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日记 > 正文

一个小故事日记

2024/01/14经典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一个小故事日记(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一个小故事日记 篇1

母亲老的牙齿掉光了,儿子开着车子送母亲到一个牙科诊所镶牙。看得出来,儿子是大款,一下车就对着手机说个不停。母亲问医生镶牙要多少钱,医生告诉她,镶牙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并向她推荐了最好的烤瓷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一种。医生说这种牙容易损坏,建议母亲镶好一点的,边说边看看儿子,示意儿子劝劝母亲。儿子却站在一边仁由母亲和牙医讨价还价,继续打他的电话。

最后,母亲依然是要镶最便宜的那种。和医生谈好价格后,母亲似乎很满意,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医生让她两周后来镶牙。很快母子俩就离开了诊所。等他们一出门,诊所里的人议论纷纷,大家都认为儿子人品又问题,自己衣冠楚楚,开着小车,为母亲花点钱镶牙却不舍得。 正议论着,诊所的门被推开了,那个儿子走了进来,他走到医生跟前,说:“医生,麻烦您给我妈妈镶那种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不过请您不要告诉我母亲。她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要是她知道了,肯定不会镶的。”说着儿子把镶牙的钱补齐了。 望着儿子离开的背影,大家才明白刚才儿子为什么不劝母亲:原来爱有时也需要悄悄进行。

一个小故事日记 篇2

隔壁新买了一架钢琴,我每天都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弹琴声。仔细一听,尽是些枯燥的手指练习法,外加一些异常简单的小乐曲。她认谱超级慢,比蜗牛还慢上十倍,一首曲子半天和不熟,我都替她着急。不过,她练的十分投入,我透过窗子,见她总是聚精会神地认谱,不厌其烦地练习。

没过几天,我就不耐烦了,天天听那小朋友叮叮咚咚的弹琴,对于我的耳朵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我总是在家里嘲笑她:弹得真难听!

……

一天,我一如既往地嘲笑她,可老妈的一句话让我的笑声戛然而止:你才学琴时也不过如此!

是的,我才学琴时,每天把琴弹得咚咚响,认谱也要一个一个地点着,哆咪哆咪地唱。而且,我还没有她的认真劲儿,总是边玩边弹。这个小朋友也就一年级的样子,再练个几年,到我这么大时,肯定会弹得比我还好,我有什么资格嘲笑别人?

妈妈又说:“你不知道吧,那个小朋友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弹半个小时琴,晚上也弹,周六周日有空也弹。这样下去,怎么可能不进步!”我愕然,去年考八级时,我每天也不过就弹四十多分钟,有时还开小差,极不认真。

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我,打那以后,我不再小看那个小朋友了,我也不再小看任何人了。

一个小故事日记 篇3

中秋的总是那么圆那么亮,就像人们手中那甜甜的月饼,就看不厌,久吃不腻,还是那么的令人回味与穷。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久的时候。说他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为有经历过乡村体验过的人,才会有这种感情、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想身在异处的家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做月饼给我们吃。妈妈的月饼外观像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可画出来的图案,其中就有桂花雕印出来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糖,里面放些芝麻、青红丝、果仁,葡萄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一个小故事日记 篇4

这是夏日的一个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躲到群山的背后,彩霞染红了天空,染红了大地,渔夫摇着船,收工回家了。

这时,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树林深处传来,这歌声是多么嘹亮啊!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十分明亮,圆嘟嘟的小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双小脚丫不停地晃动着,显得更加活泼可爱。老黄牛“哞哞”地叫着,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唱着宛转动听的歌儿,柳树不停地甩动着它那艳丽的长发,小草左摇右摆,好像在给牧童鼓掌。牧童正高兴地唱歌时,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作文附近的柳树上传来,打断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声,他停止唱歌,侧耳聆听着。

牧童想要捕捉鸣蝉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黄牛,又指了指树上的蝉,黄牛便心领神会,蹑手蹑脚地向前走,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牧童转身下来,悄悄地走向蝉,离蝉只剩一步之遥时,牧童举起手一合,蝉见了急忙飞起来,不停地叫着。很快,它就飞到了另一棵人高的树上了,牧童仔细地翻着树叶,没有找到,失望之余,也就不找了。转过身,一脚蹬上了牛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下山回家了。

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