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日记 > 正文

月球旅行日记

2024/02/03经典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月球旅行日记(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月球旅行日记 篇1

我的心中,月球总是那么神秘。出于好奇,我决定独自去球旅行。

嗖的一下,我便乘着飞船离开了美丽的地球。宇宙真美啊!在黑布帘的映衬下,各个星球都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瞧,那不是可爱的彗星吗?他犹豫一个披着白色面纱的'少女,在夜空中飘摇。透过玻璃,我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

啊!那不是木星吗?我看着那美丽的木星,情不自禁的叫起来。

“是吗?”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应道。

我猛的一回头,看到一个与我差不多大的女孩。从对话中,我知道她叫琪,也是独自来月球的,于是,我俩成了好朋友。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月球,我们跟随导游来到第一个景点——环形山。一圈圈泥巴似得环形山立在眼前。“这有什么好看的?”我嘟哝着。“这可是有一定意义的呢,看,那个环形山是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命名的,这个是以。”琪懂得很多,听她慢慢地给我解说着。

这时候,导游已启动宇宙飞船,准备将我们送到下一站——狮身人面像展览馆去参观。等了一会后飞船停下来了。下了飞船那是一个高20米,长57米仅耳朵就有2米高我觉得真奇怪,地球上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月球上呢?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和琪已不能再都留了,便返回地球,我离开了依依不舍的月球。

月球旅行日记 篇2

一天,有个外星人来到了我们班上,准备挑选两位同学去月球旅行。很荣幸,我与符凌静入选了。两天后,我与符凌静以及几位素不相识的大人一起登上了“嫦娥奔月1号”飞向我们心灵中最美好的月球。

不一会儿,飞船降落在月球上,我们陆续走出飞船,看见了令我们目瞪口呆的风景:大片的草原覆盖的草地,成群的牛羊低着头吃着牧草;一棵棵果树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成群的小鸟在枝头上欢快的歌唱。一处处透着欢乐与和谐。

我展开双手,奔向草原,享受着新鲜的空气,感到前所未有的舒心,迎面而来的都是芬香的鲜花气息,我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这简直是人间天堂!

时间一点点飞逝,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过去,夕阳渐渐西下,我们必须回去了,我和符凌静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小动物,坐上飞船,回地球。

这一次的旅行让我感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美”会普及地球!

月球旅行日记 篇3

20xx年中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极点,买张票想去火星就去火星、想去月球就去月球

这是振奋人心的好事,我心里嘀咕着:虽然现在我们的国家是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是去太空,那么远,得多久才能到,一张票要多少钱?我二话不说开启“云脑”计算机,输入“去月球的票贵不贵?”。“云脑”的主屏上弹出:不贵,人民币666元,美金101元。

我赶快通过“云手机”向泉州飞天航天公司订了票,开始体验宇宙旅行的乐趣。

哇!月球上的小轿车,整车悬浮在空中,没有轮胎,车身像一个巨大的帐篷,智能配置,可坐14人。月球上的大巴,可坐114人,比地球上50年前的今天多了56个,大巴也悬空着,坐满114个人也不会掉下来!可见月球上的事物多神奇多有趣。我兴奋地订购了一辆时速10万公里的“月空兰博基尼”。为了让家人朋友到月球来旅行的方便,我还买了一栋别墅。在月球上,每天的生活是这样:起床,吃早餐,阅读,跟爸妈聊天,打乒乓球,吃午餐,带孩子和老婆看8D电影,吃晚餐,散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睡觉。尽管这么规律化,但我不嫌无聊、枯燥。因为我把时间安排得很好,跟在地球上差不多,除工作外,有学习、有玩耍、有运动所以我每天都很开心,住在月球上的人们也都很开心。

时间飞快,我已在月球旅行了40年。2107年因特殊任务,返回了地球,就没有再飞上月球。我现在很幸福,能有月球旅行这样的机会,我要为祖国点赞!

月球旅行日记 篇4

《月球旅行》是综合运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知识的一个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月球旅行”为主线,呈现了四个场景:火箭发射、游科幻城、乘坐飞船、称体重。并融入了一个课外活动:设计一个月球学校。本课:

1、以事实为依托。

时间这个量比较抽象,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学生很好地认读和感受知道它是十分必要。我把认读钟表上的.时刻融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真实资料中,展示事件发生的具体时刻,让学生在观看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画面中,激起他们认读这一重要时刻的愿望,使认读钟表上的时刻变成一种需要。将时间融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中来辨认和感知,进行创造性教学。

2、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通过创设“地球发射站、月亮城堡、游乐园“这几个景点,使月球旅行更具有连贯性与真实性。学生很快地融入这次旅行中。在地球发射站发现人数问题;在月亮城堡解决门票问题;在游乐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