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幸福之路读后感

2024/04/1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幸福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1

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以下将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领悟:

《幸福之路》一书是1950年荣获诺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先生所著,当时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罗素先生在这本的序言里:“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原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我相信,通过我在本书中做出的努力,许多不幸中的人将会变得幸福甜蜜”。序言里简要的阐述了书中论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上,这本书通俗易读,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在整篇文章中,罗素先生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在篇章上半部分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畏惧和舆论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形成人们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因此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就感觉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在《什么使人幸福》的文章中,罗素先生对什么使人不幸的外在形式、因素及对自我专注的三种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进行的论述,得出了造成不幸的主要结论“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同时也阐明了其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环顾周围,我们很多人因工作不稳定、孩子的就学问题、买房经济压力而感到生活过的很艰难,心理压力特别大,心理负担重。这一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负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慷慨解囊,为我们的慈善事业尽自己微博之力,缓解社会矛盾,可郭美美事件后,据民政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度降低,今年3月至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62.6亿元,但6月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8.4亿元,降幅达到86.6﹪.这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很多不幸人的身上的人,让人感到愤怒。一人不过日食三餐,夜宿七尺而已,在利益的诱惑和自身贪念让很多人走上歧途,这类人虽锦衣玉食,但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幸福的,但他的幸福不是那种心理健康的人都会仰慕的幸福。因此上,正如书中所言: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我们从外在的修养来改变不幸的困惑,使自己幸福。

在《幸福是可能的吗》文章中,罗素先生通过对两类人:一类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类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告诉我们:“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很多情况下受到环境影响,但我们只要有进取心,同样也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文章中,罗素先生以自己亲身经历写到:“我曾经认识一位少年时双腿便残废的男子,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他非常宁静、幸福,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幸福,是因为他创作了一部长达五卷的关于玫瑰花枯萎病的专著”一位残疾人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凭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为自己赢得了幸福,为他人创造了幸福。在我的身边也有两位残疾人,一位长期不能出门,在家里通过学习电脑知识,开了一家网店,每天的生意相当红火,天天忙的不亦乐乎,即为自己找到了快乐,也为家里增添了收入;另一位通过参加残联举办的美甲培训班,在一家按摩店铺里运用自己学到技术,根据客人的手形、甲形、皮肤、服装的色和要求,为客人美化双手,虽然收入微薄。但很高兴自己走出了家门,有工作了,能做点事,不是也很快乐吗?因此上,在一般环境中,我们通过自我的调整,感兴趣的事多了,快乐也就多了,也就感到幸福。

在《幸福的人》文章中,罗素先生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部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与个人自身相关范围内,幸福的诀窍是十分简单。主要的观点:必须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在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身,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当理想与现实差距拉大时候,遇到挫折,就会精神萎靡不振,乃致丧失自己和他人生命。如:今年在西部某农村,男子因得了不治之症,自己想着死了后,家中妻女生活会艰难,残忍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杀死,说是为母女少受罪,这种自我中心的想法,断送了妻女的幸福,很悲哀的。因此上,当跳出自我为中心的怪圈,走出困精神境时,心情就开朗了,就会很容易付出爱和接受爱,同时也感到幸福就在身边,成为幸福的人。

最后我想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书中为提供了跟上时代步伐的知识,在通常情况下,读书可以为我们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生活快乐了,就感觉幸福。当我们精神感到困惑时,不妨看看《幸福之路》,它让我们读懂自己,读懂生活,是帮助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钥匙。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2

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以下将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领悟:

《幸福之路》一书是1950年荣获诺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先生所着,当时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罗素先生在这本的序言里:“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原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

我相信,通过我在本书中做出的努力,许多不幸中的人将会变得幸福甜蜜”。序言里简要的阐述了书中论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上,这本书通俗易读,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在整篇文章中,罗素先生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在篇章上半部分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畏惧和舆论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形成人们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

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

因此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就感觉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在《什么使人幸福》的文章中,罗素先生对什么使人不幸的外在形式、因素及对自我专注的三种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进行的论述,得出了造成不幸的主要结论”这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3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制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制的追求。——罗素《幸福之路》

初读罗素的《幸福之路》还是高中时期的某个暑假,学生时期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外乎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如今近十年的光阴过去,从学校这个象牙塔出来,由学生仔逐步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幸福的探求亦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学业有成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则是事业有成。

罗素说:“多数工作都会使人得到两种满足,一是消磨时光,二是给抱负以一定的出路,而这就足以使一个即使工作乏味的人,也比一个无工作的人快乐得多。但是当工作有趣时,它给人的满足感将远远优于单纯的消遣。”这句话套用在社区工作者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了。

曾经,社区工作者在大众的眼里是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每天处理的都是家长理短的琐碎小事。在我的记忆中,社区工作者多为一群40岁上下的大叔大妈,每日()一杯茶,一包瓜子,聊聊天,劝劝架,一群人也是有说有笑,更多的是在打发时间。这在当时一大批因为经济形势而下岗的工人眼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一晃十多年过去,自己也成为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才发现,当初以为乏味的工作早已变得有趣许多。

初来社区接手的条线工作,其中一条就是文体工作。正是这一场场文体活动,让社区工作变得有趣鲜活很多。每次活动,我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欢声笑语中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趣味运动会,既锻炼了身体,又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端午包粽子,冬至包饺子,品尝到美食的同时,向社区许多生活达人学到了包粽子包饺子的好方法;暑期一系列未成年人活动,丰富的不仅是他们的假期生活,更是人生经历;开学启蒙礼,开启的不仅是对即将步入学堂的孩子们的美好希冀,更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弘扬……这些活动所赢得的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发出的声声感谢和由衷称赞,都给了我们社区工作者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或许这就是工作能造就幸福的原因。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么困难。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尽量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别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分,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原来看哲学书,自己沉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于是,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其实,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也许追求的恰恰是相反。“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大致来说,我边读边对照着我自己,确实有道理。但一片混沌的大脑还无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存的印记。

罗素还讲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罪感的等等。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的“自尊”。这点很有道理,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幸福是为什么呢?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经进行了自我的否定。罗素甚至建议那些工作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不过,如何培养工作的自尊,我还不曾学会。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冲突,原来已经有前人好好地思考过了。捧着这本书,感觉是人生的一份厚厚的财富。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5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么困难。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尽量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别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分,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原来看哲学书,自己沉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于是,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其实,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也许追求的恰恰是相反。“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大致来说,我边读边对照着我自己,确实有道理。但一片混沌的大脑还无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存的印记。

罗素还讲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罪感的等等。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的“自尊”。这点很有道理,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幸福是为什么呢?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经进行了自我的否定。罗素甚至建议那些工作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不过,如何培养工作的自尊,我还不曾学会。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冲突,原来已经有前人好好地思考过了。捧着这本书,感觉是人生的一份厚厚的财富。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6

《幸福之路》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凘罗素所著,中文版由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当然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够,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所以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追求个人名利。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首先他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当前的社会,有些人在精神上经常陷入痛苦纠结的状态,其实他们具备很多可以实现幸福的条件却自叹不幸,原因就在于其自我中心思想作祟,过于算计个人的得失,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又令人沮丧,以致他们在追名逐利和过度虚荣中很少拥有幸福感,在长期负面情绪压力之下,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损害。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而那些时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们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对很多的事情感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因此这些人对于感情和家庭,对于工作和休息,对于获取和给予,不仅能够驾驭,还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体会到快乐的滋味。

罗素在书中一以贯之地倡导非自我中心主义,他认为一个人要是过分地关注自我,就好比把自己囚禁在自身欲望的牢笼中难以自拔,并由此产生无尽的痛苦和烦恼。而“非自我中心”的视角则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消失,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失。一旦人们除了自己也对身外之人或身外之事产生了真心地关注和付出,精神就会摆脱禁锢而变得开朗起来,幸福的感觉就有可能真正来到身边。据说,以前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这就是罗素所说的“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发展”,幸福的感觉会自然来临。

另外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不断地付出和得到爱,幸福是平淡生活的体会、是点点滴滴的快乐,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的。而且,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誉的多少;不在于是否荣华富贵、人前显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饭、平实无奇。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时也会感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7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制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制的追求。——罗素《幸福之路》

初读罗素的《幸福之路》还是高中时期的某个暑假,学生时期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外乎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如今近十年的光阴过去,从学校这个象牙塔出来,由学生仔逐步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幸福的探求亦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学业有成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则是事业有成。

罗素说:“多数工作都会使人得到两种满足,一是消磨时光,二是给抱负以一定的出路,而这就足以使一个即使工作乏味的人,也比一个无工作的人快乐得多。但是当工作有趣时,它给人的满足感将远远优于单纯的消遣。”这句话套用在社区工作者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了。

曾经,社区工作者在大众的眼里是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每天处理的都是家长理短的`琐碎小事。在我的记忆中,社区工作者多为一群40岁上下的大叔大妈,每日()一杯茶,一包瓜子,聊聊天,劝劝架,一群人也是有说有笑,更多的是在打发时间。这在当时一大批因为经济形势而下岗的工人眼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一晃十多年过去,自己也成为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才发现,当初以为乏味的工作早已变得有趣许多。

初来社区接手的条线工作,其中一条就是文体工作。正是这一场场文体活动,让社区工作变得有趣鲜活很多。每次活动,我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欢声笑语中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趣味运动会,既锻炼了身体,又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端午包粽子,冬至包饺子,品尝到美食的同时,向社区许多生活达人学到了包粽子包饺子的好方法;暑期一系列未成年人活动,丰富的不仅是他们的假期生活,更是人生经历;开学启蒙礼,开启的不仅是对即将步入学堂的孩子们的美好希冀,更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弘扬……这些活动所赢得的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发出的声声感谢和由衷称赞,都给了我们社区工作者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或许这就是工作能造就幸福的原因。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8

“正如书中所言,幸福,一部分靠外部的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也许外部环境很糟糕,我们依旧会遭遇不幸,但如果像书中所言,在遭遇苦难后,对生活仍抱有兴致,有闲情逸致来抚平创伤,懂得努力,也知道该放弃的就放弃,哪怕千疮百孔,也会对生命充满期待,这才是幸福之道的真谛。”

我想以上摘录的这段话大致可以概括《幸福之路》的主旨。

冲着作者伯特兰·罗素和译者傅雷,也可以说是冲着书名,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以前从未听过的书。首先翻看了附录一年表,附录二罗素的人生观,附录三罗素的亲友与《幸福之路》,借此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然后才开始看正文。

书只有两个部分,上篇是不幸福的原因,列举了诸如忧郁、烦闷与兴奋、疲劳、嫉妒等等可能导致不幸福的原因;下篇是幸福的原因,包括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等几个部分。

近来工作上事情比较多一点,加上自己身体方面的原因,心情有点复杂,看书看得有点吃力,理解上频频出状况,也因为傅雷先生一些用词习惯与我们有所不同,所以读来难度颇大,终于读完之后发现有些地方自己竟然是走着神读过去的.,读的究竟是什么也说不清楚。

不过罗素有些观点我真的是挺认同的,比如“最文明的人最不生育,最不文明的人最多生育”、“凡是存着安全感对付人生的人,总比存着不安全感的人幸福得多……倘你走在下临深渊的狭板之上,你害怕时比你不害怕时更容易失足。”“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反应尽可能友善。”诸如此类。

至于到底如何走上幸福之路,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时期人对幸福的追求也不尽相同。

很喜欢罗素在《怎样变老》中的这段话:

的就应该像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然地融了海,并毫痛苦地消失了我。

有时间趁着还书日期未到再翻看一下吧,兴许能有更多体悟。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9

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以下将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领悟:

《幸福之路》一书是1950年荣获诺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先生所著,当时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罗素先生在这本的序言里:“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原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我相信,通过我在本书中做出的努力,许多不幸中的人将会变得幸福甜蜜”。序言里简要的阐述了书中论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上,这本书通俗易读,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在整篇文章中,罗素先生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在篇章上半部分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畏惧和舆论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形成人们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因此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就感觉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在《什么使人幸福》的文章中,罗素先生对什么使人不幸的外在形式、因素及对自我专注的三种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进行的论述,得出了造成不幸的主要结论“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同时也阐明了其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环顾周围,我们很多人因工作不稳定、孩子的就学问题、买房经济压力而感到生活过的很艰难,心理压力特别大,心理负担重。这一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负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慷慨解囊,为我们的慈善事业尽自己微博之力,缓解社会矛盾,可郭美美事件后,据民政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度降低,今年3月至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62.6亿元,但6月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8.4亿元,降幅达到86.6﹪.这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很多不幸人的身上的人,让人感到愤怒。一人不过日食三餐,夜宿七尺而已,在利益的诱惑和自身贪念让很多人走上歧途,这类人虽锦衣玉食,但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幸福的,但他的幸福不是那种心理健康的人都会仰慕的幸福。因此上,正如书中所言: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我们从外在的修养来改变不幸的困惑,使自己幸福。

在《幸福是可能的吗》文章中,罗素先生通过对两类人:一类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类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告诉我们:“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很多情况下受到环境影响,但我们只要有进取心,同样也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文章中,罗素先生以自己亲身经历写到:“我曾经认识一位少年时双腿便残废的男子,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他非常宁静、幸福,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幸福,是因为他创作了一部长达五卷的关于玫瑰花枯萎病的专著”一位残疾人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凭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为自己赢得了幸福,为他人创造了幸福。在我的身边也有两位残疾人,一位长期不能出门,在家里通过学习电脑知识,开了一家网店,每天的生意相当红火,天天忙的不亦乐乎,即为自己找到了快乐,也为家里增添了收入;另一位通过参加残联举办的美甲培训班,在一家按摩店铺里运用自己学到技术,根据客人的手形、甲形、皮肤、服装的色和要求,为客人美化双手,虽然收入微薄。但很高兴自己走出了家门,有工作了,能做点事,不是也很快乐吗?因此上,在一般环境中,我们通过自我的调整,感兴趣的事多了,快乐也就多了,也就感到幸福。

在《幸福的人》文章中,罗素先生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部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与个人自身相关范围内,幸福的诀窍是十分简单。主要的`观点:必须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在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身,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当理想与现实差距拉大时候,遇到挫折,就会精神萎靡不振,乃致丧失自己和他人生命。如:今年在西部某农村,男子因得了不治之症,自己想着死了后,家中妻女生活会艰难,残忍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杀死,说是为母女少受罪,这种自我中心的想法,断送了妻女的幸福,很悲哀的。因此上,当跳出自我为中心的怪圈,走出困精神境时,心情就开朗了,就会很容易付出爱和接受爱,同时也感到幸福就在身边,成为幸福的人。

最后我想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书中为提供了跟上时代步伐的知识,在通常情况下,读书可以为我们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生活快乐了,就感觉幸福。当我们精神感到困惑时,不妨看看《幸福之路》,它让我们读懂自己,读懂生活,是帮助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钥匙。

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10

《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

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