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小生活
倚栏轩精选6篇日记小生活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日记小生活(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生活,适合自己就是幸福
文/王二
生活中有的人,常常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不必羡慕别人所有,要珍惜自己拥有。
生活,无须和谁比,适合自己就好,毕竟幸福是感受出来的,不是比较出来的。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将他人的看法与自身的幸福感绑在一起,大概是这世上最赔本的买卖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如果总是和别人对比,那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去做无意义的攀比,不仅容易比丢自己的幸福感,更容易产生嫉恨的邪念。
其实,幸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不在别人的眼里,能珍惜所拥有的,就是最幸福的。
真正幸福的人,是不去攀比的人。
苏东坡从未把生命浪费在后悔和愤怒中,他把每一次贬官,都当成是人生难得的"赏赐".
当他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岭南,人家觉得这是活不下去的地方。他却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他被贬谪到海南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太苦了,但苏东坡却乐在其中,体会生活的味道。
苏东坡的命运一生大起大伏,他却能以开放的心态、洒脱的个性,树立起生命的典范,活出了人生的趣味。
人要想活得好,首先要懂得知足,不做无谓的攀比。
只要不去攀比,就不会心里不平衡;心里没有不平衡,才有余力去享受生活。
生活中,那些幸福的人,往往多记住自己拥有的;而不幸的人,却总是看着别人拥有的。
生活之累,一小半来自生存,一大半来自攀比。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事到头来螂捕蝉。"
无限制的攀比,常常会让我们的心态失衡和扭曲,做出许多无效、无用、无意义的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情、生活、健康,还会影响他人。
很多时候,在羡慕别人生活的同时,殊不知对方也在羡慕你。何必左顾右看比丢了幸福,又何苦东张西望比没了快乐。
所以,做人不要太攀比。他有他的快乐,你有你的开心。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创造,就会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是适合我们的生活。
愿你我都能以最舒服的状态,坦然、幸福地生活,不在患得患失中浪费宝贵的生命。
生活的芬芳
文/陈玺
窗台上,昔日娇嫩白皙的薄雪草经过一夜雨的摧残,已变得奄奄一息,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学校的那一次测验。
我一直很自信,特别是学习成绩,所以对于普通的测验我并不放在心上,总认为考试不就像张飞吃豆腐——小菜一碟。谁知,当我拿到那次考试卷时才发现,试卷上的每一道题似曾相识,可又那么陌生,脑子里一下子变得空洞洞的。
在结果出来前,我的心一直"砰砰"地打着鼓,其实我早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只是还抱着幻想,不敢面对。不过"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试卷还是如期发了下来。我忐忑不安地瞟了一眼,一个触目经心的数字映入了我的眼帘——97分!天啊,这是我的成绩吗?我重又看了一下名字,可那两个透着我的风格的大字却十分清晰的躺在试卷上……我的心凉了,我的泪水沿着脸庞悄悄滑落,眼睛也变得模糊起来,心里不禁有些失落和懊悔,好像刹那间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白颜色。
雨停了,走出家门,柔和的太阳光普照大地,也照进了我的心里。草儿经过一夜雨水的洗礼更加神采奕奕,花朵在雨水的沐浴后更加娇艳欲滴,雨后,一切都充满了生机,焕发着活力。
我为什么为了一次的失败就黯然伤神呢,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这连小草、花朵都知道的道理,为何我却不明白。我应该感谢失败才对啊,不然我又怎会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呢。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心不在焉自以为是了,我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啊。"我不停地对自己说。一个月后,终于又迎来了一场测试,我一遍又一遍地读题,认真仔细地答题,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不放过每一个易错点。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高高地挂在榜首时,那一刻,我的心释然了。
在阳光的照耀下,薄雪草焕然一新,花儿如往昔一样洁白,叶儿比往日更有生机,似乎是知道了我的好消息,昂首挺胸,笑容绽放。我庆幸它的美依然存在,一阵微风徐来,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沁人心脾的我从未闻过的芳香。这是薄雪草的芳香,哦,不!这是生活的芬芳!
我们家的幸福生活
文/韩太存
我的父亲和母亲今年都是70岁,1949年出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家五口人住在三间土坯房里。土坯房的墙上贴着一圈圈牛屎,房顶上铺着茅草,一到下雨天就漏。家具就几样,样样都简陋无比,粗糙不堪。一张方桌,四条长板凳,两张床,还有个八字柜,一个木头箱子,仅此而已。粮食也不够吃,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向人家借。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肉。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
后来,责任田承包到户,日子才慢慢好起来。我们家分到了五口人的田地。父母干劲十足,忙完田地里的活,回来又兴菜园,养牲口。一进腊月里,吃完腊八粥,就开始忙过年。做年粑粑、打糖、做豆腐、杀年猪、打年货。要做两担米的年粑粑,放在一口大缸里用井水养着,可以吃到来年的三月三。腊肉腌一小缸,能吃到第二年的端午节。还把裁缝请家里来做衣裳。双河街上那一对父子裁缝——老刘裁缝和小刘裁缝,挑着两台缝纫机来到我家,在堂屋里一做就是好几天。上世纪80年代中期,父母把我家那三间土坯房推倒了,在原来的地基上新盖了五间大房子,墙还是土坯,但房顶上铺的已经不是茅草了,而是灰瓦。家里宽敞多了,也亮堂多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可以留下来多住几天再走了。父亲还砍了门前屋后几棵树,亲自动手,拉锯子,推刨子,边打边学,给家里添了好几样家具。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有年轻人开始外出,南下深圳、广州等地打工挣钱,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我的两个姐姐初中一毕业,也不愿上学了,跟随村里人去温州、宁波一带打工。过年回来,打扮得像个城里人,连说话腔调都变了,带回来的男朋友也是外地人。她俩在外打工几年,省吃俭用,用积攒的钱给家里盖起了一座小楼。二层的,上面有宝顶,有露台,前后有院子,有场地。我们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门前屋后栽了许多果树,看起来俨然就是一座乡村小别墅。父母还在院子里打了口压井,吃水用水都在里面,再不用去村里那口老井挑水了。又添置了组合家具,还买了电视机、自行车等。不仅如此,父亲还买了两头大牯牛,拴在院子里,喂养着。那时父母正壮年,能干得很,不光做着自家的田,还做别人家抛荒的田。父亲还帮别人家犁田,犁一亩田地收一定的钱。
我考上大学的时候,一家人可高兴了,父母连办了好几桌喜酒,请亲戚朋友们来喝。父亲还跑到老祖坟那里,给老祖宗们烧香磕头,告诉我的爷爷奶奶,还有老太太们:伢考上大学了,我们家也出大学生了!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院当医生,老婆是护士。我们姐弟仨现在都在城里安家落户,有房有车。我的两个姐姐通过打拼,现在都是老板了。大姐在苏州开了家饭店,生意兴隆红火;小姐在宁波,开了家汽车修理厂,手下学徒有一二十人。她们俩不光事业做得好,还懂得培养教育孩子,我的两个外侄女都在国外深造,大姐家的在英国读研,小姐家的在澳大利亚读博。
这两年,父母的岁数大了,家里的田地都丢给村里的年轻人在种。他们俩往返在城乡之间,有时去我两个姐姐家,有时来我这里,有时回乡下老家。其实,他们更喜欢呆在乡下。父母说,现在农村条件也好了,不比城里差多少,住的都是楼房,家里电器一应俱全。生火做饭也不要砍柴担水,用的都是煤气和电,还有自来水。想吃什么就去买,家门口就有好几家超市。想到哪去也方便,村村通公路都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就有车。想找哪个说说话,就打个电话;想见见哪个,就开个视频聊聊天。做农活也不用使老牛挑担子了,都是机械化。生病了有医保,还领养老金。父母说,能生在这样一个好时代,过上了这么好的日子,我们现在真是享福呢!
幸福的晚年生活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如今的老年人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幸福多了,不仅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还有着健康的身体,能走的多走走,能吃的多吃吃,有条件的住着大房子,养着第三代,这样的生活真是的不亦乐乎!
因为政策好,养老金也是年年的涨,如今的老人也有着不少的积蓄,生活很是富足,什么都不缺,早上有去公园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也有锻炼身体的叔叔们,还有每天散步的年轻老人。能吃能睡,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还可以去祖国各地旅游,吃点健康的保健品,让身体更加好。
他们这一代,小的时侯是吃过苦的一代,年轻的时侯参加过下乡,中年时经历过下岗,这一代的老年人们, 经历了太多的苦,老了就该享福了,以前没有什么爱好,老了就参与了老年旗袍队,越剧团,舞蹈团,还有太极拳等等团队,让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
如今的社会,老龄化越来越普及,让他们老有所养,也有住在养老院的,不过他们的生活并不孤单,现在的老年人,也学会了手机,这个高科技,老有所用,老人们一直在参与社会上的志愿活动,成为一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老有所依,除了带孙子外,老人们有着孝顺的儿女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老人们越来越幸福了,不愁吃,也不愁穿,不由得让现在的年轻人羡慕不已,这都是社会的政策好,中国也是越发的强大了,农村的老人们也有自己的福利,城里的老人们也是过得其乐融融,所以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人们都是幸福的笑容!
幸福的晚年生活,可能到了我们70后,80后更是不一样,各种不同的福利,不同的待遇,作为一名中国人更是为之自豪,祖国在中国工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发的强大,所以我们都是幸福的一代!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中,幸福围绕着我们,这就是现在,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的生活!
生活如做菜
文/嘉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做菜,也许是从小时候守着妈妈的灶台,看她把各种蔬菜从洗择干净到入锅、炒熟端上桌子开始吧。我一直很享受做菜的过程,把那些五花八门的调料加上五颜六色的菜蔬放进锅中,只消一会儿,便如魔术般出来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尤其当看到家人、朋友风卷残云般把那些东西消灭光之后,尚且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份成就感一点不亚于自己文章发表的一刻。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厨房是在十岁左右,那时候兴致勃勃的要自己发明一道别人从来了没有做过的菜——炒桃子!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居然还得到了老爸老妈的一致支持。于是那些被我切得惨不忍睹的桃块便被麻利的扔进了油锅,一番煸炒之后居然还加了鸡蛋饼进去,并且放了盐和味精,出锅的时候还没忘记淋上香油——然而,味道却是极差的。我自己尝了一口就没再吃第二口,但是爸妈却把一大盘味道怪怪的炒桃子全吃光了。直到如今,我每做了创新的菜式老爸还说是当年"炒桃子"打下的基础呢。
当年独自在外工作,住宿舍的时候一个小菜板、一把菜刀、一个电炒锅加上一层小蒸笼就成了我全部的厨房设施。虽然很简单的设施,却依然让我生活的有滋有味。当初,就是一碗面条加上一个荷包蛋,外加两顿小巧精致的蒸饺,就把同样住宿舍却只能天天去外面吃饭的老公给匡到手了。他说,没见过刚刚毕业就会做饭的女孩,虽然我不漂亮,但一定够贤淑。当然,事实上我既不漂亮也算不上特别贤淑,充其量还算是识得大体吧。所以,到现在老公倒也没后悔过。夫妻十四年了,虽然偶有小的摩擦,却也依旧和睦恩爱。
家里的厨房一直以来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天下,总是谁有空谁下厨。尤其儿子大了以后,吃东西越来越挑剔,今天要吃老爸做的红烧鱼,明天要吃老妈做的四喜丸子,后天又要老爸清蒸蟹,大后天又让老妈炖排骨汤……被他这个小肉食动物一折腾,我跟老公的厨艺不说是突飞猛进,也是精益求精。偶尔我懒得做了,随便弄个青菜小炒来,人家马上说我有虐待儿童的倾向。当然做好吃了,也会被表扬,他会说:"爸妈,你们不去开个饭店太可惜了,得多少人吃不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啊!"被人家这一忽悠,我们这夫妻档就马上跟拿了大奖似的,让小家伙继续点第二天的菜谱了。一家三口因着这小小厨房、餐桌之间的往返却也凭添了许多的乐趣。
但凡居家过日子自然是免不了这一日三餐的,细细想来,那生活的滋味其实也如下厨做菜,味道如何全靠自己悉心烹调。调料少了,没有滋味;调料过多,又坏了菜品原来的本真;若是一不小心放多了盐,则咸涩自知;一不小心放错了姜、醋,则辛酸自尝。若是像父母一样能够有一份包容的心,即使再难吃的菜也会甘之如饴,若是像孩子一样有着挑剔的口味,即使再好吃的菜也未必合了胃口。
生活之艺术
文/甜心
在读周作人写的"生活之艺术"这篇散文时,我受益匪浅。
如:饮酒,"一口一口的吸,这的确是中国仅存的饮酒的艺术: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而中国人对于饮食也知道一点享用之术,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艺术却早已失传了。"中国生活的方式现在只有两个极端,非禁欲即是纵欲,非连酒字都不准说即是浸身在酒槽里,二者互相反动,各益增长,而其结果则是同样的污槽。"例如,动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调节,中国在千年以前文化发达,一时颇有臻于灵肉一致之象放恣
,后来为禁欲思想所战胜,变成现在这样的生活,无自由,无节,一切在礼教的面具底下实行迫压与,实在所谓礼者早已消灭无存了。
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不容易的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生活,自然地易地生活或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英国思想家霭理斯对于这个问题很有精到的意见。他排斥宗教的禁欲主义,但以为禁欲亦是人性的一面;欢乐与节制二者并存,且不相反而实相成。他认为人有禁欲的倾向,即所以防欢乐的过,并即以增欢乐的程度。他在《圣芳济与其他》一篇论文中曾说道:"有人以此二者之一为其生活之唯一目的者,其人将在尚未生活之前早已死了。有人先将其一推至极端,再转而之他,其人才真能了解人生是什么。一切生活是一个建设与破坏,一个取进与付出,一个永远的构成作用与分解作用循环。要正当地生活,我们必须模仿大自然的豪华与严肃。" "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而舍二者而已".
生活之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礼。我们都知道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中国人没有像外国人那么开放,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有很多的顾忌和规矩。
"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这句话,仅仅是周作人他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全部,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后代的努力。
借鉴原文作者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