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白说》读后感(精选3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白说》读后感 篇1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自从掀起大学习热潮后,大家借阅图书量突飞猛进,整个站区都充满了读书的氛围,看书成了收费员们闲暇时的小甜点,大家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我当然也不甘落后,其中白岩松写的《白说》一书深深吸引了我,白岩松大家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对他的认知仅限于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被所有的荣誉和光环包围着,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但当我读书以后,对他的认知逐渐清晰,他是一位喜欢古典音乐、喜欢足球也爱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说敢做、坚持运动、并兼职大学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白说》一书,文字直白、道理通透,写的都是作者当下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让我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总是意犹未尽。书中说道:“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白岩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他大学刚毕业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但报道的那天却被通知:“对不起,你的关系已经被退回广播学院了,我们不要你了”,对于当时只有21岁的他,遭受如此打击之后,不是用冲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一年以后,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换来在《中国广播报》和一群中老年人排节目表的工作,他又选择用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此时的不如意,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冷静,才有后来的成功,他始终坚信失败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很快,他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编辑、业务骨干,有了此后所有的成就。
每届“感动青银”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经受了苦难和挫折,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勇于面对失败并要战胜它,同志们大胆向前,用我们的热情去为高速事业做贡献。
《白说》读后感 篇2
最近看完白岩松的《白说》,书中开始部分(代序)的内容让我越发感到说话的艺术,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很是吸引我看完后面的内容。更让我感到《白说》这本书的由来,一切并非白说,至少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深刻。
书中讲事实,摆事例,有理有据,鼓舞人心,激人奋进,每一篇都是震撼有力的演讲,似乎在哪里改变了我,但是又不知道是哪里。多和刚正、谦和、有文化、睿智、高情商的白岩松老师“交流”感觉到浑身的正力量,已经深深的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甚至自己心中也有些什么在蠢蠢欲动。
全书的标题都让我感觉到人生的乐观、坚强和意义。“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幸福可以无限的靠近,无法彻底到达,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人生在无穷无尽的追求幸福中度过,人生又像一场马拉松,每到一个转折点又见一副美景,微笑着面对幸福的生活。
我,一个平凡的体育老师,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有生活的烦恼,有工作的迷惑,常常也需要自我加油打气,一直想走出舒适圈,保持饥饿感,持续精进,奈何,太多的羁绊,一直想跟着太阳走,奈何太阳太刺眼,戴上墨镜继续前进。其实我更喜欢月光,静静的,挥挥洒洒,既能照亮前进的路又能温暖人心。可是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越走越远,迷了路,忘记了初心,我时刻督促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有件事在我心中持续动力了很久,可是迟迟未能实现,好多次都是踏进一只脚,却又不得已而退,也有很遗憾,很多悔恨,懊恼。但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或许自己还差很多付出吧!或者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文中这里讲到体育,“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也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是的,体育学科是一门有学问的学科,等待我们体育老师去发掘,去创新,为孩子们的创造更美好的体育课堂。同时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还需要继续深造和学习,只有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才能持续进步。从现阶段的教育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太差,只想在蜜罐中吃蜜,不想出来感受人间烟火,其实我们更需要一种挫折与失败的教育,孩子们才能更有信心面对未来,坚定有信念的跑人生的马拉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着急,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人生,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的更远,走的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会有很多的收获,就如一句话说高兴的一天是一天,难过的一天是一天,你选择怎样的度过一天呢?心态的好坏决定了你一天的生活质量,所以,来,笑一笑,生活更美好。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我只想做好自己人生的英雄。
本书中我更喜欢的是白对《道德经》部分内容的解读,让我对《道德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准备把百家讲坛和《道德经》看一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挂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挫败和低谷也终将过去。给自己定一个踮起脚能够得着的目标,吸引我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白说》读后感 篇3
“当有一天和尚敲钟的时候,他还在这里,没有离开,有守护土壤的责任;当钟敲到一点的时候,他守时,这才叫奉献;更多重要的是,他必须将日常工作融入自己和他人的信念中。”
长期以来,人们对“当和尚一日打钟”有一种误解,看似敷衍、糊涂,实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要求准时打卡,这意味着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不会担心铃声会打扰任何人的梦想,不会感到重复动作的单调,也不会欣赏前台讲座的风景。庄严的钟声有它自己的神圣标志,那就是你工作的成果。以为撞钟是平常事,总想着成名结婚受万千人崇拜,是一种没有根据、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安心、在每一个岗位上负责、毫不妥协地敲响警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却无声无息。谣言传遍天下,谣言被无声驳斥。大量的人在围观自娱自乐。当你认真解释时,没有人认真听,所以“解决办法总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人们在中间很多年了,我有权保持沉默,但沉默是一件更冒险的事情,对吗?我的声音对于其他生命和我们的社会起着很小的作用。”
我一直很同意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完整地呈现事实,不仅仅是向公众展示某一面,而是让事实自己说话,而不是造好、造坏。,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正确和错误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就是及时发声,不要意气风发地与他们争论,自觉让位于舆论立场,而普通老百姓没有条件知道真相,却可以只能猜测,或者干脆不相信任何人,并把所谓的消息过眼云烟。 “当和尚有一天打钟”,重复这句话,打好你的钟,如果有一天你不想打钟,就走吧,给别人让路,没有责备,不要看时钟,不会响的原因,也别让别人敲。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当媒体人试图“越位”时,事情可能已经脱离了他的控制。很有可能他这个时候所说的一切都会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话”。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白说》读后感 篇4
在白岩松的新作《白说》中有这么一段内容,说的就是成功与失败。他说道: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在回答体育如何影响下一代的问题时,是这么回答的,“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项羽是成功者吗?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
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白说》读后感 篇5
说完后白岩松深深的摇了摇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月都没看一本书了,之前说的一周一本书的量好像有说话没算话了。突然想起也有买白岩松的一本书,趁着这个时间,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还记得看柴静的《看见》时,眼泪一次次狂飙。总觉得新闻媒体人都有一种让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细节让人落泪,回过头又觉得社会还有很多层面,但是还是需要保存乐观,继续生活。
这次翻开《白说》也一样,虽然和看《看见》的文体非常不一样,也确实男士的表达也许没有女士那么细腻。但是同样,给予了我很多感触。
书分为了“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章节来呈现。因为有些涉及新闻的内容,虽然看得懂但是其实不是很感兴趣,只能看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想法。
作者多次在书中说到中国人惯有的思维,不管什么事情,上来就先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也导致我们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实生活好像很难分清楚那几分钟好,那几分钟坏,有的好像只是平淡与不断的重复。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学会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寻找能够让自己无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内容很多,我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欢“岁月”这节的最后一句话“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现在合上书却想不起来到底讲了些什么,这也许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的内容,但是有些画上线的内容能够被说一说。
《白说》读后感 篇6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第一个答案往往具有欺骗性的,眼神的交流可以简单判断受访者回答的真实性。采访的最高境界是让其变成一种交流方式。
对于新闻写作,我们要加强讲故事的能力,世界上很多故事都已发生过,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用新的方法去拍老故事。从独家占有新闻转为独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独家深度和独家表达新闻发展。
对中国社会现象,要保持希望,我们中国的发展常常是走一步退半步,但是总体上来说是前进的。对于传媒人来说应该多做希望新闻,扩大善。但是,新闻是没有好新闻和坏新闻之分的,我们应该做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闻事业。
作为记者或是媒体从业者,让别人接受你的`媒体需要你能被观众看得入眼,听得入耳,接受你的表达,体会到你的用心。自己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记住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们需要保持理想,承担责任,善于思考,坚持行动,有好奇心和耐心,让自己对新闻事业时刻保持敬畏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学会独立思考判断、保持理性,不要成为传媒的俘虏。新闻在宣传自由的同时,不能失去原本应该恪守的严肃、负责、认真、敬业精神。
《白说》读后感 篇7
先说说白岩松吧,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央视。知道他的人是柴静的《看见》有提过,真正的喜欢是在《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吻合了我之前碎片想法及弥补了我所不知道的中国片段。
再来说说书吧,书里写的是:近几年来白岩松在各场合演讲内容的合集。
看完书之后的`感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些内容,我尚未懂得,有些已知的观念,又让我重塑了一番。有些理念,我更加坚定,有些做法,我非学不可。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一、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白岩松在给学生的《传家》书中的扉页中写道:“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内心气躁的我,强迫自己慢慢细读,依旧不懂个中味道。深懂人无完人,事无完美。于是,幸福之于我,物质刚好,情感淡浓相宜,精神丰盈。
欲望适可。相信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二、做点无用的事儿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带有目的性地为人处事。做每件事,想着利益和捷径。于是,我们错过好多好多该有的经历和风景。我也曾在生活里尖锐地提问过,请直接告诉我,我要怎么做,才能到达我想要的那个结果。现在想来害臊,因为急功近利,弄巧成拙的事不少、腰折的事也不少,成功的曲指可数。
绕过该有步骤,揠苗助长后,发现该来得总是会来的。再后来,我不再去纠结我做的每一件事有什么意义,我知道,只要我开心,只要我用心,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发呆,天马行空,觉得自己相比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三、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输得体面,并且有尊严。这一段提到,他在伦敦奥运会报道时,奥组委的回答: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有弊端,从80年代的教育顽抗到90年代,然后80年代的父母依旧重蹈着教育着00后的孩子。现实告诉我,我们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别在意。
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一个老师一所学校教育孩子如体面且有尊严地输。我们一代代的传承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老师。我们极其重视成功,也相对放大了挫折,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去面对。我们不断折腾着折腾着,流着泪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是打不死的小强,然后,继续折腾,很少人能破茧成蝶。即使,我们还心心念念着,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是,请记住:败局可以催生变局,前提是,你有意志和能力。成败不在当下,而在历史。
共享白岩松的一句话:在一个大时代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四、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我一直自卑地觉得,我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三观可变的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没有独立的视觉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愿意学习,也还在学习的路上,有一天我会变得更加善于学习。我也会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人。
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请去寻找第二个答案。
《白说》读后感 篇8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还好。
这本是白岩松这些年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虽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时他的音容笑貌却就在眼前。说明周围有些事物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是演讲集(虽然白岩松不承认是),难免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受众的'角度不同,一是举例的重复使用,所以看过几篇后会有些不耐。开篇自己解释书名叫“白说”,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调侃。但是真的看过一遍之后的感受是白岩松真是个“求锤得锤”的实在人,因为他书中讲的一切我看过之后都已经不记得了。说一点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觉还在,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虽然没品出滋味来但是解渴啊。所以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白岩松正的不能再正的价值观,以及他对生活、对国家、对未来抱有的饱满、的乐观、的向上的希望们。这一点也深深地感染着、触动着并激励着我这个读者,也就不算白说了。
做新闻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岩松好像对各行各业好像都十分了解,并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顶之下”,一片赤诚地写下《看见》的柴静;取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孤独战士崔永元,以及之前专门做战争前线报道的张泉灵;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见你》的敬一丹……有态度的新闻人还是受人敬佩和喜爱的。
《白说》读后感 篇9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能够猜到它的主要资料,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样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刻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正因爱好历史因此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搞笑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日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搞笑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因此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
是正因他的作品确实搞笑,确实让我喜爱。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忙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此刻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爱,因此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此刻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因此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以前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正因错过,因此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说》读后感 篇10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能够猜到它的主要资料,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样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刻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正因爱好历史因此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搞笑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日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搞笑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因此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
是正因他的作品确实搞笑,确实让我喜爱。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忙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此刻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爱,因此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此刻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因此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以前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正因错过,因此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说》读后感 篇11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还好。
这本是白岩松这些年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虽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时他的音容笑貌却就在眼前。说明周围有些事物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是演讲集(虽然白岩松不承认是),难免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受众的角度不同,一是举例的重复使用,所以看过几篇后会有些不耐。开篇自己解释书名叫“白说”,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调侃。但是真的看过一遍之后的感受是白岩松真是个“求锤得锤”的实在人,因为他书中讲的一切我看过之后都已经不记得了。说一点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觉还在,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虽然没品出滋味来但是解渴啊。所以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白岩松正的不能再正的价值观,以及他对生活、对国家、对未来抱有的饱满、的乐观、的向上的希望们。这一点也深深地感染着、触动着并激励着我这个读者,也就不算白说了。
做新闻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岩松好像对各行各业好像都十分了解,并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顶之下”,一片赤诚地写下《看见》的柴静;取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孤独战士崔永元,以及之前专门做战争前线报道的张泉灵;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见你》的敬一丹……有态度的新闻人还是受人敬佩和喜爱的。
《白说》读后感 篇12
我相信在很多新闻学子的眼中,白岩松似乎就代表了我们的最高新闻理想。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就该是他那样的。
够睿智、高情商、有学识、有毅力、有阅历……这些特质使他成为许多新闻学子眼中新闻理想的化身。
看完整本书,说实话我能记住的内容不多也许是这本书干货太多,每一篇都是一场精彩的演讲,一口吞下当然消化不了。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得到不少的触动关于自己、关于社会、关于国家的思考。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被时代赶着往前跑。无论是对自己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都欠缺一份思考。
是的,我们都需要放缓一下步伐。去思考一下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去思考社会、国家在GDP快速发展下衍生的问题。
每一代人都会面临时代的压力,每一代人的青春、奋斗都不容易。我们父辈一代面临的是温饱的问题,我们这一代要面临高房价、医疗、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在往前走,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做好自己。每个人的每一点微小的努力,都将改变时代潮水的方向。
这是一本读过后,也值得在闲暇时翻翻的书。不需要从头看起,随便翻开一页,不会影响你的阅读体验,或许还能收获新的感悟。
《白说》读后感 篇13
白岩松的《白说》已草草翻过一遍,平心而论,还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岩松在后记提及这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是从每一篇文章结尾的日期和地点,我们仍能感受到演讲稿的痕迹。很大的篇幅是在各个大学的演讲稿重新归纳整理,之前也散见于不少媒体,不少故事的讲述和感悟的阐述,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许的'惊喜,如同隔了夜的饭菜,重新加热总归少了最初的新鲜。和前几本书相比,总觉得缺少了些诚意。
因为是为大学生做的演讲居多,文中难免存在些心灵鸡汤的内容,或许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读者比较受用,但对我而言,一方面已经工作多年,一方面离开媒体多年,再看里面的内容,终归是缺乏了一些共鸣。
可这些无碍于买一本《白说》装饰着我的书柜,书柜的一层是由包括南方报业丛书在内大批媒体人的书籍组成,曾以为这些书将会是自己工作中的辅导教材,可至今有些书仍未拆封,但购买如初,说起来这是对媒体工作难舍情怀的一种惯性。
这几年的媒体似乎被一种悲怆的氛围所笼罩,南方周末愈来愈少了锐度,那位写出“即使新闻死了,也留下圣徒无数”的报业先驱身陷囹圄,从前几年的柴静、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张泉灵、郎永淳,一个个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为各自的原因从荧屏上渐次消失,他们不是第一批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同样也不是最后一批。不过这样看来,白岩松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本有千言万语,落到笔下却已寥寥。《白说》是否真的白说,并不好说。不管如何,我还是会从书柜中偶尔取出读上三两行。
书中提及胡适的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过。
《白说》读后感 篇14
第一次知道老白还是高三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地抽出了两节课,让我们看了老白在耶鲁大学的那次演讲视频,或许真的在那个时候,仿佛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其他的都会显得多余,我们每个人脑子里其实都充满了许许多多地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者说小一点,是对中国社会的一些想法,由于这些都是高中课本外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思考,但是我很庆幸我在那个时候听到了老白的演讲,听到了关于他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通过高考,现在能够站在耶鲁的讲台上,与同学们交流的故事。是啊,看起来语文老师是“浪费”了两节课事件,放了一些无关学习的东西,但是能接触到老白对于农村学生如何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这样的故事,又何尝不是稳定了我们认真学习的心态呢,这是哪怕花十节课也讲不出的效果,怎么算都是值得的。
很感谢,能碰到一个这么有思想的语文老师,让我们接触到了老白,也接触到了这么多高中课本上永远也提不到的,却能够真真切切让我们自我思考的问题。总觉得大学的老师再也没有高中的那些老师看起来“可爱了”,可能大学需要的更多的是导师,而不是老师。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自己能够,把老白在耶鲁的演讲视频,带给自己曾经带过的学生们……
《白说》读后感 篇15
鉴于书荒,我便读了这本《白说》,这本书里面收录了一些他的演讲稿,还有写这本书时他的一些所思所想,说实话,刚开始我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他这个人,很想看看他的书里又会有怎样犀利的语言,让大众看起来很出气。书的封面上还有这样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一些比较有思想、有文化的名人,好像都没有使用微博、微信之类社交软件的习惯,比如之前看过的《君子之道》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也从来没有用过这些软件,少了些烟火气,所以文字才更清澈见底。
我也有个习惯,每看完一本书,总想留下点什么。虽然没怎么看懂一些书里的政治方针,但通过这本书,使我对白岩松先生的印象充实了起来。说他言辞犀利,实则只是实事求是,而是他的高情商,让他所评论的新闻更能入大众的耳朵,再碰到一些社会敏感的事件,人们总是希望能从他的嘴里再听到些什么。他说:“智商决定你跟谁比赛,情商决定你比赛的结果。”由此可见,情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极限挑战中张艺兴的这句话时常被当作笑点,每每被欺骗的时候,他总会说“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多一点信任”。这本书中也有一篇文章是写到信任的,在这个大社会里,有几件事情经常抓住人们的耳朵,那就是医患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个职业是唯一需要在后面加上一个“德”字的,说明了这个职业除了一般的养家糊口,创造价值的功能之外,还需要有很大的胸襟,医者仁心,辛勤园丁。但现在的社会中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张随处可见,被媒体放大,民众的情绪也就上来了。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那么这样的紧张状态也就轻松很多。当你信任对方的时候,对方给予你的会更多。这样一想,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的不必要发生了。眨眼间,暑假已经过去了一半,能用来静心充实的时间不多了,初读《白说》,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么多。
《白说》读后感 篇16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能够猜到它的主要资料,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样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刻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正因爱好历史因此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搞笑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日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搞笑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因此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
是正因他的作品确实搞笑,确实让我喜爱。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忙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此刻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爱,因此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此刻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因此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以前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正因错过,因此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说》读后感 篇17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还好。
这本是白岩松这些年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虽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时他的音容笑貌却就在眼前。说明周围有些事物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是演讲集(虽然白岩松不承认是),难免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受众的角度不同,一是举例的重复使用,所以看过几篇后会有些不耐。开篇自己解释书名叫“白说”,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调侃。但是真的看过一遍之后的'感受是白岩松真是个“求锤得锤”的实在人,因为他书中讲的一切我看过之后都已经不记得了。说一点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觉还在,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虽然没品出滋味来但是解渴啊。所以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白岩松正的不能再正的价值观,以及他对生活、对国家、对未来抱有的饱满、的乐观、的向上的希望们。这一点也深深地感染着、触动着并激励着我这个读者,也就不算白说了。
做新闻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岩松好像对各行各业好像都十分了解,并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顶之下”,一片赤诚地写下《看见》的柴静;取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孤独战士崔永元,以及之前专门做战争前线报道的张泉灵;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见你》的敬一丹……有态度的新闻人还是受人敬佩和喜爱的。
《白说》读后感 篇18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作品,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从《白说》这本书的序章可以看出这本书是白岩松在做了央视第一位新闻评论员之后结合自身感悟而创作的一本关于人生道理的书。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白说两个字让我感到很迷茫,这到底是写的什么,读着读着发现这本书就是通过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给我们许多“大道理”。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每一章节都会引入一句名言,作者会对着这句名言开始展开自己对于这句分析与理解,进而引向更高的层面,深至内心,广至社会。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懂得他的思想,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话,我在读的时候总感觉这本书不像是荧幕上那个拥有一张标准国字脸,满脸严肃的白岩松写出的,更像一位年轻人用轻松的口吻对你诉说着一些道理。
道理就是为成功而出现,成功并不容易,鸡汤遍地的年代,你喝的再多也许你还是个,白岩松的这本书并没有高歌众人所传唱的大道理,反而反对一些话如;坚持就是胜利,并且充分论证自己所说的正确性。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有时间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非常值得读!
《白说》读后感 篇19
记得读白岩松上一本书《幸福了吗?》时,我流泪了,曾深深被打动过。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一样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爱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明白“追寻”的好处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持续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状况,我们会选取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爱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刻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必须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用心应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爱你不喜爱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一样的声音。如同读书,不好正因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能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取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向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完美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刻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这天却越来越喜爱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正因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必须程度,肯定会爱上诗,正因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好处没有好处,好细节才有好处;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职责”。从这个好处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之后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 篇20
最近读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本书《白说》,书中记录了一些他在主持界发生的一些事情,而我作为一个播音专业的学生,作者所谈的经历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浅。
白岩松算是一个时代新闻的标志性人物吧,我起初对他的记忆是主持《东方时空》和主持《感动中国》这两档节目,一个总是在报道新闻的新闻人,一个总在诉说故事的媒体人,他的话不谄媚,简单直白,像他的人一样不做作,总是想替老百姓说点什么,并竭尽全力。
他的人生经历是少见的,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没有像这样的长辈,没有他的`见识,没有他的阅历,没有他的思考,没有他的表达。他采访过很多的人,形形色色,各行各业,而且是在各行各业有作为的成功人士,这就造就了他能博采众长地吸收别人的人生经验,比一般人要更加厚重,通透。
而《白说》这本书,是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本书,涵盖多个领域,其实也是白岩松在各个场合的演讲,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客观的看待各个领域的发展。
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却可以借鉴别人的人生经验,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白说》读后感 篇21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白说》共分为“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物质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两番,财税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而且现在似乎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责怪政府、痛骂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有人说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个成长期没有困难?白岩松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中国梦,这也是普罗大众走过的历程和该有的梦。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书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新兴媒体,假新闻太多,传统媒体,时常态度失真。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时间,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对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既不能彻底隔绝,也不能沉浸于此。不仅要选择接收什么样的资讯,还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信息趋于对等,每个人又学会了理性思考,负责表达,这个社会的舆论环境该会改观。
在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话题中,白岩松写了一个细节:“曾经在飞机上看过一篇康洪雷的专访,被一个细节戳中泪点。康洪雷是我的内蒙老乡,当初当助理导演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乱七八糟各种事。早上起床,总会有一番挣扎,然后对自己说,你康洪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过?说完之后冲出屋子干活去。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把杂志合上了。”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纠缠和人事的纷扰,很有一种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给自己鼓劲。读到这儿,一下释然,坚强锐利如他们,也会如此,于我更不足为怪。自此,一扫阴霾,一身阳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当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适的书籍,静下心来阅读。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
一部《白说》,没有教条,极少理论。只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大哥哥与你促膝谈心,以其凌厉但却无比平实的“白氏”话风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时时处处体现着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白说》读后感 篇22
今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系),我们应该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欢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意义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没有意义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意义,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悲剧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悲剧的时间会长于喜悦的时间,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无意义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可以买更多的羊,卖了羊可以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剧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因为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意义,而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意义,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说》读后感 篇23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 篇24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的领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
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
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
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
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
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白说》读后感 篇25
你会与自己相处吗?
其实,孤独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大门,现在的人最怕一个人,怕不被万众瞩目,怕没人在意关心,怕融不入群体。
《白说》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
多少人每天多少次无意识的拿起手机,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吗?交心还是交流?深谈还是浅交?人们之间越来越疏离,却越来越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晒自己精彩生动的生活时,自己却闲时光里做着无用的事。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做个闲人,在闲时做些闲事,不为证明给谁看我过得好,不为故意演绎多彩,只好好享受属于一个人的时光,是不是比别人嘴里的自己更舒服呢?
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会上的面具,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泡壶茶、煮一杯咖啡、停下来,看书也好、听音乐也好、什么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为难自己去做那些众人口中的有意义的事情要没意义,带上自己的心,静静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许我们会收获到许多这世界一直费尽心思想让我们懂得的道理。
引用杨绛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两天,苏苏以一个崭新的身份思考着:国家为什么要放假?百度了、搜狗了,其实,放假的最初意愿就是让我们在放松中拜访自己的内心,跟最真实的自己说一声:你出来吧,别胆怯,别害怕,岁月还漫长,你总会变得更好。
《白说》读后感 篇26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
《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能够猜到它的主要资料,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样样的。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刻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因此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是正因他的作品确实搞笑,确实让我喜爱。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忙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此刻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爱,因此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白说》读后感 篇27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说》读后感 篇28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第一个答案往往具有欺骗性的,眼神的交流可以简单判断受访者回答的真实性。采访的最高境界是让其变成一种交流方式。
对于新闻写作,我们要加强讲故事的能力,世界上很多故事都已发生过,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用新的方法去拍老故事。从独家占有新闻转为独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独家深度和独家表达新闻发展。
对中国社会现象,要保持希望,我们中国的发展常常是走一步退半步,但是总体上来说是前进的。对于传媒人来说应该多做希望新闻,扩大善。但是,新闻是没有好新闻和坏新闻之分的,我们应该做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闻事业。
作为记者或是媒体从业者,让别人接受你的媒体需要你能被观众看得入眼,听得入耳,接受你的'表达,体会到你的用心。自己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记住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们需要保持理想,承担责任,善于思考,坚持行动,有好奇心和耐心,让自己对新闻事业时刻保持敬畏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学会独立思考判断、保持理性,不要成为传媒的俘虏。新闻在宣传自由的同时,不能失去原本应该恪守的严肃、负责、认真、敬业精神。
《白说》读后感 篇29
你会与自己相处吗?
其实,孤独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大门,现在的人最怕一个人,怕不被万众瞩目,怕没人在意关心,怕融不入群体。
《白说》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
多少人每天多少次无意识的拿起手机,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吗?交心还是交流?深谈还是浅交?人们之间越来越疏离,却越来越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晒自己精彩生动的生活时,自己却闲时光里做着无用的事。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做个闲人,在闲时做些闲事,不为证明给谁看我过得好,不为故意演绎多彩,只好好享受属于一个人的时光,是不是比别人嘴里的自己更舒服呢?
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会上的面具,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泡壶茶、煮一杯咖啡、停下来,看书也好、听音乐也好、什么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为难自己去做那些众人口中的有意义的事情要没意义,带上自己的心,静静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许我们会收获到许多这世界一直费尽心思想让我们懂得的道理。
引用杨绛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两天,苏苏以一个崭新的身份思考着:国家为什么要放假?百度了、搜狗了,其实,放假的最初意愿就是让我们在放松中拜访自己的内心,跟最真实的自己说一声:你出来吧,别胆怯,别害怕,岁月还漫长,你总会变得更好。
《白说》读后感 篇30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白说》读后感 篇31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白说》读后感 篇32
白岩松的《白说》已草草翻过一遍,平心而论,还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岩松在后记提及这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是从每一篇文章结尾的日期和地点,我们仍能感受到演讲稿的痕迹。很大的篇幅是在各个大学的演讲稿重新归纳整理,之前也散见于不少媒体,不少故事的讲述和感悟的阐述,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许的惊喜,如同隔了夜的饭菜,重新加热总归少了最初的新鲜。和前几本书相比,总觉得缺少了些诚意。
因为是为大学生做的演讲居多,文中难免存在些心灵鸡汤的内容,或许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读者比较受用,但对我而言,一方面已经工作多年,一方面离开媒体多年,再看里面的内容,终归是缺乏了一些共鸣。
可这些无碍于买一本《白说》装饰着我的书柜,书柜的一层是由包括南方报业丛书在内大批媒体人的书籍组成,曾以为这些书将会是自己工作中的辅导教材,可至今有些书仍未拆封,但购买如初,说起来这是对媒体工作难舍情怀的一种惯性。
这几年的媒体似乎被一种悲怆的氛围所笼罩,南方周末愈来愈少了锐度,那位写出“即使新闻死了,也留下圣徒无数”的报业先驱身陷囹圄,从前几年的柴静、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张泉灵、郎永淳,一个个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为各自的原因从荧屏上渐次消失,他们不是第一批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同样也不是最后一批。不过这样看来,白岩松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本有千言万语,落到笔下却已寥寥。《白说》是否真的白说,并不好说。不管如何,我还是会从书柜中偶尔取出读上三两行。
书中提及胡适的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过。
《白说》读后感 篇33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许中国梦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物质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两番,财税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而且现在似乎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责怪政府、痛骂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有人说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个成长期没有困难、阵痛?白岩松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中国梦,这也是普罗大众走过的历程和该有的梦。
许舆论环境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书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新兴媒体,假新闻太多,传统媒体,时常态度失真。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时间,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对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既不能彻底隔绝,也不能沉浸于此。不仅要选择接收什么样的资讯,还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信息趋于对等,每个人又学会了理性思考,负责表达,这个社会的舆论环境该会改观。
许个人成长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在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话题中,白岩松写了一个细节:“曾经在飞机上看过一篇康洪雷(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的专访,被一个细节戳中泪点。康洪雷是我的内蒙老乡,当初当助理导演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乱七八糟各种事。早上起床,总会有一番挣扎,然后对自己说,你康洪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过?说完之后冲出屋子干活去。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把杂志合上了……”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纠缠和人事的纷扰,很有一种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给自己鼓劲。读到这儿,一下释然,坚强锐利如他们,也会如此,于我更不足为怪。自此,一扫阴霾,一身阳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当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适的书籍,静下心来阅读。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
一部《白说》,没有教条,极少理论。只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大哥哥与你促膝谈心,以其凌厉但却无比平实的“白氏”话风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时时处处体现着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白说》读后感 篇34
说完后白岩松深深的摇了摇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月都没看一本书了,之前说的一周一本书的量好像有说话没算话了。突然想起也有买白岩松的一本书,趁着这个时间,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还记得看柴静的《看见》时,眼泪一次次狂飙。总觉得新闻媒体人都有一种让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细节让人落泪,回过头又觉得社会还有很多层面,但是还是需要保存乐观,继续生活。
这次翻开《白说》也一样,虽然和看《看见》的文体非常不一样,也确实男士的表达也许没有女士那么细腻。但是同样,给予了我很多感触。
书分为了“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章节来呈现。因为有些涉及新闻的内容,虽然看得懂但是其实不是很感兴趣,只能看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想法。
作者多次在书中说到中国人惯有的思维,不管什么事情,上来就先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也导致我们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
其实生活好像很难分清楚那几分钟好,那几分钟坏,有的好像只是平淡与不断的重复。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学会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寻找能够让自己无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内容很多,我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欢“岁月”这节的最后一句话“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现在合上书却想不起来到底讲了些什么,这也许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的内容,但是有些画上线的内容能够被说一说。
《白说》读后感 篇35
《白说》也许真的是“白说”。
读完此书是2月25日,恰逢修宪的新闻发布。
站高望远,白岩松指点江山,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还是乐观主义情节。
“开放”、“开明”、“开心”、“自由”、“民主”、“公民”、“理性”、“信仰”,书中一遍遍提及这些词汇;白岩松是聪明的、理性的、有度的,用他书中的话说,是“既坦诚又高情商”,不失言亦不失人。
一篇篇演讲稿围着几大主题串联起纷繁的故事,最终讲述了他内心的忧患和信念——“中国这列火车……一定有人拦在车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侧面瞎推……确保自己是向前推的人群中的一份子就好了”。
可又如书中评论20xx年那篇文字的“自己的读后感”——“那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要急’,因为中国太大了,要有点历史眼光。可我得承认,现在与那时相比,‘有点急’”。18年过去了,不知道白岩松现在是否还会着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个有良知的新闻人值得敬佩,观点犀利、表述得体、逻辑清晰;可惜即便他忧国忧民,创造时代的民众却并不掌握时代的方向盘;看起来我们离彼岸乐土只差一步,可谁知这一步是否又是三个世纪的轮回?
好了,也许《白说》就是“白说”,也许是时候多读明史了。
《白说》读后感 篇36
这本书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哲理,比起一味地灌鸡汤,这会更真实,以一位中年主持人的角度向十几岁少年的我们展开叙述。
我们还小,但又不小,矛盾很多,问题很多。十几岁的心境还不成熟,可能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全部,但是这个向导一般的存在就如书中所言:“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
我想,这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所在。
阅读每一章每一字,总有打动我的地方。“文学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对我茫然学习古典乐器的意义有了诠释,我身边没有过这样的人,但是我在书中找到了与我产生思想共鸣的人,就在那一瞬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颇有压力的年代,向着阳光,向着未来。凌晨一点灯火未熄,或许我们对此痛苦不已,或者是麻木无感。但我觉得,未来的我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也像书中所说:“人们好像最幸福的事也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十分美好。”
我不理解,也许未来的我给我更完美的诠释。
一本好书难得,相信这本书有与你同在思维舞台上共舞的瞬间。
《白说》读后感 篇37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反义词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必须要有好处,无好处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伤感日志大全看完哭了
写到那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能够买更多的羊,卖了羊能够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杯具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正因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好处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好处,而人生到底有没有好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好处,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说》读后感 篇38
在思考孩子未来的职业,有2个职业我一般都是跳过的,第1个职业是医生,天天直面生与死,身累,心更累。第2个职业是记者,理由可能是我底气不够,内心懦弱。记者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是一个极度挑战自我的工作,还是一个高危职业,我害怕直面真相,更害怕别人从我这儿了解到所谓的真相。所以,我只能感恩还有这么多兢兢业业的医务人员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工作在前线,感谢还有这么多有勇气的记者帮我们关注着整个世界。
以前,我总觉得名人写书是一种噱头,现在我觉得有责任心的名人是应该写书的,因为会更多的人因为知道他而读书,学习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旅途经验。《白说》不白说,白岩松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引导我们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最近62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成了“网红”,因为他对古诗不一样的解读。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大家听的是古人的古诗,还是戴教授的古诗?是以为喜欢这些古诗的故事,还是因为喜欢戴教授的睿智人生?今人解读古诗,解读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看《白说》,其实就如白岩松说的“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大有用的东西。”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什么?”
不喜欢读书是个问题,读书的重要性每天都有人会告诉你,只要你想知道;喜欢看书也是个问题,不要怀疑自己经常对书来者不拒,逮住了就想看,白岩松说,他的人生走到今天,是成千上万本书的共同作用,书读久了,你总会相信点什么,“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你对书的包容性也能铸就你对人的包容。
“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
我对音乐的喜爱源于孩子要学琴,其实窥探自己的内心,应该是没那么喜欢音乐,但我又特别喜欢看别人感悟音乐的文章,可能从别人的感悟里我可以惊叹音乐又奇妙又伟大的力量。音乐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我读到的很多音乐感悟是关于古典音乐的感悟,看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因为你不懂古典音乐,就错过它们。我听不懂古典音乐,我想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我听得太少了,一个就是白岩松说的,“中国的教育模式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我们从小受着这样的训练长大,一旦接触到音乐,便产生一种先天的冲动:我得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可是,我又真的搞不懂,所以在古典音乐面前你都会看到一堵墙。其实欣赏音乐就是你觉得听了舒服就行,没有那么多高深的意味,白岩松说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表达的经常都是内心的小思绪”,我们不需要用语言去堆砌你听到的音乐,只需要听就可以了,想看音乐会带来怎样的文字,那就看别人写的文章,比如还有一本书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还有……只要你想看,就可以找到。
多听一点古典音乐,不会有错,喜欢流行音乐,也没有错。“音乐,比新闻更真实第记录了时代。”“为什么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那么快,但是这个世纪的人依然需要好几个世纪之前的音乐来抚慰心灵?”“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做点无用的事儿”
有一天,喊儿子起床,他起来后坐在床边不动,我着急催促他,他说“你让我发一会儿呆吧。”我默默离开了,“发呆”这个词语已经好久没有出现了,现在的节奏早没给孩子们留下发呆的时间,每天都是要背着闹钟过日子,分秒必争。白岩松说“未来中国的创造力,一定是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被鼓励并乐于做无用的事情开始的”,发呆是这一次的根源,可是我们多久没有发呆了?
如果你有时间,那就抽空读一读《白说》,做点无用的事儿,不要让手机阻止了这个无聊所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