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
韩新月,这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子,从小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母亲对她有些冷淡,而父亲却总有些难言的苦衷。18岁时,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她生母一个学校,命运的轨迹惊人的重合。当美丽的新月跨入这个学校,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展开,她学着自己忠爱的英语,遇见了另她心仪的楚老师,新月苦练英语,成绩越来越好。同时,她和楚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一切都在向美好的结局方向发展,但人间终究没有童话,一切都潜伏着危机,新月的养母强烈的反对他们的结合,而新月也在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猝然凋谢。当那些美好的东西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点一点毁灭,就是悲剧。楚老师为死去的新月试坑,生离死别,何等悲伤。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着几代人的悲剧。当棺门关闭,世界在亡灵面前冷得干净,那时他们曾经来过的世界,但终究不能停留太久,一切都将成为一段再也没有当事人的往事,让忧郁的远天,落寞的季节来诠释葬礼的背景吧!
看到对新月的这段评价,我觉得真的是一针见血呀!看书时心里总是很替她难受,只有说不出的可怜,却道不明白。看到她的坎坷时,自己的心里堵得慌,真是进入了书中的情节。一本好书真是让人博览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2
穆斯林的葬礼架构倒很宏大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算是是一部波澜壮阔。但是我感觉里边关于人物的描写不是特别丰满。韩子奇如何靠智商和情商发家写的并不多,还有就是韩天星他小时候是一个爱骑大马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那个样子的。也并没有太多交代。还有就是楚雁潮在新月临死前的那些话我感觉有点不真实啊,可能太纯情了吧。
我个人感觉里边构造最丰满的人物是韩太太,她虽然算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坏人。她的.行为,语言心理之类的挺符合逻辑的。对于韩子奇和韩冰玉结合我只能说应该合情理吧,毕竟他们经历了战争。
当然也有好的,例如玉的知识,还有里边体现的很少的穆斯林的文化,他里边写了三场葬礼。但是我感觉这本书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了,和我之前看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单薄了一些。
书里一直强调穆斯林回族的规矩习俗,但是感觉这不是主线,好像若有若无。我觉得这书主要是讲穆斯林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冲突最多。新月和楚、冰玉和君璧、冰玉和洋人的儿子、韩子奇和冰玉君璧、蒲寿昌和博雅斋。
讽刺更多吧,穆斯林的规矩那么多,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虽然不想打破规矩还是让规矩面目全非。这里面有无奈和心酸,也有动荡的背景的束缚。反过来一想也说得通,如果不是在穆斯林背景下,好多事情顺理成章。
我想不通最后冰玉为什么要回来,带着希望见自己想见的人还是终于要勇敢面对还是始终放不下亲人?到最后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是什么?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3
《穆斯林的葬礼》我一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是在讲葬礼有关的,结果葬礼这个词就没出现过几次。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韩子奇,由他引出了梁冰玉,梁君璧等人。韩子奇他来到梁亦清身边时他才十几岁,他因为打碎了梁亦清的玉碗,他为了赔偿所以留下了。当他和师傅完成《郑和下西洋》这件玉雕后,梁亦清却“无常”了。之后蒲老板向韩子奇讨回他师傅生前问蒲老板借的钱,韩子奇为了帮师傅还债就和蒲老板走了,自那时起梁君璧就和韩子奇反目成仇,在铺老板那他认识了沙蒙?亨特,在他的帮助下韩子奇回到了博雅宅后向梁君璧说明了情况,这时梁君璧才知道韩子奇当时的苦衷,之后便与韩子奇结了婚,之后便有了天星。韩子奇重振“奇珍斋”不久,就举行了“览玉盛会”韩子奇也因此获得了“玉王”的称号。几个月后日本人打进了中国,沙蒙?亨特准备回英国,韩子奇和梁冰玉也随着他去了,在英国梁冰玉考上了牛津大学在那也得到了沙蒙?亨特家人的热情款待可是好景不长,纳粹派飞机来攻打英国,他们全都躲进了地下室,之后韩子奇和梁冰玉也有了星月,这使韩子奇不敢回去了。她鼓起勇气回到家中,遭到了璧儿的破口大骂,之后梁冰玉带着新月回来璧儿看了更火,玉儿不愿被璧儿骂就撇下新月自己一个人走了,几十年后他又回到了“博雅”宅,结果谁都看不到了。
在这本书中具有双性的人就是韩子奇。在一开始,梁亦清为了雕琢一件《郑和航海图》,将生命作为代价。这个时候,韩子奇为了感谢梁亦清的收留之恩,为了师父未竟的事业,他韩子奇什么都豁出去了,于是毅然走进了蒲老板家的大门。这该要何等的勇气!然而在后来,随着玉儿与韩子奇的关系,当韩子奇从英国回来时,以前那个正义刚强的韩子奇好象也在战争中死去了,代替而起的则是一个在妻子面前低声下气、忍气吞声的韩子奇。所以我认为,韩子奇应该是包容了懦弱的刚强,因为在一开始他是刚强的,充满斗志的,然而从英国回来后却变成了另外一个懦弱的韩子奇,所以他也就成为了那个最有双面性的人。
书中最最让人揪心的是楚雁潮为新月试坑的`那一段,他用手掌将穹顶和三面墙壁抹平,把那些坑坑洼洼都抹平;他仔细的抚摸着地面,把土块和石子都捡走,把碎土铺平,按实,不能有任何一点儿坎坷影响新月的安息。从这一段中我看到了楚雁潮对新月的死感到遗憾,因为他没有在新月生前见她最后一面,对新月的不舍。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些美好的东西甚至可以超越种族和宗教,幻想总是美好的,可现实总是残酷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4
看书改变一个人。
今天终于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我开始用极其复杂和难以捉摸的情绪来写这种读后感。当我从学校接到涛哥的阅读任务时,我并不在乎,也没有深究这个话题。我在看书中间的时候,哦!我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英雄心悦甜美的笑容和优雅的气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我以为如果我会画画,我会画出她那超凡的笑容,可是我实在忍不了。没有画笔可以形容新月的美丽和淡淡的惆怅。
一代一家一个时代两个民族。梁一清、韩、梁君璧、梁、韩天星、这个穆斯林家庭;奇珍斋、“博雅”楼和焰炟校区是主人公梦想的基础。哦,对了,还有褚延超,年轻的助教,谈吐优雅,细心,热情。一个人的生命就这么脆弱吗?为什么这个清纯美丽的18岁女孩会一次次遭遇灾难?为什么要分开自己爱的人?白发人送黑发人?韩子奇难过,韩夫人难过,楚小姐难过,难过的不应该只有他们,还有那个时代!白手起家的小资,加入了师傅的女儿梁君碧,支持她摇摇欲坠的家。然而,什么是爱一直是韩琦心中的一个问号。他只懂得报恩报怨,从未体会到什么是真爱。直到梁病重,双手相握,两颗心紧紧相拥,中年时已有妻儿的韩子奇,才爱上了年少热血的梁。这是一场无惧世俗的爱情,一轮新月诞生,成为他们爱情的结晶和牺牲品。可怜的新月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开了母亲,可爱的新月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为老师眼中最喜欢的学生,父亲眼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她好姐姐陈认为的“幸福”。她没有填第二个选项,直接考上了焰炟。当然也是她“阿姨”曾经就读的学校。她在二十七斋有个好姐姐,在预备斋有个亲爱的`老师。她父亲是国家干部,她哥哥是工厂工人。虽然她不是很有钱,但是在别人眼里她还是挺完美的。(至少我在那里看的时候是这么想的。)但是,故事不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海浪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记得是这样的:天星结婚需要钱——。韩太太逼着老公卖甘龙翠——。韩重游甘龙翠的悲愤,出事了。——.新月急于看到爸爸的心脏病发作。——.他哥哥结婚后,情况变得更糟了。楚老师交待3354。韩太太阻止了姑姑的突然死亡。——.新月快死了。——.博雅大厦被摧毁了。354韩去世了——“阿姨”回家了,但事情和亲人不同。——之后我还记得楚老师说过的话:“爱就是爱,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爱你是因为我爱你,我没有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几个字来贬低我。我们俩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过爱,得到过爱,深爱过,深爱过,爱过很久。这就是一切!”
我今年才18岁。我不知道什么是爱,当然也没经历过。看到这段话,我惊呆了,不是因为它华丽的词藻,而是因为它炽热的感情和真诚。爱不是自我牺牲,爱不是对你的怜悯,因为爱就是爱,它不包含任何动机或其他。
——当爱情敲她的心时,她感到迷茫。“老师,这是……爱吗?我们之间有爱情吗?”
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楚彦超的心在颤抖:“新月,”他说,“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觉。当两颗心经过漫长的旅程终于走到一起时,它们像一面镜子一样相互反射,没有任何猜疑,它们是一样的。当他们每一拍都在对彼此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然后,爱情悄悄来了,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这是楚老师向心悦表白时说的话。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老师对自己重病学生的安慰和同情。就像我前面说的,对他们的爱没有同情和怜悯,不允许梁君璧这样的人玷污。“一日为师徒,一生为父子。”老话没错,但是在这对向往事业和爱情的年轻人面前,不是所谓的师生恋,而是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这种感觉是梁君璧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是梁君璧的悲哀,也是封建传统女性被生活所迫的时代悲哀!想象一下,当爱击中她的心时,她的脸有多绿,她有多兴奋,她有多不安。“老师,这是……爱吗?”我们之间有爱情吗?“唉!我知道心悦不想去。她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自己热爱的姐妹亲人,有自己认为多年的亲生母亲,有自己的爱。但是没有人能救她,包括她的楚老师。她受够了吗?为什么那么多的生命逝去,那么多的冷嘲热讽压在一个弱小而看似强大的肩膀上?公平吗!广阔的北京城,广阔的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都不会记住这个不起眼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5
穆斯林的葬礼架构倒很宏大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算是是一部波澜壮阔。但是我感觉里边关于人物的描写不是特别丰满。韩子奇如何靠智商和情商发家写的并不多,还有就是韩天星他小时候是一个爱骑大马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那个样子的。也并没有太多交代。还有就是楚雁潮在新月临死前的那些话我感觉有点不真实啊,可能太纯情了吧。
我个人感觉里边构造最丰满的人物是韩太太,她虽然算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坏人。她的行为,语言心理之类的挺符合逻辑的。对于韩子奇和韩冰玉结合我只能说应该合情理吧,毕竟他们经历了战争。
当然也有好的,例如玉的'知识,还有里边体现的很少的穆斯林的文化,他里边写了三场葬礼。但是我感觉这本书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了,和我之前看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单薄了一些。
书里一直强调穆斯林回族的规矩习俗,但是感觉这不是主线,好像若有若无。我觉得这书主要是讲穆斯林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冲突最多。新月和楚、冰玉和君璧、冰玉和洋人的儿子、韩子奇和冰玉君璧、蒲寿昌和博雅斋。
讽刺更多吧,穆斯林的规矩那么多,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虽然不想打破规矩还是让规矩面目全非。这里面有无奈和心酸,也有动荡的背景的束缚。反过来一想也说得通,如果不是在穆斯林背景下,好多事情顺理成章。
我想不通最后冰玉为什么要回来,带着希望见自己想见的人还是终于要勇敢面对还是始终放不下亲人?到最后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是什么?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6
刚拿到霍达的这本书,只觉得这本书很厚重,经过多次品读,我才了解到这本书背后的情感更加沉重。我对这本书的初读几乎是一目而观之,无法放下手。它凭借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感动了我。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新月的命运和老师之间的爱情。全书的尾声是:多年后玉儿再次回到博雅老宅要看新月,结果却去了回民公墓。在公墓里,只有楚雁潮一个人在那里守候,独自用小提琴拉着《梁祝》??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这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__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月。父亲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动容的,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这两代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了解了这本书中的爱情,我们不得不思考爱情。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读完这本书,我已是泪流满面了,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
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就是母爱。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她总是本能的惧怕和回避。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他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直到有一天,父亲讲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被梁冰玉真情流露的信件和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所感动,也不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悲哀。于是,我流泪了。
最让人动容的便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这段情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和爱好。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得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的爱着他,关心着他,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的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的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的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给他放最爱的《梁祝》,跟他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转。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母亲的阻碍。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的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这样一个结局。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不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博人眼泪。
整本小说中,作者对风景的描写深刻细腻。“天和地是灰色的,瓦和砖也是灰色的,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百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的内容标语,又终于被覆盖了;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棱中芳草青青。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唯一的高出的民房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清真寺”灰色坍塌的场景,让
人不只不觉的走进了这样巷子,暮色里,淡淡的'忧伤,对安拉的绝对忠贞的虔诚且在这里蔓延开。书中围绕友情,亲情,爱情而构造一场烟雨情。烟散了,雨停了。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场繁华寂寞的葬礼,这场葬礼开始之初如同那些玉诀人相赞之,结束之时又如玉之奇寒。首先是韩子奇为报答师傅而娶了梁君壁,他对她在敬与退中犹豫徘徊。他在她的眼神里,看见了师傅,他对师傅的忠诚酝酿着这一出悲剧。她因为丈夫的不忠则毁了儿子的婚姻幸福,这个女人巧设计谋,使儿子为心爱的女子决裂,行将就木地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子,他被母亲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少女,而少女从怀着懵懂的期待到最后终于麻木了,巧妙的说出了封建社会的几重悲剧。韩子奇与英国商人沙蒙·亨特的友情,数笔之描述,就足以刻画出两人之间的友情,玉使他们相通,相重。所以在战争面前,韩子奇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可以依附的玉器重商,才可以运玉到英国躲避。再是国内战争爆发韩子奇与梁君玉为那批宝玉躲到英国去,而与她产生了爱情。她骄傲坚决地离开梁家,因为不堪姐姐对她的侮辱。梁君玉在文章里只是开头与结尾出现作为呼应,中间简写她与韩子奇的爱情,在文中却是一声呼喊。呼喊爱情应该是自由的,相互的,不附带任何关系的去爱,爱时如夏花绚烂,而结束之时,亦如秋叶之静美。最后是韩新月与楚雁潮围绕《梁祝》而描述的爱情以韩新月的死凄美告终。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山水玉器皆在,而人的生命最长长不过百。人之一生,匆匆数十载。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这是这千份之一,我在这里看到不仅仅是一个小说,而是作者作为作家对文字的虔诚及人生天地间如白马过隙,忽然而以,为玉而生,为玉而亡;为情而生,为情而亡。
这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多次读完全书,仅对于爱情与现实,我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才越发要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7
“喏,这本书你该看看!”母亲对我晃了晃手中一本厚厚的书。哎,又在推荐我看名著了,我无奈地接过书,随手搁在书架上,并不打算去看它。
不久,母亲问那书你看了吗?我一脸懵懂,早就忘记了,我可是95后的青年,不想去看那本发黄的书。母亲于是说她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在拥挤的车厢里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埋头看书,好奇她对什么书如此入迷?看样子像个大学生,母亲就一直观察着、等待着,终于有机会看到了书的封面,并迅速记住了书名,在回南京转车的时候就购买了这本书,瞧!书扉页上写着购于1994年6月,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团混沌刚刚落到母亲的怀抱里。
母亲喜爱的书,未必我就爱读,毕竟我们隔着一代呢。尽管这本书荣获了第xx届矛盾文学奖,但那又怎么样呢?瞧着书名就很沉重,一定是写那些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恨情仇、命运浮沉,史诗般的情节设定,书名既不婉约也不悬疑,我真不愿意费时间去读这五十余万字的书,可是母亲就是个虎妈,我还是有点含糊她。其实我的Kindle里就有这本书,我还是读电子书吧,母亲可不好糊弄,她会考问我的。
这本书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宏观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的足迹,果然是个大命题啊。关于回族,我接触的很少,之前在西安旅游时看到戴着一顶白帽子的男人估计就是回民,还有清真寺,我只知道回族人爱干净,不吃猪肉,其他就一概不知了,当然,我不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
边看《穆斯林的葬礼》,边惊奇书里陌生的细节,这本书用的是双线并行,穿插章法。序曲《月梦》开篇埋下伏笔和尾声《月魂》揭示答案,分别用玉和月打头命名每章节,玉与月十五章相互更替述说不同时代三代人的故事。书中小主人公新月母女都考上了北京大学,原来多少年前到如今,北大就一直是学子们的理想。这本书其实更偏重于伦理型小说范围,书中写了执念,
对宗教的执念,对玉的执念。书从1919年写起,直到1979年,一个甲子。这是两个时代不同内容不同又交错纽结的悲情故事,三代人不同的葬礼串联起悲剧思想。在我这样的年纪看来,有些沉重,有些感伤。最后的结尾,新的一代,有了新的向真向善的人生观……我相信这位回族女作家有一颗赤子之心,她和作品一起经历了久远地跋涉。现在我的窗外是仲夏之夜,书中却是严冬飘雪,我为小主人公新月之死悲伤难过,为那个时代的悲剧不寒而栗,为自己生活在新时代而万分庆幸。
作为国粹的玉文化,我知之更少,《穆斯林的葬礼》教科书般的对我普及了玉文化知识,男主人公韩子奇,在前往麦加朝圣的途中突然改变方向,留在北京学艺,十余年后成为名冠京华的“玉王”。当看到男主人公的师傅梁亦清猝然血溅在耗时三年即将完工的玉雕《郑和航海图》上时,我爆裂出悲伤的情绪。
那件清代风格的宝船体现了匠心独运,以圆雕、镂空和浮雕结合手法,成功体现了《郑和航海图》的气势和意境,并且克服了玉雕的局限,吸收了绘画和木雕、砖雕、石刻的长处,集中了中国艺术的精髓,要知道那可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民国时代啊。照现代的眼光来看梁师傅绝对是大国工匠,琢玉界的NumberOne。然而世事沧桑,不论是谁,在玉的长河大浪里都不能永远占有宝玉,国宝究竟是属于国家的。我跟着书中的人物在那个年代走了一遭,在玉的长河里遨游了一番……从商代的双钩线,春秋战国的解玉砂,到汉代的汉八刀,唐代的佛教风格……
小说最后揭秘了两个悬念,一个是新月的“妈妈”,一个是韩子奇“回回”身份,情节起伏,升华,展示了玉器行业的兴盛衰史。故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导火线,引发玉器行业衰落,奇珍斋也从小到大,从盛到衰,直至毁灭。主人公韩子奇逃难伦敦,在异国与妻妹迸发爱情,以及最后新月与楚雁潮的超越宗教种族的爱情。我想作者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令人爱恨交织的.男主人公。他在战乱时期的命运转折,他因为穆斯林不能娶姐妹俩而放弃真爱,这点令读者难以忍受,也是他性格的污垢,他命运的枷锁。尽管他会琢玉、鉴玉;尽管他对师傅一家照顾有加;尽管他可以忍辱负重……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新月,在她十九年的短暂岁月里,性格堪称完美,人设最高。她的人生停留在最美的一刻,她的葬礼是所有葬礼中唯一能代表“重生”的葬礼。
哲人说过:战争是人类带来的最大劫难,人的一生是一个被错误包围,同时又是一个不断与错误抗争的历程。人类犯下的许多大大小小的过失,在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阅读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透视历史与文化的永恒的窗口。世上有些书卒读一遍尚觉其多,而有些书每读一遍仍嫌其少,此书即属后者。个人的览读体验,霍达老师的每一个字中都点燃着烛芯,照我光亮。它们好像对我惊呼:如果再不勤勉于学,全部宗教都将坍塌,所有献身的美德都将干涸如陶片,人不再会为世界射出光亮……那些把知识当做炫耀时的谈资,掉书袋子的所谓读书之人,令人感到悲伤,有些人之所以读书,不是为了灵魂欣悦的澄明,而仅仅为的是取悦他们听众的耳朵。我已经大学毕业,可是我所学的知识和智慧多么像表面装饰者啊,浩淼的书,厚重的历史,使我畏惧自己的无知。
合上书页,耳边仿佛听见了新月那稚嫩抑郁的声音……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淡淡的棕香,若有若无……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8
玉损、玉残、玉碎,一条玉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初读此书,只记得被楚雁潮对韩新月的那份真情感动得不能自已,再读此书,又多了几份思考与感悟。
梁亦清,沉着稳重,对玉的热爱超越了所有,让他甘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玉,沿着玉的长河去追寻内心向往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才让他在名与利的诱惑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他本可以借一技之长去追逐名与利,却身处闹市心自宁,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他因郑和与他同是回族人而答应制作郑和下西洋的雕塑却不计回报,体现了他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更体现了他对信仰的那份执念与尊敬。他为玉而生,为玉而亡,将毕生心血寄托于那件郑和下西洋的工艺品上,却未曾料到落得玉亡人亡,但在我看来他是光荣的,他将一生献给自己所喜爱之事,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是值得赞扬的,是值得被尊敬的。
此书中经常提及韩新月和她"母亲"梁君璧的关系不和,她百般阻挠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有读者可能会因此而讨厌梁君璧,会责备她对韩新月的冷若冰霜,冷言冷语。但在我看来,她能将韩新月抚养成人已经仁至义尽,毕竟新月是她丈夫和她妹妹的女儿,每每看到新月,都会想起丈夫和妹妹的背叛,都会让她内心备受折磨,叫她怎能对新月微笑以对呢?她之所以反对楚雁潮和韩新月之间的事,也是因为她是一个从小深受宗教信仰影响的人,她无法接受回汉通婚,所以拒绝了楚雁潮对韩新月的追求,这也让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之路更波折。
本书的男主人公,梁亦清的接班人,是一个性格较为丰满的人物,读完此书后,对他既有爱又有恨。爱是因为他对韩新月那份无私的爱能让韩新月弥补一部分缺乏母爱的痛,也是因为他的保护与宠爱,才让韩新月生活得无忧无虑。也感谢他对韩新月教育的支持,才让新月在大学收获了老师对她无私的照料与关爱。恨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勾心斗角,更恨的是他从小就欺骗了收养他、教育他的那个去麦加朝觐的圣人,这不仅是对身边人的欺骗,更是对自己内心的欺骗,是对信仰的欺骗。背负一生的谎言也让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在临死前的坦白,虽让他放下了一生的重担,但他的内心是充满了恐惧和担忧的,他希望妻子能原谅他、理解他,怕妻子会因此怨恨他,他也怕他去世后没人能像他那样细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女儿新月了。他死前精神上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生理痛苦。他与他师父梁亦清相反,梁亦清虽生前过得清贫平凡,死后却无怨无憾,受人尊敬,而韩子奇生前勾心斗角,享尽繁华,但却背负着恐惧与遗憾而亡。对比两人的一生,我们更需要的是梁亦清那般平静淡雅之心,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让我久久都无法释怀,也是本书最悲情的是楚雁潮与韩新月凄楚唯美的爱情。韩新月,名如其人,她纯洁善良,乖巧乐观,她本该幸福地过完一生,却背负着常人无法接受的`悲痛。她在最美的年纪离去本就令人心痛,却还要在生前接受病痛的折磨,新月之死使我悲痛入骨。在新月短暂的一生中,她极其渴望母爱,却无法如愿以偿,在死前都未能见她亲生母亲一面。新月一生都无法理解她"母亲"为何一直对她那么冷漠,她一直努力讨她母亲欢心,乖巧上进,她一直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却在死后都不知道她喊了十几年的妈妈是她亲生母亲的姐姐,一直苛求自身却遗憾终身。
月明、月暗、月落是新月一生的写照,她无法得到的母爱由她父亲和老师来弥补。在去世的前一晚,新月躺在病床上盼天明,盼她心心念念的楚老师,在没看到楚老师前,她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不能睡,一遍遍地问天亮了吗,可以想象到当时新月内心的煎熬与无助,天渐渐亮了,她也渐渐变得虚弱,我描述不出新月去世时的那种悲痛,只记得自己的心像被人揪着,喘不过气。在黎明破晓前,在她心心念念之人到来前一刻,她永远地闭上了眼,黑夜终将新月掩埋。楚雁潮看着再也无法睁开眼看自己一眼的新月,他怨恨他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新月,为什么不在新月最痛苦的时候陪着她,在那一刻,他的世界崩塌了。他用心守护着新月,新月离去,他的心也不再完整。
新月走了,楚雁潮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只是他与新月的甜蜜回忆。未名湖畔的心灵交流,不言而和的两颗年轻的心,深情表白以及无私的爱与照顾,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更让人感动至深的是在韩新月离去后,楚雁潮在她坟前深情演绎"梁祝",敢问世间还有哪种痛能超越阴阳相隔之痛。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打破了宗教信仰的束缚,跨越了种种阻碍,虽最后阴阳两相隔,但他们的心、他们的灵魂却紧紧地绑在一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生前无法在一起,死后变成蝴蝶双飞双落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年龄、宗教、种族等都无法分离两颗融为一体的心。
楚雁潮以曲寄情,日日月月年年陪伴着新月。我想我现在很幸福,我所爱之人和爱我的人都在我身边,我不再奢求其他,我要用我一生去陪伴去珍惜身边每一个人,不让自己悔憾。
最纯洁的梦想,最动人的爱情,最悲戚的命运。一本书,道尽三代人六十年的心路历程,教会我的不只是像梁亦清那般宁静处事,更让我体验到了人间至善至美的爱情、亲情与友情,教会我珍惜身边爱我之人和我爱之人。我们无法预测明天,但请珍惜今天。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9
一个穆斯林的传奇故事,三代人的沉浮与共,爱恨纠织的凄美恋情,谱出一部由: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角色塑造的完美长篇巨作。主人公们在政治、宗教中挣扎,人们在思想感情和爱情的熏陶中沉浮,缥缈,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带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可爱又可恨的世界。
如诉如泣的呐喊,冰如刀搅的世界,爱恨情仇的交汇。死去的人往复在地狱与天界的轮回,活着的人却在现实与浪漫的墙缝中重生。几个世纪的轮回,人们逝去的、重来的',能够永无忘记的只有七情六欲。红颜的薄命,男子的痴情,都在这一界如地狱般的天堂中展开交战。
社会的无形的条件下成形,人们却又在成形的条件下痛不欲生。
在宗教中对人生以及来未的困惑,这之间的流传,只会如浮命般吧。渴望死去的心爱的人再次诞生,那诞生之后又会是怎么样的一段家庭故事呢?争吵,或是平静地度过下半辈子?只是渴望着这一切稍纵即逝的虚拟给自己的生活添加着无形的色彩,爱情就只是被人类无疑当作是精神养料的东西么,那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允许存在的。
宗教的纯统,政治的锋交。
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音绕梁,挥之不去。
那些“玉”一样纯洁美好的人物最终争不过命运的安置,猝然离开,徒留下梁祝的曲子汩汩流淌,诉说着它的忧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0
刚拿到霍达的这本书,只觉得这本书很厚重,经过多次品读,我才了解到这本书背后的情感更加沉重。我对这本书的初读几乎是一目而观之,无法放下手。它凭借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感动了我。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新月的命运和老师之间的爱情。全书的尾声是:多年后玉儿再次回到博雅老宅要看新月,结果却去了回民公墓。在公墓里,只有楚雁潮一个人在那里守候,独自用小提琴拉着《梁祝》??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这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__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月。父亲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动容的,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这两代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了解了这本书中的爱情,我们不得不思考爱情。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读完这本书,我已是泪流满面了,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
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就是母爱。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她总是本能的惧怕和回避。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他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直到有一天,父亲讲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被梁冰玉真情流露的信件和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所感动,也不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悲哀。于是,我流泪了。
最让人动容的便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这段情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和爱好。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得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的爱着他,关心着他,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的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的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的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给他放最爱的《梁祝》,跟他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转。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母亲的阻碍。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的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这样一个结局。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不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博人眼泪。
整本小说中,作者对风景的描写深刻细腻。“天和地是灰色的,瓦和砖也是灰色的.,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百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的内容标语,又终于被覆盖了;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棱中芳草青青。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唯一的高出的民房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清真寺”灰色坍塌的场景,让
人不只不觉的走进了这样巷子,暮色里,淡淡的忧伤,对安拉的绝对忠贞的虔诚且在这里蔓延开。书中围绕友情,亲情,爱情而构造一场烟雨情。烟散了,雨停了。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场繁华寂寞的葬礼,这场葬礼开始之初如同那些玉诀人相赞之,结束之时又如玉之奇寒。首先是韩子奇为报答师傅而娶了梁君壁,他对她在敬与退中犹豫徘徊。他在她的眼神里,看见了师傅,他对师傅的忠诚酝酿着这一出悲剧。她因为丈夫的不忠则毁了儿子的婚姻幸福,这个女人巧设计谋,使儿子为心爱的女子决裂,行将就木地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子,他被母亲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少女,而少女从怀着懵懂的期待到最后终于麻木了,巧妙的说出了封建社会的几重悲剧。韩子奇与英国商人沙蒙·亨特的友情,数笔之描述,就足以刻画出两人之间的友情,玉使他们相通,相重。所以在战争面前,韩子奇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可以依附的玉器重商,才可以运玉到英国躲避。再是国内战争爆发韩子奇与梁君玉为那批宝玉躲到英国去,而与她产生了爱情。她骄傲坚决地离开梁家,因为不堪姐姐对她的侮辱。梁君玉在文章里只是开头与结尾出现作为呼应,中间简写她与韩子奇的爱情,在文中却是一声呼喊。呼喊爱情应该是自由的,相互的,不附带任何关系的去爱,爱时如夏花绚烂,而结束之时,亦如秋叶之静美。最后是韩新月与楚雁潮围绕《梁祝》而描述的爱情以韩新月的死凄美告终。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山水玉器皆在,而人的生命最长长不过百。人之一生,匆匆数十载。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这是这千份之一,我在这里看到不仅仅是一个小说,而是作者作为作家对文字的虔诚及人生天地间如白马过隙,忽然而以,为玉而生,为玉而亡;为情而生,为情而亡。
这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多次读完全书,仅对于爱情与现实,我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才越发要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1
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礼》,竟然有那么大的一种冲动想把这本长达五十万字、六百多页的书读完。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与冲击。
的确,一页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读到新月,带给我的是她的坚强。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她努力使自己走出死亡的胡同,顽强地,不顾一切地向前闯,协助医生,和死神争夺时间。她不忍离开她爱的人,当她离开的那一天,胡同里挤满了为她送行的穆斯林,交通堵塞了,车辆早就不能通行了,人们为新月让开了一条道儿,怀着真诚的祝愿,目送这位姑娘离去……她是那么地令人怜惜,从此,燕京大学校园里少了一位在未名湖畔刻苦读书的少年;楚老师少了一位优秀的,给人做榜样的学生,更少了一位有共同梦想与追求的知己,少了一位拥有刻骨铭心初恋的情人;韩子奇少了一位骨肉至亲,少了一位亲爱的女儿;天星少了一个从小到大,寄托着自己读书理想的最疼爱的妹妹;陈淑彦少了一位相依为伴的知己,少了一位亲如妹妹的朋友。
新月的离去使这个家缺少了生机。新月是善良的,却无数次被伤害。从两岁,母亲被迫离开家后就跟着大姨去生活,口里喊着“妈妈”,却得不到真正的母爱,面对十二岁床单上的血痕却被“妈妈”嘲笑;面对自己考入大学这美好的愿望却得不到“妈妈”的真心支持;面对自己生平第一次的爱情,面对楚老师却得到“妈妈”的反对、嘲弄和百般阻挠;面对天星哥哥的婚事,她那么热心却遭到“妈妈”的数落。这一切无不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创痕。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有个支持她上大学追求梦想的爸爸,有个疼爱她、事事为她着想的哥哥,有个在任何时候都陪她度过孤独岁月的朋友;有个鼓励她战胜病魔追求自己目标与事业的老师、爱人;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已经闪着光辉,已经值得。新月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
对于梁君壁,真是又可气又有可怜之处。这使我想到了《后楼梦》中的凤姐,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气势,其实内心却隐藏着一腔的悲痛。但最坏的谜底是,她的丈夫韩子奇跟别的女子好上之后,她的精神寄托,她的幸福憧憬,十年来苦苦盼望的美梦击碎了。她所信赖,所依靠的丈夫,她心中最完美的男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顶梁柱,坍塌了,折断了,垮了,完了!她是令人可怜的,她生命中的全部意义都不存在了,而夺走她丈夫,拆散她家庭的'不是别人,竟然是她的胞妹。
一个是孩子的爸爸,一个是她的妹妹,她该怎样呢?以后的生活中,妹妹离家出走了,家中多了她们夫妻间的争吵,多了新月对“母亲”的神秘的不解。但她又是可恨的,她赶走额奇珍斋的候爷,最后奇珍斋又落到了杀父仇人蒲绶昌的手中。韩子奇当时忍受着屈辱换来的家业与声誉从此毁了,“玉王”的地位从此被取而代之了。她看不起天星谈的对象“容贵芳”,看不起她的事业与出身,想办法使他们之间产生误会而生生拆散他们。这换来的是天星结婚后知道真相的无奈,也换来了天星在场子被斥骂的痛苦。她是自私的,总想让事物按照她所想象的情况发展。
面对楚雁潮与韩子奇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我被深深地震撼,仿佛又看到新月刚走进燕园时误认为楚老师是学生的情景;仿佛又看到在红枫掩映的湖心小岛上,新月对楚老师的蓦然回首;仿佛又听到医院中留声机播放的小提琴演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仿佛又看到全医院的都为之动情的曲子感染的画面;仿佛又浮现在新月离开后,楚老师不可遏制地吻着新月的情景,这和着泪水的吻,是他们的第一次的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
看到躺在白幔中的新月,楚老师他……新月,这是两年前的新月吗?是两年前他提着行李用英语交谈着的新月吗?是那个在备斋充满激情地和他谈论事业与理想的新月吗?是那个在未名湖畔踏着月色听他朗诵拜伦诗篇的新月吗?是那个在西厢房和他并肩斟酌译文的那个新月吗?是两年来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执着地追求生命价值的那个新月吗?是昨夜分别前还拉着他的手的那个新月吗?楚老师心被狠狠地撕痛了,他心碎了,绝望了,疯狂了。
风在呼号,雪在狂舞……天星与淑彦日夜守着妹妹,妹妹是他们心中的月亮,没有了这月亮,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度过漫漫长夜。韩子奇日夜守着女儿,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没有了这明珠,不知道还有谁能伴随他跋涉前面那坎坷的路。
人生如果缺少一种美,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正是这种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人的灵魂才得以提升。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舒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烟如梦,琴弓亲吻着琴弦,诉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东方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新月的墓地的位置上,又出现了楚老师那熟悉的背影,又传来了悠扬徐缓的小提琴声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2
看完《穆斯林的葬礼》后我问一直向我推荐此书的帅哥这本书为什么好看。他说:情节曲折,故事凄美,可以一口气看到尾。如果仅仅如此,那确实会让人对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事实产生争议。
这本书描述了在时代变迁中穆斯林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基调是悲剧。有吐槽的点,也有可圈可点的部分。
第一,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铺陈开来。一条线是现在,是当下,是韩天星、韩新月这一代人的命运。另一条线是过去,是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那一代人的命运。双线以章节为单位交叉展开,在双线走向融合的过程中很多的疑惑都慢慢地得以解答。比如作为妈妈的梁君璧为何对韩新月较为冷漠。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这种双线交叉走向的叙事风格第一次见到,蛮有特点,也考验作者的构思能力。
第二,回回们的信仰和时代背景的冲突。书中有很多描述穆斯林民族的信仰和习俗的文字。描述篇幅较大的有穆斯林的葬礼、嫁娶,贯穿始终的有一日五次的祷告。梁君璧是坚守回回习俗的代表,从对于汉人使用过的碗筷都要重新用开水烫洗的'细节,到穆斯林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她都是坚定的回回信仰的执行者。这其中也有例外,即她自己的婚姻受限于当时家庭背景没能严格按照回回习俗。也正是这种例外更加凸现她在很多事中对于穆斯林信仰的坚守。而在时代的变迁中,因为战争、受教育等原因,韩子奇、梁冰玉、韩新月都已经或努力地挣脱民族习俗的束缚。
第三,玉的长河联结了三代人的命运。第一代玉匠梁亦清用手艺养活了一家四口,历经三年,在终于要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玉雕的时刻,一口老血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也毁了自己呕心沥血的玉雕作品。一家人的命运到了低谷。第二代爱玉之人韩子奇(梁亦清的徒弟,女婿)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带领这个家庭走向辉煌,他本人也成为一代玉王。这也是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第三代人韩天星从事的工作与玉无关,但命运却与玉关联。他那气派的穆斯林婚礼是梁玉璧卖了韩子奇藏品中的一块玉而换来的,他后半生从“博雅”老宅中搬出来,生活轨迹发生改变也是因为韩子奇的玉藏。所以,这个家族在时代的变迁中因玉而起因玉而落,玉成了几代人命运的纽带。
第四,特别想吐槽的是书中关于爱情的描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还是韩子奇和梁冰玉之间关于爱情的对话,都是我迅速翻过的内容,作为一个老阿姨真看不惯那些矫揉造作的语言表达。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3
今天,我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我了解了穆斯林的文化,也长了知识。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人命运的沉浮。
师傅梁亦清死后,徒弟韩子奇独自挑起大梁,完成师傅未雕完的玉,并娶了师傅的女儿梁君碧。之后他们有了韩天星。可是,因为当时战乱,韩子奇只好带着玉和妹妹梁冰玉去了英国,可回来时却多了一个小孩子,韩新月。姐姐看到后逼得妹妹远走他乡,新月也成为她的女儿。而冰玉却成为新月的“小姨”。
时光荏苒,天星和新月都渐渐长大了。天星去挣钱了,并娶了新月的同学陈淑彦。而新月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大,认识并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楚雁潮。这一切,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可命运总是不尽人意。韩子奇突然住院了,家人都闻声赶来,可是新月因为承受不住,也病倒了,而且医生说她没多少时间了,这对全家人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可最后又有什么办法?她得的可是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啊!命运为何如此残忍,夺取了一个十八岁少女的命,这是人生中美好的年龄啊!而新月死后不久,韩子奇也走了。“玉王”从此也消失了。
几年之后,冰玉回来了。可惜的是她再也见不到她的“侄女”了………
这个结尾引人深思,为什么主人公会落到这般田地?平常我们总在怨天尤人。但其实,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掌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规划我们自己的人生!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4
雁归有时,朝来有讯。只是明月不在升起。
《穆斯林的葬礼》讲的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起伏跌落,盛而又衰。
盛极的韩子奇,忠于自己的玉,幼时经过梁亦清家中而被玉吸引,从此走入玉中,经历过“玉王”的称号,“玉劫”的折磨,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玉,一生痴迷。
一生追求的梁冰玉,她忠于自己的思想。对她而言,一切都不能违背自己,她接受新思想,她痛恨旧制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又因爱而伤,随韩子奇到英国生活。她遇见了疯狂爱慕她的奥立弗,奥立弗对她无微不至地好,她知道,可她不会因为对他的感恩而违背自己。她追寻着她想要的一切。所谓的俗逻无常,对她而言是没用的符号。后来他离开了韩子奇和自己的女儿,不是她放手了,而正是因为她追寻着自己,她只活于自己。
梁君壁没有创新的忠于封建伦理,她因觉得容桂芳的家境和自己家的“玉王”的.家境不合,生生拆散了自己的儿子和容桂芳的爱情。她又觉得家不可动摇,钱财是生命。没有任何思想的春风吹过的那片土壤,她变得吝啬,视力,强势,再无当日半点“壁儿”的温柔眼眸。她忠于这一切,一切封建伦理。
热爱生活的新月,她热爱的是自己的家庭,对家里所有人都有一种小孩似的依赖。她时常对着照片痴想,曾经眼眉温柔,用双臂将自己抱在怀里,来感受这个世界的妈妈去哪了。所以啊,当她认为的妈妈对她展示出一点温柔时,她就像有了糖的小孩,恨不得将这份高兴放大十倍展示出来。她愿意为自己的哥哥和爸爸分忧,哥哥的婚事她忙得不可开交,爸爸的难处她故意避开。从不主动要求,在默然无声中诉说亲情。她当然也热爱自己的爱情,她爱楚雁潮。
楚雁潮忠于自己的爱情,如果他还有其它的衷心的地方,可能在爱情面前渺小到无法视之。你看多年以后,柔软的土壤上,一棵上面挂满了快要亲吻地面的苹果树旁,四周的琴声弥漫,是家喻户晓的梁祝。曲毕,一声叹息传来,来自九天上,来自九泉之下,其实只来自他的内心,没有墓碑,已经不知道哪里是新月埋下的地方,但他久久伫立后,总能找到新月升起的地方。收弓,装琴,顺着月光,回到家中。他忠于这片月光。
这本书不必看得那么人事兴衰,但必须看到,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5
前段时间匆匆看了《穆斯林的葬礼》。可惜没来得及彻底了解味道。这个寒假,我终于弥补了这个遗憾,重新翻开了书的扉页。
随着书中情节的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我都被它优美而又淡然的文笔深深吸引。新月的死让我流泪;韩子奇一生心血——价值连城的古玉被_,严重伤害了我的心;我看起来40多岁了,但我一直在白发苍苍的心悦墓前拉着小提琴《梁祝》,让我心痛。
整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在过去60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发生在不同时代、内容不同但又交织在一起的两起爱情悲剧。作品含蓄,饱含泪水。他们用细腻的笔触触动读者的心灵,音乐被覆盖在最后。
多亏了霍达,她告诉了我很多从不提问的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习俗。我钦佩并哀悼穆斯林对上帝的深深信仰。一直坚持说她回到韩身边时不能结婚,但是她的丈夫韩在临终前告诉了她那个压抑了自己生命的秘密。“我。不回!”主真的开了个玩笑。最后,韩家的后代竟然有回汉的血统。可笑又可悲。
《穆斯林的葬礼》只想告诉世界,这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回族?不。在书中,总是提到种族的差异。回韩不能通婚;穆斯林的葬礼,没有汉人可以参加;韩夫人反对楚彦超因为种族和宗教不同而爱上心悦。人与人之间没有障碍。为什么要种族歧视?也许,这就是作者Hoda想问的!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想唤醒沉睡的生命……”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6
妈妈给我推荐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已经在枕畔半年多了,但是一直没信心能把这本书看完。看到题目对穆斯林没什么感觉,因为对这方面所知甚少;又是葬礼,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我一直不太喜欢看悲剧,心比较软,往往悲剧会让我泪流满面,好长一段时间都会被一种忧伤的情绪所影响。后来是没什么书看了,才拿起这本书,翻了几页还是没看进去,忍着又看了几页,这下是拿起就放不下了。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无论是新月和楚雁潮的故事,梁亦清、梁君壁、梁冰玉、韩子奇的故事,还是天星、容桂芳、陈淑彦之间的故事……都让我在看的时候旁边放着餐巾纸。这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莫过于楚雁潮了和韩新月了。韩新月,如一轮新月般纯洁,如美玉般无暇,她亭亭玉立,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她渴望重归于燕园未名湖畔雕梁画栋的备宅之中,于幽幽灯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爱人,重读他的译作,重听他浅吟出拜伦纯净如清泉的诗句。
楚雁潮,风华正茂的年纪,在燕园教书,由于同对翻译译著事业的钟爱,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种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一年后,噩耗传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一次次关怀中,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已越过师生之界,心生爱意,他们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卧榻病人,这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与此之上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横在两人之间,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族,是一位穆斯林,回族不能与异教人结为连理。
楚雁潮最终还是没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带着遗憾走了,她带着无限希望走了,她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走了。新月在临死时一直在问她的好友淑彦“天亮了吗?楚老师怎么还没来啊……”
我潸然泪下,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她爱和爱她的世界,离开对于她而言才刚刚开始的人生。当楚雁潮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时,我哽咽了,什么是伟大的爱情?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处肌肤。“泪水洒在黄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来,躺在新月将长眠的地方,没有力气再起来了,不愿意离开这里了!”读到这,我又哽咽了。那一首《梁祝》还在耳边回荡,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此时,我多想质问,安拉啊,您的仁慈哪去了?
从来没有为一本书如此感动过,那一点希望,那一份爱,以及那一缕生命,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汇成了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没有华丽的词藻,确是深情至极的诗篇,抽出两条明晰的线,两段忧绵的恋情,两处凝满血泪的城——北平与伦敦。那凄美的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那深邃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挚爱,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关怀,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情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7
刚拿到霍达的这本书,只觉得这本书很厚重,经过多次品读,我才了解到这本书背后的情感更加沉重。我对这本书的初读几乎是一目而观之,无法放下手。它凭借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感动了我。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新月的命运和老师之间的爱情。全书的尾声是:多年后玉儿再次回到博雅老宅要看新月,结果却去了回民公墓。在公墓里,只有楚雁潮一个人在那里守候,独自用小提琴拉着《梁祝》??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这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__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月。父亲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动容的,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这两代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了解了这本书中的爱情,我们不得不思考爱情。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读完这本书,我已是泪流满面了,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
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就是母爱。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她总是本能的惧怕和回避。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他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直到有一天,父亲讲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被梁冰玉真情流露的信件和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所感动,也不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悲哀。于是,我流泪了。
最让人动容的便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这段情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和爱好。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得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的爱着他,关心着他,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的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的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的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给他放最爱的《梁祝》,跟他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转。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母亲的阻碍。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的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这样一个结局。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不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博人眼泪。
整本小说中,作者对风景的描写深刻细腻。“天和地是灰色的,瓦和砖也是灰色的,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百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的内容标语,又终于被覆盖了;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棱中芳草青青。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唯一的高出的民房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清真寺”灰色坍塌的场景,让
人不只不觉的走进了这样巷子,暮色里,淡淡的忧伤,对安拉的绝对忠贞的虔诚且在这里蔓延开。书中围绕友情,亲情,爱情而构造一场烟雨情。烟散了,雨停了。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场繁华寂寞的葬礼,这场葬礼开始之初如同那些玉诀人相赞之,结束之时又如玉之奇寒。首先是韩子奇为报答师傅而娶了梁君壁,他对她在敬与退中犹豫徘徊。他在她的眼神里,看见了师傅,他对师傅的忠诚酝酿着这一出悲剧。她因为丈夫的不忠则毁了儿子的婚姻幸福,这个女人巧设计谋,使儿子为心爱的女子决裂,行将就木地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子,他被母亲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少女,而少女从怀着懵懂的期待到最后终于麻木了,巧妙的说出了封建社会的几重悲剧。韩子奇与英国商人沙蒙·亨特的友情,数笔之描述,就足以刻画出两人之间的友情,玉使他们相通,相重。所以在战争面前,韩子奇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可以依附的玉器重商,才可以运玉到英国躲避。再是国内战争爆发韩子奇与梁君玉为那批宝玉躲到英国去,而与她产生了爱情。她骄傲坚决地离开梁家,因为不堪姐姐对她的侮辱。梁君玉在文章里只是开头与结尾出现作为呼应,中间简写她与韩子奇的爱情,在文中却是一声呼喊。呼喊爱情应该是自由的,相互的,不附带任何关系的去爱,爱时如夏花绚烂,而结束之时,亦如秋叶之静美。最后是韩新月与楚雁潮围绕《梁祝》而描述的爱情以韩新月的死凄美告终。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山水玉器皆在,而人的生命最长长不过百。人之一生,匆匆数十载。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这是这千份之一,我在这里看到不仅仅是一个小说,而是作者作为作家对文字的虔诚及人生天地间如白马过隙,忽然而以,为玉而生,为玉而亡;为情而生,为情而亡。
这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多次读完全书,仅对于爱情与现实,我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才越发要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篇18
书名一向听说,总感觉应当是一种历史类图书,像是要介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就从来没有拿起来读过,真正读完还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礼》背景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奇特的.经历,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读完后,书中的那些鲜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总是盘旋在脑海之中,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整部书结构安排的十分巧妙,以“玉”、“月”为每章的标题,交织在一齐,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小说情节紧凑,高潮迭起,总是能不断地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看下去,去解开这个谜团。此外,异于汉族的回族伊斯兰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印象中他们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回族人很爱干净,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十分讲究节制。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启迪我们,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