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读者经典文章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读者经典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读者经典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故乡的桥

文/李坤汝

在我记忆深处,有那么一座桥,这座桥不大也不小,这是一座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桥。然而,这座桥却架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也架起了那片尘封的爱。

还记得儿时,那是追风筝的季节,我牵着风筝线,与伙伴们肆意奔跑在桥上,我们嬉笑打闹,日子过得是那般悠闲自在。两轮弯弯的小月亮挂在嘴角边上,宛如一个个洁白的小天使,桥下是潺潺流水在欢快地流淌着,似乎与我们同乐。临近傍晚了,春雨悄悄来临,滋润着万物,任由雨水滴答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桥那头是奶奶的呼唤,我们却仍不舍归去,那时的我们是幸福的。

岁月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们渐渐长大,早已不再是天真的孩童。时间无情地拉开了我们的距离。如今,我们各在异乡,又有多少年未曾见面了呢?

一次偶然,我有幸再次回到故乡,一到家,我便去到那座桥。还希望那儿能与儿时一样的模样,有我的伙伴们站在那儿等我。事实却并非如此,小桥下的流水依旧在流淌,只是桥上是谈天的老人。他们是故乡的亲人,是孤独的老人。子女们都奔走异乡,忙于生计,村里也难得有几个年轻人,在不停忙碌着。偶尔也会有几个孩童在嬉戏,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光彩。而老人们也只能自寻乐子,聚坐桥头,聊家常。

这就是故乡的桥,一座支撑着爱的桥。它是万千桥中,最最普通的那一座,然而确实我最珍藏的那一座桥,它不懂得炫耀,只是默默的奉献着,它从来没有过抱怨,守护着一代代家乡的人,它像母亲,见证着我的成长,见证着友谊长存。它是我的老师,教会我爱家人,爱身边的人,告诉了我快乐的存在。

这座桥,将会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刻在我心里,伴随我永远永远。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文/零碎纯粹

随着黑抑的阴雨天过去,迷离的彩虹光被太阳反射着。真是一个惬意的午后,我沐浴着许久不见的阳光,不知不觉,思绪把我牵扯到记忆中的吗,某个段点。

儿时的我,大概从小学开始,就没有什么朋友,不只是因为我与生俱来的孤傲气质,还是他们不屑于跟从来都一声不吭的我玩。渐渐地,我似乎找不到任何需要朋友的利益。因此,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我小学时的日子——孤独与阴暗。

后来,我在不断成长着,看着许多同学在一起做游戏、一起打闹,心中有一个念头,很想加入她们。我想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去跟她们一起玩,但没有找到,我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继续做我的孤独SD娃娃。

转变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也许就是从那个叫许舒婷的女孩走进我们班级的那一刻吧。她长得很好看,大大的眼睛,粉嫩的脸颊,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开始,我并不喜欢她,甚至有些嫉妒她,她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女生都愿意跟她玩,相比之下的我,就好像被遗弃在黑暗的角落。过了一些日子,我渐渐发现,她也并不是完美的。她虽然美丽可爱,但他的学习成绩可谓是一塌糊涂,老师不喜欢她,有几次,对她的课后思政辅导干脆直接丢给我。我并不会去怎么管她,只是在一旁安静的看书。那天,她突然问我:"邱璐婕,你干嘛都不和我们女生一起玩?"我心中苦笑,我也不知道啊。我这样回答她,她尴尬的笑了笑,继续埋头写作业。

第二天下午,她笑着跑到我的座位边,摇摇我的手,我看了她一眼:"什么事?"毫无温度的三个字从我嘴里跑了出来。她依旧灿若阳光的笑着对我说:"邱璐婕同学,我们做朋友好不好?"我怔了怔,感觉到从心底涌出一阵阵暖流,蔓延着。眼前的她恍若被天使的光芒笼罩着,许久,她见我不答,变冲我笑笑:"你不说,我就当你默认喽!"我坐在位子上,口中呢喃着:"朋友……朋友……"我温暖地笑了起来,邻座的同桌吃惊地看着我,他大概从来没有看过我微笑吧。

从那以后,许舒婷几乎每节下课都拉着我在走廊里玩,那是我从前想象中的画面,我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去洗手间,一起玩耍,一起放学,我明白了,叫一个朋友似乎不需要什么理由。我彻底从那个孤寂的城堡中走了出来,拥抱晴朗的阳光,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再后来,我又交到了妮子、心怡这些朋友,我们四人经常在黄昏的操场上奔跑吧这,洒下滴滴沾满友谊的汗水,留下声声最真的欢笑。

那一刻,我的世界不再孤独彷徨,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盼年

文/苏新友

我们80后要说应该是幸运的,小时候虽说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能吃饱;虽说穿的是布衣布鞋,但能穿暖……即使是这样,也丝毫不能阻挡当时我们对年的企盼。

年,对馋嘴的小孩子来说,首先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从盼望腊月初五能吃到"五豆"开始,接着是盼望腊月初八吃肉臊子面;再接着是盼望腊月二十六七煮肉时啃骨头,蒸年馍时吃肉包子,运气好时还能提前吃到品相不好的"油角角";盼望着正月初一吃饺子,走亲戚时吃油炸果子、瓜子花生糖,上"席面"咥"大菜";盼望着走完亲戚后还有剩下的点心、罐头、饼干,在开学后还可以过过"嘴瘾"……应该说,在那些年,这些关于吃的讲究,不光对平时吃惯了粗茶淡饭的小孩子极具诱惑力,就是大人们应该也不例外吧。

小时候盼年的第二个原因是能穿上新衣服。那些年平时虽说也置办新衣,但是要小孩子找大理由、父母狠下决心才能办到;而快过年了,这就是一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了——大家都要给家里的小孩子添置新衣服的,无非是富贵人家买好些、贫寒人家买差些的区别。对小孩子来说,关于衣服好坏的概念不是很明晰——哪怕你是从里到外都是新的,我只是新的外套呢。于是从新衣服买回来那天起,那些爱显摆的小孩子就上高沿低,把父母藏起来的、要到正月初一才穿的"新洋洋"偷偷穿出来,急着向小伙伴炫耀一番,如果不慎弄脏了,难免换来父母的责骂甚至一顿打——不过,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因为年前到正月这段时间大家是很讲究和谐的,所以,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父母笑嗔"这娃,年头到年尾都不让人安生"之类的话语。

小时候盼年的第三个原因是能玩美。年前,父母会准备一些诸如"八响"、"双响"、鞭炮、"窜子"、"嘟嘟出"等烟花爆竹,本来是要在除夕夜祭祖、正月初一辞旧迎新、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等春节的重要节点才能放的,但小孩子哪管得了这些,总是能翻到父母藏起来的这些东西,就像嗅觉灵敏的小狗一样——细发的,还能维持到大年初一;少数不会统筹安排的,就会出现"一晌放够、下晌胡凑"的现象,父母不再给买了,只好跟着有炮的小孩子屁股后面"蹭",期待人家给自己几个,要么捡人家放过的"哑炮",剥出炸药,再寻两片扁圆的小石头,做"踩炮"玩儿。

小时候盼年的第四个原因是能挣压岁钱。年三十晚上或是大年初一主要是挣自家长辈的钱,再就是随大人们去走亲戚时,亲友们给的,数目因对方的家庭条件好坏、主客间的关系远近等而异;水平也是逐年上涨的,我记得是从分分钱涨到毛毛钱,再到块块钱,直到自己上中专时,还有一些亲友从资助我的角度出发,以压岁钱的名义给我数十近百元——虽说都是好意,但搞得我很不好意思,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压岁钱都是发给小孩子的。小伙伴有钱了,绝大多数都被父母以"我们给你存上缴学费、买本子"名义收缴了,仅有少量的留给孩子,就这对小孩子来说,也算大数目了,基本是用来买吃的、买玩的了。

小时候的年,就是这样在翘首企盼中缓缓走来的,那时总是嫌她来得太慢。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现在的年就是在那些外界环境的渲染下一下子撞进来,还未做好准备甚至根本就不想过年,但她就如此快地来了……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上述几条对孩提时代来说很有诱惑力的盼年理由,不要说对我们这些已过而立的成年人来说,就是对现在的小孩子也都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魅力。现在是:科技发达四季乱,天南海北吃货全;陆地海空交通便,随时通话随时见;家家户户不缺钱,时髦衣服随便穿……幸福生活比蜜甜,天天就像过新年!所以对年,也就少了儿时的那些企盼,相反甚至多了一些厌烦!但我认为这种厌烦也是幸福的一种体现。

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文/陈姓名人

生活里,我是一个没危机感,今天不愁明天事。赚一块钱舍得花两块,浑浑噩噩过生活的人。我一般不在意,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人生嘛,就是笑笑别人,再让别人笑笑。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句十分俗气的话:成长,就必须是和现实不断的妥协过日子。别说它俗气,因为太多人和我讲过这个道理,他们告诉过我:妥协的必要性,不可回避。我承认它是有道理的。可是我不愿意被别人告知。我喜欢自己去慢慢地一路走来,然后觉得这句话不是俗气的,而是真理。

曾有个朋友,跟我打电话的时候抱怨生活多累多苦,我很想跟他说少追求一点生活会不会轻松点,但还是笑了笑没说出口。现在这个社会,苦和累已经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我怎么忍心剥夺他享受成功的喜悦呢?

我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努力的生活着,或许有意义,或许毫无意义,这就是一种,我思,故我在的状态。10岁、20岁,50岁……不同的环境和心境,领悟都会改变。没有谁好谁坏,这就是成长。然而优秀的人是连成线的,你通过一个就能看到另一个。

周围的人,有的事业成功了,有的出国经商了,有的在赚到了,过着丰厚的豪门生活,也有人债务高筑,无法翻身……不管什么时候永远都有比你更高的分数,也有比我更差的,我总在中间,永远都在仰望别人的高度。总觉得别人定义的快乐、成功、未来都不是自己的。起码,要尊重内心。这样的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稳稳的一分一秒中度过!!!!!

我不确定别人身上闪闪发光的东西,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我强大了许多,像混合着沙子、木屑的沙袋,却没人知道里面也放了柔软的棉花。我们都曾经有过无数的选择,到最后的都是各自性格的宿命。要坚信各自都会到达对的地方,只要为我们的方向奋不顾身过,用尽全力。我们都为我们各自的收获付出了代价,不要羡慕也不要自卑,请每一天,更喜欢自己一些,或者说,每一天,都向着自己所崇拜的人,前进了一点……

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努力的方式,因为成功没有捷径,只要认真生活,才是最实际,我们都会一样拥有同一世界。人生到底该往哪走。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 是的这一切,总会来的,谁都将没法逃避。我们就是现实版的例子。十指力赚,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但绝不为了那不现实的梦想,而丢了自己的人格,丢了人生。但我的力量是那么渺小,除了随波逐流,还能做些什么呢?也许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尽人意,但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是可爱的,我只是对自己失望,但对孩子们却是充满希望,满怀憧景。花都以开好,可我总不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吧。我不去周游世界,但我的心中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我信自己,而不信 命。我相信自己可以走通这条路,而不是相信这条路可以成全我。这才是人生。我只承认人格、爱和梦想。无关性别、财富、权力和其他。

我多想听到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人。因为有梦想的人,我才总是忍不住想听那心里生命的声音,在每一个生命里,都有对爱和梦想的渴望。每个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式。不抱怨不诉苦,最后渡过了这段感动自己的日子!!!

温暖的早餐

文/何红雨

每天清晨,我出门上班,都能看到街边那一张张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伞下,是一张张微笑的面庞。而那伞下的氤氲的食香也慢慢散发开来,吸引着每个早班族匆忙的脚步,内心的温暖也油然而生。

大约是在六年前吧,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一夜之间开出了数百朵如鲜花般红黄相间的风雨伞花。也是从那时起,每个早起的人们,都与这些风雨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爱上了这伞下弥漫着浓浓温情的饭香。

包子、花卷、豆浆等40多个品种的早餐,不仅可以根据口味自由选择,而且为方便上班族的需要,早餐点还可以刷卡购买。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讨得了市民的许多好口碑。

早晨,当我出门上班时,在街口那张温馨的风雨伞下,买到自己喜欢的浓香豆浆和包子时,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也恰好照耀过来,使我倍感快乐和幸福。此刻,已经睡醒的城市,也显得格外鲜活起来。行走在古老的城墙下,看到那些刚刚结束晨练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到那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下,购买豆浆、包子或八宝粥。这时你会发现,这些弥漫着食香的风雨伞,以及伞下那一张张满足的笑脸,确是古城每天清晨最靓丽又热火的一道风景。

其实,和我一样,每个享受着温馨早餐的市民,大概都不会忘记西安没有这些早餐点时的情景吧。那时候,赶早班的人们,只好急匆匆地挤在狭小的弄巷或街头小摊点前,随便而简单地吃点早餐。而那些小摊点多数经营环境差,卫生也无法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早餐的最大隐患。盼望放心早餐,成为许多市民的共同心愿。

2006年12月18日,为响应民意,在市政府支持下,西安市放心早餐工程在大雁塔北广场正式启动。随后,这个极受市民欢迎的好事,在全市街头开始陆续"生根开花".

记得有媒体报道说,到2009年时,西安放心早餐已经可以解决全市15万人的早餐问题,网络覆盖面也从试点初期的五个区16个街道办扩大到七个区34个街道办,销售网点从初期的100多个增加到600多个,日单点销售额从平均每天不到200元上升到500多元,日供应量从3万份增加到15万份,还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

西安放心早餐目前销售的自产几大类早餐品种,包子、花卷、豆浆、胡辣汤等40多个品种都有了自己的质量标准,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在全国也是首创。

今年国庆期间,我一位来自东北的朋友,在西安旅游的几天里,天天早晨都会购买放心早餐,具有商业头脑的他,边吃边夸赞,但也并没忘记要将西安的放心早餐引进到东北——"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放心早餐确实能为人们提供方便、经济又卫生的营养早餐呀……"

听着东北朋友的这番话,作为西安市民的我,颇感欣慰。

"三年前,西安获选当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老百姓在对幸福的解读中,有一项就是:习惯了家门口的放心早餐。让每一位市民的美好生活从早餐开始!"我对朋友说。

现在,每天清晨,当我走过那些红黄相间的风雨伞前时,我都会向所有为市民提供放心早餐而默默工作的人,情不自禁地致以敬意。

爱上军歌

文/赵乐翠

每当听到《咱当兵的人》这首雄壮有力的军歌,总会勾起我对军人的崇拜、对军人的思念、对军人的关注!因为在这些众多的军人之中,有我的朋友、有我的长辈、有我的亲人……看到那身威严的军装和帽檐闪烁的红五星,仿佛目睹到战场上在刀光剑影里滚打的战士、在雪山上、在沙漠里、在暴风雨之中执行任务的士兵!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生命的节奏、生命的崇高、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在我的家族里,父亲是军人,三位舅舅是军人,还有哥哥也是军人。我四岁那年,哥哥坐上一辆大车离开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训三个月后,就上了战场。出去执行任务时,没有饮用水,就只能砍下芭蕉扭出又涩又麻的汁液解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哥哥中弹受了伤,弹片飞进离心脏仅有一厘米的地方。麻醉已过,可是弹片还未取出,哥哥疼得浑身都是大汗,但仍咬紧牙关坚持着,坚持着……直到做完手术!政府的人多次到家里看望父母并送来慰问品,党的亲切关怀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哥当兵以后就没和我见过面,记忆里只有他悠扬的笛声,身穿军装的照片,还有那些用清秀的钢笔字书写的充满深情的书信。信里除了向父母报告他学习的成果,就是一再强调让弟弟妹妹好好读书。战争结束后,哥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陆军学校,三年后又回到了军营,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军官。

我是名骨子里流着军人血液的教师,喜欢风风火火迈着军人的步伐,神神气气唱着军歌。我用军人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并用这些良好的习惯熏陶着学生。教他们坐立有军姿,教学生唱《学做解放军》、《闪闪的红星》等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