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2024/04/2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2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当前教育也很有意义。

书中帕尔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作为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源自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教师的内心需要饱含知识、情感、激情,需要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课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演示,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构建成一个共同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解读生活。

作者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踏地而行,做一个能思考会实践的老师。一次简短温和的谈话,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饱含着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心灵交流的火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的小事也许会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生命现状,尝试去改变,主动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教育人生,时刻让心灵深处保持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远离借口,主动承担责任,学会“尽力而为”,教育工作需要实效性的行动,而不是各种解释和托词,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爱的承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3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4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5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二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6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7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8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9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学习习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习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习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教育的主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愿孩子们在没有恐惧的教室里生活、学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0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1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2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为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地努力着,自认为只要学生成绩提高了,班级管理好了就是称职的教师、优秀的教师。而拜读了《教学勇气》一书后,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看到了指路的明灯。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书,作者通过描述个人的心理经历,直面那些为教学所恐惧、所纠缠的痛苦心灵的经历。帕尔默告诉我们,“认识自我”是核心问题,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教育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认为,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管他的教学技巧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

冰心说:“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既要有“严父”般的严格要求,又要有“慈母心肠”的细心呵护。老师的爱能使自卑者自尊,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激情。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师多给学生一点爱心,多一些鼓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么他们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3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篇14

“《教学勇气》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怀揣着教师的那份信仰,借助着这次读书的机会,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