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美文摘抄亲情

2023/08/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美文摘抄亲情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美文摘抄亲情(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那些年错过的蛋炒饭

文/哎呀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题记

油烧热,打入鸡蛋,看鸡蛋彻底炸开之后,撒上一点葱花,一点盐,再把米饭加入锅中,拌匀,待米饭炒热,把事先切好的胡萝卜丁,蒜,葱花撒入锅中,翻炒数遍,当你闻到葱花的清香和着胡萝卜的香甜弥漫空中,加盐,出锅。腾腾的热气,扑鼻的醇香,早已空乏的肚皮,可惜再也吃不出那些年妈妈的味道……

"飞,起来了,乖,吃完了快上学。"耳边响起了妈妈的那熟悉的声音,打断了还在睡梦中我的思绪,揉揉朦胧的双眼,不情愿的离开懂我和我爱的床。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早餐,都是妈妈起早为我做的早餐,不懂事的我最羡慕那些每天吃着包子上学的同学,可是我不行。照例桌上早已摆好了妈妈精心准备的早饭——蛋炒饭,那鸡蛋还是妈妈舍不得卖,特地留下来的!不知是尚在朦胧的脑子还没清醒,还是对包子莫名的羡慕……我总是没胃口,没吃几口就扔一边不吃了,妈妈刚冲好的蛋花连看都没看,每次都是这样。妈妈为了我吃好早饭,每天都在换着花样,可是却怎么都调不起我的胃口……

现在的我,大学毕业,远离家乡,远离爸妈,独自一个人漂流在外,每天都会去那个包子铺拿上两个肉包和一杯豆浆,包子对我已不再具有诱惑力,现在我想吃就能吃,我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命运总会跟你开这样那样的玩笑,也许得不到的真的永远在骚动。现在的我只想每天能吃上一碗妈妈做的蛋炒饭,喝妈妈冲的鸡蛋花,不想在去吃那如同嚼蜡的包子,还有那满是豆渣的豆浆……可惜往事已成回忆,才明白那些年我错过的那些蛋炒饭,那些妈妈的用心准备的早餐,那些年我以为每天都有,所以不屑的点滴,再也找不到了,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再也回不来了!

人总是复杂的,我们总是在追求着太多的未知,而放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却不以为然的现在,当我们把未来熬成了现在,把曾经渴望的变成现在每天面对的,我们真的快乐了吗?我们珍惜了吗?我们不快乐也没有珍惜,那我们努力把渴望的变成现实干什么?记得有一个儿童故事,讲的是小熊掰玉米:小熊看到一个好的棒子(玉米),掰下来夹在腋下,又看到一个更好的,于是再掰下来仍然夹在腋下,可是此时上一个掰的棒子就掉了,仍然只有一个棒子,小熊不断看着别的更好的棒子,于是就不断地掰下来夹在腋下,加一个的同时,上一个就掉了,最后辛苦了一夜的小熊就带着一个唯一的一个棒子回家了。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个小熊呢?总会听到身边抱怨自己找不到对象,抱怨总是遇不见合适的,抱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切总在不言中!

"喂,妈,我想吃你炒的蛋炒饭了……"

母亲的情结

文/林小明

母亲退休前在林科所工作,与苗圃、与三角梅结下不解之缘。

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我时常邀约三五好友,悄悄溜到母亲工作所在的林木花草试验场去,捉虫子,扑草蜢,追蝴蝶……玩得不亦乐乎。第一次看到三角梅,我就被她的娇艳怒放所吸引,所震撼!那一团团,一簇簇红得发紫的花瓣,与缓缓西下的夕阳争辉,与漫天铺展的红霞竞妍,美得你不禁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微风中她抖擞身枝,盈耳的花言花语,通鼻的清香幽远,濯心润脾,传达给人的讯息,满满的都是爱恋与不舍。

母亲告诉我,苗圃里的三角梅大都剪接培育而成,一个个塑料薄膜装填土杂肥充当营养袋,三角梅便安插在如此方寸逼仄之地,不断吸纳阳光、空气、水分,慢慢地生根发芽,伸长枝叶,茁壮腰身,直至移植到稍显宽裕的土壤环境中,葳蕤繁茂,攀援覆盖,开花吐蕊。苗圃里那几株盛大开放的三角梅,便是林科所的招牌花木与活广告之一。市里、省里大部分地区的公共道路、街心拐角、广场、公园等园林园艺,甚或民宅前庭后院绿化美化,所需三角梅苗木,几乎都是从林木花草试验场走出去的,泰然谈吐间,母亲自豪与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现如今母亲已退休多年,颐养天年,却依旧闲不住,仍保持侍弄花草的好习惯。我家的近十米长的前后阳台上,一字儿摆开,母亲都种上些许盆三角梅及其他花草植物,尽管大小高矮不一,然而一年四季滴翠飞红,芬芳飘逸,煞是怡人。无论是清晨抑或傍晚,总能目睹母亲浇水施肥,修剪扶植的身影。

有一年冬天母亲在下楼梯时不慎一脚踏空,腿脚挫伤骨裂。医生建议静卧休养半个月,以利尽早康复。母亲就是放心不下养育在阳台上的那些花花草草,尤其是那六七盆三角梅,硬要撑着下床忙碌,最后在家人的劝慰下,才勉强同意暂且由我代劳。

母亲让我采摘下一把新鲜碧绿的三角梅叶子,洗净捣烂后,用纱布裹敷在她受伤的脚板上,如此这般,两天一换,加之按时口服从医院带回来的消炎药,散瘀祛肿效果颇为明显,伤情恢复得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不出两周,母亲便能下地悠悠地行走了。

母亲为人热情大方,性格朴实厚道,就像那街头巷陌随处可见的三角梅。刚退休那阵子,无论家里家外、居住大院的大情小事,只要力所能及,她都愿意帮衬,古道热肠,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熟识她的人都说,与她相处,很舒服,有一种温润的感觉。潜移默化中,我也受到了影响,着实获益匪浅。现如今,母亲渐渐年高体弱,但仍然与居住大院里的大妈们一道,结伴散散步,抑或跳两下广场舞,热忱不减当年。还有,对三角梅的那份情感,始终未变,历久弥深。

哦, 敬爱的母亲,可爱的三角梅!

暖爱,从脚心开始

文/十月初凉

母亲的爱是描不尽的无限延长的线;是诉不完的万语千言;是写不尽的点点行行的字;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是血液里流淌的温暖。

想起母亲,一幕幕的往事总是浮现在我的心头。

还记得零五年的那一年,南方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大雪,整个世界就被裹在了冰天雪地里。那时候我才上初中,家离学校不算远,但也要翻过一座山,走四十多分钟的路。

记得那是冬天的一个星期五,当母亲听到天气预报说下周要下雪后,就赶紧开始给我做棉鞋。然而雪在星期六就开始下了,整个世界就这样变成了白的天地。积雪把电线也给压断了,于是,停电了。晚上的时候,风呼呼的吹着,家里的木门在寒风中苦苦挣扎,发出痛苦的呻吟。

屋里蜡烛发出吱吱的声音,灯影晃动,母亲的影子也在晃动。线在她的手里飞快的走动,像一条在天空中飞舞的龙。真不知道那样的光线,她是怎么做到的。

火炉里的火焰渐渐小了,我也睡醒了一觉,然而母亲还在灯下,蜡烛也不知道燃烧了几支。

然而当时的我一点都不懂得母亲的辛苦,我毫不领情。第二天当她高兴地把那双鞋给我,让我试试的时候,我觉得很委屈。因为我是想要她给我买双波鞋,波鞋既暖和又好看。而母亲做的棉鞋很难看,穿上后在同学的面前没有面子。于是我赌气不穿,跑回去倒在床上生闷气。

母亲很无奈。其实我也知道的,买一双鞋的钱够我半个学期的报名费了,那时候家里没有收入,我上学家里已经很困难了。我不应该再不满足的,村里好多像我这么大的孩子已经去外面打工了。然而我还是觉得委屈。

我不知道,其实委屈的应该是母亲。

星期一的早上,我一起来,母亲就跟着我起来了,她好说歹说要我上那双鞋。而我最终也勉强穿了,只是觉得很别扭。

到学校后,我很怕同学发现了我的秘密。然而我注意到,没有人看到我,还发现大多数同学都穿母亲做的鞋子。我的心就释然了。而且母亲做的鞋穿起来很舒服,很温暖。

在那一年里,后来母亲又给我做了第二双鞋。它们陪我走过了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温暖,从脚心开始,一直蔓延我的全身。穿着母亲做的鞋,我越走越远。

而现在,我已不再穿母亲做的鞋了。因为母亲的手已经被生活磨得到处是茧,不愿意她再那么辛苦。而我,也为当年自己的无知与幼稚深深地后悔。

都说时间能抚平一切,然而我看它却是一把无形的剑,不知不觉中就在母亲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间又像一条河,母亲在用这条河里的水洗头后发就一点点变白。而我却沿着这条河渐行渐远,离梦想越来越近,离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是母亲会以我为傲,我们的心永远相连。

想起姥姥

文/王晓芳

不知什么触动了我,突然想起了姥姥。

姥姥家住满城陵山脚下,就是埋着汉代刘胜和他媳妇的那个山,村子叫守陵村。那年,我从家到满城30里路,骑着自行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路上晃晃悠悠的,不急不慢。是在9月,天高云淡,早上9点多出发,带上妈妈给姥姥的礼物就上路了。路程很简单,两个大拐弯就到了。进村就碰到好多人问七问八,你是谁家孩子啊?是凤家姑娘啊?我回答:不是,那是我老姨。这个时候说话是要说普通话,因为我是大保定市里来的嘛。村口有村里唯一的小卖部,里面有各种熟食和各种没厂家没质量认证的零食,我买上一大截肠子。说也奇怪,我从那么大的保定来,就觉得这小村的肉肠好吃,肉多,可香呢!再买张大饼,真的是大饼,又大又厚,那会儿都是用猪油,烙出来的饼层层叠叠的,一看就馋。左拐右拐就到姥姥家门口了,隔着老远就喊:姥姥,我来啦!只见我姥姥扭着哆啦A梦一样胖的身子出来了,超大嗓门地喊:哎呦!可了不得啦,我大外孙女来啦!她认为这是个大事,得跟邻居们都说一遍。其实邻居都认识我,我暑假经常在姥姥家住。进院,放车子拿礼物,还有在村口买的大饼和肠,姥姥再炒个菜,就是丰盛的午餐了。

太阳落山,那时天很好的,还不认识"霾"怎么写。山边飘着轻轻的云,夕阳照在云上漂亮得不得了。姥姥家的小院早就炊烟袅袅了,记不得做的什么晚饭了,反正亏待不了我。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板凳,等菜摆好时,姥爷也从地里回来了。姥爷又高又瘦,特别精神,一进院先把干活的家伙什儿放好,那会儿地多,种的东西也多,一去就是一天。吃完了坐家门口跟邻居们聊天,有时也端着碗蹲门口。这个时候的话题基本都是我,夸呀,赞呀,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但心里很爽!

等星星都蹦出来,可亮可亮的时候,就到了我最喜欢的睡觉时间啦。大土炕,铺着凉席,枕头是那种圆滚滚的老式的,炕很大,我可以打着滚睡。这个季节山村的晚上是很凉快的,要盖一个粗布的薄被子,不像现在的被子这么花哨。一觉天明,用山泉水洗脸。村里没有自来水,有井,手动把水从地下压上来,甜丝丝的。姥姥早就开始忙活了,因为那天我要回保定了,要给我做好吃的好喝的。

吃饱喝足,返程。哪愿意走啊!我除了恋恋不舍红烧肉,还有姥姥倚靠墙边看着我远行的身影……

这个身影在几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不过回想起画面来,依然是夕阳染红了山,姥姥坐在灶台旁添柴做饭的样子,依然是姥姥倚靠墙边看着我远行的身影。

我这是想她了。今晚,梦里,会有吗?

父亲的头发

文/孙长乐

我有一个朋友理发技术很好,因为经常看他给别人剪头,时日一长,我也学会理发了,分头、背头、寸头都会剪。我给不少人理过发,有的是单位的同事,有的是邻居,可他们不是每次理发都找我,不知是他们不好意思总找我,还是觉得我的手艺太一般。只有父亲,我给他剪过一次头后,父亲便不再上理发店去理发了,都是我在家里给剪的。

我第一次给父亲理发,是在十年前。那时我刚学会理发,见父亲的头发该剪了,便想着试试手。父亲不肯,怕我剪得太难看。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才准许我在他的头上"动剪子".父亲那时的头发又黑又密,会理发的人都知道,越是浓密的头发越好剪,即便有一两剪子没剪好,最终也能修好。我那次给父亲剪完头后,父亲对着镜子左照照、右照照,非常满意,笑着说,以后他的头就交给我剪了。

大约是在三年前,我给父亲理发时,见父亲的头发变得稀疏了,两鬓也如雪一样白。理发时,在后脑勺的位置,有一剪子没剪好,由于头发太稀疏了,尽管我仔细修剪,最终也没有修好。想到父亲先前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我唏嘘不已。此后,再给父亲理发时,我凝神屏气,分外仔细。

去年,因为工作上的事,我在外地待了大半年时间。回家后,见父亲苍老了许多,满头的头发大都变白了,头顶上也露出了光亮的头皮。父亲说,我不在家的这段时间,他去理发店剪了几次头,觉得剪得不好,也不得劲,他已很久未理发了。

我便找出理发工具,给父亲理发。尽管我剪得很认真,很仔细,可因为父亲的头发实在是太少了,不一会儿,就剪完了。我蹲在地板上,把那些碎发扫在一起,望着那一小撮白花花的头发茬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真的希望,天下的父亲永远不老。

还能陪父母多久

文/冯兆龙

母亲又打来电话,说她中午做了牛肉泡馍问我回来吃不。我都快半个月未回父母家了,接到母亲的电话有点不好意思,赶忙答应回来。听说我回来,母亲很是高兴,电话还未挂断,就急不可耐地给父亲说,"二儿子说他回来。"言语中透露的是一种喜悦。

放下电话,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母亲的高兴更让我感到羞愧。父母都八十岁了,有我们兄妹五个,平时只要几天没回去,母亲肯定会打电话叫我们回去吃饭。我知道,回家吃饭只是一个借口,父母无非是想见我们而已。每次接到母亲这样电话的时候,同事们都很羡慕,说我"奔五"的人了,还有父母这样疼着,真是幸福。可静下心来想想,我惦记和牵挂父母吗?我们常常有N种不回家的理由,可这些理由都是建立在父母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父母能自食其力不需要子女照顾,这让子女对他们的关心变成了可有可无,我们就在这种习以为常中肆意地挥霍着父母的健康。

那天回到家里,刚进门,母亲就给我说,她也给大哥、大姐和小妹小弟打了电话。母亲就是这样,每次做了好吃的她就挨个给儿女打电话,谁要是回不来,她就会说,那你下午回来,我把饭给你留着。我看着母亲一瘸一拐地进了厨房,才突然发现,母亲患骨质增生的右腿好像比以前更严重了。回头再看看父亲,满头的华发,密密的皱纹,深色的老年斑,看电视时那双混沌无光的眼睛。猛然间,我的心隐隐作痛。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关心和留意过父母的衰老,似乎衰老永远就不会来到他们身边。在这种熟视无睹的日子里,便少了对父母的关心、理解和体贴。父母唠叨时,就不耐烦地打断;父母有点邋遢,就无端地指责;父母误解了自己,就抱怨顶撞,只图自己痛快地发泄,却从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我不知给父母许诺过多少次,说要带他们去旅行一次,可总是在这样那样的理由中一拖再拖。记得有一次父亲打电话问我办护照的事情,我说你问这事干吗?父亲顿了顿说,我就问问,万一能出国了,也就不必当时急着去办护照了。我苦笑了一下说,办护照很复杂,等我哪天回去了再说。可我随后便把这事忘到了脑后。有时出差坐在飞机上,我在想,父母老了,应该尽快陪他们旅行一次,也许他们并不在乎去哪里,或许要的只是一次和儿女旅行的经历,一份难忘的回忆。

其实,我应该感谢上苍,让我的父母一直都这么健健康康,我因此可以无所顾忌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父母在,家就在。有了父母,就有了我们兄妹姐弟团聚的地方。"走,回妈家。"这是我们姊妹们电话里经常的话,这种幸福让我满足和陶醉。然而,这种年年相似的幸福也让我不知珍惜。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无微不至、予取予求的爱,我们总觉得父母会永远在那里。于是,宁愿和朋友相聚,和妻儿外出,也不愿回一趟父母家。我们一次次因着各式各样的原因错过和父母相处的光阴,心里总想着,父母就在那里,以后多得是机会。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已经成了多少人一生不可弥补的缺憾。

父母一生不易,不要等他们老了,才知道什么叫孝顺。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陪伴是最好的孝顺,也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