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小故事
倚栏轩精选6篇童年小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童年小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童年片段
文/万玉琦
一天,我在微信里看到儿媳妇发来的一组孙女的照片。看着她稚嫩可爱的笑脸,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像孙女这么大时那些让妈妈担心、让民警叔叔无奈的生活片段。
当年,我家住在上海路,楼下就是上海路派出所。门前那条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上铺着铁轨。有轨电车隔一段时间就"咣咣当当"地开过一辆,"吱嘎"一声停在站点上。我家住在四楼,当时家里除了洋娃娃外,再没有其他可玩的玩具了。我觉得无聊,就趴在镶有护栏的窗户上,脸紧紧贴着玻璃,把鼻子压得扁扁的,使劲往外看。当看到熙熙攘攘的路人,听到"蒸羊肝羊肚"的叫卖声,我的心早已飞出去啦!趁妈妈不注意,我蹑手蹑脚地下楼了。
到了楼下,我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深深吸了口气,定了定神,开始看热闹!我左看看右瞧瞧,看了一圈,目光被马路上的两道铁轨吸引了。我站起来一溜小跑,跑到铁轨旁,拿起小石子敲打铁轨,然后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当当"的声音传得很远。因为经常做这个动作,有一次将右手食指砸伤,重新长出的指甲一直与其他九指不一样。
我听听看看后,突然站起来,在铁轨上摆着舞蹈姿势来回走,觉得自己很美!妈妈的手很巧,把她穿旧的泡泡沙旗袍改做成"布拉吉",穿在我身上。当时,我左手拽着裙子下摆,右手抬得高高的,手腕还转来转去,像一只想飞又不飞起来的花蝴蝶,一会儿跳起来,一会儿又用脚尖走两步。正当我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映在地上的影子自我陶醉的时候,一辆电车开过来了,而我背对着电车全然不知。这时,一位民警叔叔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冲到我面前,抱起我就往回跑。
回到派出所,他气喘吁吁地把我放到椅子上,表情真是又生气又心疼。他问我:"小朋友,你家住哪儿?你是谁家的孩子呀?"我将小手向上指指,胆怯地说:"楼上,我姓万。"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一位民警阿姨牵着我微微发抖的小手,找到了妈妈。下面,当然就是温和又严厉的批评啦,妈妈马上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啦,以后我一定注意!"妈妈这些道歉的话,日后不知又说了多少遍,因为我又有了几次被民警叔叔抱进派出所的经历。
在我儿子5岁的时候,妈妈还给她的外孙子讲起了这段经历:曾经有一个小姑娘屡教不改,经常由民警阿姨送回家,而她的妈妈总是要赔礼道歉……
如今,我即将步入古稀之年,但我从未忘记,也不应该忘记多次帮我脱离险境的民警叔叔和阿姨们,因为有了他们,我才能过上今天这样安定幸福的生活!
难忘童年搂树叶
文/韩凤怡
上世纪70年代,北运河畔的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在开春的时候买上一只羊羔或一对小兔。羊和兔子养大了,既可以卖掉换钱,也可以在过年时杀了,改善生活。我家住在北运河西岸的武清聂官屯村,母亲嫌兔子的屎尿太骚气,所以我家每年养一只羊。
养羊的事儿,基本由我和姐姐、妹妹来完成。春夏两季,运河岸边的水草丰腴肥美,放学路上随便割点儿,就能把羊喂饱;到了冬天,干树叶就成了羊的主要饲料。秋风乍起时,杨树叶已开始稀稀零零地飘落,这时候落叶不多,用烧火的铁筷子"扎"树叶,效率最高。上学时我就把铁筷子带到学校,放学路上看到树叶就随手扎上,到了村口,杨树叶已经在铁筷子上密密实实从头串到尾,像个大串的糖葫芦,扛在肩上沉甸甸的,够羊饱饱地吃一顿了。
立冬过后,狂躁的西北风开始横冲直撞,一夜之间,落叶积下厚厚一层,搂树叶的黄金季节到了。我们北运河岸边的孩子,早就攒足了劲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争先恐后往家里鼓捣树叶了。搂树叶需要两样工具:一件是竹耙子,一件是八棱筐。北运河畔的农家都有几把轻巧耐用的竹耙子,搂树叶、搂麦子、搂豆秸、搂粮食都用得上。八棱筐是用北运河大堤上的紫穗槐枝条编的,编好的筐要放运河里泡上几天,再捞上来晒干,这样筐就更柔韧结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不耽误上学,早晨天还蒙蒙亮,我和姐姐、妹妹便从被窝里爬起来,穿上御寒衣服,背着筐,扛着竹耙子就出发了。天还很黑,但是路上我们会遇到村里的姐妹们;为了壮胆,我们一边走,一边大声唱歌。
北运河堤上都是高耸入云的大杨树,杨树叶是羊最爱吃的。接近大堤的时候,我们都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脚步,每个人都想赶快找到一片树叶多的地块,占据搂树叶的有利地形。搂树叶之前,先把混在树叶里的砖头、土坷垃清理到旁边,防止它们把竹耙子的齿崩断,随后再用耙子齿轻巧地把落在枯草上、土坑里的树叶钩出来,搂到平地上,再把树叶由四周往中心搂,一点点地攒成一个树叶堆。谁也没时间说闲话,都在手脚不停地忙乎,心里只想着怎样尽快多搂树叶装满自己的八棱筐。刚干活的时候,身子甚至被冻得瑟瑟发抖,可热火朝天地搂了一通树叶之后,大家的衣领里就渐渐冒出白色的热气,冻得冰凉的手指也发热发痒,没来得及洗的脸蛋儿也开始变得红扑扑了。
树叶搂得不少了,我们开始装筐,用手反复在筐里压摁,还要用脚猛踩几下,尽量把筐里的树叶装得满当瓷实。装满树叶的背筐实在太沉,一个人从地上把背筐背到背上再站起来有些困难。这时候,大家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力气大的姐姐们先从后面抬一下妹妹们背上的背筐,让妹妹们能起身;然后姐姐们蹲好,背好背筐,弓背发力时,旁边两个小妹妹搀扶她一把。
树叶,是冬天庄稼人养羊喂兔的宝贝。有了足够的树叶,才能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我们村的谢老五,犯懒没多搂些树叶存着,进了腊月,他的羊就没吃的了,于是他偷偷去割生产队的麦苗,被治保主任逮住,筐被没收了。为此,他和他父亲还在村广播站大喇叭里连续念了好几天检查。
现在,我右手食指上瓜子大的伤疤,还是搂树叶时留下的。那是初冬的一天,我去搂树叶,在北运河的一条小支渠沟里,我发现了很多绿色的榆树落叶,这在冬天里可是稀罕物。我高兴坏了。但是,搂这些树叶,竹耙子不太好使——榆树叶子比较小,耙子齿中间缝隙太大,搂不上来。来不及细想,我急匆匆就用手代替耙子,一下一下地划拉、归拢树叶,突然,夹在树叶里的一块大玻璃碴子划到了我的右手,食指肚儿竟被剐下一块肉,顿时,我的右手就被染红了。当我攥着被划伤的手指费尽周折找到村里"红医员"的时候,血是不流了,可凝固的血已经把我左右两只手牢牢地粘在了一起。经过"红医员"的处理,伤口虽然长上了,但是伤口正中的那块肉却因肌肉损伤至今没有任何知觉。
童年搂树叶的日子,有欢乐,也有伤痛。它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光。
忆起童年米泡儿香
文/陈枭
翻阅故乡逝去的时光,童年的美好,犹如一杯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炸米泡儿哟!炸米泡儿哟!头三锅不要钱啦!""当!当!当!"师傅的嗓子和锣声相得益彰,敲碎了山村宁静。孩子们风一般冲向自己的家中,趁着大人们不在家,铲起一升米,从灶门口扯过几个草把子或枯树枝,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米泡儿师傅靠拢。
米泡儿师傅不慌不忙架起他的"核武器"——一台黑不溜秋的米泡儿机,麻利地将排在队伍最前面那家的柴火放进炉子里,将米倒入"导弹"一样的葫芦形锅中,撒上几粒糖精,拧紧盖子,开始了他的"精彩表演".
炉子的火光在不停跳动,师傅的风箱呼呼打着"呼噜",一下一下,动作协调,姿势优美。孩子们端着米和柴,眼睛盯着米泡儿师傅的一举一动,排成一条长龙,等待着"导弹发射"那一刻。
"别急,压力还不够,不然米泡儿就炸不好!"米泡儿师傅古铜色的脸庞,在火光中一闪一闪,透出几分自信和慈祥,原本叽叽喳喳的队伍,嘈杂声明显减弱。"远点,远点,还远点,捂好耳朵……""轰!"一声巨响,仿佛晴天霹雳,在空中久久回荡。
补丁摞补丁的"长袋子"打开,米泡儿师傅的"精彩表演"宣告完成。小小的大米,经历了十几分钟的煎熬,出炉的一瞬间,洁白的身体鼓得圆圆的,如一颗颗饱满的珍珠,让人眼前一亮。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孩子们胃口大开,一边开心地将米泡儿倒入自家的袋中,一边往口里塞着刚出锅的"美味佳肴",那神情,胜过快活的神仙。
米泡儿炸好后,聪明的大人们会将米泡儿放在祖传的陶罐中,盖子用棉袄包好,再将罐子盖得严严实实的,这样,就算放上一两个月,米泡儿依然清脆爽口。
上学期间,那些家里炸了米泡儿的孩子们会抓上一把米泡儿,装在口袋里,一边哼着不着调的儿歌在村里踱着方步,一边口里故意嚼出声音,那模样,与土豪无异。
可怜了那些没有米泡儿的孩子们,只能远远地看着伙伴"炫耀",吞着口水,偷偷流下羡慕的泪滴。
农忙时节,当大人们休息的时候,会随手抓一把米泡儿,放在茶缸里,倒入半缸开水,盖上盖子,焖上几分钟,泡成了米泡儿糊糊,放冷后,狼吞虎咽一番,可以慰劳饥饿的胃。
多年过去了,米泡儿师傅的喊声和他神秘的"武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儿时米泡儿的味道依然刻在记忆的深处,无法释怀……
童年味道
文/身在沙雅
菊花最出名的是黄山贡菊和杭白菊。不过杭白菊并非杭州所产,杭州产茶。产菊的是杭州城北五十公里外的桐乡。每年重阳节后,这里的田野,便成了菊花的海洋。我们的村子,便是这花海里的蓬莱,我们便是在这花海上凌波的仙人了。
然而,这样一个花的季节,留给我的,却是花之外的一些东西。
背只大草篰,蹲伏在花丛中采摘菊花,似乎就是在采摘这花海上圣洁的浪花,看起来颇像渔人的赶海。摘取一片花海上的每一朵浪花,要一遍遍地摘上三四茬,历时半个多月。其中二茬菊,下来的量最大。到了天擦黑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厢房里,都铺满蚕匾、草蔺子,上面雪白的菊花堆成了山。于是,门里门外,凡是有缝隙的地方,都叫浓郁的菊花香味儿给挤满了。真的是个小村无处不飞花无处不飘香的景象啊。
菊花可以药用,也可以泡茶饮。然而是花,自然就娇气,菊花也一样。完全绽放到萎谢,只三二天的工夫。而且摘下来隔一夜,花瓣便发褐,蔫了。所以摘下来一般都当夜就要蒸制掉的。
蒸制菊花是项繁琐的工作,也是灶台上的活,所以一般要在晚饭后。灶台是女人的地盘,男人就很少有参与干这活的。通常年长的女人管灶烧火,年壮的上灶蒸制,年青初上手的、或者老头儿就打打下手,在一个个蒸屉里装铺菊花。为方便上锅蒸制,蒸屉都是竹编的大眼筛子。锅里半锅水,上面放一蒸架,水烧开,将铺装好菊花的蒸屉三只一叠,放蒸架上至水再次烧开即熟。经过蒸制的菊花,一朵朵粘结在一起,成了锅盖般大小的一只只花饼。在草帘子上把它倒扣出来,然后见天即晾,直至干透。
蒸的过程虽然很快,一次不过三四分钟。但要将白天摘下的菊花蒸制完,通常要三四个钟头。所以灶膛里的火有讲究,不要草柴,要硬柴火。草柴过火快,眨眼就熄了,没有余威。只有树的干、根之类的硬柴火才持久,力足。而这,正给我们小孩子带来莫大诱惑。这季节,红薯已经下来了,正是煨烤了吃的最好时候。红薯一般有四种吃法:可蒸,可煮,可煨烤,可蒸透了捣成糊,再摊成饼,晾晒干透后炒来吃。其中煨烤最没吃相,两只手弄得乌漆墨黑不说,有时兴起,还常常会吃得嘴角上也沾满了炭灰。不过,这却是最能吃出红薯那种地道、纯正的香、糯滋味的一种吃法。煨烤红薯有些讲究:红薯个头太大,则外皮煨至焦黑,里头却还未熟透;太小,皮尚未煨焦,里头则早已烂熟,吃时全然没有了煨红薯那种特有的焦香味。红薯须皮紫,形似纺锤大小,一手盈握最佳。将挑捡来的红薯埋进刚从灶膛里下来的硬柴火中,不消一袋烟的工夫,便焦香酥软。趁热把红薯煨焦了的皮轻轻剥开,薯肉外翻,或金黄或雪白,晶莹温润,浓香扑鼻,引得人馋涎欲滴。而我们小孩子愿意安安静静地在各自的灶角里窝着,不再大呼小叫地从村东头蜂拥到村西头,为的就是要抢得头批硬柴火碴下来煨出的那头一只红薯。
就着菊香,就着月色,像狐鼬吃蝎子一样,手忙脚乱地将一只还烫着手的红薯吞下肚去,这样的夜晚,绝对是香甜的,迷人的,也是醉人的。
如今,菊开时节,农户们多是出售鲜菊,由商贩机械化或半机械化集中蒸制了,他们的灶台上再没了那股浓得化不开的菊香。早先那番景象,个中滋味,不知还有几人能追忆得到、品味得到呢。
唉,只有乡间的花海依旧哟。
毽子上的童年
文/刘希
参加文友聚会,一个约莫五十岁的女人面容姣好,身材匀称,让人眼前一亮,我向她讨教保养的秘诀,她神神秘秘地告诉我,她每天除了练瑜伽外,还坚持踢三百个毽子。
踢毽子能让身形优美?我惊讶极了,想想当年,我可是我们班踢毽子的高手,一次踢两百多个不在话下,对毽子太熟悉不过了。关于毽子的往事,便一股脑儿地涌了出来。
那时候的玩具极少,女孩子玩的只有老三样: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我三样都精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踢毽子。小小的鸡毛毽子是自己做的,它所用的鸡毛是自家公鸡身上的。每次家里说要杀公鸡,我便兴奋得像过年似的,早早就守在父亲身边,生怕他给忘了。
待从鸡笼里捉来鸡,父亲便从容地从公鸡身上拔一些又长又好的鸡毛,从活公鸡上拔下来的鸡毛,是最有光泽的,扎的毽子也最漂亮。将一小撮鸡毛用细线捆扎好,然后找来早已准备好的旧铜钱和布条,将两根布条穿进铜钱眼,再将捆好的鸡毛用毛线扎紧,一个好看又好玩的鸡毛毽子便扎好了。
毽子的玩法很简单,就是用单脚踢,看谁踢得个数多,比跳房子、跳皮筋的玩法更简单省时,不挑地儿。下课十分钟,教室走廊上都能和同学们玩上几回。我们那会儿,刚好放琼瑶的电视剧《婉君》,当时,那个扎着两条麻花辫子,大眼睛,踢毽子很厉害的小姑娘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因而,我们对踢毽子更热衷了。走廊里,操场上,到处都是踢毽子的女生,有好事的男孩子,偶尔也会来插上一脚,当然,他们踢毽子的水平,那是差得离谱的,能踢上十个的,就很不错了。
想想美丽的毽子带给我的欢乐,我的心情美极了,便想着,要是我的孩子们也会玩毽子游戏,那该多好啊。
可是搬到城里,鸡毛难寻,做毽子的铜钱也难找,我只得在网上花了十二块钱买了一个。三天后收到了美丽的毽子,我便迫不及待地踢了起来,但由于好久没有踢过了,腿弯不过来,没踢几下毽子就掉了下来。孩子们见了,也跃跃欲试,我和宝贝们抢着踢毽子,兴奋无比。可没几天,孩子们就没新鲜感了,再让她们踢毽子,便都摇了摇头。坚持下来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我把踢毽子排进我每天的计划里,每天踢上十分钟,坚持下来,我踢得越来越轻巧了,当然越踢越多了。每每我弯起右小腿,轻松地接到抛在空中的毽子,心情就会格外的畅快。
我想,毽子不仅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也会陪伴我走过今后的每一天,带给我健康和快乐。
童年的小人书
文/钟芳
小时候,我最痴迷的,是捧上一本小人书静静地看着。那时候,阅读小人书就像打开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它不仅开阔了眼界,带给我无限的欢乐,还为我编织了一个个甜美的梦想,使我的童年岁月充满了阳光。
最先接触小人书是在小姨家中,我现在仍然记得那些巴掌大的小人书,一页一页的画面接连不断,精致的线条,把人物的表情、景物的形状都描摹得栩栩如生,令人百看不厌。我刚翻看两页就被深深吸引,画面的下面还附有文字说明,简洁明了,即使当时年幼的我认不识太多字,但对应着图画,也能猜测出大意。谁舍身炸碉堡;谁倒拔杨柳;谁手执如意金箍棒腾云驾雾;谁又从杂货店的小伙计成为大数学家……小人书就像不说话的老师,教给了我对人生真善美的评判标准。我完全沉浸在小人书的世界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后来我看到念中学的哥哥买了两本《三国演义》小人书,画面上的刘备谦让、曹操多疑、张飞威武、赵云英俊、孔明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孙权优柔寡断,精彩的故事和漂亮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我,觉得特别好看,自己也想拥有一本小人书。为了攒够买小人书的钱,我常主动帮妈妈跑腿,到商店买油盐酱醋什么的,妈妈总会多给我几分零钱作为奖励,我就用这些钱买了我第一本小人书《白雪公主》。拿着新买的小人书,闻着新书散发出来的油墨香味,我感到特别幸福,还郑重地在扉页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夜里常常抱着睡觉。
阅读小人书成为我的一个癖好,自己没有的,就和别的小伙伴互相交换。通常一本崭新的书经过无数次传阅,封面、封底就会掉落下来,有的书缺页,有的还有污渍,但我们照样看得津津有味。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常结伴到街旁的小人书摊看书,小人书摊上一分钱可以看一本小人书,最厚的是五分钱,即可看一次,如果押上两毛钱还可以把小人书借回家看。当时我们几个人约定后分别借读不同的小人书,各自看完后再交换着阅读,这样花一分钱可以看好几本小书,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实实在在过足了瘾。平时兜里一分一分攒起来的零花钱和过年的压岁钱几乎都被我们用在了小人书上。
一本本精美漂亮的小人书陪伴着我走过了美好而又纯真的岁月,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正是从小人书的精彩世界里,我迷恋上了阅读,受到了文化的洗礼,有了对知识和世界了解的渴望。现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崛起,小人书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依然深情地怀念着它。那个洋溢着欢乐的小人书年代始终萦绕心间,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