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清明哀思亲人文章

2023/08/2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清明哀思亲人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清明哀思亲人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清明的风

文/麦浪

---清明快到了,不知你是否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风。

世间的风,是很有灵性的。

我注意到,每年春节过后,大都是雨雪绵绵的天气,时不时刮着潮湿阴冷的风,没精打采,没完没了,就像一个怯懦的孩子躲在屋角抹眼泪。给人萎萎靡靡的感觉。

但一过惊蛰以后,恍惚一夜间,天气就会霾开雾散,太阳亮花花的晃起眼来,随之花红叶绿,万物萌动。而这时,南方的风也随之而来,她苍劲而不烈,清新而不凉,吹在脸上,好像情人拂面,暖暖的爽爽的,显得特别有人情味。

一旦感觉到这种风的存在,我就知道,清明快到了。

过去我对清明是不在意的,对清明的印象,只是停留在"雨纷纷、欲断魂"的那首诗上。但在九十年代中期送别母亲后,我对清明开始有了别样的感受。特别是不知为什么,在2009年秋末,我又送别父亲之后,就开始感受到了清明时节不一样的风。

在这个季节里,我孤身漂泊在家乡的千里之外,有时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立在那浅浅的山丘上,在阳光之下,用心感受这和熙的风。因为我觉得,这风是有灵性的,好像冥冥之中,是生者与逝者通过风在交流,轻风吹过,总有一种绵绵不断的魂牵梦绕。

近一段时间,我常常从恶梦中早早醒来,孤立在晨曦之中的窗前若有所思。忽一天,我感受到了这种风,恍然醒悟,该去看看老人了!

昨夜,我请出了带在身边的两位老人遗照,烧了一炷香。随后按着家乡的风俗,带着草纸,找到一个十字路口,烧起纸来。那十字路口黑灯瞎火,纸火燃起,照得四周暖融融的。当草纸即将燃尽时,一阵轻风吹来,那些燃尽的纸屑,竞像一片片轻雾,随风飘了起来。纸屑越飘越高,越飘越远,我心里陡然一沉:因为按照家乡的风俗,如果烧纸飘起,就是天上的亲人显灵了……

烧纸回来,我坐在老人旁边,绵绵思念挥之不去。

老人一生勤劳节俭,我无法忘记我儿时的母亲,因为赶集丢失了5元钱,坐在路边啕嚎大哭的情景。我更记得,父亲每当增添了新衣服,都会让我穿个半旧,然后才会穿在身上的习惯。即使我到了壮年,如果身体不恙,父亲都会四处请医,而母亲则还会陪坐床头抹眼泪……!

父亲母亲去了,父母生前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从未用过我们兄妹一分钱,就是操办丧事也是用的他们积蓄。办完父亲丧事,我们兄妹每家还分得了一份资产。所有这些,都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看着父母的照片,我又想起了妻子。每当我出门远行时,妻子总是特意把父母的照片,放在我的行李箱里。妻子说,"你是一个天生需要照顾的人,只有让父母陪着你,我才放心!"

夜深了,四周静悄悄的,那炷香燃出的云雾曲曲弯弯向上飘渺着,渐渐地化作了虚无,留下的只是一缕清香。待香头即将燃尽时,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身睡去。朦胧中,我又做了一个梦。梦里很苦楚,但梦醒之后,又觉得有一种飘渺的甜蜜在缠绕。

啊!清明到了!

逝去的先人们啊,真心希望风儿能把人间不尽的思念带给你们,所有生者都在祈祷你们!儿女们坚信,天下善人终将得到苍天的回报。我们衷心希冀你们在天堂安好,安好之中,别忘了保佑一下依然在风中思念的后人们!

烟雨清明种瓜豆

文/徐斌

一场透雨,送来"清明".一是节日,二是风景。

从早晨起,雨一直下,伴有阵阵闷雷,像从山那边吭哧吭哧爬上来,又像是走了三百六十五里路。或许,雨是从杜牧诗里下起,前来赶赴千年之约,于是时光有了诗的滋味。

在古人笔下,清明是踏青的佳日。杜牧诗里,就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三五杏树,便可蔚然成林,重要的是心情。稍后的韦庄,乐呵呵地吟唱:"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不仅景美,而且秋千荡漾,好像太空漫步,要飞到天上去。宋代黄庭坚,欣喜地写道:"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万物欣欣向荣,雷声雨景像美丽的布景。

这个时节,气温一天高似一天,大衣、羽绒衫都脱下来了,人们踢腿伸胳膊的,精神气足。加上雨水渐多,泥土湿而温暖,也是播种的好时光。农谚说"清明春始草如茵,种瓜点豆好时辰",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半个月前,我已种下黄豆,今天已经长出四片毛绒绒的嫩叶。一个星期以前,我到种子店买了瓜豆种子。当时我问老板哪些瓜豆可以下种,老板指着满货架的种子说,都行。我于是买了豇豆种,随即点下,又买黄瓜、苦瓜、丝瓜种子,挖了三个宕子,下足底肥,撒下种子,用塑料皮蒙住,等着希望的花开。早上,我揭开皮,黄瓜秧子长出了两片厚嘟嘟的叶瓣;苦瓜肚皮微鼓,似初孕的母亲;丝瓜倒沉得住气,种下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豇豆也没生,恐怕是贪恋泥土的被窝,蒙头大睡呢。

想到去年的这个时节。也是种瓜点豆,忙得不亦乐乎。豇豆长得忒好,每根都有二尺长,细得像刘兰芝的手指("指如削葱根"),而且均匀,洁净,都不忍心采摘。又生长极快,过两三天就要摘。那些吃不完的,用开水烫过,晒干,一直放到现在。昨天还吃了豆干烧肉,味道极鲜。还有黄瓜,花像金喇叭似的,每次进园都能听到它们的合唱,使我想起黑鸭子、青燕子组合,以及女子十二乐坊。黄瓜吃法也是多,凉拌,炒蛋,炒肉片,烧汤都行。我时常摘了,就着自来水,把嫩嫩的刺抹去,当水果吃。满口清香,比水果味道还好。

就在这两天,还想种些红豆、绿豆、黑豆、青豆,种它个姹紫嫣红,种它个花团锦簇。虽然此红豆非彼红豆,也可聊慰相思;而多吃绿豆可以清凉,多吃黑豆可以乌发,青豆可以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小青蛇。我老家有句俗语,"能得像豆子似的",意思是嫌人逞能,因为豆子炒食时,受了热气,就会在锅里直蹦。我想,豆子有如此多的作用,也确实能啊。

还想栽两垄山芋、半畦马铃薯。我少年时,山芋是抵饿的粮食,现在它是有益健康的粗粮。四十年前,我还学过用老山芋藤育种新法,能节省很多山芋种,可惜如今用不上了。马铃薯的老家在北方,可以存放,而我妻子生在北方,又在北方长大,看到马铃薯,犹如回望青春岁月。

在菜园里,我种瓜点豆,旁及其他,轻松的心情,像马蜂扇动薄薄的翼,直起身来,饱览园外烟雨,看春天在生长,心如白鹭飞向青天。在这清明时节,我愿园里菜长好,愿与它们厮守到老。

清明紫阳行

文/阎丽珠

清明紫阳行,收获颇丰。买了明前茶,外带村民所赠手工炒制明前茶;吃了名吃蒸盆子;还饱览了紫阳山水。

紫阳县位于陕南汉水之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瑞,字平叔,号"紫阳真人"曾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

好山好水出好茶,因地处汉江上游,紫阳盛产富硒茶,早在唐代紫阳茶即为宫廷贡品,由于水土中硒含量丰富,茶叶中也累积了很多硒。而硒元素正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来紫阳前,我就打算买点明前茶带回,还在网上查了紫阳小吃,有油糍、桨巴馍、酥炕炕、还有大菜蒸盆子,我准备一一品尝。

坐火车到紫阳已是午夜时分。清晨早起,看汉江水平如镜,一艘小船驶过,船后人字形的涟漪渐渐扩散,于是平静被打破。我们直奔码头,准备坐船到河对岸去看仙人洞真人宫。码头有家不大的街头小吃店,买甜浆和油糍,油糍乍看像油饼,黄灿灿、油汪汪。买个尝尝,口感外酥瓤松软、清淡、不腻、入口即化,而且好吃不贵,一个才一元钱,连着吃了俩。油糍是用豆腐、面粉和成面糊子,然后舀一勺平铺在工具里下油锅炸,等飘上来就熟了,浇上些辣酱,红黄相间,色泽诱人的油糍就上桌了,甜浆是把白米下在豆浆里熬成,口感清甜,感觉这里的水似乎特别好。

仙人洞真人宫在河对岸,坐船过去几元钱。这里就是张平叔修炼之处。曾经屡屡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竟然确有其人,而正史也有记载。相传紫阳真人生活在北宋年间,遇道人点化入道,后云游至此,遂凿洞面壁,修炼内丹,并着有《悟真篇》等南派道教着作,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在这里香火很旺,游人也不少。

下午我们租船去了瓦房店,明清时期,瓦房店是陕南最重要的山货特产集散地,各地商家纷纷在此修建会馆。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山陕会馆(北五省会馆)和江西会馆局部。北五省会馆正在修葺,门紧闭,只能隔隙拍照。

一天奔波,饥肠辘辘,在街上寻找紫阳蒸盆子,找了好几家,都说这东西制作时间长,一般要预定。走到拐角一家饭店,老板娘说,她亲戚家的饭店,有蒸盆子卖,可以带我们过去,听后,大家一扫脸上阴云。

等蒸盆子上来一看,这菜卖相极好,实在的大号不锈钢盆,装得满满当当,面上是金鱼状的鸡蛋包,里面有土鸡、猪蹄、鱿鱼、青笋、木耳、莲藕、胡萝卜等等,青、绿、红、黑、白色泽鲜艳,十分诱人。这道菜口感清淡鲜香,特别是汤色清亮,味鲜美,且营养丰富,不愧是紫阳名菜。九个人又要了菜豆腐、魔芋片等几个当地菜,大块朵颐,风卷残云般盆空盘净。与老板闲聊,得知蒸盆子所用大块食材,上蒸笼要隔水蒸制6小时,由于制作时间长,所以,想吃一般得预定。他家餐馆在安康蒸盆子大赛中,曾获得过二等奖。意犹未尽的我们又预定了第二天的蒸盆子。

第二天,我们去看双桥镇,回返途中还看了高桥镇和廊桥。回到紫阳县城,又登上山头,去拍紫阳全貌,走到一处山里人家,坐下与他们闲聊,得知新茶刚下来,只见男主人捏一撮并不起眼的茶叶,泡上后,招呼我们品尝。主人说,茶是新茶,样子不好是因为自己喝,没有选茶,要是卖就要仔细挑选。茶上来了,只见汤色白中泛微绿,有淡淡清香,品一口,似有若无的清苦渐渐弥漫,温温软软,咽下,喉有微甘,一杯品完,顿觉神清气爽,好茶。我奇怪这七歪八扭的茶叶,竟是这等清香。问主家,说是他们这儿水好,用的是山里泉水。我好奇地尝了一口泉水。果然口感清甜,无任何异味。好茶须有好水泡,才堪称绝配。而紫阳很多村子,土地富含硒元素,流经泉水自然也成富硒水。主人招待很热情,看我们连连夸赞茶好,临走还送了一些新茶给我,作为回报我将从西安带去的牛肉干、果脯、豆腐干留给他们,算是城乡互换。

回西安前我们五人先去品尝预定的蒸盆子,竟然也吃个精光,晚上吃得太饱,大家一路溜达去茶叶店,买了和平村的新茶,当地人告知这才是正宗的富硒茶。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将这富硒水背回,只能用矿泉水泡茶,弥补些许遗憾。

清明紫阳行,踏青、品茗、观山、看水、吃美食。回到西安每每泡茶,就会想起汉江清流,还有至今难忘的紫阳蒸盆子。

又是一年清明

文/一泓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眼见着清明又要到了,今年的清明节各地公布了假期,四月四日至六日,都是三天,以示对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

清明节的缘起,始于古代帝王贵胄的墓祭礼仪,后来民间效仿,于是祭祖扫墓,纪念先人,久之则成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唐韩翃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即是当年的写照。诗中所谓"寒食"即寒食节,距清明不过一二日,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因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介氏追随护卫立有大功,后公子重返晋国,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负老母遁入绵山。晋文公感念他的恩德,入山找人,遍寻不着,遂放火烧山,意在逼介子推出来,然介氏同老母抱住一株老树,宁烧死亦不肯出山。晋文公伤心下令,将绵山改名介山,又下令将介氏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这一日须禁止烟火,只吃冷饭,以纪念这位义仆。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因清明节气在寒食节之后三日,后世渐将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尤其寒食扫墓之俗,自宋代以后移到清明之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的是孝道。清明扫墓祭祖,正是孝道的实践。一代一代是这么地过去又过来,生命延续,且生生不息,犹如饮水之人,感怀源头活水。又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

古诗词里的清明情结

文/胡巨勇

"清明无处不思家".清明,历来是诗人笔下永恒的意境之一。它不仅是节气,也是节日,更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个结,一个悲欢离合浸染的乡思情结。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在古代它的习俗除了扫墓、踏青之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以及放风筝等等。许多流传于世的古典诗词通过旷达悱恻的造诣,将清明内涵里的情结升华成心灵深处朵朵永恒的奇葩。

清明,是乡愁的载体。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任所山东密州时,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虚实结合中白描的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境界层出,情调哀婉,既有伤妻之情,又有自伤之情,更有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清明,是哀思的主题。明初"四子"之一的高启,诗歌奔放豪迈,他的一首《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凄凉的字词间呈现出的是一种无法消释的乡愁,让人流泪。

清明,是写真的图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用杏花作飞雨,牧童入诗韵,寥寥二十几个字就将一幅清明意境中的江南烟雨图烙刻在我们脑海中。明沈昌有诗云:"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此作的诗情画意与杜牧的《清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清明,是休闲的节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广为流传的清明诗,文情并茂地绘出了人们郊游踏春、惬意地融入大自然,因恋春流连忘返日暮方归的画卷!"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节的习俗在这首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真可谓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是情爱韵事。唐朝诗人崔护在清明节到城南踏青,桃红柳绿美景下,邂逅了茅屋前斜倚一树桃花的姑娘,她含情脉脉的眼神让叩门求饮的崔护心生爱慕。来年清明旧地重游,不见了少女,唯有一树桃花寂寞嫣红。他挥笔留下一诗:"去岁曾经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惆怅离去。故事的发展是少女回来后看见此诗,从此害了相思病,日渐消瘦。少女的父亲最后找到崔护,挽救了女儿,也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自此,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别样的清明对于崔护来说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

清明,这个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形容词,承载着太多的情愫。清明走进诗词,使诗词生色,诗词吟哦清明,使清明生香;怀一颗清明之心,品古诗词里诠释出的清明情结,就是做时空的穿越,情感的洗礼,心灵的皈依。

过清明

文/姜林齐

小时候随大人祭祀祖先,看见我的一位姑奶奶,每回都在我太爷太奶的坟前哭得死去活来。那时候不懂事,只惊异于她为什么那么哭,看着她那么大年纪,半跪半趴在地上,拉着长长的哭声喋喋不休地在坟前诉说,总觉得那声音有点像唱戏的,有好几次,都忍不住想要笑出来。

直到二十年后,我的父亲去世,我才知道她心中的悲伤。

父亲去世后,每次清明去上坟,为了不至于惹别人伤心,一开始,大家都是静静地摆放供品,默默地插放香烛,可是终究要说话。我是老大,我先说。我说:"爸,今天是清明,我们看你来了!"父亲的笑貌宛若就在眼前,可是他却躺在地底下,不能与我们相见了!我再也忍不住,先是哽咽,然后低声啜泣,最后就像我的那位姑奶奶一样,和妈妈、妹妹一齐放声大哭了。

小孩子们惊诧地看着我们,他们行过礼之后,就都跑到坟院外面放风筝去了。

随着日月的流转,心中的伤痕渐渐结疤。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需要坚强前行。就是母亲说的,人死如灯灭,再添些灯油又有什么用呢?你们的父亲在世时你们已经尽了孝了,他走的时候也很心安,以后来了,高高兴兴的,再不要伤心了!

叔叔们也说:"人谁没死的时候,岁数活到了,就要死了。以后我们来了,就跟前些年似的,上完坟了,大家在坟院里围一圈坐下来。和先人一起,喝个小酒,吃个小菜,把那高兴事,有意思的事,和这一年里发生的新鲜事,都说道说道,让先人也听听,跟着我们高兴高兴,先人蹲在那边也就不闷了。"

然而,说是这么说,"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清明,注定是一个断肠的节日。那淅淅沥沥的春雨,袅袅渺渺的青烟,让人心中怎能不哀伤?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强打精神,压住悲痛,把清明当一个盛大的节日来过。尤其遇到天气晴暖的日子,孩子们头几天就准备着风筝,我和妻子则准备吃的、喝的。烟和酒是必备的,再拿一壶清茶,一斤卤牛肉,几样小菜。到了坟院,先给父亲和各位先大人磕头、上茶、垫纸,然后就摆供、上香、烧纸钱。做完这些,大家就席地坐下来,摆开剩下的酒菜、水果,吃喝说笑起来。一阵工夫,叔叔们从先祖讲到我父亲,再讲到现在。有些已经听过几遍,有些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有意思。孩子们一边吃喝,一边玩闹,听到惊诧处会瞪大眼,问:"真的么?"听到好笑处,也都放声大笑。假如有一道墙隔着,让别人听见,人家还以为这是一个祖孙满堂的人家在办宴会呢!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每年上完坟,我都会顺便带母亲和孩子们去春游。清明时节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祭祀过父亲,更加觉得母亲一年比一年苍老,心中更多了孝顺母亲的念头。看着母亲和孩子们高兴的笑脸,我的心里也是欢乐无比。

有时间就多陪陪母亲,听母亲诉说,伴母亲散心,让母亲开心,我想,这也是清明这个节日所蕴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