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海漫记》读后感

2024/04/12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海漫记》读后感(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2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一年级,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同学,能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课”,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举手发言呢。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是很值得的。

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

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3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4

我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的《教海漫记》。在读这本书之前,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课上得好,书读得好,是一个教学很实在的名师。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一读,竟爱不释手,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大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彻底地走出无情偷梦者的行列,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

以心唤情是转化后进生的根本,宽容教育是转化学生的催化剂。当老师把自己与孩子平等起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认真研读,理智反省。感慨颇深,如果我早10年或者20年看到这本书,那该多好啊!现将以下四点记下,时常提醒自己: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让教育充满爱心。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教育的确很简单。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海漫记》一书,读完之后,不禁为于老师的智慧、诙谐、冷静、镇定和宽容所折服。于老师所接触的学生,和我们所教的学生差不多,也有非常闹心的。但无论多么难缠的角儿,到了于老师手里,过上一段时间,他就脱胎换骨,令人刮目相看了。你不得不佩服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他的.语言风趣、幽默,且含着无尽的智慧。没有极其沉着、冷静的头脑岂能自如的驾驭这些“难缠的角儿”?我觉得于老师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是因为他能忍耐自己的怒火,能宽容学生的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所以他的一切教育手段、教育行为、教育语言都能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于老师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因为: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再看看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像于老师一样“退一步”处理学生犯错和学习落后呢?说实话,谁都不想发生这样的事,但就因为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或没完成作业,我们教师就真的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怒不可遏的致学生于“死地”吗?难道除了打骂、侮辱、嘲笑,就再也没有别的好法了吗?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我们教师为什么非得选择“体罚”这一条路呢?如果体罚真能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那家长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社会还要我们学校做什么?教师,确切的说,现在应该称为“导师”。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协助者。千姿百态的孩子,需要我们用万紫千红的眼光去看他们。他开花了,我们为他鼓掌;他只有绿叶,我们再为他施肥;他干枯了,我们为他浇水;他生病了,我们为他驱虫……纵使他还埋在土里没有发芽,我们也不要放弃,说不定你松松土,他就钻出来了呢!所以,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其实就等于给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要相信,只要你给他机会,他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海漫记》一书,读完之后,不禁为于老师的智慧、诙谐、冷静、镇定和宽容所折服。于老师所接触的学生,和我们所教的学生差不多,也有非常闹心的。但无论多么难缠的角儿,到了于老师手里,过上一段时间,他就脱胎换骨,令人刮目相看了。你不得不佩服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他的语言风趣、幽默,且含着无尽的智慧。没有极其沉着、冷静的头脑岂能自如的驾驭这些“难缠的角儿”?我觉得于老师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是因为他能忍耐自己的怒火,能宽容学生的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所以他的一切教育手段、教育行为、教育语言都能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于老师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因为: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再看看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像于老师一样“退一步”处理学生犯错和学习落后呢?说实话,谁都不想发生这样的事,但就因为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或没完成作业,我们教师就真的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怒不可遏的致学生于“死地”吗?难道除了打骂、侮辱、嘲笑,就再也没有别的好法了吗?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我们教师为什么非得选择“体罚”这一条路呢?如果体罚真能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那家长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社会还要我们学校做什么?教师,确切的说,现在应该称为“导师”。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协助者。千姿百态的孩子,需要我们用万紫千红的眼光去看他们。他开花了,我们为他鼓掌;他只有绿叶,我们再为他施肥;他干枯了,我们为他浇水;他生病了,我们为他驱虫……纵使他还埋在土里没有发芽,我们也不要放弃,说不定你松松土,他就钻出来了呢!所以,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其实就等于给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要相信,只要你给他机会,他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7

《教海漫记》读后感

官屯中学曹营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8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平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习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习永远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9

前段时间读了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读完于永正《微笑教学》一文,我真切地涌起了相形见绌之感,不由深思自己的教育状况,深思自己的内在品质……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教学,这样学生就愿意学,愿意和你亲近。对你有感情,那么就会主动的去学了……也许,我不仅仅遇事缺乏耐心,还缺乏宽容心,无法容忍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无法容忍他们犯我观念中的“原则性错误”,也许,这正是我欠缺耐心与宽容心的表现啊!今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包括那些经常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0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1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他更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读。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2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3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很好,因为它给了我们多启示,还有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

我最喜欢这本书有医学方面、生活物品方面、动物方面等许多问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了。我印象最深刻的问题就是“猫为什么能在行走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因为猫的脚垫比较软,所以它走出来不会发出声音。但是黑暗里猫怎么能看到东西呢?它其实不是看到的,是用它的他胡须,假如你把它的胡须给剪掉,那猫的人生就会很惨。还有“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就是北极熊有很厚的一层脂肪,最厚的脂肪有我们手掌长度那么厚呢,北极熊现在的情况很不好,因为整个地球的气候在变暖,有可能北极熊没有家了。

不管是猫还是北极熊还是其他小动物还是家里的一些用品,我们不知道的问题,这本书都写上去了,我很感谢这个作者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他帮我解答了人生需要知道的很多问题。《十万个为什么》是很好的书,我建议大家也读一读。

世界变化莫测,我们人类也不是能一直留在地球上的,有一天外星人来了,也许我们就会要换一个星球了,所以我们要在小时候好好看一些百科的书,多学些知识、多思考,长大做个对国家、对整个世界有用的人。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4

大家都说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但许多人并不能意识到教师肩上的责任和教师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5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于永正老师不论到哪儿去,带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书。看书之余,习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弹月琴,研丹青,弄诗文……学什么,都很投入,用心去悟,尽力朝着悟出的感觉靠拢。(扪心自问,我们做得到吗?我们想过这样去做吗?)

艺多不压身,即使用不上也无妨。其实,岂有用不上之理?

学会和家长相处。“告状”等于宣布老师无能。解决问题最好办法是老师到学生家里走走。和家长相处,也要处“心”。多份了解,多份感情交流,多份体谅和关心,就多份教育的希望和成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少“虚”缺“诚”,是学习的大敌,做人的大敌。“站”的意思,第一是“学”,第二是发展、创新。

以人为镜。这是唐太宗说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周围的同事是距离自己最近的镜子,用他们来对照自己,看得更真切。“镜子”是动力,是鞭策,也是警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学生有亲有疏,是当老师的大忌。于永正老师说:“热爱所谓的差生吧!我想,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毕业之后见了老师老远就打招呼的,多数是他们;老师有困难伸出援助之手的,多数是他们;逢年过节进老师家门槛最多的,还是他们。”

童心未泯。巴金爱繁星。于永正老师爱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至少具备两点:一是要具有孩子的好奇心,二要有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华的高低,取决于思索的能力。

为了岳母和妻子。我把激动和兴奋藏在心里,然后转化为追求事业的动力。

初读社会。“社会”这本书的第一页,是一首诗,和谐、隽永、美丽、流畅。社会这本书得冷静地读,坦诚地读,超然地读,把自己摆进去读,有时还得和朋友一起读。

“没脑子”。生活中的于永正老师经常忘事,为此,张庆老师为撰了一副联儿。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

爬格子。爬格子磨练了我的注意力,磨练了我的意志。台灯下的这片小天地明亮而温馨。“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6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