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2024/04/12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1

《消失的地平线》我带着这本书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细细读完它。这三天终于把它又从头到尾可谓是真真切切的读了一遍。与其说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蓝月谷旅行,不如说是一场心情的旅行。

中国的藏区一直给西方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本书讲述的四个西方人在“阴谋”下来到了香格里拉。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却反映了作者对于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园的向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室外桃园进行了阐释。当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满是恐惧,疑惑。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疑团纷纷被揭开,他们每个人都对这个环境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角康维,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来到这里,从哲学心灵的世界来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在他多次与活佛和张的谈话中,他了解了这里的处世哲学——中庸,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适度的美德”。在这里人的寿命非常长,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讲人生培养成一种完美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种安宁,享受,与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灵升华。从巴纳德的眼中,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纳德因诈骗而被通缉,他不愿意去白沙瓦,因为那里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铐和监狱,最后他在这里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个秘密——金矿。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也许这里他会有更好的生活,沉淀他的生命。布林克罗最终选择留在这里为了传教,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让他们来到这里。在香格里拉是一个多宗教融合,自由发展地方,她希望将基督教的教义永远留在这里,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马林森是这部小说的碰撞点,这位青年有他的可爱之处,因为年轻可以将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与香格里拉的格调完全相悖,正是有了这个人物的衬托,才能显示出香格里拉的宽容与包容。最终也是因为马林森这种“莽撞”最终造就了罗珍的悲剧。作者从这四双眼睛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同一个香格里拉。同时,在故事的背后用罗珍的悲剧也说明了,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在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这里给了人生充足的时间。250多岁的活佛,100多岁的张,将近100岁的罗珍。这里有充足的图书,资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业。而做种最终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者有限的时间中,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或者说不中庸的性格,使我们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正如康维觉得这里像牛津一样。也许大学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园吧!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业。香格里拉的喇嘛们,甚至用自己现有的资料去预测遥远的未来。本书作者希尔顿将中国的中庸文化阐述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中国通了。这本书谜团重重,蓝月亮山谷、卡拉卡尔山、康维、活佛这些谜团扣人心弦,越到小说的最后越能抓住读者。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不在写景,而在作者对人生意义,对生命的完美诠释。

有了时间,有了安宁你的生命中还缺少什么呢?

这就是《消失的地平线》,英国版的世外桃源。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2

《消失的地平线》这本由希尔顿著的书籍,一直是我必读书单中的一员,最近,在重庆开往西安的高铁上被我读完,前后共花了5天的时间。读这本书说了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一是在中秋出差前的两天突然在晚上写作的时候,于微博上看到了有关这本书的话语,也就触动了我要读这本书,二是马上要出差了,出差的过程中,睡觉前、飞机上、高铁上都会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而这样的时间,我更愿意读一本书。于是,在出差的前二天就在京东上拍下了四本书,出差的前一天这本《消失的地平线》和《寻找时间的人》也就到了我的行囊中。

可以说,到今天,这本书我已经读完有3天的时间,为什么迟迟没有总结一下,主要是脑子里一直回味着这样一本书,回味中,不得不说,这样的文字,正如那香格里拉一样让人着迷,让人思索,甚至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写一些什么。

书中介绍了什么?笼统地来说,书中的文字是一种回忆体,更为准确的说是第三者在第二者的书稿的基础上,而第二者在第一者回忆的基础上得到的这本书,细细算来,这本书文字的问世经过了信息传递的五重奏,即当事人经历--转述--第二者听---第二者记录---第三者看理解--第三者写出。书中讲述了4个人,在战乱撤离过程中又遭有目的的“劫机”,然后到达一个似乎时间停止的“香格里拉”(这里突然想到,最近自己读得两本书,还有些圆圆,都存在时间的永恒之地),在这里康维和其他三个人在等待中,尤其是康维领略到香格里拉的奇妙,迷恋,然后逃离。在这期间,我们读到了一种将青春永驻的秘密,看到了这个地域的神奇。可以说,在众多的书中,是唯一一本对于男女关系叙述最少的书籍。当然,经过信息的五重奏以及书籍最后马林逊的连续不容也没有底气质疑的提问,让我开始怀疑,书籍中的香格里拉是否真实的存在,香格里拉里面高僧的年龄以及描绘出的洁净之地是否值得可信?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美丽的香格里拉,也许因为和自己有过到过洁净之地--泸沽湖和玉龙雪山的缘故吧!泸沽湖,湛蓝的天空,清晰的空气,如画般的景色,飘扬的经幡,旋转的转经筒.....都让人整个心被水洗了一般;玉龙雪山,飘荡着的浮云,白白的雪,飘着的雪花,高处的山峰,脚下的峭壁.......让人心中一颤,有一种不由自主地从脚到大脑的精神升华。于是,就在要写文章之前,翻起来书中香格里拉的描写,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翻找到,而脑海中却又那么一幅文字说不出的画面。再细细翻找,才发现,书籍中并没有大篇幅对于香格里拉的描述,这些画面都是康维看到的画面断断续续的感想汇聚的画面,能找到的一个还算段落只是:“可是这里,在香格里拉,一切都处在深深的平静之中。没有月色的天空星星也使劲地闪烁着光芒,而卡拉卡尔的顶峰亦透出一抹淡蓝色的光彩”。

这样的画面,我想对于我来说,既神秘又亲切吧。亲切是像极了冬日在老家,写完一篇文章,然后到院子里看到满天的繁星,衬托着冰冷的空气,望着远处的山峰的感觉;神秘,正像着何地“藏地密码”般给我留下未读完的神秘色彩,像《藏獒》带着无限的遐想。

关于书的后续,我更希望,确实有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存在,那是洁净的灵魂的寄托地;我更相信,确实存在时间的永恒,因为无求无欲,所以时间暂时得以停止;我更相信,康维在香格里拉的召唤下,又回到了那里;我更相信,送康维到医院的那个女性,就是那满族小姑娘(因为离开香格里拉,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年龄);我更相信,满族小姑娘暂时的离开,正像张所说的那样,为了保证香格里拉的秘密,为了带康维回到永恒的香格里拉。

为什么如此说,我想更是对于当今世界的警告,警告世人,如果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最后的香格里拉也会变为汹涌澎湃的海水(正像在读的《寻找时间的人-永恒之地》中描述的世界一样),而目前的地平线将最终消失。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3

《消失的地平线》我带着这本书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细细读完它。这三天终于把它又从头到尾可谓是真真切切的读了一遍。与其说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蓝月谷旅行,不如说是一场心情的旅行。

中国的藏区一直给西方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本书讲述的四个西方人在“阴谋”下来到了香格里拉。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却反映了作者对于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园的向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室外桃园进行了阐释。当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满是恐惧,疑惑。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疑团纷纷被揭开,他们每个人都对这个环境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角康维,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来到这里,从哲学心灵的世界来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在他多次与活佛和张的谈话中,他了解了这里的处世哲学——中庸,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适度的美德”。在这里人的寿命非常长,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讲人生培养成一种完美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种安宁,享受,与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灵升华。从巴纳德的眼中,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纳德因诈骗而被通缉,他不愿意去白沙瓦,因为那里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铐和监狱,最后他在这里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个秘密——金矿。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也许这里他会有更好的生活,沉淀他的生命。布林克罗最终选择留在这里为了传教,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让他们来到这里。在香格里拉是一个多宗教融合,自由发展地方,她希望将基督教的教义永远留在这里,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马林森是这部小说的碰撞点,这位青年有他的可爱之处,因为年轻可以将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与香格里拉的格调完全相悖,正是有了这个人物的衬托,才能显示出香格里拉的宽容与包容。最终也是因为马林森这种“莽撞”最终造就了罗珍的悲剧。作者从这四双眼睛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同一个香格里拉。同时,在故事的背后用罗珍的悲剧也说明了,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在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这里给了人生充足的时间。250多岁的`活佛,100多岁的张,将近100岁的罗珍。这里有充足的图书,资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业。而做种最终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者有限的时间中,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或者说不中庸的性格,使我们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正如康维觉得这里像牛津一样。也许大学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园吧!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业。香格里拉的喇嘛们,甚至用自己现有的资料去预测遥远的未来。本书作者希尔顿将中国的中庸文化阐述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中国通了。这本书谜团重重,蓝月亮山谷、卡拉卡尔山、康维、活佛这些谜团扣人心弦,越到小说的最后越能抓住读者。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不在写景,而在作者对人生意义,对生命的完美诠释。

有了时间,有了安宁你的生命中还缺少什么呢?

这就是《消失的地平线》,英国版的世外桃源。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4

地平线,再词典上的意思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消失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那所谓的题目,是不是指世界末日哩?嘴角勾勒出不屑的冷笑,也许自己从心底里还没有真正接纳这本书吧,可这种想法,却在自己对这本书的深入中慢慢的结束,另一种想法真悄然的盘上我的心头。

可笑的是,末日换成了天堂——“香格里拉”。

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物中。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这部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更难得的是,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也许,康威的离开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会一直住下去,直到永远……

“香格里拉”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

现在可以说是个和平的年代,不过“它所蕴含的深刻而惊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同样喜欢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婉转的思想表达方式。”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能安安静静的停下来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变成了一种奢侈,人来来往往的穿梭着,为了生计而奔走,根本不会停下来静一静,而所谓的“香格里拉”竟渐渐的尘封在心底,毕竟那是多么的遥远和不切实际阿。

“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义吧!也许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荣誉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勾起了人们尘封在记忆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吧。我合上书页,嘴角竟不由自主的上扬……这就是“香格里拉”的魅力啊!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5

从得知此书后,就知道了稻城亚丁这个地方。书是今年读完的,稻城亚丁也是今年走完的。

感叹书中写到的:人与自然只有“适度”才是完美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这一点,香巴拉似乎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想要逃避残酷现实时要寻找香巴拉,极力希望没有烦恼、竞争、背叛等等,但当人们得到利益、金钱和权利时又时常将香巴拉抛掷脑后,希望自己永远能得到这些,不需要任何人间天堂。

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淹没了远方的地平线,我们似乎感觉到地平线在消失。可是,当我们的视线穿过这些重重叠叠的钢筋水泥时,可以发现地平线就在眼前,从来不曾消失。不要让物理空间的局限蒙蔽了我们灵魂视线的无限。

如果你愿静下心与自己交谈、与自然畅谈,请带上这本书,去稻城亚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灵魂找回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6

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学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台前,向全世界宣布“地球在五天后能源完全释放,末日来临。”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这个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作者用世界末日这个背景诉说了一个位母亲在危机时刻仍无私地保护儿子的伟大,虽然这只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他”给我的启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却虚度年华。在放学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简单而稀少的作业就无所事事,妈妈布置给我的试卷从没翻开看过,这下可把它惹火了,马上叫我做试卷,我还居然和她顶撞起来,独自在花园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我作业做得快就让我继续做?那我以后就做慢点,看你早我怎么办!甚至还赌气,让父母为我操心,听到他们叫声后仍赌气:现在后悔了吧,太迟了。但我不知道他们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为所欲为,难怪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亲强劲有力的手给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后以为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才发现妈妈在家中流眼泪,爸爸在一旁劝,又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当时我的眼泪也快流了下来,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才忍着。平时怕尴尬,一直没道歉,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母爱是伟大的,是她在危险时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难时”舍己为人“;是她在绝望时充实信心。任何时间的酸甜苦辣对我们只是一时的,真如果人所说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算是再长的时光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爱在让时光停留,成为永恒。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7

从得知此书后,就知道了稻城亚丁这个地方。书是今年读完的,稻城亚丁也是今年走完的。

感叹书中写到的:人与自然只有“适度”才是完美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这一点,香巴拉似乎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想要逃避残酷现实时要寻找香巴拉,极力希望没有烦恼、竞争、背叛等等,但当人们得到利益、金钱和权利时又时常将香巴拉抛掷脑后,希望自己永远能得到这些,不需要任何人间天堂。

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淹没了远方的地平线,我们似乎感觉到地平线在消失。可是,当我们的视线穿过这些重重叠叠的钢筋水泥时,可以发现地平线就在眼前,从来不曾消失。不要让物理空间的局限蒙蔽了我们灵魂视线的无限。

如果你愿静下心与自己交谈、与自然畅谈,请带上这本书,去稻城亚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灵魂找回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8

第一次翻开《消失的地平线》就被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图片吸引了,在希尔顿笔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细致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葱葱郁郁的山林、婉转的河流、宁静湖泊,神秘的故事让我不得不相信,当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真的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驻南亚领事馆的领事威廉、曼宁森、美国人伯纳德和传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乘机前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白沙瓦时,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一个东方人劫机,神秘地被安排来到了神秘的香格里拉,一个安逸惬意的生活环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尔顿说,这里还一个希望:当风暴来临,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躏,人类的一切都被摧毁,史无前例的“大黑暗”带来之时,香格里拉将拯救一切文明。大萧条时代,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逃到香格里拉这样的世界,做一个时间的盗贼。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嚣的不夜城,处于锦年之外的我们也好像不能免俗,无处遁逃。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气里弥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们嗅觉失灵我们才知道我们用自己无法赎回的东西典当了名利和金钱这两把双刃剑。

希尔顿用唯美的语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个虚静的`玄妙的世界,像梦一样的谜,那里有无尽的黄金、现代化的器具、永远长寿的秘诀,在那里,“永远”不再是一个词和两个充满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里是人类最为理想的天国。

然而,那确实是一个一次性的异度空间,驻足于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实了、饱满了,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书中主人公康威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谷之谜,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谜和满族姑娘之谜无处不显示香格里拉的神秘魅力,深深地感动着、吸引着读者。

其实,文字是空灵的,只是那些神秘具有了诺亚方舟的力量,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现实的事件融入到书中的人物环境中,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阅读她就好像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读者深深地领悟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寻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嚣,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然而,他们从来没有问问枯萎的灵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没错,我们现在找不到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为身体成为了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们的心灵,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里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为了所谓的成功我们孜孜不倦,实际上,为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最好一劳永逸。

可是,没有人去在意我的灵魂愿不愿意,这一切将会让自己的让心灵受了多大的委屈。当《消失的地平线》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去寻找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失去,是因为盲目的忙碌,我们总是奔走劳碌,好像连灵魂丢了都不知道。

记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长假,那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看清,其实,香格里拉,就在你心里。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9

《消失的`地平线》这本由希尔顿著的书籍,一直是我必读书单中的一员,最近,在重庆开往西安的高铁上被我读完,前后共花了5天的时间。读这本书说了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一是在中秋出差前的两天突然在晚上写作的时候,于微博上看到了有关这本书的话语,也就触动了我要读这本书,二是马上要出差了,出差的过程中,睡觉前、飞机上、高铁上都会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而这样的时间,我更愿意读一本书。于是,在出差的前二天就在京东上拍下了四本书,出差的前一天这本《消失的地平线》和《寻找时间的人》也就到了我的行囊中。

可以说,到今天,这本书我已经读完有3天的时间,为什么迟迟没有总结一下,主要是脑子里一直回味着这样一本书,回味中,不得不说,这样的文字,正如那香格里拉一样让人着迷,让人思索,甚至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写一些什么。

书中介绍了什么?笼统地来说,书中的文字是一种回忆体,更为准确的说是第三者在第二者的书稿的基础上,而第二者在第一者回忆的基础上得到的这本书,细细算来,这本书文字的问世经过了信息传递的五重奏,即当事人经历——转述——第二者听———第二者记录———第三者看理解——第三者写出。书中讲述了4个人,在战乱撤离过程中又遭有目的的“劫机”,然后到达一个似乎时间停止的“香格里拉”(这里突然想到,最近自己读得两本书,还有些圆圆,都存在时间的永恒之地),在这里康维和其他三个人在等待中,尤其是康维领略到香格里拉的奇妙,迷恋,然后逃离。在这期间,我们读到了一种将青春永驻的秘密,看到了这个地域的神奇。可以说,在众多的书中,是唯一一本对于男女关系叙述最少的书籍。当然,经过信息的五重奏以及书籍最后马林逊的连续不容也没有底气质疑的提问,让我开始怀疑,书籍中的香格里拉是否真实的存在,香格里拉里面高僧的年龄以及描绘出的洁净之地是否值得可信?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美丽的香格里拉,也许因为和自己有过到过洁净之地——泸沽湖和玉龙雪山的缘故吧!泸沽湖,湛蓝的天空,清晰的空气,如画般的景色,飘扬的经幡,旋转的转经筒......都让人整个心被水洗了一般;玉龙雪山,飘荡着的浮云,白白的雪,飘着的雪花,高处的山峰,脚下的峭壁......让人心中一颤,有一种不由自主地从脚到大脑的精神升华。于是,就在要写文章之前,翻起来书中香格里拉的描写,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翻找到,而脑海中却又那么一幅文字说不出的画面。再细细翻找,才发现,书籍中并没有大篇幅对于香格里拉的描述,这些画面都是康维看到的画面断断续续的感想汇聚的画面,能找到的一个还算段落只是:“可是这里,在香格里拉,一切都处在深深的平静之中。没有月色的天空星星也使劲地闪烁着光芒,而卡拉卡尔的顶峰亦透出一抹淡蓝色的光彩”。

这样的画面,我想对于我来说,既神秘又亲切吧。亲切是像极了冬日在老家,写完一篇文章,然后到院子里看到满天的繁星,衬托着冰冷的空气,望着远处的山峰的感觉;神秘,正像着何地“藏地密码”般给我留下未读完的神秘色彩,像《藏獒》带着无限的遐想。

关于书的后续,我更希望,确实有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存在,那是洁净的灵魂的寄托地;我更相信,确实存在时间的永恒,因为无求无欲,所以时间暂时得以停止;我更相信,康维在香格里拉的召唤下,又回到了那里;我更相信,送康维到医院的那个女性,就是那满族小姑娘(因为离开香格里拉,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年龄);我更相信,满族小姑娘暂时的离开,正像张所说的那样,为了保证香格里拉的秘密,为了带康维回到永恒的香格里拉。

消失了的地平线。为什么如此说,我想更是对于当今世界的警告,警告世人,如果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最后的香格里拉也会变为汹涌澎湃的海水(正像在读的《寻找时间的人—永恒之地》中描述的世界一样),而目前的地平线将最终消失。

(后记:突然发现,选的两本欲在出差半月间读完的书《消失的地平线》和《寻找时间的人2—永恒之地》,竟有如此的理解上的巧合,也许这就是一种机缘巧合,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10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五个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大喇嘛选中康维做他的继位人。如果选择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许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逃离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