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过年经典散文

2023/08/2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过年经典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过年经典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过年了

文/凡雨

妈说要过一个团圆年,我们全家都高兴。这是2010年度我家里的十大重要事件之一,因此年前几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全家老少同心同德,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置办年货,贴春联儿,做年糕等,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终于到了年三十儿,该到上台表演的时候了,农民嘛,一年到头的忙活,都是为了过年罢了,开开心心最重要。所有的前奏都是为了在年三十儿这天晚宴的闪亮登场做准备的,家家如此。

年年岁岁花相似,人还是那些人,不同的是,今年过节有改变,大团圆成了一大亮点。所谓的大团圆就是我龙氏家族一个曾祖父分支的三十多户家庭几百号人口将要接受我老妈的邀请,来我家聚会过年三十儿。要知道这几百号人齐聚一堂,不是一个小概念这无疑似维也纳音乐大厅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晚会,场面都是一样的浩大。

这么多人吃饭,做饭炒菜是个大问题,肯定得有人帮忙才行。不过按照习惯,家家都会有闲余劳动力来帮忙的,所以我和老妈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大家齐心协力七手八脚来烧菜煮饭,是件挺开心的事儿,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当然分工会有所不同:妇女们负责煮饭;男人们负责烧菜煮汤;老人和小孩则干些服务性的活儿。其余的还有些闲杂人等若实在找不到活干了,干脆让他们自己在外面烧火烤,此外还负责吹吹牛啊什么的,让他们谈谈生活,谈谈社会等,好让我们也增长增长见识。

要说老妈这次的决定那是相当的明智,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大家在一起吃次晚饭,不在乎吃多吃少,不在乎饭菜好坏,我说过,气氛最重要。一家人可以借此机会来加强沟通,共同讨论一些话题,增进了解,培养友谊。一家人嘛,当然得说一家话咯。

晚饭时分,一切就绪,随着礼花轰鸣,宴会正式开始。大家一致推荐我代表主办方发言。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正式(又不是开会)就推辞了,经再三推辞无效,我只能以我几乎可怜的词汇开始了我的"演讲":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侄儿侄女们,新年好!给你们拜年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幸福,工作顺心,读书学业有成。义我不才,斗胆恳请个位共举此杯,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语毕,掌声四起,响如春雷。大家沉浸在长久回荡的干杯声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幸甚致哉!

晚宴进入高潮,大家玩得非常起劲,这时,有人提出主义要对对联比赛。我当然更高兴了,因为这是我的拿手好菜嘛,谁叫我学的是中文呢!我认为我表现的机会来了,是该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了,我必须抓住时机。

"我来主持!"我义不容辞地站起来,"大家听好了,我们来行酒令,规则就是:自我开始依次出上联,其余人都来进行抢答,若谁给不出上联或对不出下联都罚酒一杯,一视同仁!"

我不假思索来上联:美酒喝起迎新春。弟夹着鱼翅对出了下联:佳肴吃着辞旧年。我默认地坐下,他得意地扫我一眼,也跟着坐下。四哥随即道:春风八面吹年来。大伯:冬雪四方报岁到。二叔继续:春播良种须勤劳。大哥道:秋收硕果要智慧。二伯又继续:勤劳人家年年岁岁皆有金。三弟对:和顺家庭时时刻刻是和谐。侄儿秋龙不甘落后,也出了上联:万鸟齐鸣青杠林。我再来:百人同饮盘龙寨。

所有现场对出的对联有三伯执笔纪录,并将此作为帖在各家门上的春联。

在一片热闹声中,电视里传来朱军大哥那汽笛般的声音,十二点的钟声到来,新的一年也到来。

谢绍辉老师评语:

本文写出了你家与众不同的过年规模和方式,新颖独特。语言上平实朴素之间显露出锤炼字句的精妙。技巧很有些吴伯萧《记一辆纺车》的味道》。

过年真好

吃团圆饭,放鞭炮,拜年,恭喜恭喜。人人脸上挂满笑意,个个见面客客气气。祝福的短信满天飞,吉祥的话语随处见。见了长辈奉上孝敬礼,看到晚辈掏出压岁钱。今天在这里蹭饭,明天到那里喝酒。呵呵,过年真好。

曾记得,2009年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我在乡镇工作。陪客商,陪远道而归的亲朋,赴好友的生日宴。最多的一晚上"跑片"四场,最少的一天喝了两顿酒。节后,我曾感叹,不过节真好,过节真累。为此写下《不想过节》的博文。

幸亏有先见之明。在那篇博文的末尾,我写道:其实,这与有无假日无关。当若干年自己远离现在的工作岗位以后,这样的烦恼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甚至到那个时候还感谢国家能安排如此多、如此长的假期呢。

想不到这个感激之情仅仅两三年以后果真降临了。今年春节期间,我推掉所有与工作有关的应酬,一心一意陪家人,给长辈拜年,与亲朋好友团聚。虽然一滴酒未喝,但是家人理解我、关心我、爱护我,让我倍感激动、倍感温馨。

最惬意的事情是,我能够陪女儿走东跑西,真正与她近距离在一起交流。女儿的确长大了,不仅知识面广,且人情行礼一点就通。她的一些言语举动、所作所为很值得我学习,值得我骄傲。

过年是加热器,让亲情更亲、感情更深。

过年是融合剂,让不快走远、误会无影。

一年的忙忙碌碌、喧喧闹闹一闪而过,那是生活所迫、生活所逼,只有过年的时候跟家人、跟亲戚在一起,不想工作,不必伪装,不怕被算计,这才是我想要的,这才是真实的我。一个人,无论有多少钱,官位有多高,人生总有谢幕的时候。当我们离开工作岗位颐养天年之时,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紧跟自己一起走完人生之路的人会是谁?答案不言而喻。

怪不得多数人都希望过年呢。

过年看戏

文/陈慰

每次过年回家,总要陪着长辈们吃吃饭、聊聊天,而看戏这个节目则是悠然的老传统了。

儿时对过年的期盼,一直糅合着铿锵激扬的锣鼓声,因为不仅可以得到花花绿绿的糖果,还有得看让我心驰神往的京戏。悠扬的琴声、优美的唱腔,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年味。常常在演员一曲唱罢,满场响起震耳欲聋的叫好声时,我兴奋地跟在大人后面连连叫着"好!好!"

春节期间,本地的几个剧团会联合起来到各村演出,那真是连续十多天的场场爆满。过年演的戏,剧情总是花团锦簇的才子佳人大团圆,虽然剧目是年年重复的,演员也是那么几个人,可丝毫不会减少乡亲们的狂热兴致。作为老少戏迷,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哼上那么几句,唱得还有板有眼的,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在咿咿呀呀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大冬天里,演员们顶着严寒演得认真投入,而观众的欣赏热情,是远远胜于现在人们看央视春晚的。但看锣鼓敲得铿锵激扬,长调吐得荡气回肠,水袖舞得天花乱坠,筋斗一个接一个地翻得比孙猴子还要猛,把观众看得一片喝彩。

戏场里,大人们的说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卖小吃的小贩吆喝声,与舞台上的演唱声和锣鼓声混杂着,一片嘈杂。在这样的喧闹里,可真有看得入戏的,在那里双目微闭、和着节奏不停地摇头晃脑。等到邻座大叔一拳敲过去,他才回过神来眯着眼笑成一堆。

我们这些孩子高兴的,就是戏场里那份热闹,可以在人群中钻来跑去,也可以趁此机会用压岁钱买上一块糖、一段甘蔗,然后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有时,台上的关羽正在力战吕布,台下有顽皮的孩子举着青龙偃月塑料刀满场子飞跑,把刀耍得比戏里还要霸道,常常引来长辈们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这时,年轻的媳妇们一边织着毛线,一边看着家里的孩子在哪儿淘气,偷闲才往舞台上张望几眼,另外还要四下寻找着自家老人在哪个人堆里聊得眉飞色舞。而让她们最乐意来看戏的事情,则是显摆着身上那件老公给新买的衣裳,听到闺蜜们的夸赞后,又无所谓地回应上一句:"真的好看么,我是觉得颜色太亮了一点……"

大过年的时候,怎么能少了看戏呢?您瞧,台上台下的这一切,真是一场人人乐享其中的欢乐盛事。

过年的记忆

文/李宏伟

"小孩盼过年,大人望栽田。"腊月二十日起,寂静的山村沸腾了,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宰羊,舂糍粑,贴对联,祭灶神。年味,一天天浓郁起来。

家乡的新年,在暖暖的火塘边度过。大年三十晚,每家每户必须烧一炉大柴火,肥得流油的大肥猪宰杀后碎成巴掌大一块,伴三五只全鸡,放进一口大锅,谓为"煮年羹".这一天煮出的年羹,肥而不腻,香甜爽口。火塘边早就闷一壶甜酒,黑不溜秋的灶台上已经挂上肥肥的大猪肉。烟熏火烤中,来年青黄不接时备用的腊肉油香,全部浓缩在这辞旧迎新的火塘里。一家子喝着甜米酒,话来年的宏图大展,叙旧岁的花红果硕。火苗呼呼,笑意灿灿。大人们叙旧,老人们怀古,小孩子呢,吃着嘴里的,瞟着大人口袋里的压岁钱。火塘边一张张甜蜜笑脸融入熊熊火光,交相辉映出一副新年的和谐年画。过年的源头,在这暖暖的火塘里延伸。

吃年羮是新年的主题。香喷喷的年羮一一上桌时,孩子们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大人们在凌晨2点左右就早早起床,忙着做饭了,一年的喜庆都蕴含在这年羹里头。鸡、鸭、鱼、肉必不可少,象征着年年有余,唯独豆腐不可上桌,新年是忌讳豆腐的。饭前先祭天地菩萨,再祭堂上列祖列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先祖庇佑。吃年羹的时候,要悄悄地进行,外人不得进来的,据说这样会把年羹"踩断",影响来年的运气。记忆里,每年吃年羹,我们都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和着稀稀疏疏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进行的。饭间,小孩子不能说"吃完了"等不吉利的话,要是哪个不小心打破了碗或杯子,大人会马上说"打发啦!""恭喜发财!"等一类祥和的话语。年羹饭后,例行拜年的习俗。乡村的新年,没有闹市的喧嚣隆重,只有纯朴简单的往来。

"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这是大人们几乎每年都要重复的俚语。大年三十夜的火塘,越燃得旺盛越好,象征着新年丰衣足食;十五夜的灯光,每间房子都要亮堂堂的,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村寨里每天都是张灯结彩,舞龙耍狮。花灯对歌、木偶布袋戏等等,都是拜年的重头戏。村上年轻力壮的都得去担当舞龙耍狮的重任。老头子呢,德高望重的,有些学问的,都要咿咿呀呀,唱和着吉利祝福内容的曲调,主人端着茶盆,礼性巴巴站在一旁回礼,茶盆里有包好洒满大米的礼金。到了哪家前,事先要燃放鞭炮,节目完后,主人也要燃放鞭炮欢送。小朋友们就跟在"大部队"后面,附和五彩缤纷的烟花,袅袅烟雾中,一路嘻嘻哈哈,好不惬意!

此刻,窗外灯火阑珊。我早已沉浸在山旮旯的年味里。这些年客居闹市,每年吃着大街上购买的鸡鸭鱼肉,见证着大年夜新旧更替时烟花璀璨的喧嚣,附和着短信微信迎来送往的人情冷暖,孩子们除了红包的诱惑,就是沉迷电视网络的陶醉……过年,总觉得缺少了一种原始质朴的味道。

新年又来了,勾起我浓浓的乡愁。

老家过年不想走

文/柯贤会

对于老家,我就像一位虔诚的教徒,每年都要不辞辛劳地去朝拜,感受她的脉动,听取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洗礼。虽然我在老家已没有直系亲属,虽然我在城里生活惯了,但是老家仍然是我心中的圣地,每年过年我必须回去。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发现老家变美了。美在路上,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在国家资金的扶持和当地群众投劳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变成了一条玉带般的水泥路,原来没有车坐,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走完的路,现在乡镇都通班车只需一个多小时,感觉老家离城近了很多。美在房上,原来土木结构低矮的瓦房,基本上被砖混结构的小洋楼代替,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已被几排新型社区的楼房占据,不留一点痕迹,只有老家门前的小河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才能依稀勾起童年的斑驳记忆。美在穿上,原来老家的人们,只要是件没有补丁的衣服,穿在身上心里都是美滋滋的,现在的姑娘小伙穿的时尚新潮,讲究款式、质量和线条,打扮的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唯一没变的是老家的天空依然蔚蓝明净,阳光依然明媚灿烂,山峦依然绵延无边,河水依然清澈见底,空气依然一尘不染。还有村头那棵五百多年的古树,依然伸出她茂密修长的枝桠,放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说:"欢迎来我们村里做客。"

回老家过年的第一件事是要见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疼我爱我、给我无尽关怀,在人间走过84个春秋的奶奶,一位是用尽生命的力量供养我们兄妹上学、积劳成疾、无钱医治,在47岁便匆匆离我们而去的父亲。如今,他们化作两座坟茔不知寂寞地守候在我们的老家。平时,我们忙工作忙生活,顾不上看看两位至亲一眼,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去他们坟头,给他们送点纸钱,让他们在天堂里不再受穷不再受苦不再受累。

回老家过年一定要烤年火、守年根。"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火兆一年运,灯照一生明",在老家的年俗中,"除夕之火",是运程之兆。生火多用树根形成的巨大"疙瘩",以保证大火能够烤到初一的早上,一边生火一边用吊罐或铝锅炖肉,等到"疙瘩"烧成火炭时,肉也炖好了,这时,要将火炉的火分成几份,用火盆装上,分放在每间屋内烘房,预示来年红红火火。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旁包饺子、守年根,看着火的烈焰、聊着年的话题,感受年的气息,无比温馨美好。

回老家过年必须喝老家的"茅台"——甜杆酒。它是一种让我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的美味饮品,绿色天然的上好佳酿。相对于白酒复杂的工艺,甜杆酒制作简单,它以甜杆(又名糖高粱)为原料,清水伴曲发酵,人工制作蒸馏,性温、祛寒,适量饮用有活血、开胃、助消化等功效。它没有白酒的刚烈,也没有红酒的娇柔,口味纯正,平淡而不失韵味。老家人爱酒是出了名的,"无酒不成敬意,无酒不成宴席",而甜杆酒便是当地人招待知己客人的上乘之选。到了老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每天都要炒上数盘自家种的菜,热上一壶滚烫的甜杆酒,边品边聊,甜杆酒特有的香甜由嘴唇、舌尖向整个口腔弥漫,淡淡的,纯纯的美酒与浓浓的乡情友情一起灌进我的胃里,沁入我的五脏六腑,我享受着这人间的美味,感受着这浓浓的情。甜杆酒滋润了老家人纯净美丽的心灵,培养了老家人豪爽开朗而又不失温婉的性格,对甜杆酒的理解一如对家乡的情感:深沉不肤浅,平淡不浮躁,意味悠长,回味无穷。品着甜杆酒,感受着浓浓的乡情乡味,感恩着老家的忠实、憨厚、纯净与美丽!

我常常想,老家好像一部迷人的画卷,只有慢慢欣赏,才不会错过每一个景 致;老家好像一部巨制史诗,只有不停地研读,才能越读越有韵味;老家好像我的私人空间,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无拘无束、放松身心……

老家是一块现代的世外桃源,它的景色那么美,吃喝那么好,人民那么亲,发展那么快,真的回去不想走,反倒是心里悄悄埋怨时间过得太快,我想:也许是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老家就为我打上了她的印记,一辈子想离也离不去啊!

过年回家的路上

文/陶余来

过年回家,没有乘车,特地骑上才上大学的儿子扔下的山地自行车,从自己所住的葛大店附近的小区,上合肥南二环,折向西二环,再上长江西路,沿科学大道,北上穿越科学岛,继续往北,就是老家了。

不乘车,可以慢慢咂摸品味沿路属于家乡的、带有浓浓乡情的特有景观。从离开环湖北路(庐阳区大杨镇通往三十岗乡的一条水泥路)进入桃园郢时,我睁大了眼睛。与几年前相比,这里已经是水泥路了,这条水泥路逶迤向北,一直通向滁河干渠。路宽人稀车轻,过年前后那几天合肥又俨然标准的春天,骑车的心情不言自明。

很快越过了桃园郢,到了余小郢。余小郢、宋小郢、小刘郢、大刘郢等等,都是老家附近的郢子,也就是村民组、自然村(区别于行政村),不知是不是"反切音"的缘故,在老家人口中,这些郢子的名字都读成了余祥、宋祥、小刘祥、大刘祥。

水泥路正好从余小郢正中穿过,路边一户二层楼的人家,是我堂侄女夫妇的家。院子大门洞开,院里摆设了不少产品。我知道,水泥路修通后,这里与科学岛的联系更方便了,侄女婿跟科学岛上的一家公司合作,为他们生产产品包装盒。那产品算得上高科技的东西,能用激光在水晶里进行三维立体雕刻,人往机器下的3D照相机边一坐,几分钟工夫立体的头像就已经在水晶里成型了。侄女婿说近两年赶上国际金融危机,原先销往泰国等地的大量产品出口受阻,他的包装盒生产也相应出现了不景气,几个月前他跟一个合伙人干脆出资二十来万买下一台,在淮河路步行街和一些公园、商场揽活,哪儿热闹往哪儿上。

过了余小郢,路偏向西北,是一个大下坡。右首,是一排农舍,掩映在一座小山似的丘陵脚下樟树林中。去年的这里,白鸽翻飞,土鸡阵阵,国庆期间更有大片的茭白秧随风摇曳,一如白洋淀般的景致。这是寿县农民小毕来此租岗西村的林地湿地经营。他曾告诉我,国庆期间茭白价格是很贵的,掰上来就是钱啊,可就是难找到人下塘掰。村里过去祖传杀猪的胡老汉没了营生,40块钱一天应承下,干了没几天,也抱怨茭白秧剌人,人一头扎进茭白秧中闷热难当。小毕只好天天挽留他,喝酒吃饭伺候着。后来小毕又利用这里紧邻三十岗乡柴冲村的地利,改种了几百亩的西瓜。

接着上坡,一个大陡坡,坡顶是柴冲村村部所在,小时叫大队部。印象中,儿时的柴冲村比我老家岗西村兴盛,多少个傍晚,远远望见两根毛竹张起硕大的白布,晚饭也没心思吃,就急急端着小板凳随着长长的人流往那儿奔,多少英雄人物从那张白布上走进我童年的脑海啊。

老村部是一排砖瓦房,后来兼做碾米厂,如今在其北面,矗立起一栋崭新的二层楼房,就是新村部大楼了。经过大楼门前,瞥见大院中还装了两个篮球架,几个学生样的孩子正玩上篮;旧村部北墙上,是一处簇新的广告,介绍卫生院接诊范围等。

穿过柴冲,再往北就是大刘郢了。这已是滁河岸边,水闸尚在,只是已被包装成了亭子模样,不失为滁河岸边的一处景观;水闸下,是新拦就的一座小型水库,大别山优质水源由此汇集奔流而下,滋润两岸,通向董铺水库;滁河埂已被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向西,穿过新建的"鸡鸣三县"碑和新落成的滁河大桥,就见到跨河的合淮阜高速,而跨过此桥,可径往肥西长岗乃至新桥国际机场;沿滁河埂水泥路向东,便是合淮路的岗集镇了。

从大刘郢往东,便是老家下三十庙郢了。撇开大路,从乡间小道走过,见到一些农田被建成了鱼塘,家门口的水稻田也早已被二哥栽满了樟树和玉兰。

刚到门前新做的水泥场地,两辆摩托车也到了,是二哥的朋友沈某一家三口。沈某是瓦匠,来村里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跟二哥交上了朋友,每年都来拜年。一家三口从肥西老家高刘,沿滁河埂水泥路而来,方便得很。正寒暄着,家住科学岛北大门新庄郢的表叔一家也来给我娘拜年,水泥路通了,二十来分钟就到,说来就来,"趁你们家今天客人多,我们一块儿来把年拜了,免得单独来逗你们烦神。"表叔跟二哥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