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未来简史有感

2024/04/3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未来简史有感 篇1

虽然很难以启齿,但我也要诚实的说,断断续续,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草草读了一遍《未来简史》,而且是跳跃的读,应该说并没有以一而贯之的通读,更不用说读懂、读通了。在培训期间所有推荐书目中,我最先看的是这本书,是"史"字吸引了我,应该说我是一个表象主义者、形象思维者,喜欢历史性的传记、历史性题材的故事,不太喜欢学术性太强的书籍、大部头,那些精深的理论、想破头也难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辗转腾挪的论证令我头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兴叹。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译著,是因为喜欢翻译过来文章的这种文风,语句常有倒桩、排比长句常见,比喻、拟人等幽默的气息都吸引我,有一种杂文的感觉。但《未来简史》读下来,我错了。因为《未来简史》不仅是"史"更是"推演未来"的"史"; 它是史学,还是哲学和科学、未来学。这部译著我读起来感觉有点难,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史书,引证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并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来的技术、信息和概念,由于孤陋寡闻,也难以共鸣,往往还要查一些资料来学习,比如说信息和生物技术、人文主义特征、宗教和历史事件等等,有些梗过不去,就要反复几遍的读;三是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纪传体、编年体和断代史等体例,这个"史"以人为核心,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又有预测,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分类、分块阐述和记叙,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来。四是近几年抱着手机看短评、聊八卦,没有静心读大部头、学术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习惯了。

但不得不说《未来简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们熟知不熟知、经历未经历的过去,也以各种残酷无情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修正、或颠覆我们对现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同时,让我们试图感觉、看到、认识未来,以及人类终将走向何方。所以说,博大精深的《未来简史》,截止写这个体会,我还未窥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断是:人类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长期困扰并为之不断改革、创新和斗争的"饥荒、瘟疫和战争"等三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基本解决,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局部小范围内还依然存在,并有时时发生的概率。但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风险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将来,甚至是今天,永不满足的人类面临三大命题: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篇体会只能就"长生不老"来提出几个疑惑和思考,看看小伙伴们有没有同感,也算是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收集点信息吧…

我们渴望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是想延伸我们生存价值的广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断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质不灭,那作为同为物质体的人类本身也是有多个部件、零件(专业叫法是器官、组织和神经)组成的,往微观了说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组成,也将永生、永存。关键是寻找到一种技术,避免这个物质被腐蚀,避免一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近年来生物基因技术的重大发展使我们掌握了对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读生命密码、掌握长生不死之术,我们将不再慨叹去日苦多,也无需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将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的兴趣与爱好、专研于我们的工作及事业,将一切做到极致,那是怎样的惬意和快乐。

但"长生不老"给了我们希望,也让我们恐惧;给了我们笃定,也让我们失落。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在于成就感和有事可为,如果生命长到无所事事、生无可恋死亦无所惧的地步,是不是人类下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找怎样幸福、快速又不违反道德的终结生命的方法了。

《未来简史》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也许会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这是幸事,但也很残酷无情,以前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生存。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我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不推陈哪能出新,没有前浪死在沙滩上,哪能后浪一浪又一浪。我们如何应对繁衍和传承?原来的认知是死亡是自然规律,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今天我们为避免人满为患、失业率50%甚至更高导致新一轮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为了永生要掐断新生吗?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来,作者好像也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欢迎小伙伴们告诉我。

《未来简史》是作者的预言,乐观与悲观各参半。但整体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对此,我等屌丝也不过是害怕不能适应未来,难于驾驭未来,被未来所抛弃而聊发一感,美其名曰读书体会,实为完成邹群主爱护、关心我们所下发的阅读任务…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未来终将到来,趁还有时间和机会,多思考一下各种可能性、了解些未来的趋势、多学些新知识、让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为一个兼具各种能力的多面手,总没坏处。

最后来一句警句名言煲个汤:活到老,学到老。

读未来简史有感 篇2

竟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晦涩难懂、部头巨大,而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私欲膨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文科生,科学素养实在欠缺。然而,读这本书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辩证的思维所折服。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编者后记:以色列的赫拉利简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纪轻轻就写下了让全球学术界瞩目的世界史书,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的“硬科学”,写出了一本完整的“人类未来史”,他的非同寻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不亲身体会,怎会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篇读后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学系文科生,与工作百忙之中抽点滴碎片时间看完赫拉利的巨作,实属不易,也贵有持之以恒之心,在当今网络电子横行时代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称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几多共性火花,又产生出几多逆向思维,但共同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虽然之前有众多的“世界末日论”,人类只有把握好拥有的科技,正确运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则,让人成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让我们这个“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上的人类在谢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过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读未来简史有感 篇3

未来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作。下面我对于这本书逐一阐述我的感触。曾经的世界为饥荒而头疼,有钱人争着吃各种高脂产品来喂养自己,穷人吃着地里可怜的蔬果度日。可现在有钱人却吃着养身的蔬菜食品,而穷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虽然全世界更重视养身了,但肥胖依旧夺走了300万穷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现代医学跑在了病毒的前头,抗生素,纳米机器人......但出现了另一种危机,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种残忍的意识形态,可以制造出流行病。这样看来,那个人类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反而叫人有点怀念。

战争正在消失,人类打破了“丛林法则”“契诃夫法则”,原因在于核导弹的出现逼迫超级大国们采取积极和平的政策。恐怖组织并不能把我们拖回中世纪,我们不能面对恐怖组织的表演而反应过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当世界不为战争和饥荒担心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现生命的良药,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历史上过往的战争都不及这场为了永恒青春的战争。

人类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是与生而来的。尽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我们总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数或只能短暂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使得我们人类能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为生物进化的淘汰,使得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不亚于战胜老死。

人类渴望成神。因为有机生命的限制,人类无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长时间居住,但人类正在突破这个限制,目前已可能创造出半机体生命,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无机生命。我们也在尝试获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长生不老,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发展不可能踩刹车。经济需要不断增长,否则经济的崩溃会拖垮社会。人类对于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论表示人类有灵魂,而猪则没有,但人类科学家查看过人类的各个角落,并没有灵魂,所以神论信徒对进化论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杀死了一名美国公民,远比杀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响大得多。

这本充满哲学色彩的书籍,讲述了从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到智人失去控制权等种种震撼人心的理论和证据,让我叹为观止。人类应该更关注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帮助人类找到方向的一条大道。

读未来简史有感 篇4

竟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晦涩难懂、部头巨大,而是因为自己内心浮躁、私欲膨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文科生,科学素养实在欠缺。然而,读这本书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辩证的思维所折服。

顾名思义,《未来简史》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依据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变化,对未来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做了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测和想象,尽管这些推测和想象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么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来社会。而且,赫拉利一再强调,这种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进而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达到这种可能性或避免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文版扉页上的亲笔书写:当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的终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中国读者贡献智慧。

活在当下,我们是幸福的。当大约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迈向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磨难呀!6万年,对于地球42亿的年龄,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就是在这6万年里,人类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的最高统治者,万物惟我独尊!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有物质,满足我们的物欲;有精神,满足我们的神性;有制度,无论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使得我们人类强大有力量。这一切都奠定了我们人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图中那个亮点。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上面照片说了这段著名的话—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应该说,今天的我们拥有了人类以来最舒适的生活了。大快朵颐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宽大漂亮的房子,舒适开心的工作,开放平安的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慑下的和平,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用了6万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我们是痛苦的。也许真的如赫拉利所说,人类一下子成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发户没有心理、文化的准备一样,我们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是前无历史的。物种的灭绝,气候的变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战争等等,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人类在无穷尽的追求物质享受的进程中也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

赫拉利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石器时代的体验: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时,在河边开阔的空地搭营过夜;第二天,独木舟顺流而下10小时,在小河旁露营;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在湖里钓鱼、在附近的树林里采蘑菇。

现代无产阶级体验: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纺织厂工作10小时,在拥挤的公寓大楼过夜;第二天,在当地百货公司收银员10小时,回到同一栋公寓大楼睡觉;第三天,向当地人学习如何开立银行账户、填写贷款表格。

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怎么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断言,也是我的坚信。尽管赫拉利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尽管他把未来的宗教归结为数据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可能是未来的宗教,人们可以把一切都归于数据,但是,人,人类,一定会在这个新宗教里起到决定作用。离开了人的宗教,无论这个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还是无处不在的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且没有价值。数据的力量再强大,如同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类因为是人类,所以不断在犯错。但是人类一直在修正错误,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编者后记:以色列的赫拉利简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纪轻轻就写下了让全球学术界瞩目的世界史书,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的“硬科学”,写出了一本完整的“人类未来史”,他的非同寻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不亲身体会,怎会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篇读后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学系文科生,与工作百忙之中抽点滴碎片时间看完赫拉利的巨作,实属不易,也贵有持之以恒之心,在当今网络电子横行时代肯花时间看书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称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几多共性火花,又产生出几多逆向思维,但共同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虽然之前有众多的“世界末日论”,人类只有把握好拥有的科技,正确运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则,让人成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让我们这个“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上的人类在谢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过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