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高考的文章

2023/08/2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高考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高考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高考

文/何红雨

高考刚结束,我接到的最多电话便是亲友们热情问询的电话,内容大都是关乎女儿高考成绩、填报院校之类。

原本以为,高考结束后,能够清净下来,静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带着为高考而疲惫的女儿出去旅游一次,让她身心能放松一下,然而,却仍旧不能。

当然,我是不能够埋怨什么的。这么多问询的电话打过来,其实,更是应该心存感激的。

因为关心,因为彼此关系的融洽和友谊的长久,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所以,我总是面带微笑,将嘴角轻轻地上扬,然后十分感激并热情地回答友人们的问询。

也不止一次地计划,要在高考完毕后出趟远门,带着孩子好好地旅行。可以放下一些要事,甚或是可以暂时地疏远年迈的父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女儿的心愿。

可不是?多年来,总是不能放下一些事儿,而女儿,也总不能因了学业而去她十分想去的地方。

六月中旬的古城,虽然没有往年盛夏的炎热,但仍旧有点闷热。

在一个个闷热的午后,我都会偶然想起一些事儿来。比如,襁褓中女儿啼哭或是微笑的样子。又比如,幼稚园时期女儿的模样,甚或是一个突然扮出的鬼脸儿。再比如,小学中学时期的她,每每背着沉重的书包,十分自信地独自出门,然后,经过一条熟悉的街巷,进入校园……一切的或甜蜜或幸福,都仿佛就在昨天。

可不是?昨天,她还是个小小的孩童,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和净澈无邪的眼眸,问我"为什么",也昂头以美丽的双眼注视我。那样的注视中,或许写满了自豪和幸福。自豪于妈妈的伟大,亦幸福于妈妈的疼爱。

然而,今天,她却已经长大。K歌时,女儿兀自一人不知疲倦地唱着一首首我并不能够听明白的英文歌曲。坐在歌厅宽大绵软的沙发上,看着她长发如瀑的背影,以及十分陶醉沉溺的演唱……我的内心是翻涌的激越和骄傲。

并不粗心的我,却不晓得女儿会唱这么多的英文歌曲。成长的岁月里,大约于她更多的督促便是——读书和学习。有时,我亦是会对着深夜都还没完成作业的她,暗涌所有母亲都无法遏制的疼爱。那么希望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少点,再少点。也会一直都记得:每每在深夜,我以十分温存的声音催促她——快点睡觉吧,她都会懂事地说:妈妈先睡吧,我还有几道题要做。

现在,在全家的焦虑中,女儿似乎轻松地考完了她人生的第一道大题,当然往后的关口依然很多,但愿她依然能够如此轻松地走过去。

人生的道路,悠远漫长,或者,还会一路坎坷泥泞。如果,女儿能够保持坚韧自信,也能够快乐幸福,不懈攀登。那么,我想,作为母亲,我会十分欣慰和欢喜。

而每位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

无论繁忙与否,无论能否远行,我想,我都会以好母亲的姿态,来激励和赞扬女儿,让她彻底放松。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如果志愿填报适当,被大学顺利录取,就祝愿她未来的秋季,能欢喜快乐地踏入大学的校门。假如未被录取,也希望她能坚强地去迎接另一场人生考验,毕竟,读大学虽然重要,但也并非人生成功的唯一之路。

和父亲一起高考

文/李良斌

新县东部有座白云山,海拔900多米,西麓山脚下,流淌着白露河,汉潢古道沿河蜿蜒前行。河旁坐落着一片明清民居,有几十户人家,三四百号人。那里是我的故乡——毛铺大湾。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有七口人:爷爷父母,加我们兄妹四个,我是老大。父亲是大队民办教师,母亲在家务农。家中一贫如洗,却也其乐融融。

爷爷老家是息县的,年少时逃壮丁落户到毛铺,没正经上过学,但他小时趴在学堂窗外偷听教书先生上课,将教的东西默记在心,识了一些字。后来村子里办夜校搞扫盲,他更如饥似渴认真学习。

爷爷在对待儿女上学问题上,态度坚决。我的父亲是他唯一的儿子,为孩子上学他甚至讨过饭。父亲毕业于县高中,以微小劣势在高考中落榜。他惆怅地回到家乡,但学识很快在农村派上了用场,积肥量方、小队决算、喷写标语等等都非他莫属,他很快当上了大队民办教师。

父亲有段时间迷上了学英语。为掌握正确发音,他步行往返十余公里,到相邻沙窝公社完小收听英语广播讲座,一周几次,直到把一本书学完。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那年我13岁,读初中,在学校是班干部。有一天,父亲神情严肃和我谈起学习、高考和未来的话题。随后日子里,父亲严格要求我的学习,布置大量课外作业,收集大量的资料、试卷让我学让我做。星期天,父亲把我留在学校学习,遇到难题,他和我头抵头演算,几番周折终于拿下时,他和我相视大笑。实在做不出来时,父亲会带题目赶到周河中学找老师请教。

放假了,我和三个弟、妹每天都有作业,邻居们常能看到我们兄妹几个一起做作业的情景。有时母亲会唠叨着让我们早起拾猪粪,或叫我们砍柴、捡茶籽,父亲会说"书中的东西比猪粪茶籽强多了",家乡很多人常把父亲这些话当笑话传扬。

1978年5月,我夺得全公社应届初中生学科竞赛第一名,参加全县应届学科竞赛又进入前20名,被县高中提前录取进入"尖子班".

上高中时,我14岁,个头小坐第一排。学校生活简单清苦,在家里带米换成饭菜票,再配点咸菜就是饭食。一天晚自习下课,雨雪交加,我和同学往寝室跑,我一脚踏进水坑里,鞋袜都湿透了,到寝室后把袜子使劲拧了拧就睡了。第二天清晨,上操哨音急促响起,我没有替换鞋袜,只好穿上湿袜湿鞋,刚开始跑步时脚上冰冷刺骨,跑着跑着,慢慢也焐干了。

有天中午饭是油炸馒头片,我很想吃,可一摸口袋,没菜票了,没钱买,也不好意思借,就悄悄离开饭堂在外转悠,有同学问炸馍好吃不,我拍拍肚子说好吃好吃,真香啊!

我每月回家一次,星期五下午离校,星期日返校,步行往返70多公里山路。每次回家母亲都说伢儿太可怜了,真受罪呀,尽可能做好吃的"慰劳"我,其实也就是炒菜时多放点油,或在鸡窝里拿俩鸡蛋蒸了。有一次离家返校时,天才蒙蒙亮,起了大雾,母亲不放心,送我走了好长一段山路,最后又站在高些的山头望着。走出很远,我回头,看见雾中母亲身影隐约,眼泪立刻模糊了双眼。后来每次读朱自清散文《背影》,就会想起那次母亲送我的场景。

1981年,我参加高考。那时有个特殊政策,教龄满多少年的民师允许参加高考,父亲符合规定,但他已是不惑之年。最终我们一起参加了高考,都考入了信阳师范学院,都是数学专业,不同的是我是本科,学制四年,他是专科,学制两年。

没想到,母亲竟因此和父亲大吵一场。因为父亲一走,家里有很多农活没人干,还有三个孩子要照顾,她自己没法弄。后来亲戚极力相劝,母亲才想通了。

九月份开学了,我和父亲收拾行李,各背一床被褥,双双赴校读书。教室在同一座楼上,班主任都是卢士堂老师,所学内容大部分一样,部分主课老师也是同一个人。

父子同学的事在校园里传开了,经常会有同学老师见了我们指指点点,慢慢地大家才习以为常。父亲学习态度认真,他的作业一丝不苟,书写规范,没有错别字,干净整洁得像印刷品一样。

两年时光很快过去了,父亲回到家乡到公社中学当了公办教师,工资升到了40多块,这让家里人都体会到了幸福感。

从1983年到1986年,二弟三弟小妹陆续考上了河南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和信阳师范学校。乡亲们都说,他家六口人,出了五个大学生,玄啦!一时间声名远扬,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我家的读书故事了。这件事也激励了一批学子,光我所在的大队和公社,就有不少学生相继考上大学。

很多年过去了,到了我儿子上学时,父亲依然关注孙子的学习,成绩不错,他会高兴地抿着嘴,偷偷乐。表现不好,他会叮嘱教诲几句。儿子高考前,父亲打电话叮嘱,叫他不要有压力,一次考不好,多考几次,一定要考上好学校!对于我弟弟、妹妹的孩子,父亲也会定目标,提要求,最后他的孙子和外孙都顺利考上大学。

如今,想想我家读书的故事,不禁心生感慨。我亲身体会了读书的辛苦不易和充实快乐,体验了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过程。体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明白了一个简单道理:个人如水滴,国家如大海,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在真诚感恩时代的同时,我也意识到,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微薄的才识贡献给社会,才能对得起读书的初衷,才能无愧于国家的培养!

忆高考

文/江宁医院徐磊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莘莘学子奔赴考场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古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那金榜题名时。而现代,从学前教育到高考,恐怕十年有五。

在中国,谁家有个即将高考的孩子,那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全家人都围着考生转,只希望他一心迎战高考、拔得头筹。正在经历高考的学子们,是紧张的、兴奋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公平公正的方式向自己的理想更进一步;对于还在迎接高考的学子们,高考可能还远,但也是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对于像我这样经过高考十余载的人来说,这是用来回忆青春的证明。

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过硬的知识就是坚实的盔甲与锋利的武器,过关斩将、披荆斩棘毫不夸张。每年上千万的考生参加这场浩大的考试,他们希望学有所成、出人头地,个个都是拼了命地向前冲。我上高中那会儿,老师跟我们说,高考前的复习是枯燥的,谁能静得下心,谁就能笑到最后。那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努力,高考是我实现理想的唯一出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尝到了触摸理想的感觉,我体会到了奋斗的乐趣,我实现了我的梦想。高考就像人生的一次历练,经历了一次蜕变,为我步入更高学府打开了大门。

看到考生们临进考场时还不忘背书,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时代的自己,会心一笑,真是青春一去不复返啊!这大概就是高考的魅力吧,虽然残酷,但却公平,对于有理想又付诸努力的人来说,高考就是迈向成功的阶梯。若干年后,更是你青春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又一年的高考战斗即将打响!

文/宇宙之星

我的每根神经都犹如绷紧的弦,只等一声枪响,便将利箭发射。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势。这支箭可谓"茹苦含辛""肩负重任"----它饱含着我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煎熬;它载着我的梦想,灿烂的前程,承着父母无限的希望、期待。真可谓是"压力山大"!

既然负以重任,压力肯定会有的。不过,经过前车的失败之鉴,这一年来我用上了十二分的努力,成功的把握我自信还是有十分的。

成功微笑着在前面向我招手。

开考的预备铃响起。同学们都陆续各就各位。

坏了!由于太紧张的原故,我竟忘了该进哪个考场?我极力使自己冷静、冷静······天!我脑子一片空白,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怎么办?怎么办??我眼前有些发黑。不!我不能黑,不能啊!我必须挺住。我极力保持着清醒,努力找回记忆。

然而,在我的努力下,思维却变得更加混乱。眼看着监考老师拿着试卷走来,我几乎要发疯了!谁快帮帮我?谁来帮帮我?谁能救救我?!我抓住监考老师的手,哭喊着,哀求着……我的腿一软,双膝着地……

猛地,一惊,竟是噩梦一场!枕巾湿漉漉的一大片。

类似这样的梦已不是一两次,主题只有一个----上学,考大学。当然,梦的结果也只有一个----同现实一样----落榜!梦醒,无不抹泪,叹息!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是什么原因,竟让我如此困惑,耿耿于怀?以至于常常从梦中哭醒。难道只是为了一纸文凭?难道是因为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心存愧疚?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过的好,生活的快乐、幸福。盼子女能考上大学,有出息,归根到底还是那个单纯的想法----将来孩子能过的开心,幸福。我现在也算是衣食无忧,有一个疼爱我的老公,一个活波可爱的儿子,自家的小生意也算是有声有色。父母每谈及我时,也很是开怀、舒心。那么,我的忧虑说是愧对父母,岂不是借口?如今,我身处福中,为何还要对曾经的"落榜"耿耿于怀呢?我脑海中浮出了一个理由:虚荣心。或许,这个理由一直压在心底,只是我不愿去承认罢了。

好多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灿烂的前途,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实现梦想,才能改变命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诚然,考大学可以改变某些人的命运,可这绝不是唯一的、绝对的一条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读死书的书呆子,纵使拿到文凭也会被现实淘汰;社会的各个岗位都需要人才,需要有志者去开创、去建设,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肯拼搏一样可以改变命运;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坚守在每一个岗位的劳动者,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赞扬。

有些落榜生,感觉好似天塌下来一样,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另一扇窗".人生不止上大学这一条路。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身的才能;同样可以让梦想飞扬,让生活多彩多姿。

要说只有上大学才能更好的学习、深造,也有些偏执。好学者不分地点、年龄,学习并非只能在学堂完成。社会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学习不分年龄,不是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吗。

细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烦恼,都与自身所持的态度有关----或虚荣、或贪婪、或狭隘。李大钊言: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把真正的人生都归幻灭。当生活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时,何不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或许心情便会豁然开朗。

曾经看过一段话:或许应该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观照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在人生的渺小和矛盾处挖掘它的全部可爱。

境由心造。用一颗知足的、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珍爱生命,生活才会快乐,幸福。

显然,我的困惑、忧虑是全然不必的,是自寻烦恼。这样想着,我的心便已释然。还不免为自己的虚荣感到羞惭。

不觉间,天已大亮。又是崭新的一天。

我用心对自己说:天亮了,晚安!

我的高考故事

文/王超

2020年的高考就要来了,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那个属于自己的高考是难忘的,心怀感激的。

21年前,我还是一名19岁的高三学生,发生了一件至今我记忆犹新的事。有一天我应同学之邀,一起去看望一位曾经教过我们的语文老师。到了之后,大家有说有笑,聊得很开心。

"你今年要走,我看,有点儿危险!"薛老师一边把一个削好的苹果递给我,一边微笑着对我说,语气里充满关心与担心。那一刻,听到她对我的"点评",我只觉脑中突然"轰"的一响,眼前也随之一片黑暗。"她怎么能这样说别人呢?"我在心里愤愤地说着。可是,我清楚地知道,她说话向来是有几分依据的。她曾在初中教过我们一年,对自己学生的能力、潜力了如指掌。但是我极不明白,自己一向尊敬喜欢的薛老师,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对我说那样的话,她难道没有考虑过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我没有想太多。只是从那次之后,更不知疲倦地做自己应该做且能做好的事:努力,进步;再努力,再进步……终于,那年夏天,我考上了大学,而且成绩高出分数线不少。一块无形的巨石终于从心头落下,我终于解放了!"黑暗的高三,见鬼去吧!"心中反复恨恨地喊着,"薛老师,你不是说你的学生今年要走有点儿危险吗?哈哈……真不好意思,学生让你失望了!"

不知过了多久,不知飘飘然了多久,突然之间,我开始问自己:你考上了大学,是怎样考上的呢?"你今年要走,我看,有点儿危险!"21年后的今天,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又想起了老师曾经说过的那句"狠话".但是,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了她的真正用意。当时的一句话,既让我看到希望又让我感到压力,无形中成为我高考路上的牵引力和推动力,让我努力拼搏,勇往直前,堂堂正正迈进大学校门。

薛老师,你知道吗?就是你那一激,使当年的我有了一个倔强而奇怪的想法——"一定要考上大学,绝不能让老师的话应验!考上大学,看她还有什么话说!"我抛除一切杂念,安心学习,只想着自己多努力点就会有进步,坚信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靠着这股"执拗"劲一路前行,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亲爱的薛老师,请原谅学生的无知,曾对您一时的误解吧!

尼采曾说:"如果你低估一个水手的能力,那么就祝他一帆风顺吧!"2020年高考,我只想对参加高考的蓬勃而可爱的青年说一句:"你为自己高考而流的每一滴汗水一定不会辜负你!加油!"

我家的高考故事

文/宋莹

2018年6月7日,我的小侄子参加高考了。

高考,现在已不再被视为成功的唯一标识,但21世纪的新一代们,并没有松懈,他们要"我的高考我做主",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他们可以同前辈一样,在高考的路上走得更潇洒、更漂亮。

时光穿越。1993年7月7日这一天,我在高考考场里奋笔疾书。这一年,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入学率不断攀升;高校招生和就业,逐渐摆脱计划体制束缚,人才流动更加多元。我感谢高考,是它让我能够踏进大学校门,让我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让我能在温暖的阳光下,记录我们家老中青三代的高考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考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成人礼。高考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不能否认,高考始终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之一。

我们已经习惯,每一年的高考如期而至;每一年,又一届学生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但是,在高考的日历上,有最为特殊的一年,罕见地迎来了两届学生——1978年,从118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62.7万新生涌向校园,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就此改变。

我的母亲也是这62.7万分之一。1978年春天,已近而立之年的她,走进了曾经一度以为今生再也无缘的大学校门,开始了她的又一段人生。

母亲曾经学习优秀,曾经豪情万丈,作为一所小学里的临时代课老师,她的课最受学生欢迎,她带的班级成绩最优秀,却无法改变事多、钱少、人累的状况。父母总是会以调侃的口吻聊起这段时光,然而,话语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当时的迷惘和担忧。为了生活,只能如此。

母亲永远都记得,197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父亲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冲回家,报纸头版头条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刚刚结束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消息,并宣布当年即恢复高校入学考试,同一版面上还发表了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正所谓"门外忽传又高考,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学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很快地,她又转喜为忧:"我能行么?我已经很久没看书了,我已经有2个孩子了,我还可以么?"这时,是父亲坚定地说:"想想你曾经的梦想,想想你当年的壮志,未来怎样,不用去管它;为了你自己,为了孩子,咱们拼一次!"

母亲的大学梦被唤醒,母亲骨子里的奋斗基因,再次被启动。她相信,这来之不易的希望,就像那漫漫长夜里一盏豆大的烛光,摇摇晃晃却也坚毅决绝。随后的2个多月里,她全力以赴,夜以继日。1977年12月10日,她走进久违的考场。母亲依然保存着当年的准考证,已经有些泛黄,她仍视如珍宝。她用心守护的是励志的记忆,是对这个时代的致敬,是对这个国家的热爱。

1978年,注定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这一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集结号。这是一场迄今人类最宏大的砥砺探索,它体现的智慧、勇气和胆识,也向世界释放了中国即将再次起航、崛起的信号。网上流传着一张清华大学77级新生上课时的照片,没有人发呆,没有人睡觉,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聚焦在老师身上,每个人都像一块块海绵,迫切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振奋昂扬的雄心,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发展的加速度。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栉风沐雨,他们筚路蓝缕,齐心协力把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推进了主航道,进入了潮平岸阔的新时代。

1978年彼时彼刻,2018年此时此刻,我家高考的主角,从40后变成了00后。40载春秋,高考的人生神采飞扬;40个寒暑,改革开放诗意酣畅。

回首过往的40年,历届考生的汗水和希望,凝结成祖国日新月异、厚积薄发的变化;展望未来的40年里,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各家的高考故事,仍将继续。前方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只要我们不甘沉沦,不惧风雨,终将使我们自己更加不凡,终将使我们的时代更加生动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