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篇1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感慨假若他的志向无法实现,便会选择乘坐木筏漂流到海外去,而能跟随他的可能只有仲由了。子路听了这样的话很高兴,此时孔子却改口补充道:“仲由太好勇了,这方面已经超过了我,其他也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了。”
我们要知道,子路非常的忠诚勇敢,一直担任着孔子的保镖。孔子也深知子路为人,所以他才会说当他完全失败且失望的时候,也只有子路一人会跟随他,其余的人可能都有作鸟兽散了。这句话对于子路而言,无疑是很高的认可与褒奖。但是子路的性格一向就是容易沾沾自喜,尤其是得到了孔子这样一个犹如最高荣誉的评价,自然是高兴得无法形容。而孔子见状自然是要对症下药,并且一下子就是一剂猛药。“无所取材”四个字顿时让在云头飘飘然半天的子路再一次被闷棍打回地面。
当我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孔子总是喜欢在夸赞子路后,子路兴奋时候突然泼冷水呢?这一点,我觉得答案可能在《论语》的先进篇里。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站在孔子的身边,正直而又恭顺的气质;子路,刚强而又直率的气质;冉有、子路,温和而又快乐的气质。孔子看着他们笑了,但是又转忧为喜“像仲由这样刚强,恐怕不好啊。”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打击子路,不愿意让他过于得意了。子路的性格特征正是刚强直率。而孔子当时为乱世,老子也曾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像子路这样刚强直率的人很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受到伤害和责难。孔子正是因为爱惜子路,希望他能够化刚为柔,从而在当时的乱世文化中容身下来,才会不断地去提醒子路。
然而,孔子的这样一个猜测最终还是不幸应验了。卫国的孔悝之乱里,子路因为刚直不挠不知回避最终被敌人杀死。这样的一个结局让我读后感到十分的扼腕与怅然。倘若子路在世的时候,孔子能够对他再多一些教导和提醒,再多一些劝诫和点拨,子路是不是能够逃过这劫呢?孔子的因材施教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救这样一幕的发生,这能不能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种缺憾和局限之处呢?
可惜,我的这一切疑问,都已经随着孔子与子路的消逝,在历史上无所寻踪了。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篇2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感慨假若他的志向无法实现,便会选择乘坐木筏漂流到海外去,而能跟随他的可能只有仲由了。子路听了这样的话很高兴,此时孔子却改口补充道:“仲由太好勇了,这方面已经超过了我,其他也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了。”
我们要知道,子路非常的忠诚勇敢,一直担任着孔子的保镖。孔子也深知子路为人,所以他才会说当他完全失败且失望的时候,也只有子路一人会跟随他,其余的人可能都有作鸟兽散了。这句话对于子路而言,无疑是很高的认可与褒奖。但是子路的性格一向就是容易沾沾自喜,尤其是得到了孔子这样一个犹如最高荣誉的评价,自然是高兴得无法形容。而孔子见状自然是要对症下药,并且一下子就是一剂猛药。“无所取材”四个字顿时让在云头飘飘然半天的子路再一次被闷棍打回地面。
当我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孔子总是喜欢在夸赞子路后,子路兴奋时候突然泼冷水呢?这一点,我觉得答案可能在《论语》的先进篇里。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站在孔子的身边,正直而又恭顺的气质;子路,刚强而又直率的气质;冉有、子路,温和而又快乐的气质。孔子看着他们笑了,但是又转忧为喜“像仲由这样刚强,恐怕不好啊。”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打击子路,不愿意让他过于得意了。子路的性格特征正是刚强直率。而孔子当时为乱世,老子也曾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像子路这样刚强直率的人很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受到伤害和责难。孔子正是因为爱惜子路,希望他能够化刚为柔,从而在当时的乱世文化中容身下来,才会不断地去提醒子路。
然而,孔子的这样一个猜测最终还是不幸应验了。卫国的孔悝之乱里,子路因为刚直不挠不知回避最终被敌人杀死。这样的一个结局让我读后感到十分的扼腕与怅然。倘若子路在世的时候,孔子能够对他再多一些教导和提醒,再多一些劝诫和点拨,子路是不是能够逃过这劫呢?孔子的因材施教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救这样一幕的发生,这能不能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种缺憾和局限之处呢?
可惜,我的这一切疑问,都已经随着孔子与子路的消逝,在历史上无所寻踪了。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篇3
本篇共二十八章,加入了具体事例,师徒之间的讨论,使语录体充满生机。孔子的学问之道,多以用为主,而不是侃侃而谈,纸上谈兵,文中事例主要是评论弟子施政才能、仁德品行,褒贬不一。主要评论人物的德行、仁德,孔子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不谋而合。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对弟子、他人的评价,对德行的'肯定与批判,在和弟子的交谈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终理想。从孔子嫁女中,可见孔子对人才的认定,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在是否有德,也可以看出孔子评人论事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某件事儿轻易论断,而是辩证地看待一个人。虽然只言片语中很难看到孔子所选女婿全貌,但从孔子的标准来看,此人应该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对众弟子及他人的评价中,或有赞扬,或有批评,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华的言语;漆彫开对仕的谦虚,不做无把握之事,孔子欣慰不已;孔子称赞宴婴的交友之道,与人交往能善始善终,保持长久的友谊;孔子对子路忠诚的肯定,对其好勇的否定;对申棖欲望过多的批判等等,都是从弟子为人处事的现实中肯定他所弘扬的“仁”。从这些具体的交谈中可看出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事方法、人格修养。
本篇中我喜欢的句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篇4
《公冶长》一篇中内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说说感受,这里说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段。
子路不愧是圣人的弟子,与咱们当代人确实不同。咱们当代人成天价嚷着要”充电“,但决大多数人都是急于获得所谓“知识”,很少去领会其中的道理。各类培训、讲座的场面就可以窥见一斑,听着往往是忙于记录、拍照,很少有人认真听讲,他们记录、拍摄的内容,恐怕也不会回去认真学习、领会。其实弄明白一个道理,比记录下千万条道理更为重要,咱们确实应当学习子路,在忙于领会、践行旧的道理之前,不必急着去求寻新的道理。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篇5
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但是首先要说明的是论语不是孔子亲自写的。之所以不亲自写有很多解释,但绝对不是他懒惰:》
然后要说明的是孔子晚年专注于道学,对老子学说非常的敬畏,拜访过老子且有记录。同时孔子最为大的.贡献之一是做了《易传》。
而老子亲自留下《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的这段话如果和【公冶长第五】结合起来一起看,会发现:
原本理解是【公冶长第五】中全文非常注重观察人的言行并用主观来给以评判。
但是主观的评判随着认识的不同,原本被认为是小人的会被认为是贵人,原本被认为是贵人的会被认为小人。而注重言行给予评论,其言行在不同的角度所展现出来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公冶长第五】所记载的评论不过是当时的一面之词。
对于这一点有个故事可以引用:
孔子让颜回做饭,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见了父亲。我想用这干净的米饭来祭祀(jìsì)他。”颜回连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到锅里,我觉得弃之可惜,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没有偷吃,心中不由感慨万分,便对弟子们说:“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所以孔子的“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句话是否与【公冶长第五】背道而驰?
所以不得不引用一句跟高层次理论来总结这种矛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公冶长第五】只能作为历史记录材料来看,从对别人的评论来反射出孔子和他当时的那些弟子的关于仁德的探讨和当时的思想境界,然后结合整部论语来体会孔子与他徒弟们的在这段人生历程中的思想境界上的变化。
说道这里读了【公冶长第五】如果有什么心得的话,无非就四个字“慎于言行”
因为言行必然招来各种解释,有好有坏。不同层次的理解不同,所以为大事的人要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以免不必要得麻烦。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 篇6
《公冶长》一篇中内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说说感受,这里说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段。
子路不愧是圣人的弟子,与咱们当代人确实不同。咱们当代人成天价嚷着要”充电“,但决大多数人都是急于获得所谓“知识”,很少去领会其中的道理。各类培训、讲座的场面就可以窥见一斑,听着往往是忙于记录、拍照,很少有人认真听讲,他们记录、拍摄的内容,恐怕也不会回去认真学习、领会。其实弄明白一个道理,比记录下千万条道理更为重要,咱们确实应当学习子路,在忙于领会、践行旧的道理之前,不必急着去求寻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