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清明随笔

2023/08/2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清明随笔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清明随笔(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泡桐花开近清明

文/性淡如菊

彩云易飞,烟花易散,最美的东西,总是消散得最快。才看得烂漫天真,铺天盖地的桃花,几场春雨过后,已一地阑珊,残红遍地。多情总被无情恼,徒留伤感!只对着满枝的新芽,看那残花,消褪去昨日的芳华。

爱春,也伤春。这几日,都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中了。桃花谢后,门前几株硕大的泡桐树开花了,枝头一簇簇,一重重堆满了繁花,空气里也弥漫着淡淡的甜香,似有似无,沁入心怀。泡桐花开近清明,在我眼里,泡桐花是忧伤的,在乍暖还寒的风里,摇曳着寂静和落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少年时代,我就读懂了这种特有的忧伤,如少年维特独有的烦恼,淡淡的,却穿骨入髓。

泡桐花开的季节,就是清明节前后。年少时,我在零陵上师范,也许骨子里就有点野性,总喜欢一个人穿过校园外的田野,到农家小院后的荒凉山坡上闲逛。现实是人与鬼总是杂居在一处的,那田间地头,屋后小山,总有或多或少,或聚或散的大大小小的坟头。埋葬着男的女的,大的小的,老的少的,不同角色的人们,当然也埋葬着不同的故事。有痴情的男子,也有殉情的少女,也有感人催人泪下的,也有不幸夭折让人怜惜的。我便看着那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活人们,给逝去的亲人插上五颜六色的纸做的或塑料做的花,也有挂上大红灯笼的。风儿吹过,如彩蝶纷飞,有一种隔世的美。与这种美相映照的,是山野里随处可见的泡桐,举着艳而不媚的花朵,在清明的雨里,诉说着一种凄婉。

又是泡桐花开,又是近清明,那心境也越发凄凉。人生总有诸多苦,生老病死生别离,谁能逃脱得了!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无不在其中。情越多,越易伤。奢求越多,越痛苦。那痴的,那个不悲悲戚戚?那缠绵的,哪个不劳燕分飞?爱得越深,痛得越彻;情越真,心越痛。文人骚客,往往是最多情的,也是最伤情的,通读唐诗宋词,那些才子佳人,无不是伤春悲秋的主。所以现代人学精明了,无事根本就不读诗,玩些搞笑娱乐的,麻木自己,伤春悲秋也只有痴迷不悟的少数人才干的事了。

春是要来的,也是要走的,来则喜欢,去则不悲,才是高人。花是要开的,开则欣赏,谢则无忧,才是境界。人也是过客,人来人去,美也好,丑也罢,到时侯,都会进坟墓,但也还是有活人来伤悼。多年后,坟墓坍塌,无人问津,与大地融为一体,其实也是一种自在。人总是要死的,花开的时候,拼命绽放,花谢的时候也不悲伤。现代人看开了,所以总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唱啊,跳啊,嘻嘻哈哈,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所以远远听着,总以为是在办喜事来着。

厂大门正对着的是一个废弃的大庭院,也是一个大门,门上贴着一幅对联:"喝点小酒健健康康生活,不生大病平平安安度日。"一看就是看淡人生的沧桑老人写的,笔画苍劲有力,钢筋铁骨,却随意率性得很,风神自出,自然而然,人书俱老。我便在路过时,常常驻足把玩片刻,豁然一笑。那庭院里矗立着五株高大的泡桐树,四株开白花,一株淡紫色。远看如雪一般,紫色的嵌在其中,像是特意夹在中间似地,雪白的裸女弄一块欲遮还露的紫纱巾,吊人胃口。那一种美,叫诱惑。不馋死你才怪。看花,得仰视,那一树树的繁花,直接伸到天里头,又如瀑布般泻下来,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花是一大簇,一大簇的,从没有看见那种花,开得如此霸气,也没有一片叶子。但这花朴素,花厚实而素雅,一点也不张扬。花形呈喇叭状,白有白的美,淡紫有淡紫的美,细看像一只只大蝴蝶,簇拥在一起,铺天盖地,把房子都遮住了。一院子泡桐花今天突然爆发了似的,如万蝶聚会般齐聚了来,风一吹,则纷纷展开翅翼,彼起此落,翩翩欲飞。

但泡桐花开在清明时,多少带点忧伤的味道,也许它们沾附了诸多亡者的灵魂,故而如此淡而雅了。

清明时节

文/张湉鑫

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第二次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去给祖先们扫墓。

这天,爸爸开车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去接姥爷,我们一家人愉快的出发了。在车上看着一路的柳绿花红,心情也特别的好。姥爷告诉我: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天我们都要给逝去的祖先们扫墓,是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是对长辈们的一种悼念,也是一种尊重。

转眼,我们到达了东林寺,来往的车辆非常多,我们也陷入了堵车大队当中,妈妈说,祖先们都长埋在那片很高很高的山上,我们需要下车徒步上山。就这样,我们手捧着5束菊花,开始了爬山。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目的地啦!爸爸将鲜花摆好,并在墓碑前摆放了祭品,我们虔诚的跪下给祖先们磕头。希望祖先们保佑我们家人安康。

当一切祭祀礼节完毕之后,今天的扫墓之行就在我们这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于是我们开始了返程之旅,虽然今天有些累,可我还是非常开心。今天真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无声的清明雨无声的泥

文/朝天门

清明没见纷纷的雨,路上和树叶却是湿的,无声的泥像默默的亡灵,变成地下的泥要粘住你的鞋,似乎要你带走一些东西。

我家的亡灵们,被我经常想起,有时还要入梦。

我的老祖母,我的老外公外婆,还有一个从小叫娘娘的女人,是我父亲同天不同地的姐姐,再就是我的老岳父了。

我的老祖母,我们叫婆婆。一个缠过小脚中年丧夫,含辛茹苦过了大半辈子的女人,我们兄弟俩从小都是她带大的。算来她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她走后,年年我们都在南山下的公墓去看她,给她捎些冥币,还都是些巨额大钞,一个阿拉伯数字之后有数不清个0的那种,而且还有"美元".她一生都喜欢钱,年轻时吃苦多唯独钱不多,没钱,所以养成了存钱的习惯。等我们两兄弟成家立业,我们都经常给她钱,给一次她存一次,从舍不得花钱,平常说到钱时她总爱说的话是,我没得钱。

其实,我们工作之后,她已经很有钱了,最后她患了老年痴呆直到最后精神分裂,在最后几年的日子里,她成天都把她的钱东放西放,藏这藏那,总觉得家里的人偷了她的钱。最后她无疾而终在床上带着轻微的鼾声睡去了,临终的那夜,我在她身边。享年90岁。丧事的挽联是我给她写的:"悲两只裹脚越岭翻山走过一个世纪,痛一生至爱含辛茹苦养育三代儿孙。"我父亲用毛笔隶书写在殇堂上,亲戚们都来,含泪送别这个一生苦难的老人。最后,她存折上还留下3万多元,我们两兄弟和父亲每人一万,但我们没要,都放在父亲处了。人啊,为什么这样?生前不用,死后却留给了别人。

我的外公外婆,都埋在江北人和场乡下,现在那里都早成开发区了,我们的车经常从那里过路,我们还能知道坟墓的位置,知道他们两个亡灵都埋在宽阔的大路底下了。白天夜晚都有如流水般的车辆在上面开过。我的外公49岁就死了,解放前他是三钢厂(当时叫兴业公司)胡子昂办的,外公是公司的庶务股长,也就是现在的总务后勤头头,我见过他生前西装革履的照片,见过他留给我妈的一本精美厚壳的笔记本,扉页上面有他的钢笔字:爱女乐箴云云。那手字写得还行,很硬扎,就像他人那样清癯而有骨感,看得出他是勇毅的文化人。妈妈说他是立信会计学校毕业的。听妈妈和舅舅说,那时他是有钱人,举家从成都迁到重庆时,全家都是坐滑竿走官道下来的。其富裕的程度可想而知了。解放后在粮食局工作过,后来又去贵阳工作,好象吃不下来苦,自己就回来了,没工作了,在家赋闲期间,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曾经用海椒下过酒喝,最后灾荒年辰自己到人和场的乡下,自己吃了好些"巴豆"拉痢疾而终。他是有准备的,说到责任他不算好,但说到勇敢却不简单,因为人要决绝人世,需要最大的勇敢。从此妈妈家就更苦了,外婆在街道给人家打口袋度日。外婆活到70多岁,她是坚持下来的人,跟我舅舅,直到我都工作了,她还是见到了舅舅小儿子的人。

我的娘娘,叫黎国淑。是个从小患小儿麻痹落下后遗症的女人,走路有些瘸,可惜不是高寿,50岁时因高血压脑溢血,在一天晚上洗了脚倒下后,突然就与世长辞了。我小的时候经常去娘娘家耍,她很喜欢我,经常给我一块两块钱。她最爱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你是我们黎家的人。

我的老岳父,是江苏阜宁人,从小离家参加新四军,后来到东北,应该是林彪的四野,后来又去抗美援朝到朝鲜。四个小孩是他四处战斗生活的地方,老大叫长江,是渡江战役生的,老二是鸭江,在丹东生的,于是留下了鸭绿江的意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声就是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老三就是我老婆,都是志愿军回国了,58年在哈尔滨生的,所以带个滨字。再后来,转业到地方,留四川了,65年三线建设到巴岳山下,是建厂的副总指挥。最后是患老年痴呆,高血压病故。他去世时,我给他写的挽联,也基本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年少从军苏北壮汉曾转战南北,为国浴过血与火,而立挂甲家中慈父只敬业川汽,以身当作桥和路。

今天的清明,提倡环保低碳,不烧钱纸。我以这样的文字来奠祭与我曾经共同生活过的人们。

我想到的这些故人和起来就是一本书,我想把他们写成一本书,名字叫《从前有座山》,写这些人在那个年代经历的历史,写那样的年代人们有过怎样的人性沧桑。

一定很有意思。

清明的雨丝

文/游水方

那年清明节,天空飘洒着稀疏的雨丝。女儿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问我,清明为什么总是下雨?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在一旁的母亲说,那是先人的泪水。女儿说,先人为何流泪?母亲说,先人在天堂上,看到我们在怀念他们,感恩他们,他们感动了,流泪了。

想不到母亲会是如此作答。这雨丝竟是先人感动的泪水,正是因为我们的怀念、感恩之心。

母亲是个善良的人,在她朴素的头脑中铭刻着感恩的情愫。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她不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雅言,但她常对我说,得人一点水,要念人九点情。她对长辈十分敬重,就来自于感恩之心。小时候,她常教育我,没有前哪有后,长辈辛辛苦苦为啥?不就是为了你们,后辈的要好好孝敬长辈。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母亲必先孝敬老人,父亲说:"留点给孩子吧。"母亲说:"孩子来日方长呢,以后吃什么都有。"她经常叫我为隔壁的五保老人三婆挑水,当有时我觉得辛苦而不大乐意时,她说:"做多点工,伤不了人,年轻人气力去气力回。"

母亲对逝去的先人也十分崇敬。拜祭先祖时,母亲很虔诚,祭前必洗手,把头发梳理一番,整理好衣服,祭拜时跪得端端正正,双手合得整整齐齐,躬着腰,神情严肃,口中念念有词。小时候,我对母亲此举不甚理解,以为母亲没文化,太封建迷信了。后来我长大了,渐渐读懂了母亲的心,明白她的虔诚是出自于对先人的崇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父亲先于母亲走了。有一次,母亲对我说,昨晚梦见你父亲穿着白衣降到我的床前,后面跟着三位也穿着白衣的青年。你父亲说回来看看我,那三人是跟他学习的。母亲感叹,他到天上还教书呢。每年的清明日,母亲都带我们兄弟及孩子到他坟前祭扫。母亲说,你父亲吃尽苦头才养大你们,你们一生也报答不了他,现在每年只来看他一次,要好好拜祭他。母亲领着我们恭恭敬敬地跪在父亲坟前,母亲说,他爹啊,我们大家来看你,都记挂着你,他们都努力,有出息了,你也该放心了。我也默默地祝愿父亲在天之灵幸福快乐。

终于有一天,母亲也走了。那年,母亲在走路时摔了一跤,跌断了股锁骨。其时,母亲已八十四岁,医生建议不动手术,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月,便出院回家调理了。母亲在病床上睡了八个月,我们请一个护理专门料理她,我下班了也常在她身边侍候。清明节那天,母亲对我说,告诉你父亲,今天我不去看他了,用不了多久,我就去陪他。果然过了三个月,她疲惫地走了。母亲是好人,我决信她也到天堂去了。

此后,每年清明,我便带着孩子去祭扫母亲了。当天空飘洒着雨丝时,我便想起了母亲的话,告诉孩子那是先人感动的泪水,这也有爷爷奶奶的泪水。我要让孩子懂得怀念,知道感恩,代代相传。

清明节,那些游子,无论天涯海角,不管路途多远,都循着根回到故乡,那些山山岭岭上,一簇簇人,大小老幼,跪在先人的坟前拜祭,不就寄托着心中的这份怀念?烈士凌园,英雄纪念碑前,无数相识不相识的人,排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鞠躬,为的就是心中这份感恩。先人难道不为此感动落泪?

清明的雨丝,那是晶莹的泪花。对先人的怀念,感恩,一代代传承下来,就像一根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灵魂。

清明雨

文/蒋沁含

清晨,新鲜的水汽浸透窗户,夹杂着青草与泥土的芳香。细小的雨滴从屋檐滑落,落在长满青苔的积水坑,沉闷的雨水顿时化为清脆的敲打声。我打开沉重的木门,天色未亮,只见带雨云埋了一半山,忽而听见了远方低回婉转的鸟鸣,清明便在朦胧与柔美之中缓慢伸展。

河畔,烟柳的发梢拂过茫茫水面,几只黑色燕子从眼前闪过。随即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女童在雨中赶着黄牛的画面,黄牛的黑色眼睛分外澄澈,长长的睫毛倾斜而下,富有光泽的棕黄毛色的背,在雨水润洗后如同顺滑的流苏。黄牛不紧不慢地迈动蹄子,忠厚老实,如同这乡村的人。一声鸟的鸣叫响彻大地,穿过茫茫烟雨,直冲云霄。记忆之中的岩泉村又何处寻觅?或许,这就是了。

我与家人,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去祭祖。远方的山在白色的雾气中延展,柔和的轮廓若隐若现,沿途白色的野蔷薇绵延数十里,绵绵细雨中,白色蔷薇如同静谧弥漫,忧伤淡淡,却在雨水中格外清香,这花,莫非也懂得尘世的情?

近了、近了,杂草萋萋,故人已逝,万物静默,独留孤冢,黯然销魂,折花敬上,怆然涕下。最朴实的情,最真诚的忆,在清明的迷离烟雨中晕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个体的死亡只是逗号,本没有什么抱怨和遗憾的。

沿途返回,车窗外白色的野蔷薇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浪花,这是生命的狂澜在不断延续。

回到老屋,天气转晴了。坐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看着孩童们放风筝,风筝越飞越高,直到在低矮的乌云里穿梭。步履蹒跚的老奶奶端上一盘清明花糍粑,糍粑的颜色说是墨绿又不全是,那是我没有见过的无法描述的一种绿,一阵清香引得孩童们都凑了过来,脏兮兮的手抓了几块糍粑,见了我这所谓的城里人,便又躲开,嘻嘻哈哈,没了踪影。

此刻,我多么渴望自己能做一回乡下人。

几只黑色的燕停在屋檐,倾斜着脑袋,谨慎地窥探着屋里,叽叽喳喳,啼叫不停,我问奶奶燕窝在哪,老奶奶指着房梁,憨憨地笑——房梁上有一个燕窝。很快,燕儿放松戒备,钻进了温馨的小窝。窝里,应该还有小生命的吧。一个小窝,又蕴育了多少生命呢?

"奶奶,它又回来了。"

"人像燕子一样,总是要回来的。"

"故乡在,根在。"

清明雨,一首流泪的诗,一曲不熄不灭的歌谣。

清明节看望父母有感

文/候鸟

似乎觉得这个标题有些不妥,但想想,却找不到更好的了。

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似乎一点也没错,这个南方小城果断下起了雨。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心情会随着天气变化的人,总有那么多的感想,又不知说给谁听。

清明节去看了同在南方工作的父母,本来是下午两点的车,却因交通堵塞滞后到晚上七点,一路上很堵,终于在凌晨三点到达父母所在的城市,在一条并不灯火通明的省道上下车,看见了站在漆黑的马路边来接我的父亲,我不知道他已经在这等候多久,四月的广东虽也不是很冷,但是凌晨三点的黑夜却能让人陷入无尽的恐慌。记得十年前我刚随着父母来这里的时候这条省道任何时候都车来车往,但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它早已被远处的深汕高速所取代,在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这条道路一世的沧桑,他已经慢慢变老了,即使是在清明这个节日,却也扫去不了它身上所留下的痕迹。我所乘坐的大巴离去,一切又陷入黑夜,显得格外凄凉。我叫了声:"爸"!爸应了一声,父子俩相视一笑,伴随着远处微弱的路灯,父亲的影子在路上被拉的很长很长,让我觉得他越发干瘦。没有多余的话,爸拿过我肩上的包,在我背上拍了下便领着我走,边走边对我说妈今天包了点饺子,知道晚上坐车很累,怕饿着。我"嗯"了一声,眼泪却都已经掉下,辛亏漆黑的夜将这给掩盖了。

回到父母住的地方,母亲早已在门口迎接,看着我的到来显得格外开心。母亲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啰嗦,还没进门,见到我便说我头发该理理了,衣服自己要洗干净点,我依旧如以往一样草草答应,心理却在认真的听着母亲的叨念,那一刻才觉得有母亲常在耳边唠唠叨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父亲给我拿来了刚买的毛巾和牙刷要我去洗澡,母亲给我煮饺子。凌晨四点多的夜晚,家里像在准备一顿团圆饭一样热闹,看着父母为我的到来忙碌的情景,让我觉得很幸福。我没有去劝他们休息,而是慢慢地享受这亲情所带来的温馨感,在我看来,他们也会是这样认为。

吃完饺子,和父母拉了会家常,我从背包拿出在广州给父亲买的两件衬衫,要父亲试了试,父亲不是很高,所以我按照我的标准给他买的,母亲说上次给他买的衣服还没舍得穿,我便笑了,内心又多少有些感伤,爸妈从来不舍得给自己多买衣服,对我却是万般呵护。父母都是农民出身,自己没有什么技术,家庭背景也不是很好,那个年代的家乡会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希望都寄托再孩子身上,指望着有朝一日后代有所出息,能够享福,我的父母或许不是为了享福而将我养大,但是在我身上却绝对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心血,望着父母开始斑白的双鬓,再看看这个社会,我感觉到了肩上那沉重的压力,几乎有点喘不过气来。不一会,感觉睡意袭来,母亲便招呼我睡觉。由于第二天他们还要上班,所以我也叫他们休息一会,并叮嘱早上就不要叫我吃早餐了。

中午十二点,我在父亲的脚步声中醒来,他们已经下班,父亲回来便开始准备午饭,并叫我起床去买酒,说中午要跟我喝点酒,父亲本是一个不怎么喝酒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喝点啤酒,看到我来却兴致大好。我马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就去商店买了几瓶啤酒,少许,母亲等也回来,没多久一桌丰盛的饭菜就做好了,和父亲一人一瓶啤酒开始喝起来,由于下午他们还要上班,喝了一瓶后我便说头晕不喝了,看着父亲通红的脸上,多少有些醉意,我给他泡了一杯茶,休息了不多久,便去上班了。由于他们公司事情很多,所以就只能清明节那天放假,父亲不想请假,就去上班了,要母亲留在家陪我。下午我带母亲去市区的卜蜂莲花超市,好久没跟母亲一起逛街,想买点什么给她,可是她都觉得贵,总说不用买了,我说这次探亲公司是有补助的,我们还领导特意叮嘱要给你们买点礼物,事实也是如此,终于她答应了,最后给她买了两件短袖T恤,特意挑了比较艳丽一点的,这样让她穿起来不会显得很老。边逛超市,母亲边谈着我的感情方面的事情,说我已经不小了,其实一直以来我和母亲是没有隔阂的,但是被问到这些总会有点让我难言。逛完超市已经五点,我和母亲便回家了。

由于4月4日清明节我刚好还有点事情要赶回广州,所以便定于3号晚上的车回广州,父母所在的城市离广州400多公里,坐汽车不赌也得5-6个小时,母亲想多留我一会,要父亲去车站问了下晚上最晚的车什么时候,也好第二天到刚好是早晨。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些炒好的排骨、麻辣鱼等,还有一罐炸好的猪油要我带过去,说老是在外面吃饭不好,有空就自己做做饭。终于,晚上十一点,我踏上了回广州的大巴,结束了此次清明探亲之旅。坐在车内,望着被遗落在身后很远的父母的身影,我不禁黯然泪下,父母99年来到这座城市,如今已是第十三个年头,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没有在他们身边,而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一生的代价,仅仅只是为了我。

清明节,本是一个追忆先人的日子,而也恰好是这样一个节日,让我的这次旅程更加有意义,它记载着父母那含辛茹苦在外工作的蹉跎岁月,正如那条路一样,历经变迁,在我心里,这一切成了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霾。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面对生存在这个现实社会里的我,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回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