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2024/04/2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1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了一个新的一年级。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小朋友们行为习惯都不适合小学生的要求。好动,好说,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倾听好像是他们的天性。

我深深地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认真抓好,决不可有半点的马虎。万事开头难,面对三十九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不知从何抓起。与孩子们这几天的接触了解中我感受到:我应该从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讲究卫生等点点滴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多评比,多给学生做示范,树立榜样,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爱护校园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等的洁净,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护眼睛……如此多的“该”与“不该”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

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对刚进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为此,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光靠平时的讲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自觉性。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所以在平时我比较注意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教育。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平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我自己也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又比如:当地上有纸时,我会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

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就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如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等。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久而久之,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教师要家长也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责,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我们要做到反复抓,长期不懈的抓,坚持示范诱导,抓好起始训练,坚持用一颗爱心,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包容他们的不足,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并与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坚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让学生将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2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由此看来,习惯决定着命运,教育无小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的一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共分为五章:习惯的一般性认识、良好习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外界影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案例。本书从学生应培养的诸多重要习惯入笔,注重方法的阐述,联系教学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是我们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负有的最重要的责任。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家长和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孩子们可塑性和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成人的一种自觉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楚好习惯的价值,坏习惯的危害。只有认知提高了,改变不良习惯就有了思想基础、行动指南,当孩子们犯了错误,除了给予及时的矫正以外,还要多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抚摸,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吸吮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应该先找准教育时机,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反复抓,抓反复,这样才能最终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等,我认为这些都十分重要,作为小学老师,最重要的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及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牢基础。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习惯的培养不单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社会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争的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都一样,这样会加速习惯养成的速度。只有教师、家长、社会联合,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的环节中,这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加以耐心地去培养,只要我们的心中时时装着学生,时时关爱学生,那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我们要本着以严为纲,以爱为本的原则,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不经意的小事上做起,以一位教师优秀人格的魅力去打动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3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了一个新的一年级。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小朋友们行为习惯都不适合小学生的要求。好动,好说,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倾听好像是他们的天性。

我深深地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认真抓好,决不可有半点的马虎。万事开头难,面对三十九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不知从何抓起。与孩子们这几天的接触了解中我感受到:我应该从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讲究卫生等点点滴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多评比,多给学生做示范,树立榜样,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爱护校园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等的洁净,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护眼睛……如此多的“该”与“不该”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

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对刚进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为此,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光靠平时的讲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自觉性。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所以在平时我比较注意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教育。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平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我自己也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又比如:当地上有纸时,我会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

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就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如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等。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久而久之,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教师要家长也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责,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我们要做到反复抓,长期不懈的抓,坚持示范诱导,抓好起始训练,坚持用一颗爱心,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包容他们的不足,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并与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坚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让学生将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4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特别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中低段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育阶段,诸多方面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比较容易铲除,因此对于刚步入校门的孩子,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学生认知特性为出发点,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给学生作出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

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快改正。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教师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的暗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雏鹰争章”的评比,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5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了一个新的一年级。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小朋友们行为习惯都不适合小学生的要求。好动,好说,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倾听好像是他们的天性。

我深深地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认真抓好,决不可有半点的马虎。万事开头难,面对三十九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不知从何抓起。与孩子们这几天的接触了解中我感受到:我应该从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讲究卫生等点点滴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多评比,多给学生做示范,树立榜样,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爱护校园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等的洁净,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护眼睛……如此多的“该”与“不该”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

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对刚进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为此,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光靠平时的讲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自觉性。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所以在平时我比较注意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教育。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平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我自己也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又比如:当地上有纸时,我会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

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就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如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等。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久而久之,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教师要家长也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责,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我们要做到反复抓,长期不懈的抓,坚持示范诱导,抓好起始训练,坚持用一颗爱心,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包容他们的不足,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并与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坚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让学生将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6

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是多方面:内在的因素: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外在的因素: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来自学校教育的。因此,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全过程。

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责任。

对学生已养成或基本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给予科学的正强化或间隔式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特别是对于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一旦有好的行为表现,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表扬,让学生随时能感受到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同时,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意义、简单、易行的活动,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如开展: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做好每一次早操和眼保健操,克服一个缺点,为他人做一件好事,学会一样本领等。只要学生克服了一个缺点或做了一件好事,老师就给予表扬,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同时还要对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易出现反复的矛盾,采取间隔式强化教育方式,即先间隔一周进行总结表扬。

经过一段时间,再间隔半个月、继而间隔一个月、两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总结表扬。间隔的时间由短到长,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大家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监督,从而达到“稳定——不稳定——稳定”。重点突破,化难为易。学生较难养成的习惯,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本身道德认识、评价和判断能力较低,因而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的做法,盲目去模仿,为此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引导教育。

(1)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学校文明班集体评选条标准,帮助学生确定小目标。如课堂常规小目标、学习习惯小目标、卫生习惯小目标等。小目标学生容易达到,因此学生很快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班内每天可设1——2名小检查员(学生轮流担当),将每天检查到的情况记录下来,次日晨会时间宣读,对好的做法表扬,不良现象提出批评。

学生从不注意观察到观察比较全面;观察别人的同时,注意检查自己、教育自己;由不关心集体荣誉到为了集体荣誉敢打破情面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班集体中的.每一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观察的主体,又是自我观察的对象。每位学生都有表扬、批评别人的机会;又有被别人表扬、批评教育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要被别人表扬、有资格批评别人,首先必须自己做好。培养小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是实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2)利用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故事,提高学生评、判能力。

各班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或下午预备铃后的时间,组织学生轮流讲英雄人物、歌颂祖国等内容的寓言、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听了故事后,谈体会、提问题、谈看法,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学生评、判能力。使学生能做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遇事要动脑,不该做的事,无论如何不能做。

(3)通过不同形式的暗示来教育学生,或进行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依靠思维、语言,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使自己克服本来难以克服的坏毛病。如:抄录格言、警句,自勉共勉。班级可充分利用宣传阵地,每期黑板报设一个栏目写名人名言、警句等,借此暗示,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通过自我暗示提高学生生活的效率。如开展“学习高效日”、“生活高效日”活动。“生活高效日”,就是这一天,学生从起床穿衣、洗脸梳头、刷牙、吃饭、戴红领巾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可称为“生活高效”,否则是非高效。此活动坚持一段时间,可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快节奏的能力,学生的生活自立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通过自我暗示,教育学生自尊、自爱。为了教育学生自尊、自爱,减少受批评的次数,学校可开展“无批评日”活动,这一天,在学校任何教师都不得批评学生,学生之间也不得互相批评。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的自尊心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对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作为教师要孜孜不倦的教育学生,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未来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起培养教育的重任,为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7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由此看来,习惯决定着命运,教育无小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的一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共分为五章:习惯的一般性认识、良好习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外界影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案例。本书从学生应培养的诸多重要习惯入笔,注重方法的阐述,联系教学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是我们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负有的最重要的责任。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家长和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孩子们可塑性和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成人的一种自觉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楚好习惯的价值,坏习惯的危害。只有认知提高了,改变不良习惯就有了思想基础、行动指南,当孩子们犯了错误,除了给予及时的矫正以外,还要多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抚摸,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吸吮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应该先找准教育时机,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反复抓,抓反复,这样才能最终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等,我认为这些都十分重要,作为小学老师,最重要的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及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牢基础。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习惯的培养不单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社会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争的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都一样,这样会加速习惯养成的速度。只有教师、家长、社会联合,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的环节中,这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加以耐心地去培养,只要我们的心中时时装着学生,时时关爱学生,那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我们要本着以严为纲,以爱为本的原则,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不经意的小事上做起,以一位教师优秀人格的魅力去打动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后感 篇8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由此看来,习惯决定着命运,教育无小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的一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共分为五章:习惯的一般性认识、良好习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外界影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案例。本书从学生应培养的诸多重要习惯入笔,注重方法的阐述,联系教学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是我们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负有的最重要的责任。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家长和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无小节。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孩子们可塑性和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成人的一种自觉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楚好习惯的价值,坏习惯的危害。只有认知提高了,改变不良习惯就有了思想基础、行动指南,当孩子们犯了错误,除了给予及时的矫正以外,还要多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抚摸,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吸吮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应该先找准教育时机,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反复抓,抓反复,这样才能最终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等,我认为这些都十分重要,作为小学老师,最重要的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及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牢基础。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习惯的培养不单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社会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争的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都一样,这样会加速习惯养成的速度。只有教师、家长、社会联合,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的环节中,这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加以耐心地去培养,只要我们的心中时时装着学生,时时关爱学生,那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我们要本着以严为纲,以爱为本的原则,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不经意的小事上做起,以一位教师优秀人格的魅力去打动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