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苕记忆
在厨房里煮从超市里买回的紫薯时,突然想起了关于红苕的许多往事——
深秋时节,天气已经很凉,阴雨绵绵是我对挖红苕的时光的深刻记忆。难得的晴日,农村人全体出动,去到坡上,先割掉红苕藤,将红苕藤切碎窖入地下作为储备的猪食,或者将红苕藤高挂于树枝屋梁或者竹丝之上,让冷风吹干,作为牲畜冬季的饲料。接下来就是挖红苕,将地下大大小小的红苕翻出来堆在土垄上,劳动力较弱的妇女小孩就干“抹红苕”(就是将沾在红苕表面的泥土抹掉并收集起来)的工作。力气大的男人就负责将红苕挑到指定的地方,堆成巍峨的小山。接下来自然是分红苕,各家各户挑回家。这样,每年从生产队分得的红苕加上自家自留地所产,也还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按理,用红苕作为粮食缺乏的年代的食物替代品是很不错的,可是红苕有个很不好的特点,就是不耐贮藏,气温过低或者过高它都会很快腐烂,一旦腐烂,苦臭味弥漫,就无法食用。节俭的农村人有舍不得丢掉的,勉强煮食或者切片晒成苕干食用,造成中毒者常常听闻。用烂苕干烤的酒,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霉臭气味,乡村男人们也不放过这样的过瘾的机会,很多次看到有人中毒倒地,好几天才活过来。这些都成为我对童年时乡村生活挥之不去的忧郁记忆。
尽可能长时间保存红苕,让红苕支撑农家艰难捱过青黄不接的二三月间,这几乎成了农村人绞尽脑汁的事情。晒苕干(我们叫做红苕片)虽然保存时间长,但是吃起来味道大变,很难下咽;煮熟后切成片或者丝,借冬阳晒干,可用河沙炒出可口的吃食,可那毕竟只是一种小吃,当不得顿头。当然,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尤其是在被穷困折磨着的乡村。
首先,当然是趁着收获季节,停止食用一切红苕之外的粮食,专吃红苕。一天三顿,全是红苕。煮整红苕(就是将红苕整个地放入锅中煮熟),煮红苕汤是两种基本方法。吃饭时,一爬上桌子,骇然望见堆放在桌子中间的一大堆纺锤装的东西,我便会情绪黯然。因为接连很多天不改口味的食物,早让我稚嫩的胃口难以接受,别说吃,就是看着也会反胃的。可是母亲是不会容忍我这样挑食的,先是用凶狠的眼光威胁,接着就是筷子头落到脑壳上。被教训过后的我,咧着似哭不哭的嘴,眼角挂着两滴眼泪,像受刑一般强咽着那唯一的食物,常常被噎得翻白眼。趁母亲转身,便将整块红苕放在八仙桌下面的横杆上。有一次母亲打扫屋子,突然大呼小叫,吓了院子上的人们一大跳,原来母亲发现了我藏在桌子下面的红苕全部生了霉。而红苕汤呢,不过是吃红苕的一种稍微精致的吃法,就是把红苕切成丝,下锅煮成像菜汤一样的东西。如果汤多点油水也许味道还不会太坏,可是那个年代,哪里会有那么多油呢,所以红苕汤就是寡汤。母亲常常会在汤里撒一点葱花,那的确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清香味,可是,连吃几顿,也会让人只要闻到那淡淡的甜腻味与葱花香味混合的气味就会反胃。所以,关于红苕的食用,我记忆力最深的还是母亲对我满含幽怨的责打。而那时,唯一让我感觉美好一点的倒是烧火巴红苕。也就是将红苕放进柴灶里烤熟来吃。因为那多少带着点零食或者小吃的意味吧。
无论怎样抢吃红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既不能吃完也吃不完,自然就要想办法贮藏。挖红苕坑是老家那时最常见的办法。有的在自己家里的床下挖坑,潮湿而阴暗,常常让我心生恐惧。幺外公家的床下就有一个红苕坑,大约两米多深,我记得有一次和玩伴藏猫猫,不小心滚了进去,我在里面哭喊了将近两个小时嗓子都全哑了才被发现而救起,至今还记得那里面堆满了圆滚滚的红苕和弥漫着的霉臭气息。父亲没有在家里挖红苕坑,而是在屋后竹林的崖坎上,花了将近一个月,凿了一个进深约两米的洞穴。在猪血沙石上凿的洞穴,虽比家里地面上的土窖干燥些,却没过两年就风化垮塌了。记得有一次父亲到坑里去收拾红苕种,就被顶上掉落的石块砸中了脑袋。不过,即使利用地窖贮藏,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红苕陆陆续续地烂掉。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农村人看来,实在是一种心痛不已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莫过用红苕提取淀粉。这样的活计,我们叫做打粉。打粉当然不是打粉儿,也就是说,不是往脸上抹粉儿。就是将红苕磨碎,加水搅拌过滤,沉淀得到淀粉。记得最早的时候农村还没有打红苕的粉碎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用钉子扎满了眼子的像搓衣板一样的铁板,将铁板斜放在脚盆的沿上,一只手抓住一个红苕在铁板上来回磨,磨成的细浆漏下去,然后再过滤。这样的办法当然效率极低。后来有了红苕粉碎机,人们便将洗好的红苕挑到公社或者村上的加工坊去加工。将打成细浆的红苕挑回来,倒入大瓦缸,加水搅拌。在大木桶上方挂上十字形的滤架,把一张叫做滤帕的方形纱布的四个角挂在滤架上形成一个兜,就开始滤粉。一个人将拌了水的苕粉不停地舀进滤帕,另一个人就把着滤架的两个角不停地做上下旋转式的摇动,乳白色的液体便哗哗哗地流到了大木桶中。过滤后的渣叫做粉渣,是喂猪的上好饲料,而那时,也是人常常要食用的东西。晒干,磨细,加水揉成团,蒸成黑黢黢的硬梆梆的像馒头状的东西,味同嚼蜡,那也是我至今想起都还有些害怕的吃食。
大木桶里的水静置到第二天早晨,就可以看见乳白色的水已经变得清澈。于是放掉上面的水,就露出了沉淀在底部的白得如玉石般的淀粉。湿淀粉有着奇妙的特征,刚摸上去硬硬的,立即便感觉它在融化,那种水一般的感觉出现了,手再动,它又变硬。这是我童年时最感神奇的事情之一。接下来就是晒粉,先大块大块地晒,接着把大块分成小块晒,直到晒干水分可以收藏或者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苕粉我们称作豆粉,那是我们童年时最最向往的食物。可以拿来制作凉粉,制作粉条,可以用来煮滑肉,炸酥肉。冬天里,一根细若麻线的干粉条,悄悄放进灰笼的热灰中,一会就回爆成筷子粗,一股隐隐的清香飘出来,让寒冷的冬季弥漫起难得的快乐气息。
打粉,是我童年时乐于看到也乐于参与的事情,家里打粉的日子,于我就像是过节一般,那会暂时忘却红苕带给我的不好感觉。滤过苕粉的水被直接放进了院子外的水田里,很快水田便泛起白沫,恶臭渐起。这个今天看来纯粹是污染事件的情形,那时我们也觉得是一种有着隐隐快乐的景象。
关于红苕的为数不多的快乐记忆,自然还少不了“蔫红苕”。所谓蔫红苕,就是将红苕用稻草拴住挂到屋梁上,让寒风尽量吹干其中的水分,这样红苕里的糖分就会升高,切开来吃,就会又脆又甜。那是食物匮乏年代,我们乡下孩子难得的美食。有一年的冬夜,我起来撒尿,差点被一个从天而降的东西砸晕,原来是我挂在屋顶上的一只蔫红苕,悬挂的谷草被老鼠咬断,掉下来砸中了我的头。
现在城市的街巷里到处可以看到推着小车卖烤红薯的人,不少人喜欢买烤红薯来食用,当成一种并不价廉的美食。超市里,各种色彩的红薯也摆满了货架。城里人把吃红薯当成了一种调节营养的方式。可是,在我的记忆里,红薯,永远是那样的朴素,沉重,再夹杂着些许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