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误区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你的误区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1
感觉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本《你的误区》足足花了我两个月的时间。曾一度说过一月两本书的,现在看来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床头摆了好多书,每每入睡前翻几页后带着思考入睡,有时能想出个所以然,但往往最多的是在梦中思考,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
《你的误区》这本书描述了很多人类所特有的心理,如高兴、悲伤、愤怒等。深入浅出的剖析,让人时时产生共鸣。书中也提到了很多解决的办法,但是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强大的内心修炼。单单这两点就足以抵抗外界带来的一切困扰。
喜欢书中描述的一类人,这些人热爱生活,从来不自怨自艾、悲天悯人,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热衷于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将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抱着积极的态度,欣赏着这缤纷的世界,感受着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就像弗兰克林说过"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书中描写的这些人,不就是很好的写照吗?
有些人常常烦恼、抱怨……其实还是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能力不足的表现。这点从我自身来讲,也时常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举个小小的例子来说,领导给你安排一项任务,看似和你职责无关紧要,而正好自己的能力去做这份工作比较吃力,这时候,烦恼和抱怨就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烦恼和抱怨就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继而消极的情绪开始扩张,最后很糟糕的完成了任务。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这些抱怨烦恼的时间,用来学习、提高自己,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你的误区》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很多时候人类烦恼的事情都源自于自己,源自于你想要得到别人的称赞、想要得到别人的敬仰、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否定……看看我们烦恼的根源,都是内心在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害怕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连说"NO"的勇气都没有,每次别人有事相求,不管能不能干,总是一股脑儿的把事情接下来,然后加班加点,舍去休息时间去做,到头来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自己也累得一点精神也没有。这样恶性循环,估计人会崩溃,我想那些被称之为"便利贴"女孩们也有这种感觉吧。
之前的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不过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已经解决了。现在的我,每天都非常开心,工作效率也很高。在"今日事,今日毕,明日事,提早做"的原则下,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活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的`短暂,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个幸福的人吧……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2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知道虽然身处法制社会,但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存在着暗规则和潜规则。在我们这些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眼里,潜规则多代表不公平,是一种自己无能为力却不是不好的存在。但是就是这种潜规则游戏,毕竟不是理想国。可是有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享受过潜规则的惠处。通过品读这本《你的误区》,我对公平和潜规则有了重新清晰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写到"倘若世界富有如此的组织性,以至于一切都公平,没有任何生物能够生存一天。乌鸦禁止吃蠕虫,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得不照顾到。"这是我们正视公平的第一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给我们公平的希望,让我们能看到公平的一面。我们强调公正,我们强调平等,我们强调民主,但是一代又一代人是否真的感受到了所谓的完全公平呢?公正不存在,我从未存在,也永远不会存在。我们以教育为例,相信有无数人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古有科举考试,现有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从古至今权势的力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一场考试的结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考试已经是最高效地排除不公正的考验和方法。好,那我们就换一种思路。同样是接受教育,接受参加考试。同样只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广大农村孩子,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生长在偏远山区的孩子拿什么跟北上广等大城市含着金钥匙的孩子们比拼呢?贫苦家庭的孩子只有干不完的农活,有弟弟妹妹照顾,相对上大学而言,对他们和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生计。他们的理想通常会被现实所打破。而城市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呢?一个孩子背后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有姥姥姥爷,没有人舍不得让他们受一点点苦。对城市的小孩而言,或许很难想象到九年义务教育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这样所谓能改变命运的考试,公平了吗?同样,我记得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说,在他年轻的时候,高等教育并未完全普及,可远的学校少之又少。毕业后的去向是听从国家的安排,国家把你分配到哪去就到哪去,现在我们在选择大学时的确有很多选择,但是增加的是同辈的竞争。毕业后一份工作有几百人、几千人或是更多的人在和你竞争。到底哪种算是公平呢?公平其实从未存在。
公正只是一种神话似的理念存在,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们每天都不公平地存在着。你能选择快乐或不快乐,但这和你所意识的公平截然无关。我们在竞争中失去机会,责怪水平相当或者根本不如自己的对手利用了潜规则才能取胜。我们愤怒,我们不满,可是,自我挫折的行为并非对公平的渴望,而非事事公平,缺乏公正的现实导致的结婚,非公正是一种常态,潜规则更是一种常态。
我们的认识中存在种种误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热情饱满的态度与人交流,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加精彩!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3
美国高级精神病理学家戴埃博士所著的《你的误区》,依据心理询诊实践和理论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在选择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戴埃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各种性格(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与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进行逐条分析,找出了他们共同的基础——虚度人生的惰性,进而提出了根除个性癖病的疗法,他将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败情感和行为"归结为束缚人生、导致失误的区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误区"概念。比如由自我摒弃心理产生的消极自卑、寻求赞许、悔恨内疚;因惧怕未知而导致的自我限制误区;回避新事物、僵化偏见、害怕失败、"尽善尽美"心理,这些误区,几乎人人都有,它制造了一个个封闭的自我,阻遏人们投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戴埃博士认为:人们的"精神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所以摆脱误区,走向生活"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关键是你敢于正视生活,对自己的情感和现状"负起责任",这样,就可以实现你所作出的任何选择。"而这种选择从目标转化为事实的重要步骤,就是"从现在做起"。上述两个中心主题向读者昭示了"活着,就要生活"的要旨。
戴埃竭力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宰命运,发展自我,冲破习俗,探索未知,它们从总体上论证了一个问题,你要参与社会工作与生活,就必须从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自我,建立和强化主体意识,完整地说,这种主体意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在整体上,坚信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对个体而言,这种动力的标志是个人品质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兑现。现代人日臻完美的个性,是由独立、独思、独创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信、自强的性格特征铸成的,它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原动力、又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塑造这种健全的个性呢?戴埃指出:一个普通人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首先要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第一,以发展自我为动力,永远谋求自强。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发展,这一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生活动力不能仅限于"弥补不足的被动需要",而应当是"渴望发展的迫切愿望,因为无论是弥补遗憾的过去还是满足平庸的现在,都难以驱逐"生活失落感",只有选择发展,你才能完全"支配现时生活的每一时刻",这种支配力就是主宰命运的神奇力量。
达尔文曾经在生物进化范畴论述这种支配力的不寻常意义。他说,生物个体遇到灾变时,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被灾难吓到,使本来具有的应变能力也不能动用,从而处于病态的瘫痪。另一种,被大祸所激愤,动用全部主观支配力量,使之处于极端亢奋状态来应付灾变。例如:兔子突然发现狼向自己扑来时,可以吓昏在地,被吞吃掉;也可以拼命地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和耐力逃跑了。前者在生存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被自然淘汰了;后者,逐步改造自己,使之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戴埃博士提出思维方式的第二特点——无须追逐别人的赞许,保持充分自信。赞许本身无损于精神健康,但当"寻求赞许"的希望变为一种心理需要。并被定作行为追逐目标时,它变沦为了误区。这条分界线的两边,是思维迥异的两种人。误区内的属于"外界控制型",这种思维"着眼于他人",惯于用外在因素解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结果。左右自己的行为标准,它总是奢望"依赖别人提高‘自我价值’",或是"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捆系在别人赏赐的赞许上,一旦外界停止施舍赞许,便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了。结论是:"越是需要得到恭维,就越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支配,"他永远不可能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只能依赖外界金钱、家产等物质,去工作或谋取生存。
与"外界控制型"相对的,是"内在控制型"思维。它充分相信人的内在力量,始终追求"内心安全感";相信自己能够在不具备外在条件下,也会处理好任何事情。这些人的"自我价值来自内心世界",认为它是"幸福和自制力的顾问",具有固定的常值,"不论你迄今为止成就如何","你都有一定价值。任何外部成就和他人评价都不等于自我价值,任何局部的成败也不等于自我价值的高低。关键是看你能否运用人格力量不断塑造"新我"形象。这种明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把外界财产、地位、名誉,仅视为"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而将精力倾注于积极的生活和充实的内心。"
那么,怎样衡量你的生活充实与否呢?戴埃博士在"探索未来"中提出一个问题:你只要计算一下已经走过的岁月,然后向自己发问:"你是真正生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重复了一万余次?"倘若你意识到消逝的生活中,刻板的"重复"多于"真正生活"的天数,你就必须冲旧框框的束缚,从眼前的哪个时刻开始,重新设计和安排每一个"今天",你就应该下决心走出你的误区,挣脱依赖他人的惰性心理,按照自己的愿望编织自己的生活。
《你的误区》自1976年在美国问世时,一下子就轰动了西方心理学界。自1977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间,这本有关普通人的心理、性格的书,各类不同的出版社已经连续多次再版重印,成为破纪录的畅销书。当然,书中的某些例证和观点未必正确,对价值观的阐述也不尽完善。但是,戴埃博士对人生问题的心理分析,以及用第二人称坦率友好的对知心朋友般的"促膝相谈",对启迪读者的睿智,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4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知道虽然身处法制社会,但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存在着暗规则和潜规则。在我们这些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眼里,潜规则多代表不公平,是一种自己无能为力却不是不好的存在。但是就是这种潜规则游戏,毕竟不是理想国。可是有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享受过潜规则的惠处。通过品读这本《你的误区》,我对公平和潜规则有了重新清晰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写到"倘若世界富有如此的组织性,以至于一切都公平,没有任何生物能够生存一天。乌鸦禁止吃蠕虫,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得不照顾到。"这是我们正视公平的第一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给我们公平的希望,让我们能看到公平的一面。我们强调公正,我们强调平等,我们强调民主,但是一代又一代人是否真的感受到了所谓的完全公平呢?公正不存在,我从未存在,也永远不会存在。我们以教育为例,相信有无数人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古有科举考试,现有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从古至今权势的力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一场考试的结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考试已经是最高效地排除不公正的考验和方法。好,那我们就换一种思路。同样是接受教育,接受参加考试。同样只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广大农村孩子,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生长在偏远山区的孩子拿什么跟北上广等大城市含着金钥匙的孩子们比拼呢?贫苦家庭的孩子只有干不完的农活,有弟弟妹妹照顾,相对上大学而言,对他们和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生计。他们的理想通常会被现实所打破。而城市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呢?一个孩子背后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有姥姥姥爷,没有人舍不得让他们受一点点苦。对城市的小孩而言,或许很难想象到九年义务教育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这样所谓能改变命运的'考试,公平了吗?同样,我记得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说,在他年轻的时候,高等教育并未完全普及,可远的学校少之又少。毕业后的去向是听从国家的安排,国家把你分配到哪去就到哪去,现在我们在选择大学时的确有很多选择,但是增加的是同辈的竞争。毕业后一份工作有几百人、几千人或是更多的人在和你竞争。到底哪种算是公平呢?公平其实从未存在。
公正只是一种神话似的理念存在,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们每天都不公平地存在着。你能选择快乐或不快乐,但这和你所意识的公平截然无关。我们在竞争中失去机会,责怪水平相当或者根本不如自己的对手利用了潜规则才能取胜。我们愤怒,我们不满,可是,自我挫折的行为并非对公平的渴望,而非事事公平,缺乏公正的现实导致的结婚,非公正是一种常态,潜规则更是一种常态。
我们的认识中存在种种误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热情饱满的态度与人交流,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加精彩!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5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知道虽然身处法制社会,但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存在着暗规则和潜规则。在我们这些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眼里,潜规则多代表不公平,是一种自己无能为力却不是不好的存在。但是就是这种潜规则游戏,毕竟不是理想国。可是有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享受过潜规则的惠处。通过品读这本《你的误区》,我对公平和潜规则有了重新清晰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写到"倘若世界富有如此的组织性,以至于一切都公平,没有任何生物能够生存一天。乌鸦禁止吃蠕虫,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得不照顾到。"这是我们正视公平的第一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给我们公平的希望,让我们能看到公平的一面。我们强调公正,我们强调平等,我们强调民主,但是一代又一代人是否真的感受到了所谓的完全公平呢?公正不存在,我从未存在,也永远不会存在。我们以教育为例,相信有无数人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古有科举考试,现有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从古至今权势的力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一场考试的结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考试已经是最高效地排除不公正的考验和方法。好,那我们就换一种思路。同样是接受教育,接受参加考试。同样只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广大农村孩子,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生长在偏远山区的孩子拿什么跟北上广等大城市含着金钥匙的孩子们比拼呢?贫苦家庭的孩子只有干不完的农活,有弟弟妹妹照顾,相对上大学而言,对他们和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生计。他们的理想通常会被现实所打破。而城市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呢?一个孩子背后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有姥姥姥爷,没有人舍不得让他们受一点点苦。对城市的小孩而言,或许很难想象到九年义务教育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这样所谓能改变命运的考试,公平了吗?同样,我记得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说,在他年轻的时候,高等教育并未完全普及,可远的学校少之又少。毕业后的去向是听从国家的安排,国家把你分配到哪去就到哪去,现在我们在选择大学时的确有很多选择,但是增加的是同辈的竞争。毕业后一份工作有几百人、几千人或是更多的人在和你竞争。到底哪种算是公平呢?公平其实从未存在。
公正只是一种神话似的理念存在,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们每天都不公平地存在着。你能选择快乐或不快乐,但这和你所意识的公平截然无关。我们在竞争中失去机会,责怪水平相当或者根本不如自己的对手利用了潜规则才能取胜。我们愤怒,我们不满,可是,自我挫折的行为并非对公平的渴望,而非事事公平,缺乏公正的现实导致的结婚,非公正是一种常态,潜规则更是一种常态。
我们的认识中存在种种误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热情饱满的态度与人交流,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加精彩!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6
感觉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本《你的误区》足足花了我两个月的时间。曾一度说过一月两本书的,现在看来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床头摆了好多书,每每入睡前翻几页后带着思考入睡,有时能想出个所以然,但往往最多的是在梦中思考,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
《你的误区》这本书描述了很多人类所特有的心理,如高兴、悲伤、愤怒等。深入浅出的剖析,让人时时产生共鸣。书中也提到了很多解决的办法,但是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强大的内心修炼。单单这两点就足以抵抗外界带来的一切困扰。
喜欢书中描述的一类人,这些人热爱生活,从来不自怨自艾、悲天悯人,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热衷于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将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抱着积极的态度,欣赏着这缤纷的世界,感受着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就像弗兰克林说过"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书中描写的这些人,不就是很好的写照吗?
有些人常常烦恼、抱怨,其实还是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能力不足的表现。这点从我自身来讲,也时常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举个小小的例子来说,领导给你安排一项任务,看似和你职责无关紧要,而正好自己的能力去做这份工作比较吃力,这时候,烦恼和抱怨就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烦恼和抱怨就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继而消极的情绪开始扩张,最后很糟糕的完成了任务。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这些抱怨烦恼的时间,用来学习、提高自己,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你的误区》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很多时候人类烦恼的事情都源自于自己,源自于你想要得到别人的称赞、想要得到别人的敬仰、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否定,看看我们烦恼的根源,都是内心在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害怕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连说"NO"的勇气都没有,每次别人有事相求,不管能不能干,总是一股脑儿的把事情接下来,然后加班加点,舍去休息时间去做,到头来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自己也累得一点精神也没有。这样恶性循环,估计人会崩溃,我想那些被称之为"便利贴"女孩们也有这种感觉吧。
之前的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不过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已经解决了。现在的我,每天都非常开心,工作效率也很高。在"今日事,今日毕,明日事,提早做"的原则下,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活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的短暂,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个幸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