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感悟人生的经典文章

2023/09/12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感悟人生的经典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感悟人生的经典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莫等亲不待

文/张梦梦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尔雅》中这样写道:"善事父母为孝",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

人人言孝,而孝在质实,不在于饰貌。在我看来,人类的爱常常是向下的,人们习惯于去把爱传递给下一代,把目光聚焦在晚辈身上,却忽视了对长辈们的关怀。身为父母的人才顿感父母的操劳和辛苦,开始体谅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的呵护,但总而言之,终究是爱孩子多一点的。曾经看到一张图片,颇有感触:在炎炎烈日之下,一辆电动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给孩子遮太阳,而坐在后座的老母亲用扇子给年轻的母亲遮挡着太阳。烈日炎炎,然而爱意永恒。我们总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带给我们的爱,却忘记了回头看看烈日之下汗涔涔的父母。

印象中,母亲常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外婆,而我却常常去外婆家。母亲是很爱外婆的,只是常常没有时间,总是急匆匆的。我告诉外婆,想女儿了就给她打电话,外婆却总是说:"不用,***妈每天那么辛苦,忙忙碌碌,闲下来歇歇也是好的。"可我分明从她的眼里看到了思念。再后来啊,外婆老了,开始变得像小孩一样了,会给妈妈打电话要吃好吃的,会催妈妈去看她,会说想我们了。以前啊,她总是怕麻烦我们,现在这样我们倒觉得很开心,外婆终于开始大胆袒露她的需求了。

可是,外婆老了,也生病了,在外婆生病的日子里,母亲猛然惊觉原来外婆并不是一直都会在我们身边的啊!从前母亲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爱外婆,会给外婆买各种生活物资,会给外婆留钱去买需要的东西(可是外婆从来都舍不得花),但在这些爱的方式里,唯独缺少了陪伴,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的无奈吧!各种繁杂琐碎的事情割裂他们爱意的完整表达。母亲开始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去陪伴外婆,在外婆生病的日子里日夜陪伴着,带外婆出去游玩,给外婆洗脚,夜半与外婆在床头私语,那段时间母亲过得很开心,这也许也是母亲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但终是遗憾,外婆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痛折磨着外婆瘦小的身躯(生病前的外婆可是白白胖胖的),外婆肾脏器官逐渐衰竭直至死亡。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却又无能为力,直至外婆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都一直守在外婆身边。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桃花初开,万物复苏,而我的母亲却永远失去了她的母亲……

母亲常常告诉我做人要孝顺,要懂得感恩,并且在平时她也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只是我们都太放松了,时间都太琐碎了,打散了母亲的爱。母亲在外婆最后的时光里尽力弥补着自己过往对外婆缺失的陪伴,母亲何尝不知最好的爱是陪伴,只是生活并不总能如人所愿,母亲为了家庭奔波,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稀释了与外婆的相处时间。母亲说,如果在外婆最后的时光里她没有放下一切去陪伴外婆,带外婆去游玩,听外婆谈心,与外婆朝夕相伴,她会后悔一辈子的。在外婆去往别处的前几天夜里,外婆还与母亲在床头窃窃私语,嘱咐她留给我们的几样东西,外婆到闭眼都还在惦记着我们,她的孩子们。母亲给的生活费她也留了下来,分给了我们,外婆手上的镯子也留给了我。

在外婆离开之后的日子里,我深刻地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含义。人人言孝,而孝不可待。孝道与感恩应当存于当时当下、一点一滴、一针一线、一问一答、一回一应……只愿天下所有父母都得以善待,所有儿女都孝有所担。孝有所依尚可挽,莫等别时空念远。

把握人生之尺,不为丈量他人,只为修正自己

文/念念

为人处世,有些尺子,要放;有些尺子,要收。

有收起尺子的智慧,才能不为其所困,过张弛自如的人生。

收起经验之尺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需要靠自己去走。体会这种东西,同样只有在自己经历过之后,才有切身之感,才能明白个中滋味。否则,对方提的建议再中肯,也只是隔靴搔痒,触及不了他人内心的真实需求。

并非所有过去的经验,都适合现在。

很多观念是基于当时认知条件和环境因素而产生,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它就会变得不合时宜。

正如有句话所说:经验是好东西,但有时候也会害人,会让人做出偏差的判断。

成熟的人生,不会用过去的尺子,衡量当下的生活,更不会用现在的尺子,衡量曾经的自己。

生命中发生的事情自有它的意义,但只能代表某个阶段,决定不了一个人的一生。

永远要相信,现在的你比过去更好,值得更精彩的生活。

卸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忧虑,告别多余的负累,轻装上阵,就是迎向未来最好的姿态。

收起评价之尺

有一种尺子,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有的人以此来揣度别人的生活,评价别人的是非,评判别人的成败。甚至于,在完全还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可以自顾自地产生结论。

毕竟这种评价所基于的前提,有时候并非事实,而是他们自己所设定的标准。

对他人做出评价是很容易的,一旦别人的生活超出自己的认知或背离了自己的看法,这些人就开始指手画脚,说长论短。

以为这样就可以彰显自我的正确性,殊不知,它恰恰暴露了一个人的狭隘与偏见。

世界很大,人生本就没有所谓的统一标准。

不同的人,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立场角度不同,看法活法自然也不同。

不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既是修养,更是智慧。

从现在起,放下心中的评价之尺,让自己做自己,让别人做别人。尊重和而不同,方能成就彼此。

收起物质之尺

关于物质,有的人总是得了还想得,有了还想有,永远处在不满足的焦虑中。生怕一停下脚步,就会被别人所超越,沦为失败者。

于是大家纷纷感叹,想要获得幸福真的是太难了,根本就是奢望。

但其实,幸不幸福,一直都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一种心境上的体验。

有的人之所以感觉不幸福,根本问题在于,他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丈量幸福的标尺。

在一些人的眼光里,拥有物质的多寡,就等同于靠近幸福的筹码。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贪求过多,到头来只会反被贪心误。

一个人活在汲汲营营的物质追求中,迷失了本真的心性与乐趣,怎么可能开心开怀得起来呢。别再把眼光盯着别处,拼命追求更多,做无谓的攀比与计较。

我们要做的,是向内求,调整心态,降低期待,用量力而行的努力,去慢慢实现心中的目标。

看过一句话: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都是因为超出了双脚所占的地面尺寸。

物质之尺,量不出幸福长短。反倒平添累赘,盈满则损。

只有当你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当你内心丰盈充足而不再被欲望所驱赶时,幸福才会呈现它原来的样子。

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什么都拥有,而是想要的恰好在身边。

让我们摒弃纷扰复杂的物质欲望,放下不属于自己的贪恋妄求。

把握人生之尺,从此心宽似海,不为丈量他人,只为修正自己。

人生,有两件事最难得

文/月月

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最为难得。

一是知足,二是感恩。

知足,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收获幸福的生活;感恩,让人懂得尊重与包容,获得他人的认可。

茫茫人海,世事变幻,做一个感恩并知足的人,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很多人都在追求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世事总是难以如愿。

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人这一辈子,无论拥有怎样的生活,知足常乐是幸福的秘诀。

懂得知足的人,不会因失去而心生抱怨,不会因贫穷而闷闷不乐。在他们心中,拥有即是幸福,知足便是幸福。这是一种不急不躁、不疾不徐的人生态度。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群猴子喜欢偷吃农民的大米,多年来,人们想尽办法,用装有镇静剂的枪去射击,或用陷阱去捕捉它们,都无济于事,因为它们的动作实在太快了。

后来,人们去请教生物学家。生物学家根据这种猴子的习性找到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他把一只窄瓶口的透明玻璃瓶固定在树上,再放入大米。瓶口处的设计让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到了晚上,猴子爬到树上,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等它抓一把大米后,由于握着拳头,爪子却怎么也抽不出来。而那个瓶子又系在树上,使它无法拖着瓶子走。

可猴子始终不愿意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第二天,这只猴子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抓走了。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想要潇洒,首先知足。而且越是知足,内心就越是会幸福。

正如一句俗语所言:知足才能常乐。人生难得便是拥有一颗知足的心。

生活中,少不了纠纷矛盾、曲折坎坷。

不如意之事就像春风吹又生的"原上草",枯荣起落,循环往复,没有尽时。

但是,以感恩之心,加上豁达、欣慰、温暖、知足……累积起来,就足以与之抗衡。

常栽感恩花,多摘受惠果。

感恩,能让感情绵延恒久,让真情深入人心。

一位作家曾说过:

"活着的最好态度,不是马不停蹄一路飞奔,而是不辜负。不辜负身边每一场花开,不辜负身边一点一滴地拥有,用心地去欣赏,去热爱,去感恩。"

人活一辈子,到任何时候都别忘了,懂得知恩图报,才配得起拥有。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如此,路便会越走越宽。

茫茫人海,世事无常。

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内心看待世界的角度。学会知足,懂得感恩,内心坦然而舒畅。

很喜欢一句话:

"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愿你我都能知足常乐,看开无忧,不负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

文/洞见

有一名木匠,他有三把尺子,一把直尺,一把方尺和一把卷尺。

直尺用来拉直线,方尺用来量直角的两边长,卷尺则纯粹是为了携带方便。借着这三把尺子,木匠完成了无数精细的木工活。

听过一句话说:"人生需有尺,做人需有度。"

每个人这一生,又何尝不需要这三把尺子?

第一把尺:比较

前段时间,在一次部门聚餐中,大家聊到了"情商"这个话题。

好几位同事,纷纷夸赞了自己心目中情商高的人。

有位同事很有意思,他接着大家的话茬,把他认为的公司里情商低的人都说了一遍。还头头是道地分析,别人情商低的地方在哪里。

他的一场发言,让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因为相处的时间长了,每个人都了解他的行事风格。日常生活中,他一开口就否定别人的想法,很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常常令身边的人陷入尴尬。他在毫不留情地剖析别人时,却忽略了自己情商也不高的事实。

俗话说:"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轻易地评判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因此,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需要有一把"比较"的尺子。

古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与优秀的人比较,学习他们的长处;与差劲的人比较,反省自己的缺点。

只有认清现实,才能做到既不低估别人,也不高估自己。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才能做到日日精进。

第二把尺:底线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为"与"不可为"之间,便是一个人的底线。

疫情期间北京一所小区为方便居民取快递,设立了专门的存放地点。没想到,此举引来了小偷,几个月下来,小区内发生了多起快递被偷事件。为了追回损失,物业报警,民警介入调查。

民警通过调取监控,锁定了偷盗者,最后成功将他抓捕。没想到,偷盗者的生活条件并不差。明明不差钱,可是在看到那么多快递堆放在一起时,还是动了偷盗的念头。他承认自己贪小便宜,连续作案17次,偷走了21件物品。

抱着侥幸心理的他,终究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被民警抓捕后,他的大好前程也没了。

行走世间,总要有自己的底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为大千世界,难免会有各色各样的诱惑。心中有尺的人,能够不为利益所动,不被诱惑所驱。没有底线的人,时常控制不住自己,最终却得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

第三把尺:分寸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生活中和一些人相处,会感到身心舒畅。可是也总有一些人,一旦靠近了,便觉得窒息。归根结底,不过是因为每个人的分寸感不同。

很多人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总觉得熟不拘礼。殊不知,与人交往中,有一把尺子,叫作分寸。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脆弱。不管对待陌生人、熟人、还是亲朋好友,都要拿捏好分寸。交浅言深、把话说满、把事做绝,都是因为内心缺乏分寸感。

有句话说得好:"话不可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做绝,要留有余地。"

说话做事,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心中装着他人,处事才能不失分寸。

人这一生,从来不是平坦大道,为人处世中,我们也要面对许多的考验和挑战。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

有一句话说:"人生之尺,是行为的指南针,把握人生尺度,内心世界就有了深度。"

漫漫人生路,心中需有尺。凡事把握好尺度,才能行得端,站得稳。

不要在工作中混日子

文/洞见Autumn

有个建筑行业上班的朋友,大晚上过来跟我倒苦水。

说白天跟同事闲聊,发现部门新来的应届生,居然比自己的待遇还高。

想想自己在公司待了快七年,画图、提资、跑工地,该干的活一样不少。

"太憋屈了,你说我待了这么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这破工作,真是干着一点意思没有。"

看他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我忍不住提议:"既然这么委屈了,干脆换家公司看看?"

他马上不说话了。

朋友一直没什么事业心,公司每次安排出差他都觉得太苦,不是说家里有事,就是借口身体不舒服逃掉出差。每天除了坐在电脑前机械地画图,分外的活一点不干,到点就下班回家。

说是干了七年,其实能力一直在原地打转。

网上看过一段话:"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越活越像人工智能。 "

像我朋友这样的人,每天看起来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但升职加薪永远轮不到他。眼瞅着新来的年轻人都跑到了自个前头,这才感觉到危机。

一边抱着过去的"苦劳簿"诉苦,一边盘算着换出路。然而呢,空有一身的工龄,却没有跳槽的本钱。

之前有统计,人这辈子除了睡觉,大部分的时间都要花在上班上。

很多人只想着熬过上班的8小时,却没想过如何让它更有价值。

有人说:"你在工作中混日子,其实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你自己都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值钱,你的工资怎么可能高得了呢?"

想摆脱现状却懒得提升自己,瞧不上手头的工作却又做不到无可取代。看起来拥有10年的经验,不过是相同的日子重复了10年。

混日子、熬时间,可能会带来一时的轻松和惬意。但浑浑噩噩的每一天,都会让自己被身边的人越落越远。

有一则寓言故事:

一棵苹果树第一年结了10个果子,结果有9个都被人摘走了。

它越想越委屈,干脆就自断经脉,不长了。

第二年它结了5个果,最后还是只剩下1个。

"既然拼命长大和随便长长结果都一样,那何必还那么努力?"

这么一想,苹果树就更加心安理得了。

但它却忘了,本来第三年、第五年它还可以结几十个、几百个果……

时间是这个世上最公平的东西,你选择打发它,它就会反过来打发你。

那些本可以让你变得更优秀的每一天,一旦浪费了就不会重来。

今天比昨天多做一点点,明天比今天精通一点点,才是一个人获取成长的正确途径。

俗话说:"只有自己身上有碗筷,才能够始终有饭吃。"

此时此刻,也许你正在日复一日的工作里慢慢丧失了激情,也许你正因为自己的职业道路越走越窄而彻夜难眠……

但别忘了,人活着真正的累,不是拼搏的累,而是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人生最大的苦,不是加班的苦,而是面对生活的无力和绝望。

当你真正开始为自己工作,所有的困难都会为你让步。

那些你做过的项目、学到的本事,都会变作你的底气。让你在任何时候都有和生活博弈的能力。

"礼让"之善

文/庄学

有些事情,不大,也不起眼,在纷繁的世界里犹如细碎的微尘,一晃即过。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也许就如雕刀深入纹理地一划,留下不易磨灭的痕迹,散发出经年的醇厚味道来。

一个夏日的上午,树影婆娑,我用轮椅推着96岁的父亲上街。在一条小街的路口,没有红绿灯,但有斑马线。在我推着父亲走在斑马线上的时候,一辆小轿车驶过来。是继续行走,还是让小轿车先过?我还在思忖中,小轿车停在了斑马线的一侧,车窗降下来了,年轻的司机探出头来,微笑着向我们摆手,示意让我们先行。推着父亲走过斑马线,我回头向司机报以微笑,司机也回以微笑,然后启动车辆,缓缓前行。

还有一次,我行走在西苑路的街心人行道上,环卫部门的洒水车沿着西苑路给路面洒水,洒水车喷出来的扇形水幅覆盖了整个路面。这时,路边走来一个一步一斜的偏瘫患者。看那人行动不便,我不由暗暗担心喷出的水会洒他一身。就在洒水车快到这人跟前时,忽然停了下来,也停止了喷水。直到偏瘫患者慢慢地一步一斜走过洒水车很远,洒水车才重新开始工作。

想起了前不久洛阳发起的"礼让斑马线"活动,无论是倡导者,还是响应者,都秉行"礼让、尊重、友善、和谐"的社会理念,莫以善小而不为,刮起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春风。这些马路上的感动,不惊天不动地,也许过后谁都不会在意,可是对于当事的普通人,会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善,即美好;善事,即好事。与善人为伍,"与之化矣".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传递践行这些美好,多做好事,就会形成一个美好的氛围。咱们这个社会,虽然还有诸多的期待、诉求甚至不满,但是这些美好的感动会积累起我们向善的基础,也将成为社会向着和谐幸福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