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2024/04/2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1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面对一切事物逐渐变得麻木,找不到工作之初的激情。那生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部书中我看到了“责任”二字,对家人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一张张渴望知识的幼稚小脸的责任。我们应该向弗兰克尔一样,勇敢的挑战自我、挑战生活、挑战麻木和倦怠,在逆境中勇敢前进,在压力下不断拼搏,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求快乐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更会影响到学生,学生好比一张白纸,会把他们见到的一切花在上面,我们不能给他们任何不好的影响,应向他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带动他们向新生活前进。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2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常常感叹生命现象的神奇,赞叹生命内在的神秘。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这又是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断思考的问题。大概没有人在一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也许这就是人不断追问这个问题的意义。

读这本书是因为它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因为好奇它的影响力。作者是弗兰克尔,纳粹期间是纳粹集中营的囚徒。集中营的人生经历,促使他思考人性与人生问题。在集中营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医生,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体察和思考人性深处的东西。

他把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的生命意义看做自己一生的使命,评论者说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 ,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道理也就在这。他依靠寻找生命的意义疗法拯救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真实一个奇特的东西,只要信仰、信念存在,生命便会表现出顽强的活力和生命力。一旦信念和信仰丧失,生命整个的精神就会垮掉,接着身体也会彻底垮掉。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活下来的人,几乎都是对未来抱有信心,意志无比坚定的人。这样我想到了渣滓洞的江姐,也让我想到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多次在危急时刻重复的类似的那句话“天之为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梁漱溟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在有一些人看来,这些人有些狂妄自大了。但无疑这样一种自信,使得他们的生命显得与众不同。孔子和梁漱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之中,是自己的生命与整个文明合为一体,其生命的力量也就因此变得强大。江姐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也就有了无与伦比的坚强。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生命的更大价值与意义,在与自然与文明的融合。这是大我生命体现出的意义。平日的时候,人的身体对疼痛的感觉一定会有一个极限,但有些人却能超越这样的极限,我们说这类人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信仰,就是因为他为坚守信念和信仰,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这也就是弗兰克尔所说的生命的意义。小我的生命意义在一个人、一件事上,因为责任与爱而引发了意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爱情也是一种信仰。

从哲学层面探讨,没有信仰的生命的存在就是虚无,也即是生命虚无的存在。生命虚无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言的生命表现为空虚,无所事事。更为可怕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空虚的生命会贪婪地吸纳负面的东西。在我感觉看来,信仰与意义基本同意,但信仰具有更多的情感坚定的意味,意义的寻找也要依赖于生命的情感。也就是说信仰直接与情感相连,而意义与情感是间接相连的。

对生命而言,存在的意义,就是活着的价值。所以,回到教育中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目前教育中普遍存在厌学的现象,从这里看其实就是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所致。改变学生的厌学现状,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因而,改变一贯重视科学逻辑轻视道德情感的教育习惯已是势在必行。做好情感和道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寻找到生命的意义,进而促进对科学与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就是“意义治疗法”带给我们教师的启示。从这个角度看,医生与教师的职业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对意义与价值的探寻,本来是人文领域的内容,弗兰克尔发现了这个真理,并用于拯救生命。弗兰克尔断言“意义比逻辑深刻的多”,如此看来在人文与科学的对比中,似乎人文更具有价值。这也是我这几年思考的方向。弗兰克尔还注意到了工业社会人的生命存在的普遍无意义感,作者因此以自己的职业拯救这些生命。而我感到,真正能普遍彻底地拯救工业社会无意义感的现象最终还需要教育,需要人们认识到信仰、意义在生命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3

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成功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决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努力和坚持,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做一个始终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积极的工作,可能他感觉不到自己的意义所在,但他的意义确实存在,社会的美好是由各个层面的劳动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那只是一种感觉,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为社会贡献了一点力量。

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无论遭遇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这句话,人生就是如此,有很多艰苦和变数,但是只要挺过去,适应了,就能跨越,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真正的生命的意义!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4

大学时读了《乔布斯传》,直至毕业前夕,都给予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当属“寻找到自己的使命”,或者用本书的话说:“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然而毕业后的现实不是肥皂剧,无法看了第一集就预测到最后的结尾。这就注定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我到现在都无法确定生命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只能说读过本书后,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能被定义。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现在想来,也许寻找生命的意义,存在两种途径,一种像乔帮主那样,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是为什么而活;另一种是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此生意义的所在。走第二条道路的人,需要不停地去回答生命提出的各种问题,答案的集合便是此生的意义。就拿作者的经历来说,如果在作者初出茅庐时,就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假如那时的他未卜先知地说是“经历集中营的苦难,并活下来”,那周围人一定觉得这孩子病的不轻。

当然,作者即使不经历集中营的苦难,他也会找到生命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集中营的苦难升华了作者,作者在苦难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对如何应对苦难的回答,成就了他为人的尊严、完善了他不屈的人格、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

作者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应对苦难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根据书中描述,即使在集中营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作者也没有停止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他人、用小纸片记录自己的所想所得、在冰天雪地里依然想着自己和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不要空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回答生命提出的问题,用一生的行动去回应。为回答生命的意义而受的苦是值得的,待已归道山时,此生虽不是惊天伟业,但也足够精彩自适。

生命是一棵树,深植于过去的悲与喜中,矗立在当下的选择和拥有里,向着生命终极意义的方向生长。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5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常常感叹生命现象的神奇,赞叹生命内在的神秘。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这又是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断思考的问题。大概没有人在一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也许这就是人不断追问这个问题的意义。

读这本书是因为它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因为好奇它的影响力。作者是弗兰克尔,纳粹期间是纳粹集中营的囚徒。集中营的人生经历,促使他思考人性与人生问题。在集中营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医生,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体察和思考人性深处的东西。

他把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的生命意义看做自己一生的使命,评论者说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 ,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道理也就在这。他依靠寻找生命的意义疗法拯救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真实一个奇特的东西,只要信仰、信念存在,生命便会表现出顽强的活力和生命力。一旦信念和信仰丧失,生命整个的精神就会垮掉,接着身体也会彻底垮掉。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活下来的人,几乎都是对未来抱有信心,意志无比坚定的人。这样我想到了渣滓洞的江姐,也让我想到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多次在危急时刻重复的类似的那句话“天之为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梁漱溟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在有一些人看来,这些人有些狂妄自大了。但无疑这样一种自信,使得他们的生命显得与众不同。孔子和梁漱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之中,是自己的生命与整个文明合为一体,其生命的'力量也就因此变得强大。江姐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也就有了无与伦比的坚强。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生命的更大价值与意义,在与自然与文明的融合。这是大我生命体现出的意义。平日的时候,人的身体对疼痛的感觉一定会有一个极限,但有些人却能超越这样的极限,我们说这类人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信仰,就是因为他为坚守信念和信仰,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这也就是弗兰克尔所说的生命的意义。小我的生命意义在一个人、一件事上,因为责任与爱而引发了意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爱情也是一种信仰。

从哲学层面探讨,没有信仰的生命的存在就是虚无,也即是生命虚无的存在。生命虚无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言的生命表现为空虚,无所事事。更为可怕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空虚的生命会贪婪地吸纳负面的东西。在我感觉看来,信仰与意义基本同意,但信仰具有更多的情感坚定的意味,意义的寻找也要依赖于生命的情感。也就是说信仰直接与情感相连,而意义与情感是间接相连的。

对生命而言,存在的意义,就是活着的价值。所以,回到教育中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目前教育中普遍存在厌学的现象,从这里看其实就是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所致。改变学生的厌学现状,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因而,改变一贯重视科学逻辑轻视道德情感的教育习惯已是势在必行。做好情感和道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寻找到生命的意义,进而促进对科学与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就是“意义治疗法”带给我们教师的启示。从这个角度看,医生与教师的职业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对意义与价值的探寻,本来是人文领域的内容,弗兰克尔发现了这个真理,并用于拯救生命。弗兰克尔断言“意义比逻辑深刻的多”,如此看来在人文与科学的对比中,似乎人文更具有价值。这也是我这几年思考的方向。弗兰克尔还注意到了工业社会人的生命存在的普遍无意义感,作者因此以自己的职业拯救这些生命。而我感到,真正能普遍彻底地拯救工业社会无意义感的现象最终还需要教育,需要人们认识到信仰、意义在生命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6

“亲爱的读者,如果在您一生的阅读体验中,能够拥有这样一本书,它其中的某个篇章或者包含的某种思想不仅能触动您的灵魂并且能引领它与之共舞,甚至改变您的日常生活和命运,那这样的书您一定要常常翻阅,并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呵护。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我第三遍一字不漏地读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后,对库希纳在前言中的推荐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辉的见证。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读完一本书,很少有连续读三遍的动力;读完一本书,很少有立即撰写读后感的冲动。这本书是一个例外。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我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又唯恐文字功底浅薄而违背弗兰克尔本意,因而迟迟不敢敲打键盘。第三遍读完后,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向大家作一个相对理性的介绍。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一名精神科医师,1942年,被纳粹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先后辗转在四个集中营之间,历经坎坷,受尽折磨,命悬一线。他用生命写成的心理学书稿在集中营里被无情消毁。他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可以东山再起。他赋予生命至高无上的责任。集中营里的非人生活待遇和繁重体力劳动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很多人没有等到解放的那一天。弗兰克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运气,终于成为集中营里幸存者之一。当读到他为了和囚头搞好关系,耐心倾听囚头倾诉的故事后,联想到现实中的人和事,我即刻泪目。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全书10万多字,通俗易懂,没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够无障碍阅读。

第一部分是作者根据进入集中营的囚徒精神反应的收容、适应、释放与解放三个阶段为主线,以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客观反映了集中营里的真实场景。充分揭示了纳粹的残忍和囚徒的悲惨。毒气室和焚烧炉是集中营囚徒生命的归宿。为了活下去,囚徒们不停地与囚头斗智斗勇,力争能够多活几天。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集中营共有150万人死于非命。濒临死亡的囚徒,多数已丧失生命的动力,唯有深爱着亲人的人,唯有明确使命的人才能够不停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书中至少三次引用尼采的名言,其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在书中告诉自己和朋友:“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和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弗兰克尔在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他根据自己的集中营经历感悟出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他说:“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他认为:“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

他在书中特别提出一个概念:存在之虚无。他引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特别指出:二十世纪,有很多人具有存在之虚无这种现象。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世界范围,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严重问题。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出了的“预期焦虑”的概念,基本反映了比较严峻的社会现实。读书焦虑、就业焦虑、晋升焦虑、婚姻焦虑、生活焦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需要对现实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人究竟怎么活着,才不辜负生命的本真?人,只有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有诗和远方。当务之急,是去除生命中的虚无主义,赋予生命意义,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即便是遍体鳞伤,也要去寻找疼痛本身的价值。按照弗兰克尔的观点,苦难和死亡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牢骚满腹、怀才不遇、求全责备和无病呻吟。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期望,即便出现暂时困难,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失去信心。要树立危机是化了妆的机遇的意识,善于从不利中寻找有利,才能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弗兰克尔认为,“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是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就堕落成放任。”

特别认同弗兰克尔在书中的一句话:“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对比一下现实中那些天天期盼着成功的异常功利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自我超越是耕耘,自我实现是收获。真正的成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一定是耕耘的副产品。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审视,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些许闲暇时间,将《活出生命的意义》认真读上一遍,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好书,我一定还会继续阅读,也一定会读懂生命的意义,读出生命的精彩。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7

“亲爱的读者,如果在您一生的阅读体验中,能够拥有这样一本书,它其中的某个篇章或者包含的某种思想不仅能触动您的灵魂并且能引领它与之共舞,甚至改变您的日常生活和命运,那这样的书您一定要常常翻阅,并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呵护。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我第三遍一字不漏地读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后,对库希纳在前言中的推荐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辉的见证。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读完一本书,很少有连续读三遍的动力;读完一本书,很少有立即撰写读后感的冲动。这本书是一个例外。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我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又唯恐文字功底浅薄而违背弗兰克尔本意,因而迟迟不敢敲打键盘。第三遍读完后,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向大家作一个相对理性的介绍。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一名精神科医师,1942年,被纳粹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先后辗转在四个集中营之间,历经坎坷,受尽折磨,命悬一线。他用生命写成的心理学书稿在集中营里被无情消毁。他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可以东山再起。他赋予生命至高无上的责任。集中营里的非人生活待遇和繁重体力劳动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很多人没有等到解放的那一天。弗兰克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运气,终于成为集中营里幸存者之一。当读到他为了和囚头搞好关系,耐心倾听囚头倾诉的故事后,联想到现实中的人和事,我即刻泪目。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全书10万多字,通俗易懂,没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够无障碍阅读。

第一部分是作者根据进入集中营的囚徒精神反应的收容、适应、释放与解放三个阶段为主线,以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客观反映了集中营里的真实场景。充分揭示了纳粹的残忍和囚徒的悲惨。毒气室和焚烧炉是集中营囚徒生命的归宿。为了活下去,囚徒们不停地与囚头斗智斗勇,力争能够多活几天。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集中营共有150万人死于非命。濒临死亡的囚徒,多数已丧失生命的动力,唯有深爱着亲人的人,唯有明确使命的人才能够不停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书中至少三次引用尼采的名言,其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在书中告诉自己和朋友:“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和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弗兰克尔在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他根据自己的集中营经历感悟出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他说:“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他认为:“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

他在书中特别提出一个概念:存在之虚无。他引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特别指出:二十世纪,有很多人具有存在之虚无这种现象。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世界范围,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严重问题。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出了的“预期焦虑”的概念,基本反映了比较严峻的社会现实。读书焦虑、就业焦虑、晋升焦虑、婚姻焦虑、生活焦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需要对现实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人究竟怎么活着,才不辜负生命的本真?人,只有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有诗和远方。当务之急,是去除生命中的虚无主义,赋予生命意义,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即便是遍体鳞伤,也要去寻找疼痛本身的价值。按照弗兰克尔的观点,苦难和死亡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牢骚满腹、怀才不遇、求全责备和无病呻吟。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期望,即便出现暂时困难,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失去信心。要树立危机是化了妆的机遇的意识,善于从不利中寻找有利,才能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弗兰克尔认为,“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是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就堕落成放任。”

特别认同弗兰克尔在书中的一句话:“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对比一下现实中那些天天期盼着成功的异常功利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自我超越是耕耘,自我实现是收获。真正的成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一定是耕耘的副产品。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审视,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些许闲暇时间,将《活出生命的意义》认真读上一遍,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好书,我一定还会继续阅读,也一定会读懂生命的意义,读出生命的精彩。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8

大学时读了《乔布斯传》,直至毕业前夕,都给予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当属“寻找到自己的使命”,或者用本书的话说:“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然而毕业后的现实不是肥皂剧,无法看了第一集就预测到最后的结尾。这就注定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我到现在都无法确定生命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只能说读过本书后,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能被定义。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现在想来,也许寻找生命的意义,存在两种途径,一种像乔帮主那样,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是为什么而活;另一种是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此生意义的所在。走第二条道路的人,需要不停地去回答生命提出的各种问题,答案的集合便是此生的意义。就拿作者的经历来说,如果在作者初出茅庐时,就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假如那时的他未卜先知地说是“经历集中营的苦难,并活下来”,那周围人一定觉得这孩子病的不轻。

当然,作者即使不经历集中营的苦难,他也会找到生命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集中营的苦难升华了作者,作者在苦难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对如何应对苦难的回答,成就了他为人的.尊严、完善了他不屈的人格、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

作者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应对苦难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根据书中描述,即使在集中营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作者也没有停止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他人、用小纸片记录自己的所想所得、在冰天雪地里依然想着自己和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不要空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回答生命提出的问题,用一生的行动去回应。为回答生命的意义而受的苦是值得的,待已归道山时,此生虽不是惊天伟业,但也足够精彩自适。

生命是一棵树,深植于过去的悲与喜中,矗立在当下的选择和拥有里,向着生命终极意义的方向生长。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9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失望。首先它很薄,一点没有心理学著作的样子,比如《心理学与生活》,厚厚的、重重的放我床头一年了也没翻几页;其次是它浅显,几乎没有专业术语,即使有也十分易懂,比如“意义治疗”就是启发患者发现生命的意义。如果是网络鸡汤文也罢了,可此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如此盛名写的书却这样平凡,是不是我漏了什么?于是再翻一遍。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给出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方法是勤学苦练一样,弗兰克尔给出的生命意义也很简单:爱一个人且为之负责。

于是我想:是不是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呢。人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反复实践的'过程。比如:保持身体健康、长期自律、持续成长等。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在我年幼开蒙时就已知道,可做到却不容易。

保持健康需要均衡饮食、情绪平和、合理运动。在一桌美食面前说停止就住口,在对着识字卡读了十分钟“你、我、他”孩子还不认识时再读十分钟,在累了一天只想黏在床上时拿瓶水再去健身房一小时。

长期自律不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方法和习惯。放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德执照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行了善事之后,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放纵一下自己。“我这周锻炼了三次,必须吃一块提拉米苏奖励自己”很可能一周的训练泡汤了;“我辛苦了几个月,现在喝了几杯酒开车有什么关系”很可能一个家庭就毁了。养成习惯可有效节省我们的意志力,一个有运动的习惯的人就不会为每天的十公里感到累心,可将多余的精力用在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上;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就不会恐惧百万字的著作,只需放在床头,每天翻上半小时,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持续成长就更难了,需要不断地学习、持续地自我要求。有人从走出学校那一天不再成长,有人则停在工作几年后。其实成长从来都是“瞬间”的、而不是“持续”的。我在生产之前想着生产后花三个月恢复身体,孩子白天交给公婆,晚上和老公轮流值班照顾,一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我在生产之后才发现事实的真相:三个月刀口都长不好,婆婆连奶粉温度都控制不了,老公晚上值班将感冒传给孩子引发肺炎。抱怨猪队友有用吗?这一切都需要我瞬间成长、拿出可行办法解决问题。像大S说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降妖打怪。

弗兰克尔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热情,67岁学习飞机驾驶、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愿我和他一样永远热爱自己的生活。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10

“亲爱的读者,如果在您一生的阅读体验中,能够拥有这样一本书,它其中的某个篇章或者包含的某种思想不仅能触动您的灵魂并且能引领它与之共舞,甚至改变您的日常生活和命运,那这样的书您一定要常常翻阅,并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呵护。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我第三遍一字不漏地读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后,对库希纳在前言中的推荐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辉的见证。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读完一本书,很少有连续读三遍的动力;读完一本书,很少有立即撰写读后感的冲动。这本书是一个例外。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我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又唯恐文字功底浅薄而违背弗兰克尔本意,因而迟迟不敢敲打键盘。第三遍读完后,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向大家作一个相对理性的介绍。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一名精神科医师,1942年,被纳粹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先后辗转在四个集中营之间,历经坎坷,受尽折磨,命悬一线。他用生命写成的心理学书稿在集中营里被无情消毁。他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可以东山再起。他赋予生命至高无上的责任。集中营里的非人生活待遇和繁重体力劳动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很多人没有等到解放的那一天。弗兰克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运气,终于成为集中营里幸存者之一。当读到他为了和囚头搞好关系,耐心倾听囚头倾诉的故事后,联想到现实中的人和事,我即刻泪目。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全书10万多字,通俗易懂,没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够无障碍阅读。

第一部分是作者根据进入集中营的囚徒精神反应的收容、适应、释放与解放三个阶段为主线,以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客观反映了集中营里的真实场景。充分揭示了纳粹的残忍和囚徒的悲惨。毒气室和焚烧炉是集中营囚徒生命的归宿。为了活下去,囚徒们不停地与囚头斗智斗勇,力争能够多活几天。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集中营共有150万人死于非命。濒临死亡的囚徒,多数已丧失生命的动力,唯有深爱着亲人的人,唯有明确使命的人才能够不停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书中至少三次引用尼采的名言,其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在书中告诉自己和朋友:“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和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弗兰克尔在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他根据自己的集中营经历感悟出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他说:“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他认为:“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

他在书中特别提出一个概念:存在之虚无。他引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特别指出:二十世纪,有很多人具有存在之虚无这种现象。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世界范围,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严重问题。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出了的“预期焦虑”的概念,基本反映了比较严峻的社会现实。读书焦虑、就业焦虑、晋升焦虑、婚姻焦虑、生活焦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需要对现实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人究竟怎么活着,才不辜负生命的本真?人,只有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有诗和远方。当务之急,是去除生命中的虚无主义,赋予生命意义,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即便是遍体鳞伤,也要去寻找疼痛本身的价值。按照弗兰克尔的观点,苦难和死亡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牢骚满腹、怀才不遇、求全责备和无病呻吟。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期望,即便出现暂时困难,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失去信心。要树立危机是化了妆的机遇的意识,善于从不利中寻找有利,才能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弗兰克尔认为,“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是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就堕落成放任。”

特别认同弗兰克尔在书中的一句话:“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对比一下现实中那些天天期盼着成功的异常功利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自我超越是耕耘,自我实现是收获。真正的成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一定是耕耘的副产品。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审视,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些许闲暇时间,将《活出生命的意义》认真读上一遍,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好书,我一定还会继续阅读,也一定会读懂生命的意义,读出生命的精彩。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11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面对一切事物逐渐变得麻木,找不到工作之初的激情。那生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部书中我看到了“责任”二字,对家人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一张张渴望知识的幼稚小脸的责任。我们应该向弗兰克尔一样,勇敢的挑战自我、挑战生活、挑战麻木和倦怠,在逆境中勇敢前进,在压力下不断拼搏,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求快乐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更会影响到学生,学生好比一张白纸,会把他们见到的一切花在上面,我们不能给他们任何不好的影响,应向他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带动他们向新生活前进。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12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失望。首先它很薄,一点没有心理学著作的样子,比如《心理学与生活》,厚厚的、重重的放我床头一年了也没翻几页;其次是它浅显,几乎没有专业术语,即使有也十分易懂,比如“意义治疗”就是启发患者发现生命的意义。如果是网络鸡汤也罢了,可此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如此盛名写的书却这样平凡,是不是我漏了什么?于是再翻一遍。

没有。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给出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方法是勤学苦练一样,弗兰克尔给出的生命意义也很简单:爱一个人且为之负责。

于是我想:是不是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呢。人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反复实践的过程。比如:保持身体健康、长期自律、持续成长等。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在我年幼开蒙时就已知道,可做到却不容易。

保持健康需要均衡饮食、情绪平和、合理运动。在一桌美食面前说停止就住口,在对着识字卡读了十分钟“你、我、他”孩子还不认识时再读十分钟,在累了一天只想黏在床上时拿瓶水再去健身房一小时。

长期自律不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方法和习惯。放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德执照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行了善事之后,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放纵一下自己。“我这周锻炼了三次,必须吃一块提拉米苏奖励自己”很可能一周的训练泡汤了;“我辛苦了几个月,现在喝了几杯酒开车有什么关系”很可能一个家庭就毁了。养成习惯可有效节省我们的意志力,一个有运动的习惯的人就不会为每天的十公里感到累心,可将多余的精力用在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上;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就不会恐惧百万字的著作,只需放在床头,每天翻上半小时,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持续成长就更难了,需要不断地学习、持续地自我要求。有人从走出学校那一天不再成长,有人则停在工作几年后。其实成长从都是“瞬间”的、而不是“持续”的。我在生产之前想着生产后花三个月恢复身体,孩子白天交给公婆,晚上和老公轮流值班照顾,一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我在生产之后才发现事实的真相:三个月刀口都长不好,婆婆连奶粉温度都控制不了,老公晚上值班将感冒传给孩子引发肺炎。抱怨猪队友有用吗?这一切都需要我瞬间成长、拿出可行办法解决问题。像大S说的逢开路、遇水搭桥、降妖打怪。

弗兰克尔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热情,67岁学习飞机驾驶、80岁登上阿尔卑斯,愿我和他一样永远热爱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