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篇6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