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元旦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元旦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圆圆的元旦
文/谢汝平
第一次听说元旦时,还很小,那时天真地以为是圆圆的蛋,对大人们的话感到很奇怪。后来上学知道了元旦的写法和来历,但在我心目中,总还会想起圆圆的蛋。
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圆的,天是圆的,地是圆的,连那个充满神秘的八卦图也是圆的。当然过的日子也是圆的,精彩也好,平淡也罢,从一年元旦开始,到下一个元旦结束,用365天画了完整的一个圆。有时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从元旦到来的那一刻起,离开家门,外出工作学习或者旅行,身上总系着一根线,那是妈妈凝视的目光,也是我们对家对父母的牵挂。在外辛苦一年,不管年底回不回得了家,但那根线是要回来的,线尾和线头走到一起,正好成了一个圆。元旦就是那根线在交接处打的结,既是情结也是心结。
想起玩过的呼啦圈,有些高手身上可以几十个一起玩。我总在想,一个人不管身高多少,活着也就几十年,假如从脚到头分成几十份,每一份代表人一年寿命。呼啦圈围在人身上,就像把人分成几十圈,等到呼啦掉下来时,好像人生一下子过去一大截,时光伤感地跌在地上,让人愁闷。元旦这个结与呼啦圈的结很相似,两者都只是个记号,一个记录着快乐,一个记录着人生。
还想起光线这个词,刚接触时,觉得非常奇妙,光明明是一大片,怎么能是线呢?后来在冬天面向东的屋子里,用不透亮的东西把窗户遮起来,再用手指戳个小洞,那时才真正看到美丽的光线义无反顾地照进来。光线里无数的灰尘,像是活着的生命,在不停地飞舞。元旦是一年的开始,假如正好在元旦零时零分,有一道光线笔直地照在眼前,把新年和旧年分割开来,而我们可以跳跃着,追赶着,一直跟着新年第一缕光线奔跑。累了歇歇的时候,还可以用脚把光线踩在脚下,时间听话地停下来,那该多好啊。
每年元旦都会遐想,总认为大地是平整的,是四方的;而天空就是一个圆圆的蛋。不管这个蛋壳有多厚,毕竟还有阳光可以照进来,驱赶黑暗,带来光明和温暖;云雾再多,也有被风驱散的时候,露出的蓝天那么蓝,那么纯净。有这些,也该知足了。元旦,是一年的开头也好,结尾也罢,总算有个记号,让你可以把过去打个结,把去年的那个圆丢在一边,沿着新的圆圈快快乐乐走下去。
元旦,也是年
文/郝再富
童年时期的元旦,过得十分简朴。
元旦这一天,大队、小队队房大门口的垛子上,村小学的杩头上都要张贴几幅"欢度元旦"的红色斗方儿,在街道两侧醒目的墙壁上斜着贴一些条形的彩色标语,整个村落就一下子有了节日的气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动干锅,麻油烧开时的那一股浓香的味道溢出低矮的土屋,弥漫在山村的角角落落,飘荡在角角落落的上空。凝聚了故乡浓浓的风情风韵,诠释着大山深处哪一种乡村温馨、祥和的底色和浓浓淡淡的古韵风情……
当时,我正在村小读书。阳历年的前几天,我们除了上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排练节目。每天吃过下午饭后就来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一遍地反复排练着每一个节目,节目的形式大多是合唱,排练的内容多数是《在北京的金山上》、《闪闪的红星》、《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当时最为流行的歌曲。排练时老师都要给每一首歌曲设计一种队列的造型,编排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动作,做到律动与节拍的和谐统一。我们每个孩子都穿着臃肿的衣服,满怀激情用尽全身的力,扯足嗓子唱着每一首歌。那一首首歌曲铿锵有力、跌宕起伏、催人奋进的节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烙上了纯真的思想印迹。
大人们也不闲着,他们白天打井、修水库、搞农田基本建设,晚上也要排练节目。他们排练的是《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等剧本的整场戏。大人们演戏都有专门的行头,各角色都有各自的服装,穿上服装后都挺像一回事儿,不亚于电影里的演员。我最喜欢《沙家浜》里郭建光穿的那一身衣服,笔直的裤子,展刮刮的上衣,穿在身上十分精神。
终于等到阳历年这一天了。演出前,村礼堂门前在鼓架上支起了大鼓,挂起了铜锣。一个后生一手打鼓一手敲锣,一阵紧一阵慢,手若翻花,一派阳光之气,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鼓锣声声招呼着全村的老老少少。妇女们赶紧收拾好碗筷、关好门窗、圈好鸡猪,穿上吊面皮袄围上自己喜爱的头巾;小伙子们用梳子蘸上水把头梳理得亮亮晶晶;大姑娘们把辫子辫得紧紧的还扎上了红头绳,穿上自己平时不舍得穿的衣服;男人们叼着烟斗,个个身上还留有炸糕的香味儿一拨一拨来到了礼堂……晚上的节目一看,阳历年也就算过了。
那个时代乡村文化落后、生活贫困,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但自练自演的文艺节目丰富了山村的文化生活,给成年累月劳作的人们补给了精神食粮。故乡的阳历年积淀了那个年代乡村浓重的文化底蕴,创造了厚重的乡村历史……
元旦
文/杨娟
勿须翘首期盼,也不必咬牙切齿地抵制,新一年的元旦,就像是一位气定神闲的智者,不管你在不在意,它始终按照自己事先设置好的节奏,不紧不慢地来到大家身边。
仿佛是一位远行的朋友,从上一年的头一天和我们打过招呼后,元旦就一步步自己梦想的圣地跋涉。我们看着它穿过烟花翩舞的三月江南,又一头扎进浩瀚无边的夏日沙漠,在硕果累累的秋天露了个头,又被白雪皑皑的冬季覆盖得形影无踪。等到我们几乎忘了它的时候,它却展开一树又一树宏大的微笑,以腊梅的姿态,铁骨铮铮却又口角含香地倏忽重现。一年一度的回归,是那样热情,又是那样的含蓄。紧紧挽住这样一位远道回来的朋友,我们的过去一定会充实无比,我们的未来自然也会值得憧憬。
又如一湾江河里气势恢宏的大潮,裹挟着岁月深处积淀的风暴,元旦把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全部写满潮头,汹涌奔放地朝每个人狠狠地撞击而来。如此潮深,其实正是探视自己的一个极好机会,过去这个周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好好总结。兴奋的、喜悦的消息,我们可以用枝桠写在沙滩上;难过的、没有做好的往事,我们需要以心为刀,刻在河边的卵石上。写在沙滩上的,时间的潮汐可以抚平当初的张狂;刻在卵石上的,岁月的磨砺也休想淡化最先的教训。元旦如潮涨,可以把生命里的过往都摆满整个滩涂;日子如潮退,又可以让我们带着一颗安静的心,在岁月的河流里轻松地游来游去。
元旦还是生命这个圆形跑道的一个重要节点。不管是800米,还是3000米,或者是马拉松,只要在人生这个跑道里,你就会以365天作为一个圈,周而复始地向生命的终点跑去。这样的奔跑,也许会让人感到倦怠,但幸好还有元旦的出现。元旦就像你长跑途中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跑到这里,你心里就会感到一丝轻松,因为经过春夏秋冬,自己重新回到了原点,知道自己又跑了一圈。以元旦为起点向前跑,过去岁月的经历,就会放电影一样在你要经过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重放,不会有丝毫的混淆。
在元旦这一天,回忆一下过去的得失,展望些许未来的企盼,有利于我们卸下沉重的包袱,轻装前行,许给自己一个崭新的开始。
元旦,你好!
文/张瑾
当我感慨着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的同时,发现墙上的日历牌还剩下几页纸,在2012年的第一天记录下对新年的期待和憧憬的日记似乎还留有墨香,现在却预示着我将要和2012年告别。去思考和打算新一年的希冀了。
就在挥手告别的时刻,过去一年当中点点滴滴依旧让人怀念。记得春寒料峭的时候去江边和渔民聊家常,感受一叶扁舟在风浪里的不易,渔民们告诉我这就是真正的生活!也就是在那次的聊天后我决定尝试和相机为友,开始了用镜头去品味生活的独特魅力;还记得在三伏盛夏作为一名志愿者走进金婚老人的家庭,亲历着一对对老夫妻50年相扶相携、相亲相爱的默契。这些老人曾经鲜亮的皮肤让岁月打磨得不再光滑,乌黑的青丝也早已染上了霜花,尽管有的老人已经步履蹒跚却依然十指相扣,这份执着和坚守,忠贞和付出,成了我这一年中最珍贵的记忆。一年里两个学期和学生一起走过的日子,没有跌宕起伏,但也不缺少细水长流。学生们渐渐老成,少了当年接手教他们时的顽劣,他们中有的人学会了玩小心眼,但是孙猴子本事再大,还是无法匹敌如来法力。很多时候,我就戏谑自己是如来。不过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和他们做朋友,做八戒或沙僧,这样会少了芥蒂。还有一个学期,这帮相处了几年的孩子就要毕业了,前不久听到他们在班会课上的真情告白,回忆着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我好几次感动得泪眼迷蒙。谁说岁月无情?原来啊,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漫漫人生的长河中,一年只是惊鸿一瞥,可是在这一年的每一个刻度里,都装满了生动的畅想,都挤满了生存的艰辛,都涂满了生活的色彩。这生命的日历,一年年在我们手中翻过了几十年,翻去了童真、翻去了青春,翻走了无知、翻走了愚钝。可是也翻来了情谊,翻来了收获,翻来了与众不同的新体验……
其实,每次元旦的光临,都意味着人生新一次的扬帆启程,是一次新的人生尝试的起头,是一次转机的呼唤,是一次拥抱希望的迈进。元旦,可谓是与生命捆绑的时间记录,也是人生旅途的纪年。在她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已经脱下旧日的重负,换上新妆,让鲜艳的色彩写意成画。我更想把最美的心音演绎成串串音符,写成花香飘溢的诗行,来迎接她的到来。并虔诚地对她道一声:元旦,你好!
元旦是碗腊八粥
文/张春波
公元纪年法中,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而吃腊八粥则是农历腊月初八的民俗,两者毫不相干。可是,翻开2012年的日历,元旦和腊八节却不期而遇,于是喝碗腊八粥过元旦就成了新年的迎新序曲。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佛粥,即腊八粥,袅袅的粥香飘在古老的民俗里,送粥、吃粥,祈福增寿,喜迎新春。其实,对我来说,元旦就是一碗腊八粥,那一碗碗内容丰盛的由五谷杂粮熬成的粥,承载着新年的憧憬和美好的情愫,温暖着我的胃,温暖着我的元旦记忆……
现今,腊八粥不稀罕,想吃就吃。记得儿时,我家一年中是要吃两次腊八粥的,就当时条件而言,那叫"奢华".母亲除了在腊月初八熬粥外,元旦节也做腊八粥,为什么呢?母亲说,"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应该早起,感受一下清新的气息,可平日睡惯懒觉的你们怎么起得来,我只好用腊八粥的香气来引诱你们了。另外,丰盛的腊八粥也祈盼我们这个家今年五谷丰登,有好日子过。"为此,母亲按照家乡的食俗,在12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就把洗净的粥料备好:红豆、绿豆、糯米、大米、红枣、花生、薏仁、莲子以及几样新鲜的水果、冰糖和橘皮丝等。
元旦清晨,母亲抱柴升火,烧水放料,在厨房里不停地忙活。母亲熬粥很有耐性,她先把不易煮烂变软的红豆、绿豆、薏仁、莲子下锅,用小火熬煮,待它们胀裂开口儿,再加入易烂的糯米、大米、红枣、花生,用文火慢熬细煮。为了防止粥稠粘锅,母亲便用长柄勺不时搅动,浓浓的粥香也随之飘散开来。这时候,不用母亲喊,我就从床上翻身而起,匆匆洗漱一下,走进厨房,一步不离地守着灶台。那自锅盖边沿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垂涎欲滴。看到腊八粥熬得差不多了,母亲就放入雪梨片、蜜桔瓣儿和少许冰糖、橘皮丝,熄了灶火,利用灶膛里的余热再焖上片刻。这样,一锅热气滚滚、香味扑鼻的腊八粥就算熬好了。
母亲揭开锅盖,只见腊八粥晶莹剔透,红中透白,白里染黄,黄中泛绿,令人目清眼爽。性急的我手捧着粗瓷碗,踮起脚尖,不停地催促母亲赶紧盛粥。母亲伸了伸酸楚的腰,笑哈哈拿起勺子,一边往碗里盛粥,一边自编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元旦吃了腊八迎新年……"此时天色大亮,全家喝粥,新的一年拉开了帷幕。
母亲做的腊八粥好吃,香甜适度,滑腻可口,粥中又有果肉,慢喝,细嚼,味美之极。元旦品粥,可谓香甜在口,温暖于心。年年岁岁,母亲用一碗碗腊八粥为我们祈福,我们就在一个个元旦中成长。
元旦是碗腊八粥,浓浓的粥香中飘散着母爱的味道,在唇齿间萦绕,让我久久回味。
元旦站在春头
文/秦延安
日照不知不觉的长了,就连午后大楼的身影也跟着变长。没有雪的冬天,日子被暖阳融成了白云苍狗,让元旦突然就站在了眼前。
"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上面是个日字,下面是象征大地的一字,意思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元旦最早见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在我国最早记载元旦的是南朝梁人萧子云,其在《而雅》中写道:"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万象更新、岁首清明。"元旦"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国外很多国家都将元旦称作"新年".虽然元旦和春节都有新年的意味,但在中国更看重的则是春节,元旦就像春节的序幕。
虽然元旦之日少了贺庆气氛,但这并不影响元旦在"行夏正,顺农时,便统计"中的作用,它让人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阳春佳节的意味。北方大地,已是春意融融,年的气息就像解冻的河水一样,春回春又归。乡村里,已经开始排练社火、秧歌,铿锵的锣鼓声让人振奋,扭动的腰身洋溢着幸福的气息。随着家家户户烟囱里飘起的炊烟,五花八门的花馍氤氲着撩人的味道,它们造型各异,寓意含蓄,让人目不暇接。集市上日渐热闹起来,男女老少洗涮干净,眉开眼笑地如走亲戚。平日冷清的乡戏,也一下子红火起来,演出更是排得满满的,四方来的客、还有归来的游子都需要那最原始的发自肺腑的声音,洗去疲惫,净化身心。大红的灯笼已经悄悄挂起,门窗更是擦拭几净。不知何处,突然响起一两声爆竹声,虽然那声音孱弱得如秋蝉,短暂如流星,但节日温暖的气息已经悄然酝酿,充斥着人们的心房,召唤着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元旦,便是春节的预演,回家的倒计时,让辛苦在外奔波一年的游子,不油然地想起远方的家,便筹划着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回家过年。
有开始便有终结,元旦既是一年的终结,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去与来就在这时光的轨道上穿梭着。这种轮回交替不仅潜藏在人们的心里,更是蛰居在唐诗宋词中。"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在《田家元日》中,告别斗转星移的孟浩然,在元日看到的是和煦的春天,寒冷的告别预示着温暖的回归。"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而在《岁旦》中,宋朝诗人宋伯仁看着因人而换的春联,嗅到的却是隔年的梅香。时光的潮水总是无情地将一拨又一拨的人从此岸送到了彼岸,在辞旧迎新中让回忆装满了芳香。
流转的时光可以改变曾经的容颜,可以碾碎古老的习俗,却改变不了人们对希望的祈盼。虽然元旦已不再是昔日的元旦,但人们对希望的追求却从未减少。站在岁末的尽头,回首一年的枝枝叶叶,有喜有悲,有烦有恼,有完成的目标,也有没实现的愿望,一年的光阴在元旦中终于画上了句号,一生的追求却还在路上。
走完了一岁的光阴,却难得走完一生的路程。大街上依旧车来车往,天桥上人流从未停息,对面大楼上的一座时钟已经停止摆动,也许它想留住这美好的时光,但时光的脚步何人又能留住?太阳爬过楼顶,窗棂把阳光牵进屋,就连阴暗的屋角也出现光亮。我的心若满腹溪水,明心见性,汩汩涌动。
元旦站在春头,希望是满满的,一切都将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