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赞美老师的散文抒情

2023/08/1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赞美老师的散文抒情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赞美老师的散文抒情(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我爱老师

文/李健萍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他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时时刻刻关爱我们。

记得四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段老师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那时候,我们对段老师十分陌生。上课了,几乎没有同学举手。我一边低头想问题一边担心:我会不会被叫到呀?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把头埋得更低了,但还是慢慢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着。这时,老师不仅没批评我,还亲切地对我说:"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响亮些就更好了。"我看着老师的眼睛,那是充满了鼓励的目光呀!我鼓足了勇气响亮而流利地再回答了一遍,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我。

段老师不但对我们和蔼可亲,而且还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

有一次,大家去上体育课,玩得都很开心。突然,听到了一声叫声,大家都跑了过去。原来是一位同学摔倒了,摔得挺严重,额头破了个口子,有一位同学很快去报告段老师。受伤的同学想把头上的沙子洗干净,正要拧开水龙头,段老师着急地说:千万不要冲洗,水中有细菌,容易感染。快,我送你去医院。然后把那位同学抱起来。鲜血顿时把老师的衣服染红了一片……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没错,段老师为我们做得太多了。老师,您好辛苦,你好伟大!您永远是我心中的好老师,我永远爱您。

崔老师

文/乔厚民

上初中的时候,曾经有幸遇到一位让自己终生难忘的老师。

这位老师姓崔,是一位民办老师,教我们语文。

崔老师教学特别认真,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他除了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给学生教书本以外的东西。他平时喜欢剪贴,看到好的文章就收藏起来,然后利用自习时间讲给大家。他收藏最多的是格言,觉得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在崔老师的影响下,我自己也弄了个收藏本,专门收集老师讲的格言。那些格言对我的学习和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的文学爱好就是在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教过的一些格言,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烂的笔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等等。也是从那时起,我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怎么做一个有心的人。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爱上了课外读物,像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都是在那个时期读的。那些课外读物,对我写作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很快得到提高。有很多次,我的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老师的肯定,除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也更加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

崔老师用他丰富的学识和特别的方法,培养和熏陶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周边几个村子考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是崔老师的学生。我后来能考上重点大学,也离不了崔老师的功劳。

后来,我初中毕业,到县城上高中,离开了敬爱的崔老师,可我的心里,一直忘不了教会我很多东西的崔老师。考上大学以后,我专门给崔老师写了一封信,感谢崔老师的教育之恩。崔老师看了非常激动,把那封信给自己几个班的学生都念了。当然,这些事是听自己村里的孩子说的。

大学一年级的春节,为了感谢崔老师,我吆喝了几位考上大学的同学,到崔老师家给他拜年。他高兴得比什么都开心。也难怪,做老师的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学生有出息。

教过自己的老师很多、很多,可对我青年时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位一直在乡下教书育人的乡村老师。他是值得我感念一生的人。

我的老师李永安

文/杨少校

当你走进长沙县老干大学摄影班,你一定会被李永安老师激情的光影人生所折服。

这位寻求高境界的摄影人,那一张张构思深刻,构图精美,高水平的拍摄作品都体现着一个人的格局和抱负。每幅作品都让人惊喜,带给你美的享受。

你的人生引擎,便有了一种单纯的热情,牵引着你深沉的思绪,推动着你去拍照,放大想像。

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张力和色彩!

李永安老师是国家一级(正高)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摄协第三、四、五届理事,广东省文联、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摄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兼任湖南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1971年开始专业摄影,主要从事新闻、纪实、艺术摄影以及摄影组织,教学工作。历年来在报刊发表摄影作品2000多幅,在摄影展览(赛)中入选作品300余幅,60多幅作品在各类展览(赛)中获奖。

其中,代表作《攻克谅山》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摄影艺术作品银奖,1976—1981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银奖及其他多项全国大奖,《攻克谅山》成为作战胜利的见证,自卫还击摄影代表作,被70多个国家媒体引用报道。被媒体称誉为"一照能抵十万兵"的战地摄影精品。并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

《攻占奇穷河大桥》获全国新闻摄影展一等奖。另有《论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摄影艺术表现性的思考》、《试论新闻摄影的审美思维》等论文在报刊发表。

1979年在战地摄影中取得重大成果,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称赞!荣立一等战功。被立为全国摄影、新闻界的标兵,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96年获得中国摄协"突出贡献"荣誉杯(中国摄协四十周年纪念大会)。1997年获评中国摄协"德艺双馨"摄影家,同年获"湖南摄影十杰"称号,2000年获湖南摄影创作最高成就"世纪之星"奖,2006年获"中国摄影突出贡献者"荣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军旅摄影家马文荣评价说:

李永安老师从《越战纪实》到《景语随想》,每幅作品都仿佛联系着一段历史,叙说着一个故事,是那样的真实感人,给力!作为人性的思考,情感寄予和对人生真谛的追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长沙县老干大学摄影班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摄影家执教,同学们都说作为李永安老师的学生,是一种荣幸!

传授技艺,诲人不倦是李老师教学的一大亮点。摄影作为一门技术和创意高度结合的独特艺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融入到人们现代生活休闲之中,如果摄影仅仅为了拍拍照片,就不需要上课了。

李老师认为,追求高品质的摄影作品才是县老干大学的教学定位。

于是李老师根据自己对摄影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用心编写了一套多媒体教材,从摄影的概念、构图、技术、创意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通俗易懂,既适合老年人学习,又能体现现代摄影思想。为学员们全面了解、学习、撑握摄影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中,李老师为加深学员们对摄影知识的更多了解,都要从个人积累的知识和很多照片中,精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演示,讲解、帮助我们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构图、立意、创作标准等等。使枯燥泛味的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从卡尔。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到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讲

欧美大咖的不朽之作,如鲁滨逊的《弥留》,卡什的《愤怒的丘吉尔》,到陈复礼的《博斗》,张艺谋的《中国辫子》。

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给我们带来视角和精神上的享受,既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审美水平,又促进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李老师还强调,摄影抓拍细节,学摄影,赏佳作,看看一张又一张超精照片,他们都是形象地创造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从不同角度去表现自然、社会人文的美。

学摄影离不开实践,李老师不仅室内室外开展实地拍摄活动,手把手指导学生。还经常与学员们在一起,带领学生起早摸黒,爬山涉水,不辞劳苦外出采风,松雅湖、田汉故居、大围山,岳麓山,长沙的各大景点,都留下了李老师现场教学的身影。

几年来同学们摄影的热情逐渐高涨,深入到 城市街道社区、工厂、农村,足迹踏遍三湘四水,大江南北、天涯海角。用镜头记录了大山名川,名胜古迹,人文历史,经济发展。

每个学期同学们拍了大量图片。点评学员作业,成了李老师上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作品多少,不论优劣,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李老师都不厌其烦认真逐一点评,既给予肯定,又指出不足,让我们从思想上,技术上获益匪浅,收获良多!

每个星期四上午上摄影课,时间就在同学们聚精会神的聆听中和李老师严谨的教学娓娓道来中悄悄溜走。

下课铃响了,李老师还在讲叙摄影是通过色彩、影调等来塑造形象,摄影技艺先要从构图,用光、影调等,能被欣赏者直接感觉的基础要素入手,这些要素不光是构成一幅作品的基础,也是欣赏者感受和认知摄影作品的艺术前提。启发同学们在看照片时,拍摄时所运用的拍摄方法,并进行评价和推敲,从更深层次去感受和认识。即使下课延时,同学们都不愿意错过学习的宝贵机会,意欲未尽,不想离开。

同学们被李老师的中肯的点评和敬业精神所感动!没有怨言。

严谨教学,开拓创新,是李老师的教学特点。李老师上课语言精练,从不讲空话、废话。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视频很美,上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李老师严谨的教学和娴熟的技艺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他是一位有思想、有学识、品德高尚的人,在摄影界享誉盛名。可他从不摆谱,盛气凌人,他关爱学员,平易近人,从不发脾气和训斥学员,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老师。

课间休息,讲台边同学们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他顾不上休息,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总是耐心地、谦和地给予解答。有同学外出采风,拍摄遇到技术上的问题,电话求助李老师,他也会认真解答。

李老师看到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和信赖的目光,从不说苦和累,他到长沙县老干大学授课,从家里到学校要转乘3趟公交车,风雨无阻,从不迟到早退。我们喜欢李老师教学,更尊重他的人格!

李老师在长沙县老干大学执教5年,来来去去100余名学生,现在就读的近60位,每人指导一分钟,耗时一小时,李老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也更辛苦了。

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跟李老师学摄影,不仅是技术上得到提高,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和品位,认识事物的眼光乃至精神境界都得到提升!

摄影班的学员在李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的心灵有了蓝图和诗意,摄影也成了我们忙碌生活中一种调味剂。

走出家门,踏入自然,跋山涉水,去记录那一缕美好。拍下春暖花开,拍下枫叶似火,拍下青春最靓,夕阳最红,劳动最美,用图片说话,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

现在我们摄影班学员在李老师拍摄主题思想指导下,有很多同学佳作连连,他们中有多幅作品在各种参展(赛)中获奖。我是2018年3月到摄影班学习,2019年11月我拍的《盛世欢歌》在湖南省老科协组织的图片参展(赛)中获三等奖,2020年5月拍的《疫情下的农科人》在湖南省老干部开放大学展出获优秀奖(只设优秀奖)。同学们取得的成果,是得益于李永安老师指导。

看到学生们取得的成绩,李老师仍在鞭策自己,做一个引领学生的圆梦人,余热之火,仍在燎原!

老师的微笑

文/杨元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辛勤的园丁————老师最恰当的写照,而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笑,是美好的,在我的心目中,张老师的笑最美。在她的嘴、眉宇间总是挂着一丝笑意。以前,我以为老师是最令人害怕的。然而见到张老师的一瞬间,这种顾虑消除了。张老师在与我们相处的三年时间里每一分钟都是用笑来面对我们的。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师并不全是令人畏惧的,并不是高高在上,令人遥不可及的。

记得那一天,我和两个同学在一起推搡打闹,我没留心一下把消防栓的玻璃给碰碎了,我的手和胳膊霎时间出现了几道鲜红的血痕,我们三个顿时傻眼了,目瞪口呆地站在碎玻璃面前不知如何是好,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旁边的同学还起哄:"你们三个完了,张老师轻饶不了你们。"听了这话,我们更加不安了,心里像揣着只小兔似的怦怦直跳,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下来,这时,张老师来了,一进教室就看到了前面的惨烈场面。她径直向这边走来,我们三个排成一排,像待罪的羔羊等待发落。此时只见张老师没有责骂我们,而是忙着给我包扎伤口,并微笑地说:"你们的铁头功练得不错嘛,都能把玻璃撞碎了。"听了这话,心里十分难受,羞愧地低下了头。虽说没有体无完肤的批评,但在张老师的笑谈中,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了。我们诚恳地向张老师承认了错误,张老师拍了拍我们的肩膀,淡淡地说了一句:"安全重于泰山呀!"事后,我们三个人及时地更换了消火栓玻璃,一场风波在张老师简单的笑谈中平息了,我们悬着的心终于"平安着陆。"

课堂上,张老师用她那善解人意的微笑,时而把我们带到历史长河中,让我们了解时代的变迁;时而把我们带到大自然中,让我们与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做朋友,去感知它们的喜怒哀乐;时而把我们带到卢浮宫,让我们一睹蒙娜丽莎的风采;时而把我们带到诗海中,让我们欣赏祖国的灿烂文化……

张老师的微笑时时让我们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张老师的微笑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理解和信任;张老师的微笑时时涤去我们心灵上的尘埃,鞭策我们不断前进。

我爱这样的老师

文/陆书怡

她,一头乌黑的卷发,自然地披散,常会用各式各样、精致独特的发卡,把两边的小撮头发自然挽起。她的眼睛很亮,像没有微尘的海水,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红框眼镜。她,就是教我们的赵老师。

幽默的她。赵老师上课非常幽默,常在数学课上给我们讲些"笑话",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气氛。瞧,她又开始了,她指着一道数学题让全班同学齐读,结果教室里只有几位同学在读,声音散漫无力,拖音很长。赵老师倒也不生气,习惯性地抿了抿嘴唇,对我们说道:"人家都说我声音响亮,语速偏快,那是因为我怕得老年痴呆症呀!你们读书这么慢,难道不怕得少年痴呆症吗?"此话一出,全班哄堂大笑,读书再也不敢怠慢了。

手巧的她。"我做了很多头饰,来,女生每人一个!"开学第一天,赵老师带来了一大堆五颜六色的头花,和在饰品店里买的一模一样。

"赵老师,这是你做的吗?"女生们不可思议地纷纷发问。

"当然!"赵老师微笑着,"一个暑假我做了几百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哦!"

"哇,真厉害!""赵老师,能教教我们吗?"女生们一脸崇拜。

能歌善舞的她。别看赵老师胖,跳舞的水平可是一流!每年的儿童节,都是她给我们排练舞蹈,我们的舞蹈总会成为全校文艺汇演的亮点。

赵老师唱歌的水平也是一流的,常常在学校活动中大展歌喉,也喜欢到歌厅去K歌,这一爱好,我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就是我们幽默、手巧、能歌善舞的赵老师。虽然人到中年,魅力却丝毫不减半分。这样的老师,说不爱她,也难啊!

改变我命运的老师

文/左军山

让我终身受益的,是我校园外的老师——刘子振先生。

198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照例来到位于马路街的东方红小学市工会第三联校职工文化补习班上课。

这天,登上讲台的老师换了。联校的韩主任给我们介绍说,这位老师叫刘子振,是邢台一中的语文教师。刘老师穿一件蓝色的中式上衣,胸前的扣子是传统的布盘扣。一节课下来,我们似乎听得还不过瘾,第二节课结束时,竟有同学说:"老师,你讲的真好,再加一节课吧!"联校别的班都已经人去屋空了,唯有我们班还灯火通明,刘老师真的又为我们加了一节课。就是从那时起,刘子振的名字便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里。

历尽千辛万苦,河北省第一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开学了。这个班没有名字,只有一群嗷嗷待哺的求知学子。这些学子中年龄最大的邢发华53岁,最小的解娟只有19岁,142个学生中只有三、五个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都是"文革"中初中的底子。我是班里学历最低的,只上了八个月的初中,就被留校当老师的红卫兵打了出来。面对这样一群参差不齐的所谓"学生",这课可怎么教啊?无奈之下,刘老师采取了分类教学的方法,一边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讲课,一方面在课下个别补课,我就是在刘老师家补课最多的人之一。有时候补课忘记了时间,在老师家吃饭是常有的事。其实,在老师家补课吃饭的又何止我一人,我们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

三年的高自考,要完成十门课,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刘老师在自己担任学语文、古汉语和古典文学教学的同时,还从邢台市的各个学校为我们请来了一流的教师,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这些老师都是邢台市教育界在本领域有着崇高威望的学术泰斗,他们为刘子振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没有一个人提及过报酬,学生们交的学费都是象征性的,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扣除水、电、房租等费用,剩多少算多少,象征性地给老师们一点少得可怜的课时费。

在办学的过程中,刘子振老师最累,他累得让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中历年高三的班主任,白天要教高三的课,晚上要给我们上课,他备课的时间都在下半夜,每一个周末都是在书桌前度过的。1985年暑假期间,心力过度交瘁的刘老师病了,除了妻子,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对两个儿子说是去北京旅游,那时,我们自考班也不得不停了几天课。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晚上,所有的同学按照与老师的约定来到课堂上,却没能见到刘老师。当我们到了刘老师家的时候,才知道他正在从北京返回的火车上。当师母从火车站的公用电话亭打来电话的时候,我们兴奋不已。已经近四十岁的刘新英抓过电话喊了一声:"老师,在车站别动,我接你去。"这时我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刘新英已经将一辆四十几座的大巴车停在了学校门口。在车站,我们见到了老师和师母,老师是那么的憔悴,尽管是在夜幕下,我们依然看得出来他的脸是那么苍白。其实,他到北京是做了一次前列腺手术。当大巴车开进校园的时候,同学们不让老师上课,劝他休息几天再说。刘老师则说,是我约你们今天开课的,我这么晚才来,已经失约了,不能让大家白等这一晚上。就这样,他拖着虚弱的身子走上了讲台,从师母手中接过他在北京病床上做好的教案,对同学们说:"对不起,让大家久等啦"!

这就是刘子振,一个知识分子一诺千金的光辉形象。