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长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长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长读后感 篇1
小班开学的时候,谷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当时急急的买回来,也曾认认真真的读过,只是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1、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从德昌1岁半开始,我坚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给他讲3—4本绘本,从未间断,甚至外出旅游时,我们也都带着绘本走。所以,德昌也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绘本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候孩子顽皮,不肯安静下来时,只要说一声“讲故事了”,德昌肯定会过来认真地听故事。睡前念故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总是不喜欢睡觉,所以告诉孩子如果讲故事就可以晚一点睡觉,孩子一般都会很乐意接受。我们前一阵子买了一套《不一样的卡梅拉》,这套书成了德昌点读率最高的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套书每个故事都很长,他可以在睡前听更久的故事。
2、念故事的时候,如果可以,父母应尽可能带着感情去念。
像我自己,讲绘本的时候,如果故事里有多个角色,我都会尽量想象着他们应有的语气和声音去念,这样孩子会对故事更感兴趣。现在有的时候,讲过的故事,如果我再讲时角色语气不对,德昌都会说:“妈妈,这里应该是这样的。”然后,自己装出很凶的或是很温柔的声音重新来一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可把我给害惨了,因为德昌爸爸每次念故事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所以德昌一般都不听爸爸讲的故事。但每次只要爸爸真正开始讲了,德昌还是会认真地听。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只要故事好,简简单单的念也没有问题,照样能吸引孩子。
3、个人认为,孩子不一定要过早的认字。
绘本上的图画,可以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妈妈王培珽在《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一书中是这样讲的:“有经验的父母应该都知道,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孩子往往可以一听再听,一看在看,好像永不厌倦。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阅读文字,所以他们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赏绘图。绘图的欣赏应该比阅读文字更为优先,因为在整个人生中,阅读的机会非常丰富,但只有这个年纪的孩子由此能力和兴趣,可以只用耳朵听我们朗读,眼睛则能盯着绘图看个不停。”
我在德昌小的时候也曾经买了杜曼闪卡,并且在很短时间内让德昌认识了不少字。在我读到上面的这段文字后,我就没有再有意识的教德昌认过字。因为我觉得,学会欣赏美、懂得欣赏图画对幼儿来说是比认字更重要的。而且我发现,德昌虽然不认识字,哪怕是很长的故事,在听过两三遍后就几乎能一字不差的自己讲一遍。这样的能力,我们做父母的恐怕都没有。
4、让孩子随意涂鸦、天马行空的讲故事。
德昌很喜欢讲故事,他故事里的小动物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情,汽车、轮船、小草、大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神奇。我很喜欢听他讲故事,有的时候,我会接着他的故事讲一段,于是他又会受到新的启发,想出新的内容来。个人觉得,多鼓励孩子讲讲故事非常好,有时候孩子故事里各种语言的应用会让父母大吃一惊,你会很惊讶的发现他们的用词竟然会那么准确,有的词会用得那么精彩。而且,讲故事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联想能力都非常好。
涂鸦也是,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要求他画的东西像不像,而是要问一问他画的是什么。有很多次,德昌画得乱乱的一张纸,当我问他画的是什么时,往往可以听到一个非常棒的故事。孩子能画出自己心中想画的东西,会很有满足感。还有一点是,父母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孩子的涂鸦,哪怕只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几根线。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我现在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德昌大概两岁半,我带德昌到一家艺术早教机构去上体验课,整堂课都上得非常好,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大大的纸贴在墙上供他们涂上自己的画作。课程结束后,两个清扫垃圾的工作人员进来了,问也不问就把孩子们的画揉成一团要扫走(大概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工作的)。就在这时,德昌突然就哇哇大哭,我一看就明白了,赶紧过去把德昌的画救下来,再拉拉平整。德昌止住了哭,可还是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一个小时的劳动就这样被当作垃圾破坏掉了,很难过。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想法。
最后,要感谢谷老师、傅老师和娟娟老师,你们在德昌心中的地位可高了。家校联系本上,你们为孩子们贴上了精彩的照片,并用文字写出了孩子们的可爱,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你们的用心,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惭愧。很多生活常识,都是你们教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终身受益。上个周末的时候,我带德昌出去玩,德昌上完洗手间出来,自己洗手,先捏住每个手指洗洗,再把五指并拢在手心里揉揉,洗得很好,很干净,顺带还按摩了劳宫穴。德昌告诉我,是老师教他这样洗的。还有每周一个主题的教学方式我也觉得非常好。上周的一天,德昌回家来告诉我,“今天老师让我们保护蛋,可偏偏有一个蛋被打破了。”
我问他是谁打破的。他说:“很多小朋友说是傅江鹏打破的,我觉得不一定是他打破的,他们为什么不说是陈龙德昌打破的呢?”我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一是孩子懂得了蛋会被打破,要保护蛋;二是因为傅江鹏是德昌最好的朋友,德昌想到了要维护朋友。这个星期,德昌又告诉我,每个小朋友都装饰鸡蛋妹妹了,装饰好了,鸡蛋妹妹要去参加舞会。我知道孩子们这周要装饰鸡蛋,但没想到老师会用这么快乐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所以,借这个机会,要感谢每一位老师,感谢你们为孩子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劳动。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长读后感 篇2
看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收获很多,本书的题目就一再提醒我:老师固然很重要,妈妈也很重要,不是说孩子开始上学了,将孩子交托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妈妈仍须要尽上当尽的责任,生下孩子,更要养育孩子,要照管和正确地教育孩子。作者在书中有不少观点,对我很有启发,分享如下:
第一,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其中之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这的确是我们大人要注意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学会保持冷静,不要吓着孩子,孩子会受大人情绪的影响,会恐惧。
第二,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比如,诚实地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痛”。回想自己所见现象,有时大人会遮掩说:没事,不疼。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既说了谎,还容易造成孩子以后不再信任自己,不如告诉孩子事实,同时教导孩子要坚强,毕竟这是孩子完全可以承受的。
第三,分清“逗”孩子与“捉弄”孩子的区别。“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指挥。而“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不信任。作者针对自家孩子举例说,宁愿得罪同事,不愿得罪孩子,结果不仅孩子受到保护,同事也能理解父母了。
第四,学会饶耍作者用给小板凳揉痛来说明。不要教导孩子复仇行为,比如孩子不小心磕碰到小板凳,孩子痛的时候,大人不要拍打小板凳以示出气,在孩子眼中他也许不能辨别小板凳和人的区别,这种复仇行为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导致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碰撞是双方的事,要善待对方。不妨教导孩子说小板凳也受撞击了,小板凳也会痛。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他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利己主义”和“孤独”是同义语。一个只顾及自己利益的孩子,容易与孤独为伴,家长要教导孩子如何做个好人,学会饶刷宽容和恩慈。否则,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消失了。
第五,家长身教影响大。当家长教导孩子“给小板凳揉痛”时,别忘记自己要以身作则,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要体谅、豁达,不要爱物胜过爱孩子,要让孩子有“揉板凳”的品格,家长也要体谅孩子,包容孩子的一些行为。
第六,用充满阳光的内心感染孩子,信任孩子。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阳光。成人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比如,当孩子在青春期时,对于孩子的情感,大人要有阳光的心态,作者认为,“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孩子,你对别的男孩子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除去不安和自责。”事实上,作者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带来很好的结果。作者认为,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被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孩子就会自我肯定、品行健康。家长信任孩子,以阳光的心态来感染孩子,孩子会往正确的方向上走。
第七,要陪伴孩子阅读。作者认为“儿童的天性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与阅读是隔离的。”孩子之所以长大后不爱阅读,与小时候的习惯有关,的确孩子常会找家长讲故事,不要用电视打发孩子时间,要多多亲子阅读。
第八,陪伴阅读时用书面语,不要用口语。作者认为“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这对家长是很好的提醒,有时图快,就用口头语给孩子表达书中图画的内容,但其实自己的口头语毕竟不规范,不要图省事,要按照规范的书面语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学习规范的语言。此外,家长不要为了孩子不比别人落后和自己的要求强行让孩子读书,要巧妙地运用智慧让孩子自己有兴趣愿意阅读。
第九,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培养孩子阅读文字的.能力。作者认为“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陈述。”优美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孩子情操,而且可以真正提高让孩子的写作水平。读古诗也是培养孩子心灵意境的一个选择。
这本书还有不少作者观点,绝大多数都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包括家长不能生而不养,不应与孩子长时间不见面等,作者举了例子,从反面给读者提醒,孩子不是动物,要多考虑孩子,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遣派孩子,等等。
非常感谢这次宝宝班的读书活动,很感恩,在我很想读这本书的时候,在读书活动中看到这本书,内容如我所愿地给我很多受益,愿更多家长协助老师培养更多身体健壮、心灵健康的新一代!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长读后感 篇3
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放假时间认真读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看了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尹建莉老师,她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智慧,从而使她教育出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她确实是一位成功的妈妈。但也不是说她所有的做法都适合所有的妈妈,因为每个小孩的性格都有所不同,所以有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性格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很单纯,都像是一张白纸,好比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我们是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还是想把它变成一块形状像石头的小玉,关键看我们的教育方法。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我们要用“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还不伤他的自尊。这点我做得还不够,比如我的孩子去上学时落了语文书之类的,放学回来我虽然也是很有耐心的和她沟通,但是我还是有点严肃,从她的表情里我可以感觉得到,她有点怕。
看了第二章,我还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而且很严重。我自己很少有看书的习惯,我的孩子却很爱看书,这点我非常欣慰,但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却是在成为她的绊脚石。我经常在她看书的时候告诉她,不要看这类的书,要多看作文方面的书,要把好的语句记下来,等会儿我要考考你,看进去一些什么内容。如果我这方法一直持续下去,最后就会导致她对阅读失去兴趣。书上有句话,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所以我应该去诱惑她阅读,应该要让她感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其它的目的。在给孩子选课外书时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但第二章里,其中有一节,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我觉得这个不完全正确,虽然说以后年级高了,考试时会用到很多的课外知识,但语文课本里的内容都是基础,是必须掌握的,只有在语文课本内容按照老师进度已经学好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快的去看课外阅读,这样才会两不误。
品格教育,不需要父母天天挂在嘴边,只要用实际行动就好,小孩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自己不撒谎,实事求是,不虚荣,我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应该也坏不到哪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这句话写得很好,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我的孩子读一年级时我差不多就是一个培读生,天天站在她身边,她下笔一错,我就马上让她改正,有时她还会被我吓一跳,等她读二年级时我发现自己错了,慢慢的让她学会独立,她自己做错的,就应该自己去找,我们能做的就是稍给点提示,就从上个学期开始,我就让她独立做作业,偶尔给她检查一下。
替孩子写作业,这观点我不怎么赞同,如果我们真觉得老师在某些地方做得不恰当,我们可以单独和老师沟通,但不应该和孩子说,如果经常这样和孩子说,孩子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现在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分数,包括我,到了外面人家都会问,你们考了几分,如果考差了我会觉得没面子,书上就写得很有道理,我们要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我们要采取考好不奖励,考坏不批评的政策。
房子有了爱才是家,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这点我就做不到,从现在开始我要尽量这么做,多竖大拇指,珍惜孩子的荣誉感。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长得更好,这是对的,把孩子管得太紧了,她就非常被动了,然后依赖思想也会越来越严重。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有“听话”的父母,才会有“听话”的孩子。家长和学校老师沟通是一种有效了解孩子的途径,老师会如实的将孩子的各种情况告诉家长,就看家长怎么转达给自己的孩子,这时需要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样的教育方式我最不喜欢,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但我有时也会这样做,当然我没书上说的这么夸张,只是轻轻的打。
孩子的小事就是大事,小孩思想单纯,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善于观察,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书中作者如果不想方设法的去引导,不知道她女儿的隐私,估计还会给女儿带来一定的伤害。
教育这块我还是那句话,如果真觉得老师哪做得不好,家长应该单独和老师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直说。
总体来说,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作者有那么几句话,“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最后我想说,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长读后感 篇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是尹建莉,亲子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本书主要记录的是她如何培养自己女儿方面的,书中指出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陷入了误区,怎样走出误区,本书给出了很多实操性很强的方法。本书简单通俗易懂,提出了很多简单又实用的操作方法。下面我来分享下我看了这本书后的一点心得:
1、家庭教育影响深远且长久
家长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孩子极具模仿的天赋,他们的行为举止最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需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学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光有爱是不够的,若用错了方式,反而会把事情越办越糟糕。同时,家长需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
2、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妈妈不应过多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即便是普遍性的标准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妈妈。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若孩子使出破坏的本领,很多时候瞬间会让妈妈的关爱及耐心消失殆尽,即使脾气最好的妈妈也有时候会有给孩子一巴掌的冲动,尤其是面对熊孩子不听劝阻,内心崩溃感到沮丧,似乎听话乖巧的宝宝只是存在于“别人家”。
我们总喋喋不休的说孩子的各种不当行为,总认为教养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觉得很头疼。其实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很美好的一件事,若觉得自己的孩子难管教,那一定是我们哪里出错了。
另外,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正确对待孩子犯错,给他犯错的机会,孩子犯错其实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4、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部分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也有些父母虽与孩子住在一起,但每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时间陪伴孩子。对于孩子来讲,任何物质生活都比不了父母的陪伴,在一起才是最需要的童年时光。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很多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所以,即使父母再忙也还是多花点时间好好陪伴他们。
5、无条件的爱
爱需要孩子能感受到,爱要表现出来,需要说出口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时刻被爱着的。若感受不到爱,就容易陷入失落,进而产生逆反。不用恼骚及呵斥去回应孩子,而用无条件的关爱及支持去温暖孩子。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他们经常会许诺孩子”如果期末考试分数排名班级前十名””考试成绩一百分”……孩子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比如奖励一部新款手机、外出旅游……若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取消所有的奖励。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爱是有条件的。父母不应给这样过多的要求,不如给更多的鼓励,让孩子不再恐惧学习,激发学习的潜力。同时,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6、不因孩子年龄小而忽视或者轻视他的自尊心。
不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下属,尊重他的自主选择,不再持有:“我的想法都是对的,不按我的来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这样单边的思维方式,不把自己的任何想法强加给孩子。
7、信任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主要是源于恐惧和不信任,总是担心,故总是干预很多。若改为不干预太多,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辅导,不事无具细的横加干涉,反倒这样会使得孩子更自信。
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好家长不是天生的,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要做一位好妈妈,不简单,除了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扮演好多的种角色,做孩子的好朋友,引路人,教练员,要做到这些需要妈妈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与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起好榜样作用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孩子如镜,会映射出你的影子,做好自己,也就教育好了孩子。
9、教育过程中如何判断自己的教育方法否是否正确?
简单方法:父母看自己是否觉得痛苦,好的方法一定是不痛苦的,只有你做错了才会觉得痛苦。
10、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首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开始着手。
很多家长面对小孩磕碰,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从此,小孩遇到此类情况,首先就会先去打桌子、沙发等等。这种“复仇行为”会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
若我们转变为“给小板凳揉揉痛”思维方式,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学会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