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全球通史读后感

2024/04/2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精选3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

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己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具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域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回望历史,我们从近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解放,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能吸取他国的长处,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欧洲若没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无法很好传播;若没有指南针,就不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规模殖民,更不知道现在能否有美国的存在;若没有火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军事地位,可能都还在冷兵器时代呢。

我尚不懂史学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达一点拙见。然而这点拙见却是我表达对学习历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实,读史学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一点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确,作为一名学生更不需成为一部活史书,但凭兴趣和热爱尽情涉猎罢了。读完《全球通史》,我感觉脑袋里并未塞满艰涩的知识,而思想却更加丰满,自以为大有所益,足矣!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

不妨像《奇葩说》上那样,先明确提出一个问题:读历史有好处吗?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没有人权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身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身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因此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因此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到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

全球通史这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的是另类的史学观点,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统一体,再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相当吃力,但是,在读通篇读完以后,我发现,这本历史书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所不同的地方。我们所学习过的历史,都很奇怪,注重细节,例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却没有什么连贯性。历史在我们眼里,跟“洋片”差不多,是割断的、静态的、前后没有关联的。而这部《全球通史》,却展示了我们似乎学习过,却从未真正明白过的历史,即这些片段串成的序列,一部本来完整的历史大戏,一部真正冠以“经典”之名的电影。君王和圣贤,甚至有可能不记录他们的名字,只陈述其作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激起怎样的涟漪。这是何等的眼界,何等的胸襟!

历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后人慨叹流泪或者沾沾自喜,而应该让后人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历史必须是联贯、动态的,否则让人如何把握?既然学校里面要讲历史,那就应该真正讲能给人以启发的历史,而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且还是对于离散的事件当中,帝王将相的名称的记忆能力。 这部书的威力很大,读之前最好深吸一口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你的世界观也许就此翻天覆地地变化,你的视野将穿透那上古的蛮荒与近代的刀光剑影,看到一个从来就存在,却被大多数人无视的真实世界。

我本人对于这本书中的亚洲部分,尤其是对提到中国的部分十分感兴趣,毕竟想看看其它国家人对于自己国家历史的看法。与大多数外国史著一样,斯氏的《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来展开中国文明,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夏朝是中国首个国家是相悖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宣扬的“五千年文明”还持有质疑态度,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国家级计划的出炉和高调且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是一个有趣而有些悲凉的现象,虽然这一计划取得了些成果,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似乎过于看重他方的态度以至于心浮气躁,甚至歇斯底里地以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潜在着演变为“韩国式心态”的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有时又过于的看重自己,诸如伏尔泰赞扬孔子和推崇儒家文化,我们便如何地强调儒家思想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又如西方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我们便高调地宣扬这种制度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斯氏引用伏尔泰“我们大可不必对中国人的成就念念不忘,以至于承认其帝国体制是

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 的话,或许就是西方人对中国文明客观普遍的看法。我们感觉似乎缺少的点什么以至于总是左右的摇摆,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一种真实存在的民族自信。曾有学长教会我一个经验: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看的更清楚,你不仅要置身事件之外,更要有凌驾于事件之上的姿态!这本书正是拥有着比我们传统意义

上的历史书凌驾于事件之上的姿态来看。相对于我们的历史书,依然肤浅的带有一些形容词汇,以及一些主观立场。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如许多评价所说,作为一部史书,相比高中时代所读的许多,能以一种公正客观的又深刻 的辩证史观来讲述人类历史,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给于人们启示和反思,尤其显得伟大。总说“文史哲不分家”,如今看来确实没错。最近静下心来读完了上下两 册,总的想来,哲学中的矛盾观,以及贯穿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依然是历史的精华。倏忽感到,历史带给我们的真的不仅是那些时而冗长时而 惊心动魄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去纵观整个人类,启发我们自己。

此刻我不想多谈书中的更多内容,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已经为我们阐述的很清楚。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飞跃数千 年数万年,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正如书中所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地球上第一次面对的只有他们自己,他们发现再没有任何其他的伙伴或者敌人。”我们 人类,像是站在历史的山峰上孤独求败的巨人一般,一度傲视着自己生存的整个世界。的确,从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希望的光芒就照耀在了人类的身上。 经历了克里特,中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这几大文明的滋养,我们第一次有了真正属于我们的文明,从古代跨入古典,智慧将我们一步步引向更广阔的世 界。于是,地球上居住的人类,开始走到一起,这最初彼此联系的目的纯粹与否在我看来是那么无关紧要。因为从茫茫的驼队行走在波斯大地上,从西班牙的船只航 行于海上时,人类就已经留下了最重要的脚印。这意味着人类从此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团体,人类开始为了不断发展的各种原由一起去创造属于人类的世界。正如作者 所言,“虽然人类会认为不公正是人类天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贪得无厌和富裕侵略的本性。”人类依然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即便是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人类依旧会俯首反思,转身看看祖先,想想后辈。

历史让我们铭记在心的,也许会是那些真正的伟人,那些真正影响了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人。一个苹果让我们记住了推动工业革命的艾 萨克牛顿,一匹战马让我们想到了那个身材短小智却不穷的那个法国人拿破仑,是他让法国的启蒙精神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解放黑奴的林肯总统,改革开放的 小平同志,那些无数的留名青史的人们,是他们的卓识,让全人类的历史画卷多彩深刻。但同时,更多的让我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到自己作为人类一份子的自豪。 “当然这不是一个自我欺骗幻想的时代,但也不是一个悲观预言的时代。” 我们理应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整个人类世界,在当今的时代中,思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4

《全球通史》可谓妙极。真正的是从全球范围讲历史进程是如何缓慢发展的。在阅读过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妙不可言。

本书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雾里。

其一是欧洲帝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就像一个冒险探索游戏,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扩张为何会导致英国等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本书讲得很透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富含资源,比如黄金。获得其他大陆的资源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源源不断的黄金流入。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贸易、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获利岂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国家迅速富强起来,顺带拉动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也不足为奇。

其二,一战、二战、冷战至今的历史事件讲得飞快,看得云里雾里。一个是因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讲清楚这么多年全球发生的大事,自然简略。同样的理由也能用之于上文,因为整个行文结构和行文风格是一致的。但是前半部分所获颇多,后半部分则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历史的前面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稀少;历史进程的后半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密集。所以要理解后一半部分就更难些。

本书结构很清晰,每编每章都分了小节。而每一事件的发生又都整整齐齐地列了原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使得本书看起来很清楚。的确很适合做教科书。

综上,本书名副其实,而且写得很流畅,一点儿也不晦涩。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5

其实在初高中的历史习题上已经多次接触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时候看见过很多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话。我很欣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有些观点,独特新颖而又犀利准确。于是利用这个暑假在家里大致阅读了一下这整本书,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网络上阅读的。我一直觉得,这种厚重的著作应该是捧一本书在手细细阅读的,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感受书页之间凝聚的思想,而不该是对着冰冷冷的屏幕和各类透着的浮华和虚假的广告。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话。这也揭示了这部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质,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视野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上,反映了局部和整体的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部分,从时间上来讲述人类的历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历史著作一样从各个地区讲述然后整合,那样的历史是分裂的,不能让人观其全貌。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全球通史》时曾说过:“《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好的历史著作除了能向人们展示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类的历史文明,更应该让人们能够穿透历史,看向未来,而《全球通史》无疑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6

不妨像《奇葩说》上那样,先提出一个问题:读历史有好处吗?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是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没有人权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白水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所以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7

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身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回望历史,我们从近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解放,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能吸取他国的长处,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欧洲若没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无法很好传播;若没有指南针,就不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规模殖民,更不知道现在能否有美国的存在;若没有火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军事地位,可能都还在冷兵器时代呢。

我尚不懂史学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达一点拙见。然而这点拙见却是我表达对学习历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实,读史学史重要的就是有自身的一点思考和一点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确,作为一名学生更不需成为一部活史书,但凭兴趣和热爱尽情涉猎罢了。读完《全球通史》,我感觉脑袋里并未塞满艰涩的知识,而思想却更加丰满,自以为大有所益,足矣!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8

《全球通史》这本书的难度和厚度让我伤透了脑筋,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读书真正的奥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共110多万字,刚开始看的时候因难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读完,但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读好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知识和感悟,之后重读这本书时,态度便有了变化。为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动式的读书,只是在意语言的有趣,对感兴趣的部分就认真读,陌生的、难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须得在仔细的思考中完成阅读。

在这种有思考的`读书中,我的读书速度虽然变慢了,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变转为质变,我也定下了目标,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写感想。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声称,要“站在月球上来审视人类史“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查历史,这种大格局的观念可以令你的眼界开阔,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层。

“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这是作者全书都在声明的观点,那是因为一但人类有了超越伦理道德的武器,便会将伦理道德置之一旁,从而发生暴力冲突等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两者的不匹配才是导致人类灾难的原因,这不也正说明了从技术大爆炸开始几百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灾难性的事件。而在人类的文明史之中,这反而是技术人文大爆发的时代。

其次作者认为,“蛮族入侵的毁灭性冲击是形成东西方差异的原因,蛮族入侵一直是各个文明挥之不去的梦魇,蛮族与文明种族实际上便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两者互相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斗争融合,最终塑造了帝国文明的气质。举个例子就像是中国,中国各个帝国走到了末期的时候,不是农民起义将帝国搞得千疮百孔,最终由游牧民族将帝国摧毁,就是游牧民族以绝对的优势将帝国摧毁。随后当游牧民族堕落时,农业文明便会来一次漂亮的反击,重新统一中原,因此会在竞争之中不断进步,但是西方却不堪满族进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传统文化,成为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历史阶段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文化更是统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国在秦朝时就实现了文字的统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统一则是英国人入侵后才逐渐开始的,虽然是一个极端但中国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会早衰,因此才导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着中国的结构是中央集权,自然导致了一个统一的政体,使得文明以一个相同的姿态连续不断。

这就是我对全球通史的一些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9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0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形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今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理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1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2

从砖木取火开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谁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丧葬。是由何而来。谁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读完书,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树叶、野草、枝蔓覆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对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嘘不已,发出由衷的赞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石头,还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文明,还有遗留下的历史的谜团,也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目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完它,我的脑海里不只是那些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实不是逼迫奴隶去强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罗河都会发大水,下埃及的居民们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的为了神而工作的。虽然这种神论,在当今社会不认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尽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骄傲的记载着这个民族,这个王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或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被湮没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国家都很多,有谁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为消失了就不去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人所能领悟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高,往往越是复杂的事务,越是要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从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质朴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来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玛雅之前居然还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神话,它是被湮没在热带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平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它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等级变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个舞台,没有贵贱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着,各种思维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进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创了学术和自由的理论,使得那时候的北大迅速发展。这段百家争辩,思想碰撞的时期,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术的进步。这样想来,如今我们的社会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平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事务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人类所领悟的意境却是无限的。

转眼又到了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联想的恐怕就是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希腊有很多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在当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发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节日时,给每位公民发放相当于一天生活费的津贴。这样大大的促进了公民的积极性。使得再穷苦的人民也能受到优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当时的文化层次。在当下,有多少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可以表现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无休止的学习,让我们都无暇去关注艺术。盲目的寻求金钱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实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让我们偶尔学习下顾希腊人,听听诗歌,品品歌剧。

漫长的古代之旅完结了,但是寻找失落文明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种的灭绝一样。至今人们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话是怎么来的。就如中国而言,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文明,因为它们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他们的心血。有时,我经常会想到,关于情感的很多问题。人常常会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种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时也是理智最大的对手。其实我觉得复杂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应该大声的说出来。释放心里堆积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让身边的人去领悟,去感受。

我觉得在城市中的我们,还缺少了对自然的狂热。习惯了使用高科技,偶尔会想念一下去郊外野营的时光。但是我觉得,体验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远远比学会使用高科技产品来的复杂。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3

读完全球通史,我就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些粗略的了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近代都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在哪里的话,就一定要先看看同时期都发生了什么。

1840年时,一位英国商人首次开辟了四条横渡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这也标志了西方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这时的政策叫:闭关锁国。清朝上层这一愚蠢的基本国策,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840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在前一年,林则徐发起了令所有当代中国人拍手称快的虎门销烟。这一行为不仅没有让林则徐飞黄腾达,继续为清朝奉献自己的力量,反而给他带来了为期5年的流放生涯。这不仅是林则徐自己的悲哀,更是整个清朝、整个中国的悲哀。

在西方科技、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清朝上下几亿人似乎集体把永乐大帝时下西洋的光辉历史遗忘。这一现象最终换来的是,中国用20xx余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物质、科技领先的基础在200年间被挥霍一空,还落后西方一大截。

这一差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完全暴露出来: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进了清朝的首都,在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里制造了一桩人尽皆知的惨案火烧圆明园。这不仅仅是科技差距就可以解释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差距。

为什么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真正称得上盛世二字的时代用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而美国从独立解放以来,就能飞速发展,而且几乎没有出现颓势?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制度。

从漫长的历史中,我们能学到,在封建王朝中,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兵强马壮的,只有两类人一类如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更有让国家励精图治的本事,若只有其中一个,都远远不够。另一类,就是权臣。如汉朝的霍光,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徐阶、张居正。这些人不免有专权的行为,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利于百姓的改革,为王朝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就是二战。

8年抗战的艰苦不言而喻,中国为此死亡了1500万人,才把清朝闭关锁国200年被其他国家打开的缺口勉强填平,更别说台湾到现在也没有正式解放。

每个人都能从中国近代史里学到许多,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许多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4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显然,阅读一本没有“高尚灵魂”的史书只会令我们这些“圈外人”获得一些所谓的偏见而非一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识;而太过深奥的史学题材又很难让人能够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真理。这就成了历史学类著作在编写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也成了评定一部史学著作是否出色的依据之一: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更易接受,又不失历史精华的史学教科书?

如果你正在读着这篇文章,请试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业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事业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以前一同奋斗的历史?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后当然就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这件事。

大师穷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编写了一部“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部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长久的回忆,慢慢道来,没有丝毫教育人的笔墨,却随时将历史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过去与现今的内在联系。由此,对于读者,阅读历史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不断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进行探寻和解答。

例如,《全球通史》对古代安第斯地区的培高平台田地种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这一项最先发源于安第斯山区,被人们遗忘数百年的古老技术,近年被科学家发现和恢复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无不提醒着读者,尽管如今“科技”不断发达,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依然可以从祖先那获得一些“礼物“……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果历史学家在编著时只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读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标进行充分的关注,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的读者只会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学生。正如开篇所说,诸如我这类“圈外”的读者,甚至很难将其完整阅读下来,更别提能够有所收获。

当你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觉得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够对世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让我们从世界的过去,看到未来,即它能够给任何读者带来十分强烈的“现实感”!

而直到翻开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它比任何媒体杂志都能“爆料”。

在原始社会,狗吃粪便这种在现在社会令人生厌的行为对维持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起着很大作用;公元前3000年,一位埃及人父亲对儿子说:“用心学习吧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用心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生活安逸的人,注定要被淘汰;在加利福尼亚人的文化里,是没有“你的”、“我的”这两个词的,所以加利福尼亚人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满足和幸福感,而也正是这两个词,让我们现代人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解释的罪恶;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蒸汽机就被埃及人发明了,只不过他们用它开关庙宇的大门;这一点至今仍深刻的影响着世界事务的进程,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也就可以有所追溯……

诸如此类不论大小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与老友的谈吐之间,平心静气的娓娓道来,个中精华,还等你慢慢去体味。

二十世纪不断发展,人们在短短一百年里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是在这短短一百年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却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海洋地理学家雅克·库斯托发出警告说:“人类在20世纪中对地球造成的伤害也许比先前全部人类历史中造成的还要多。”人类在不断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水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宗教矛盾……显而易见,如果人类不能清楚的了解历史,不能改正自身之过,我们就有很大可能还会陷入其中!如果以1500年为界,在对比1500年前后的历史之后不难发现: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拥有令人自豪文明的近代所发生的战争要少得多,而随着社会的与日进步,人们拥有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和进步,随着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发生的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人类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在不断前进的历史中我们是否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不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反例?

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谈及:“ 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的潜力。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所以,不管未来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决定这个方向的,将永远是人类自己。

最后,就让我用书中一个看似杞人忧天的问题来结束这篇文章吧,希望这个似乎非常可笑的观点能让包括我在内的思考者有所警醒:如果这时,地球突然遭到核弹的袭击,用你身边的东西,该如何抵挡得住呢?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5

在《全球通史》一书的卷首,作者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编写新的历史,这不是说前人所编写的史书是不正确的,而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们都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因为每个人、每件事都处在时间的慢慢长河之中,过去了的自然就变为了历史,所以,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我心中,历史本身是有神圣感的,手上拿着史书,就好像能抓住过去时光留下的痕迹。阅读通史类的书籍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其中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庞杂,但是读通史会十分有利于读者形成一种全球的视角。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史学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采用了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方法:分别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区处于孤立时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后西方国家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种划分方法十分有利于我们读者消除自己头脑中有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时间差和空间差,我现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把同一时期中国和外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一个联系和比较。因为我们从小生长在中国,一直受到身边文化的`熏陶,就好像在还没有系统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前,在脑海里就已经潜移默化的了解很多历史故事,对中国历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维。书中的这种划分法可能一开始会让我们觉得读起来有些不习惯,但是它很有利于我们把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我能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一种现代感,历史从来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学科,我很喜欢学历史,因为历史告诉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应的结果,而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历史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就比如说:过去的王朝更迭告诉我们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几次蔓延全球的战火硝烟让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贵,每一次的历史现象必然会反应历史道理,我们只有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本国的历史都是有联系的,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现有国体的形成、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它的社会文化底蕴,这些东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才能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不仅要记住史实,还要学会分析史实,学会举一反三,将历史融入现实,发挥它所独有的价值。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6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7

《全球通史》可谓妙极。真正的是从全球范围讲历史进程是如何缓慢发展的。在阅读过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妙不可言。

本书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雾里。

其一是欧洲帝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就像一个冒险探索游戏,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扩张为何会导致英国等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本书讲得很透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富含资源,比如黄金。获得其他大陆的资源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源源不断的黄金流入。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贸易、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获利岂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国家迅速富强起来,顺带拉动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也不足为奇。

其二,一战、二战、冷战至今的历史事件讲得飞快,看得云里雾里。一个是因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讲清楚这么多年全球发生的大事,自然简略。同样的理由也能用之于上文,因为整个行文结构和行文风格是一致的。但是前半部分所获颇多,后半部分则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历史的前面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稀少;历史进程的后半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密集。所以要理解后一半部分就更难些。

本书结构很清晰,每编每章都分了小节。而每一事件的发生又都整整齐齐地列了原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使得本书看起来很清楚。的确很适合做教科书。

综上,本书名副其实,而且写得很流畅,一点儿也不晦涩。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8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9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0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近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1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2

从砖木取火刚开始,人就拥有那神密且不能探知的文明,谁都不知道,那怪异的祭拜,丧葬。是由何而成。谁都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其的灿烂。念完书,我一次次立在这些被千年古墓、落叶、杂草、枝蔓遮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冲着神密的历史悠久文化唏嘘不已,传出衷心的赞扬,我看到,这些沉睡了数十个新世纪的石块,也有这些英文字母,好像在诉说着以前的光辉,而他们所承重的这些失落的文明,也有遗留下的历史时间的疑团,也等候着大家去公布。

更深层次的贴近这些曾经历喧闹却最后沉静的古文明全球,像美洲印加帝国,非州古埃及文明,亚洲地区巴比伦古都,也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址,无从不告知大家,在地球上文明的间隙间,喜多现阶段处在劣势的文明都曾造就出古时候全球的巨大奇迹,留有了数不尽的文化纪录。尽管文明能够不朽,可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寻觅那失落的文明是非常值得高度重视的。

念完它,我的脑海中里不只是这些赞叹不已的文明遗址,大量的是对文明的感慨。远古时期的大家尽管信念宗教信仰,信仰神,可是她们的那类以便总体目标而勤奋的精神触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式,实际上并不是迫使奴仆去强制筑造的,只是每一年尼罗河都是发大水,下埃及的住户们的家和农田都被吞没了,她们全是同意的以便神而工作中的。尽管这类神论,在如今的社会不认可,可是我深深地的觉得来到,她们以便心里的信心,锲而不舍,勤奋往前的那类精神。的确是大家这种年青人所缺乏的。虽然有很多的难以置信,但这些神密的让人没法坚信的工程建筑确是真正存有的。他们自豪的记述着这一民族,这一皇朝最光辉最兴盛的阶段。也许全球的历史时间确实较长,被湮没的文明乃至是民族,國家都许多 ,有谁会记得这些早已消退的文明,但是,不可以由于消失了也不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代人能够理解的人生境界比大家当代人高,通常越发繁杂的事务管理,越发要用非常简单的逻辑思维去思索。从这些文明里,我觉得了古人的朴素和诗意。

我了解原先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可是在玛雅以前竟然也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文明被发觉以前,针对大家而言都是一个神话传说,它是被湮没在热带丛林里的文明。再聊说古罗马,最知名的便是罗马的试炼场和罗马人的淋浴,她们的浴池方法也被当代人延用着,在那时候大浴场是皇室和贫民人际交往和政冶主题活动的关键场地,在那里常常有乐团弹奏,也有作家和戏剧家在朗读自身的著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内容沟通交流互动交流的场地。它的存有促使社会发展的级别越来越并不是那麼明晰,如同是一个演出舞台,沒有贵贱之分。大伙儿公平的沟通交流着,各种各样逻辑思维撞击在一起,促使文化发展的快速。就如同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辟了学术研究和随意的基础理论,促使那时的北京大学快速发展趋势。这一段千家争论,思想碰撞的阶段,真实实际意义上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那样要来,现如今大家的社会发展便是缺乏了那样一个服务平台,把自己最真正的念头表现出来,事务管理本就沒有肯定的对与错,可是人们所理解的诗意确是无尽的。

一转眼又来到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想到的也许便是希腊的诗文和戏剧表演。希腊有很多的不幸家和喜剧片家,在那时候以便能让大量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公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性传统节日时,给每名公民派发等于一天生活费用的津贴。那样极大地推动了公民的主动性。促使再穷苦的老百姓也可以遭受幽美文化的陶冶,极大地提升了那时候的文化层级。在时下,有几个由于忙碌的工作中而失去对造型艺术的喜爱,造型艺术能够主要表现出身心健康活力四射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主要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道路。忙碌无休止的学习培训,使我们都完美无瑕去关心造型艺术。盲目跟风的寻找钱财和影响力,可是来到最终实际上丧失的才算是最珍贵的。使我们有时候学习培训下顾希腊人,听一听诗文,品品歌剧。

悠长的古时候之行完成了,可是找寻迷失文明的步伐不容易停住,文明的缺少就好像种群的绝种一样。迄今大家都不明白,这些久远的神话传说是怎么来的。就如我国来讲,有五十六个民族,就会有五十六中文明,大家能做的便是维护好这种文明,由于他们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她们的心力。有时候,我经常会想起,有关感情的许多 难题。人经常会被情感所蒙蔽,弄不清分不出,那类情感。并且最能上下人的也是情感,另外也是理性较大 的敌人。实际上我觉得繁杂的感情无须放在心上,应当高声的说出去。释放出来内心堆积如山的体会,搞清楚的让身边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3

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简介。

第一阶段,即从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此时人类刚刚由猿人进化而来,已经可以使用工具。这个时期的世界地形已经完全成型了。人类,开始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地区开始诞生。随后人们为了获得食物开始狩猎,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现。随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类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类部落诞生,新石器时代到来。有了村庄和部落,人类开始长时间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满足不了因为定居而大大增长的人口。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可是限制于生产力,不能够在一个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广泛应用。这样便在人口的不断迁移中传播农业,发现各种各样的种植物。扩大生产,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我们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绽放。

这里便有了一个问题。便是人类社会文明之火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一要素。没错!在人类文明极其完善的今天,生产力的确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时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为什么会变成以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生产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长。因为在狩猎情况下人们需要频繁的不定期的迁移到别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况下,频繁的迁移是不可能,并且随着迁移,人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域,哪里没有足够的猎物,只有平原河流。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人们只能被迫定居在一个地方,并发展起来农业,这样在河流地区,由于良好的气候调节,种植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样人口进一步增长,不得不去开垦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扩大导致城市的出现。

人口的增长导致社会制度的恶化,管理者随之诞生,制度随之孕育,国家出现。文明之火被点燃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一个阶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时间段,我将其称作统一联合阶段。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4

经历了被封闭在家的一个多月,在昨晚看完之后就准备得归纳一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想到的是,一整天都在重复翻书,放佛又看了一遍书。

作为一位读书期间就不是对课外知识很了解的人,又比较懒,对历史和地理是真的一知半解,看完这本书,从史前到近代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我们一直深以为豪;我们一直很难去理解不同于我们国家的国外人对于宗教信仰追求(导致早期的宗教战争)的虔诚,比如中东世界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印度的印度教,而为什么每当有宗教传入我国最后都是难于取到一个备受推崇的位置,像欧洲的宗教革命,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席卷中东地区。其实是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期间的思想家们就为我们定下了基调。尼采追求的超人不就是我们后世尊称的孔夫子(仁),关二爷(义)这些圣人吗?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根深蒂固的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却也让我们这个国家饱受灾难,一度举步维艰。

15世纪的明朝,有了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成功经验,当时的完全有能力发展海外军事能力,而繁荣的国家决策者并没有这样的远见,甚至发布命令停止对海洋的探索。而在西方提出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贸易交流也被果断的拒绝,这种厚古薄今,狂妄无知的姿态也为后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做好了铺垫。而同样是面对西方海外扩张,日本选择了向他们学习(日本之前也向中国学习)关于制度,军事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两个对外来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日本后来形成的极端军国主义让他们在1945年8月吃了两颗原子弹,十几万人的伤亡)。

而对于宗教的偏见,民族的偏见就导致了二战区间1000万人(被杀害的犹太人就有600万)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纳税人的抢下,而是“活着人做劳工,死后做肥料”。

女性地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旧石器时代,女人能获取的食物是男人的两倍,地位甚至于高于男性;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中,女性也享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但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甚至国家的生成,女性渐渐属于从属地位,由于不能做繁重的农务,不能参与到帝国的战争中,在家哺育孩子,没有继承权,最终导致男性垄断经济、政治。

随着基督教传入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革命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信仰,圣经的夏娃属于女性,却属于阻碍者出现。但基督教中又出现了圣母玛利亚,可是传教士等却没有女性,但是又兴建修女院。所以在那一时期,女性开始属于一个矛盾地位。而随着工业变革,工厂对人工的不同需求,导致女性的地位在社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直到如今社会,女性的地位也都在提高。但是当女性事业好时,却经常会被问到,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而对于同样成功的男性,人们却没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不是值得深思?

大半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我什么。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样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礼貌、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归纳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方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礼貌、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我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此刻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构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咱们看到此刻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咱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咱们在比较1500年以前的历史个性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向到这天咱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咱们反思自我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咱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咱们对这一理论的明白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说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咱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咱们所称的“五千年礼貌”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咱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搞笑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咱们屈从地去挖掘咱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我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咱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正因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咱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就应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咱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刻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咱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咱们承认,咱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此刻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我。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咱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咱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咱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性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因此即使咱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咱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忙咱们认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6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近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7

从砖木取火开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谁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丧葬。是由何而来。谁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读完书,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树叶、野草、枝蔓覆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对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嘘不已,发出由衷的赞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石头,还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文明,还有遗留下的历史的谜团,也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目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完它,我的脑海里不只是那些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实不是逼迫奴隶去强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罗河都会发大水,下埃及的居民们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的为了神而工作的。虽然这种神论,在当今社会不认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尽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骄傲的记载着这个民族,这个王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或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被湮没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国家都很多,有谁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为消失了就不去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人所能领悟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高,往往越是复杂的事务,越是要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从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质朴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来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玛雅之前居然还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神话,它是被湮没在热带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平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它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等级变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个舞台,没有贵贱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着,各种思维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进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创了学术和自由的理论,使得那时候的北大迅速发展。这段百家争辩,思想碰撞的时期,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术的进步。这样想来,如今我们的社会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平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事务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人类所领悟的意境却是无限的。

转眼又到了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联想的恐怕就是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希腊有很多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在当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发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节日时,给每位公民发放相当于一天生活费的津贴。这样大大的促进了公民的积极性。使得再穷苦的人民也能受到优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当时的文化层次。在当下,有多少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可以表现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无休止的学习,让我们都无暇去关注艺术。盲目的寻求金钱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实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让我们偶尔学习下顾希腊人,听听诗歌,品品歌剧。

漫长的古代之旅完结了,但是寻找失落文明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种的灭绝一样。至今人们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话是怎么来的。就如中国而言,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文明,因为它们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他们的心血。有时,我经常会想到,关于情感的很多问题。人常常会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种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时也是理智最大的对手。其实我觉得复杂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应该大声的说出来。释放心里堆积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让身边的人去领悟,去感受。

我觉得在城市中的我们,还缺少了对自然的狂热。习惯了使用高科技,偶尔会想念一下去郊外野营的时光。但是我觉得,体验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远远比学会使用高科技产品来的复杂。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8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9

今天,完成了对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阅读,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强者“,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决定人类社会的三大因素:思想、经济和政治;这三者的组合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优越性,毫无疑问,三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直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政治体现着社会正义和人类的自由,而思想则告诉人类中的”强者“该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谁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是思想,人类要想达到预想中的幸福,思想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导师“,而且,对人类来说,进步不只是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同时还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则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应在历史中得到启示,用于不断丰富我们的智慧。人类在战争中成长,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积累了宝贵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的是它将使我们不断的自己完善,指引我们走向幸福,但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终极完善状态是什么模样;曾有人描述过共产主义这种”乌托邦“式的完美社会,但这种理想已经证明是一种破灭。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种难以调控的东西,它即是一种破坏性的力,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让我们即悲观又乐观,悲观是因为欲望的破坏力,战争和暴力就是见证,乐观是欲望可以促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人类还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历史中积累的智慧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规范我们的欲望和行动,如此看来,人类的未来肯定比过去会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论是自己保护还是为人类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个世界必须还需要强者。对后一种目的而言,我们期望这个强者拥有的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国家由哲学家统治,在全球时代,地球的主人——人类——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未来,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多国国家会被一个以”地球人“相称的大家庭取代,完成这一使命和维持人类幸福的当然只能是一个”强者“,这个强者会是谁,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一个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学家。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0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己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1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2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

先说这些吧,因为《全球通史》还没有读完,希望早点读完,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3

合上《全球科技通史》,闭目冥思良久,又一次被吴军老师行云流水的文笔所震撼,上一次还是读他的《浪潮之巅》获得的感觉。

佩服老师的学识,如此广博浩瀚,于我而言简直就如同在宇宙中遨游,茫茫看不到边际,而他却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像书中老师反复提及的“历史总是重复,科技总是向前”,想想人类诞生之初,到工业革命之前,发展是线性的,并无特别的变化,基本都在低层次徘徊;而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加持,发展速度呈现指数级变化,短短百年超越千万年,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当然,本质离不开能量和信息两个要素,这也是衡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任何科技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对能量和信息的深入探索,搞清楚这一点,才能抓住了科技发展脉络的魂。

看完本书,还有个很强烈的感受,科技与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有本质区别,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没人敢说自己在绘画领域超越了梵高达芬奇,在音乐领域超越了贝多芬莫扎特,而在科技领域,任何一位医生、码农或者工程师,都能站在前人肩膀和过往积淀中,将科技进一步推向更高的山峰。

所以,了解科技史,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不确定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4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5

闲暇时,我翻开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虽只是几本薄薄的书册,却缮写了人类几百万年来的文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的争鸣与嬗变、帝国的兴盛与更迭等漫长历程,被作者撰写在几百张由植物纤维组成的纸叶上,以极至凝练的姿态在我眼前绽放。

书一扉扉地翻过,我仿佛聆听到了尼罗河上空盘旋的埃及子民对法老的吟诵,仿佛谛听到了争雄烽烟里传来的悠悠编钟鸣。

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神秘且深邃的文明。被他们手掌纹路摩挲的石制工具,历经几百万年的星夜,至今映射着的微光;千年古墓、石碑或庙宇,神秘的古老文化,被人们考古发现重见天日时,仍带着时光也不能擦拭去的昔日荣光。

读了此书,我感悟到了人类历史里蕴藏着的基督教博爱情怀、儒家的仁爱理念、佛教慈悲缅生释义等大爱精神惠泽现世。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我不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是在哪一个瞬间,又是在何种境地有此深悟。但我想说我有幸于此时阅读此书。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6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本书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的趣味性史书,它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与发展、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读后的感受。

一、两性间的不平等

两性间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三、日益剧增的危机感

《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作者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例如现在的朝美两国,不停地研发新式的武器,日益剧增的矛盾,可是他们却没想到如果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那么我们在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想一想,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必须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7

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后归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争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国。在流放途中,汉尼拔一直帮助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汉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强国的命运。它可能是历史上少有的,并非自身经济衰落而导致灭亡的经济强国。

汉尼拔的个人悲剧,若能顺应历史潮流,变革迦太基与罗马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运会是另外一个展现的方式。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变革从来没有在旧制度中产生,只有摧毁旧的体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毁灭即是重生。

正如我们的南宋王朝,直到灭亡之际,南宋的经济依然强劲。在后来元朝的国际贸易大潮中继续展现东方魅力,不与时俱进,只能无情被淘汰。

罗马的大西庇阿凭借击败迦太基的功劳在罗马如日中天,麻烦也随之而来。他的政敌时刻寻找攻击他的借口,每每他总是借助昔日的功劳和军队的支持而免于惩罚。在一次审判大会上,大西庇阿提示民众,今天正是扎马战役的纪念日,罗马应该记住他的功劳。他成功地煽动起了大众的狂热情绪,结果许多人包括法官簇拥他来到神殿,向上天祈祷,赐予罗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这样的英雄领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经历这些之后心灰意冷,决定离开罗马回到坎帕尼亚自己的庄园,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在遗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罗马,要魂归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两位天才的统帅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离开人世。

迦太基因为拥有汉尼拔这样的天才而拒绝改变,惨遭灭国。罗马共和国因为拥有大西庇阿这样的杰出统帅,而逐步走向帝国独裁统治时期。600年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8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和动物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