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2024/04/0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

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届教师们一种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就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提倡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应当让行动意识统领我们的思想。其实这又回到《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理念: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改进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提出、探讨、研究都必须直接、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在理清、思考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和行为,在实践层面上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2

这篇文章讲到了学校科研存在的六中误区:

1、求新求异;

2、贪大求全;

3、跟风追潮;

4、课题至上;

5、论文情节;

6、穿凿附会。

讲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是为了:

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2、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其中还讲到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问题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

1、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2、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3、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4、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这些内容即解决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思想问题,又指明了实际工作的方向。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附什么高深的理论,只需从自己的工作、身边的事着手即可。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从审视、反思自己的.授课开始,在相互听课、评课中交流,由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可以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中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成果,而不必强求非以论文的形势出现。谈到听评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每一个听课者能够为授课者提出一点意见,或者能从授课者那里得到一点启示,则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当然首先还是要解决想说而又不好意思说的问题,同事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真诚的,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彼此。

惯常的理论研究著作常常是按部就班的,先宏观后微观,先总后分,一二三四,一路下来,规矩倒也规矩,只是涵盖虽广,但细微处却似乎总有不足之感。而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没有试图兼容并包一切,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雄心,只是脚踏实地地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抽丝剥笋般的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现状、定位、方法、要求、程序、表述方式等作了具体的论述。平淡,却也成功避免了此类图书易出现的大而全、空泛、务虚等弊病,做到了小而精、实用。

理论有了,但是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有鉴于此,该书没有满足于对理论的一般介绍,没有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果,而是考虑到了现实的复杂性。为此,该书选择了一些案例,尤其是引用了相当数量的教师们所撰写的案例、总结,这些教师来自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山西曲沃等教育一线,这些案例总结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理论之树的生长。也正由于这些它们的存在,才消除了中小学教师与理论之间的隔阂,使理论变得一如生命之树般五彩斑斓:读了丁丽华老师的《〈商不变性质〉的教学实施与反思》,你可以知道教师研究应该如何定位;陈束贤老师的教学日志、宋瑾老师的教育叙事、郑金洲老师的教学案例、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反思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我们恍然于原来教学研究的成果表述之丰富多彩,那别样的写法自有其别样的美丽、别样的用途;通过对江荣斌老师《死海不死》教学案例的记录与点评,可以了解了从计划到反思的基本的教研程序;孟险峰老师的经历会使你对教研主题地确定有全新的认识。如此等等,时时总有惊喜,处处有收获。

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为理论而理论的境地,而是特别关注了实际操作问题,这也是一大特色。正是得益于生长于肥沃的现实土壤之中,所以该书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是精准的,清楚地知道何处当长何处当短,做到了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经意间,深入浅出地阐释相关理论。还不忘探索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途径,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直面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既明确了教研课题当来自实践,又为教师确定题目树立了标杆,对实践有所助益;先计划再行动,继之以观察,终之以反思,有着水到渠成的自然;通过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制定教研方案,举重若轻,浑似不经意间,大有运筹帷幄,破敌千里的气概;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花样多多,使教研成果不再囿于论文一种形式,也是教研工作总结成为畏途。如此种种,即使不能直接套用,指导一下总是很称职的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3

这篇文章讲到了学校科研存在的六中误区:

1、求新求异;

2、贪大求全;

3、跟风追潮;

4、课题至上;

5、论文情节;

6、穿凿附会。

讲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是为了:

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2、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其中还讲到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问题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

1、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2、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3、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4、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这些内容即解决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思想问题,又指明了实际工作的方向。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附什么高深的理论,只需从自己的工作、身边的事着手即可。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从审视、反思自己的授课开始,在相互听课、评课中交流,由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可以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中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成果,而不必强求非以论文的形势出现。谈到听评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每一个听课者能够为授课者提出一点意见,或者能从授课者那里得到一点启示,则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当然首先还是要解决想说而又不好意思说的问题,同事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真诚的,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彼此。

惯常的理论研究著作常常是按部就班的,先宏观后微观,先总后分,一二三四,一路下来,规矩倒也规矩,只是涵盖虽广,但细微处却似乎总有不足之感。而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没有试图兼容并包一切,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雄心,只是脚踏实地地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抽丝剥笋般的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现状、定位、方法、要求、程序、表述方式等作了具体的论述。平淡,却也成功避免了此类图书易出现的大而全、空泛、务虚等弊病,做到了小而精、实用。

理论有了,但是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有鉴于此,该书没有满足于对理论的一般介绍,没有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果,而是考虑到了现实的复杂性。为此,该书选择了一些案例,尤其是引用了相当数量的教师们所撰写的案例、总结,这些教师来自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山西曲沃等教育一线,这些案例总结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理论之树的生长。也正由于这些它们的存在,才消除了中小学教师与理论之间的隔阂,使理论变得一如生命之树般五彩斑斓:读了丁丽华老师的.《〈商不变性质〉的教学实施与反思》,你可以知道教师研究应该如何定位;陈束贤老师的教学日志、宋瑾老师的教育叙事、郑金洲老师的教学案例、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反思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我们恍然于原来教学研究的成果表述之丰富多彩,那别样的写法自有其别样的美丽、别样的用途;通过对江荣斌老师《死海不死》教学案例的记录与点评,可以了解了从计划到反思的基本的教研程序;孟险峰老师的经历会使你对教研主题地确定有全新的认识。如此等等,时时总有惊喜,处处有收获。

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为理论而理论的境地,而是特别关注了实际操作问题,这也是一大特色。正是得益于生长于肥沃的现实土壤之中,所以该书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是精准的,清楚地知道何处当长何处当短,做到了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经意间,深入浅出地阐释相关理论。还不忘探索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途径,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直面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既明确了教研课题当来自实践,又为教师确定题目树立了标杆,对实践有所助益;先计划再行动,继之以观察,终之以反思,有着水到渠成的自然;通过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制定教研方案,举重若轻,浑似不经意间,大有运筹帷幄,破敌千里的气概;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花样多多,使教研成果不再囿于论文一种形式,也是教研工作总结成为畏途。如此种种,即使不能直接套用,指导一下总是很称职的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4

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届教师们一种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就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提倡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应当让行动意识统领我们的思想。其实这又回到《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理念: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改进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提出、探讨、研究都必须直接、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在理清、思考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和行为,在实践层面上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