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日记 > 正文

全国卷高考满分日记

2024/01/15经典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全国卷高考满分日记(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全国卷高考满分日记 篇1

天色尚早,一大群人已经挤在榜前,一个个像鸭子被掐着脖子似的张望着,只见那榜上蒲松龄县、府、道三试第一赫赫显眼。

孰不知这蒲松龄何许人也,竟然被施闰章主考评价为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将一时富贵丑态全都写活了一个人指着榜说道。

施闰章可是一名大文学家,居然对此人评价如此之高,想必蒲松龄日后前途似锦呀!旁边的人应和着。

可是我也听说这个蒲松龄并未按八股文之格式来写,不知日后又有一个人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而在旁边观榜的蒲松龄听到他们的谈话,心中自然是欢喜三分。蒲松龄今年尚不足十九岁,第一次来参加秀才考试就得了县、府、道三试第一,正如那人所说的前程似锦,也难怪蒲松龄一路哼着小曲如醉如痴地荡回家去。

眼看乡试日期迫近,蒲松龄便急急准备好行囊去参加考试。一路上游山玩水长了不少见识。大家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古话,蒲松龄此去必是金榜题名了。

说来也巧,蒲松龄接过文章题目,顿时文思泉涌,行云如流水,下笔走飞龙。他时而揣摩文句词藻,时而引经据典,不消多大功夫,一篇佳作便跃然纸上。细细品味文章,蒲松龄自己也禁不住赞叹起他的文采,心想这次中举必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料想呆在考场也没有益处,便早早交了卷子自信十足地走出了考场。

考得如何?在外等着的人们争着问道。

笔随心走,一气呵成。蒲松龄笑着回答。而众人已明白了八九分。

日岁如梭,转眼间到了发榜的日子。又是大群的人围着。蒲松龄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却连有关自己的半个字都没找到。蒲松龄心中诧异,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回家。

为何院试第一的蒲松龄榜上无名?有人不解。

只见一个和蒲松龄一起参加过院试和乡试的人站出来,说:上次院试是因施大文学家主考,他爱才惜才,虽然蒲松龄没按八股文来写,但仍得了头名。可毕竟这样的好事很难再遇到。纵然蒲松龄文采非凡终究离开了八股文的格式,怎能不落榜?

众人点点头,唯独蒲松龄摇着头黯然离开

全国卷高考满分日记 篇2

唱念做打,生旦净末,“咿咿呀呀”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

在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

历经岁月洗礼,炮火纷飞,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只在近几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但无论是高雅的京剧抑或是通俗的广场舞,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享受。那么对高雅还是通俗的纠结就可放到一边了。

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人放下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每个人脸上都呈现笑意时,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如今的中国,有沉迷京剧的票友,也有喜爱跳舞的大妈,他们的审美情趣截然不同,但没必要争吵、没必要纠结,各人有各人的路。地广物博的中国不敢故作清高,也不撒泼打滚,他推出京剧、广场舞两个姑娘,“谁喜欢跟谁玩儿就跟谁玩儿吧!”于是,他笑了,她笑了,大家都笑了。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多元的文化也呈现新的面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其文化更是纷杂。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的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

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进而整个中国都幸福。

水袖舞青衣,鼓点动腰肢。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

全国卷高考满分日记 篇3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

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邮寄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20xx北京高考作文:“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大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1。纽带是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世界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 20xx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会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 有记叙,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 《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3。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全国卷高考满分日记 篇4

相信大家都听过宋朝阮阅写的《诗话总龟前集》中的一句:“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那么,请问理想究竟是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是自己前进的目标;也会有人说这仅仅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还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仔细想想,其实梦是期待,而理想是坚强——是把你飘渺的梦坚持作自己的勇气与执着,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讲,梦也是理想的一种,一种没有坚持的理想,但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成就自己心中最初的`理想?

童年时,我的理想是有钱。大人问我:“小朋友,有了钱你要去干什么?”“我要去买糖。”“如果你有很多钱呢?”

“我会去买很多糖”“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钱呢?”“我会把做糖的工厂买下来”的确,小时候的我们,天真无邪,有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幸福与快乐是一曲不变的乐章。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尖子生,回到家能收到家人的表扬,在学校能收到老师们的肯定,同学之间有鹤立鸡群的表现。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其实这个理想并不只能是我想就能达到的。之后,我学会了奋斗。

忙忙碌碌一天加上晚自习后放学回家,真是又累又困,吃夜宵都没有味道,这样的日子很单调,也学有时候会想念许多小学同学,有时候赶着上课还是一双朦胧的眼睛。讨厌死板的校服,却又不得不每天规规矩矩地穿好。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真的很短,还属于孩童的脾气很想发作,但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不敢也不会放弃,把握自己的每一天绝不放手。

今天,我有一个理想,我希望自己能考上缙云高中,为了自己的理想,每一天都辛辛苦苦地拼搏努力着。

梦想像一颗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理想,就像你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试问,如今的热血青年谁有愿意过那种行尸走肉的日子呢?我相信我不会,也没人愿意。

理想会催使人前进,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前进,毕竟前途不仅靠运气,也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

全国卷高考满分日记 篇5

天色尚早,一大群人已经挤在榜前,一个个像鸭子被掐着脖子似的张望着,只见那榜上蒲松龄县、府、道三试第一赫赫显眼。

孰不知这蒲松龄何许人也,竟然被施闰章主考评价为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将一时富贵丑态全都写活了一个人指着榜说道。

施闰章可是一名大文学家,居然对此人评价如此之高,想必蒲松龄日后前途似锦呀!旁边的人应和着。

可是我也听说这个蒲松龄并未按八股文之格式来写,不知日后又有一个人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而在旁边观榜的蒲松龄听到他们的谈话,心中自然是欢喜三分。蒲松龄今年尚不足十九岁,第一次来参加秀才考试就得了县、府、道三试第一,正如那人所说的前程似锦,也难怪蒲松龄一路哼着小曲如醉如痴地荡回家去。

眼看乡试日期迫近,蒲松龄便急急准备好行囊去参加考试。一路上游山玩水长了不少见识。大家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古话,蒲松龄此去必是金榜题名了。

说来也巧,蒲松龄接过文章题目,顿时文思泉涌,行云如流水,下笔走飞龙。他时而揣摩文句词藻,时而引经据典,不消多大功夫,一篇佳作便跃然纸上。细细品味文章,蒲松龄自己也禁不住赞叹起他的文采,心想这次中举必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料想呆在考场也没有益处,便早早交了卷子自信十足地走出了考场。

考得如何?在外等着的人们争着问道。

笔随心走,一气呵成。蒲松龄笑着回答。而众人已明白了八九分。

日岁如梭,转眼间到了发榜的日子。又是大群的人围着。蒲松龄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却连有关自己的半个字都没找到。蒲松龄心中诧异,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回家。

为何院试第一的蒲松龄榜上无名?有人不解。

只见一个和蒲松龄一起参加过院试和乡试的人站出来,说:上次院试是因施大文学家主考,他爱才惜才,虽然蒲松龄没按八股文来写,但仍得了头名。可毕竟这样的好事很难再遇到。纵然蒲松龄文采非凡终究离开了八股文的格式,怎能不落榜?

众人点点头,唯独蒲松龄摇着头黯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