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亲密关系》读后感

2024/04/0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亲密关系》读后感(精选3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不管我们有没有达成追逐的目标,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LET)。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不管我们有没有达成追逐的目标,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亲密关系让我们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亲密关系》

双十二,参加了两个小时的读书会,读的是《亲密关系》这本书。这是我第三遍接触这本书了,之前学习过2遍,但总是很无感。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运用广泛的经验,帮助个体依直觉来引导行动,发现他们自己要找的答案,并体验到活在顺流之中的轻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创造出的独特的体验性方法,使理论与生活无缝结合。

《亲密关系》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的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从而决定是不是要继续这段关系。书中通过月晕,幻灭,内省阶段和启示阶段四个阶段来揭秘了亲密关系的本质,告诉我们: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其中,对我而言,内省和幻灭两个阶段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两个部分,因为最近2个月,我都在这两个阶段里徘徊。

两个人为什么相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人选择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真正的相爱,而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需求,你刚好可以满足我那种缺失的爱,而我也可以刚好可以满足你,所以才会选择在一起。听起来这个本质会让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还需要真正的爱,一种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

结婚后,两个人都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对方时,发现对方其实并不像自己当初所想的那样爱自己,并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缺失的那部分爱的时候就开始走到幻灭阶段

在幻灭阶段,会经历3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责别人,抱怨别人;迫害者角色祸害别人也祸害自己,一点不对就自残甚至自杀。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爱,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爱才能够真正解决本质问题。

在反省阶段,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吵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那个导火索,而是因为这件小件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伤害,为了避免心碎,我选择吵架来获得安全感。但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内心深处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然后告诉对方这是自己的问题,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内心缺爱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对方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沟通和交谈来解决问题。当双方可以进行深入的交谈时,关系就会得以重建。但如果沟通无效,双方都无法得到安慰,那么关系就无法缓和。

对此,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观点: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两个人真的不合适,就没有必要勉强在一起,不如离婚。离婚只是一段关系的终止,说不定你可以通过对这段失败婚姻的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当你勇于走出迷雾,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时,你会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价值。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男女平等,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把两个不爱的人绑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对对方的依附可能都无法换回真爱。所以有时离开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我和老公常年两地分居,收到书友群里信息的时候,一看是讲亲密关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为现在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根本就没有亲密关系的问题了,但书友告诉我,亲密关系真的不仅仅只有夫妻关系,还有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等,本质性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再次深入学习这本书之后就觉得我是真的来对了。因为我有原生家庭问题。

我是一个在原生家庭当中有太多的伤害的那种孩子。父母长期的忽视,控制和语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来。但是在参加这次读书会时,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其实已经走出来了。当我听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我再也不是对号入座,内心做1万遍对父母的谴责,而是对最后的解决方案完全对号入座了,因为我已经成功地走过了受害者角色,摆脱了差点让自己陷入深渊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决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扰的相处模式。

事实上,并不是这次读书会让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认识了我的导师之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帮我彻底地摆脱了原生家庭问题。再次学了《亲密关系》之后,我更加确定,一切的亲密关系问题都是可以用爱和感谢来解决的。

当你真正的学会放手之后,是能够得到那种流动性的爱的感觉的,这是一种真正的爱,我之所以走出来了,是因为我跟父母的关系已经完全缓和,现在的相处变得轻愉快,就是书中形容的那种感觉:爱在心里流动。

在最后书友分享阶段,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书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时候,她说两个人最真诚的爱其实就是当另外一个人在旁边喝酒吸烟打牌的时候你可以在这边平静地看书,两个人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这就是最好的爱的状态。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4

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

当我们摘掉所有面具,放弃所有防卫,消融所有信念,那个设计人生剧本的真正的“我”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会发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戏中的“我”藏得很深,为了更加精彩,还在外面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当剧中的“我”历尽艰险、痛苦揭开层层伪装时,终于发现是一场戏,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虫就成为了蝴蝶。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这时候,尽管生命从未中断,但是,蝴蝶已经成为与毛毛虫完全不同的生命了。当人醒来,生命还是那个生命,但是醒来的人已经不是梦中的人了。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5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平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己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己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6

读了美国作家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著的《亲密关系》之后,我明白了,两性之间可以是互补性的,还可以是相似性的,相似性就是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互补性的就是性格,爱好各个方面的互补。我觉得这个夫妻之间,相像更具有吸引力。相异看似相吸的原因或许有不少,但事实上我们的确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合于性格,敬于才华,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我们刚开始注意到都是人的外貌,时间长了之后都是内在的一些东西,性格的相容,有没有责任感。性格和责任感在婚后的生活中会更加的重要,颜值在婚后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与外界的处理事情当中,都应该是办事的能力,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

在男女处朋友之间出现了一个障碍,就是得不到的就喜欢,也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就是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婚恋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更加相爱,这个作为年轻人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作为人母之后,自己的孩子将来要面临婚恋的.问题时,我们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制的去分开他们,这样会让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越紧密,应该是给他们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合适的话,父母就支持他们,如果不太合适的话,就给孩子们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加的干涉,那样的话,孩子之间的反抗情绪会更加的严重,两个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或者有的可能就会和父母断绝关系,这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

男女朋友之间实际上是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的,就是谈朋友能够谈得久一点,彼此能够更了解,更利于以后的婚姻之后更加的和谐稳定,不是说认识了很短的时间,就去结婚,婚后发现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那这样子已经有了孩子再去离婚,这样的话对这个双方的伤害,对孩子的伤害都会很大的。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要男女双方谈朋友的时候要多加了解,了解性格,了解工作,了解家庭,这样如果能够合得来的话,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对教育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家庭里边儿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个家庭是温暖的,爸爸爱妈妈的,他们就会非常有爱的的感觉,很有安全感,他们能在家里边儿享受到爱,也付出爱,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爱自己的另一半。

《亲密关系》学完之后,我觉得我能够更加了解两性之间的问题,怎样和老公更好地沟通交流,怎样把小家经营的更好,孩子们能更加幸福快乐,大人们有问题不断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虽然年龄越来越大,外貌,身材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要多锻炼,能让自己看上去稍微年轻一些,多读一些书,会做一些拿手菜,内外兼修,做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人。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7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前面一些章节的内容里,我们谈到过,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都是被家人或是其他人安排好了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世俗意义上看起来很美好、自己却根本不喜欢的生活。因为害怕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得不到他们的爱,会令他们伤心,同时也会生出满满的罪恶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顺从,他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如果到了亲密关系中,又会内省自己的付出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多少是出自义务感,会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自己,其实这些行为的表现只不过是在原生家庭时期做出牺牲的翻版。

刚刚阅读完了《亲密关系》中的相关内容: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每个人通过内省可以了解到,我们一生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我们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我们心中的折磨者会让我们心中的牺牲者奋斗不懈,即便已经很累,不愿再做牺牲,但它也让我们专注在赎罪上,不然就得不到宽恕。作者在本章中告诉了我们,通常牺牲以三种方式来危害我们的亲密关系。第一,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感到愤恨,又转变成对伴侣的排斥。第二种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是末日的征兆,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会发疯。如果觉得自己是在牺牲的话,就无法接受,这样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

真心地付出不会让人觉得心力交瘁,不会因为得不到而愤愤不平,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而付出。如果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这份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负责的话,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自己选择的。如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能用安全觉知来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情绪很快会变成能量,如果我们能用完全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喜悦或祥和的感觉,那么我们心中的爱、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这些美好的感觉,会增强到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只要我们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心,内心有意愿、有决心想要改变,摆脱内心的那些“牺牲者”、“折磨者”,或是“坏人”的影响,对伴侣付出我们真正想要去付出的东西,没有任何负担地从心而为,那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就不会那么的累,真心的付出也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也会得到很好地发展。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8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平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成人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习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9

对伴侣的需求来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爱。幼儿时代两大需求分别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幼儿时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于很快忘记了事情原委,却仍保留着从事件中获得的狭隘的理论,伴随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说是狭隘理论,是因为幼小的创伤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是显得有点大。这些带有阅历限制的理论可能随时在与伴侣的相处中爆发出来。亲密关系就是通过伴侣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来治愈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幼儿时代一次次未被满足的需求逐渐构建起来理想伴侣的模样。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理想的伴侣,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适当放弃一些想要强加到伴侣身上的事物,这样会好很多。伴侣之间应该会经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内容对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希望通过提高音量或一种近似威胁的态度企图控制对方,让对方听从自己的安排。

创建亲密关系的秘诀就是通过解决现在的冲突来解决内心积蓄的冲突。并且,一旦度过了蜜月期,可能会对伴侣有诸多的意见,找个爱你的人不是换个主角就能过的很好。既然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改变,但是又要为了伴侣改变自己。主动改变自己,重新审视伴侣的缺点,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体验。

书中提到一些解决争吵的小技巧,比如拥抱,亲吻。这些动作都能给生气的人带来特别强烈的被需要感,这绝对能治愈内心的愤怒。另外一个靠自己情绪的跳跃,书里称他为“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论我们当前的情绪在何处,都可以瞬间转换到幸福、开心的状态里去。当争吵的面红耳赤、且争执不下时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对亲密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我感觉,若是小时候家庭有很好的亲密关系,离开家庭的庇护之后应该会很快尝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否则可能不会急着去寻求亲密的伴侣关系。由于家庭的传承关系,可能亲密关系也具有一定的传承。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0

寻求亲密关系的路会很苦,很难。可是当人们在寻求过程中小有收获的时候,简直会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斗争会彻底击垮改变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使人重又燃起对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于是,连续三天、多次听樊登老师的'领读,12遍,一字一句,深深领会,慢慢觉知。并且,再一次拿起《亲密关系》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亲密关系经历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到达新的起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可能随时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人直达终点。

而我的看法和感触是:幻灭、内省、启示经常往返于你的感受当中。有时让你兴奋,有时又使你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以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亲密关系,瞬间打回原形。

学习的路当然曲折,且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时不时都来骚扰的“沮丧”和“绝望”,用爱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才能进入天堂。”今天,跨过内省与启示阶段的很多原理与案例,先把作者写在书籍末尾的短诗送给大家。

因为每次听到末尾,都会两眼含泪默下决心:带上爱,向未来。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1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2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3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我,很难在亲密关系中无师自通,这部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试图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伴侣关系中寻求一套方法或者秘诀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这本来就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来诠释的科学原理,可如同宇宙中最复杂神秘的奥秘一样,无条件的爱和灵魂关系,吸引我们发挥人性最真实和自然的一面—陪伴,可它却同样如星云一样,充满绮丽的美妙体验却极为难得。

我想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彼此感觉到止步不前,或面临绝望,都可以来看一看本书。幻想的破灭,在书中被形容为月晕,是关系开始前最让人晕眩的阶段,也为以后的相处埋下了隐患,这一段通常我们会充满失望,偏差行为由此而生,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占据了思维,想要摆脱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弃期待与控制,当爱替我们做出了选择的时候,再看我们所爱的人就如我们的一面镜子,接受了自己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伴侣。可即使度过了这个阶段,下面还有更危险的一段旅途,在这个阶段大部分走散的情侣选择分道扬镳,所有我们童年时期留下的痛苦印记都会在此阶段被反复播放,受害者监牢通常让伴侣间互相仇视,伤害彼此,一个几乎贯穿始终的想法就是自己怀疑当初的选择,认为这时是放弃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不停得陷入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三角形的监牢,需求被忽视而得不到满足,亲密关系会给我们的痛楚远超曾经甜蜜的感受。选择听从灵魂,追寻能够双赢的办法是唯一解决的途径,因为一旦我们选择了与伴侣对立的立场,我们就永远没办法体会自己和对方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而对于书中结尾里,达到启示阶段的`伴侣,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未曾经历我真的想像不到,在这里作者提到的一个关键点,是作者提出要让个人的需求与真正重要的事情协调吻合,真正的爱不是牺牲、妥协,而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和信任,究竟我们会到达这个境界,还是我们会原路折返这都是随时会发生的。

虽然书中很多描述戳中了感情经历中不少死穴,给出的方向也叫人深省和启示,可我还是认为作者在书写上太主观和随性了,导致很多时候读起来接受无能,思维跳跃。而且不单是心理层面的理解程度,一些对于何为灵魂,什么是对真理的追随有着鸡汤和玄学的影子,所以四星平分。

但对于情侣翻看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4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5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没有很仔细的看,只能说大概的阅览。所以不知道对我接下来写读后感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决定,但阅读完后有记忆最深的几点还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这本书大概就是讲一段关系的几个阶段,分别为绚丽、幻灭、内省、启示这么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作者都有讲解他的理解及推导过程、自身经历。有很多的地方我读得很入神,因为有和我切身相关的感觉,比如他有说到在人们纠结时怎么做决定,书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记不清了,但最终的核心点我记得,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选择,满足对双方或者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双方利益的决定,其实看完后我觉得就是做一个理性的选择。作者只是把“理性”这个词用“真理”表达了出来,可能在作者看来真理更是神圣或者慎重的吧。在这里还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读这本书的话,有些词可能跟你现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有点不一样,比如刚刚提到的真理,从书籍里面表现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现在人们对于真理的理解虽有一层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恒不变的、反复被验证过的观点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觉”这个词,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为凭感觉、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为“去注意我的灵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达人们的第一直觉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实的,也就是最贴近人们心灵的。大概可以判断为作者会站在心理学或者更深层的理解上去解读某些词,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应该准备一颗更神圣的心,或者需要多转个弯对某些词进行更深的阅读。

另外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很多道理,其实大家都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且这些道理为大家已经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经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该书里会写的很神秘,或者是为了保持凸显心理、关系主题书籍该有的调性,让你觉得哇,原来我读了一页的文字其实是在读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可以一两句话讲出来的作者要用一页写完。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本书不好啰嗦什么的,它毕竟是一个类似于心理书籍,在阅读节奏及散发出来的气质上必须吻合书籍的定位,也必须有更多的分析推理过程,所以在我们看到的一个结论,作者是通过真实案例或者亲身感受进行论证、给予理性与科学。

该本书还有阐述了一个可以看成是天生属性的重点,可以说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维逻辑属性,我觉得我可以这样概括:当你选择一方时是因为你选择的一方更容易让你当下舒适。比如,当你暴躁时你是痛苦的,那你为什么明明痛苦还要暴躁呢?因为人们选择暴躁发泄比让自己在内心忍受更容易释放或解气。还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费神且心情槽糕,事后你可能还会后悔,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类在这种时候还是会选择吵架呢?是因为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成熟心碎要简单得多。这些都是在说明人类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让自己当下能立即发泄的或者相对舒适一些的决定。

书里面还有一些观点让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说怀疑,当你处于怀疑自己的情况下,你可以把怀疑自己的状态,看成怀疑是一种提问,不要看成是一种施加于影响未来不会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怀疑是提问的概念让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为未来做更多的准备。

再比如说牺牲,牺牲不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心态。当你在洗碗的时候,至于它会不会让你开心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当你因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时候,你觉得是牺牲,可能会影响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种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种娱乐你则不会认为它是牺牲的行为。

最后再分享一点,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时,你就当作他是不真实的,因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象。很多的害怕都是发生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你完全有机会有时间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当然,毕竟是一本书,我不会容易这么轻易就不分享了,还真的最后分享一点,就是对于吵架的分析。在这里我很浅显的回忆一下我在书籍里面看到的,其实书籍里面还有很多的这一个话题的分析与解读,但我现在只能想到这一点。我们有时候吵架、解释是为了让对方有罪恶感,从而希望对方能够服软,能够因为对自己有罪恶感而表示亏欠或者认错,从而对自己更好一点。

还有还有,这本书还写了很多,我觉得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的阅读一定还有不少的收获。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当作一本虽然已经翻阅完读但还像是在读的书,偶尔翻翻一定还能有不少的收获。

夜深了,读完这本书最强烈的首波读后感就是这几个点了。写了我差不多一个小时真的好困了,原本是准备不写了直接睡的,后面觉得还是得蹭热纪录第一读后感。深夜一点,陪你读书,哈哈~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6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将亲密关系(主要是爱情)分为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在这方面,他的`观点和《少有人走的路》中爱这一章有些相似,爱情在起初是热情狂喜与极乐,一切那么美好不存在任何缺点,这个阶段的爱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进入到第二阶段后,矛盾争吵开始产生,你甚至会觉得在对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阶段,亲密关系能够让你找到机会直视自己的内心,由此可以发现多数争吵的源点是人在逃避内心的痛苦,而那个痛苦多半是你幼时或者曾经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气正视过去的痛苦,那么就有机会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看到自己的本质得到启示。“寻找亲密关系,寻找真挚的伴侣,其实是在寻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从这本书里学会了什么,还很难,时至今日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人际交往,从书里到实际运用还是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时常感觉挫败在于读过的书听过的道理看过的经验不少,却还是碰到那么多焦头烂额挫败愤怒的事,直到看到这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7

这本《亲密关系》是我目前看过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学书,书很不易读,因为句句引发思考,看过一遍,只觉收获了书中50%的精华,写读后感时,只要随手翻开一页,字里行间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现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写下简单的读书感悟,希望还能再次深刻的研读一遍,体会那种与心灵沟通的快乐。书中的亲密关系虽重点指的是夫妻关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内和父母、孩子等所有与自己亲近的关系。并且我更着重体会的是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与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对。说到直面才能放下,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一个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兽追击,不停的逃跑,猛鬼怪兽穷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惧而变得更加强大凶猛,当主角被追的无路可逃时,不得不面对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都是幻觉,瞬间猛扑过来的猛鬼怪兽化为乌有,眼前变回平和宁静的现实。我想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面对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时,我们心中那积聚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折磨应该也不亚于猛鬼怪兽,让我们心痛、抓狂,甚至有时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作为一个还不能超脱世俗、随时能跟灵魂对话的人,我还是要随时去迎接生活带来的痛苦,但读了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让我在痛苦来袭时,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怀疑自己的心看做一个去认识自我和灵魂的机会,那么我便从内心开始不再恐惧它,而是接纳它,感激它,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心中充满爱和希望。

书中对天赋的说法对我也很有启迪,天赋是我们天生的才能,不是灵感激发的,只要我们听从心灵的指引,创造性的想法、言语便会层出不穷,对自我的怀疑,会迷惑、阻挠我们,让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当我们直面这种怀疑时,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臆造出的各种恐惧、紧张、恐慌的感觉,反过来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让我们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认清了它的由来,恐惧烟消云散,我们才能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天赋。(在这里我很期待读作者的另一本着作《找回你的生命礼物》)

对情绪的处理,还是要直面——直面情绪,说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不了解情绪和造成这种情绪的本质时,控制情绪就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压制,读过这本书后,懂得了情绪的本质,便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心悦诚服的接纳它,让其自然而然的消逝。“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所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只有选择直面痛苦,才能最终放下痛苦,跟随灵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后,相信生活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绽放。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8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处理亲密关系的书,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争吵,争吵的本质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整本书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来表达作者独特而思路。

所谓的绚丽就是你快要恋爱的时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递一样。这时候你看到的他/她仿佛会发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托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们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灭。你开始觉得他/她笨手笨脚,不可理喻,你们之间开始就某件事情产生分歧,开始大吵大闹,仿佛在一起就是一场灾难。紧接着你就需要内省了,去反思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因为你每次都觉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牺牲者。不过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觉,你需要搞清楚每次争吵的原因,从而顺利的走到最后一站--启示。这个时候你们的争吵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看起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1、其实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绪上的需求,所以你会对这个人形成情绪依赖。具体的表现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来满足你的情绪。而情绪这个妖怪又善于隐藏在事情的背后,每次你以为在就某事争吵的时候,其实是情绪在作怪,能够正视自己情绪的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你现在所拥有的情绪都是孩提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的(归属感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正视我们产生的情绪。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侣的问题。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

3、如果你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你对伴侣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间,你无法快乐起来,平衡掉期望才是应该做的。当冲突产生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责怪、批评他人,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摆脱自身的不安,加强我们是受害者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理性化,但这只是一种感受,感受让你催生假设,而非事实。而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

4、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我们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们心中。事实上,每个问题的本身,都包含着执行解决的机制。不管什么事都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万遍,说回来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人性的缺点,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决定,从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既然你选择了伴侣,两个人就要好好的,遇到冲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进去。

这本书的道理没有可执行的价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说的境界,你们会关系亲密,恩爱的度过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没有悟到,那么这本书可能对你没有什么价值,最后就是一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后就是学会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责,逃避。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9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0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1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平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成人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习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2

对伴侣的需求来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爱。幼儿时代两大需求分别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幼儿时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于很快忘记了事情原委,却仍保留着从事件中获得的狭隘的理论,伴随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说是狭隘理论,是因为幼小的创伤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是显得有点大。这些带有阅历限制的理论可能随时在与伴侣的相处中爆发出来。亲密关系就是通过伴侣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来治愈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幼儿时代一次次未被满足的需求逐渐构建起来理想伴侣的模样。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理想的伴侣,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适当放弃一些想要强加到伴侣身上的事物,这样会好很多。伴侣之间应该会经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内容对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希望通过提高音量或一种近似威胁的态度企图控制对方,让对方听从自己的安排。

创建亲密关系的秘诀就是通过解决现在的冲突来解决内心积蓄的'冲突。并且,一旦度过了蜜月期,可能会对伴侣有诸多的意见,找个爱你的人不是换个主角就能过的很好。既然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改变,但是又要为了伴侣改变自己。主动改变自己,重新审视伴侣的缺点,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体验。

书中提到一些解决争吵的小技巧,比如拥抱,亲吻。这些动作都能给生气的人带来特别强烈的被需要感,这绝对能治愈内心的愤怒。另外一个靠自己情绪的跳跃,书里称他为“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论我们当前的情绪在何处,都可以瞬间转换到幸福、开心的状态里去。当争吵的面红耳赤、且争执不下时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对亲密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我感觉,若是小时候家庭有很好的亲密关系,离开家庭的庇护之后应该会很快尝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否则可能不会急着去寻求亲密的伴侣关系。由于家庭的传承关系,可能亲密关系也具有一定的传承。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3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4

同伴阅读的第一本书:有师友的夹持,有学委及学委助理的鼓励,有陈老师、丹姐姐和玉姐姐等书友的精彩分享,让渺小的我获益匪浅,感恩有你们一路陪伴、阅读与前行,让我感觉自己无论是外貌还是心灵,都变美啦,浑身充满了爱的能力!

本书阅读不易,不知是翻译缘故,还是作者表达因素,有时一句话,我反复阅读与品味,才能明白它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到底对不对,哈哈)。故每次阅读时,我都会提前做些心理建设与精心准备:打开加湿器、泡一杯柠檬精油茶、外加播放轻音乐,先让自己整个心静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这份跌宕起伏的亲密关系。

临近大作业,我把自己阅读时涂涂画画的部分,串起来再欣赏了一遍,内心还是会怦然心动,还是会伤心与难过,最后感受到一份美美的爱在心中流淌。

亲密关系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疗愈自己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而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痛苦虽不能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如果你想一窥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态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找到并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欢本书对伴侣的定位,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快乐不是他的职责。

他会在你的人生需要时扮演三种角色:

①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②一名老师:在你探索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③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懂得了这层伴侣的定位,相信对我的爱情之旅加足了燃料,插上了翅膀,静静地等他来,然后与他一同步入这人世间充满烟火气息的美好幸福生活。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5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平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6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我,很难在亲密关系中无师自通,这部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试图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伴侣关系中寻求一套方法或者秘诀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这本来就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来诠释的科学原理,可如同宇宙中最复杂神秘的奥秘一样,无条件的爱和灵魂关系,吸引我们发挥人性最真实和自然的一面—陪伴,可它却同样如星云一样,充满绮丽的美妙体验却极为难得。

我想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彼此感觉到止步不前,或面临绝望,都可以来看一看本书。幻想的破灭,在书中被形容为月晕,是关系开始前最让人晕眩的阶段,也为以后的相处埋下了隐患,这一段通常我们会充满失望,偏差行为由此而生,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占据了思维,想要摆脱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弃期待与控制,当爱替我们做出了选择的时候,再看我们所爱的人就如我们的一面镜子,接受了自己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伴侣。可即使度过了这个阶段,下面还有更危险的一段旅途,在这个阶段大部分走散的情侣选择分道扬镳,所有我们童年时期留下的痛苦印记都会在此阶段被反复播放,受害者监牢通常让伴侣间互相仇视,伤害彼此,一个几乎贯穿始终的想法就是自己怀疑当初的选择,认为这时是放弃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不停得陷入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三角形的监牢,需求被忽视而得不到满足,亲密关系会给我们的痛楚远超曾经甜蜜的感受。选择听从灵魂,追寻能够双赢的办法是唯一解决的途径,因为一旦我们选择了与伴侣对立的立场,我们就永远没办法体会自己和对方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而对于书中结尾里,达到启示阶段的伴侣,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未曾经历我真的想像不到,在这里作者提到的一个关键点,是作者提出要让个人的需求与真正重要的事情协调吻合,真正的爱不是牺牲、妥协,而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和信任,究竟我们会到达这个境界,还是我们会原路折返这都是随时会发生的。

虽然书中很多描述戳中了感情经历中不少死穴,给出的方向也叫人深省和启示,可我还是认为作者在书写上太主观和随性了,导致很多时候读起来接受无能,思维跳跃。而且不单是心理层面的理解程度,一些对于何为灵魂,什么是对真理的追随有着鸡汤和玄学的影子,所以四星平分。

但对于情侣翻看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7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8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想来也是有几分道理,毕竟在我最穷的时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吃顿肉,女朋友什么的总感觉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也算侧面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天中午稳定的一荤两素,让我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需求层次也从低级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仰望星空时,我不再关心“明天的肠粉能不能加个蛋?下个月的房租还差几块钱?”而是开始思考“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许久,终于也没想出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反倒脖子酸的厉害。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于是花了几十大洋买了这本《亲密关系》。

450多页的正文,却也不枯燥,比起曾经那本令人哈欠连连的《社会学新编》,甚至觉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编书的优点吧,没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论和名词解释。他们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支撑,形成结论,让你无可辩驳,再举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让你来加以想像理解。当然我们看书不是来讨论学术的,我可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找对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样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无论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当你想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证明她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每个月都会给你多发工资的老板,你也会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们更容易喜欢身边的、经常交往、重复接触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喜欢长相可爱的人(果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却不喜欢他喜欢所有人,而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绝了别人,又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外貌、性格、爱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可能一些小朋友会有很多问号“你看某人长得还没我帅,他居然有这么好看的对象?这不科学!”对此,作者也说了,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太完美的人,我们根本高攀不起,我们都会综合各种条件之后,选择和我们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只是男女两性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龄,而女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友善、长相一般的男性作为伴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议题: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男女之间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谊吗?他为什么会出轨?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吗?委婉的拒绝还是直接的拒绝更令人难过?离婚究竟伤害了谁?孤独终老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个更痛苦?待有缘人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

读完此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愈发觉得曾经的自己天真烂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变的现实利己。我想回到许多年前,把这些道理讲给过去的自己听,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谁又值得珍惜,当然无论他愿不愿听,我都会先给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满地找牙。人推翻曾经的自己,何其难,无异于一场蜕变。三月的暖风已去,七月的阳光正烈,初春的嫩芽,虽春雨未至,却仍该向阳生长,遮一片阴凉。待秋风萧瑟,与枝共舞。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9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平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0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阿里斯托芬说这就是爱的起源,“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相指责。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让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也许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会消失,而我们又再次得到平静。但这样的平静,代价却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深怕与他们亲近会造成更多痛苦。

每个家庭都会吵架,看似引起争吵的事情很简单很容易避免其实争吵琐事的背后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深深的伤害,你以为你会忘记其实这段记忆储存在你的潜意识里。

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我们原本应该让爱来疗伤并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我们却让怒气将彼此的距离拉大。

人类有一个倾向,就是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所以人们很难了解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妻子忘了去拿你的干洗衣物,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不是做对,也不是做错。你的男友花太多时间在朋友身上,并不代表什么。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由你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你会有负面的看法,是因为过去的创痛影响了你。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在两难的时候,如果你能不把自己当作悲剧的主角,并且表达决心,像这样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那么只要你是诚心的,你就能自然地了解到下一步该怎么做。

这一切源于爱。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1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处理亲密关系的书,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争吵,争吵的本质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整本书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来表达作者独特而思路。

所谓的绚丽就是你快要恋爱的时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递一样。这时候你看到的他/她仿佛会发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托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们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灭。你开始觉得他/她笨手笨脚,不可理喻,你们之间开始就某件事情产生分歧,开始大吵大闹,仿佛在一起就是一场灾难。紧接着你就需要内省了,去反思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因为你每次都觉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牺牲者。不过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觉,你需要搞清楚每次争吵的原因,从而顺利的走到最后一站--启示。这个时候你们的争吵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看起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1、其实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绪上的需求,所以你会对这个人形成情绪依赖。具体的表现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来满足你的情绪。而情绪这个妖怪又善于隐藏在事情的背后,每次你以为在就某事争吵的时候,其实是情绪在作怪,能够正视自己情绪的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你现在所拥有的情绪都是孩提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的(归属感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正视我们产生的情绪。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侣的问题。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

3、如果你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你对伴侣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间,你无法快乐起来,平衡掉期望才是应该做的。当冲突产生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责怪、批评他人,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摆脱自身的不安,加强我们是受害者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理性化,但这只是一种感受,感受让你催生假设,而非事实。而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

4、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我们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们心中。事实上,每个问题的本身,都包含着执行解决的机制。不管什么事都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万遍,说回来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人性的缺点,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决定,从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既然你选择了伴侣,两个人就要好好的,遇到冲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进去。

这本书的道理没有可执行的价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说的境界,你们会关系亲密,恩爱的度过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没有悟到,那么这本书可能对你没有什么价值,最后就是一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后就是学会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责,逃避。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2

1.宇宙中心呼唤爱

如果是以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来面对问题,问题能够得到创造性地解决。

2.关系中的组合关系

一对关系中常常出现类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们能够组合成一个整体,深处其间的人,是问题的制造者和参与者,拥有疗愈过去伤痛的机会。

3.事情发生本身是中性的

现有事件会激发我们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过去,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而产生的。我们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对从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选择爱、真理或灵魂之光,并决意去追寻它们,就能让生命的恩典帮助我提升并且超脱痛苦。”贯穿全文的说法,读来盛满圣经的影子,如果体会过平静的喜悦,大概是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面对问题时,用有创意的,自发的,充满爱和真理的方式来处理事情,是什么感觉的。

5.不要固执地认为,你应该跟目前的伴侣过一辈子

”你的心最关心的不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么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愿意顺从自己的心,你自然就会领悟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执着于寻找到使得关系永葆亲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后,和一群书友分享了最近看的这本书,讲了其中的某一观点后,他们也是问我,那书里有讲到解决的办法么?我被问住了,只说我还没看完,今天再往后翻翻,感觉这本书大篇幅是在展示,关系中的人,他们为什么会遇到冲突,共有的情绪指向,惯有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关系中的人如何怀有觉知来应对。也从亲身经历来说明,即使有觉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处理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时,也时常会有落入陷阱的时候,提醒我们,要有永怀爱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决心来应对问题。书的末尾,留下了一个提示,这本书并不是让你在一段不适合你的关系里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问你的心?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3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平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4

亲密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爱人,也包括家人,闺蜜。当我们和我们在乎的、在乎我们的、我爱的、爱我的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站在爱的角度解决问题。你愤怒,走不出来跟你儿时的记忆有关,你会想起之前相似的情况,而我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转化给亲密关系,以求得一时解脱。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经营,何况不同于普通的亲密关系之间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爱去解决问题,不要冷战,用一颗真诚的心互诉衷肠,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面对事情,不要以家庭惯常的方式解决。循规蹈矩不会给你带来快乐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过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难过不代表别人会好过。如果想要一份长久的感情,多一点体谅,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爱这个人,那就无私一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吧。亲密关系中,少一点竞争心理,关系才会更亲近。以上是读完之后此时所能想到的感想。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5

其实这本书很多地方没读懂,一方面是涉及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本书是译作,读起来没有那么通俗易懂,甚至有很多抽象词汇,比如灵魂关系、被害者监牢、投射等。但整体上给人的观念冲击还是蛮大的。幸福婚姻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婚姻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一个人百分之百负责。如果你觉得应该每人一半,那么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比对方付出的更多,不满、抱怨、批评、指责就会及时赶到并不断围绕在你们身边,让你们相互攻击,直至你想要结束这段婚姻。因此,聪明的伴侣,要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推给对方,当然承担责任并不是让你成为牺牲者,比如说地脏了没人拖,你不必强迫自己去干,也不必要求对方去干,只要等到你想干或对方想干时再去干就行了,不要担心没人干。

第二,不要对伴侣抱任何期望。期望是愤怒的前身,对对方期望值越高,你的愤怒就会越强烈、破坏力也越大。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你不要期望他会理解你,满足你内心的要求,只要你有期望,受伤的肯定是自己。

第三,你觉得伴侣是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伴侣是你的一面镜子,比如,你指责伴侣懒惰,其实就是自己懒惰,如果你勤奋也就不需要她勤奋了,也不会在乎她是否勤奋了,正是因为你的懒惰,你才会要求她勤奋并把责任推给她。这就是投射,是不是很神奇啊。所以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第四,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接受对方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因为人不可能完美。如果你开始讨厌对方了,说明你们之前的爱是不真实的,是建立在相互满足的.需求上的,是经不起现实的洗礼的。

第五,允许。允许她睡懒觉、允许她不会做饭、允许她不会打扫卫生,总之允许她所有的缺点。

想要做到这五点,确实不容易,但若你做不到,那就说明你不爱她。怎么办呢?如果你决定要跟她幸福的走下去,那就去爱她吧。爱是一个动词,只要你决心去爱了,感觉就不一样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是这样,我还有必要跟她在一起生活嘛?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真的不爱她,因为你还没有去尝试就动摇了,就放弃了。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6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处理亲密关系的书,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争吵,争吵的本质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整本书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来表达作者独特而思路。

所谓的绚丽就是你快要恋爱的时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递一样。这时候你看到的他/她仿佛会发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托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们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灭。你开始觉得他/她笨手笨脚,不可理喻,你们之间开始就某件事情产生分歧,开始大吵大闹,仿佛在一起就是一场灾难。紧接着你就需要内省了,去反思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因为你每次都觉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牺牲者。不过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觉,你需要搞清楚每次争吵的原因,从而顺利的走到最后一站--启示。这个时候你们的争吵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看起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1、其实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绪上的需求,所以你会对这个人形成情绪依赖。具体的表现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来满足你的情绪。而情绪这个妖怪又善于隐藏在事情的背后,每次你以为在就某事争吵的时候,其实是情绪在作怪,能够正视自己情绪的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你现在所拥有的情绪都是孩提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的(归属感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正视我们产生的情绪。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侣的问题。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

3、如果你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你对伴侣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间,你无法快乐起来,平衡掉期望才是应该做的。当冲突产生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责怪、批评他人,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摆脱自身的不安,加强我们是受害者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理性化,但这只是一种感受,感受让你催生假设,而非事实。而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

4、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我们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们心中。事实上,每个问题的本身,都包含着执行解决的机制。不管什么事都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万遍,说回来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人性的缺点,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决定,从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既然你选择了伴侣,两个人就要好好的,遇到冲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进去。

这本书的道理没有可执行的价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说的境界,你们会关系亲密,恩爱的度过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没有悟到,那么这本书可能对你没有什么价值,最后就是一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后就是学会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责,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