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2024/05/0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1

《愤怒的葡萄》所描的是在当时经济不景气时,中小农户在大企业财团的垄断兼并下朝不保夕,纷纷破产。成千上万的家庭顿时没了土地,到处流离失所,此时正好收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徵工人的传单,上面的薪资也叙述得相当诱人,大家都对於这个"西部〃相当的憧憬,於是家家偕老携幼挤在一辆车中便前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开创另一番新天地—约德一家人便是最佳代表。汤姆(约德家中的次子)方从狱中假释,高高兴兴的回到家中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事后才知一切原委,於是他们便决定要到西部去重新生活,在颠簸的旅程中汤姆的爷爷和奶奶相继逝世,他们的破烂卡车也常出状况,幸亏在一次寻找服务站的过程中遇到了威尔逊夫妇,从此两家子在路上彼此照顾。终於,经过了非常艰苦崎岖的路程后,一大片果园、成行的柳树、桃树一列列整齐的排开,他们以为幸福的日子已到,孰不知还有一波波的难关即将迎面而来。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汤姆的母亲。在她丈夫的眼里,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个性非常温驯,但是在一次的车子抛锚中,他毅然决然地要留下来修理车子,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这不正是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团圆"的观念一样?最让我敬佩的莫过於在卡车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体老迈,经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异乡,而在当下汤姆的母亲因不愿影响全家人,他独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装发火蒙骗检查站人员,这才使全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因为她把爱化成无尽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关。这种坚毅果敢、临危不惧之精神若在现今时代,必能有一番惊人的成就,但她生不逢时,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了,何况是创造一番成就?这真是使我深深惋惜。

在书中最让我憎恨的莫过於包工头和果园主,他们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勾结警察压榨流动的农业工人,为了"钱",什麼事都做得出来,这种行为真是让人不齿。

葡萄,曾是甜蜜和富裕的象徵,但在当时葡萄园中的廉价工人受逼迫的情形又有谁过问?于是乎,一串串美丽的葡萄成了他们愤怒的象徵;受剥削的生活成了一首首难以开口的悲歌;当时有谁会去在意这低贱的葡萄悲歌呢?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2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愤怒的葡萄》这本小说。在读之前,我对这个题目深深的怀疑,老师怎么会推荐我们读这本书呢?带着这么一种疑问去读,只是读了一遍,文章还算不短,最后略懂一点点,原来老师推荐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去读一个关于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这则故事。

从这本书的整体脉络看来,它是以乔德一家的逃亡或者说是寻找“幸福生活”的过程为主要思路来描写整个故事的。真实的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和处在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另外,作者还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了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与思索。

在第一章的时候主要是以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让人们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对当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理解。如:“风又吹着干枯的玉米,还一阵紧似一阵。大路上又尘土飞扬,而后的玉米地里卷起一股股灰色的烟雾。夜间,凤贴着地面跑得更快,它挖松了玉米根四周的泥土,玉米秆一根根横倒在地上,标志着风向。”,“一到夜晚就一一团一漆黑,星光透不过风沙,屋里的灯光也透不出窗户。”这些对玉米,对大路和对夜晚的描写,似乎是在说上帝对这片土地不是那么的公平,给它们的尽是一些风和沙尘暴,殊不知是另有原因的,从而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兴趣。往下看,我们能够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乔德出场了,然后着重写汤姆具结释放之后回到家乡,发现家乡的样子完全变化了,原来的人都不见了,包括自己的家人,后来在慕莱的解释下,才知道家人去了哪里,村子里的好多人都去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去求生了,而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最让他恨的莫过于看着整片的土地被拖拉机无情的摧毁吧。“为了这块地,爷爷消灭了印第安人,爸爸消灭了蛇。我们也许可以消灭银行——银行比印第安人和蛇更可恶呢。”农业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地增加机器。在美国,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对土地的威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拖拉机毫不留情的把房屋铲平,把土地占领,使得原本住在这片土地的中低级佃农们纷纷破产,流离失所,之后不得不去西部的的加利福尼亚洲去寻找美丽的生活的故事。他们一路上历经挫折,好不容易到了加利福尼亚,却发现那里的生活远不如理想中的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也只能够安于现状去为别人干一些廉价的劳动力的活,所得却只能够他们一家糊口,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富余可言。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好生活吗?从文章中主人公们的表现以及所表现的心情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到这则故事,确实是感人的,而且很具有批判与讽刺意义,但是从生态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似乎意义会更大一些。

书中的人与土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现代化的农业用拖拉机把他们赶走时,他们愤怒地抗议:“地是我们量出来的,也是我们开垦出来的。我们在这地上出生,在这地上卖命,在这地上死去。”土地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的一切,他们不愿离开这里的土地。当土地受到蹂一躏,被大型拖拉机碾过时人们会感到撕心裂肺般难受。”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土地死亡的原因既有人类的无知和贪婪,又有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蹂一躏。悲哀的土地和悲哀的自然很需要人类的同情和关爱!但是事实往往是相反的,对土地无限的开垦和无限的索取最后带来的只是肆虐的沙尘暴和无边的沙漠。我想这不是人类想要的结果吧!有一段话描写的很好:人坐在这机器里,既看不见土地的真面目,也闻不到土地的气息,两脚踏不到泥土,也感觉不到大地的温暖和力量,人与土地的关系便消失了。“庄稼生长起来和收割的时候,没有人用手指头捏碎过一撮泥土,让土屑从他的指尖当中漏下去。没有人接触过种子,或是渴望它成长起来。人们吃着并非他们所种植的东西,大家跟面包都没什么关系了。土地在铁的机器底下受苦受难,在机器底下渐渐死去,因为既没有人爱它,也没有人恨它;既没有谁为它祈祷,也没有谁诅咒它。”人与土地的自然关系被割裂,不仅土地遭受磨难,而人们也变成了空有躯壳的机器。

同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元素,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这就要求人类务必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时候做到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共赢。

然而在作者笔下,他虽然严厉的谴责了人类的无知和贪婪,但是还是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的生命与活力的。他满怀深情地描述在阳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是暖洋洋的,草的陰影里有各种昆虫在活动,蚂蚁和蚁狮忙着布置扑捉昆虫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轻轻地拍一拍翅儿,潮虫用许多细脚像犰狳一般慢腾腾地踱步。”在作者眼里,尽管尘暴带来了灾难,自然界里的生命却是那样美好可爱。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是那么美好,人类还有什么理由去破坏这种和谐和平衡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原本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一供数以万计的自然资源,也足够这些流浪农民生存延续下去的加利福尼亚洲,却因为大农场主、大资本家贪婪的开发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伴随着农产品大丰收,价格受大地主、大银行家的控制大幅下跌,许多当地的小农场主们连采摘的工钱都出不起,只能眼看着果子在枝头上腐烂,眼看着债务像潮水一般涌来。等到第二年,资不抵债的小农场主们也会加入到失业的行列。而他们的农场或是果园,就要被吞并到大地产里去。但是这种大农场里面产出来的果子,农场主们不可能完全免费的去供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去吃,他们宁可这些果子烂掉,也不愿意拿一个去拯救受苦的农民,这个世界的性质已经变化了。变成了一部分人的世界…这是人类对自然无限的贪婪的后果。

以上就是我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怎么说呢,人与自然还是和谐一点好,尊重自然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我是这么想的。试看,近十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受到的重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我们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对她的伤害,也有说法说那些后果就是大自然在报复人类,或许真是这样子。如果人类一直这么无节制,一直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局面一旦被打破,就一定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责任。”这句从小听到现在的话,还是要被提到重要日程的。为了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被提到重要的日程。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3

这部小说真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读完后还久久不能释怀。

美国的农民原来也有这样的血泪史,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国三、四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一浪一,而流一浪一的过程充满了多少的血与泪。

这部小说有3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汤姆、奶奶和妈妈。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付出代价也会去做,他不会为邪恶势力低头,这样的汤姆不止被家人所一爱一,更被我们这些读者所一爱一,尽管这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固执,他天真,他可爱。我真的是一爱一死这个奶奶了,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好久。mm是这部小说里刻画的最传神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强大的气场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和尊严,同时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难的能力,再大的灾难也无法击垮她,也就无法击垮这个家。

美国中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一浪一,他们所梦想的仅仅是能够吃饱穿暖,能有自己的一个家,但这样的卑微的愿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撕碎。他们斗不过那些狡猾的资本家。大资本家的狡猾与丑陋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而更深层次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是牺牲那些穷苦人的利益来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英国的圈地运动同样如此。

书中有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农场主把堆积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来烧掉,把很多猪活埋掉,为的就是保持住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有千千万万的流一浪一者却因为吃不到东西而饿死,连葡萄都变得愤怒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辈灌输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烂的,把大量打牛一奶一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烧掉。当时还小,听后还蛮震惊的,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这资本主义国家真是他一妈一的一浪一费啊。其实细细想来,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试想那些农场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没有了利润,意味着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为什么不把东西送给穷人或便宜卖给穷人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了,不仅自己会亏的血本无亏,同样还会受到同行的排挤与谴责。因此,没有人是救世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这部小说也许更多的是想表达穷人们在关键时刻应该一团一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在你需要帮助时,永远只有穷人才会对你伸出援手”。同时还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承受苦难的能力。这也是本书带给大众感动的地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众多的苦难,我们能选择的是怎样去面对。如果面对苦难我们能勇敢接受,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垮我们。

即使我们不幸成为失败者,那就怎样,生活还不是在继续前行,前方还有多少美丽的风景在默默的等着我们……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4

这部小说真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读完后还久久不能释怀。

美国的农民原来也有这样的血泪史,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国三、四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浪,而流浪的过程充满了多少的血与泪。

这部小说有3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汤姆、奶奶和妈妈。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付出代价也会去做,他不会为邪恶势力低头,这样的汤姆不止被家人所爱,更被我们这些读者所爱,尽管这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固执,他天真,他可爱。我真的是爱死这个奶奶了,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好久。妈妈是这部小说里刻画的最传神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强大的气场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和尊严,同时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难的能力,再大的灾难也无法击垮她,也就无法击垮这个家。

美国中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们所梦想的仅仅是能够吃饱穿暖,能有自己的一个家,但这样的卑微的愿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撕碎。他们斗不过那些狡猾的资本家。大资本家的狡猾与丑陋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而更深层次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是牺牲那些穷苦人的利益来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英国的圈地运动同样如此。

书中有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农场主把堆积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来烧掉,把很多猪活埋掉,为的就是保持住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有千千万万的流浪者却因为吃不到东西而饿死,连葡萄都变得愤怒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辈灌输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烂的,把大量打牛奶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烧掉。当时还小,听后还蛮震惊的,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这资本主义国家真是特别的浪费啊。其实细细想来,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试想那些农场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没有了利润,意味着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为什么不把东西送给穷人或便宜卖给穷人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了,不仅自己会亏的血本无亏,同样还会受到同行的排挤与谴责。因此,没有人是救世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这部小说也许更多的是想表达穷人们在关键时刻应该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在你需要帮助时,永远只有穷人才会对你伸出援手”。同时还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承受苦难的能力。这也是本书带给大众感动的地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众多的苦难,我们能选择的是怎样去面对。如果面对苦难我们能勇敢接受,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垮我们。

即使我们不幸成为失败者,那就怎样,生活还不是在继续前行,前方还有多少美丽的风景在默默的等着我们……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5

拖拉机赶走了土地上的农民,工业化的农业生产虽然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农民们却因为劳动力的贬值陷入极端的贫困当中。原本拥有土地、财产的原住农民不得不变卖世代耕作的土地,或者抛下自己的土地前往遥远的加利福尼亚谋生。但在路途上,大批的农民却因贫穷成为“流民”,当地的大农场主、地产商、资本家们顺势压低雇佣价格,让流民们去采摘成熟的桃子、梨、樱桃、葡萄、棉花等农作物;流民多,但丰收的农产品更多。流民们只能做着超出原本雇佣价格的.体力活来赚取微薄的薪资供养拖家带口来的老人、女人、孩子们。

在此路途上,更是心酸又痛苦,诸多的颠簸、磨难、死亡;亦有人坚持不了这种无望的痛苦,抛弃了家人们逃回原来的土地。绝望在人群之间蔓延。

第二十五章私以为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章,“那些能接枝和能改变种子的人,却想不出办法使饥饿的人吃到他们的产品。那些创造水果新品种的人创造不出一种制度,让人们吃到他们的水果。”改变种子、改进种植技术、给果树喷上杀虫剂,科技带来了大丰收,果子们长得成熟肥美,味甜多汁,却只能静静的腐烂在仓库里。人都穷得快死了,根本什么都买不起,但资本家们又怎么可能贱价卖出这些果子,更甚至于免费发放给流民。不劳而获怎么可能,你买不起,我也卖不出,干脆把它们全都扔掉、烧掉、毁掉。哈,你还要去捡那些扔掉的作物,那就直接叫看守们拦住。成群的人挣扎于饿死的边缘,而成批的食物又被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销毁掉。饥饿和绝望渐渐酝酿为一股愤怒。

书中的“葡萄”,最直观的寓意即是丰收、确实是自然界的大丰收,作者用了大篇幅正面铺陈,以及夹杂在角色对话中的只言片语就描绘出了一场大丰收。而更深沉的,即是人们心中压抑的愤怒,像葡萄成熟的过程一样,开始只是一点不起眼的白籽,随着时间、日晒慢慢成长,白籽变为小白果,随后青果,又由青转红,变得发紫发黑,饱满的垂在枝头,将枝头压得弯弯的,非要用撑子撑住才不至于掉下来。真的是一个美妙的隐喻,饱满的、紫得发黑的葡萄含满了汁水把皮挤得发亮,将将要爆浆而出似的,就像一股要燎原的愤怒,由内而外的呈现在人们的脸上,还差一丝火星就能将其引爆。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6

刚生下死婴的悲伤的母亲,松开被子,用母乳喂养濒临饿死的男人,脸上露出神秘的微笑。这个软弱自私不停抱怨的女人,终于成为了一个坚毅的母亲。愤怒的葡萄就这样结束了。我多么期盼乔得继承传教士的信仰,组织和领导贫困的人们,反转结局。可他们也许终究会被饿死。

乔得一家,和其他贫困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揣着美好的希望,一家人沿着六十六号公路,流民的逃荒之路,前往加州追寻美好生活。路上,中风去世的爷爷,被埋在异土他乡。也许,对爷爷,离开故土的那天就死了。全家人必须过沙漠呀,不能在沙漠里耽搁,痛苦的妈妈不得已隐瞒奶奶死了的事,和去世的奶奶躺一整晚……漫长的旅途中,一路被敲诈和嫌弃,独眼龙对西部的描述,以及一路上不断听到的坏消息,没能阻挡他们前行,没能磨灭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前路无论如何,那都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呀。美丽的加州,到处都是水果,有阳光和葡萄,橙子,桃子,还有幻想的无数工作机会,可以让大家吃饱肚子也许孩子可以上学…

然而,到达加州,一切破灭,饿死的家人和小孩,拼命努力争抢才能获得不能填饱肚子的廉价工作,且不能持续。一家人没有食物,找不到工作,一无所有,终将饿死……

这么艰难,却从未丧失希望,一直拼命的努力生活,绝境中求生,面临重重苦难和无尽的绝望,仍不放弃,他们只想靠双手活着呀,却为什么那么难?

然而又充满着温情,路途中遇到热情善良的夫妇,互相帮助互相取暖。身处苦难中的穷人,互相传递善意和温暖。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7

斯坦贝克用双章顺叙、单章补叙的写作手法把整个故事串联的既自然顺畅又缜密丰实。在美国底层农民失去土地的大背景下,他用纪实的眼睛带领读者跋涉在数万流民在美国公路上的艰辛存亡史。他的笔触是朴实的,但其中又交织着怜悯、无奈、慈悲和无法克制的愤懑。斯坦贝克的文字就像美国东部的风沙和美国西部的暴雨,是粗糙又真实的,是倾泻而出又浑然天成的。 在书中,乔德一家从东部向西、向北、再向南,他们因贫穷而经历着无数生存的挑战。他们会在逐渐滋长的怒火将要喷薄而出时选择为了希望和光明放手一搏,但更多时候他们在隐忍,在为了食物和活着妥协和将就。他们总想着将来就会有房子住,可最后还是在无边的`公路上四处为家。

他们一家因流浪而散了,这是母亲最不愿看到的,也是以大地为血脉的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在土地被掠夺的那一刻,在拖拉机开到家门口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无数穷苦农民的悲剧生涯。想要存活,就只能把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我们”抹去,让精神上只有“我”的存在。但是,当饥饿和压榨发酵成愤怒时,就算丢失性命,他们还是会联起手来,深觉“自己的大灵魂的一部分”。他们一直在前进,就算会后退,但也不会是后退一整步。他们在痛苦和迂回中,从未舍弃深埋在骨子里的热忱、深情与良善。

穷人总是会互相帮忙的。这是小说最感人至深的部分。极度虚弱的女儿还是用乳汁救了一个将死的穷人,以这一幕收尾,不得不使人暂时忘记愤怒,只让感动留驻心间。在相差无几的潦倒处境下,穷人们面对同类人时所展现的是一颗悲悯和体贴的心。同是流浪,他们无处可依、无人可傍,他们都是弱者,但讽刺的是,只有弱者才会帮助弱者。

另外,母亲是一大家子的主心骨。母亲身上有一股坚韧与安稳的力量,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以母亲为代表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出现,不仅中和了书中因大量的对男性的描写而使人产生的粗糙、浑浊与简拙之感受,而且还给整个故事带来了不少灵动与温稳之气韵。母亲不只是一个女人,更是维继一家人希望的守望者。她身上的慈悲与忍耐,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8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愤怒的葡萄》。

《愤怒的葡萄》是一部深具社会意义的小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且是如此细腻而又深刻。很久以来,一颗心没有被文字给这般震荡过了。 《愤怒的葡萄》所描的是在当时经济不景气时,中小农户在大企业财团的垄断兼并下朝不保夕,纷纷破产。成千上万的'家庭顿时没了土地,到处流离失所,此时正好收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徵工人的传单,上面的薪资也叙述得相当诱人,大家都对於这个”西部〃相当的憧憬,於是家家偕老携幼挤在一辆车中便前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开创另一番新天地—约德一家人便是最佳代表。汤姆(约德家中的次子)方从狱中假释,高高兴兴的回到家中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事后才知一切原委,於是他们便决定要到西部去重新生活,在颠簸的旅程中汤姆的`爷爷和奶奶相继逝世,他们的破烂卡车也常出状况,幸亏在一次寻找服务站的过程中遇到了威尔逊夫妇,从此两家子在路上彼此照顾。终於,经过了非常艰苦崎岖的路程后,一大片果园、成行的柳树、桃树一列列整齐的排开,他们以为幸福的日子已到,孰不知还有一波波的难关即将迎面而来。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汤姆的母亲。在她丈夫的眼里,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个性非常温驯,但是在一次的车子抛锚中,他毅然决然地要留下来修理车子,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这不正是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团圆”的观念一样?最让我敬佩的莫过於在卡车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体老迈,经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异乡,而在当下汤姆的母亲因不愿影响全家人,他独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装发火蒙骗检查站人员,这才使全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因为她把爱化成无尽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关。这种坚毅果敢、临危不惧之精神若在现今时代,必能有一番惊人的成就,但她生不逢时,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了,何况是创造一番成就?这真是使我深深惋惜。

在《愤怒的葡萄》中最让我憎恨的莫过於包工头和果园主,他们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勾结警察压榨流动的农业工人,为了”钱”,什麼事都做得出来,这种行为真是让人不齿。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9

《愤怒的葡萄》描述的是一个个发生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小故事,以小汤姆·约德一家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向人们展现了在困难时期普通人的艰难生活与在此期间的思想觉醒。

我认为"愤怒的葡萄"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发生这些灾难的缘由是葡萄等水果多产,物多价廉,付出的成本比人们的收入还要高,结果越来越多的人破产;二是指破产的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意识到"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他们慢慢觉醒,"葡萄"也越来越成熟。

破产的人们变成了流民,他们便到公路上去流浪了。路上到处拥挤着许多人,大家都像饿狼似的找工作,穷凶极恶地找工作。流浪、恐怖、饥饿以及所受的敌视,使他们融为一体,团结起来了,也使得愤怒在人流中开始酝酿。这边的流民们挨着饿,那边的大业主们却为了保持物价,不惜把各种食物毁掉,政府也派出士兵在旁协助。流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救命粮食"被烧了、被埋了。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闪现在饥饿的人们那目睹这场大失败的眼睛里头。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来临。

小汤姆·约德一家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背弃:爷爷、奶奶的离世,朋友牧师凯浽的无辜入狱,妹妹罗撒香的难产,哥哥诺亚、姐夫康尼的懦弱逃离,政府的'冷漠,西部居民的歧视,大农业主的无止境的剥削……在艰难的生活中,家变得破碎,人情变得淡漠,生活的勇气似乎也少了;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即使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为了他们可以生活得轻松一点,为了家的完整,只得起来战斗、起来争取……

小说中并没有关于流民们最后是否获得战斗的胜利,是否获得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的内容,但在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草的嫩芽从大地钻出来;没过几天,整个山头也变成淡绿色了,初春到了。"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一环境描写得到这个"肯定"的答案呢?

希望所有受到过苦难、伤害的人到最后都能获得那简单的幸福……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10

《愤怒的葡萄》所描的是在当时经济不景气时,中小农户在大企业财团的垄断兼并下朝不保夕,纷纷破产。成千上万的家庭顿时没了土地,到处流离失所,此时正好收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徵工人的传单,上面的薪资也叙述得相当诱人,大家都对於这个"西部〃相当的憧憬,於是家家偕老携幼挤在一辆车中便前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开创另一番新天地-约德一家人便是最佳代表。

汤姆(约德家中的次子)方从狱中假释,高高兴兴的回到家中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事后才知一切原委,於是他们便决定要到西部去重新生活,在颠簸的旅程中汤姆的爷爷和奶奶相继逝世,他们的破烂卡车也常出状况,幸亏在一次寻找服务站的过程中遇到了威尔逊夫妇,从此两家子在路上彼此照顾。终於,经过了非常艰苦崎岖的路程后,一大片果园、成行的柳树、桃树一列列整齐的排开,他们以为幸福的日子已到,孰不知还有一波波的难关即将迎面而来。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汤姆的母亲。在她丈夫的眼里,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个性非常温驯,但是在一次的车子抛锚中,他毅然决然地要留下来修理车子,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这不正是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团圆"的观念一样?最让我敬佩的莫过於在卡车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体老迈,经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异乡,而在当下汤姆的母亲因不愿影响全家人,他独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装发火蒙骗检查站人员,这才使全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就因为她把爱化成无尽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关。这种坚毅果敢、临危不惧之精神若在现今时代,必能有一番惊人的成就,但她生不逢时,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了,何况是创造一番成就?这真是使我深深惋惜。

在书中最让我憎恨的莫过於包工头和果园主,他们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勾结警察压榨流动的农业工人,为了"钱",什麼事都做得出来,这种行为真是让人不齿。

葡萄,曾是甜蜜和富裕的象徵,但在当时葡萄园中的廉价工人受逼迫的情形又有谁过问?於是乎,一串串美丽的葡萄成了他们愤怒的象徵;受剥削的生活成了一首首难以开口的悲歌;当时有谁会去在意这低贱的葡萄悲歌呢?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11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个小说我读完,内心无比郁闷、难受。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是真的非常辛苦,非常辛苦。

故事写的是乔德一家人因为被迫搬迁而发生的一切挣扎。

汤姆·乔德因失手杀人被判刑,后假释准备回家。在路途中遇到许久不做祈祷的.“牧师”凯西。两个人就此踏上回汤姆的老家。在刚回到家,就出现了乔德一家人要被迫搬迁。搬迁的原因是,这一片土地马上要被银行收走,当前住在这里的人没有权利继续使用土地。乔德一家人商量着按宣传单页的招工去往北部来博得生活。

在路途中遭遇了许多歧视、困难。被警察刁难,被工头欺负等等。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法解决。书中写到,一个农场原本只需要三千人就可以完工,但农场主发传单说需要六千人,去了农场主就开始降低工钱。这种手法挺卑鄙。

当乔德一家人在一个委员会管理的流宿地安扎后,得知警察故意要在该营地制造事端并介入营地,汤姆一伙平静排难。后因打伤警察,凯西自告奋勇替罪,汤姆愧疚不已。在一次偶然间汤姆与凯西相逢,凯西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确不知被自己人出卖,被打死,汤姆一气之下将打凯西的人打死并逃跑。

汤姆继承了凯西的星星之火,离开乔德一家。汤姆逃离后,乔德一家人又走上了流动生活。

乔德一家人采摘棉花的画面深深映入我的脑海。脖子上挂着袋子,袋子吊在两腿中间,很辛苦。

乔德大女儿恰逢暴雨生孩,结果孩子是死胎。躲避雨水,进入谷仓,为奄奄一息的男子哺乳。故事到此结尾。

在一个没有明确法律监督和底层百姓忍受的旧时代,生命如蝼蚁。政府暴力机器和农场主联合欺负底层百姓。底层百姓敢怒不敢言。他们认可将葡萄连同葡萄藤一起被铲埋,猪肉埋,土豆到水里,橘子散上机油。宁可坏了,也不会给饥民充饥。

葡萄被埋到土里肯定是会愤怒的,因为没有提现它的价值。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12

《愤怒的葡萄》所描的是在当时经济不景气时,中小农户在大企业财团的垄断兼并下朝不保夕,纷纷破产。成千上万的家庭顿时没了土地,到处流离失所,此时正好收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徵工人的传单,上面的薪资也叙述得相当诱人,大家都对於这个"西部〃相当的憧憬,於是家家偕老携幼挤在一辆车中便前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开创另一番新天地-约德一家人便是最佳代表。汤姆(约德家中的次子)方从狱中假释,高高兴兴的回到家中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事后才知一切原委,於是他们便决定要到西部去重新生活,在颠簸的旅程中汤姆的爷爷和奶奶相继逝世,他们的破烂卡车也常出状况,幸亏在一次寻找服务站的过程中遇到了威尔逊夫妇,从此两家子在路上彼此照顾。终於,经过了非常艰苦崎岖的路程后,一大片果园、成行的柳树、桃树一列列整齐的排开,他们以为幸福的日子已到,孰不知还有一波波的难关即将迎面而来。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汤姆的母亲。在她丈夫的眼里,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个性非常温驯,但是在一次的车子抛锚中,他毅然决然地要留下来修理车子,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这不正是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团圆"的观念一样?最让我敬佩的莫过於在卡车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体老迈,经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异乡,而在当下汤姆的母亲因不愿影响全家人,他独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装发火蒙骗检查站人员,这才使全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因为她把爱化成无尽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关。这种坚毅果敢、临危不惧之精神若在现今时代,必能有一番惊人的成就,但她生不逢时,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了,何况是创造一番成就?这真是使我深深惋惜。

在书中最让我憎恨的莫过於包工头和果园主,他们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勾结警察压榨流动的农业工人,为了"钱",什麼事都做得出来,这种行为真是让人不齿。

葡萄,曾是甜蜜和富裕的象徵,但在当时葡萄园中的廉价工人受逼迫的情形又有谁过问?於是乎,一串串美丽的葡萄成了他们愤怒的象徵;受剥削的生活成了一首首难以开口的悲歌;当时有谁会去在意这低贱的葡萄悲歌呢?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13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愤怒的葡萄》这本小说。在读之前,我对这个题目深深的怀疑,老师怎么会推荐我们读这本书呢?带着这么一种疑问去读,只是读了一遍,文章还算不短,最后略懂一点点,原来老师推荐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去读一个关于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这则故事。

从这本书的整体脉络看来,它是以乔德一家的逃亡或者说是寻找“幸福生活”的过程为主要思路来描写整个故事的。真实的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和处在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另外,作者还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了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与思索。

在第一章的时候主要是以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让人们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对当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理解。如:“风又吹着干枯的玉米,还一阵紧似一阵。大路上又尘土飞扬,而后的玉米地里卷起一股股灰色的烟雾。夜间,凤贴着地面跑得更快,它挖松了玉米根四周的泥土,玉米秆一根根横倒在地上,标志着风向。”“一到夜晚就一团漆黑,星光透不过风沙,屋里的灯光也透不出窗户。”这些对玉米,对大路和对夜晚的描写,似乎是在说上帝对这片土地不是那么的公平,给它们的`尽是一些风和沙尘暴,殊不知是另有原因的,从而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兴趣。往下看,我们能够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乔德出场了,然后着重写汤姆具结释放之后回到家乡,发现家乡的样子完全变化了,原来的人都不见了,包括自己的家人,后来在慕莱的解释下,才知道家人去了哪里,村子里的好多人都去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去求生了,而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最让他恨的莫过于看着整片的土地被拖拉机无情的摧毁吧。“为了这块地,爷爷消灭了印第安人,爸爸消灭了蛇。我们也许可以消灭银行——银行比印第安人和蛇更可恶呢。”农业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地增加机器。在美国,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对土地的威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拖拉机毫不留情的把房屋铲平,把土地占领,使得原本住在这片土地的中低级佃农们纷纷破产,流离失所,之后不得不去西部的的加利福尼亚洲去寻找美丽的生活的故事。他们一路上历经挫折,好不容易到了加利福尼亚,却发现那里的生活远不如理想中的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也只能够安于现状去为别人干一些廉价的劳动力的活,所得却只能够他们一家糊口,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富余可言。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好生活吗?从文章中主人公们的表现以及所表现的心情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到这则故事,确实是感人的,而且很具有批判与讽刺意义,但是从生态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似乎意义会更大一些。

书中的人与土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现代化的农业用拖拉机把他们赶走时,他们愤怒地抗议:“地是我们量出来的,也是我们开垦出来的。我们在这地上出生,在这地上卖命,在这地上死去。”土地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的一切,他们不愿离开这里的土地。当土地受到蹂躏,被大型拖拉机碾过时人们会感到撕心裂肺般难受。”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土地死亡的原因既有人类的无知和贪婪,又有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蹂躏。悲哀的土地和悲哀的自然很需要人类的同情和关爱!但是事实往往是相反的,对土地无限的开垦和无限的索取最后带来的只是肆虐的沙尘暴和无边的沙漠。我想这不是人类想要的结果吧!有一段话描写的很好:人坐在这机器里,既看不见土地的真面目,也闻不到土地的气息,两脚踏不到泥土,也感觉不到大地的温暖和力量,人与土地的关系便消失了。“庄稼生长起来和收割的时候,没有人用手指头捏碎过一撮泥土,让土屑从他的指尖当中漏下去。没有人接触过种子,或是渴望它成长起来。人们吃着并非他们所种植的东西,大家跟面包都没什么关系了。土地在铁的机器底下受苦受难,在机器底下渐渐死去,因为既没有人爱它,也没有人恨它;既没有谁为它祈祷,也没有谁诅咒它。”人与土地的自然关系被割裂,不仅土地遭受磨难,而人们也变成了空有躯壳的机器。

同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元素,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这就要求人类务必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时候做到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共赢。

然而在作者笔下,他虽然严厉的谴责了人类的无知和贪婪,但是还是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的生命与活力的。他满怀深情地描述在阳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是暖洋洋的,草的阴影里有各种昆虫在活动,蚂蚁和蚁狮忙着布置扑捉昆虫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轻轻地拍一拍翅儿,潮虫用许多细脚像犰狳一般慢腾腾地踱步。”在作者眼里,尽管尘暴带来了灾难,自然界里的生命却是那样美好可爱。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是那么美好,人类还有什么理由去破坏这种和谐和平衡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原本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数以万计的自然资源,也足够这些流浪农民生存延续下去的加利福尼亚洲,却因为大农场主、大资本家贪婪的开发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伴随着农产品大丰收,价格受大地主、大银行家的控制大幅下跌,许多当地的小农场主们连采摘的工钱都出不起,只能眼看着果子在枝头上腐烂,眼看着债务像潮水一般涌来。等到第二年,资不抵债的小农场主们也会加入到失业的行列。而他们的农场或是果园,就要被吞并到大地产里去。但是这种大农场里面产出来的果子,农场主们不可能完全免费的去供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去吃,他们宁可这些果子烂掉,也不愿意拿一个去拯救受苦的农民,这个世界的性质已经变化了。变成了一部分人的世界…这是人类对自然无限的贪婪的后果。

以上就是我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怎么说呢,人与自然还是和谐一点好,尊重自然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我是这么想的。试看,近十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受到的重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我们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对她的伤害,也有说法说那些后果就是大自然在报复人类,或许真是这样子。如果人类一直这么无节制,一直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局面一旦被打破,就一定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责任。”这句从小听到现在的话,还是要被提到重要日程的。为了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被提到重要的日程。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篇14

拖拉机赶走了土地上的农民,工业化的农业生产虽然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农民们却因为劳动力的贬值陷入极端的贫困当中。原本拥有土地、财产的原住农民不得不变卖世代耕作的土地,或者抛下自己的土地前往遥远的加利福尼亚谋生。但在路途上,大批的农民却因贫穷成为“流民”,当地的大农场主、地产商、资本家们顺势压低雇佣价格,让流民们去采摘成熟的'桃子、梨、樱桃、葡萄、棉花等农作物;流民多,但丰收的农产品更多。流民们只能做着超出原本雇佣价格的体力活来赚取微薄的薪资供养拖家带口来的老人、女人、孩子们。

在此路途上,更是心酸又痛苦,诸多的颠簸、磨难、死亡;亦有人坚持不了这种无望的痛苦,抛弃了家人们逃回原来的土地。绝望在人群之间蔓延。

第二十五章私以为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章,“那些能接枝和能改变种子的人,却想不出办法使饥饿的人吃到他们的产品。那些创造水果新品种的人创造不出一种制度,让人们吃到他们的水果。”改变种子、改进种植技术、给果树喷上杀虫剂,科技带来了大丰收,果子们长得成熟肥美,味甜多汁,却只能静静的腐烂在仓库里。人都穷得快死了,根本什么都买不起,但资本家们又怎么可能贱价卖出这些果子,更甚至于免费发放给流民。不劳而获怎么可能,你买不起,我也卖不出,干脆把它们全都扔掉、烧掉、毁掉。哈,你还要去捡那些扔掉的作物,那就直接叫看守们拦住。成群的人挣扎于饿死的边缘,而成批的食物又被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销毁掉。饥饿和绝望渐渐酝酿为一股愤怒。

书中的“葡萄”,最直观的寓意即是丰收、确实是自然界的大丰收,作者用了大篇幅正面铺陈,以及夹杂在角色对话中的只言片语就描绘出了一场大丰收。而更深沉的,即是人们心中压抑的愤怒,像葡萄成熟的过程一样,开始只是一点不起眼的白籽,随着时间、日晒慢慢成长,白籽变为小白果,随后青果,又由青转红,变得发紫发黑,饱满的垂在枝头,将枝头压得弯弯的,非要用撑子撑住才不至于掉下来。真的是一个美妙的隐喻,饱满的、紫得发黑的葡萄含满了汁水把皮挤得发亮,将将要爆浆而出似的,就像一股要燎原的愤怒,由内而外的呈现在人们的脸上,还差一丝火星就能将其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