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镇
江南多雨。来上海没几天,我已经领教了。
这几天里,上海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绵绵的秋雨中。我龟缩在宾馆的房间里,凭窗远望,铅灰色的天空下,城市的峡谷中,不规则的移动着车流和被五颜六色雨伞遮盖着的人流。喧嚣的市声中,似乎可以听出淅沥的落雨声。
其实,此时的雨并不强劲,只不过是“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那种“雨露”罢了,远发不出淅沥的声音。既挡不住游人的脚步,更能助添游人的游兴。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导游安排我们游览西塘。
西塘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镇”。其实,江南的古镇太多了,譬如周庄,譬如同里,譬如朱家角、甪直,都曾经一度吸引着游人的脚步。我曾跟随着人流游览过那里,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留恋和期待。那里虽然有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花纸伞,一样的弄堂,一样的雨廊,或许在小镇的哪个角落还一样地躲藏着名人的故居。然而,那里也一样地喧嚣,一样地世俗,一样地充满了商业气息。江南小镇的遗韵已不复存在。记得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旅游业不知败坏了多少风景,电视机不知培养了多少白痴。”
西塘也是这样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千年古镇。
车停西塘门外停车场。时间尚早,售票窗没有打开。巍峨的景点大门客气地阻止我们,使我有充足的时间仔细打量这座大门:黑瓦脊,马头墙,漆黑的大门敞开着,门前横一不锈钢制的栏杆。这一不伦不类的组合,使人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走进西塘镇大门----不,确切些说是走进景点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仿古商业街,店面装修的不古不洋。店主十分卖力的向游人兜售着中国所有景点差不多千篇一律的小纪念品和风味小吃。店主热情的叫卖声和充斥街巷的臭豆腐味差不多已经败坏了我的游兴。我撇开导游带领的队伍,快步迈过商业街,向小镇深处走去。
还好,小镇深处,流水犹在,小桥犹在,泊在岸边的乌篷船犹在,鳞次栉比的河房犹在。河房上,招揽顾客的幌子依然古朴,挂在檐角的灯笼依然醒目。我不禁拿起相机聚焦。可是,误闯镜头的是:房顶上的太阳能,山墙上的空调机,纵横穿空的高压线,依偎依墙角的摩托车,花雨伞下摩肩接踵、袒胸露背的人流,这一切的一切,使我几经举起相机的手又几经放下。说实话,走遍古镇,无一处场景可以入镜。
无奈,我只有寻游人走不到的犄角旮旯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游人罕至的小巷深处,看到古朴的一幕:灰砖砌就的矮墙,墙脊上爬满的丝瓜秧,丝瓜秧上盛开的黄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还有那墙壁上挂着的斗笠、黄玉米、红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衬托下的罗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闭目养神的老翁,老翁身边躺卧的看家的黄狗,远处的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的河房…… 江南水乡古镇的元素囊括在一起。我不由分说,按下快门,摄下难得的一景。
遗憾的是,进入镜头的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灰墙不起眼处的一行小字:私宅禁止拍照,参观付款五元。看着黄狗那不可名状的眼睛,我赶紧溜之大吉。
不管怎么说,西塘是我走过的最像水乡的水乡,最像古镇的古镇。可是,西塘这一千年水乡古镇应有的韵味在游人的践踏下,正在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